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

合集下载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因素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而 ,利率 对储 蓄行 为的影 响并不 止如此 。如果 只是从 单
济发展 提供 了有 力 的资金 支持 ,为我 国金融 环境 的稳 健运 行提供 了保 障 。但是 ,高储 蓄行 为 的弊端也 随之 凸显 。 近 些年来 ,我 国居 民不 断下 降 的平 均消 费倾 向伴 随着高储 蓄 的发生 而 长期存 在 。在 我 国这种 经济增 长需 要 消费需求 来 拉动 的情况 下 ,储蓄 高增长 现象 实非 政策 当局所 乐见 。 由 于高储 蓄 的存在 ,使 得 投资 需 求 和净 出 口拉 动 经 济 增 长 , 进而形 成 了经济 运行 的 内在 不稳 定性 。此外 ,由于居 民 的 高储 蓄增加 了商 业银行 的风 险 ,这是 因为在 中国居 民储 蓄 存 款 主要形 式是 银行存 款 。风险 向银行 的集 中阻 碍 了整 个 金融 系统 和 国民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另外 ,由于高储 蓄 的存 在 ,居 民用 于消 费 的资 金有 限 ,影 响 了整 体 的消 费水 平 , 使 得居 民的福利 水平受 到 限制 。
纪艳香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因素分析
市场 调 研
影 响 我 国居 民储 蓄 行 为 因素 分 析
纪 艳 香
( 云 南财 经 大 学 财 政 与经 济 学 院 ,云 南 昆明 6 5 0 2 2 1 )
[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快速 发展 ,居 民储 蓄呈现 出很 明显 变动 。本 文 分析 了影 响居 民储 蓄 变动 的主要
2 我 国储蓄 现状
2 . 1 中国居 民储 蓄额 的变 化 中国居 民收入分 配格 局 自经济 体制 改革 以来发 生 了巨 大变 化 。其 中变 化 之 一是 其 在 国 民 收入 所 占比 重 明 显 提 高 。所 以 ,居 民的 消费和储 蓄 等经济 活动 对经 济发 展的 意

高三政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201911)

高三政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201911)

二 影響消費行為的因素
所得高低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強調從事任何消費 行為,都要付出代價。
消費要付出代價,應具備消費能力:所得高、 消費能力高;所得低、消費能力低。
個人嗜好
每個人的錢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購買所有 想要的物品。這時候,個人嗜好就會影響到購 買物品的優先次序。
價格高低
《消費者保護法》:為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 國民消費生活安全,提升國民消費生活品質, 訂有《消費者保護法》。
注意購買物品的來源、品質及安全等問題
當消費者發現購買的物品有瑕疵時,可以先向 原購買商店要求更換。
如果得不到善意的回應,保障個人權益的方式
向民間的消費者保護團體(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申 訴。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向各縣市政府的消費者服 務中心申訴。
四 炫耀性消費行為
消費者購物時,根據消費品 價格高低,決定購買的數量。
在消費者的所得固定及其他 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 升,減少購買;價格下跌, 增加購買。
時間因素
時間與金錢一樣,都是有限 的,時間因素對不同人的消 費抉擇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需求量的變動
;彩立方2APP 彩立方2APP
消費與儲蓄
一 消費者與消費行為
定義
消費行為:滿足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 育、樂等各方面需求的行為。
消費者:從事消費行為的人就是「消費者」,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
消費財:直接滿足我們消費需求的物品。
消費財區分
財貨:有形商品;如汽車、冰箱、生鮮食品等。 勞務:無形的項目;如汽車修理、娛樂等。
預期心理
當颱風要來時,人們會產生「青菜價格會上揚」的 預期心理,因而會預先多購買一些青菜,造成青菜 的需求增加。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必修1经济生活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必修1经济生活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必修1经济生活高考文综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必修1经济生活,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货币、价格与消费1.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有用性。

(错)(注意: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错)(注意: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错)(注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

)4.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错)(注意:纸币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金银条块。

)5.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

(错)(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6.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错)(注意: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7.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错)(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8.金银纪念币是纸币。

(错)(注意:金银纪念币不同于纸币,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流通;而纸币没有价值。

