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的原理与表现形式
布规律 ②气温高、气压低
:
③凸高凹低
等压
面的 判定近地面气温,气压比较
应用 判定特定季节的 低
高
: 海洋(陆地)
上下相反 温压相反
低(高空)
高
低
高
冷
热
冷(地面)
热力环流练习题
1.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 _________;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_ 。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练习3】下列四幅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哪幅?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上),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高空与地面气压变化状况相反 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上拱),说明当地气压比同海拔其它处要高; 等压面向低空凸出(下凹),说明当地气压比同海拔其它处要低。
即“凸高(气压值)为低,凸低(气压值)为高”
(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 远日点,则A点处在____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二、热力环流的常见表现形式
1 海陆风 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2 山谷风 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3 城市风 城市——郊区
问题探究: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图中的风向正 确吗?
【知识解读】
2.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低压槽控制为阴雨天气; 高压、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问题19:结合“问题15”图,判断北京、首尔、武汉、 福州近期的天气状况如何? 北京:晴朗;首尔:阴雨;武汉:阴雨;
福州:晴朗
【知识解读】
3、判断风力大小和方向 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大→水平
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南半球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复习过程
(
大
热气
运
力动
环
的 最
流
简 单
形
式
)
H C
右图中,弧线为等
压线,虚线表示水平面。 读图回答:
(1)A、B两点,气压
D
较低的是__B_ 点,气
温较高的是_B__ 点。
请在图中画出大气 的垂直运动。
(2)C、D两点中,气
A
B
压较高的是__D_ 点。
请在图中画出大气
的水平运动。
(3)图上A、B、C、D四点当中,气压由高到低排列,
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定夹角
比较
①、近地面的风:风速小,风向与等压线 有个交角
②、高空的风:风速大,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百帕) 1000
水平气压 梯度力
②
1002
摩擦力
①1004Fra bibliotek1006
地转偏 向力
1008
合力
1010
巩固练习2
依次为 _A_>_B>D>C__ 。
城郊某中学的一个地理兴趣小组, 在对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做调 查时,意外发现该地区的风总是从乡 村吹向城市。这一现象跟什么有关?
活动参与:教材P48活动.
气
气
气
温
温
温
低
周埔
高
低
上海地区某日14时等温线分布图
B 郊A区
市区
郊A区 B
甲 P
活动:探究温度对 气压的影响,并如 何影响风向的改变? 动手:补绘等温线
A 受热
C 冷却
⑷、这样,A、以B小、组C三为地单气位压讨还论是。一并样总吗结?出等热压力
热力环流的原理
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是指地球大气和海洋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大规模流动现象。
其原理主要包括热量的净输入与输出、热力平衡和斜压等因素。
首先,热力环流的原理与热量的净输入和输出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和海洋被吸收,从而使地表得到持续的热量输入。
这些热量在全球范围内不均匀分布,形成了热量净输入区和净输出区。
热量净输入区位于赤道地区,而热量净输出区则位于极地地区。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热力环流的产生。
其次,热力环流的原理还涉及到地球系统的热力平衡。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形成了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区和极地附近的高气压区。
这种压力差异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具体而言,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上升,形成热带低气压气流,向高纬度地区运动。
在高纬度地区,冷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再向低纬度地区流动。
这种垂直和水平的空气运动,构成了热力环流的基本运动通道。
另外,斜压也是热力环流的重要原理之一。
由于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明显高于极地地区,所以上升的热空气会在高空层由于地球的自转惯性导致向东偏转,即所谓的科氏力。
这种向东偏转使得空气在高空层流向高纬度地区,进一步影响着热流和能量传递的形式。
而在地表层,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作用使得空气在低纬度地区向赤道方向流动。
这种赤道上升空气和赤道下沉空气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的斜压运动。
综上所述,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和海洋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原理涉及到热量的净输入与输出、热力平衡和斜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原理共同促使了大气和海洋中的能量分布和运动,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热力环流系统。
高中地理知识点: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高中地理: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热力环流【背诵要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示意图、原理应用2.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原因、示意图、影响3.等压面(等温面)的判读:判断气压(气温)值大小、冷热、气流运动方向(风向)、天气状况、下垫面状况4.气压的概念、影响因素;高压和低压的概念、形成原因【基础知识】一、热力环流原理(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三)形成过程(四)示意图【思考探究】是不是气温越高热力环流越旺盛?答案:不是。
热力环流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地区间冷热差异。
地区间温差越大,空气垂直运动越旺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特别提醒】1、一个关键“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两地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1)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注意: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五)常见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空气较湿润。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热力环流的定义
热力环流的定义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因太阳辐射能的不断输入而产生的大规模空气流动。
它是地球大气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的产生是基于热力学原理的。
