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引言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被判定为通奸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道德观念、罪恶感和社会约束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读后感的阐述。
一、人性的复杂性1.1 《红字》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女主角海瑟尔·普林恩被判定为通奸,但她并非道德败坏的人。
她的行为是出于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压抑和束缚的反抗。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人性是否可以简单地用对错来划分。
1.2 《红字》通过描绘其他角色的形象,如牧师、丈夫等,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他们或者被道德观念所束缚,或者被欲望所驱使,或者在道德与欲望之间犹豫不决。
这使得人性变得复杂而丰富。
1.3 通过对人性的多维度描绘,《红字》让读者深思人性的本质。
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选择,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在道德与欲望之间找到平衡。
二、道德观念的力量2.1 《红字》通过对于海瑟尔·普林恩的道德谴责,强调了道德观念的力量。
她被判定为通奸后,不仅受到了社会的唾弃,也在内心深处感到巨大的罪恶感。
这显示了道德观念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2.2 小说中的牧师是道德观念的代表,他在故事中起到了指引和审判的作用。
牧师的存在让人们对于道德的约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使得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2.3 《红字》通过对于道德观念的探讨,呼吁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社会的价值观。
只有通过道德的约束,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
三、罪恶感的折磨3.1 《红字》中的女主角海瑟尔·普林恩在被判定为通奸后,内心深处感到了巨大的罪恶感。
她时刻被这种罪恶感折磨,无法摆脱。
3.2 罪恶感是道德观念的产物,它使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和痛苦。
在小说中,海瑟尔·普林恩通过忏悔和自责来减轻罪恶感,但却无法完全消除。
3.3 通过对罪恶感的描绘,《红字》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罪恶感的折磨。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红字》是亨利·弗雷德里克·海明威的巨著作品,叙述了在爱尔兰贵族社会里发生的一段权利斗争的故事。
该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安德烈·布莱恩、克莱尔·克伦伯格,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间接催生的博迪·布莱恩和朱莉·步林斯。
安德烈·布莱恩是纸质版的第一个主人公,他在贵族社会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常人,但他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以及他生存在这一时代里的所有贵族都处于十分敏感的状态中,所有决定,从小事到大事,都容易成为他们社会地位的挑战。
尽管如此,安德烈也很善良,对他家人和众多保姆朱莉的待遇都很关怀。
他和克莱尔的斗争只是为了保护他的家族的高贵地位,守护家族营经业和社会地位,而不是为了屠杀无辜或奴役他人。
他为奴隶仆人准备最好的条件,甚至他以生命作价拯救仆人亚当,更显示了他对他所爱之人的真挚,也印证了作者对人性善良的信念。
克莱尔·克伦伯格也是一位贵族,但是他秉持着解放奴隶的思想,而安德烈则是一个臣子,他拥有一群近卫军,总是想要钦定自己的意志,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去咒骂抹杀他的那些人,在整个故事中,这种愤懑和贪婪也暴露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
朱莉·步林斯是保姆,她是《红字》叙事的几个中枢,在一开始的时候,她还是受苦受难的,一位受挫的斗士,但是到最后,她都展现出了极强的信心,韧劲和勇气,最终,她终于坚持自己的价值,以自己的姿态站出来,坚持解放爱尔兰人民的信念,告诉大家,即使在最贫穷落魄的时候,也要坚持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从《红字》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人性中善良和恶劣的分析,他认为善恶两者根本不在于身份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质和行动。
安德烈的内心充满善意,他为朱莉的解放而战斗;克莱尔则糜烂无度,执着追求仅仅在理想中,而并不实际付诸行动;。
《红字》观后感
《红字》观后感电影《红字》是根据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该片由导演阿德里安·林恩执导,主演是达米安·刘易斯和米歇尔·菲佛。
影片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禁忌与道德困境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其深度和内涵所吸引,同时也思考了关于爱、罪恶和道德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哈金斯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哈金斯是一位牧师,他与年轻的赛莉娜·皮尔斯有了一段婚外情,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子。
这种禁忌的爱情关系引发了社会的谴责和道德的质疑。
然而,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哈金斯描绘成一个罪恶的人物,而是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对赛莉娜的爱是真实而强烈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这种复杂的内心冲突使得哈金斯成为一个真实而令人动容的角色。
其次,影片通过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探讨,引发了我对道德的思考。
在影片中,哈金斯被迫戴着一个红字“A”标记,以示他的罪恶。
这个标记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惩罚,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强制执行。
然而,我不禁思考,道德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吗?在某些情况下,道德的界限是否能够容忍个体的选择和错误?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哈金斯和其他角色的命运,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影片中的赛莉娜·皮尔斯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角色。
她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这意味着违背社会的道德观念。
