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合集下载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瘟疫,其危害类似于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黑胫病等病害。

叶子、茎和块茎都受到影响,开花前后浮现症状。

我县马铃薯晚疫病普通在6月底至7月初高温高湿天气开头浮现,是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消灭性真菌病害,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

1.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1)马铃薯叶片被杀死,起初是不规章的黄褐色斑点。

湿润时,斑点快速扩大,边缘有水渍,有一圈白霉菌,叶背白霉菌更密集显然,是该病的特点。

干燥时,病斑扩散缓慢或停止,病部变褐变脆,边缘无白霉,病叶从下部向上扩散。

叶斑病斑多起于叶尖或叶缘,近圆形或无定形,沸水烫伤,绿褐色,病斑边界不清。

湿度大时,病斑外缘附近浮现一圈白色霉菌,这是该病的症状(孢子囊和孢子囊),特殊是在叶背面。

天气干燥时,患病部位变得焦黄干燥,如薄纸,易碎易裂,斑块症状不显然,扩散速度减慢。

严峻患病的马铃薯植株叶片下垂卷曲,终于导致全株黑腐。

病害流行时,整片田地焦枯,相当触目惊心。

(2)马铃薯茎受害。

在多雨的年份,块茎感染严峻,起初有轻微凹陷的黑色条纹。

气候湿润时,表面生长少量白色霉菌,表面浮现大片深褐色。

皮下的马铃薯果肉也是褐色的,逐渐膨胀,终于腐烂。

当侵染源在田间以外时,外界散落的孢子侵入上部叶片致病。

幼茎、叶柄和花上浮现暗紫褐色斑点,在粗嫩的筋上常形成20-30cm的斑点。

斑点环抱茎干一次,这部分就断了。

(3)薯块破损,块茎表皮,尤其是芽眼附近,有略凹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边界不显然。

斑纹下的肉质部分变得坚硬,呈褐色或红褐色,并逐渐向四面和内部扩张。

病斑在低温干燥保存条件下干燥后,发病部位变硬,进展缓慢。

在湿润粘稠的土壤中,往往简单引起杂菌感染和软腐病。

病土豆有一股怪味,不能吃。

在储存期间,病害会继续进展,造成干腐或湿腐。

如遇高温多雨条件,会因再感染而快速腐烂。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办法挑选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经济有效的办法。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也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气象和土壤条件下,疫菌能够迅速引发病害,使植株叶片枯黄、块茎失重、产量降低甚至死亡。

本文将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介绍,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1. 适宜的气象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需要适宜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速等因素。

疫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一般在18°C~24°C温度和85%~100%相对湿度下生长和繁殖最活跃。

在这种气象条件下,植株叶片易受到感染,引发病害。

2. 植物品种的抗病性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还与植物品种的抗病性有关。

一般来说,抗病品种在感染病原菌后会迅速进行免疫反应,使病害不易扩散和发展。

但是,如果种植非抗病品种,病原菌易在植株叶片上迅速繁殖,导致病害的严重程度加剧。

3.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水分状况也对疫菌生长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有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时,疫菌易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导致病害加剧。

因此,要采取科学施肥和灌溉措施,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环境,防止疫菌的滋生。

1. 选用抗病品种在马铃薯生产中要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抗病品种,如“青岛8号”、“辽薯3号”、“科薯8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栽培条件。

2. 积极进行病害监测可以利用田间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疫菌的数量,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田间监测可以通过观察植株叶片上的病斑、黑色孢子和叶片枯黄的程度等来判断病害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检测土壤和植株上的疫菌数量来判定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3. 采用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是在不使用化学药品的情况下,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害。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有淋雨防治、喷雾防治、光合成抑制防治等。

例如,淋雨防治是在发病极期内,利用重度降雨冲刷叶面上的病斑,有效减少疫菌的数量;喷雾防治利用含有铜的药剂喷洒在叶面上,可以有效杀灭疫菌,降低病害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的病害之一。

它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且给马铃薯的种植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方法。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1. 发病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易发生,尤其是夏季的雨季,这些条件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发病部位: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地上部分发生,包括叶片、茎和花器官等。

叶片是最容易受到病害侵袭的部位,一旦发生病害,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变为褐色,最终整片叶子枯死。

