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的来历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成都市民政局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
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
成都的历史
成都的历史开明王迁都成都【开明王迁都成都】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废帝号称王,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秦惠文王灭蜀【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
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国灭亡。
张若筑成都城【张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国叛乱后,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
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
文翁兴学【文翁兴学】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1),庐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归来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学宫(在今成都石室中学),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蜀中官府办学之先河。
刘备成都称帝【刘备成都称帝】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领军灭刘璋,自领益州牧。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攻灭。
李特、李雄据成都【李特、李雄据成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
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
公元338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
"成汉"政权前后历6世,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国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避居成都。
玄宗返长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为"南京"。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卫成都【浣花夫人卫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诏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
成都地名由来
十二、城隍庙街与城隍巷:祭祀“水”与“庸”(与墉同)的典礼,《札记》有记载.“水”即隍,即池。
“庸”即城。
古代的城墙濠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御工事,所以古人造神以祀之,称城隍。
成都有三座城隍庙。
郡城隍庙(即府城隍庙),在东大街,街未以庙命名。
成都、华阳两县各有各的城隍庙。
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属华阳县。
成都县的城隍庙所在地,则称城隍巷,以示区别。
十三、报恩寺街:即宋公桥街,又名茗粥街。
明朝初年的大文学家宋濂(字潜溪),曾经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他是宰相李善长的亲家。
后因李善长出了祸事,宋受株连,判为死罪,后得到马皇后的解教,谪贬四川夔州,不久遂死,蜀王是他的学生,将宋濂的尸体迎来成都,葬于静居寺侧,并改静居寺为报恩寺(又称潜溪祠)祭祀宋潦,以表学生报答师恩的诚意。
清代,为华阳县的书院。
号潜溪书院。
有小桥,称宋公桥。
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故人们又称之为茗粥街.。
成都16大著名街道的取名来历与历史典故
成都16大著名街道的取名来历与历史典故以前就觉得成都的老地名起得泼辣犀利,让人过目难忘,什么“肥猪市街”,“挨打巷”、“簸箕街”;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的有“金鱼街”、“灯笼街”、“棉花街”、“烟袋巷”;光是成都就有“锦城”、“芙蓉城”、“天府之国”、“少城”、“龟城”等诸多称呼。
成都的街道名字都很有特色,很多地名背后都有各种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锦官城: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
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
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
”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
芙蓉城:五代后蜀王孟昶,作为一国人君为了讨皇妃花蕊夫人欢心,颁发诏令,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秋间盛开,蔚若锦绣。
成都,整整一座城市成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中,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
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红牌楼: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
”相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蜀王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故按藏族的风俗习惯将牌坊涂成红色。
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
浣花溪·百花潭: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在这里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
姑娘欣然应允。
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
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
浣花溪因此闻名。
通惠门:清代满城出入西南方向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去青羊宫赶花会,会绕行很远,为了方便通行,1913年四川督军下令在西较场像二仙庵方向开一城门,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之句取名通惠门,也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之意。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名称的由来“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
《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
乃徙治成都。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是对成都得名的一种最通俗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国家。
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成都。
为什么开明王朝会产生迁都的想法呢?据《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因名之曰成都。
”原来是成都这个地方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城市。
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郫县,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会把首都迁至这人烟辐辏(còu)的地方。
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
开明王朝在成都建都以后,秦国宰相张仪在此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龟城”,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都城的城址都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历史中是少有的一个特例。
成都得名的其它看法近年来,还有一些有关成都得名的新看法值得关注:第一种看法认为:成都乃是远古时期一个叫“成侯”的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为“成都”。
《山海经》有这样的语句:“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
”因此成都的“成”字极可能是生息在成都的一个古族名或国名,成为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代表斧钺的形象,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的形象,说明“成”这个部族以善于射箭和使用兵器而闻名。
