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概述
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概述

7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概述一、三次石油危机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提高石油价格,甚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
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
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而后的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
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
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
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滞胀危机 1950-1973年是欧洲经济的黄⾦时代。
但是⼤约从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滞胀的含义是:经济低速增长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发展、相互纠结的现象被称之为“滞胀”。
也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说这是新现象是因为在通常的经济危机中,⽣产下降的同时,产品过剩,物价随之下降,银⾏信贷崩溃。
但是这⼀时期的危机是⽣产下降的同时,物价继续上涨。
过去解决危机的办法是⽤财政⾚字、⼤量发⾏货币的办法来提⾼物价,最终刺激⽣产来摆脱危机。
但是这个时候这种办法不⾏了。
因为⽣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同时存在。
所以这是⼀个新现象。
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个⽅⾯:⼯业⽣产⼤幅度下降、股票下跌、失业率增⾼、物价上涨、货币危机。
造成滞胀的原因,主要是三条:第⼀,财政原因。
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造成⽣产效率低,甚⾄严重亏损。
再加上福利国家开⽀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这是⽣产发展速度减慢,物价上涨的⼀个原因。
第⼆,⾼税。
因为财政⾚字加上⽣产发展速度减慢,政府的财政困难更加加剧,为了弥补财政⾚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税,但是⾼税可能在⼀时增加政府收⼊、弥补财政⾚字,但是⾼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收⼊也减少,⼜使物价进⼀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这段时期内发⽣的两次⽯油危机加剧了经济危机。
西欧国家对⽯油的依赖要⽐美国严重得多,除英国外,西欧国家的⽯油的3/4需要进⼝,主要是中东国家。
⽯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产成本⼀下⼦提⾼。
⽯油价格虽然是经济体制之外的因素,但是产⽣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经济调整 由于从80年代初期起,西⽅各国陆续采⽤新的经济政策,逐渐⾛出滞胀局⾯,经济从衰落⼜重新⾛向低速发展。
这时期解决滞胀这⼀经济危机的新现象的办法主要是以撒切尔夫⼈和⾥根为代表的货币紧缩政策。
他们采⽤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取⾃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近四十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近四十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随着美国黄金储备锐减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激增,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兑换脱钩,美国大幅贬值。
奠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林林体系崩溃。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冲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第一次“石油冲击”。
原油价格从1973年1月每桶2.5美元,暴涨至1974年的每桶11.50美元,引发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危机。
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当时第二大产油国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冲击”。
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同年年底,北海原油价格创下每桶40美元的历史纪录。
高油价在全球引发经济衰退。
1987年股灾1987年10月,美国8月份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引发华尔街有股市暴跌。
10月16日星期五,道琼斯指数首次单日下挫100点以上,成交量创下有史最高的3.38亿股。
10月19日,亚洲、欧洲、美国股市相继暴跌,其中道琼斯指数暴跌22.6%,史称“黑色星期一”。
亚洲金融风暴/俄罗斯经济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MC)危机1997年7月,泰铢大幅贬值,触发亚洲金融风暴。
危机随后由泰国蔓延到周边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再远及韩国,给东南亚经济造成重创。
1998年,俄罗斯经济陷入金融、债务等多重危机。
8月17日,俄放弃卢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卢布大幅贬值,银行出现挤兑。
俄罗斯危机使做错方向的美国著名对冲基金LTMC濒临破产,并殃及美国金融市场。
为应对俄罗斯和LTMC双重危机,美联储几个月内连续三次降息。
互联网泡沫破裂2000年,美国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
道琼斯指数从2000年1月顶峰时的11723点跌到2001年9月的8000点以下。
“9.11”冲击2001年,“9.11”恐怖袭击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创,美联储年内4次降息,以刺激经济。
但这一激进降息举措催化了后来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华尔街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全球经济危机

3.推广经融自主,积极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使世 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 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 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
美国展望——隐患甚深,渔利疗伤
欧洲展望—在衰退中挣扎
四·中国与经济危机 五·全球经济展望
以“货币战争”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是经济的 危机,也是政治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 矛盾的集中体现。 2007年八月九日危机最早在美国爆发,之后波及全球, 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危机爆发的原 因和西方的两大经济学派系密切相关。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产生这场危机的理论 基础,它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 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基本内容包括: 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 市场经济,崇拜“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力量,反对 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
1.鼓励金融创新,宣传风险防范。在现代市场经济发 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 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以支持整体经 济发展。 2.促进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 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 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 结构优化。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这危机令大量的楼盘被银行在市场上抛售。这些过 量的房屋供应使得周边的住屋价格都大为下跌,造成 它们容易遭法院收回拍卖或被放弃。这个结果替往 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然后,危机开始影响到 那些与房地产无关的普通信贷,而且进而影响到那 些与抵押贷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型金融机构,导致 这些机构相继倒闭,最后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 机。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复苏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复苏经济危机与复苏在历史中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经济危机对于国家和世界的经济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一些历史中的经济危机,并讨论它们的复苏过程。
19世纪末期,美国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一危机始于股市的崩盘,随后波及到银行和实体经济。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储蓄,经济陷入了停滞。
然而,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实施新的经济政策,美国逐渐走出了这场危机。
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期间,许多国家动员了大量的资源用于战争,导致经济产能下降。
战后,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
然而,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经济改革,许多国家逐渐恢复了经济增长。
1929年,美国再次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经济大萧条”。
这一次危机由于股市崩盘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引发。
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刺激经济,例如实施金融监管和社会福利计划。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带动了经济的复苏。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被称为“70年代经济危机”。