3. 发病传播: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风、雨水和昆虫等因素。

病原菌在水面上游走,通过雨水和风带来的传播被广泛散布,进而引发病害在田间蔓延。

4. 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在20℃~25℃的温度和高湿的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和发病,因此这种条件下是病害发生的高发时期。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

优质抗病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保护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马铃薯的栽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提供较好的通风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植株的养分储备,提高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害的危害。

4. 防治病原菌的传播:在病害高发季节,及时清除和销毁田间的病死植株和病残茬,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阻断病害的蔓延。

5. 合理灌溉:合理施行灌溉,尤其是在夏季雨季,避免地面积水和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6. 农药防治:在病害高发期,可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生产厂家的建议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病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非常重要。

马铃薯晚疫病咋防治和治疗专家来支招

马铃薯晚疫病咋防治和治疗专家来支招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马铃薯晚疫病的基本认识•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晚疫病的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晚疫病的注意事项目录01马铃薯晚疫病的基本认识晚疫病的发病原因030201晚疫病的分类及症状传播途径发病规律晚疫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02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抗病品种适应环境选择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再次传播。

清除病残体加强排水充足基肥施足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适量追肥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求,适量追施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合理施肥在病害发生之前,使用适量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科学用药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量和频率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产生药害和浪费。

预防为主及时进行化学防治VS03晚疫病的治疗措施使用抗病药剂发病初期开始喷洒第一次药剂,以后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常用药剂有:25%瑞毒霉锰锌500-800倍液、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

增强作物抗病能力控制病情及防止蔓延04防治和治疗晚疫病的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使用农药0203注意防治效果及成本效益在选择防治方法时,要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成本效益,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对于发病较严重的地块,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但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对于发病较轻的地块,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方法,如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等。

注意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菌侵入植株后,会在一段时间内潜伏生长,然后形成菌丝,进一步感染植株。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存在有关。

发病规律:1. 潜伏期:在感染后的植株上,病原菌会在一段时间内潜伏生长,潜伏期根据气象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大小而有所不同,通常为5-15天。

2. 侵染期:潜伏期结束后,病原菌会形成菌丝侵染马铃薯植株。

侵染期通常在气温为15-25℃,湿度高于90%时最为有利,高温干燥的环境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3. 繁殖期:在马铃薯叶片上,病原菌会形成孢囊,通过风雨等途径扩散到其他健康的植株上,进一步感染并传播病害。

综合防治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广了多个抗晚疫病品种,栽培这些品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种植密度和合理疏伐:适量增加种植密度可以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初级感染期间,及时进行合理的疏伐,即将病株和病叶及时清除,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3. 合理施肥和温湿度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适量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株生长。

合理调控温湿度,保持较低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农药防治:在确诊晚疫病发生后,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含有三唑酮、苯醚菌酯、吡虫啉等成分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叶面喷雾或者根部涂抹的方式进行防治。

5. 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避免晚疫病的发生。

马铃薯不宜连作,宜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通过减少病源的存在,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存在有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容易引起疫情,导致产量急剧下降。

及时有效的防治晚疫病对于马铃薯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 气象条件:晚疫病病原菌对气温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比较适宜的气温为15-20℃,湿度在90%以上。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疫情。

2. 病原菌来源:晚疫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秸秆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上,晚疫病病原菌容易越冬,也容易在新一轮的生长季节中传播。

3. 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一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4.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二、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清除病株:一旦发现患有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应立即将其烧毁或深埋,不可留下残株,以免造成病害的继续传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晚疫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繁殖。

4. 防治病害: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5.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晚疫病的管理方法1. 种植前期管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在种植前,也可以使用草甘膦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播种前土壤的卫生。

2. 病害监测: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病株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散。

3. 合理灌溉: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种植旋作:在连作马铃薯的地块上进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能够造成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全面歉收。

晚疫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病害,对于马铃薯种植业具有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做一个详细阐述。

一、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晚疫病菌在叶面上产生孢子并且通过划伤或切口进入植物内部,从而引发病症。

晚疫病菌最适合生长的条件是潮湿的气候和高温,而且在25°C—30°C的温度下,病害就会有比较严重的发展。

晚疫病菌的传播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它可以通过风传播或者在水中传播,有时一场雨就足以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二、症状1. 叶子上的症状: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显著的症状就是叶片上的水渍状斑点。

在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水渍状的浅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迅速扩展并且变成黑褐色的斑点。

