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农业景观 农业区位论
红旗风情小镇
多谷屯村
田心村
农业区位论
提出者:杜能 七大假设条件 六大农业圈 价值
七大假设条件
1、孤立国中唯一的巨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 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完全隔绝。 2、城市是腹地多余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从其他区域获得产品 供应。 3、孤立国内德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 4、腹地具有均质性 5、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 业经营类型的农民。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类型 主要 经济作物 农作 物 家畜 肉食 动物 家 禽 鸡
分布
旱作 农业
小麦 棉花、烟草、 牛、 猪、 花生、大麻、 马、 羊 亚麻、甜菜 驴、 和杂豆 骡
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 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 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 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 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 林南缘一些地方
谷物农业
1、规模大——农业企业 2、机械化程度高 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
市场园艺农业
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 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
牲畜育肥农业
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
大牧场
区别于一般游牧业: 1、规模大 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 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农学常识3产量

农学常识3产量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2 . S形生长曲线的应用
(1)S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 一。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某一阶段偏离了S形轨迹(未 达到或超越),都会影响作物的进程和速度,从而影响产 量和品质。 (2)各种措施(促进或抑制)都应该在最快速度到来之 前应用。如矮壮素、施肥 (3)作物不同器官通过S生长周期的步伐不一致,在措 施应用时要注意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如拔节肥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则是 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需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期分 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出苗到 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棉花:出苗至吐絮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GAP培训课件
农学常识
作物生长发育 与产量形成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1. 生长:作物在数量上的不可逆增长叫生长(growth) 体积增加:作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 重量和数量增加:(鲜重、干物重) 量变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包含营养体和生殖体的生长。 如种子吸水,叶片伸长
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 现象。后熟:种子从休眠状态向萌发状态逐渐转变的过程
深休眠(原始休眠):种子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或收获后进入休眠。给 予适当的条件仍不能发芽-----生理休眠或自然休眠 强迫休眠(二次休眠):种子已具有发芽的能力,但由于不利环境条件 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 通常所谓休眠是指深休眠。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玉米、棉花、豆类、油菜等作物的种子和马铃薯 的块茎有休眠特性,其休眠的机理不尽相同,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关系研究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关系研究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关系研究农作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发育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深入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索产量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发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

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生理需求。

在发芽期,农作物从种子中孵化,并通过根系和叶子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行初期的生长和形成。

在生长期,农作物的根系、茎和叶片逐渐发展壮大。

此时,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和养分供应,以满足其生长所需。

在开花期,农作物开始开花并结籽。

此阶段的成功与否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在结果期,农作物已经形成果实,并进行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农作物需要适当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来支持果实的发育过程。

在成熟期,农作物已经完全成熟,可以进行收获。

此时,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已经最终确定。

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关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不同的作物品种和生态环境,产量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可能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来进行探讨。

1. 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生理作用之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合成有机物质,并将其用于生长和发育。

光合作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

对于光照条件较好的作物来说,光合作用较为充分,有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而对于光照条件较差的作物来说,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

2. 水分和生长发育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水分供应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产量。

缺水或过量灌溉都可能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水分过少会导致农作物发生脱水,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水稻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

水稻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

千粒重
27.1 27.3 26.5 26.6 26.6
产量
683 730 733 734 789
关于颖花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过去认为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颖花量 超过一定值,结实率和粒重下降而减产,现在看来如果把颖 花量限制为一个适宜的量即宣告了产量的限度。 作为一个品种,在LAI适宜时,颖花量提高肯定有一个 限度,但这一限度值又是很难确定的。近年生产实践证明, 对一具体品种只要将LAI控制在适宜水平上,不断增加颖花 量、结实率和粒重并不会下降,但如促进颖花量增加的同时 叶面积过大,郁蔽严重、群体光合量下降或倒伏,结实率和 粒重才会下降。
因为倒2叶伸长是与二次枝梗和颖花分化 是同步的,倒2叶较长是大穗的标志。
(三)大库容
群体库容=穗数×穗颖花数×粒重
因此,提高产量有3个途径,即增穗、增每穗颖 花数和增粒重。
理论上,任何途径都能提高产量,但现实并非完 全如此。
(1)粒重主要受环境影响,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 正常年份是比较稳定的,奇异年份才有较大变动。除 非有重大栽培失误,如缺肥早衰或过肥贪青倒伏,又 如病虫为害。
近年来江苏水稻高产就是通过稳定穗数、提高每 穗颖花数实现的。
武育粳2号百亩示范方穗粒结构演进(江苏武进)
年份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穗数
30.1 27.8 27.8 26.3 26.7
穗颖花数
90.9 110.0 108.6 112.6 117.4
结实率
92.3 87.0 91.6 94.2 94.6
处理