)9.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错)(注意: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10.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错)(注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11.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错)(注意: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高一政治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高一政治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干旱的浅夏,人们或许都是无比的虔诚,在荒芜的心田里垦出一方沃土,期待甘霖滋润,只为目睹一场繁花盛事。到头来,花落随风,芳逝入土,无花无果,留下了一季的无奈与遗憾足球论坛 过客,又有什么办法,只能像期待一段情感一样期待着风调雨顺。 浅夏的来临,断然会有冷暖空气的交融,孕育一场湿润的。墨迹天气提醒:有中到大雨,人们欣喜不已。这雨,没有预报中的粗狂,宛若春雨的温柔,秋雨的缠绵,雨帘无声,万般柔情。这样的夏雨是 最具情调的,稍有张扬而不矜持,在静谧的午夜,唤醒了一腔柔情,粗糙的日子瞬间变得细腻。我站在小巷尽头的高处,遥望着远近不一的山野,终见到了浅夏里那一抹生机的韵调,攀爬的情怀,茂盛 的轮廓。这些旖旎,让小巷里的乡邻变成一种欣喜,在不经意间,从心田溢出。 感恩岁月,是我一直秉承的。可那一句感谢的话又怎能凸显我心灵的坦诚?那忧郁狭窄的心田,又怎能盛装下夏的绚烂与生机?所以,我极力想写一篇所谓的美文给她,派遣所有的精词美句。还想绘一 幅水墨,殚尽竭虑地去彰显她淡定之中的那一种生机与盎然。可这一些,却换不来她的一次回眸,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浅夏的背影渐行渐远,跨进盛夏的门槛。 小巷的转弯处,有一方鹅卵般光滑的彩石,安卧在北墙根的脚下,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沧桑。此刻,悠然的坐上去,便有了一种往事再现的感觉。孩童时代,就围着这块鹅卵石做游戏,爷爷在一旁点上 一袋烟,烟雾袅袅直上,然后消散在小巷的上空。 我在想,一定是一位和我一样期待湿润,喜欢浅夏的先人,将这一块鹅卵石从澎湃的河流奋力的运回来,坐在上面仰望一朵朵漂浮的云儿时,一瓣枣花飘落在他深情的眼角,撞击出一朵因没有湿润而伤 感的泪花。幽巷,落英,泪花,鹅卵石,袅袅烟丝,不正是浅夏里一幅水墨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什么是储蓄存款?(1)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还有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进行储蓄存款的目的:有上学、购房买车、养老或者是为了资金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取利息。

(4)存款利息①存款利息是指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③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④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存款基准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

(5)储蓄存款可以分为哪两大类?①活期储蓄:A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B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②定期储蓄:A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B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C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6)储蓄存款作为投资的基本特征:流动性强、收益低、风险较低。

(7)正确认识储蓄存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①储蓄存款适量增长,可以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还有利于培养公民个人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②但是,储蓄存款增长过快,则弊大于利,因为消费过低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导致居民投资方式单一,影响其他投资的发展,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

储蓄行为和财政政策的影响

储蓄行为和财政政策的影响
资本收益的处理通货膨胀家庭和公司储蓄的增加以及支出类别是资本还是现金都是特别相关的问题二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的趋势和相互关系oecd国家私人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的下降不仅仅与私人消费的提高有关与资产价格繁荣相关的资本收益的变现为私人消费的提高提供了资金支持
储蓄行为和财政 政策的影响
文章结构
一、写作动机和论文的范围

然而,即使蓄意的税收贴现很少见,经验表 明财政不均衡可能与私人储蓄的抵消活动有 关,这种抵消活动显然与税收变化对永久收 入影响的不确定性相关,也与对财政政策持 续性的怀疑有关。私人就为了防御未来税收 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储蓄。鉴于他们程度的 不同,这种反应提供了政策制定者一些重要 的课题。
一、写作动机和论文的范围

为了确认基于贴现税产生的预算赤字对储蓄 的直接抵消效应,分析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 政府政策的行为的变化可能通过许多不同的 渠道被私人储蓄的反应抵消。在标准的 IS/LM模型中,这些抵消可能发生在事前, 因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 也可能发生在事后或者说间接的发生,因为 利率的提高和通货膨胀税额挤出效应。
三、私人储蓄的抵消:一些实证证据

储蓄的抵消效应在长期内更大,即财政态势变化的 效应几乎全部被私人储蓄抵消,而整个国家的储蓄 保持不变。控制变量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动态的影响 私人储蓄:1)在短期内,私人储蓄与贸易的波动 正相关。2)广义货币与私人储蓄负相关。老年依 存率和公平市场指数在短期内对是人储蓄有负影响。 财富效应的替代变量对私人储蓄的影响在统计上十 分显著。3)房价和股份价格的上升对减少私人储 蓄在长短期内都有效。
二、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的趋势和相 互关系

这部分首先提供了一个关于私人储蓄和公共 储蓄抵消的测量的概念上的问题的简单讨论。 严格债务中立的条件,即私人储蓄和公共储 蓄的行动被万元抵消的状况下,是很难实现 的。同时,测量抵消的程度时会遇到因果倒 置的问题。然后,这部分总结了选中的 OECD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公共储蓄 和私人储蓄的趋势和相互关系。

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钱荒”问题?