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这些斑点上还会看到粉红色的孢子粉。

叶子表现出被烧过的感觉,很快就会枯黄并且干死。

2. 茎和叶柄的症状:感染了晚疫病菌的茎和叶柄会有水渍状的斑点,并且在这些斑点上也能够看到黑色的霉层。

病变的茎和叶柄会逐渐变软并且枯死。

3. 块茎的症状:感染了晚疫病菌的马铃薯块茎会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的斑点,其形状不定,表面也有黑色的霉层,块茎内部会变得软弱并且无法食用。

三、防治措施1. 块茎选择:在种马铃薯的时候,要选择抗病优良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前要对块茎进行浸种处理,可以选择用3%的漂白粉进行浸种,这样可以有效地杀灭晚疫病菌。

2. 合理施肥: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氮肥,但是不能施用过多的氮肥,因为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长势过旺,易感病。

在施肥时需要注意控制氮肥的量,同时还需要适量施用磷钾肥料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密植:适度的密植可以减少茎叶部位的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产量。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

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防治措施等。

一、发病规律1.气候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温湿环境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病,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发展较快。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晚疫病的高发季节。

当夜间温度大于15℃,白天温度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时,是病害发生的最佳条件。

2.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晚疫病菌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风传、雨滴飞溅、昆虫传播等。

雨滴飞溅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当雨水冲击到植株上时,会将病害菌孢子带到新的地方,从而引起新的感染。

晚疫病病害病原体还可以通过种薯传播。

一旦种薯受到感染,会在新的种植地带来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措施: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应注意避免氮肥过量,否则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是有效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许多抗病品种被选育出来,并且不断有新品种的引进。

选择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

3.药剂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元素硫、苯甲酸、苯酚类杀菌剂等。

药剂的使用需要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注意遵循使用说明。

4.病害监测与预测:及时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对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田间巡查和病害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病害的发生情况,对潜在的病害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是由一种有严重破坏性的真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全球马铃薯主产区,并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极易传播和扩散。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症状明显马铃薯晚疫病易对马铃薯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引起病叶、病斑、病蕾、病茎等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影响产量和品质。

2. 传播迅速因真菌繁殖速度快,且生活环境广泛,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速度相当快,容易扩散到整个农田,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 最容易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喜欢在潮湿、温暖和多雨的环境中生长,因此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几率最大。

尤其是在雨季来临之前和之后,容易发生马铃薯晚疫病的爆发,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容易爆发。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疫情抗性强的品种选择种植疫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还能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破坏性,减少病害的损失。

目前经过多年选育的马铃薯品种中,疫情抗性强的品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加强管理和修剪对已经感染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株较早摘除,防止病害扩散;定期修剪马铃薯根叶,清除枯萎的叶子和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3. 使用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是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有过氧化氢、五氧化二磷、苯酚等杀菌剂。

这些杀菌剂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4. 改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改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农民应该注重土壤水分的管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避免在强雨天气进行农事活动。

此外,还可以适当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增加马铃薯的养分供给。

总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对它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损失。

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防治,相信马铃薯种植的收益将会获得有效的保障。

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它由真菌侵染引起,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晚疫病的蔓延,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讨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措施以及其使用的常见化学药剂。

1. 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方法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药剂预防和药剂治疗两个方面。

药剂预防主要是通过在植物上喷洒药剂来预防病害的发生,而药剂治疗则是在植物受到病害感染后使用药剂进行治疗。

2. 常用的化学药剂2.1 苯甲酰苯菌酯苯甲酰苯菌酯是一种广谱的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它能迅速抑制晚疫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缓病害的发展。

使用苯甲酰苯菌酯时,可以将其稀释后喷洒在马铃薯叶片和茎部,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喷洒,以提高防治效果。

2.2 甲基硫菌酯甲基硫菌酯是另一种常用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它能有效杀灭晚疫病菌,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显著。

使用甲基硫菌酯时,需要将其溶解后喷洒在植物叶片和茎部,并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植物表面。

2.3 其他化学药剂除了苯甲酰苯菌酯和甲基硫菌酯外,还有一些其他化学药剂也可以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

例如,氧化锰、氧化锌等阳离子杀菌剂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使用这些药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剂选择和使用方法调整。

3. 注意事项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晚疫病化学防治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防治时机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对化学防治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最佳防治时机是在马铃薯生长期间的病害初期,此时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3.2 药剂浓度和频次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根据药剂的浓度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

