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vadose zone/unsaturated zone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saturated zone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confined water/artesian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 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区域。
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 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环境要素等级划分汇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建设项目行业分类和敏感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水污染影响型评价等级:直接排放(一级、二级、三级A)、间接排放三级B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评价等级判定依据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Q/m 3/d ;水污染物当量W/(无量纲)一级直接排放Q≥20000或W≥60000二级直接排放其他三级A 直接排放Q <200.且W <6000三级B 间接排放--备注:直排一类污染物,一级;直排受体水超标,不低于二级;直排涉及重要生态敏感不低于二级;河湖温排超标且有水温敏感目标,一级;海水调节温度介质500m 3/d 一二级;水温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注:1:影响范围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目标,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注2:跨流域调水、引水式电站、可能受到河流感潮河段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注3:造成入海河口(湾口)宽度束窄(束窄尺度达到原宽度的5%以上),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注4:对不透水的单方向建筑尺度较长的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导流堤等),其与潮流或水流主流向切线垂直方向投影长度大于2km时,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注5:允许在一类海域建设的项目,评价等级为一级。
注6:同时存在多个水文要素影响的建设项目,分别判定各水文要素影响评价等级,并取其中最高等级作为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依据: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Pi大气评价等级判别表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评价Pmax≥10%二级评价1%≤Pmax<10%三级评价Pmax<1%备注: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平板玻璃、有色等高耗能或高污染燃料为主的多源项目,并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评价等级提高一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20XX版地下水导则总结笔记
20XX版地下水导则总结笔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和结论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
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典型题疑难题解析】【DN20XX】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关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有。
A.在准备阶段要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B.在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进行现状评价的同时要进行工程分析C.在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要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D.在结论阶段要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参考答案】ABCD【考点解析】上述四个选项的内容都为旧导则内容,新版导则已作修订。
【真题实战】【DZ20XX030G】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不包括。
A.确定评价重点B. 现场勘探C.室内资料分析D.地下水监测【真题实战】答案:【DZ20XX030G】A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的划分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应选取可能产生地下水污染的关键时段,至少包括污染发生后100d、1000d,服务年限或能反映特征因子迁移规律的其他重要的时间节点。
地下水导则讨论
地下水导则讨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讨论一、关于导则的适用范围问题(1)供水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应由水资源论证报告论述,环评是否可以不考虑?水资源论证报告论述的只是水资源量的保证程度,而不是针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因此,需要单独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城市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地建设可以不考虑。
二、关于评价类型导则中“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条件一(项目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条件二(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同时满足,才可判定为属于II类建设项目?二者同时满足才可以定为II类建设项目。
三、关于评价等级1.环评工作等级判定的步骤与所需收集的资料?工作等级判定的步骤一般分为资料收集分析、野外现场踏勘、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分析及综合判读三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图件、项目的可研报告、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和水资源论证报告。
收集分析项目所在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图件,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含水层介质类型、地下水埋藏条件、富水性及地下水总体流向。
通过项目可研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建设历史(新建、改扩建)规模及工艺流程、需水量,分析污废水产生量、污水的化学成分,确定项目污废水产生量及水质复杂度。
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分析,了解项目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厚度变化,并依据该信息初步判定项目区包气带厚度、第一层岩土岩性、渗透性能及其连续稳定性。
通过水资源论证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周边水源数量、位置、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取水量等,并依此初步判断建设项目与水源的位置关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周边地质条件、所属地质灾害分区特征以及建设项目过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建设项目场地踏勘阶段野外现场踏勘主要目的是了解场地所处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以及项目周边地区居民饮用水概况,初步确定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预测方法
数值模型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在 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范围。
解析模型法
利用解析解或简化解析解的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 行快速预测。
经验模型法
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适用于 数据充足且变化规律的地区。