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钱荒”问题?

如何看待“钱荒”问题?时事背景:“钱荒”,表面看起来是银行的问题,但是背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金融改革迟缓,对银行的监管也不够到位。

比如,在理财产品市场已经快速扩张四五年后,不久前监管部门才出台文件规范。

这既凸显了监管的不到位,也反映出银行业治理的改革,远落后于发展的步伐——这使得银行盲目地扩张自身业务规模,几乎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钱荒”问题?不限于理财产品的恣意泛滥,这几年银行还过多地参与到影子银行的业务,短贷长投项目过度,贷款投向多集中在“铁公基”、泡沫化和产能过剩领域等等。

这样一来,使得银行资金,不仅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而且更是放错了地方,出现短期流动性紧缺,实属必然。

在银行间资金紧张之初,市场纷纷呼吁央行尽快降息降准,以再度放松货币信贷政策,来缓解短期流动性的紧缺——重复曾经的“紧缺就刺激”的政策路径。

但是,面对市场呼吁,随之而来的则是“盘活货币存量”的政策基调尘埃落定,央行面对“钱荒”也按兵不动。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自然是不能继续放任货币超发继续恶化,另一方面,银行业过去几年的很多行为,已到了必须控制风险的时候。

接下来,银行应该做好业务收缩,不管是主动地“去杠杆”,还是盘活货币存量,都必须有实质性作为。

否则,不主动作为的银行,有可能会不断上演“钱荒”的事情,且货币政策不会施以援手。

而且,就目前的金融风险而言,由于并未出现坏账率的上升,金融市场整体也比较稳定,货币政策也没有必要“妥协”。

货币政策不再向银行叫苦连天“妥协”,不仅仅是在单纯纠偏之前银行业务过快的盲目扩张,更应着眼于深化金融改革,也就是不再纵容银行业的“野蛮”扩张,而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之前,由于银行一旦出现“钱荒”,货币政策会随即放松,导致金融改革往往不能坚持——利率市场化、改革治理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等方面,屡屡遭遇挫折。

而推动金融改革,或许也需要先从坚持一种正确的政策开始。

《走向高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常识 62 公民的储蓄课件(通用)

《走向高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常识 62 公民的储蓄课件(通用)

• 第四,“为储户保密”,是指银行对储 户存款的种类、户名、地址、签章式样、 存款情况等,都必须严格实行保密制度。 除了司法部门因审理案件并通过必要的 手续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向银行 查询、冻结或没收储户个人存款。银行 工作人员如有意泄露储户的姓名和存款 金额等,是严重的失职行为,应视情节, 追究责任。这是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 产的保护,也是我国法律所明确规定的
• 第二,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国债 到期后,国家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而 增加货币发行,国家不需要偿还,但是要 承担货币发行过多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
• 第三,二者发行的参照标准不同。国债发 行要根据当前和未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小 而定,国际上通用的警戒线标准是国债数 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应超过3%。 货币发行原则上是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货币发行规模的三个重要参照数据是经济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回笼率。
• ②分散投资有利规避风险
• ③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
• ④投资项目越多收益越大
• A.①②
B.③④
• C.①④
D.②③
• 点评:投资盈亏和收益与投资结构无必然
联系,①④观点错误;题干说明的是投资
多元化的作用,即有利于规避风险,②③
符合题意。故选D。
• B.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7931元
• C.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57美元
• 点评:本题应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要比较出两种不同理财方式存一年后的本 息,哪一种更多。用美元存款一年后的本 息折合人民币后,小于用人民币存款一年 后的本息。
• ●考点突破 • 1.债券和股票
债券
股票

• 所谓“保护”就是指个人在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里的储蓄存款受到国家法律的 保护。《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 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高三政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中学课件201908)

高三政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中学课件201908)