这一次危机由于石油价格飙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而引发。
各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政策和经济改革来应对危机,如减少政府开支和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逐渐地,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经济危机和复苏变得更加复杂。
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被称为“金融海啸”。
这一次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后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
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
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应对危机,包括注资银行、实施货币宽松和刺激经济。
然而,复苏的速度和程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复苏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启示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遭受打击,信用和流动性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已经经历过数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如1970年代的欧洲债务危机、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市下跌:金融危机爆发时,投资者往往失去信心,不愿意继续投资股市,导致股市大幅下跌。
这不仅对个人投资者造成损失,也给企业融资和扩张带来了困难。
2.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金融危机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剧烈,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信贷流动性紧缩,甚至出现倒闭现象。
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剧了经济衰退。
3. 减少国际贸易: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金融市场,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企业收入下降和信贷紧缩,国际贸易量减少,出口和进口双双下降。
这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周期延长。
4. 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使得企业面临营收下滑和生产减产,进而增加了失业率。
失业率上升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压力。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虽然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冲击,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1. 加强监管: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2. 控制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过度杠杆、不良资产积累等问题的发生。
3. 提高经济韧性: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融资问题和消费者信心的下降。
因此,我们应提高经济的韧性,加强企业创新和竞争力,同时,增加社会保障和稳定就业,以缓解经济危机对个体的冲击。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严重影响全球经济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经济危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已经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包括1973年石油危机、1980年代的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风暴等。
这些经济危机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经济活动减缓。
经济活动减缓意味着企业销售额下降,投资减少,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需要政府进一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其次,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经济危机导致经济的萎缩和贸易的放缓,加剧了全球化进程的停滞和倒退。
同时,短期内保护主义思潮会兴起,使得国际贸易关系更加复杂化。
这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经济落后和社会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经济危机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股票市场的下跌、货币汇率的波动,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多的经济活动短期内中断或推迟。
受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业,金融业的危机会导致信贷流动性的下降,这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
最后,经济危机对于政治稳定产生了影响。
经济衰退会导致社会的不满情绪上升,容易诱发社会矛盾。
反之,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也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因此,经济危机对于政治稳定的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严重影响。
虽然由于全球经济的复杂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不一样,但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导致新的裂痕,因此需要各国政府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下,经济危机已然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必然结果。
为了遏制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各国政府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以缓解危机的影响,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形势。
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与应对策略

全球经济危机与应对策略全球经济危机是指因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周期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经济衰退的局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发生了多次,如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和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缓解危机的影响并促进经济复苏。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就业机会等多个方面。
为了有效应对危机,国家和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制定和实施。
1.促进贸易自由化与多边合作贸易保护主义常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危机,各国应加强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多边合作。
降低关税壁垒、减少非关税壁垒、打破贸易壁垒等都可以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降低经济危机对贸易的冲击。
2.强化金融监管与风险控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应当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3.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通过适度的财政刺激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适度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消费和投资活动,也能够提振经济信心和提高经济增长。
4.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投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经济危机期间,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投资。
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劳动生产力,为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经济危机时期,应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数字化产业等领域的支持,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整合全球经济危机是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各国可以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制定和落实应对策略。
19731975经济危机课件

对日本的影响
• 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 • 企业倒闭数创历史新高 • 国际收支困难 • 石油需求萎缩
20.6% 1.3万
对西德的影响
•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 工业生产下降 • 失业率上升
18.6% 10.9% 1.1%↑4.7%
对策
美国
赤字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 财政赤字的变化: 1968年:250亿美元 (越南战争高峰期) 1975年:532亿美元 影响:此后财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无减
西德
赤字政策 1973-1975:财政赤字27.8亿马克增至585.5亿马克 1966-1967经济危机时财政赤字最多为70亿马克
英国
控制通货膨胀 通胀率的变化: 1976年:16.5% 1978年:8.3%
代价: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直到 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点,失业 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谢 谢!