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是坚定地面对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深思,爱情是否可以超越道德的限制?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爱情而放弃一切?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画面色调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非常出色,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对导演和制片团队的专业水准赞叹不已。
总的来说,电影《红字》通过对禁忌、爱情和道德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红字读后感中文
红字读后感中文《红字》读后感。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道德和罪恶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海丽·普林的遭遇,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伪善。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于社会道德和个人信仰的思考。
海丽·普林是一个被社会道德束缚的女性,她因为与牧师阿瑟·德姆斯代尔的私情而被判刑并被迫戴上红字“A”(代表“奸夫”的标志)。
这个红字成为了她一生的标记,让她承受着来自社会的鄙视和歧视。
然而,海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她以坚强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着一切。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社会对于道德和罪恶的定义,以及个人信仰在其中的作用。
另外,小说中的牧师阿瑟·德姆斯代尔也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牧师,却因私欲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与海丽发生了私情。
他虚伪的行为和双重标准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这个角色身上,作者揭示了人性中的罪恶和欲望,让我不禁对社会道德和道德伪善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自由意志和宿命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海丽·普林在受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后,选择了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自由和尊严。
她不愿意受制于社会的偏见和规范,而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选择坚守内心的信仰和尊严。
总的来说,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的作品,它让我对社会道德、个人信仰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海丽·普林的遭遇,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罪恶、道德和信仰的世界,让人不禁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心灵震撼和启发。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简介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怀孕,被判定犯有通奸罪的故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罪恶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小说的结局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和罪恶之间的关联。
结局分析
1. 强烈的道德意味
小说通过描述女主角希斯特玛丽在公开草地上展示她所佩戴的红色"A"字,暴露了她与牧师唐·道卞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怀孕这一事实。
这个结局强调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存有极大厌恶感与道德谴责。
2. 矛盾的罪恶表达
结局中,希斯特玛丽不仅向公众展示自己被贴着红字标记为罪人,还坚守着秘密拒绝透露爱女的父亲是谁。
这一矛盾使得罪恶既被公开承认,又带有深藏不露的成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罪恶本质的思考。
3. 罪恶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唐·道卞作为一个行事正直、以道德规范为准则的牧师,在与希斯特玛丽发生婚外情后,面临到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他辜负了自己诺言并坦诚面对错误,但仍然无法摆脱内在的罪恶感和思想上的挣扎。
结论
通过《红字》这个故事的结局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试图表达出道德与罪恶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持负面态度,并强调了罪人必须承担后果的道德观念。
然而,同样也指出了个体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着无法根除的罪恶感与复杂情感。
最终,《红字》中结局呈现出一种深思熟虑和辩证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观念和罪恶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红字》是一部讲述一群贫困孩子们在残酷社会环境中求学的故事,主要人物有乔治、尼古拉斯、萨利、老师和家长等。
乔治是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他勇敢地面对挫折,不断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称赞的。
尼古拉斯是乔治的好友,他是一个机智的孩子,他知道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他在乔治的帮助下毅然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成功实现。
尼古拉斯是一个有勇气的孩子,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敬佩的。
萨利是乔治和尼古拉斯的好友,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孩子,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他在乔治和尼古拉斯的帮助下,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萨利是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尊敬的。
老师和家长也在乔治、尼古拉斯和萨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给了他们帮助,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称赞的。
总之,《红字》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善良和勇敢的品质,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是令人敬佩的。
《红字》读后感