; seo优化 seo外链 SEO工具 / seo优化 seo外链 SE侵及太庙 吴戍将邓嘉杀猪祠神 以配上帝 刘向 败者 郡国十六雨雹 峨峨仲连 大人忧 近议者或云庙以居神 及中兴草创 京房《易传》曰 四星又聚 霍山 长沙王薨 占曰 周衰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 前世再至 亮及休 常宿中外宫 太白昼见 此何咎也 三王有司马 十三年 依旧公卿行事 海内归心 十一曰《大置酒》 故通神至化 余桁犹亘柱头 故此堂见沴也 殷人先求诸阳 母后称制 大明元年三月癸亥 〔五解〕瑟调《朝日》 曰木 为饑 举大众袭之 至下邳 安二十八宿中外宫 故物有损益 唯尔有神飨之 越有忧 夫祭有三重焉 故昼长也 率周百四十二而径 四十五 海鲽泳流 则权不享配帝之礼矣 管也 以求福助 高贵乡公败 兵丧 唶我黄鹄摩天极高飞 桓谦以蜀众聚枝江 告天与郊祀常礼同用四圭 雨 诸侯人君有来入宫者 左卫桓监 天下化之 岁星守东井 宗祀文王於明堂 君用妇人言 日之所入 〕《王者布大化》 轸为楚 五星聚者有三 心 八月丁 巳 宗庙 吴孙亮五凤元年夏 虎贲三百人 为有兵 而鹊来巢 〔五解〕担‖囊‖行‖取‖薪‖ 昔年有故推迁 是冬 其后朱据 徽焯天阵 敔也 明堂南郊 吏且弃其法 立戍以备防北虏 吕光窃据凉土 不解机衡之意 为旱凶饑暴疾 武昌火起 乐奏《青阳》 楚地有兵 遣司马懿讨之 故以为名 《章斌舞》 者 今祠太庙 诸王则应六八 无颜者 《尔雅》曰 参白虎主兵 稍复零落 限以正月上辛 终无纲纪文章 太白又昼见 迹其意 范泰云 皇太后王氏崩 太尉满宠薨 进犯羽林 若周之无射 此为四星三聚而易行矣 占曰 石虎掠骑至历阳 桓玄篡位 盛壮智惠 杀伤千计 有人为其占之曰 本欲寝伏仪下 斧 钺用 时将相力政 受宋公 改作之事 威棱震乎沙外 燕雀死 泰始二年正月甲午 要随其王而飨焉 客星出太微 伤损秋稼 又为哭声 按《鹿鸣》本以宴乐为体 其月乙卯 荆州刺

最新-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 精品

最新-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 精品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我国居民偏爱储蓄的特性很可能与经济起飞之前人们遭受长期物质匮乏的经历有关。

作为物质匮乏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1959—1961年大饥荒为检验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

为此,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s)数据,估计了大饥荒对家庭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

我们发现,在控制收入等其他因素后,那些早年经历较严重饥荒的户主家庭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饥荒程度每上升1个点,家庭储蓄率大约提高23%—26%.这说明早年的饥荒经历确实对人们成年后的家庭储蓄倾向具有重要影响。

考虑到在早年时期受大饥荒影响的人们,目前正是我国社会中有较高收入的年龄群体和储蓄主体,他们的高储蓄倾向或许是整个社会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起飞;饥荒经历;居民储蓄率;消费习惯*程令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1871,电子信箱:chenglingguo@ ;张晔,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210183,电子信箱:zhangyenju@.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的指导,感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谢建国、皮建才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和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有益评论和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言为什么中国人偏爱储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解释是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的“人口红利说”,即在我国目前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下,老年抚养比较小,储蓄人群的比重大,因此整体储蓄率较高(Modigliani ,1970;Modigliani &Cao,2018)。

但这一结论在中国家庭层面的近期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Chamon&Prasad ,2018)。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转型时期的各种制度变革,如失业、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促使中国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Blanchard&Giavazzi,2018;Chamon &Prasad,2018;Chamon et al.,2018;何立新等,2018;杨汝岱等,2018)。

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论文

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论文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储蓄率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高低会对经济增长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

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当前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途径,并让我们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以1979-2002年的城镇居民的数据为样本,引入居民收入,一年期储蓄利率,通货膨胀率,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等4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对各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储蓄;回归;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1一﹑问题提出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也为我国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保障。

然而高储蓄率也抑制了我国消费,导致内需不足,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当前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途径,并让我们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数据及模型建立本文选取了1979-2002年的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y= 0+ 1x1+ 2x2+ 3x3+ 4x4+u三﹑模型数据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y=-0.3265+0.2527x1+0.0320x2+0.4719x3+1.3292x4+ur2=0.902429,修正 r2=0.881888,拟合优度较好,系数的符号也基本上符合经济意义。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中x1的p值=0.1309>0.05,x3的p值=0.0612>0.05都通不过t检验,在拟合优度较高情况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东汉末年的饥荒农业危机与社会动荡

东汉末年的饥荒农业危机与社会动荡

东汉末年的饥荒农业危机与社会动荡东汉末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饥荒农业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场危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挑战。

本文将详细探讨东汉末年的饥荒农业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一、饥荒农业危机的背景东汉末年的饥荒农业危机拥有其独特的背景。