地球表面接受到太阳辐射能,使得地表和大气一起被加热。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赤道和极地地区之间的温差,致使空气形成气流,形成了热力环流。
具体来说,当阳光照射在赤道附近时,因为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多,所以空气被加热后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带;而北极和南极的地区因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空气被冷却后会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之间的空气流动就是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类型1. 大尺度热力环流大尺度热力环流一般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气流,也被称为全纬向环流。
这种环流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是相对独立的,它在两个半球之间的赤道地区相互接通,并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单一的环流系统。
大尺度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受到的辐射能不均匀分布,而其运动模式是由科氏力和惯性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2. 局地热力环流局地热力环流一般是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和地表覆盖等因素所产生的气流运动。
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包括山谷风、海陆风和谷地风等。
这种环流通常比大尺度热力环流弱得多,但在一些地区,如山谷或者沿海地区,它们的作用可以对气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热力环流的意义热力环流的存在对于地球大气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促进大气中的水汽循环,带来降水和气候变化。
同时,由于热力环流的存在,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这也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中一种重要的大气流动方式,它是由太阳辐射能的输入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在地球大气系统中,热力环流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对于气候和天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它的形成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1. 1. 热力不平衡热力环流的形成首先源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
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导致地球各地的温度差异。
热力环流利用了这种温度差异,使得热量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进行平衡传递。
1.2. 库仑力热力环流的形成还与库仑力有关。
库仑力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在温暖的地区,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空气密度较低,而在较冷的地区,气体分子热运动较弱,空气密度较高。
因此,温暖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1.3. 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是指地球自转导致的效应,它对大气运动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它的气流在北半球会偏向右边,而在南半球会偏向左边。
这种偏转使得热力环流形成了典型的环状运动,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
2. 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地球科学和气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热力环流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2.1. 气候变化研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有助于解释气候变化。
通过分析大气环流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模式。
这对于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非常重要。
2.2. 气象预测热力环流的原理在气象预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气象学家预测天气现象,如台风、气旋、降水等。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2.3. 可再生能源开发热力环流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例如,利用大气环流和风力资源,可以建设风力发电场。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地满足能源需求,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4. 建筑设计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还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设计建筑物时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建筑方式,以降低室内温度,提高舒适度。
3. 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非常广泛。
高三地理热力环流知识点
高三地理热力环流知识点地理热力环流是地球上空气和海洋之间的热量传递和循环运动。
它对于地球的气候形成、降水分布、风向风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热力环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
1.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地球的赤道部分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强,而极地地区辐射能量较弱。
这种能量差异导致了空气的温度差异,从而驱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具体来说,太阳辐射能量在赤道附近的地表上升,使空气发生上升运动,形成低层对流层的热低压,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
而高层对流层的冷空气则向极地地区运动,形成高气压带和寒带气候。
2. 主要的热力环流系统地球上主要的热力环流系统有三个,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是由于赤道地区热力带来的上升运动形成,主要特点是气温高、降水量大。
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副热带地区的下沉空气形成,主要特点是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适宜旱作农业的发展。
极地低压带则是由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压带,盛行东北风等冷风。
3. 热带气旋与台风热带气旋是指在热带洋面上形成并进化的气旋性天气系统,主要在副热带地区生成。
其中,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通常称为台风。
台风是一种具有强风和暴雨的气象现象,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台风的形成与地区的热导、水汽含量、地球自转等因素有关。
4. 季风与热带雨林季风是一种与季节性风向变化相关的气候现象,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