《红字》:人性与道德的启示《红字》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作者霍桑巧妙地通过一位犯通奸罪的女性海斯特·白兰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主题、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希望能唤起更多读者对该作品的关注和探讨。
在《红字》中,霍桑将爱情、罪恶、救赎和孤独等主题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通过海斯特、牧师丁梅斯代尔以及他们的孩子珍珠三者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和无法言说的痛苦。
其中,海斯特是一位充满矛盾的角色,她既是一个受谴责的通奸者,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女性。
丁梅斯代尔则是一个内心痛苦的牧师,尽管他在道德上备受赞誉,但他的内心却饱受着爱情的煎熬。
珍珠作为他们的孩子,代表着纯洁与罪恶的结合,同时也暗示着赎罪的希望。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试图探讨道德与罪恶、爱与孤独等主题。
例如,在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中,作者展示了真爱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
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都无法割舍对方,但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道德的束缚而备受煎熬。
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两人的痛苦,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此外,霍桑还通过珍珠这一形象,探讨了赎罪的主题。
珍珠虽然出生在罪恶之中,但她的纯洁无暇却为人们带来了救赎的希望。
这也使人们对于赎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我们生活在罪恶之中,也不能放弃对于善良和真理的追求。
在我看来,《红字》是一部道德寓言小说,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于爱情、道德、救赎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霍桑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首先,这部作品使我重新审视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与道德常常相互矛盾,而这种矛盾在《红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在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真爱的力量,但也看到了道德对爱情的摧毁。
《红字》 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与自由的故事。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红字”象征着犯下的罪行,这个标记给主人公海瑟·毕斯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压力。
毕斯特因婚外情而生下孩子,被社会道德约束和偏见所困扰。
她的罪行被公开,她被迫佩戴着红色“A”字,以示儆戒和羞耻。
这个象征意味深远,引发了我对道德、罪恶和社会约束的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人们常常将道德标准加诸在他人身上?社会将自由放在高度重视的位置,但却限制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在小说中,毕斯特在承受着外界唾弃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她的坚强和不屈。
她不向道德规范妥协,坚信自己的爱情与孩子的存在。
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阿瑟·丹佛斯则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爱着毕斯特,却因社会的压力而背叛了自己的爱。
他放弃了真实的情感,选择了表面的虚伪。
这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自私。
我们是否应该对人们犯下的错误保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从阿瑟·丹佛斯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的共通之处,激发了我对于价值观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展现了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
毕斯特被社会束缚,但她并不甘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她表现出了批判和反叛的态度,试图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她最终变得坚强和独立,为女性争取了应有的权益。
这反映了霍桑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提出质疑,引发了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思考。
通过阅读《红字》,我对人性、道德、罪恶、自由、性别等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触及,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觉得这部小说警示我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保持对道德的解读和对人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
总之,读完《红字》后,我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红字》读后感
《红字》:人性之谜的深度探索《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经典小说,该作品以深邃的主题、奇妙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探讨这部小说的主要主题,分享我的观感和思考,同时也会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红字》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道德、罪恶和救赎的小说。
霍桑巧妙地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情节,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情感的世界。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双重性,即人的内心既包含着罪恶,也蕴含着对善的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一方面背负着通奸的罪恶,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坚韧和善良的特质。
在《红字》中,霍桑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使得故事具有更深的含义。
例如,红色的A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既代表了通奸(Adultery)的罪恶,也是海丝特坚强(Adversity)和勇敢(Bravery)的象征。