同时,也要控制好药剂的使用频次,以避免对植物造成过度负荷。

3.3 安全操作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必须采取安全操作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还要注意存储药剂的地点和方法,确保儿童和宠物无法接触到药剂。

4. 其他防治措施除了化学防治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防治措施可以用于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为马铃薯霜霉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

这种病害十分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全世界的马铃薯产业。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晚
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发生特点:
(1)发病类型广泛:马铃薯晚疫病可从地下茎、叶片等部位感染马铃薯植株,一般来说,病害最初从马铃薯叶片开始发生,随着病害的加重,梗、叶柄、叶鞘、花器等部位都
可能发生病变。

(2)季节分布较明显:马铃薯晚疫病多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暴发,通常会伴随着连续的阴雨天气,此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速度均会增加。

(3)易于传播:马铃薯晚疫病通过病菌子孢囊体、露水、雨滴等途径传播,还可被风传播长距离,这使得病害的传播极其迅速,有时仅需数天即可使整个田地受到感染。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将晚疫病抗性良好的马铃薯品种引种到生产区,这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一种主要措施。

(2)节制土壤墒情:适量灌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以防病菌在湿润环境中大范围繁殖和传播。

(3)喷施药剂: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常用的方法,有效药剂包括孟吉菌素、氧化锰、氢氧化铜等等。

(4)良好的耕作措施:清除淤水和积水,适时平整土壤,让土壤得到适度換气,以降低发病概率。

(5)利用天敌:有些昆虫例如炭角菊天敌、苍蝇等可以对马铃薯晚疫病产生控制作用,利用生物防治是可行的防治手段之一。

总之,防治早期防治的效果会比较明显,如果在初期就采取防治措施,物理或化学手段,或者栽培管理上进行控制,往往能防止病害的大规模爆发。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严重病害。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种植,这样可以降低感染晚疫病的风险。

2. 种植健康种薯:确保种植的马铃薯种薯健康无病,经过检疫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合理田间管理: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当的施肥和灌溉,以维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

4. 喷洒杀菌剂:根据农业技术推荐,在植株受到病害威胁时,适时喷洒有效的杀菌剂,以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的迹象,并根据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避免连续种植马铃薯或其他易感植物,有助于病原菌的减少。

7. 病害残留物处理:在收获后,及时处理和清除田间的病害残留物,避免病原菌在土壤中持续存在。

请注意,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的病情、气候条件和农业实践进行调整和采取。

建议与当地农业专家或植物保护机构合作,获取更具体和详细的防治建议。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对策探究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对策探究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对策探究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品作物之一,但是它也是病虫害较为严重的作物之一。

由于其高产量和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很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

研究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1. 病害(1)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性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发生。

病菌通过风、水或昆虫传播,使马铃薯叶片和茎部出现黑斑、水浸病斑,导致叶片萎蔫、枯黄、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

(2)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发生。

病菌侵染后使叶片出现圆形坏死斑,茎部和块茎也可出现病斑,导致植株凋萎、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

(3)马铃薯晚疮病马铃薯晚疮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发生。

病菌侵染后使块茎表面出现疮块,并渗出黏液,导致块茎变软,影响储藏和品质。

2. 虫害(1)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主要以马铃薯叶片的汁液为食,引起叶片萎缩、卷曲、变黄,严重时影响植株的生长,使产量降低。

(2)马铃薯薯蛆马铃薯薯蛆是马铃薯的重要害虫,它主要钻食马铃薯块茎,导致块茎内部出现蛀虫道,严重影响品质和市场价值。

(3)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片,造成叶片死亡、卷曲、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以上说明了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对策来进行防治。

二、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对策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种植为了降低马铃薯病害的发生,科研人员选育了多种抗病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可以降低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充分施肥和良好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影响。

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3. 农业防治措施(1)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破坏病虫的越冬和孳生环境,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1. 发病规律:(1)病原菌来源: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病残茎、块茎、病叶以及种薯残渣等进行传播。

(2)影响因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晚疫病菌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在25-30℃、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3)发生阶段:晚疫病的发病过程主要包括诱发期、侵染期和病害发展期。

诱发期是指在温湿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依靠携带sporangium子囊孢子等进行传播,进入植株体内;侵染期是指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并繁殖;病害发展期是指病斑逐渐扩大并发展到整株植株,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2.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晚疫病的耐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环节。