对照
28.08
去 1/2 叶
19.95
去 1/2 叶 1/2 颖花

第五节蔬菜产量的形成

第五节蔬菜产量的形成
第五节蔬菜产量的形成
产量的含义
广义的产量:某种蔬菜一生中,由光合作用 所合成的物质(90%-95%)和根系所吸收的 物质的积累总量。这个称之为生物产量。
一般说“产量”是指田间收获产品的鲜重。 不同种类的蔬菜计算方法不同。
果菜类: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单株果数 ×平均果重×采收率
结球叶菜: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平均单 叶球重×结球率
(1)矿质元素在光合作 用中所起的作用,请举 例说明。
(2)据图分析矿质元素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规律。 矿质元素的使用量是不是 越多越好?为什么?
(3)在农业生产上,施肥时应把握什么原则?
适时适量施肥
(三)光合产物消耗
消耗包括呼吸消耗和病虫害。整个植株的呼 吸消耗大概能占到光合产物的20%-30%。
根菜类: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平均单株 根重
产量的含义
❖ 狭义的产量实际应该为经济产量:具有经济 价值的那部分产量。
❖ 果菜类的果实:黄瓜,番茄,茄子 ❖ 叶菜类的叶球:白菜,甘蓝,菠菜 ❖ 肉质根类的:萝卜,胡萝卜
2、优良的品种基本都是光合产物分配比较合理的品种。
K(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①多施有机肥或农家肥;
2、遗传因素:果菜中早熟的>晚熟的 ❖ 根据该曲线,你认为在农业生产上采取什么措施能增加光合产量?
4、水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3、栽培技术:精心管理和放任生长有区别。
影响产量的因素
干物质的形成90%-95%来源于光合作用。 5个因素: 1、光合面积 2、光合速率 3、光合时间 4、净同化率 5、光合产物的分配和利用的 C 速率的。
0
温度 ② 应用: (1)大田中适时播种
(2)温室栽培植物时,冬天适当增温,

第五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五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阳光
水分
外物触碰 气温
重力
(四)种子的萌发
3.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水:含蛋白质高的种子吸水量多;含油分 高的种子吸水量少;淀粉种子居中。
(2)氧气:呼吸,淀粉酶活性、蛋白质重新合 成;一般含氧11%以上正常萌发,5%以下一般 不能萌发,少于1%根系受阻。 (3)温度:因作物种类而异 (4)光照 需光性种子(喜光);烟草、莴苣;
(二)茎
1. 禾谷类作物茎、分枝的生长:圆形,中空或 为髓充满,由许多节和节间组成,节间基部有居 间分生组织。
分蘖节(tillering node):节间不伸长,腋芽萌发形 成分蘖。
伸长节:腋芽通常休眠。节间伸长呈向顶式,波 浪状。
分蘖、分蘖期、同伸规律、一次分蘖、二次分蘖、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无效分蘖;
次生根(节根、不定根,自下而上);
支持根(气生根,支持、吸收、合成氨基 酸)
禾谷类作物分蘖高峰期次生根条数最多, 抽穗前后ຫໍສະໝຸດ 重最大。二、营养器官的建成
(一) 根 2. 双子叶作物的根系-直根系
一般主根明显发达,至开花期达最长。 大豆侧根生长旺盛,主根相对欠发达。
二、营养器官的建成
3. 根系的功能: 支持、输导、合成、贮藏、繁殖
(1)禾本科作物:单生、互生、二列式。由叶片(leaf blade)和叶鞘(leaf sheath)组成,有叶脉、叶耳、叶 舌、叶枕(环),多数禾本科作物在叶鞘基部有叶节。
(2)双子叶作物:对生,或单生,互生;二列式(苎麻、 红麻)或螺旋形(棉花)排列。
叶片、叶柄、托叶、完全叶、不完全叶、单叶(一个叶 柄上只生一片叶)、复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包括 三出复叶)
(二)茎