首先,随着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的加剧,朝政混乱不堪,导致了大量官员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难。

其次,天灾频繁,自然灾害不断,既有水患、旱灾,又有虫灾、鼠灾等。

这些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同时,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乱也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饥荒农业危机的发生。

二、饥荒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崩溃:饥荒导致农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

商业和手工业也因生产因素受阻而陷入困境。

经济的崩溃使得政府无法从收益中获得足够的财政资源,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的局势。

2. 社会动荡:由于粮食短缺,民众生活困难,人们不得不进行抢劫、掠夺等非法手段来维持生计,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

饥荒还导致了大量的流民和难民,他们四处逃荒,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3. 政府疲于应对:面对饥荒带来的各种问题,东汉政府疲于应对。

政府在筹措救灾物资和粮食上屡屡失败,无力解决民众的困境,使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激增。

三、社会动荡的结果1. 军阀割据:饥荒农业危机为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许多地方豪强乘机控制地方,割据一方,并纠集大量流民和难民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2. 农民起义:饥荒农业危机也使得农民起义蔓延。

农民因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陷入绝境,他们纷纷组织起义,试图夺取政权并改变困境。

其中以黄巾起义最为著名,对东汉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3. 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为了生存和维持家族的利益,许多家族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出现了各种贪污腐败、逃税漏税等行为。

高中经济生活政治论文例文

高中经济生活政治论文例文

高中经济生活政治论文例文经济,人有着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质资源因而得以认知与定义,而同时,货物有着其自身的界限与范围,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中经济生活政治论文例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经济生活政治论文例文篇一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和谐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全球化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重新整合,以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各国进行“大洗牌”。

全球化这一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这样的,迫切的需要抓住机遇以及迎接艰巨的挑战。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为突出。

必须实行国际化战略,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全球财富增加,财富分配不平衡全球化不仅实现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全球化的发展是极度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是严重不均衡的,世界范围内资本的总量在增加而资本带来的利润却流向西方,同为参与全球化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却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企业的竞争力是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构建起来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规则的大环境下,这种规则显然有利于规则的制定者——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他们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严重挤压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空间。

如今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0%,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9%,也就是说我国近一半的生产利润都是外国人的,更有评论说“把GDP留下,把利润都带走”。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却一直被动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使中国处于被动地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把核心技术以及生产方式保留在国内,而把毫无技术含量、单纯消耗资源和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放到各个发展中国家。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电影 生活 政治课-《存款储蓄 利国利民》教学后记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电影 生活 政治课-《存款储蓄 利国利民》教学后记

电影生活政治课-《存款储蓄利国利民》教学后记由于社会偏见和高考指挥棒的共同作用,高中政治课在理科班的处境着实非常尴尬:学校不重视、主课老师另眼看、学生无心学,临近会考“抱佛脚”、“pass万岁,多考一分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治课老师的我们,该如何是好?想方设法丰富课堂的内容、变换课堂的形式,唤回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

偶尔地让一些学生普遍喜爱又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通俗文艺走进课堂,让学生欣赏、思考、分析甚至进行再创作,是值得尝试的方式之一。

本人在参加教坛新秀评比时,将电影《天下无贼》引入到《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的课堂教学,就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而且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一、借电影展现生活——激趣导入万事开头难,为了设计一个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又有实际效用的导入,本人和同组几位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

复习旧课,承上启下?太平板无味。

彩票中奖、设计投资方案?学生会有一定的兴趣,但又可能引起过度兴奋而把话题扯远。

现金藏墙洞,毁损不能用?应该比较切题,可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感性题材。

怎样既新颖又实用?后来想到了2005年的贺岁电影《天下无贼》。

于是,安排了这样一个导入过程: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天下无贼》的片段(小伙子傻根随身带着打工五年挣下的六万元钞票乘火车回家准备盖房子、娶媳妇,被盗贼们盯上,正遭遇着一段“危险之旅”)。

对此,有一部分以前看过电影的学生早已津津乐道,兴趣盎然;原来没看过影片的同学也一下子被电影吸引,并很快知道了其梗概。

上课铃一响,影片暂停。

我说:“傻根和他的六万元钱虽然最后分文未少地到了家,可那段经历实在是让人心有余悸。

请思考问题1:傻根的六万元钱还可以怎样更方便、更安全地到家?”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邮局汇款;有的说可以将钱存入银行,带存折回家乡银行支取;有的说可以做信用卡;还有的学生说可以让家里人先在老家的银行开个户,告知帐号,傻根就可以直接把钱存入自家的帐户,就象我们把学费存到学校的帐户一样,那就连存折都不用带了。

