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

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2、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

4、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如何通过政府财政的有效安排,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5、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提高的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是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11、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12、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原先改革的反面。

13、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14、收支两条线:主要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15、财政:为了实现国家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分配的方式。财是指政府收支,而政则是治理,所以,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16、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弥补。

17、.帕累托效率:在这一状态下,整个经济都无法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在无损于其他成员利益的前提下,使其中一个或几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

18、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19、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0、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论述题

5、试从财政收人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答:发展经济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影响财政收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财政收入才能增加.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虽然从长远来看,国家实力的增强必然会给每个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

机会,但是,它毕竟与企业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须把握财政收入增长的度。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就是财政资

金分配不当的一种表现。它的结果是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应该看到,同其他国家相比,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偏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6、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但财政支出占GDP的则不同。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到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是比较高的。一方面,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同时,

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常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他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全都由国家拨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要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因而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改革之初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甚至消失,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逐年下降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我国在改革初期之所以下降,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下降的趋势便会中止,转而回升。

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回升速度较快。2003年以后由于逐渐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有所压缩,使其增长势头趋缓。我国目前的财政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于03年和04年降到小于一,05年又重新上升到1.26,增长边际倾向为23%,大于当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这说明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仍是上升趋势。因此要随时观测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动向,依据财政政策的变化有意识的调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