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我与地坛 公开课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5f64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6.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1000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了解地坛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北京文化的认知和了解;2.通过朗读、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中地坛的历史文化背景;2.通过文章的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通过朗读、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祭祀文化的内涵;2.通过朗读、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电脑或投影仪;2.PPT或其他教学软件;3.练习册或作文纸;4.朗读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PPT,让学生欣赏地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分钟)Step 2 阅读和理解1.教师分发课文材料,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再听教师朗读。
(5分钟)2.教师针对课文进行问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坛的历史文化背景。
(10分钟)3.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汇报。
(10分钟)Step 3 语言运用1.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完成填空和连句活动,从中学习汉字、句型和语法。
(10分钟)2.教师让学生仿照文章结构,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15分钟)Step 4 总结和讨论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你最喜欢地坛的哪个地方?为什么?”同时,教师也根据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关注学生的想法和看法,丰富教学内容。
(10分钟)【教学反思】:教学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让学生感到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演练和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文学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https://img.taocdn.com/s3/m/e27bc06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2.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目标定向(一)学习目标1.感受和品味诚挚、朴实的语言表达。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学习面对挫折,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1.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法。
(三)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作者面对挫折自我感悟提升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二、基础夯实(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一生平安,但谁敢保证一生平安呢?又有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说人生更多的是不如意,不顺利,不成功。
那么,怎么才能进行转化、升华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会给我以启发。
(二)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
21岁双腿瘫痪,开始轮椅生涯;30岁患肾病,悉心从事写作;47岁确诊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逝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共350万字。
成就:以文学表达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史铁生名言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4.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四)写作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3628f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d.png)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db8d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b.png)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我与地坛教案第一课时,供大家参考。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6f4c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5.png)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设计:群文视阈下的《我与地坛》——情景理交融与亲情书写【学习目标】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鲁迅文学社将开展“走进散文"活动,为此我们选取了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来窥见散文的“室家之好”,同学们也将尝试书写亲情,把握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
拓展“我"投射在景物上的情感色彩,有时候非常强烈。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此时的景物确实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而“西楼”、“梧桐"、“落月”、“啼乌"也就变成了典型的悲秋“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意境如果去掉“枯”、“老"、“昏”、“瘦"等词,意象的意味就淡了许多,甚至不成其为“意象”,只能说是物象了。
我们学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什么“花”会“溅泪”,“鸟”会“惊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活动一·小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对景的作用力1. 经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选取、描写和想象,使得“物象"变成“意象”。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d43e9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e.png)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明景悟情,生命突围——《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地坛景物的特点,品读饱含哲理的语句,感悟地坛带给“我"的生命启示2.知人论世,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的痛悔之情。
3.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深沉而凝重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
2.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筹备《我与地坛》时,发现这篇散文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风格迥异,希望同学们能够细读文本,帮助节目组完成节目拍摄。
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一)作者简介史铁生——轮椅上的文坛硬汉1951 年1 月4 日―2010 年12 月31 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 年12 月31 日凌晨3 点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f433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7.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揭示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象征手法。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象征手法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事物及其意义。
4.2 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5. 情感变化分析5.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主要收获。
7. 作业布置7.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7.2 选择一篇其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下周分享。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de186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4.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裂缝照进一束光,光亮指引人生路——《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对地坛的景物描写。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母亲深沉的爱,探究母亲与地坛的共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思考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传承中华文化中超越自我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精读文本,描写地坛之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片段【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思考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传承中华文化中超越自我的顽强精神。
【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更深入地理解作者。
二、情境创设。
今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去世14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史铁生,学校摄影协会正在筹拍一部改编自《我与地坛》微电影,通过拍摄,回顾史铁生的人生之路,邀请同学们担任编剧。
请从课文中选取描写地坛之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片段,写成拍摄脚本。
三、课堂过程学习任务一:走进文本,朗读文段,找出描写地坛景物(3处写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2处场景)的片段。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活动1:各小组发言,说一说本小组所找到的片段,本小组的其他同学齐读。
活动2:各组小组长聚集讨论,选择本小组需要拍摄的片段,各小组所选片段不重复。
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推动任务的完成,提升团结写作能力)活动1:各小组组员针对本组所选片段认真研读,共同探讨,分析片段。