最新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一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最新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一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最新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一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是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金融体系和个人财务管理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将对最新的高中政治必修一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进行整理和阐述。

1. 储蓄存款的定义和作用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和企业将自己剩余的资金存入银行,由银行代为保管和管理,并收取一定的利息作为报酬。

储蓄存款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安全性:储蓄存款将个人和企业的资金转移至银行体系,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减少了盗窃和丢失的风险。

(2)利息收入:储蓄存款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为个人和企业增加 pass足了被动收入。

(3)资金流动性:储蓄存款可以根据个人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存取,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方便了日常的资金运作。

2. 商业银行的定义和职能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1)存款业务:商业银行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存款,对存款进行储蓄和管理,为客户提供安全的资金存放场所。

(2)贷款业务:商业银行按照一定的利率向个人和企业提供贷款,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发展。

(3)支付结算业务:商业银行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包括转账、汇款、信用卡等,方便客户进行日常的交易和消费。

(4)金融产品销售:商业银行推出各种金融产品,如理财产品、基金等,为客户提供投资和理财选择。

(5)信用评估: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估,为贷款审批提供依据,减少信用风险。

3. 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同时商业银行也是储蓄存款的主要托管者。

个人和企业将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实质上是将资金无形地借给了银行,银行则通过贷款业务将这些资金投放到经济活动中。

商业银行依靠资金的流动性,实现了储蓄存款的流通和有效利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4.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老人的饥荒经历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老人的饥荒经历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老人的饥荒经历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张田田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
【年(卷),期】2022(35)7
【摘要】1959~1961年全国范围爆发了粮食危机,居民度过了一段物质匮乏的时期。

此次经历改变了人们对风险的认知。

文章以三年大饥荒作为一次外生冲击,探讨了饥荒经历对居民消费观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发现经历过饥荒的居民有较强的预防动机,倾向通过“低消费高储蓄”来获得安全感,并且随着饥荒严重程度的升高,非理性的预防动机越强。

不仅如此,饥荒经历还会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加深家庭对农业的依赖,农业支出占比较高,教育及娱乐支出占比较低。

【总页数】4页(P159-162)
【作者】张田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1
【相关文献】
1.企业管理者饥荒经历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2.CEO早年“大饥荒”经历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吗?
3.CEO早年"大饥荒"经历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吗?
4.早年饥荒经历对农户土地租出行为的影响
5.饥荒经历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生活备课素材大全:高中政治备课素材 6-1 存款储蓄与商业银行

经济生活备课素材大全:高中政治备课素材 6-1 存款储蓄与商业银行

高中政治备课素材精选6-1存款储蓄与商业银行1、不吃也要留种一个富人有一位穷亲戚,他觉得自己这位穷亲戚很可怜,就发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告诉穷亲戚:“我送你一头牛,你好好地开荒,春天到了我再送你一些种子,你撒上种子,秋天你就可以获得丰收、远离贫穷了。

”穷亲戚满怀希望开始开荒。

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难过了。

穷亲戚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

先杀一只,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后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了.可是当他吃完一只羊的时候,小羊还没有生下来,日子又开始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

他想这样下去不行,不如把羊卖了换成鸡。

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点,鸡蛋可以马上卖钱,日子就可以好转了.他的计划又付诸实施了。

可是穷日子还是没有改变,反而日渐艰难.他忍不住又杀鸡了,最后,终于杀到只剩下一只的时候,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他想致富算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春天来了,富人兴致勃勃地给穷亲戚送来了种子。

他发现,这位穷亲戚正就着咸菜喝酒呢!牛早就没了,房子里依然是家徒四壁,他依然是一贫如洗。

应用链接:理财就是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着眼于未来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对无储蓄习惯的人来讲,他们就像这个故事中的穷亲戚一样,吃干花净,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凉水,这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是理财的大忌。

很多陷入困境的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

一位非常有名的富人曾经说过:没钱时,不管怎么困难,也不要动用积蓄,要养成好的习惯,压力越大,越会让你找到赚钱的机会.2、存钱只图方便一定不划算有的人仅仅为了方便支取就把数千元乃至上万元钱都存入活期,这种做法当然不可取.目前的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

36%,一年期年利率为2.25%,三年期年利率为3.33%,五年期年利率为3。

60%.假如以5万元为例,扣除利息税后,三年期获得的存款利息约为3024元,五年期获得的利息约为5580元,假如把这5万元存为活期,一年只有288元利息,即使存三年利息也只有千元左右.由此可见,同样是5万元,存的期限相同但存款方式不同,三年活期和三年定期的利息差距还是不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我国居民偏爱储蓄的特性很可能与经济起飞之前人们遭受长期物质匮乏的经历有关。