季风导致了这些地区在一年内气候、降水和温度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热带雨林则是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具有潮湿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5. 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地球上的热力环流与其他地球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例如,热力环流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的稳定和变化、生态系统的运行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并为人类的生活、经济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 热力环流的定义热力环流是指大气中的水平气流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环流系统。
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引起的。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原理解释:2.1 地球辐射与吸收不均匀的原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与吸收存在差异,导致温度不均匀。
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较为强烈,而极地地区的太阳辐射较为弱。
这种不均匀的辐射与吸收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形成垂直环流。
2.2 积聚与波动的原理在辐射与吸收不均匀的基础上,地表的暖空气通过对流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再经过持续的上升、冷却,形成高空冷气团。
同样,地表的冷空气也会通过对流下降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
这种上升和下降气流的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应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对于天气系统的生成、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热力环流应用:3.1 季风系统热力环流在季风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季风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变化。
例如,亚洲季风是由于赤道地区的升温和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冷却引起的。
热力环流通过调节季风气候模式,对于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影响。
3.2 洋流系统热力环流也参与了海洋中的洋流系统。
洋流是指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运动。
热力环流通过影响洋流的形成和流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温度分布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就与热力环流有密切关系。
3.3 气候变化热力环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监测和研究,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气候模式和自然灾害等情况。
这对于气候预测、资源规划和灾害管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4 天气系统热力环流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热力环流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移动。
这种运动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最终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例如暴雨、台风和龙卷风等。
热力环流原理及三个应用
热力环流原理及三个应用热力环流原理是指由于地球的日辐射不均匀分布,导致大气运动形成的现象。
具体而言,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气压差。
气压差会引起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主要包括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和极地地区的极地环流。
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是由于太阳辐射最直接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导致空气上升,形成高空地带性高气压,这些高空气压会造成空气的流动,形成热带风。
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是由于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中流向北方,并下降到中纬度地区,形成地面上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会造成空气的流动,形成西风。
极地地区的极地环流则是由于冷空气向下,形成高压,造成地面上的低气压,引起空气的流动,形成极地风。
热力环流具有重要的气候学和气象学意义,且有许多实际应用。
下面将介绍三个典型的应用:1. 气象预报和天气预测:热力环流是天气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可以帮助预测天气情况。
例如,在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中,空气上升形成的高空高压会引发剧烈的对流,导致暴雨和雷暴的发生。
而在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中,气压的变化会引起风向和风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天气的冷热、干湿等特征。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2. 气候变化研究: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直接关系到热带地区的气候和降水分布。
而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则是北半球与南半球气候区分明显的标志。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各种气象和气候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这对于了解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非常重要。
3. 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热力环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传输和扩散,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8
101
气压梯0 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
(北半球)
热力环流和风
摩
(hpa) 100
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
擦
0
顺
力 不 影
1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2
风向
着 风 向
响
100
走
风
4
,
向 , 只
100
摩擦力
6
水平地转偏向力
高 压 在
影 响 风
100 8
右 后
速
101
气压0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擦力(→)
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热力环流和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原动力
垂直于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行于等压线
斜穿等压线
摩擦力
北
一
西北
东北
般
风
向西
东
的
确
西南
东南
定
南
1.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
A.上升或下沉运动 B.上升运动
C流示意图,回答2-3题。
境气环大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目录
CONTENT
01 前堂回顾 02 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原理 03 大气的水平运动 04 课堂小结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和风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 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和风