(提示:学生可以自行提出本组所要探讨的问题,也可以参照老师所给的问题提示)问题提示:1.写景片段:描写了地坛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他在想什么?2.写我与母亲相处的片段:描写了我与母亲相处的什么场景?对母亲的这一人物作了哪些细节描写?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讨论的成果,并说说小组拍摄此片段的理由和想法。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d7d3a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8.png)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628a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5.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史铁生。
教学内容:1. 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情况。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的分析情况。
第三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讲解并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练习情况。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自主学习。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ee5b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9.png)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d62f3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07.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文章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内涵;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运用;3.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2. 朗读:学生齐读《我与地坛》,感受文章的韵律美;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学生背诵名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我与地坛》中名句的背诵情况,以及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的表现,关注他们对地坛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我与地坛》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2. 准备与地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用于课堂导入;3. 准备名句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背诵;4. 准备讨论话题和写作prompt,以便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有所依据。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85b16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b.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从文中提炼出作者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从文中提炼出作者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解读的能力;(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作者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2)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2)学生合作探讨的积极性和效果;(3)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2. 作业评价:(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1)学生期末考试中对《我与地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学生期末考试中对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的阐述能力。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70232ed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c.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不衰败的地坛不言弃的人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时时间:40分钟)【文本内容分析】《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
作者用清明如静水般的文字、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可以透过文字去触碰作者执着而坦诚的内心深处。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对散文的语言和意境有所体悟,但对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情感以及其情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适时点拨,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情与景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基于本文基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针对选文第一部分运用问答式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法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我"与“地坛”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透过景物以及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分析作者对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其中表现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作者对生存意义深邃思考以及其中表现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播放一张图片:在荒芜的地坛,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开怀大笑预设:师:同学们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地坛与轮椅上的作者生:图片中华可以看到地坛的荒芜,轮椅与微笑形成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作—1—者的积极乐观。
师:没错,作者来到地坛之前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但是来到地坛,在看到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后,开始对生存的意义重新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地坛到底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哲理性的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坛的荒芜与作者的乐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
(二)感受“我"与“地坛”的紧密联系1.学生朗读完课文后,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文章题目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地坛母亲”。
预设:师:文章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简要回答生:第一节写地坛,第二节写母亲师:对,那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题目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地坛母亲”呢生:(疑问)师:因为课文中的只是选文,《我与地坛》实际上有六节(此时放映节选的其他四节),作者主要是表现在地坛中的思考,通过所观之景,所见之人来抒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母亲只是来众多地坛的人中的一个。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23ef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3.png)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十五课《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前导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帕斯卡尔《思想录》教学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品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2、体悟文中的母爱,及作者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歉意3、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其人格力量。
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初读课文,矫正字音整体感知: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我与地坛我与母亲开端:走进地坛任务一: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标注段落序号,思考如下问题(1)与地坛相遇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总结“我"的特点)(2)与“我”相遇时,地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总结“地坛"的特点)※学法指导:勾画重要句子,圈出关键词,批注想法。
重点句子分析1.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两句话意思上有何区别,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两句话的表达角度不同,前句是以“家"为中心,后句是以“地坛”为中心。
表达上的细微变化,表现出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残疾之前,“我"的生命以“家”为中心;残疾之后,“我"的人生急转直下,地坛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
2. 赏析“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这句话将古园拟人化,写古园“等待了四百多年",表明感受到“我”和古园之间相似之处:古园“历尽沧桑",而“我”也遭受到了人生的苦难。
古园与自己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157c244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2.png)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裂缝里照进一束光——《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读地坛之景,概括景物的特点。