文字部分
01
采用规范的专业术语,文字简练、准确,逻辑清晰。
图表部分
02 包括必要的插图、表格等,以直观展示项目概况、地
下水环境现状、影响预测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附录部分
03
可附上相关的研究资料、监测数据等,以供审查人员
参考。
报告提交与审查
提交时间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 审查。
水质改善
通过注入清洁水、曝气、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改善地下水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恢复
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
在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如切断污 染源、紧急疏散等,减轻污染危害。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保护地下水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风险。为 了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资料收集途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
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
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
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
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解读地下⽔导则的出台给地下⽔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给很多环评单位提出了难题,⽔⽂地质⾓度颁布的导则,⽐环评环境专业理解的要深,要复杂。
但不管如何操作,有据可依,就是⼀⼤进步。
地下⽔作为中国的⼀种稀缺资源,在1984年颁布的《⽔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得到专门的保护。
但是,在不少地区,由于配套标准的缺失和执⾏⼒度的不⾜导致地下⽔不断受到⼯业废⽔排放的污染。
在⼯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地下⽔的过度开采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
防⽌地下⽔环境恶化的要求⽇益提⾼,促使地下⽔保护成为新的“⼗⼆五”规划的重点之⼀,并促成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11⽇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
该导则旨在在新建项⽬开发的规划和许可阶段,从源头上来管理潜在的地下⽔问题。
该导则适⽤于以地下⽔作为供⽔⽔源及对地下⽔环境可能产⽣影响的任何建设项⽬。
预计,包括⽯油和天然⽓、矿产和化⼯⾏业在内的⼤多数的⼯业建设项⽬环境许可的复杂度将明显加⼤。
该导则将建设项⽬分为三类。
简单来说,I类是指任何可能造成地下⽔污染的建设项⽬;II类是指任何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位变化并导致环境⽔⽂地质问题的建设项⽬;以及III类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情况的建设项⽬。
此外,新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分为三级。
I级是最严格的,需要1/10,000⽐例的⽔⽂地质图,⾄少⼀个连续⽔⽂年的当地⽔⽂动态的监测,影响模拟并要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I级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现状监测,以及对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级要求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
举例来说,I级评价要求基本适⽤于地下⽔环境⾼度敏感地区的建设项⽬。
I级评价要求情况下进⾏的模拟⼯作的输⼊参数(如渗透系数、富⽔性和储⽔量、弥散系数等)必须是从项⽬计划⽤地周边区域的实地测量中得到的。
相关⽂献资料的数据可⽤于II级和III级评价要求,但是,在中国,从公开途径获得这些数据是有限的,⽽且数据质量往往也不⾼。
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和声坏境重点总结
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和声坏境重点总结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 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
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 vadose zone / unsaturated zone。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 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 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 confined water / artesian water。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会的水量的区域。
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主要Biblioteka 容适用范围 规范性应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一 地下水环境影响工作分级 二 地下水环境影响技术要求 三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四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五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 (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二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 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 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基本掌握 (给出大于或等于 1/50000 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 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 查明各含水 查明 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 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 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 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 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 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 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 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 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 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 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水文地质问题 Ⅲ类:指同时具备 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 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 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分为一、二、三级。
环保部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环 境 保 护 部 1月 14 日发 境 保 护 对 策 措 施 上 ,从 技 术 层 评价技术要求 ,简化 了现状监 布 了 (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面优化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测 的部 分 内容 ,强 化 了地 下 水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 工作 。修订后 的导则突 出了各 污染防控措施 ,进一步提高 了 替 代 2011版 地 下 水 导 则 ,进 行业建设项 目的地下水污染特 地 下 水 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科 学 性 一 步 深化 环 境 影 响评 价 制 度 改 征 ,优 化 了评 价 等 级 判 定 、环 和 可操 作 性 ,将 对 建 设 项 目地 革 ,将 建设 项 目环境 影 响评 价 境 影 响识 别 要 求 及 环 境 影 响 预 下 水 环境 影 响评 价 工 作 起 到 更 工 作 重 点 聚 焦在 环 境 影 响 和环 测 和 评 价 的具 体 内容 ,细 化 了 好 的指 导作用 。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 获通过
