(战略管理)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科技与创新试题【精选文档】
![科技与创新试题【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774fcf5bb68a98270fefa8d.png)
《科技与创新》题库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 A )。
A、郭沫若B、钱学森C、李四光D、范文澜5、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 A )。
A、向科学进军B、自力更生C、独立自主D、向科学迈进6、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 D )。
A、1967年 B 、1968年 C 、1969年D、1970年7、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目家有(B )个左右.A、10B、20C、30D、408、《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个战略重点.A、5 B 、6 C、7 D、89、今后15年中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课题有(B )个方面.A 、8B 、10 C、15 D、1810、浙江从1978—--2005年全省GDP的年平均增速,达到了(D )。
A 、10%B 、11。
3% C、13% D、13。
1%11、当今发达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多在( A )。
A、30% B 、40% C 、50% D、60%12、第一次使用“现代教育”概念是( )A、奈斯比特B、杜威C、彼得。
德鲁克D、阿尔温.托夫勒13、大脑受到某种刺激后,自然联想到同这一刺激相似的概念、经验、动作或事物是()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对比联想D、因果联想14、被启迪的某种心理理状态,它会引发某种顿悟的叫()A、灵感B、直觉C、联想D、顿悟15、《人体结构》一书的作者是( )A、盖仑B、维萨留斯C、费曼D、肖夫斯唐姆16、提出创新思维“三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沃勒斯B、沃拉斯C、赫尔姆霍慈D、肖夫斯唐姆17、有资料统计,过去20年( )的绝对研发支出水平一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
?A、英国B、美国C。
、法国D、德国18、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人员每年平均的科研经费约为().A、15万美圆B、16万美圆C、17万美圆D、18万美圆19、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 )A、1-2% B 、2-3% C、3-4% D、4--5%20、提出“个人与团队的结合,才是完满的”的是()A、荣格B、王选C、盖茨D、斯金纳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21、科技发展导致以下()发生变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问答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2166412d0722192e4536f679.png)
( 坚持项 目、基地 、人才相结合 , 求 是 什 么? 3)
优 先 支持 国 家 重 Biblioteka 研 究 基 地 及 优 秀 研 究
问题 向科技部提 出咨询意 见和建议 ;受
答 :“ 7 ”计 划 申报 项 目应 满 足 的 科 技 部 委 托 主 持 项 目中 期评 估 工 作 ;承 93
评 审评估 和验收等管理 环节 中利益相 关 标 ,有科学 、可行的研究方案 ; 人 员应 回避。
( 2)具 有 高 水 平 的学 术 带 头 人 和 研 由若 干 课 题 组 成 。
( 重大项 目立项评审一般需要经 1) 过初评 、 复评和综合评审 3 个步骤 , 以定
( 实行保密制度。在 “ 7 ”计 划 究 团 队 ; 2) 93 项 目评审评估 、 结题验 收和实施过程 中,
( 2)坚持政府决策与 专家 咨询相 结 同时,组织实施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合的立项 制度 , 坚持 “ 择需 、 择重 、 择优 ”
和 “ 开 、公 平 、公 正 ” 的 原则 ; 公
问 : 什 么 样 的 项 目 ( 题 ) 可 以 踪了解项 目执行情 况 ,定期 向科技部提 课 申报 “ 3 计 划 ? 项 目立 项 的 基 本 要 出咨询 工作报告 ;对项 目实施 中存在 的 9 ” 7
问 : “ 计 划 如 何 组 织 管 理 ? 97 3”
目申请 书进行书面评 审 。从项 目是否体
现 国家 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 的结合、学
外透露评 审评 估过程 中的意 见和未公布 主要 职 责 是 什 么?
