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_知识点全面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128fb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e.png)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233727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1.png)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北方进攻孙权的江东势力,希望统一南方。
而孙权面对曹操的进攻,只有几万精兵。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利用赤壁的地利来对抗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利用南风和船上的火攻击曹操的船队,造成了曹军大量伤亡。
其次是周瑜的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是曹操的部下张辽的奋力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兵力,但他本人得以幸免。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败退,孙刘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为三国时期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曹操在战场上的谨慎和张辽的勇猛。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当时,曹操控制了北方大片领土,而袁绍则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势力。
为了争夺北方统治权,两位大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采用了麦城计,利用疫病和粮草问题逼迫袁绍军士气低落。
其次是袁绍对曹操的战略失误,被曹操打破了麦城计。
最后是程昱的谋略和张郃的勇猛,曹操最终依靠他们的帮助得以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击败了袁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袁绍的军事失误和张郃等部下的英勇。
3. 襄阳之战襄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遭遇了曹操的抵抗。
襄阳之战是刘备与曹操在荆州争夺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利用了水利设施,围困了襄阳城,使刘备陷入困境。
其次是关羽的奋力抵抗和黄忠的英勇,刘备的将领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最后是曹仁的镇守和曹操的战略部署,曹操在襄阳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d9b293431126edb6f1a109c.png)
《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捉拿)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顷之,烟炎张天。
(通“焰”,火焰)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通“擂”敲击)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通“预”准备)二、古今异义.⑴致殷勤之意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到。
⑵当横行天下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矣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⑷地方数千里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6)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古义指面向北方,指向人称臣;今义指北边。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实,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指初,开始;一,初次,第一次;今义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彼所将中国之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义泛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一词多义卒:乘犊车,从吏卒。
(步兵,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死)五万兵难卒合。
(cù副词,仓猝,“猝”)抚:权抚其项背。
(按)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抚慰,安抚)士:田横,齐之壮士耳。
(男子)交游士林(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后泛指官吏。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士兵。
)计: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动,盘算,谋划。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名词,计谋,策略。
)方: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见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纵横,“方十里”即纵横十里。
)操军方连船舰。
(副词,正)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方法,办法,计策。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要)挟天子以征四方。
(方向)兵:兵精粮多。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ffa406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5.png)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知识点总结
![赤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7c468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c.png)
赤壁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战略意义和影响的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战斗背景1. 曹操南征的原因:赤壁之战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征讨孙权,目的是为了加强曹魏势力,扩大领土,进一步削弱孙吴势力。
2. 孙刘联合对抗曹魏:面对曹操的大军,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决定共同对抗曹魏。
3. 三国形势: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的政治地图已经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二、战斗过程1. 战斗地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中游的赤壁附近,这个地点在历史上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名字来源。
2. 火烧连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联合策划了火烧连营的计谋。
他们利用南风的机会,放火烧了曹操的船只,造成了曹军的重大损失。
3. 曹军溃败:在火烧连营之后,曹操的军队大败,士兵伤亡惨重,曹操只能带着残军败将艰难撤退,这场战役成为了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败。
三、战斗结果及影响1. 孙刘联盟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孙吴和刘备联合取得了胜利,成功对抗了曹魏的进攻,保住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 改变了三国格局:赤壁之战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孙吴和刘备联盟的势力得到了巩固,曹魏的势力受到了削弱。
3. 影响深远: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四、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人物1. 诸葛亮: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是孙吴军的主要谋略家,他和周瑜联合策划了火烧连营计谋,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 周瑜:周瑜是孙吴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在赤壁之战中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对曹军的战略,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3. 曹操:曹操是赤壁之战中曹魏军队的主要指挥官,尽管他在此战中败北,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才智仍然得到了充分展现。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9a09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4.png)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赤壁之战,乃三国时期一场极具影响力之战役。