环 境 保 护 部 部 长 陈 吉 宁 1 标 ,强 调 要 以改 善 环境 质 量 为 平 台架构 ,实现生态环境综合 月 29 日在 北 京 主 持 召 开 环 境 核心 ,统一基础设施建设 ,集 决 策科 学 化 、监 管 精 准 化 、公 保 护 部 常 务 会 议 ,审 议 并 原 则 中管理数据资源 ,推动系统整 共服务便 民化 。 (仿 案》 还对 通过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 合 互 联 和数 据 开 放 共 享 ,促 进 生态 环 境 大 数 据 建 设 的 保 障 措 体 方案》、 《水 污染 防治行 动 业 务 协 同 ,完善 制 度标 准 和数 施 及 建 设 的工 作 安 排 等 作 出 了 计 划 实 施 情 况 考 核 办 法 (试 据 安 全 体 系 ,通 过 五 年 的 努 具 体规 定 。 行)》。 彷 案》 明确 了生态环 力 , 基 本 建 成 大 数 据 应 用 平 境大数据建设 的指导思想和 目 台 、管理平 台和 大数据环保云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类别内容要求1、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基本要求阶段划分2、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运营期的变化特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状况划分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1、根据附录 A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2、IV 类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3、I 类项目:37-石油开采;39-油库(不含加油站的油库);42,47-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采选(含单独尾矿库)-排土场、尾矿库;45-铁合金制造;锰、铬冶炼--锰、铬冶炼;48--冶炼(含再生有色金属冶炼);识别方法识别行业类别55--化学矿采选;L 石化、化工中大多数;90--化学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118--皮革、毛皮、羽毛(绒)制品—皮革;120--纺织品制造;127--机场—地下油库;145--工业废水集中处理;151--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154--仓储(不含油库、气库、煤炭储存)--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155--废旧资源(含生物质)加工、再生利用--危废I 类;地下水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1、识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位置、规模、装置、设施、污材质等)染途径2、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识别内容1、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可参照HJ/T2.3 环境影响评价技特征因子术导则地表水环境);2、液体物料成分3、固废浸出液成分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敏感程度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敏感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 J610-2016)--梳理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2016版地下水导则总结笔记
2016版地下水导则总结笔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和结论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
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典型题疑难题解析】【DN200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关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有()。
A.在准备阶段要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B.在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进行现状评价的同时要进行工程分析C.在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要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D.在结论阶段要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参考答案】ABCD【考点解析】上述四个选项的内容都为旧导则内容,新版导则已作修订。
【真题实战】【DZ2013030G】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不包括()。
A.确定评价重点B. 现场勘探C.室内资料分析D.地下水监测【真题实战】答案:【DZ2013030G】A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的划分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应选取可能产生地下水污染的关键时段,至少包括污染发生后100d、1000d,服务年限或能反映特征因子迁移规律的其他重要的时间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参照HJ 执行。
2、调查评价范围确定(1)公示计算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当建设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且所掌握的资料能够满足公式计算法的要求时,应采用公式计算法确定:L=α×K×I×T/neL——下游迁移距离,m;α——变化系数,α≥1,一般取2;K——渗透系数,m/d,依据HJ610-2016附录中渗透系数经验值表取值;I——水力坡度,无量纲;T——质点迁移天数,取值不小于5000d;——有效孔隙度,无量纲;依据HJ610-2016附录中给水度参考值表取值;ne调查评价范围示意图(2)查表法当不满足公式计算法的要求时,可采用查表法确定。
表3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参照(3)自定义法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自行确定,需说明理由。
当计算或查表范围超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边界时,应以所处水文地质单元边界为宜,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5.3水文地质条件调查5.3.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内容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开展调查工作:水文地质条件调查5.3.2环境水文地质勘查与实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是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需要进一步查明的地下水含水层特征和为获取预测评价中必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而进行的工作。
除一级评价应进行必要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外,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资料缺少的地区,二级、三级评价也应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勘察。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可采用钻探、物探和水土化学分析以及室内外测试、试验等手段开展,具体参见相关标准与规范。
环境水文地质试验项目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浸溶试验及土柱淋滤试验等,有关试验原则与方法参见附录 C。
在评价工作过程中可根据评价等级和资料掌握情况选用。
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时,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可采用其他辅助方法配合勘察。
5.3.3其他技术要求一级评价要求场地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不低于1:10000比例尺,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不低于1:50000比例尺。