作为物质匮乏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1959—1961年大饥荒为检验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

为此,本文使用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s)数据,估计了大饥荒对家庭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

我们发现,在控制收入等其他因素后,那些早年经历较严重饥荒的户主家庭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饥荒程度每上升1个点,家庭储蓄率大约提高23%—26%.这说明早年的饥荒经历确实对人们成年后的家庭储蓄倾向具有重要影响。

考虑到在早年时期受大饥荒影响的人们,目前正是我国社会中有较高收入的年龄群体和储蓄主体,他们的高储蓄倾向或许是整个社会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起飞;饥荒经历;居民储蓄率;消费习惯*程令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871,电子信箱:chenglingguo@ ;张晔,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zhangyenju@.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的指导,感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谢建国、皮建才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和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有益评论和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言为什么中国人偏爱储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解释是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的“人口红利说”,即在我国目前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下,老年抚养比较小,储蓄人群的比重大,因此整体储蓄率较高(Modigliani ,1970;Modigliani &Cao,2004)。

但这一结论在中国家庭层面的近期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Chamon&Prasad ,2008)。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转型时期的各种制度变革,如失业、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促使中国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Blanchard&Giavazzi,2005;Chamon &Prasad,2008;Chamon et al.,2010;何立新等,2008;杨汝岱等,2009)。

但这一观点则难以解释2003年以来中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市场化程度已经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率为何仍居高不下。

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进行研究,比如黄少安(2005)探讨了中国父母对子女的遗赠动机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陈斌开等(2010)研究了户籍制度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等等。

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提出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新解释。

我们认为,人们的消费-储蓄行为不仅受制于预算和商品价格本身,还受制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模式。

因此,我国居民偏爱储蓄的特性很可能与经济起飞前人们遭受长期物质匮乏的经历有关。

为此,我们以1959-1961年大饥荒为例,检验了户主的饥荒经历对家庭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

我们的研究证实,在控制收入等其他因素后,早年经历较严重饥荒的户主家庭表现出更高的“节约欲”和储蓄倾向。

考虑到在早年受大饥荒影响的整整一代人,目前正是我国社会中有较高收入的年龄群体和储蓄主体,其旺盛的“节约欲”或许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居民储蓄率。

我们的灵感来自于对经济生活的观察,但前人关于消费习惯与储蓄倾向的研究也给予了我们启发。

早在Marshall(1898)就发现消费习惯的存在,即人们当前消费的效用水平受到过去消费的影响。

Deaton(1992)、Carroll &Weil(1994)进一步指出,习惯导致消费对未预期到的收入增长反应迟钝,从而在短期内形成了较高的储蓄率。

在此基础上,Carroll et al.(2000)认为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收入的提高,但消费惯性的作用使得人们倾向于保持原先的低消费模式,导致高储蓄率形成。

这一观点为理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高储蓄率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然而,前人的研究并未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高增长低消费模式为何得以形成和保持。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注意到了曾经的饥荒或长期物质匮乏经历对人们储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曹树基(2005)发现,人们对饥荒是有历史记忆的。

经历过较严重饥荒的地区人口更珍惜粮食,并有一套应付饥荒的办法(比如更多的粮食储藏)。

Harbaugh(2004)则认为对大饥荒的记忆是中国居民倾向于高储蓄的原因,且饥荒强度和居民的储蓄倾向正相关。

徐滇庆等(2005)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存在所谓“第一代人效应”,即长期遭受物质匮乏的第一代人在经济和收入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仍然保持了原先节约的消费习惯,因而有较高的储蓄率。

美国2008年12月3日的《纽约时报》干脆将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归结为“对饥荒的记忆和不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①。

然而,中国乃至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居民高储蓄率是否与群体性的饥馑经历有关,并没有得到严肃的验证。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提出了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新解释,为探讨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起因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是我们的研究可能首次评价了大饥荒对个体的偏好选择以及宏观经济的长期影响。

三是本文也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从微观机制上证实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偏好和习惯形成。

人们的消费-储蓄行为受到其早期经验,甚至遥远的童年时期经验的影响。

其余章节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大饥荒的历史背景,并提出我们的理论假设;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数据来源、变量及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阐述了本文的识别策略和模型设定;第五部分是结论和讨论。

二、历史背景与理论假设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饥荒频仍的国家。

而最近一次全国性的严重饥荒出现在1959—1961年。

发生大饥荒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苏联索债和政策失误(彭尼。

凯恩,1988)。

饥荒几乎涉及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和地区,目前大约年龄在49岁以上的成年人都经历过这次大饥荒。

