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影理论主要内容
1、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凡是用轻蔑的口吻把摄影 机说成是自动纪录的人,必 须首先明白:既使给一个非 常简单的物体拍一张非常普 通的照片,也同样需要对物 体的性质有所把握,这远非 任何机械动作可以做到”
------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
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深度感的减弱
注重平面构图 平面叠印效果加强创造特殊视觉效果 心理学上的“体积不变”“形状不变”消失银幕成为变形的世界

上镜头性 是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路易· 德吕克在 1919年撰写的《上镜头性》一书中比较明晰地提示了该词的基 本含义。他反对把照相看作是电影中的主要和唯一手段,认为 “上镜头性”才构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上镜头性”一词原为 Photogénie,是由Photo(照相)和génie(神采)组成,旨在表达 一种独特的、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 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所有其他不是由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 提示出来的方面,都不具有“上镜头性”,都不能进入电影艺术 的行列。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①. 装置;②.照明;③.节奏;④.假面(指演员)。节奏在装置、照 明和假面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德吕克强调“上镜头性”不是被 摄对象固有的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而后表现事物的艺术, 是只有高明的导演才具有的品质和鉴赏力,是创作者热情和智慧 的产物。



照明与没有颜色 画面的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 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失去了作用
利用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利用空间坐标的相对性
人眼球结构图
二、小结

电影艺术来自于它与现实的差异 艺术地运用电影技术的可能性 “完整电影”不是艺术 完整电影: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对自然的机械 模仿发展到极端,出现能够逼真地再现自然 的电影
四、莱翁· 慕西纳克:是节奏,还是死?

莱翁· 慕西纳克(1890—1946) 法国电影理论家,最初从事 文学、戏剧创作,写过一些 小说和舞台剧。1920年转入 评论界,先后在《法兰西信 使报》、《人道报》开辟电 影评论专栏,并出版《电影 的诞生》、《作为社会表现 的电影》、《苏联电影》等 多部电影史学和理论著作。

鲁道夫·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1994)德国著名美学家、 心理学家。早年在柏林大学学习和 研究心理学;1940年移居美国,在 哈佛大学任艺术心理学教授,主要 从事艺术与视知觉的审美关系的研 究。作为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杰 出代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 《视觉思维》等论著为他赢得了巨 大的学术声誉;作为电影理论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1932年出版的《电 影作为艺术》。该书以严密的逻辑 对“电影是艺术”进行了充分地论 证。1957年阿恩海姆将此书和其他 论文合集,仍以《电影作为艺术》 为名出版,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重 要著作。
一、社会、哲学、文艺背景
1、当时的社会状况 (1)电影实践呼唤理论阐释 (2)电影不是艺术的两大理由: ▲电影是对现实的机械纪录或复制,机械再现现 实不是艺术。 ▲电影是机械技术和商业利益的产物而非人类心 灵的表现,不能表现心灵的不是艺术。

2、20世纪初哲学、美学及其他文艺思潮的影 响 ▲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学 ▲心理学、语言学 ▲印象派绘画、未来主义
一、先锋派电影与印象派电影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1918年,1920年代中 后期结束。理论和创作的双向推进是该电影运动的突 出特点;确认电影的艺术本性和审美特质,探索电影 的再现潜能和艺术可能性,是这场运动的中心内容。 卡努杜的《第七艺术的美学》《电影不是戏剧》、德 吕克的《上镜头性》、慕西纳克的《电影的诞生》、 冈斯的《画面的时代来到了》、爱泼斯坦的《从埃特 纳山上看电影》、杜拉克《电影——视觉的艺术》等 是其主要理论文献。
二、电影美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10年代中期 电影作为艺术理论 2、1920年代中期 电影蒙太奇理论 3、1940年代中期 电影纪实理论 4、1960年代中期 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 理论 →电影符号学 →电影叙事学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三、影视美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两种思路: (1)中间层面研究:由问题研究理论,偏重 于技术的实用,少理论的总结。美国派 (2)电影理论与人文科学结合研究:不依赖 电影界而展开对电影的独立研究,深刻但有时 游离于电影。法国派 2、国内影视美学研究现状。
二、乔托· 卡努杜:电影是第七艺术

乔托· 卡努杜(Riccitto Canudo 1879-1923) 意大利人,年轻时移居法 国,曾创办艺术报纸,以 法文发表文艺评论随笔和 小说,因其将电影定位于 “第七艺术”而被称作 “电影理论真正的先驱 者”。《电影不是戏剧》 是其著名的电影理论著作。

第七艺术 乔托· 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电 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 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为,在建筑、 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 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 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 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 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 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影视美学》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版。 参考资料: 《西方电影理论史纲》 胡星亮主编, 中华书局,2005版。 《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影分册) 吴小丽 林少雄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版。 《电影理论史》 [意]基多· 阿里斯泰戈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版。
休息一下!
第一章“电影作为艺术”理论
1.2阿恩海姆:作为艺术 的电影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阿恩海姆认为的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的六大差别;了解其”完 整电影”不是艺术的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对“平面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画面的界线与物体的距 离”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教学内容:见教案 六、思考题:阅读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影视艺术与视知觉”(302页) 七、涉及影片:

二、明斯特伯格:电影是独立的艺术
于果· 明斯特伯格 (1863—1917)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应 用心理学之父”,电影方面主要研 究电影心理学,原为德国弗莱堡大 学教授,写有《价值的哲学》等论 著,1892年去美国哈佛大学任教。 1916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 究》,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 分量的理论著作。

克劳德· 莫奈《日出》
克劳德· 莫奈《睡莲》
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
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 《半身像· 阳光的效果》
3、理论成果 ▲1916-1917 明斯特伯格:影像的深度与运动复合了 感知主体的心理内涵。 ▲ 1930 - 1957 爱因汉姆:从电影与现实的不同论证电 影超越了对现实的机械模仿。 ▲1918-1920 法国先锋派:从“上镜头性”“视觉主 义”阐释电影艺术的独特性。 ▲1920-1940 俄国形式主义:讨论电影语言的修辞性 问题。 ▲1924-1945 巴拉兹:将电影提升到视觉文化的高度, 提升了电影的文化地位。
1、照相术不是“上镜头性” 白与黑 模糊与远景感 明暗对比 逆光 2、神话、幻术和超自然的东西是电影最擅长的 表现领域

法国印象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由路易· 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 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他在理 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 拉克、爱泼斯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但 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 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 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印象派电影在 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把光 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印象 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冈斯的《第十交响乐》、《车轮》,莱皮埃 的《黄金国》,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微笑的布德夫 人》,德吕克的《狂热》、爱泼斯坦的《三面镜》、《忠实的心》 等。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 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绪论 趋向影像真理的努力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影视美学的主要内涵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了解影视美学研 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授课提纲、学习 方法。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影视美学的本质内涵及现代电影美学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教学内容:见教案 六、思考题:见教案 七、涉及影片:《与狼共舞》《阿甘正传》《野草莓》
1、电影不是戏剧 2、电影的“真实”存在于艺术家的精神中 电影不在于展示某些真实事件,而是要用光创 造一种心理气氛。 电影独有的表现领域之一是非物质的领域,也 就是“下意识状态”。
三、路易· 德吕克:上镜头性

路易· 德吕克 (Louis Delluc 1890—1924)

法国影评人、电影理论先驱,电 影俱乐部和电影杂志创建人,电 影导演。 当过新闻记者、作家、 剧作家,写过《德•马克斯一 家》、《酒吧间的人们》、《来 自柏林的先生》、《电影丛林》。 此后成为电影编剧,作品有《西 班牙的节日》(1919年)。



1、电影所展示的影像世界并非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 而是被附加了感知主体的丰富的心理内涵,成为经由 感知主体创造过的现实—心理的复合物。 (1)银幕的深度 (2)银幕的运动 2、电影不是对舞台戏剧的机械模仿和复制,它有独 特的再现手段,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1)“注意力”与“特写镜头” (2)“记忆”、“想象”与时空转换 (3)“暗示”与省略手法


第一章 “电影作为艺术”理论
1.1 明斯特伯格:电影 是独立的艺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电影作为艺术”理论的社会、哲学、文艺背景,掌握 明斯特伯格电影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从感知心理学角度对银幕深度和银幕运动的心理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见教案 六、思考题:阅读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深度感与运动感” 七、涉及影片:



1、声音对白和画面必须成为完整的结构,在 平行的形式中结合起来 2、声音和画面必须互相补充,并不是表达同 样的东西,而是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个 表现对象 3、必须用不同于戏剧的方式把形象和语言结 合起来
--------《新拉奥孔: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有声电影》(1938)
第一章 “电影作为艺术”理论
一、影视美学的内涵

影视美学:关于影视的美学阐释 本质内涵:从影视实践出发,探索影视本体即 影视的审美特性。 影视美学与“非影视美学”及影视批评


电影美学研究“三阶段说”
一、形式主义传统 爱因汉姆、巴拉兹、爱森斯坦 二、写实电影理论 巴赞、克拉考尔 三、电影符号学理论 麦茨
[美]达德利· 安德鲁《主要电影理论》
1.3 法国先锋派:“上 镜头性”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的概况及其代表人物;能辨析法国先锋派 与法国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第七艺术”、“上镜头性”、“视 觉主义”、“完全电影”等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对“第七艺术”、“上镜头性”、“视觉主义”、“完全电影”等 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教学内容:见教案 六、思考题:阅读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 (236页) 七、涉及影片: 《第十交响乐》《车轮》《黄金国》《微笑的布德夫 人》《狂热》《三面镜》《一条安达鲁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