二级评价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要求能够清晰反映建设项目与环境敏感区、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位置关系,并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调查精度,建议一般以不低于1:50000比例尺为宜。
5.4地下水污染源调查调查评价区内具有与建设项目产生或排放同种特征因子的地下水污染源。
对于一、二级的改、扩建项目,应在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装置或设施附近开展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对包气带进行分层取样,一般在0~20cm埋深范围内取一个样品,其他取样深度应根据污染源特征和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等确定,并说明理由。
样品进行浸溶试验,测试分析浸溶液成分。
5.5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应通过对地下水水质、水位的监测,掌握或了解评价区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地下水流场,为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参照HJ 执行。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要求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因子地下水水质、水位监测频率要求地下水质量常规指标及限值(GBT14848-2017)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要求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1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6.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评价原则评价应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为依据,对建设项目各实施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不同环节及不同污染防控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后再进行评价。
应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的直接影响,重点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2、评价范围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调查评价范围一致。
3、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建设项目地下水水质影响进行评价。
对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应按其规定的水质分类标准值进行评价;对于不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可参照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的水质标准值(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地下水水质标准》DZ/T 0290等)进行评价。
4、评价结论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可采用以下判据评价水质能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地下水水质能否满足标准要求7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
地下水环境环保对策措施建议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调查评价区和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污染防控对策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HJ610-2016改、扩建项目应针对现有工程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减轻污染程度或控制污染范围,防止地下水污染加剧。
给出各项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列表给出初步估算各措施的投资概算,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方案和定期信息公开等。
2、建设项目污染防控对策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提出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应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到最低限度。
分区防控措施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给出不同分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以水平防渗为主,防控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a)已颁布污染控制国家标准或防渗技术规范的行业,水平防渗技术要求按照相应标准或规范执行,如 GB 16889、 GB 18597、 GB 18598、 GB 18599、 GB/T50934 等;b)未颁布相关标准的行业,根据预测结果和场地包气带特征及其防污性能,提出防渗技术要求;或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特性,参照表 7 提出防渗技术要求。
其中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和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别参照表 5 和表 6 进行相关等级的确定。
本项目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对难以采取水平防渗的场地,可采用垂向防渗为主,局部水平防渗为辅的防控措施。
根据非正常状况下的预测评价结果,在建设项目服务年限内个别评价因子超标范围超出厂界时,应提出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或地基处理方案。
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建立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跟踪监测计划应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特点设置跟踪监测点,跟踪监测点应明确与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给出点位、坐标、井深、井结构、监测层位、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等相关参数。
跟踪监测点数量要求:a)一、二级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少于3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上、下游各布设1个。
一级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总图布置基础之上,结合预测评价结果和应急响应时间要求,在重点污染风险源处增设监测点。
b)三级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少于1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布置1个。
明确跟踪监测点的基本功能,如背景值监测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点、污染扩散监测点等,必要时,明确跟踪监测点兼具的污染控制功能。
根据环境管理对监测工作的需要,提出有关监测机构、人员及装备的建议。
制定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与信息公开计划落实跟踪监测报告编制的责任主体,明确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a)建设项目所在场地及其影响区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b)生产设备、管廊或管线、贮存与运输装置、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等设施的运行状况、跑冒滴漏记录、维护记录。
HJ610-2016信息公开计划应至少包括建设项目特征因子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值。
4、应急响应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污染状况下应采取的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等措施。
8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环境水文地质现状概述调查评价区及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