高压 低压
气 压 差
气 压 梯 度
水平 直 大气 气压 接 水平 梯度 原 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热力环流原理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根据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调整种植结构 利用热力环流改善农业种植环境 热力环流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热力环流的练习题
第五章
选择题
● 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热力环流中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上升 B. 热力环流中气温低的地方气流下沉 C. 热力环流中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下沉 D. 热力环流中气温低的地方 气流上升 ● . 热力环流中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上升 ● B. 热力环流中气温低的地方气流下沉 ● C. 热力环流中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下沉 ● D. 热力环流中气温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填空题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包括近地面空气的____和 ____。 在热力环流中空气上升时温度会____气压会____;空气下沉时温度会____气压会____。
在热力环流中高气压区的空气运动方向是向____低气压区的空气运动方向是向____。
热力环流的形成是____的结果其类型包括____和____。
热力环流的实例
第三章
山谷风的形成
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谷地升温慢形成高压风由谷地吹向山坡
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谷地降温慢形成低压风由山坡吹向谷地
山谷风是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它有助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形 成和动物活动
山谷风的形成与热力环流原理有关是地球表面非均匀加热的典型实例
添加 标题
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生态环 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城市 夏季温度较高加剧了城市热浪的威胁;城 市空气污染加重影响居民健康;城市生态 系统受到干扰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添加 标题
防治措施:采取绿化、建筑规划、能源利 用等方面的措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例如增加城市绿化改善城市通风条件;合 理规划城市建筑布局减少热量聚集;推广 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等。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是什么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是什么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形成的一种循环流动,其中包括循环的常规气流、海洋温度和盐度导致的大规模环流等。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主要涉及热量传输、密度变化、科氏力以及风和海水的相互作用等。
首先,热量传输是形成热力环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太阳能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有所不同。
热量会使空气和海洋水体加热并产生热胀冷缩的效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例如,太阳直射地面附近的赤道地区收到的太阳辐射较为密集,导致地表温度较高,气压较低,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
而极地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气候区划明显。
其次,密度变化是热力环流形成的重要条件。
空气和水在受热或冷却时密度会发生变化。
对于空气而言,加热后密度减小,冷却后密度增加。
而对于海水而言,增加温度会使水体膨胀密度减小,同时加热还导致海水蒸发加剧,浓盐度增加,密度增加。
这种密度变化会影响空气和水体的运动。
冷密度高的空气或水体会下沉,热密度低的空气或水体会上升,从而形成了环流。
科氏力也是形成热力环流的一种重要力量。
科氏力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偏转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由北半球到南半球或由南半球到北半球的平移力。
科氏力的作用下,高纬度地区的气流和洋流在北半球会偏向右侧,而在南半球会偏向左侧。
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科氏力与气压梯度力之间的平衡作用引起了气流和洋流的弯曲,形成了大规模的环流系统。
此外,风和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地球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各地区温度差异造成了气压梯度,从而产生了气流。
而气流的移动会影响地表的摩擦,进而影响海洋表面的水流,形成风-海水耦合作用。
例如,季风系统是由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造成的,夏季南亚地区受到季节性的强大海洋暖流影响而形成的夏季风。
风和海水相互作用会导致气流和洋流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小专题: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白天陆地比 夜晚陆地比 海洋增温快, 海洋降温快, 近地面陆地 近地面陆地 形 气压低于海 气压高于海 成 洋,风从海 洋,风从陆 洋吹向陆地, 地吹向海洋, 形成海风 形成陆风 影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 响 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 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 于上午11时,到13~15时最强, 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时左 右转为陆风。
形成 影响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 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 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015·四川文综,7—8,8分)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 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⑵山谷风环流
形成
影响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谷升温快,气流上升, 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 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 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 上升,形成谷风 形成山风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 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 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环流
读山东半岛7月陆风转海风(A) 与海风转陆风(B)时间分布。完 成30-31题。 30.关于山东半岛海陆风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北岸转向时间较迟 B.东南部21时陆风强度最大 C.从沿海到内陆转向时间逐渐提早 D.北岸海风风向与南岸陆风风向大 致相同 31.图中a、b、c、d四地,海陆风 向内陆扩展最慢的是 A.a B.b C.c D.d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随着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得以形成并不断循环。在热力环流的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得以在全球 范围内重新分配,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热力环流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风的形成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导致空气的流动。