2.由景入情、由情入景,能分析景——情——理的关系。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1.精读地坛之景,概括景物的特点;2.由景入情、由情入景,能分析景——情——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自然的魔力让郁达夫不远千里来饱尝故都的秋,让朱自清在荷塘中得到了暂时的宁静,那史铁生在地坛中又获得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
情境任务2023年12月31日是作家史铁生逝世14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班级将举办主题为“转身——追忆史铁生"的纪念活动,以《我与地坛》为蓝本,走进史铁生的地坛。
活动主要包括“寻找地坛,感悟生命”“史铁生,我想对你说"两个板块。
板块一:寻找地坛,感悟生命任务1:精读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勾画出文中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并重点关注描写景物的形容词和动词,寻找作者在园子里的发现。
学生分享,教师点拨。
品读内容参考:第三段所写景物有分类,一类是人为的建筑物: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品味句式,倒装句式,强调了人为建筑物的古老沧桑,破败荒芜和冷清沉寂,时间的无情让作者意识到没有永远的繁华,不变的灿烂);一类是自然景物:老柏树,野草,荒藤,太阳,景物特点宏大,生机和繁华、教师总结:用沉静拥抱了我第五段所写景物有: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满园子的草木,作者赋予人格化的手法。
(教师追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猛然想透了什么"祈祷”“轰然"等词,让学生领悟,蜂儿、蚂蚁、瓢虫等虽有波折,但再渺小的生命依旧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教师总结:用生命的涌动打动我第七段写景所写景物有: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落叶,气味(排比)(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种物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落日:“灿烂”阳光的力量雨燕:“高歌" ,类比高尔基的《海燕》脚印:孩子,韧性的憧憬,新生命,新力量,新希望古柏:三次“站在那儿”,两次“镇静”,强大的力量,笃定而坚韧落叶、气味:“坦然”,“激起”,生命的激情教师总结:用力量激励我任务二:细品哲理字句,感受“地坛在我”。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14c9c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7.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背景和地坛对他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文学特色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关联。
3. 欣赏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经历挫折后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2. 学会从散文中挖掘深层含义和哲理。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与地坛》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分组,准备展开讨论。
教案内容示例:【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背景,引入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地坛和作者情感的思考。
【新课讲解】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地坛的景色、气氛等,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的变化,探讨作者在经历挫折后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关联。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感悟和思考。
3. 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地坛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流动。
3. 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分享对地坛和作者情感的思考。
七、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朗读表现:评估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公开课
![《我与地坛》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b13ac5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3.png)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师板书: 热爱生活
8.结束语: 经历了严寒的冬季, 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 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 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 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 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 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 可他依然迎着风沙, 弹着七弦琴, 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 双耳已经失聪了, 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 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 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 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 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2ea2e6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09.png)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突围与救赎《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与母亲一、导入: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
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作者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的?(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学生2:失魂落魄……
学生3:没工作 没出路 迷茫 逃避
师:用词语概括史铁生当时的精神状态是?
学生4:颓废,迷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学生1:“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学生2:“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作者什么启示?地坛仅仅是荒芜的吗?
学生3:“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这段中景物描写描绘出一种怎样的生命境界?
明确:(六个譬如:夕阳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 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地坛历经沧桑,历久弥坚,在不断变化中呈现永恒的一面。古园的一切奏响了生命的乐章 :石门落日灿烂了坎坷 /雨燕高歌 苍凉了天地 /雪里孩子的脚印说着童年的乐趣/ 暴雨骤临 清纯了草木泥土气息 /秋风早霜落叶 轮回着生活的美丽。这一切,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沧桑与壮丽,生命的快乐与苍劲,生命的情感和意蕴,这一切都启发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描写地坛的语句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剥蚀——琉璃 淡褪——朱红 坍圯——高墙 散落——雕栏 突出了时间的伟力,突出地坛历尽沧桑,浮华不再 表明地坛的荒芜、冷落)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 显露出 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课题
我与地坛
课型
现代文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设计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3.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今多少人在对自然的观照中收获自由启示和美,其中有一个人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从此他的生活再无光彩,直到那一年的某一天,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他走进了地坛,自此他的生命开始变得不一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史铁生走进地坛、遇见地坛!
二.任务导航 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任务)
下周一我班袁晓同学代表我们学校去市里参加朗诵比赛,朗诵作品还没有选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我与地坛中撷取文字推荐给他,并且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快速浏览文本,摘取最打动你的语段赏景析情,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与哲思,品味散文之优美浑厚!)
提示自读要求:用铅笔标清自然节序号和生字词。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段画出来,并且做出简短的评价。
明确:(小昆虫——自由自在 草木——竟相生长 生生不息 充满活力)(思考生命需要静下心来,深刻地理解生命就更是需要静下心来。①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活动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是卑微的,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悠然自足,向世界展现着生命的美丽,昆虫、小草,卑微渺小,但西西书书的声响,是生命的绝唱。草木如此,况于人乎?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久与伟大,在于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喜悦和欢乐。古园中那此弱小的生命的印迹,激发他对生命的思索,对生死的拷问。(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入手,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披文入情)
1.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与地坛,史铁生残废后的思想情绪状态怎样?(速读文本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学生1: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宋·杨万里)
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西班牙)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瞿秋白)
生命苦短,便这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使我们因其充满艰辛而庆幸其短暂(沃维纳格)
五.自由轻读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 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