的评审评估结果。
答 :科技部 负责 “ 7 ”计 划的组 术思路 的创 新性 、研究方 案的科学性与 93
CSC国家公派留学40问答
![CSC国家公派留学40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9b3c4f6b25c52cc58bd6be41.png)
关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40问答您是不是正在为高昂的留学费用而一筹莫展呢?如果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你排忧解难。
您是不是正在为不知如何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而愁眉紧锁呢?如果是,以下40问答为你指点迷津。
目录问题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1)问题2:“国家公派”项目及“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有什么区别? (1)问题3:国家公派项目的申请流程是什么? (1)问题4:可以从哪些渠道了解国家公派项目的最新信息? (2)问题5:国家公派项目的申请类别及基本要求 (2)问题6:对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身体条件有什么要求? (3)问题7: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学金资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问题8:何时开始执行新的奖学金资助标准? (3)问题9:优先资助哪些学科、专业领域? (3)问题10: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申请者,是否可再次申报? (4)问题11:委培、定向学生是否可以申请项目? (4)问题12:已经获得全奖的人员是否可以申请? (4)问题13: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否可以资助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学习? (4)问题14:博士二年级或以上学生可否申请赴国外攻读博士研究生? (4)问题15:能否同时申请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奖学金项目(含不同项目渠道)? (5)问题16:什么是“可利用合作项目”,什么是“所在单位或个人合作项目”? (5)问题18:“国家公派”项目签约院校学生能否申请“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 (5)问题17:申请者在报名的时候,是否一定要提交外方邀请信? (6)问题19:录取通知书/邀请函、研修计划/学习计划是否需要提交原件? (6)问题20:邀请信/入学通知书中应写明哪些内容? (6)问题21: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以申请6个月以下的项目? (6)问题22: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邀请信上的身份是visiting scholar是否可以? (7)问题23: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以申请学费资助? (7)问题24:联合培养期间是否可以回国参加答辩? (7)问题25: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是怎样要求的? (7)问题26:如何索取《出国留学单位推荐意见表》? (7)问题27:《单位推荐意见表》由谁负责填写,由谁负责网上填写? (7)问题28:申请表提交后是否可以进行更改? (8)问题29:被录取以后得到的录取材料包含哪些? (8)问题30:留学资格有效期保留到什么时候? (8)问题31:国外留学单位要求收取注册费是否可以报销? (8)问题32:赴美国的留学候选人应办理何种签证? (8)问题33: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规定留学人员回国后须履行回国服务期两年,如何计算? (9)问题34:非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一年级学生申请到了公派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学籍、档案和户口将如何处理? (9)问题35:是否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9)问题36:已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可以申请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吗? (9)问题37:未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硕博连读生可以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吗? (9)问题38:全日制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否可以申请该项目? (9)问题39:是否可以申请国外大学的硕博连读? (9)问题40:提交的材料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0)问题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回答1: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简称国家公派项目)于2007年开始实施。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3153d8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d.png)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5.31•【文号】国科发基〔2017〕162号•【施行日期】2017.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现将该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7年5月31日“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谋求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作用。
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力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211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04ee21af45b307e8719768.png)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 邮箱 | 搜索本网站搜索搜索网站首页|今日中国|中国概况|法律法规|公文公报|政务互动|政府建设|政务要闻|人事任免|新闻发布 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2月09日 来源:新华社【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 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 (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 (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科技与创新单项题
![科技与创新单项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c5063bf5335a8103d22042.png)
1、( B )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A、知识资源B、人力资源C、资本资源D、经济资源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 C )A、二次B、三次C、四次D、五次3、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A、 1961年 B 、1962年 C、 1963年D、 1964年4、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 B )个左右A、10B、20C、30D、40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科学发展的( A )个战略重点A、5B、6C、7D、86、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 C )A、 B、C、 D、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 B )A、马克思B、马斯洛C、杜威D、斯金纳8、一种借助于隐喻、遗情和类比等机制以形成技术发明思路和思维创新构想的集体讨论方法是( B )A、综摄法B、头脑风暴法C、灵感法D、例举法9、对于无法直接感知的研究容的形象化构思叫( A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0、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深层的意识活动或思维形式叫( B )A、灵感B、直觉C、联想D、顿悟11、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是( C )A、景润B、吴文俊C、袁隆平D、、郭沫若12、提出纳米技术的科学家是( B )。
A、费曼B、德雷克C、古德易尔D、吉尔福特13、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是( A )A、门捷列夫B、维勒C、爰迪生D、肖夫斯唐姆14、《人体结构》一书的作者是( B )A、盖仑B、维萨留斯C、费曼D、肖夫斯唐姆15、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是( B )A、伽利略B、爰因斯坦C、爰迪生D、肖夫斯唐姆16、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D )A.、35% B、36% C、38% D、39%17、( A )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泉A、基础研宄B、文化研宄C、前沿研宄D、社会研宄18、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的项目总数不超过( C )A、200项B、300项C、400项D、500项19、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 B )规定A、中共中央B、国务院C、教育部D、科技20、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 C )由情商作用A、60%B、70%C、80%D、90%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 A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https://img.taocdn.com/s3/m/0ab74ccdaa00b52acfc7ca86.png)
技工作的领导, 切实把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努力为
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圈
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06 22年) ( 0- 00 2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 I
一
、
序言
4 . 先进制造技术
5 . 先进能源技术 6 . 海洋技术 7激光技术 . 8 . 空天技术 六、 基础研究 1 . 学科发展 2 . 科学前沿问题 3 .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4 .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七、 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刨新体系建设 l 。 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2 . 科研机构改革 , 立现代科研 院 深化 建 所制度 3 . 科技管 理体制 改革 推进 4 .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八、 若干重要政 策和措施 1实施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的财税政 策 . 2 . 对引进技术的 消化 、 加强 吸收和再 创 新 3 . 促进自主创新 的政府 采购 实施 4实施 知识产权 战略和 技术 标准战略 .