“都”当然是“成”这个部族的治所,也即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的地方。
第二种看法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
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
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四川,简称“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 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在秦朝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临邛县(今邛崃市),而成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秦昭襄王在此修筑了城池,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因此得名成都。
此外,成都还有别名为“锦城”,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纪念诸葛亮,人们将成都称为“锦官城”,而“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也成为了成都的代名词。
2. 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传,这里原本是一个贫穷的藏族村落,村里有九个兄弟姐妹,他们为了让家乡变得富裕,便在村子周围的山上种植了九种不同的树木,这些树木长成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山洪的侵袭,使得村子得以安宁。
为了纪念这九位兄弟姐妹的功绩,人们将这里称为“九寨沟”。
3.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曾经到此游览,他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此山时,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4. 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在此创立了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里称为“青城山”(又名真武山)。
另一种说法是青城山因林木葱茏、四季常青而得名。
5.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期,为了治理水患,唐玄宗派海通法师前来修建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座高达71米的大佛。
乐山大佛的建成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xx地名的由来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西南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大平原上,东南、东北与内江、德阳两市接壤,南部、西南同乐山市、雅安地区相邻,西北和阿坝州连界。
这里东有龙泉山拱卫,西有邛崃山屏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99公里。
全市总面积1238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0万,有汉、回、藏、满、蒙、羌、彝等40多个民族。
远在3000年前,成都地区就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而这里的“巴蜀文化”更可推溯到3700年前的殷商初期。
周代末年,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第九世要把国都由陴县迁到这里。
当时他动员人民大兴土木,建城筑楼,提出“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统治政权的所在地,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
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
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
唐代的成都,曾号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
当时的成都城,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盛时期。
1928年,成都正是设置市。
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自此一直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市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坝皆备,平均海拔在38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
境内的河网密布,属半水区域,主要有长江支流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使成都市的生物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是指成都市城市建成区(“11 2”),包含11个市辖区(行政区)和2个经济功能区。
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11个行政区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个功能区。
锦江区(由锦江得名)锦江区命名源于“濯锦之江”,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春熙路商圈便位于锦江区,是成都名副其实的经济以及文化中心。
青羊区(由青羊宫得名)因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而得名,是古蜀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成都原点”位于该区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
青羊区属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金牛区(因金牛地域得名)金牛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别名交子故里,天府文化发端的根基。
金牛地城古为面风地,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天量,以其地置即部在王旧都带置成都县。
1955年,金牛地城为成都市郊区。
1960年,成都市郊区更名金牛区。
武侯区(因武侯祠得名)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武侯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呈蝶状,呈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武侯区是成都市的对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成华区(因成都县、华阳县而得名)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取两县名之首字而命名。
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是成都市主城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
新都区(因古蜀三都而得名)新都区别名香城。
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已有近2800年历史,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都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新都区是成德绵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郫都区(因郫县而得名)是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有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盆景之乡之称。
郫都区因“杜宇化鹃”传说,而又称鹃城。
1968年,郫县属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温江区(因金温江而得名)温江区古称“柳城”,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设置温江县,距今已1465年,因其土地丰饶、百业兴盛素有“金温江”的美誉。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我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地名来历,所以我随机选取一个地方来解释。
假设我选择的是中国的成都市。
成都市的地名来源于古代的名字“蜀”和“都”,起初称为蜀都。
据传说,这个城市最早建在蜀国首都成汉故址的附近,因此取名为蜀都。
而蜀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成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一。
蜀国的国君刘备在这里建都,定名为成都,以示“成就众人之事,安定天下百姓”。