在我们学习相关文言文时,有诸多知识点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文中的实词丰富多样。
如“卒”字,“鲁肃闻刘表卒”中,“卒”意为“死”;“五万兵难卒合”中,则是“仓促”之意。
“治”在“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里,指“训练”。
“次”于“引次江北”中,为“驻扎”之义。
虚词的运用亦颇具特色。
“而”字,“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此句中,前两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修饰。
“以”字,“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中,“以”作介词,“把”的意思;“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里,“以”则表“用”。
通假字也不可忽视。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之意。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卒”通“猝”,仓促之义。
古今异义词在文中亦有体现。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殷勤”古义为“恳切慰问”,今义多指“热情周到”。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词类活用现象丰富。
“操军破,必北还”,“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
特殊句式在文中也屡见不鲜。
“豫州今欲何至?”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豫州今欲至何”。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为判断句。
“受制于人”,被动句,“于”表被动。
在理解文意时,需注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势力强大,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孙刘联军则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智谋和勇气取得了胜利。
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各方人物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学习的重点。
曹操雄才大略但又刚愎自用;孙权英明果断,能虚心纳谏;刘备忍辱负重,善于用人;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周瑜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赤壁》 知识清单
![《赤壁》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f9ffc86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9.png)
《赤壁》知识清单一、赤壁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大增。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
此时,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渐固。
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暂居荆州。
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孙刘联军决定联手抗曹。
二、参战各方1、曹操方面曹操率领的军队以北方士兵为主,擅长陆战,但对于水战相对生疏。
其军队数量众多,但长途跋涉,士兵疲惫,且水土不服。
2、孙权方面孙权拥有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军实力较强,将领如周瑜、鲁肃等皆有勇有谋。
3、刘备方面刘备兵力较少,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且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三、战争过程1、初战失利曹操大军顺江而下,孙刘联军初战不利,退至赤壁。
2、黄盖诈降为破曹军,黄盖向曹操诈降。
曹操轻信,未加防备。
3、火烧赤壁黄盖带领装满易燃物的船只冲向曹军,点燃船只,火势借助风势迅速蔓延,曹军战船被烧,士兵大乱。
孙刘联军趁机进攻,曹军大败。
四、战争结果1、曹操大败,率领残部北逃。
2、孙刘联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暂时受挫,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并向益州发展,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长江流域的经济受到一定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3、文化交流各方势力在战争中交流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六、赤壁之战中的著名人物1、曹操一代枭雄,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决策失误。
2、孙权年少有为,有胆有识,善于用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3、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善于笼络人心,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合作,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4、周瑜东吴名将,智勇双全,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是孙刘联军取胜的关键人物之一。
5、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刘备出谋划策,促成了孙刘联盟,对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78d0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5.png)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1 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曹操在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占据了华北地区的大部分。
而孙权和刘备则分别建立了东吴和蜀汉两个割据政权,位于江南和西南地区。
这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2 南方抗战的兴起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地向南进攻,企图征服整个中国。
他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
而孙权和刘备则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侵略,形成了南方抗战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赤壁之战爆发。
二、赤壁之战的导火索2.1 吴军陆续溃败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取得了许多胜利。
孙权的军队陆续遭到曹操军队的打击,士气低落,吴军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2.2 赤壁之战的策略在这样的形势下,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计策,借助风势,放火烧毁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的士气受到重大打击。
这也成为了赤壁之战的导火索。
三、赤壁之战的过程3.1 吴军的火攻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采取了火攻的计策。
在风势的帮助下,他们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3.2 曹军的失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受到火攻的影响,士气低落,无法继续战斗,最终被孙刘联军打败。
这场战斗对曹操的军事计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
四、赤壁之战的影响4.1 南方抗战的胜利赤壁之战是南方抗战的一次胜利,打断了曹操的南下计划,为东吴和蜀汉联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这场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4.2 曹操的战略失败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的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南下进攻计划遭受了重大挫折。
这也标志着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大业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4.3 孙权和刘备的联合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加强了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合。
两者在战争中的合作取得了成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五、赤壁之战的历史评价5.1 马谡的评价马谡曾经对赤壁之战提出了评价:“曹操大军被火烧,船只数千艘尽付流水,士卒数十万人出必不还,百年形势顿生变故,斯可谓英雄之运矣。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6b5f69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d.png)
七.翻译下列句子:
能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的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是, 副词) (才 , 副词) ( 2 乃: ○ 若事之不济,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理虚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 2权 蒙、急 以 冲以而 示 斗:不 群 舰断下乃以千((介数转(词介折,把词连),用词),却)
愚谓大计不 如迎之
(末,尽头;势,力量.) (形,形势;成,形成)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1.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万一) • 17.初一交战 •(初,刚刚;一,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溃败) •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e485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a.png)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 曹操的野心赤壁之战的背景,根源于曹操的统一大业。
曹操在东征南方时期,目睹了南方人民生活富裕、地势险要,决心占据南方,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曹操曾多次率领大军南征,但都遭到了东吴和蜀汉的顽强抵抗。
2. 东吴与蜀汉的联合赤壁之战的另一背景是东吴与蜀汉的联合。
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野心。
两者联合,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因此对抗曹操有了更多的胜算。
二、战役前的准备1. 孙刘联军的布阵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为战斗做了全面的准备。
主要策略包括:诱敌深入,设伏击;联合共诛曹操。
在预备战斗中,刘备亲自到处巡视文后大营,认真熟悉地理条件,智谋了解敌情。
最后,根据地理优势和兵力的分散,刘备率军迁进北岸,领水而北去星罗经良。
赤壁西北又有一斋一个载错地塌视思,密器伏甲,参见展焦电计思斗沛众。
赤壁之战暂怠于章太督十八功,有时巨造,延至道也。
2. 曹操军队的准备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无疑是场兵家必争之战,因此曹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采用火攻、集中兵力、临战泼水泡皮麦利、闭门打狗杂工斗和预备粮草物资。
三、战斗过程1. 孙刘联军的火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战术。
根据孙刘联军的计划,他们放飞火船,以假意欲作众军,然见风急急弃引。
胜上风弗坠谓金铁为引,独见通,走系如铁,徽碧接头、甲、关铸川币元胶瓒旗车。
诸军以旌劲劲拦门急,称赞..2. 曹操军队的失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最终遭受了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曹操军队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且被联军以火攻打敗。
虽然曹操重兵固守,但是由于联军的火攻,曹操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士气大伤,大败而逃。
四、战役的影响1. 东吴的崛起赤壁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吴在江南地区的地位,也使得孙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此外,赤壁之战的胜利,也为东吴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曹操的挫折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其南征之路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cb84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d.png)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决战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的归纳整理:1.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曹操领导的东汉政权与孙权领导的吴国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控制江南,刘备分据蜀地。
2.曹操北伐:曹操历经长期战争后,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为了扩大势力,曹操决定南下攻打孙权的吴国。
曹操率领约30万大军,由陆路沿长江南下。
3.东风四起:赤壁之战发生的前夜,天降大雾,江面上形成了大雾迷漫的景象。
此时,孙权的水军已准备就绪,但对曹操的庞大舰队感到望而却步。
然而,突然之间,东风四起,天空变得晴朗起来,这成为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因素。
4.诸葛亮之计:孙权知道自己的水军不敌曹操,于是向刘备请求支援。
刘备派遣了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出谋划策。
诸葛亮提出了火攻的计策,利用东风将曹军二十多万军舰推向火海,以火攻曹军。
5.周瑜之计:孙权的武将周瑜也提出了各种计策,最终与诸葛亮合作,共同制定了火攻计划。
周瑜还派遣邹靖去曹营献计,说东风四起时正是准备用火攻的好机会。
6.火攻计划:孙权和诸葛亮共同制定了火攻计划,将船只装满草木和油料,然后点燃一一投入水中,利用风势将火势烧到曹军的船只上。
火焰蔓延后,曹军船只被大火包围,慌乱之中,曹军大军几乎被困在水中。
7.赤壁大战: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曹军受到大火的困扰,无法顺利进攻。
第二阶段是陆战,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趁机发动进攻,击退了曹军的进攻。
8.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去了大量船只和士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孙权和刘备及其联军则获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对于孙权和刘备的吴国和蜀国来说,意义重大,也标志着曹操势力在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9.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未能攻下江南地区,吴国得以保持独立,孙权成为江东霸主;曹操在赤壁之后再也没有南下的机会,进一步稳固了蜀国在西南的地位。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ccf26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c.png)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1. 赤壁之战原文+翻译+文言常识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718ced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a.png)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二.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词类活用1.名——动: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918539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1.png)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东汉末年,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以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正面对抗为主,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最终导致曹操军队的大败。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蜀、吴。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统帅,力图统一中国。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汉和东吴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役过程1. 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火烧赤壁和水上交锋。
2. 火烧赤壁:刘备和孙权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使曹操损失惨重。
3. 水上交锋: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水战的优势,采取埋伏战术,伏击了曹操的军队,导致曹操溃败。
三、影响1.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转折点,曹操在战役中的失败对他的统一大业造成了重大的挫折。
2. 赤壁之战巩固了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奠定了他们对抗曹操的基础。
3. 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彰显了火攻和水战的有效性,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其他知识点1. 赤壁之战中著名的战略家诸葛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提出了火攻的战术方案,并在战役中指挥作战。
2. 《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将这场战役描述得生动传神,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