阿拉伯回应
• 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击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国家对石 油进口国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根据其对这场战争的不同 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类。 凡是对以色列实行某种经济制裁或断绝外交关系或为阿拉 伯各国提供某种军事援助的国家,划为友好一类,可以获 得减产前的供应数量。凡是积极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 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事业的国家, 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对中立国 家,适当限制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观经济现象。
美国失业人口绝对数和失业率分别在 1975 年达到了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值,失业
人口总数接近 800 万人。
1973年10月16日
• 1973年10月16日,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爆 发。
• 在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 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 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 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 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成为第 三世界反霸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衰退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衰退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就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
本文将探讨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
首先,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动荡,这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经济。
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和暴跌会导致股票和证券等市场的价值下降,这将对全球的投资和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的投资机会消失,经济危机会导致全球流动资本流向放缓,这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冲击。
其次,经济危机还会直接影响到全球贸易,导致全球贸易量大幅下降。
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导致全球需求量的下降,这会对出口国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进口国会限制其出口,并采取出口关税和其他保护主义措施,这将进一步削弱全球贸易系统。
因此,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将导致全球经济体通过贸易和投资系统彼此关联减弱。
此外,经济危机还会对全球就业市场造成直接影响。
随着经济活动的减少以及公司To reduce costs及裁员,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率大幅下跌。
高失业率也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经济利益,更为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稳定。
因为失业率的上升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以及国家内部纷争的加剧,使得全球范围内政治不稳定的风险上升。
最后,经济危机还会进一步削弱政府的财政能力,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这些政府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政府将不得不采取预算紧缩政策并削减社会福利等相关开支,进一步恶化经济萎缩。
此外,随着政府财政损失的增加,政府将难以融资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将对经济产生危害,直接威胁到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总之,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特别是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安定局面,同时也催生了政治不稳定的风险。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本文为您分析,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70年代美国的危机和经济调整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70年代美国的危机和经济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滞涨:滞涨是指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出现高失业率高通胀的一种情况。
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美元危机:美元危机指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到41.5美元/盎司,超过官价20%,美元大幅贬值,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储备货币第一次显示出信任危机。
第一次美元危机5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爆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经济危机。
中东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自此,由中东地区爆发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漫延全球。
美国政府针对60年代后期的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1.进行社会经济改革;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3.完成了对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和第三次危机

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和第三次危机一、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1. 第一次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大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是世界经济史上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经济变革和经济学理论创新。
自此以后,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开始逐渐兴起,对现代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第二次危机:1970年代的混沌年代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现代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有:石油危机、高通胀率、经济衰退等。
这些事件引发了对经济理论和经济体系的全面反思,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模型和理论。
二、第三次危机3.1970年以后的全球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各种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交流和流通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新的经济关系。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也带来了债务问题、投资热潮、资本约束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涌现,并侵蚀着全球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4.现代市场结构下的投资行为市场结构的变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日益加大。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投资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兴市场的发展、科技革命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趋势,都对投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型投资工具,如基金和衍生品等,也在扰动市场的平衡。
5.新技术和金融体系变革新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变革日益加速,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
比如,区块链技术和数码货币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则,也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格局。
这些新兴的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变革,也可能成为未来市场或者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三、案例分析1. 黑色星期五1987年10月19日,被誉为“黑色星期五”的一天,全美股市大跌。
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跌了22.6%。
这次危机是由于各个市场一起跌落,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后果。
此次事件给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带来了重大的警示。
2. 2008年房地产危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房地产市场一度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3-1975经济危机课件

日本
1、减量经营 生产能力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的变化 1971年:49%---1975年:24.3%---1978年:15.3% 2、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后,生产成本的变化 人事费降低27.8%,金融费节约27%,库存费节约 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约费用9.5%,其他费用 23.9%。 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4-0.4之间,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平均为0.76. 这样,日本既抑制了生产过剩,又增加了企业的国 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1980-1982年经济危机奠定 了基础。
• 10月16日,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伊拉克、沙 10月16日 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五个 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 市场价格提高17%。
10月17日
•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 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 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 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 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阿拉伯回应