成都市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得名为成都。
同时,成都市的特定区域也有一些特殊的地名来历。
比如,锦江区得名于成都市内流过的锦江,而武侯区则是为了纪念蜀国名将诸葛亮而命名的。
另外,成都市还有一些历史名胜和特色建筑也影响了一些地名的起源,比如青羊区的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区域内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寺庙——青羊宫。
总的来说,一个地方的地名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古代国家或城市的名字、地理特征、历史事件或文化传承等因素影响而得名。
这些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地方的热爱和敬意。
成都的历史沿革
一、成都的历史沿革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有确切记载算起。
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
(成都名字的由来)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
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
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
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
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
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
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
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
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
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
成都地名调查报告成都地名调查报告一、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调查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成都地名的起源1. 城市名称成都的名称源于古代的蜀国,据传为公元前316年蜀王建都于此,因而得名。
成都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演化,但其核心含义一直是指代这片土地上的城市。
2. 街道名称成都的街道名称多以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为基础,如锦江大道、宽窄巷子等。
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成都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特色,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三、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1. 历史事件的痕迹成都地名中有许多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名称,如春熙路、天府广场等。
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成为了人们追寻历史的重要标志。
2. 文化符号的象征成都地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武侯祠、文殊院等。
这些地名代表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也成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场所。
四、成都地名的社会意义1. 城市形象的塑造成都地名作为城市的标识和符号,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命名,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2. 社会认同的体现成都地名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
无论是出生在成都的人还是外来者,都会通过地名来建立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和归属感。
五、成都地名的保护与传承1. 历史文化的保护成都地名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
通过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保留地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2. 现代城市的发展成都地名的传承也需要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结合。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当注重保留和传承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要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和发展。
六、结论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成都地名作为城市的标识和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认同。
成都名字由来简介(成都名称的来历)
成都名字由来简介(成都名称的来历)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成都名字由来简介的一些知识点,和成都名称的来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成都名字的由来成都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成都的名字怎么由来的成都名字由来成都地名的由来成都名称的来历成都的历史由来成都名字的由来1958年3月4日,毛主席下车就问:“成都是怎么来的?”同志们不能回答。
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他批阅《华阳国志》《四川通志》等大量典籍,圈出成都由来的文章,印发与会人员。
谨循主席足迹,拓宽渠道回头瞧。
一、文献渠道蜀国应有史册,西汉司马相如、阳成子玄、严君平各有《蜀本纪》。
扬雄《蜀王本纪》:“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至于得名时间和理由,言人人殊。
两说蜀国奠都成都时间:一说蜀王杜宇将蜀都由郫邑迁到赤里,就是成都北门将军碑一带;一说开明氏九世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都成都西门将军衙门一带,《华阳国志?蜀志》:“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五猜成都得名由来:第一,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取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含义命名;第二,任乃强认为杜宇定名成都,昭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第三,刘琳认为春秋末年,蜀国迁到成,改名成都,温少峰认为这是成侯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成族人的都城叫成都,解人甚至混同《山海经》成侯之山、成都载天山,成是生息在成都的族名或国名,成是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为斧钺,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第四,中原人对蜀语的音译,蜀人称自己的都城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蜀方音du,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蜀国破灭,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第五,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部落叫崇墉,到开明王朝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成,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第一说,陕西的周太王怎么建都邑,和蜀都得名毫无关系,无非是乐史以封建大一统的中原笼头去套奴隶制的西南夷的马嘴,是典型的文化意淫症;第二说,更不成立,杜宇之前,蜀地早有城邦,不是建国才完成,哪个民族国家建立不是成功,不指望永存呢;第三说,有可能;第四说,以中原耳朵为主体,西蜀口音为客体,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第五说,蜀王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哈哈,地球上哪个日光扫瞄的有生角落发展到蚕丛活动时不会建立高墙城池呢,再说,城墉、崇庸或庸成,乃是殷商以后的词语,和老早的蚕丛氏有什么瓜葛,岳飞能帮张飞取乳名?书本上你争我吵,莫衷一是,从传闻到想当然,无论晋宋民共人,没有一个打钢鞭。
成都20县区市名字的前世今生!晓得5个就是厉害!