这种象征主义的运用使得文本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当谈到霍桑的描绘手法,我不禁想起他在小说中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
霍桑以其精细入微的描绘手法,生动地再现了17世纪美国殖民地的生活场景。
在描述海丝特和她的女儿珠儿在森林中的生活时,霍桑的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神秘和原始的气息。
此外,霍桑在《红字》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具特色。
不论是海丝特、珠儿还是丁梅斯代尔,他们都是极富个性且深刻的人物。
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当我读到丁梅斯代尔在痛苦中挣扎的时候,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驱使他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既是虔诚的教士,也是伪善者。
他的内心斗争和痛苦无疑为这个角色增添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强的戏剧性。
另一方面,珠儿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一种野性和难以捉摸的美。
她既象征着自由和激情,也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关系的纽带。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统治下的波士顿, 围绕着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戴的红色字母“A ”,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中曲折的人生经历。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其性格复杂多样,但都是善与恶的混合体。
本文拟对三位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人性中的善与恶进行分析。
一、海斯特的善与恶:海丝特·白兰,年轻貌美,但因家道衰落而嫁给了年老体衰的齐灵沃斯。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恰如“一簇绿莹莹的苔藓长在残桓断壁上”。
齐灵沃斯自身的畸形、老朽,对知识的所谓追求和对海丝特欲望的忽略造成了这场婚姻的名存实亡。
这时,博学多才、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现了,他激活了海丝特的情感世界。
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并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珠儿。
海丝特犯了“通奸罪”。
戴这种罪名的人在当时的清教徒社会中是十恶不赦的。
当时的人们把宗教与法律基本上视为一体。
因此她简直成了罪恶的化身,她的行为是清教义绝不能容忍的。
她先后被关进监狱、示众,并被迫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指Adultery,意即通奸)。
海丝特是这么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但她在经历了这么大的生活磨难后, 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成为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女性。
海丝特带着女儿在远离市镇的一座小屋居住。
为了维护做母亲的权利, 她不仅敢于和世俗力量作斗争, 更无畏地挑战宗教和神的权势。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她的行善积德意识开始以诸多方式表现出来。
她“除去打扮她的婴孩稍有花费之外, 她把全部多余的收入用于救济他人”。
《红字》读书心得1000字
《红字》读书心得1000字《红字》读书心得。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被判处戴上红字“A”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震撼,对人性、宗教、道德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海丽莱因婚外情而被判处戴上红字“A”,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耻辱之人。
她在严苛的宗教、道德观念下,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唾弃和歧视。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这个看似清教徒伦理道德完美的社会里,却隐藏着无尽的虚伪和残酷。
人们对他人的非议和指责,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罪恶和恶行。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对于道德和宗教的扭曲利用。
其次,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他因与海丽莱的婚外情而被驱逐出教会,成为了一个放浪不羁的人。
他的形象给人一种复杂的感觉,既是一个罪犯,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
他对海丽莱的爱情和对女儿的关爱,让人对他的评价产生了矛盾。
这让我对道德和宗教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小说中对宗教和道德的批判也让我深受触动。
霍桑通过描写清教徒伦理道德的严苛和虚伪,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道德和宗教不应该成为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和控制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人们内心的自觉和自律。
这让我对宗教和道德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的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红字》,让我对人性、宗教、道德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和宗教的思想之作。
它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也让我对宗教和道德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红字》给我们的启示
《红字》给我们的启示
1. 罪恶与救赎:小说中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为犯了通奸罪而被社会所排斥,但她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对他人的帮助,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谅解。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改变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实现自我救赎。
2. 社会偏见与宽容:在小说中,海丝特因为她的罪行而受到社会的严厉惩罚和歧视。
这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和不公。
然而,最终还是有一些人能够超越偏见,给予她理解和宽容。
这启示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他人的过错,不轻易对他人进行评判。