人才强 国战略 , 出色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各项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
府必须充分认识 自主创新的长期性 、 复杂性和 艰巨性 , 切实加强对科
志为总书记 的党 中央领导下 , 继承和发 扬“ 两弹一 星” 精神和载人航
天精神 , 统一思想 、 定信心 、 坚 奋发努力 、 扎实苦干 , 坚持 走中国特色
长的国内市场需求 ,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 博大精 深的优秀传 统文化 , 都为建设创 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大科技 工作 者行
动起来 , 广大 企业 、 科研 院所 和高等院 校行动起来 , 会各界行动起 社 来,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 以胡锦涛 同 在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629c8b5a8102d276a22fb9.png)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
掌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基础科学问题。
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
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的必需邵分。
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
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
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述。
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f9ce2125c52cc58bd6bec8.png)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
掌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基础科学问题。
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
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的必需邵分。
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
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
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述。
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职责
![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bc38df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6.png)
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职责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我国科技发展方向为依托,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流科学研究队伍组成的研究单位。
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开展前沿、交叉和引领性研究。
通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 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深入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通过研究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为国家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转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4. 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科技研发的需要,建设和管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
这些平台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完善的研究条件,能够吸引和集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支撑条件。
5.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通过培养和吸引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6.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获取国际先进的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7.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创新,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科技与创新单项题
![科技与创新单项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ec721f5901020207409c68.png)
科技与创新单项题1、( B )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A、知识资源B、人力资源C、资本资源D、经济资源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C )A、二次B、三次C、四次D、五次3、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 )A、1961年B 、1962年C、1963年D、1964年4、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B )个左右A、10B、20C、30D、40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科学发展的( A )个战略重点A、5B、6C、7D、86、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 C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B )A、马克思B、马斯洛C、杜威D、斯金纳8、一种借助于隐喻、遗情和类比等机制以形成技术发明思路和思维创新构想的集体讨论方法是( B )A、综摄法B、头脑风暴法C、灵感法D、例举法9、对于无法直接感知的研究内容的形象化构思叫(A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0、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深层的意识活动或思维形式叫( B )A、灵感B、直觉C、联想D、顿悟11、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是( C )A、陈景润B、吴文俊C、袁隆平D、、郭沫若12、提出纳米技术的科学家是( B )。
A、费曼B、德雷克C、古德易尔D、吉尔福特13、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是( A )A、门捷列夫B、维勒C、爰迪生D、肖夫斯唐姆14、《人体结构》一书的作者是(B )A、盖仑B、维萨留斯C、费曼D、肖夫斯唐姆15、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是( B )A、伽利略B、爰因斯坦C、爰迪生D、肖夫斯唐姆16、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D )A.、35% B、36% C、38% D、39%17、( A )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泉A、基础研宄B、文化研宄C、前沿研宄D、社会研宄18、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的项目总数不超过( C )A、200项B、300项C、400项D、500项19、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B )规定A、中共中央B、国务院C、教育部D、科技20、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C )由情商作用A、60%B、70%C、80%D、90%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 A )。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9e384ab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8.png)
国家科技计划项⽬(课题)预算管理问答国家科技计划项⽬(课题)预算管理问答⼀、科技经费管理(综合)1.“⼗⼀五”以来关于科技经费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主要有哪些?(1)中华⼈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主席令第82号)(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配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6]6号)(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6]56号)(5)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59号)(6)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6]160号)(7)财政部科技部总装备部关于印发《国家⾼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6]163号)(8)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7]428号)(9)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公益性⾏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6]219号)(10)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管理办法(试⾏)》的通知 (财教[2006]288号)(11)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6]118号)(12)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管理暂⾏办法》的通知 (财企[2007]128号)(13)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预[2006]489号)(14)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办法》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15)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实施细则》(暂⾏)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6]405号)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对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有哪些具体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对加强科技经费管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的内容:(1)建⽴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提⾼财政资⾦使⽤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d8f4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f.png)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创新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