成都20县区市名字的前世今生!晓得5个就是厉害!成都有那么多县区,你晓得怎么来的不喃?住了那么久居然不晓得?那今天巴适妹儿就跟你好好八一八~青羊区青羊区得名于境内一座驰名中外的道观“青羊宫”,且观内现存铜羊两只。
青羊宫初名青羊肆,传说远在周代,老子西行至函谷关,与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后来道家遂在此建立庙宇,名青羊观,唐代改名青羊宫。
武侯区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成立于1991年,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武侯的祠堂便位于此地,因而得名。
锦江区因其境内锦江而得名,濯锦之江,源远流长,商贸之区,繁华之地。
自古人文荟萃,底蕴厚重。
李白、杜甫、陆游、苏轼、沙汀、李劼人等文人墨客为锦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成华区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
1928年,当时建立的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区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
1990年10月新区建立,并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为成华区。
金牛区传说很久以前,牛郎织女骑着“金牛”来到成都平原。
后来玉皇大帝知道女儿私奔民间,将她抓回天堂,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时,把牛留在现在的金牛坝地方。
牛久等主人未归,最后断了气,变成真“金牛”。
龙泉驿区古代因为需要传递信件,所以需要在各个地方设驿站,而龙泉驿在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
到了明代,改灵池称“龙泉”,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后来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现在春天去龙泉看桃花打麻将,大约是成都人民标配~温江区温江因何得名有几种说法。
一说温江因江得名,这一类又分为“一江说”——因温江或杨柳河、江安河、金马河中的其中一条得名。
“二江说”——因江安河与杨柳河得名。
二说因水得名,是第一类的补充或解释,解释了温江为何姓“温”。
双流区古称广都,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
成都名字的由来
成都名字的由来
【成都名字的由来】
四川省省会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境内陆势平坦、河网纵横,别称蓉城、锦城,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名字的由来始于公元前5世纪,周朝建立时将都城迁往岐地,有“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说法,只是当时的“成都”还只是一个词,没有特指哪个城市。
直到公元前4世纪,古蜀开明王朝将都城迁到成都这个地方,借用了周王迁岐的说法,正式取名为成都。
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蜀汉、前蜀、后蜀等先后在此建都,最著名的就是刘备以成都为都建立蜀汉,并在此称帝。
成都古代叫什么
成都古代叫什么成都古代叫什么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成都的名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成都古代的称呼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成都名称的起源与演变成都名称的起源成都的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此外,《庄子》和《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也出现了“成都”这一名称。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如在战国时期的文物上发现了“成都”的铭文,如成都矛和吕不韦戈。
这些证据表明,“成都”作为地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使用。
成都的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期,最早的记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
书中提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这说明成都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地名。
此外,《庄子》和《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也多次提到“成都”,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名称的古老渊源。
考古学家在战国时期的文物中发现了刻有“成都”字样的铭文,如成都矛和吕不韦戈,这些实物证据为成都名称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成都名称的演变随着历史的演进,成都的名称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秦代时,成都作为蜀郡的治所,其名称继续沿用。
到了汉代,成都成为了中国织锦的中心,因此有了“锦官城”或“锦城”的别称。
唐代时,成都因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而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一美誉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成都还曾有过“龟城”、“南京”、“西京”等别称,这些名称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秦代,成都作为蜀郡的治所,继续沿用“成都”这一名称。
汉代时,成都因成为中国织锦的中心而获得了“锦官城”或“锦城”的别称。
汉代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机构“锦官”,以加强对织锦业的管理和生产。
唐代时,成都因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被誉为“天府之国”,这一称号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成都还曾被称为“龟城”、“南京”和“西京”,这些名称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成都古代别称及其历史渊源龟城“龟城”是成都古代的一个别称,这一名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成都地名来历
最喜欢:百脑汇四楼,民俗公园
成华区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在城市向东发展中首当其冲。人口54万,面积110.6平方公里,辖4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区内云集有200多家以电子工业为主体,多种行业并存,门类较为完善的国有企业,是成都乃至四川重要的工业基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0余所大中专院校及30余家科研院遍布全区,川陕公路和成渝、成绵、成南高速公路的成都起点皆在成华,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三环路,横贯全区,成都火车东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编组货站,除宝成、成渝、成昆、达成铁路外,还有59条专用线。全国最大的天然气配气站座落区内。闻名中外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南最大的游乐园,“川西第一丛林”昭觉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墓皆在成华。正在建设的成都市标志性建筑——四川省广播电视塔,将在年底前完工。
得名:龙泉山自古为成都东部门户,建驿历史相当久远,据当地传说,早在汉朝当地就有了完善的驿站以及管理体系,因此得名!