赤壁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赤壁之战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的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fbcba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b.png)
赤壁之战的历史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东吴与蜀汉联盟和曹操的魏国之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国家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东吴和蜀汉在政治上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魏国。
曹操势力庞大,对南方的蜀、吴构成了威胁。
东吴的孙权为了对抗曹操,派刘备攻打魏国的荆州。
刘备攻打失败后退至赤壁。
曹操得知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对抗自己,于是率军南下进攻东吴。
由此引发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铺垫赤壁之战前的铺垫主要是刘备攻打荆州失败后,东吴与刘备结成了联盟。
孙权派遣周瑜率领东吴船队向刘备派去,帮助刘备抵挡曹操的进攻。
周瑜认为可以利用火攻战术来击败曹操,于是和诸葛亮商量,计划在长江上设伏,引诱曹操落入圈套。
赤壁之战的对阵双方赤壁之战的对阵双方是曹操率领的魏国军队和孙刘联军。
曹操率领的军队庞大,包括陆军和水军,实力雄厚。
而孙刘联军则是从人数和装备上都明显处于劣势,但通过联合作战,能够互相配合来对抗曹操。
赤壁之战的战术策略赤壁之战中,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战术策略。
曹操采取的是溃散战术,即利用实力优势,分兵攻打,迅速占领敌方据点。
他派遣陆军攻打刘备的军队,同时派遣水军向东吴发起进攻。
而孙刘联军采取的是火攻战术。
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附近埋设火烧船,诱使曹操的军队迎击。
在东风的帮助下,火烧船迅速起火,吓得曹操的军队纷纷溃退。
曹操在退兵途中,遭到了东吴水军的追击,损失惨重。
赤壁之战的结果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曹操率领的魏国军队在火攻下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溃败而逃。
东吴和蜀汉联盟虽然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却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东吴和蜀汉联合对抗曹操的威胁,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赤壁之战标志着东吴和蜀汉联合对抗曹操的成功,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其次,赤壁之战结束了曹操南征的企图,使得三国格局更加固定。
最后,赤壁之战也成为了后世各种文学作品的题材,比如《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便是深受读者喜爱的部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2aa4502b160b4e767fcf97.png)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权以示群下(视)2、五万兵难卒合(猝)3、雷鼓大震(擂)4、将军禽操(擒)5、烟炎张天(焰)6、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驻)7、助画方略(划)(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恳切)2、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3、是时(这)4、驱中国士众(中原)5、便还就孤(靠近)6、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7、其实汉贼(他实际)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各顾妻子(妻子儿女)10、初一交战(刚刚开始)11、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2、北军大坏(溃败)(三)词类活用1、词性互用: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部队,形作名)敬贤礼士(贤能之人,形作名;礼待,名作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2、动使动:必蹶上将军(使……挫败)权以示群下(让……看)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从吏卒(让……跟从)甚失孤望(使……失望)可烧而走也(让……逃走)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3、形意动:英雄乐业(以……为乐)4、名词作状语:备[南]走( 向南)[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在外;在里面)从华荣道[步]走( 步行)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水、陆两路)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足够,形容词)7、次:引次江北(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谋划,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五)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与被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乃至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六)句式1、判断句(1)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总结归纳
![赤壁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0a387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e.png)
赤壁总结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进行总结归纳,旨在深入探讨该战役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战争背景与原因赤壁之战是由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联军对抗东吴孙权的魏国所引发的。
当时,曹操率领魏军向荆州进攻,威胁到蜀国的稳定。
刘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选择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二、赤壁之战的经过1. 火烧连营赤壁之战中最著名的一幕是周瑜借风助火,火烧曹军连营。
当时,曹军在赤壁设有多个连营,形成战线。
周瑜派遣黄盖假投降于曹军,并将船装满火药。
在合适的时机,孙刘联军打响战斗,同时黄盖引火船冲入曹军的连营,引发大火。
曹军在火势的困扰下,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2. 七擒七纵刘备在赤壁之战中采取了“七擒七纵”策略,成功俘虏了七位曹军高级将领。
通过释放这些将领,刘备向曹军昭示善意,同时也使曹军内部产生混乱。
这为蜀吴联军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的影响1.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时期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各个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承与影响赤壁之战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从《三国演义》到各类文艺作品,都以赤壁之战为历史背景。
战役中的英雄人物、智谋战略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和素材。
同时,战役中的火烧、七擒七纵等战术也经常被引用和解读。
3.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赤壁之战中,蜀国和吴国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和智勇双全的战略,成功抵御了曹操的进攻。
这使得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时,能够从历史中得到鼓舞和启示。
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象征。
四、赤壁之战的启示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在军事行动中,智谋往往能够战胜单纯的武力。
其次,联合抵抗外敌是保卫领土和民族利益的有效手段。
最后,战争的胜利往往需要在全民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取得,团结是胜利的关键。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8e138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5.png)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西南建立蜀国,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
2. 曹操对南方的企图曹操在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业,但也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全国。
3. 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吴联军。
二、战争原因1. 曹操的南征计划曹操希望通过进攻吴国和蜀国来统一全国。
2. 东吴联军的抵抗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抵抗曹操的进攻。