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一、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要聚焦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集聚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化等创新链条,加快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大力支持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核心支撑作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推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发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头雁效应,不断强化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的枢纽作用。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立健全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支持成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国家战略大后方比较优势,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大力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强西部高质量发展动力。
二、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继续教育《科技与创新》题库
![继续教育《科技与创新》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b131ae5f852458fb770b56f3.png)
绍兴市继续教育《科技与创新》题库1、请分析其用了哪些思维形式。
(BC)A、联想B、灵感C、顿悟D、习惯2、2006年浙江省提出了(CD)口号。
A、创新强省B、创业富民C、科技强省D、创新型省份3、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分支发展到现在的(C)多门。
A、4000B、5000C、6000D、70004、“新经济增长理论”是(B)提出的。
A、熊.彼特B、保罗.罗默C、彼得.德鲁克D、R.范艾肯5、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
A、4万B、5万C、6万D、9万6、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A)。
A、向科学进军B、自力更生C、独立自主D、向科学迈进7、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C)。
A、1965年B、1966年C、1967年D、1968年9、《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B)以上。
A、2%B、2.5%C、3%D、3.5%1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B)以上。
A、50%B、60%C、70%1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了(A)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A、4B、5C、7D、812、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B)。
A、马克思B、马斯洛C、杜威D、斯金纳14、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融合聚变,以获得创新突破是(B)。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5、对所见现象产生与之具有某种关联的大跨度直接思维叫(C)。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6、被启迪的某种心理状态,它会引发某种顿悟的叫(A)。
A、灵感B、直觉C、联想D、顿悟17、没有受到多少教育,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创造的伟大的发明家是(C)。
A、费曼B、德雷克C、爱迪生D、吉尔福特18、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是(A)。
A、门捷列夫B、维勒C、爱迪生D、肖夫斯唐姆19、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B)。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1ccad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5.png)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973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承担相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专项经费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973计划任务。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一) 集中财力,突出重点。
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国家确定的、由973计划承接的重点研究任务,保障其经费需求,避免分散使用.(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
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973计划项目预算由课题预算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973计划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条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课题经费开支范围第六条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七条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a434e830f121dd36a32d829a.png)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国国务院)目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下)](https://img.taocdn.com/s3/m/06db70c9d5bbfd0a7956732d.png)
1学 科 发 展 .
根据基础研究厚积薄发 、 探索性强、 进展往往难
以预测的特点 , 对基础学科进行全面布局 , 突出学科
维普资讯
■ 一】集ti 【■lIrCi ! 国gdu — 【 成 r j hna 路 ■ itec C e 电 t n a
重 、 闻— 王新 ’ , _ —J 大_ 删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晨规划纲要l I I I 【 下]
( 二oo六一二 。二 。年 ) 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
学科 。
六、 基础研 究
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 自 然现象 、 揭示 自 然规律 ,
() 2 交叉 学科和 新兴 学科
基础学科之间 、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与技
术 、 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 自 往往导
获取新知识 、 新原理、 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 ,是科学研究 中 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 等为基本使命 , 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 是培育 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
() 4 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 核心数学中的重大问题 , 数学与
前沿基本问题 ,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 , 宇宙的起源 求 , 国力的竞争 已前移到基础研究 , 综合 而且愈加激
烈。 我国作为快速发展 中的国家 , 更要强调基础研究 服务于国家 目 , 标 通过基础研究解决未来发展中的 关键 、 瓶颈问题 。遴选研究方 向的原则为 : 对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性 、全局性和长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
掌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基础科学问题。
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
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的必需邵分。
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
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
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述。
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为此,国际科学界将人类蛋白质组作为21世纪最大的战略资源之一,在联合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又推出了规模更大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二、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和人体内三大调节系统。
这三大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大的回路,而且彼此之问还进行着直接的双向交流,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功能上的相互联系是通过三大系统共同存在的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及受体实现的免疫系统的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病毒、内毒素等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所谓“免疫递质”( immune transmitter)来作为应答,这些“免疫递质”包括淋巴因子、胸腺素、内源性阿片样物质A CTH、TSH、IL--1等等。