3. 真爱与牺牲:主人公海丝特和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沉的。
他们为了彼此,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4.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挣扎和矛盾。
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完美,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5. 道德与良知:尽管社会对海丝特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良知。
这提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
总之,《红字》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社会和爱情等方面的启示。
这部小说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引言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美国清教徒社会中的禁欲主义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海瑟·普林的描写,霍桑深刻地探讨了道德、罪恶、宽恕以及社会对异己的偏见。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人性的深层次思考使我倍感震撼。
一、道德与罪恶1.1 道德的束缚:小说中,海瑟·普林因外遇而怀孕,被判定为犯罪,被迫佩戴红字"A"作为耻辱标记。
这让我思考道德标准的制定和对违背道德的惩罚。
海瑟·普林的遭遇引发了我对道德约束的思考,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但它是否应该如此严苛地束缚个体的自由?1.2 罪恶与内心挣扎:小说中,海瑟·普林的罪行带来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她试图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个体的内心欲望之间找到平衡。
这让我思考罪恶感和内心的斗争,人类是否能够真正原谅自己的过错?如何在道德与欲望之间找到平衡?1.3 社会对异己的偏见:小说中,海瑟·普林的罪行被社会严厉谴责,并对她进行了公开羞辱。
这让我思考社会对异己的偏见和歧视,人类是否能够真正包容和接纳那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人?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的不同选择和行为?二、宽恕与救赎2.1 宽恕的力量:小说中,海瑟·普林的罪行引发了她与社会的对抗,但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善良,赢得了社会的宽恕。
这让我思考宽恕的力量,宽恕是否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宽恕是否应该成为我们对待他人过错的首选方式?2.2 内心的救赎:小说中,海瑟·普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行,逐渐赢得了内心的救赎。
这让我思考内心的救赎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人类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内心的救赎是否能够真正使人摆脱罪恶的阴影?2.3 社会的救赎:小说中,社会最终对海瑟·普林表示宽恕,并给予她新的机会。
这让我思考社会的救赎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社会是否应该给予每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社会的救赎是否能够真正帮助一个人摆脱罪恶的阴影?三、人性的复杂性3.1 人性的善与恶:小说中,海瑟·普林既有犯罪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红字>读后感》读完《红字》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就像被扔进了一颗巨石的湖水,泛起的涟漪一圈圈地冲击着我的思绪。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 17 世纪清教徒统治下的波士顿。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为通奸罪,被迫在胸前佩戴了一个红色的“A”字。
这个“A”字,不仅是她罪行的象征,更是她内心痛苦与挣扎的外在表现。
海丝特·白兰,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子。
当她站在刑台上,接受众人的指责和唾弃时,我仿佛能看到她那坚定而又充满悲伤的眼神。
她怀里抱着的那个孩子,珍珠,也是她生命中的一抹独特的色彩。
珍珠,这个名字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好和珍贵,但她的存在却不断提醒着海丝特所犯下的过错。
在那个时代,清教徒的道德准则是如此的严苛,人们的思想被宗教的枷锁紧紧束缚。
海丝特的通奸行为,在他们眼中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发现海丝特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罪人。
她有着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她的爱情或许在当时的社会规范下是不被允许的,但那也是她内心真实的感受。
海丝特靠着自己的针线活维持生计,她的手艺精湛,绣出的作品精美绝伦。
她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给予她的压力,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她把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了珍珠的身上,努力给予她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记得有一次,海丝特带着珍珠去森林里散步。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
珍珠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
海丝特看着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一刻,她仿佛忘记了自己身上的红字,忘记了所有的痛苦和磨难。
森林里的空气是那么清新,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海丝特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和宁静。
她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一朵盛开的野花,花瓣柔软而娇嫩,就像珍珠的肌肤一样。
她心想,生活或许就像这片森林,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阳光的地方。
然而,每当她回到城镇,人们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又会让她重新回到现实。
那个红色的“A”字,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阴影,跟随着她的每一步。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1500字《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美国某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人的非婚生子带来的丑闻和惩罚。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想。