最爱:十陵镇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市城区东北25km,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化工和冶金基地,是成都市的老工业区。全区幅员面积392km2,以平原和浅丘为主,现有人口40万。
得名:沱江的支流青白江而得名
秦灭开明后修筑秦城(大城)后在大城西部修建少城,因少城的核心地区为青杨肆,故得名!也有说法为因青杨宫而得名!
最喜欢:青杨宫!
成都市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现辖13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镇,面积76.56平方公里,人口40.79万人,区内有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等名胜古迹,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50多家科研单位,四川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90年代初建立的“成都科技一条街”,汇聚了以世纪电脑城、成都电脑城、东华电脑城、百脑汇、新世纪电脑城等为代表的10余个电脑专业市场及3000多户商家,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全国第二大电脑市场和实施“数字化武侯”工程的基地。
成都地名的来历
【神仙树】
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 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 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此得名神仙树。
【洗面桥】
当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时,出成都南门又想起关羽之死便痛哭流涕,,刘备便命将士用河 水洗面,自己也立马桥头无比感慨。
【锣锅巷】
清代康熙、雍正时代,为统一西藏,曾在成都着手准备,扩充军队, 使这条街的铜器业得到发展。直到清末,仍有做锣锅的作坊开设。
【肥猪市】
街浆洗街附近有一条肥猪市街,因为这里过去是杀猪场,也就是猪市 所在地,大家戏谑地称其为肥猪市,没想到这一叫法竟沿用了下来。
【骡马市】
明末清初,四川几经动乱,大军云集成都,为应军队及贵族养马需要, 陕、甘、宁贩马商人逐渐增多,便在少城(满城)东,近“皇城”后 子门外的广场立骡马市场。雍正以后,四川安定,用马减少,马市便 迁到城外,逐渐形成街道,“约定俗成”名骡马市街。
3
三、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 况
自汉代以来,成都就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为五都 之一,还是西南最大的城市聚落,人口稠密,交换频繁。 唐代,成都经济、文化更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时人广为 流传的“扬一益二”说法 ,即反映了当时成都的繁荣 景象。很多街名也都留下了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这些 市场作坊街道 ,有的由于时代变迁,有的由于经营方 式改变,集中转移,作坊搬迁,很多早已名实不符了, 但我们通过现在留下来的街名,还是可略知一二。
4
四、表现了地域文化或心理情感 PART ONE
成都部分街巷,尤其是一些城区的中小街名表现了 许多市民单纯却又强烈的情感和喜恶。这其中有成 都移民后裔对祖宗原籍怀念之情的寄托,还有成都 人祈求和祝愿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愿望以及对 吉祥安定的向往。
成都地名典故
成都地名典故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详细是店铺带来的成都地名典故的内容,欢迎欣赏成都地名典故1[锦官城。
]这个大家都知道,说这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
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
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
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
”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
成都地名典故2[车官城。
]大约在汉末至蜀汉年间,车官城落户成都,字面上就是造车的工厂,然而,在现今我们可以查阅的所有东汉王朝官方史料中,却绝少能看到对车官城的记载,汉王朝对它似乎一直讳莫如深。
有关车官城只言片语的史料,是晋代史学家常璩透露的。
常璩在《华阳国志》说,车官城并非一座孤立小城,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军营,将它拱卫其中。