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在利用风能发电等过程中,需要注意 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 破坏。同时,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 理,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垂直运动
总结词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和温度产生差异,进而引起大气的垂 直运动。
详细描述
由于赤道地区地面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而极地地区地面温度较低,空气冷 却下沉。这种大气的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剧了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总结词
在大气垂直运动的基础上,由于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 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农业种植
在某些地区,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分布和强度变化, 合理安排农业种植和灌溉计划,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交通和航海
风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了解风向和风速的变 化,可以合理规划船舶航行路线,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如何应对由热力环流与风引起的环境问题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对于由热力环流和风引起的极端气候 事件,需要加强预警和应对措施。例 如,在暴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采取排水、加固等措施,减 少灾害损失。
05
总结与思考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对气候的影响
01
气候变化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影响温度、降水、
热力环流原理
热力环流原理
概述
热力环流原理是指在自然界中,受热和散热形成的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原理贯穿于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地球物质循环等多个领域,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理现象之一。
大气环流中的热力环流
在大气中,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吸收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匀而产生的。
当太阳直射地表时,地表受热升温,空气被加热后升高,形成气流。
下沉冷空气则流向辐射力为纬度较低地区,形成热力环流。
海洋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海洋中的热力环流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海水在受热后会产生密度变化,从而形成温升富于氧气的水体。
这些热量被转移到海洋深层,形成深层热力环流,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长。
地球物质循环中的热力环流
地球物质循环中的热力环流主要表现为地热对地壳的影响。
地热使得地幔处于高温状态,形成对流环流。
地幔的热力环流不仅影响地壳板块的运动,还参与了地球的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
结语
热力环流原理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地球物质循环等多个领域。
深入研究热力环流原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为气象预测、海洋观测和地质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高考易错点微专题《热力环流》(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02 热力环流【考点梳理】(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1.一个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需要注意:(1)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产生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即风)是其结果。
(2)受重力作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高于高空。
热力环流中气压的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的比较。
同一水平面由气压高低差异所形成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两个方向3.(1)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②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好题精练】一、单选题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 ,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A.热力环流B.峡管效应C.焚风效应D.温室效应2.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山林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答案】1.A 2.D【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
水平气流经过土堆时,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气压较低;来自洞穴内的上升气流,使洞内气压降低,从图中甲处气流下沉补充。
(完整版)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走近生活:典型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学生自绘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即海陆风)
海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海风
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
学生自绘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即海陆风)
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 快(冷源)
陆风
海洋降温慢 (热源)
巩固练习2
A
B
巩固练习2
A
B
想一想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D
A
a
C
B
b
(1)画出大气在A、B、C、D四点的流向;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 垂直
再形成
水平 运动;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区间冷热不均
;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是B > C > D > A 。
二、走近生活:典型的热力环流
沿海一美女说:一般白天 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 所以一般晚上不出去吹风。你知道什 么原因吗?
B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 城市上升气流把污染物带到郊区,然后通过地面
热
城郊某中学的一个地理兴趣小组, 在对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做调 查时,意外发现该地区的风总是从乡 村吹向城市。这一现象跟什么有关?
活动参与:教材P48活动.