例如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与ACTH具有共同抗原特性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此物质局限在垂体及大脑内,称为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cortin, POMC),并证实POMC即为ACTH的前体;在激活的淋巴细胞内含有与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相同的MRNA,推测淋巴细胞也可能是这两种激素的来源;另外.还证实淋巴细胞可对LHRH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而分泌LH,它与垂体所分泌的LH具有同样结构的β亚单位,经T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可反应性地产生FSH。
这些不同的“免疫递质”首先能对兔疫系统本身施加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的调节效应。
此外,不同的“兔疫递质”也能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起不同的作用,使机体的许多功能(其中包括免疫功能)受到相应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各自的活性物质,但共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肮等物质,又同时都有这些多肤的受体,因此,人们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肤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联系的信使和渠道。
在细菌、病毒及其他抗原性物质进人机体后,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引起相应的免疫应答。
与此同时,免疫系统释放多肤因子,向神经系统发出信息,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又反过来通过共同的多肤因子,将信息反馈给免疫系统,再引起正常的或异常的免疫应答。
三、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世界正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挑战,一些过去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而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在不断出现。
最近十余年来,全球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流行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
如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SARS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最近十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口前已有至少十余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并造成流行,同时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八的可能。
我国目前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部分曾被控制疾病出现流行扩散趋势,如肺结核、性病、血吸虫病;一些新发传染病也已在我国出现并造成流行,例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
我国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人的可能,包括埃博拉、西尼罗、尼帕等,因此对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必须加强。
新发传染病特点是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杂、传播途径各异,感染方式复杂多变、容易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性传播。
人类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且新发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并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时,新发传染病发生、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完善应急预案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
四、药物在分子、细胞和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光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甚于药效团的分子设计、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构效关系研究、乡巳合化学、药物代谢、药物作用机理研究、药物作用新靶标的发现等多个专题是当前药物研发的前沿和重点药物作用机理是阐述药物在体内如何起作用的理沦对于药物特异作用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现已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特别是一些药物受体的纯化及克隆,为深入了解药物作用的本质及体内一些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理有些药物的作用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解离度、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有关,其化学结构缺乏特异性。
例如口服硫酸镁,M g2+和SO42-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内造成高渗,阻止水分自肠道吸收而起导泻作用。
静注甘露醇高渗注射液,对周围组织有脱水作用,可清除脑水肿或肺水肿。
口服抗酸药如三硅酸镁可中和胃酸,治疗消化性溃疡。
口服活性炭,具有吸附胃肠内有害物质的作用,用于食物中毒。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理大多数药物属于特异性药物( Specific drug) ,它们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能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特定功能基因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
这些药物大部分作用十受体。
有些通过影响递质或激素的释放和分泌起作用。
如利血平耗竭去甲肾上腺能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贮存而发挥降压作用;大剂量黄体酮抑制腺垂体黄体生成素(LH)抑制排卵。
有些药物影响自体活性物质而起作用,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产生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还有些药物影响离子通道,如抗心律失常药,改变心肌电生理而起作用。
由于大多数药物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起作用,所谓受体是细胞膜、胞浆和胞核内的一些能与生物活性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
其中蛋白质是最重要的一类药物受体。
五、环境对生理过程的干扰开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环境科一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环境问题中,化学物质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指存在于环境中并能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作用、代谢或消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通过改变人的内分泌系统而致病。
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药是中国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中医药学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在临床实践中研究、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建立新学说,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的创新、补充和发展。
中医药学既有它发展时理论学术思想中基本理论的“不变性”(即“原则性”,也有人称“封闭性”),又有其接受外来医药知识的“吸纳性”和“改造融合性”,这也是中医药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根源所在。
她既吸纳人类发展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军事)的各种学术观点,也吸收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纳人中医药学理论中,同时,也引进当时其他医学的治疗思想和方法,将其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的内容。
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应该结合具体的中医药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课题从一开始就脱离了中医药临床实际,脱离了中医药理论,忽视了统计学的指导作用。
因此,其研究结果很难说明问题、很难被中医药界所认可和接受,而队对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中医药学是医学科学,在临床医疗中治愈很多疾病,其临床疗效为社会所公认。
进行中医药研究不应是研究中医药是否能治疗疾病,疗效是否可靠、可以重复,而应是研究中医药是如何治疗疾病的、如何治愈疾病的,尤其是如何治疗过去没有发现和记载过的疾病以及西医药无法诊断(实验检查无阳性指标与病理发现)和无法治疗的疾病(如肿瘤晚期),甚至是应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而西医无法救治的疾病(相似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坏病”)等。
这是中医药研另的指导思想问题。
医药学界也随着基因学利一的飞速进展,从生理、病理到临床各科,从临肺诊疗技术到治病用药,从治疗概念到用药选药方法的认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提出了系统生物学的新概念。
以往的研究注重于某个基因双细胞及机体的影响,如通过敲除或敲人某个基因来实现研究构想,但基因的功能表现是许许多多基因共同参与的网络信息调控的结果,我们只观察到了这个基因对机体的影响所带来就结果,而不清楚这个基因给整个基因网络所带来的改变具体发生在哪里。
至今对人类基因组中的10000 -20000个基因的功能还不甚了解或对其功能的确认表示怀疑,因此必须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进行重新注释。
这说明现代生命科学界的科学家们也已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进和应用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了。
第二节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一、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学基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