选用抗病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马铃薯植株的通风透光程度,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3)病害监测和预警:及时进行病害监测,掌握病害发生的趋势和传播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应注重钾肥的施用,适当增加硫、钼等微量元素的供应,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5)化学防治:借助化学药剂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措施。

可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处理,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注意轮作和合理的使用剂量。

(6)适时疏叶和修剪:定期疏叶和修剪有助于提高植株的通风透光性,减少植株表面潮湿环境的形成,降低晚疫病的发生风险。

(7)合理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整洁,并及时清除病残茎、块茎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避免过度灌溉和淹水等情况的出现,以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由于气候、病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就会发生,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是怎样的?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1、气候因素晚疫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容易促使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引发病害的爆发。

尤其是在夏季多雨季节,气候条件更加有利于晚疫病的发展。

2、病原菌传播病原菌可通过风雨等途径迅速传播。

另外,感染的种薯、残根残茎、杂草等也是病害传播的途径。

一旦病原菌侵入田间,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广泛的感染。

3、抗性差异马铃薯品种之间对晚疫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容易受到感染,而另一些品种则相对抗病。

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者应优先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

选用具有抗性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风险,减少防治成本。

2、轮作制度实行科学的轮作制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将马铃薯与其他不同寄主作物轮作,可以破坏病害的传播途径,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合理密植适当的植株密度有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植株叶面的湿度,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

过于密植会导致植株间通风不畅,容易造成湿度过高的环境。

4、合理施肥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维持植株的营养平衡,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过量施肥会导致植株生长过旺,易受病害侵袭。

5、药剂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间,可以采用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选择合适的药剂,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施药时间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

6、病害监测与预警建立病害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进行预警,有助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气象预报等可以用于病害的预测。

7、消毒种薯在种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的数量。

消毒处理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或者热处理方法,确保种薯的健康。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一、症状
* 甘薯在苗床、大田和储藏期均可受害,引起死苗 和薯块腐烂。
薯块症状 的病斑多发生于虫伤、鼠咬、裂口处, 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轮廓清楚, 直径1~5cm,病斑上往往产生灰色霉层(菌丝体和分 生孢子)和黑色刺状物(子囊壳)。黑色刺状物顶端常 出现黄白色蜡状小粒(子囊孢子)。切开病薯,可见 病斑下层组织呈黑色或墨绿色,薯肉有苦味。贮藏 期薯块受害后,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 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斑,中间产生 黑色刺状物,贮藏后期,病斑可深入薯肉达2~3cm, 与其他真菌和细菌并发,引起腐烂。
有性态 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为球形,具长喙, 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为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 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状,成熟时由于 子囊壳吸水产生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成团聚 集于喙端,初为白色,后呈黄白色蜡状小颗粒。
* 内生分生孢子生成后,可立即萌发,有时生 成一串次生内生孢子,如此可连续产生2~3次, 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生成内生厚垣孢 子。厚垣孢子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需经一段 时间休眠后才可萌发。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 可不经休眠,立即萌发,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 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 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 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 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 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 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 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 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介绍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病害。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特性、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

二级标题1:病原特性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为疫霉属(Phytophthora)的一种真菌,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其特点如下: 1. 菌丝: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生长形成菌丝,菌丝可侵入马铃薯组织并引起病害。

2. 孢子:病原菌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分别为无性孢子(卵孢子)和有性孢子(接合孢子)。

无性孢子主要在病害发展初期传播,有性孢子主要在病害发展后期传播。

3. 耐寒性:病原菌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存活,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迅速繁殖。

二级标题2:传播途径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 空气传播:病原菌的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附近的马铃薯植株,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传播效果更为显著。

2. 水传播:病原菌的孢子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区的马铃薯田。

3. 植物材料传播:病原菌可以通过携带病原菌的种薯、秧苗等植物材料传播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

二级标题3: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三级标题1:种薯管理 1. 选用健康种薯:选择无病害的种薯,确保种薯来源可靠。

2. 种薯消毒:在种植前,对种薯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杀死潜在的病原菌。

3. 种薯处理:对种薯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削皮、热水处理等,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三级标题2:田间管理1.病害监测:定期检查田间马铃薯植株的病情,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2.病害防控:在田间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如喷洒药剂、灭菌剂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病害隔离:在病害发现后,及时将受感染的植株隔离,避免病害进一步扩散。