首先,我惊叹于霍桑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小说中的女主角海丝特·普林恩,在众人的眼中,她是一个犯下了严重罪行的女人,是一个堕落和不道德的存在。
然而,通过对她的描写和描述,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海丝特。
她坚强、勇敢,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尽管受到了世人的唾弃,她没有被压垮,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信念改变命运,赢得尊重和认可。
海丝特的坚守和毅力,让我对人性的强大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霍桑通过《红字》呈现了一个严酷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小镇是一个狭隘保守的社会环境,对于女性的道德要求非常严格,堕过私生子的女人被视为罪人,受到无尽的谴责和贬损。
这种社会环境打破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于个体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呈现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通过描写这样一个社会,霍桑提醒人们应该保持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包容,避免将道德准则过分绑架。
最后,我被小说中的爱情所感动。
小说中的男主角阿瑟·登斯代尔是一个英俊而富有魅力的年轻牧师,他爱着海丝特,但因为一系列的原因,无法公开他们之间的感情。
尽管受到了外界的阻挠和种种压力,他们两人依然保持着对彼此的真诚和坚定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不仅是感情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持和启发。
他们通过彼此的存在,互相鼓励和激励,使对方成长和进步。
这种真挚和坚定的爱情让人动容,也给我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红字》是一部寓言性的小说,通过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
它不仅提醒人们要对个体的人权保持无条件的尊重,也告诫人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不被世俗的束缚和压力所左右。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个体的权利和社会的公正的深思。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红字>读后感》读罢《红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书中那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紧紧揪住。
在《红字》的世界里,海丝特·白兰的命运让我感慨万千。
她因犯下通奸罪而被迫在胸前佩戴着象征耻辱的红字“A”。
这个简单的字母,却承载了无尽的社会偏见与道德谴责。
然而,当我深入走进海丝特的内心世界,看到的却不仅仅是一个犯错的女人,更是一个坚韧、勇敢,努力与命运抗争的灵魂。
海丝特生活的那个时代,清教的教条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可她却敢于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坚守自己内心的一丝温暖和希望。
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对海丝特的坚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是一个狂风呼啸的日子,街上的人们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躲避恶劣的天气。
而海丝特,却穿着那身破旧但整洁的长袍,胸前的红字醒目而刺眼。
她缓慢地走着,步伐坚定,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却吹不散她眼中的光芒。
周围的人对她指指点点,言语中充满了鄙夷和嘲讽。
“瞧那个不知羞耻的女人!”“带着红字的罪人!”这样的话语像利箭一样射向她。
可海丝特仿佛没有听见,她的头微微扬起,目光直视前方,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她内心的力量,那种不屈服于命运,不被外界的压力所打倒的力量。
海丝特不仅要承受外界的指责,还要独自抚养她和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
珠儿是个如同精灵般的孩子,聪明、活泼,但也充满了叛逆。
海丝特在照顾珠儿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无尽的母爱。
有一次,珠儿生病了,高烧不退。
海丝特心急如焚,她整夜未眠,守在珠儿的床边,不停地用湿毛巾为她擦拭额头,轻声地哼唱着摇篮曲,希望能减轻孩子的痛苦。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被社会唾弃的罪人,而只是一个为孩子担忧的平凡母亲。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助,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天啊,求求你,让我的珠儿快点好起来。
”看着海丝特那憔悴的面容和疲惫的身影,我不禁为之动容。
而那个与海丝特犯下“罪行”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他在内心的煎熬中度过了每一天。
对红字的理解和评价
对红字的理解和评价红字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清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至亲至爱的家庭对儿子的苛责与管教,最终导致儿子逆反和离家出走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批判,突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红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首先,红字对于传统家庭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小说中的父母过分关注儿子的成绩和未来,将儿子强制送进学堂,甚至用鞭子进行体罚。
这种过度的管教方式使得儿子没有自由发展和个性的空间,产生了逆反和反叛的心理。
红字通过一家人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呼吁人们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给予下一代更多的自由与尊重。
其次,红字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小说中的儿子朝喜,他既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也是一个有着理想和梦想的青年。
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渴望,使得他在父母的束缚下,勇敢地逃离了家庭的牢笼。
红字通过塑造儿子朝喜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呼唤社会对于个体的包容和理解。
再次,红字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小说中,父母对儿子的期望过高,对于孩子的需求和内心的成长关怀不够,导致了儿子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红字通过父母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冲突,深刻揭示了家庭教育在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上的重要作用。