• 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击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国家对石 油进口国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根据其对这场战争的不同 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类。 凡是对以色列实行某种经济制裁或断绝外交关系或为阿拉 伯各国提供某种军事援助的国家,划为友好一类,可以获 得减产前的供应数量。凡是积极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 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事业的国家, 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对中立国 家,适当限制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美国失业人口绝对数和失业率分别在 1975 年达到了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值,失业 人口总数接近 800 万人。
1973年10月16日
• 1973年10月16日,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爆 发。 • 在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 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 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 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 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成为第 三世界反霸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09629008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其中美国的汽车工业下降最甚,下降幅度达到32%。
其次,股市跌幅大,企业破产严重。
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
英国的股市下跌更为严重,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甚至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的幅度。
第三,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纪录。
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 448万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
第四,危机造成了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
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国家除联邦德国外,都因为石油付款大增而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逆差的总额共达39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的日本,也出现了52亿美元的逆差。
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然而,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除了有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所谓“滞胀”,是指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1637年郁金香狂热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固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一致程度的下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2009年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
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与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
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与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特别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固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陆续采取不一致方式拯救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概述一、三次石油危机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提高石油价格,甚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
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
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而后的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
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
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
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3、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二、1992年英镑危机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从而使得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
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
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
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
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
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
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
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
9月12日,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
随后,英镑汇率步里拉后尘,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
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
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
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欧共体财政官员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
这场货币危机有不少深刻的教训,这就是要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西欧金融九月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共体主要工业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不协调。
当时德国在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顾英意两国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为了他们本国经济发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
当然,这场危机的过错不能全部归罪于德国,欧洲共同体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危机的根本原因。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但任何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
三、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危害极大,影响深远。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
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
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墨西哥新政府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
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由于本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从而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989年,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为41亿美元,1994年已扩大到289亿美元。
而墨西哥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却短期的外国资本。
短期外国资本投机性强、流动性大,在面对不利经济形势时会迅速出逃。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也产生冲击作用。
由于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国家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债务沉重、贸易逆差、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这些国家。
由于外国投资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机扩展到全拉美国家,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引发拉美股市猛跌。
在墨货币危机发生的当天,拉美国家的股票指数同墨股票指数一起下滑。
其中巴西股票指数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
四、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此次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
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随后波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
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亚洲不少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
另外汇率政策固化和投机资本的冲击也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五、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依照次级贷款的定义,这些所谓的借款人皆依照综合标准评量过,其能力不足以偿清贷款。
当美国房价在2006至2007年度开始下降,抵押违约率上升,而普遍由金融公司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简称MBS),失去了其大部分的价值。
其结果是许多银行和美国政府赞助企业持有的资本大幅下降,造成世界各地紧缩信贷。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美国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低廉的融资成本刺激了居民对住房的过度需求,金融机构放宽借款条件,大量发行次级房贷,房地产市场风险大量累积,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另外,美国次级房贷通过资金链使得借款人、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投资者、融资者、担保者、实体经济等各个环节层层关联。
危机发生时,各种金融机构陆续出现问题,虽然极力对冲风险头寸,但是由于风险关联性太强,牵扯到其他众多环节,以至整个金融系统难以通过市场弥补迅速扩大的投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