三级标题3:环境管理1.排水良好:保持田间排水良好,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2.避免连作:避免连续种植马铃薯,以减少病害的积累和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侵袭马铃薯叶片和茎部,使植株叶片发黄、枯萎,茎部变软,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我们需要了解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方法。

一、病原与发病机理马铃薯晚疫病是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这种真菌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高速繁殖,大量产生孢子。

这些孢子在风、雨、人工等条件的传播下,落在马铃薯植株叶片、茎部等处,附着并侵入植株体内,破坏组织,最终导致叶片和茎部发黄、枯萎和壊烂。

二、防治措施(一)预防措施1.良好的排水和通风: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排放,减少潮湿而有利于病菌繁殖的环境。

2.适宜的肥料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免疫能力,可以有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

3.合理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除去枯黄叶片、茎部和杂草,避免病菌在萎缩植物中的繁殖和传播,减少病害发生。

4.选择适宜的品种:选用抗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5.早期预测:通过对生长环境和气候的监测,及时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的情况,加强预测和预警,利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予以控制。

(二)化学防治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防治效果会比较显著。

在使用化学防治时,需要按照正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以免对环境和植株造成更大的损害。

(三)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在于其不会对环境和植物造成污染和损害。

在生物防治技术上,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和生态农业方法,提高马铃薯植物的免疫力和自我防御能力。

例如可利用一些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防治作用的细菌和真菌来进行生物防治。

总之,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需要综合运用预防、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方法,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同时,定期开展病害调查和病害监测,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病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马铃薯晚疫病》课件

《马铃薯晚疫病》课件

病原体
病原细菌介绍
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高度的病原性。
病原细菌的特征
病原细菌具有半球形的形态、生长迅速、在潮湿环境下生存能力强等特征。
病原细菌的生境
病原细菌喜欢潮湿的环境,可以在土壤、种薯和植株残体中存活。
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原则
• 定期监测病害情况 •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 推广农业技术防治措施 • 培育抗病品种
农业技术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
• 适时疏菌、清除病株 • 实施轮作和间作 • 保持适宜水分和通风状态 • 合理施肥,增强植物免疫力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
• 严格遵循使用说明和安 全操作规程
• 定期更换使用的药剂, 避免细菌抗药性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语
1 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性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作物品质和产量的病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病原物传播途径
晚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通过病菌感染的种薯、虫 媒传播和土壤传播。
病害症状
1 叶片病斑
晚疫病的一大症状是马铃 薯叶片上的黑褐色斑点, 随着病程发展,斑点扩散 并覆盖整个叶片。
2 茎部病斑
晚疫病还会导致茎部出现 黑褐色病斑,严重时,茎 部可能变软甚至腐烂。
3 块茎腐烂
晚疫病最致命的症状之一 是马铃薯块茎腐烂,块茎 表面出现黑褐色斑点,质 地变软,不可食用。
《马铃薯晚疫病》PPT课 件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本课件将介绍晚疫病的概述、病害症状、 病原体以及防治方法,让您了解这一疾病,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概述
1 马铃薯晚疫病简介
2 病原体特征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病原细 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对 农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用什么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用什么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用什么药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常给农民朋友们造成较大损失。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以及马铃薯晚疫病用什么药防治。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马铃薯晚疫病危害叶片、叶柄、茎秆和块茎。

在田间识别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看叶片。

叶片感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先在叶尖、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定形、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晰。

以后会逐渐扩大呈近园形暗绿色或暗褐色大斑,且病斑与健部交界处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尤其在叶片背面更为明显。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是在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的条件下发病,在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总之,本病在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适合发病。

在气温20℃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流行。

三、马铃薯晚疫病用什么药防治1、预防用药对马铃薯种薯进行消毒,把种薯摊开后每亩种苗薯可用5克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兑2.5公斤水喷匀种薯,阴干后即可播种。

对马铃薯合理密植,在低洼、多雨水种植区域,及时排水可减少病菌传播。

及时剔除马铃薯病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剔除发病中心病叶,选用甲霜灵锰锌或广谱性杀菌剂多菌灵进行1-3次防治。