它提醒人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健康人格和自我认同的关键。
最后,红字给予读者一种启示与反思。
小说中的家庭局限和个体追求的相互冲突,无疑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
因此,我们应该从红字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式。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自由和尊严;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
只有在平衡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总之,红字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和思考,呼唤社会对于个体的理解和关怀。
析《红字》中主要人物人性的罪与善
析《红字》中主要人物人性的罪与善[摘要]《红字》是一部关于罪与赎罪的故事。
《红字》中的主人翁都有罪过,但他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为自己救赎,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获得思想和灵魂的重生。
海斯特是公开受惩罚的罪人,但在经过受苦行之后洗涤了罪责,她所佩戴的罪恶标志红字A成了象征天使的人性丰碑。
丁梅斯代尔这个堕落的天使在经历了道德和良心的悔悟后公开忏悔,因此获得了道德的新生。
齐灵渥斯从阴险的报复者再成为慷慨的捐助者。
珠儿这罪孽之花,却是净灵的天使。
[关键词]《红字》;罪恶;再救赎;重生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美国象征主义鼻祖,霍桑一生都在关注和思考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这一主题,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罪与赎展开,他的代表作《红字》也不例外。
《红字》这部作品描述了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关于罪与忏悔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
却以其丰富的内涵、精邃的思想、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长盛不衰的作品。
由于霍桑的道德观念受其祖辈和清教徒意识的影响很深,因此,他在《红字》-中所要表达的正是清教徒的教义,即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生来皆有罪,理应受到惩罚才能被拯救。
《红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的罪恶都与红字A(Adultery通奸)有关。
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由于犯了亚当和夏娃所犯的原罪,所以一生都必须救赎。
作者在小说中对人性的“罪恶”进行探索,他认为罪人是可以被拯救的,而这种将人从罪恶之中解脱出来的救赎之路不是通过对上帝的忏悔来铺就的,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实现。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位主人翁的罪与过、善与美的发展历程进行挖掘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内涵,如何通过善行的自我救赎达到思想和灵魂的纯洁。
一、海斯特清教的罪人与德行的典范海斯特犯了基督教“十戒”中的“第七戒”通奸罪。
海斯特是背叛自己丈夫的妻子,与神职人员私通,甚至孕育了新的“罪恶”生命并生下一女的“妖妇”。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引言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罪恶、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因通奸而被判终身佩戴红字“A”的女性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道德观念。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深深思量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制约。
一、人性的复杂性1.1 主人公海丝特的内心矛盾《红字》中的主人公海丝特因通奸而被判终身佩戴红字“A”,在外人看来是罪人,但在她内心深处,却有着复杂的情感。
她既感到羞耻和自责,又对爱情和自由有着执着的追求。
1.2 海丝特与丈夫的关系海丝特与丈夫罗杰·钱宝的关系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虽然罗杰对海丝特的背叛感到愤怒和羞辱,但同时又对她有着深深的爱意,无法彻底抛却。
1.3 社会对海丝特的审判海丝特在社会上遭受的审判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一方面,人们对她的通奸行为表示愤怒和谴责,另一方面,却也对她的坚毅和勇气表示尊重和同情。
二、道德观念的冲突2.1 社会对通奸的道德标准《红字》中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通奸的道德标准。
通奸被视为严重的罪行,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佩戴红字“A”则是一种公开的耻辱。
2.2 海丝特对道德规范的反抗海丝特在被判佩戴红字“A”后,并没有彻底接受社会对她的道德标准。
她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和挑战这种规范,展现了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反抗意识。
2.3 社会对道德标准的质疑小说中也揭示了社会对道德标准的质疑。
一些人开始怀疑通奸是否真的应该被视为重罪,开始反思社会对道德规范的制约是否过于严苛。
三、自由与束缚3.1 海丝特对自由的追求海丝特在佩戴红字“A”的日子里,始终对自由有着执着的追求。
她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挣脱社会对她的束缚,寻觅属于自己的自由。
3.2 社会对海丝特的束缚然而,社会对海丝特的审判和耻辱却成为了她追求自由的绊脚石。
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彻底摆脱社会对她的束缚和歧视。
3.3 自由与道德的冲突小说中也反映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统治下的波士顿, 围绕着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戴的红色字母“A ”,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中曲折的人生经历。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其性格复杂多样,但都是善与恶的混合体。
本文拟对三位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人性中的善与恶进行分析。
一、海斯特的善与恶:
海丝特·白兰,年轻貌美,但因家道衰落而嫁给了年老体衰的齐灵沃斯。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恰如“一簇绿莹莹的苔藓长在残桓断壁上”。
齐灵沃斯自身的畸形、老朽,对知识的所谓追求和对海丝特欲望的忽略造成了这场婚姻的名存实亡。
这时,博学多才、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现了,他激活了海丝特的情感世界。