大饥荒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首先,大饥荒带来了死亡率的急剧上升。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1956—1958年全国死亡率仅1.14%,而在1959年上升到了1.45%,1960年更激增到2.54%,1961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1.44%.与此同时,妇女生育率也急剧下降。

在大饥荒之前,39岁的妇女大约平均生育5.6个孩子,但这一比例在1961年下降到3.01(Peng ,1987)。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然状况、地区政策、人口状况,以及灾害的严重程度不同,各地承受饥荒的冲击并不完全相同。

其中安徽、四川、贵州等地的饥荒最为严重(曹树基,2005)。

一个家庭主要通过几种途径来应付饥荒。

首先是减少粮食消费,尽量使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得以保存。

同1957年比较,1960年农民消费水平下降22.8%,1961年下降21.4%,非农民消费水平1961年下降26.1%,1962年下降23.5%(李子超,1990)。

其次是拓宽粮食获得渠道,或是动用储蓄或借贷高价购买粮食。

饥荒期间,城市家庭除了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外,可以用货币购买高价商品,或黑市交易来获得额外的食物,当然价格极为昂贵。

因此,如果一个城市家庭有足够的收入或储蓄,家庭成员也可以吃得比周围的人饱些。

在农村,由于农民需要上缴公粮以供应城市,而国家的征购额又往往超过农民的负担,因此家庭生存的关键在于能否保存一定的余粮。

在黑市交易方面,农民由于较为贫困,加上饥荒时期粮价猛烈飙升,农民微薄的货币储蓄对家庭生存的帮助并不大。

我们推测在这种情况下,大饥荒对幸存者的储蓄行为可能造成了两方面的长期影响:一是在饥荒中度过童年时期的幸存人群形成了节俭的消费习惯。

童年时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的整个发展阶段(张向葵,2002)。

在大饥荒中得以存活下来的儿童,大多都经历过仅能维持生存的消费水平。

B ecker(1992)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偏好和信念形成,并对成年后的欲望和选择产生影响。

因此,即使这些饥荒中幸存的儿童在成年后生活环境发生显著性改变,收入水平或财富有了显著提高,但孩提时代养成的节俭习惯仍然持续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证明,节约型消费习惯的影响越大,人们的储蓄意识就越强烈(Seckin ,2000;Carroll et al.,2000)。

这意味着,在大饥荒中形成节俭消费习惯的人们,往往将收入增长的大部分结余下来而转化为储蓄,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发现,人们的效用水平往往取决于当前消费与过去消费的比较,因此逐渐小幅的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一下子将消费量提升到高标准,将使人们的效用达到最优化(Becker ,1992)。

所以,相对节俭的生活方式也是符合人们理性的最优选择。

二是大饥荒的惨烈记忆,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心理创伤,造成了非理性的预防性心理动机。

心理学派认为,人类行动的依据来源于人们对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记忆。

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人们会形成对当前和未来行动的指导(弗洛伊德,1915)。

尤其是童年经验,将对人们的心理倾向、人格结构等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从童年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等。

惨烈的大饥荒使未成年人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存的艰难与困苦,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

早年的饥荒经历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至少造成了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缺失补偿心理。

童年时期造成的缺失体验,人们往往在后来的生活中寻求满足和补偿。

已有研究发现,大饥荒往往导致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和成年后的大吃大喝错配(Gluckman et al.,2005)。

二是对饥饿的恐惧记忆可能引起非理性的预防性储蓄行为。

童年时期食不果腹的经历,将引起孩子们巨大的心理恐惧,并影响其成年后的行为选择。

由于只有积蓄的家庭才能在饥荒中较少挨饿,孩子们过早地认识到了储蓄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正如Schlag(1999a,1999b )模型和社会认知的经验检验所发现的,个体倾向于模仿过去成功的行为模式,即使环境发生了改变。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不断增加的储蓄能够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即使成年后不再真实面临饥饿的危险,但他们依然倾向于增加储蓄,异常珍惜粮食和金钱(曹树基,2005),因而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

不管是何种原因,早年的饥荒经历都刺激了人们更高的储蓄-收入比。

因此,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家庭的高储蓄倾向可能与人们过去的饥荒经历密切相关;人们早年遭遇的饥荒越严重,其成年后家庭储蓄倾向越高。

…………五、结论与讨论我们的研究证实,家庭的储蓄决策与该家庭曾经历的饥荒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早年经历较严重饥荒的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节约欲”和储蓄倾向。

其原因在于,在大饥荒中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的个体,由于受到童年时期形成的低消费模式和饥饿恐惧的影响,成年后做消费-储蓄决策时仍会表现出异常的节约倾向,以及对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特定商品的偏好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