2、治疗用药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上任选一种,每隔7~10天喷1次药,喷2~3次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多达20000个孢子囊。
发生条件
病菌的侵染及病害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我县在 7—9月份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很重。
入侵:潮湿条件下,10℃ 以下时需2.5—3小时, 15℃ 以下 时需2小时,20— 25℃ 时需1.5小时。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才能产生孢子囊(最适温度18— 22℃ )。
晚疫病侵染循环图示
有性阶段
症状
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初侵染源
➢ 带病种薯侵入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 主要以菌丝 的形态在块茎内越冬,第二年 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 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带 病种薯是晚疫 病唯一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薯侵入田间
由于部分(>1%)带病种薯并不 表现任何感病的症状,所以即使 严格挑选也无法保证所有种薯不 带病。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都要有水。
潜育期 :在感病品种上,最低温(夜间)为7℃ 及最高温 (日间)为15℃时,潜育期为9天,当夜间温度为17℃ 及 日间温度为28℃时,潜育期最短时间为3天。
发生发展
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 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
—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 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7亩)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 中心病株,10天后在中心病株的四周约1000㎡面积内出现 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
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 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 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 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 ✓ 局部侵染 ✓ 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 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 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 菌量(初始菌量)不高。
防治策略
以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为基础, 结合预报,消灭中心病株,加强药剂防治 和农艺栽培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抗病品种始终是控制病害的根本出路。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 径。经过多年的试验筛选出的渭薯1号、渭薯8号、 陇薯3号、5号、6号、大白花等品种对晚疫病都 有较强的抗性,产量也比较高,现已大面积推广 种植,对控制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起着重要作用。
发生期调查
晚疫病在发现中心病株后,选2~3块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定点系统调 查,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每块田定5个点(其中2个点定在 中心病株附近),每点查30~50株,每5天调查1次至收获前15天为止, 每次调查、记载发病叶片、严重度和病株数。
调查需要达到的目的:1、查明马铃薯晚疫病在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条 件下(地形、土壤、栽培方式、播期、密度、施肥水平、品种等)彼 此不同地段里的发展情况。2、获取晚疫病在区域里传播有关比较完整 的资料。3、调查统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技术措施的质量。4、收集详 尽的气象资料(生长期间每天的昼夜温度和湿度、旬均温、降水、湿 度等):在监测田距离气象站的距离不超过20km,以及在平坦地形及 无林的情况下的气象资料才能够利用。
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庄薯3号、陇薯7号等这 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 制宜选用。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 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 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消灭初侵染源来。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治策略
王玉兰 临洮县植保植检站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性 二、病原及症状 三、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四、防治策略
重要性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明,全世界现有马铃 薯栽培面积为1800万公顷,总产29500多万吨,中国已成为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 的国家,达400万公顷。我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建国到95年的40多年间一至徘 徊在10万亩左右,到现在种植面积增加到60万亩左右。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真菌 侵染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是所有引起粮食作物产量损失的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
发生初期的调查
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时期,相对湿度连续48小时高于75%, 气温不低16℃,则14—21天后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
晚疫病一般在马铃薯开花至成熟时期发生。比较潮湿的地 段如低洼地、山谷地、河流及其它水域旁的地块,雾大和 露水多的林带之间的地方等出现得比较早。早熟、感病的 品种出现得早。一般在马铃薯孕蕾期开始调查,为了发现 始发病症,应该拨开茎叶,仔细检查接触土壤的下层叶子 或是位于靠近土表的叶子。
病菌富有生活力 , 形成肉眼可见的霉层
幼芽
孢子借助气流传到 邻近的植株上,并 感染贴近土壤生长 的下方叶片和茎部
受侵染后茎部产生的孢子囊很容
易被雨水冲刷下来引起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长 于深达10cm处的块茎 ;挖薯时由 于接触感病的茎叶或带病的土壤 而受感染。
叶部感染 在30℃高温 条件下不会产生孢子囊,
而茎部侵染依旧可以
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按Cavalier-Smith(1988-1989)的生 物八界系统属假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属致病疫霉。 有性生殖方式:异宗配合 ,有A1和A2两种交配型 。 寄生范围: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 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组成日趋复杂 。
真菌病害。
危害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广泛分布于马铃薯产区,作为马铃 薯生产中的头号敌人,目前已列为世界最主要的 粮食作物病害之一,在多雨和气候冷湿的年份, 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40%。1996年,据 CIP估计,全球每年因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直接经 济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损失是53亿 美元,而这些国家是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和重要 的经济作物,他们所遭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要 重得多。在我国因晚疫病而发生的产量损失每年 平均达到10亿美元左右。我县每年因马铃薯疫病 危害造成 的损失也在8800吨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