探究活动
画一画 P48 1~3
1、画出35℃、35.5℃等温线
探究活动
想一想 P48 1~3
2、简述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
律,并分析其原因。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师生一同绘制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
郊区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大范围气压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水平风流动。
这种环流主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副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光照不均: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倾斜,不同纬度的地表受到的阳光照射不均,赤道地区热量接收较多,而两极地区则较少。
这导致了赤道附近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的空气下沉,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2.积雪和冰川的作用:赤道附近的气流上升后,空气相对干燥,水蒸汽凝结成云并降落为降水,使该地区具有大量的降水,形成热带雨林。
而两极地区的寒冷气流下沉,形成干燥的环境,导致积雪和冰川形成。
3.惯性力和科里奥利力: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离心力,使得空气从赤道向两极倾斜,形成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1.风:风是大气中水平方向的运动,主要由温度和压强的高低差异引起。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冷空气密度大、压强高,会形成高压区,而暖空气密度小、压强低,会形成低压区。
风就是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的结果,这种移动形成了气流。
在地球上,风的方向受到科里奥利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在北半球,风会向低压区旋转,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风会向低压区旋转,逆时针方向。
这种风的转向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
2.气旋:气旋是大气中的一个低压区,通常是一个旋转的气流系统。
气旋的形成是由于水平风与不同区域形成的环流相互交织,并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形成较大的收缩。
气旋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云层的堆积和降水的发生。
气旋可以分为热带气旋和中纬度气旋两种类型。
热带气旋主要在热带地区形成,具有明显的旋转风暴眼和飓风等级,常见的有台风和飓风。
中纬度气旋则主要在温带地区形成,有着较大的范围和短暂的生命周期,对地区天气带来较大的影响。
总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倾斜以及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和天气条件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中图板)
镇安中学:侯启斌
一、课标要求
该部分内容授课1课时,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该标准旨在让学生认识导致大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奠定基础。
热力环流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一个重要原理,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
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表现形式不同,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所以,需要借助示意图,以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这三个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选择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结合的这条主线交织,解释一个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二、教材剖析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第二个大标题“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一部分内容。
该部分承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开篇,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人口,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同时它位于大气水平运动之前,为学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等知识做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内容延伸,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内容选择来看,该部分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因果关系。
但从学习方法来看,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延伸,对后面一节的学习方法起引导作用。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绘图、举例、运用原理,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将教材中隐含的综合思维育人价值挖掘出来。
三、学情简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知识有探究欲望,但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乐于在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刚学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已学初中物理知识中气压、气温、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热胀冷缩、比热容等有助于理解该部分内容。
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较差,故综合思维水平低,学科理念尚未形成,难以想象和理解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难以将大气与物理知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
迁移应用。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但他们已具备捕捉、分析、应用信息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通过课堂观察实验现象、合作探究后尝试绘出热力环流图,可通过观看动画、阅读图片信息后比较气压大小,从而总结规律,也可通过海陆风归纳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在教师指导下演绎出城市风与山谷风的画法,聆听歌词信息找出问题,观看MV的过程中记忆知识点,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相结合。
学生还可通过课后实验活动,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维的同时,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区域认知:能够系统分析海陆风的案例,归纳其原理,并用演绎法解释城市风、山谷风的相关现象,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综合思维水平3);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能够根据提示将热力环流置于特定区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中加以认识(区域认和水平1);。
在实验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
2综合思维:通过知识建构和自主学习,能够说出热力环流的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感知热力环流的过程(综合思维水平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结合时空变化,绘制热力环流图,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
过程,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3人地协调观: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进行初步观察与欣贯,获取和处理简单信息,尝试进行地模权实验,表现出合作思考识与求真务实的科地理实践力学态度。
进行初步观察与欣赏,获取和处理简单信息,尝试进行地理模拟实验与设计,表现出合作思考的意识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判断气压高低。
方法:地理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六、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点评]点评学生合作探究成果
[温故]和学生一起回顾热胀冷缩原理海拔与气压的关系,梳理结论
[小结]小结规律
是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压的关系
③气压与等压面弯曲方向的关系
高,下凹为低。
[过渡]生活中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一起来了解海陆风、市风、山谷风
[展示]展示不完整海陆风图,
[展示]展示不完整山谷后,让学生绘出山
谷风后展示Ppt完整图
[练习]呈现练习
[提问]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板书
[追问]同学们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疑感
专家点评:面对地理核心素养,很多一线教师发问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不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写,而是从地理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来写?本文的教学目标做到了将三个维度和四方面统一、综合起来,展示了四个方面是三个维度的发展和提升,目标明确,达成度高。
作者借助示意图、实验、案例,以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选择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结合的这条主线交织,解释了热力环流原理。
整个过程先学后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做到了真学。
该课的综合思维不仅综合了要素与时空,还综合了学习方法,为一线教师如何基于综合思维这一地理核心素养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