三、战争过程1. 精心策划东吴联军在周瑜的策划下,利用风向优势和火攻之计,准备在赤壁一带对曹军进行阻击。
2. 曹操的误判曹操低估了东吴联军的战力和智谋,轻率地进军到了赤壁一带。
3. 铁索连船周瑜下令在江中设立铁索,使得曹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4. 火烧连环船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发动了火攻,大量的火船燃烧了曹军的战船,导致曹操的大败。
四、战争结果1. 曹军惨败曹操的大部分船只被东吴联军火攻摧毁,曹操在赤壁一战中惨败。
2. 形势逆转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东吴联军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曹操无法统一全国。
3. 各方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影响深远,加强了孙刘联盟,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五、历史价值1. 光荣历史篇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荣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2. 激励后人赤壁之战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3. 历史警示赤壁之战也是历史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六、赤壁之战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1. 赤壁之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 赤壁之战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赤壁之战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表现,成为了许多历史画作的题材之一。
赤壁归纳总结
![赤壁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90baa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5.png)
赤壁归纳总结一、背景介绍赤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当时,曹操领导的东汉政府军与刘备和孙权联合的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斗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重要题材。
二、战役经过1.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曹操率领的东汉政府军进攻赤壁。
曹操兵多将广,船队庞大,但受到连日的风浪侵袭,船只损失惨重。
此时,孙刘联军利用风助火的策略,偷袭曹操,以火攻摧毁曹操的船队。
2.第二阶段是刘备和孙权联军主动出击,用船队包围曹军。
刘备亲自率领先锋军,杨仪率领陆军继续攻击曹操。
曹操最终败阵,败兵退守荆州。
三、影响1.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曹操大军受到重创,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创造了条件。
也奠定了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为两者联合打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赤壁之战也被后世广泛传颂,并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著名的《赤壁赋》和《赤壁咏》等篇章,表达了艰难背景下诗人的豪情壮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赤壁之战还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再现,尤其是影视作品。
《赤壁》是一部负有盛名的大片,由导演吴宇森执导,将这场史诗般的战役通过电影的镜头展现给观众。
该电影以其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思考与启发1.赤壁之战中,智谋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火攻、包围等战术手段,使得曹操的实力被大大削弱。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智慧和谋略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改变事态的发展。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合作取得了成功。
他们虽然原本是对抗关系,但为了共同对付曹操,他们团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联军。
这告诉我们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3.赤壁之战的历史价值也在于其对于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
这场战役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提醒我们,历史上的每一个事件都有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
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
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名——动:
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
c.水路具下(向下,来)
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
3.形——名:
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
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
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
5.意动:
a.英雄乐业(以……为乐)
6.形容—动:
a.恐为操所先 (抢先)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
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
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
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投降)
(二))多义实词
1、卒:
a.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
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2、士:
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
3、将:
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
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4、抚:
a.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
b.权抚其背。
(抚摩)
5、治: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6、足:
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
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8、数:
a.统兵数万(数词,几)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
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
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11.计:
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2.难:
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
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4.方:
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
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成就,完成)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过河,渡)
16.今:
a.今为君计(现在)
b.今不速往(如果)
17.引:
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
18.若:
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b.若事之不济(如果)
19.众:
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
1、而:
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2、以:
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3、为:
a.今为君计(替,介词)
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5、乃: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只是,动词)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
c.骑乃得过(才,副词)
d.乃罢会(于是连词)
6、于:
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本句非状后)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
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