常璩记载的是车官城的外部信息,城内到底是什么模样,从古至今却未曾有一名史学家披露过,显然,如果单单是个造车厂,汉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大军守卫它。
在东汉王朝的设想中,车官城被赋予了军事上的意义,东汉王朝作战用的战车,许多也是来自于此。
伴随着东汉王朝外交政策的起伏及与北方匈奴的交恶,越来越多的战车从这里走向了战场。
“闭门造车”这个成语,是车官城这个国家工厂最生动的写照。
后来也代指整个成都,但不及锦官城有名,可能还是和车官城的神秘有关吧。
成都地名典故3[花牌坊。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振邦兴国开科取士罗织人才。
居住在成都市西门一条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县、府应考,均名落孙山,便灰心丧气。
一日他在茶铺吃闲茶,见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怜悯之心,遂将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与她买馒头。
叫化婆随即谢过他,说,你是将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
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励,便重拾书卷,日夜攻读。
成都为什么叫二十四城
成都为什么叫二十四城
•成都名字由来的三种传说
成都这座城市的名字,由来已久,至少在秦代的时候,“成都”便已经作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存在了,历来,关于成都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最早解释成都名字由来的书,是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
一年之内,形成了一个市场,两年之内,形成了一个城市。
这个说法是形容成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人们安居乐业,愿意聚集在这里。
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传闻上古时期,成都有一个叫做“成”的部落定居在此,他们的都邑便称为“成都”。
最后一种说法,是说成都古蜀语的读音“dudu”,是指成都平原是蜀国都城的意思,中原民族翻译过来就成了“成都”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成员:雷皎洁 高昕
成都作为
1
2
体现了周边的地形地貌或建筑特色
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或有关传说
3 4
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况
表现了地域文化或心理情感
1
P一、体现了周边的地形地貌或建筑特色 ART ONE
地名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越是远 古时期,地名越是取决于地形、地貌等自然
【锣锅巷】 清代康熙、雍正时代,为统一西藏,曾在成都着手准备,扩充军队, 使这条街的铜器业得到发展。直到清末,仍有做锣锅的作坊开设。 【肥猪市】 街浆洗街附近有一条肥猪市街,因为这里过去是杀猪场,也就是猪市 所在地,大家戏谑地称其为肥猪市,没想到这一叫法竟沿用了下来。 【骡马市】 明末清初,四川几经动乱,大军云集成都,为应军队及贵族养马需要, 陕、甘、宁贩马商人逐渐增多,便在少城(满城)东,近“皇城”后 子门外的广场立骡马市场。雍正以后,四川安定,用马减少,马市便 迁到城外,逐渐形成街道,“约定俗成”名骡马市街。
地名居多。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
文明的发展 ,人文地名才逐渐丰富起来。
可以说,地名首先缘起于天工,其次才缘起
于人文。
【跳蹬河】 这条所谓的河,就是一条小水渠,由于可以轻松跳到河对岸,故名跳蹬河。 【槐树街】 清时胡同内有槐树多株,可遮荫。辛亥革命后废胡同之称,改为街、巷,这条胡 同便改为槐树街。 【五块石】 系唐代用五块条石搭成的桥,后称五块石桥,后因以为街名。 【九里堤】 《成都志》:“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九眼桥】
相传,九眼桥原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因桥身共 有9洞(石拱)而得名。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解玉溪转弯处,其形如带,上面建桥,名玉带桥,成街后,街以桥名 之。
2
二、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或中我们还依稀可以窥得 一些地名的由来。
4
四、表现了地域文化或心理情感 PART ONE
成都部分街巷,尤其是一些城区的中小街名表现了 许多市民单纯却又强烈的情感和喜恶。这其中有成
都移民后裔对祖宗原籍怀念之情的寄托,还有成都
人祈求和祝愿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愿望以及对 吉祥安定的向往。