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并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珠儿。
海丝特犯了“通奸罪”。
戴这种罪名的人在当时的清教徒社会中是十恶不赦的。
当时的人们把宗教与法律基本上视为一体。
因此她简直成了罪恶的化身,她的行为是清教义绝不能容忍的。
她先后被关进监狱、示众,并被迫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指Adultery,意即通奸)。
海丝特是这么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但她在经历了这么大的生活磨难后, 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成为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女性。
海丝特带着女儿在远离市镇的一座小屋居住。
为了维护做母亲的权利, 她不仅敢于和世俗力量作斗争, 更无畏地挑战宗教和神的权势。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她的行善积德意识开始以诸多方式表现出来。
她“除去打扮她的婴孩稍有花费之外, 她把全部多余的收入用于救济他人”。
“对于穷人的每一种需要, 她比谁都快的提供她菲薄的支援”。
“在城里瘟疫流行的时候, 谁也没有像海斯特那样忘我的工作——尽心尽责——这是我们的海斯特,我们城里自己的海丝特, 她对穷人那么好, 对病人那么肯帮忙, 对遭难的人那么关心”。
小说的最后, 出走的海丝特在很多年后孑然一身从欧洲回到美国, 回到她海边的小屋。
她成了镇上人们特别是妇女心中圣徒的化身。
她们经常来到她的茅屋, 寻求能解除人间一切痛苦、不幸和罪恶的良方。
原来人们眼中那个“奸妇”变成了“天使”( Angle)!海丝特通过自身的努力, 终于建立起她与周围人的新关系, 圆满地完成了一种思想和灵魂的重生。
二、丁梅斯代尔的善与恶
丁梅斯代尔具有典型的矛盾人格。
作为牧师, 丁梅斯代尔信奉清教的禁欲主义, 在他的教民心目中, 他虔诚、神圣、才华横溢、富有同情心, 简直就是上帝的化身;作为海斯特的情人, 他渴望美好的爱情, 向往幸福的生活, 也有自己的人性追求。
他的性格发展是一个从虚伪到诚实、从神性到人性的过程。
霍桑这样表达了他对丁梅斯代尔的态度:“你没有胆量!你不诚实!”虽然多年接受神性教育的洗涤, 多年追随上帝传播福音, 但他仍难以做到超然。
于是, 他与海丝特发生性爱关系, 而且有了孩子。
这是他所代表的清教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作为一名向人类传播上帝意志和声音的虔诚的清教徒, 丁梅斯代尔应该把自己的罪恶及时坦白出来, 在行动上做出补救, 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在精神世界中获得新生。
可这位牧师害怕丧失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前程。
虚伪、懦弱完全控制了他, 导致他不断地隐藏自己的罪过。
他的那些赎罪方式, 无论是布道坛上的自我谴责还是密室中的自我鞭打, 其实都是在隐匿自己的罪恶。
他在上帝和世人面前摆出一副“操行善良和笃信宗教的样子”, 极力显示自己的美德。
另外, 作为珠儿的生父, 他理应给珠儿一份父爱, 帮助海丝特抚养孩子。
但他把这两方面的责任全部推给海丝特一个人去承担, 致使母女俩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凄惨境地。
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霍桑在小说中用辛辣的语言对他的伪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斥责他为“一切人中最卑鄙可耻的人”。
尽管丁梅斯代尔身上清楚地显露出人类虚伪和自私的劣根性, 但我们也看到他非常希望自己按照上帝的旨意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州长贝灵汉和“德高望重”的威尔逊, 他们穿着清教徒的外衣却在做无耻的事情。
与他们相比, 丁梅斯代尔是个真正的教徒, 他笃信宗教, 生活清廉。
尽管他隐瞒了自己的罪行, 逃避了公众的谴责, 但他的道德良知并未泯灭, 他不断折磨自己。
如果说海丝特身上的红字是有形的, 那么丁梅斯代尔身上的红字就是无形的。
他的负罪感日渐增长, 他在神性与人性间挣扎, 心灵备受折磨。
丁梅斯代尔在与海丝特会面时谈到:“你无法想象, 我的心里多么害怕这次会面, 又多么渴望它!”。
一语道破了他矛盾的自我。
在极度痛苦的煎熬中, 他猛然清醒了。
为了赎罪, 更为了寻求灵魂的自由, 他不逃避了, 决定真诚地面对自己。
在小说最后, 在高高的刑台上, 丁梅斯代尔作出了勇敢
的选择。
他大声呼唤海斯特和自己的女儿, 向世人讲述了自己隐藏的罪过。
这时的丁梅斯代尔变得异常勇敢和决绝, 也经历了一生中最后的辉煌。
当丁梅斯代尔最终闭上双眼, 死在海丝特怀里的时候, 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回归人性的踏实。
经过痛苦复杂的内心斗争,丁梅斯代尔终于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世俗。
三、齐灵沃斯的善与恶
在霍桑的笔下, 齐灵沃斯是清教社会罪恶的主要体现者, 是恶的化身。
虽然他是恶的代表, 但他也有两面性: 一方面, 疯狂的复仇使他丧失了人性, 成为一个阴险恶毒的魔鬼; 另一方面, 他给予非亲生女
儿“珠儿”的父爱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芒。
原本是“受害者”的齐灵沃斯, 为了实现复仇计划, 以医生职业为掩护, 以“治病救人”为借口, 与丁梅斯代尔朝夕相处, 明的是“牧师温存, 关切, 同情的朋友”, 暗里却“鬼鬼祟祟, 蹑手蹑脚”形同一个小偷潜入一间卧室, 想去窃取主人视如眼珠一样的宝物 , 用心十分险恶。
霍桑在书中将齐灵沃斯斥为“撒旦的使者”和“魔鬼的代理人”, 便是对他恶行的无情鞭笞。
他微笑里藏匿着虚伪和嘲笑, 他用讽刺的语言刺痛牧师的心灵, 他时时打探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世界, 并从
精神上和肉体上迫害丁梅斯代尔。
他以折磨丁梅斯代尔为乐。
齐灵沃斯的心态已经被复仇的火焰烧得扭曲了, 外貌越来越丑陋, 内心也变得越来越恶毒。
他把一切钩心斗角的手段都用在牧师身上, 他的凶狠、恶毒最终导致丁梅斯代尔的死亡。
齐灵沃斯没有赢得人们的支持, 反而成了一个恶魔, 一个真正的罪犯。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 对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却倾注了无私的父爱。
在狱中, 调配药水, 像慈父一样为她喂药直到她沉入香甜的梦乡, 他对珠儿充满了怜惜和关爱。
再有, 珠儿3岁时, 海斯特为了保住对女儿的监护权, 带她来到贝灵汉州长家。
威尔逊牧师问珠儿她是谁造出来的,她说是妈妈“从牢门旁边的野蔷薇丛摘下来的”。
此时, 齐灵沃斯是在场的人中唯一“面露笑容”被珠儿的回答逗乐的人, 这显然是他对珠儿如父亲般的爱怜之情的真实流露。
在临终前, 他立下遗嘱, 将数目可观的遗产留给珠儿, 让珠儿以后的幸福生活有了前提和保证。
与丁梅斯代尔相比, 齐灵沃斯更像一个父亲, 更有父亲的责任感。
这是齐灵沃斯对于所犯罪行的忏悔, 还是他人性复苏的表现呢? 笔者更相信后者。
人本身就是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身上善恶往往同时存在, 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这个被认为没有人性的恶人, 却因为珠儿的存在, 其性格中留下了值得肯定的一面, 使他赢得了重塑道
德的机会。
四、结语
霍桑在《红字》中以他洞察人性的细腻笔触, 深刻地剖析了罪的意识对人身心的影响以及主人公的人性在此压制下的发展。
《红字》超越了人性中善与恶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 说明人性中都有善良的一面。
人需要正视人性恶的存在, 并通过自身的努力, 用救赎忏悔等方式净化自己的灵魂, 把自己解脱出来,
最后达到改造心灵的目的。
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他们各自都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