【九如村】 得名于《诗经》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南山之寿, 如松柏之茂……”等语句,诗中连用九个“如”字,表达当 时取名人希望福寿延绵。 【春熙路】 春熙路是由军阀杨森于 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 杨森头衔“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后取老子《道 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 名为春熙路。 【陕西街】 “湖广填四川”时,旅川陕人在此建立会馆以祭祀祖先,于 是唤此街为“陕西街”。
3
三、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 况
自汉代以来,成都就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为五都 之一,还是西南最大的城市聚落,人口稠密,交换频繁。 唐代,成都经济、文化更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时人广为 流传的“扬一益二”说法 ,即反映了当时成都的繁荣 景象。很多街名也都留下了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这些 市场作坊街道 ,有的由于时代变迁,有的由于经营方 式改变,集中转移,作坊搬迁,很多早已名实不符了, 但我们通过现在留下来的街名,还是可略知一二。
【浣花溪】 传说任氏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相传浣花夫人为一老僧洗 僧衣,当僧衣入水濯洗时,水中立时呈现无数莲花,五彩缤纷,此后 人称小河为“浣衣溪”,称任氏为“浣花夫人”。 【龙潭寺】 传说三国汉后主刘禅,曾偕内官在此处打猎,跑热了就下清澈潭水洗 澡,后称此潭水龙潭,所建寺庙为龙潭寺。
【神仙树】 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 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 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此得名神仙树。 【洗面桥】 当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时,出成都南门又想起关羽之死便痛哭流涕,士兵也无 不怀念关将军,于是全军军姿虽齐但士兵脸上都挂有泪痕,刘备便命将士用河 水洗面,自己也立马桥头无比感慨。 【驷马桥】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第二次去长安过此桥时,曾在升仙桥侧的送客观门额题“不 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华阳国志》)。后来司马相如作中郎将时,果乘 驷马驾车回到成都,实现了他的愿望,后遂称升仙桥名驷马桥。 【天回镇】 相传唐代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逃到这里 ,忽然接到朝廷传来的捷报已平定叛乱, 于是唐玄宗立即调转马头,返回长安。从此以后,就敕名“天回镇”。
【高笋塘 】 古时候有个男孩早年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他考取状元后衣锦还乡时为了报 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母亲所住屋后的池塘种满她最爱吃的高笋,为世人所传诵, 高笋塘因此而得名。 【猛追湾】 最初其实有个很俗气的名字—母猪湾,只因那里卖猪的多。崇桢年间,张献忠率 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成都,进城后大开杀戒,引起了大慈寺的和尚不满。上万名 武僧把张献忠的部队赶出城外,一阵猛追,一直追到母猪湾。后来,人们纪念这 件事将不悦耳的母猪湾就更名为猛追湾。 【衣冠庙】 关羽死后刘备未能取回他的尸首,就在现在的位置立起一座衣冠庙来纪念他。每 次祭祀,刘备出城都先在洗面桥沐浴焚香,再到衣冠庙拜祭。故此得名。 【琴台路】 司马相如曾在此街修筑一抚琴台,因此得名。 【武侯祠】 这是成都三国文化的代表,成都武侯区也因此得名,武侯祠里不仅供有诸葛,还 有刘备。这也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君臣同祭的祠堂(君臣同祭有违礼法)刘备墓也 在其中。
【盐道街】 清代还设掌管一省食盐生产及运销事务的长官,称为盐 茶道,道署驻地形成的街称盐道街。 【学道街】 明代主持一省学政和考试的主考官称学政,又叫提学道、 学院、学台。全川以至云南、西康、贵州等地需要经史 子集一类书籍,大多由此街印出运送。 【浆洗街】 浆洗街命名缘由从清代时开始,成都的皮革手工业者大多 集中于此,他们把硝溶化在水里 ,浆洗生硬的皮革 ,然后再 进行加工制作成品。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此街被命名为浆 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