现代农艺技术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现代农艺技术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中可为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有多少。其次 要考虑作物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和利用效率。
26
一、辐射资源与作物产量潜力
• 地球上全年辐射能的分布,通常是由低 纬度到高纬度逐渐减少。
– 赤道地区全年辐射分布较均匀,但也受天 气影响有很大变化,高纬度则变化更大。
27
一、辐射资源与作物产量潜力
• 我国各地年总辐射量变化于85~200千卡 /cm2之间。
17
第四节 作物的群体和群体结构
• 一、作物群体 • 二、作物的群体结构 • 三、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 • (三)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
18
一、作物群体
• 作物生产的目的在于大面积丰收。因此,在 生产上最有实际意义的不是作物的单株 (plant,即个体),而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 有单株的总和即群体(crop,community, population) 。
10
二、作物的经济系数
– 主产品的化学成分不同,经济系数也不一样。
• 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能量较 少,因此经济系数较高;
• 而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产品,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能 量较多,因此经济系数较低。
• 因此,大豆、花生和油菜籽的经济系数都较禾 谷类作物的低,但它们的单位重量产量所含有 的能量却较多。
14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 但是,不同作物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栽培条 件下,有其获得高产的产量构成因素的最 佳组合。这就说明,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 素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物质分配与积累关 系的协调关系,采用适宜的技术以获得高 产是可能的。
15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 作物产量的形成
– 首先要有制造光合产物的器官——叶 – 其次要有产量容器——种子、果实或块根、

第五章3 中国的农业-经济作物

第五章3 中国的农业-经济作物

Chapter 5
1 油料作物
(2) 花生
◆我国的花生生产布局
此外,南方的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台湾等省的
丘陵地区和沿海地带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花生生产基地,但
产量相对较低。
图 我国花生种植分布
Chapter 5
三、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布局 1 油料作物
(3) 油菜籽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 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严,酸、碱、中 性土壤均能种植;品种类型多,适应性强,因此具有地区 上广泛分布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油菜籽生产发展很快,分布区域也逐渐扩 大,产量居世界首位 。
1997年,总产为962万吨,超过印度,居世界首位。
2004年,产量1434万吨,居世界首位。
Chapter 5
1 油料作物
(2) 花生
◆我国的花生生产布局
花生在我国分布较广,除藏、宁、甘、青、辽南以北外 ,基本上都有分布。 集中产区: 山东半岛、鲁中南丘陵;冀东滦河下游;豫东 黄泛区;以及苏皖的淮北地区,以上地区花生的常年产量 占全国的80%以上。
蔬菜作物、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花卉园艺作物等几大
类,其中每一类又包括若干种经济作物。
Chapter 5
一、经பைடு நூலகம்作物
3 经济作物的特点
(1)商品率高 经济作物产品大多需经过一定的工业加工后才进入 消费领域,因此又有工业原料作物之称。 经济作物商品性较强,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商品出卖 而生产的,因而价值规律对它的影响要比粮食作物大得 多。 一般来说,市场价格的高低、经济收益的多少,往 往很快影响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波动比较大。
87.8 92.7
83.2 90.8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稿第五章作物栽培制度与技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制度的概念: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合理栽培制度的要求: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

(1)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2)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3)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4)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一)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内容(1)概念。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各种作物种植的面积比例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换言之,作物布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区域或农田上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什么地方。

(2)内容。

作物布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有时也包括蔬菜、果树等,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时间上可长可短。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如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绿肥饲料作物布局等等;也可指具体作物、品种甚至秧田布局。

在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作物布局实际上还包括了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2.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l)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

在一个生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

虽然通常有多种作物能够生存和繁殖,但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

生长繁殖最好,生产力最高的作物,就是对该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最好的作物。

所以一定要因地种植。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给性的需求;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指出: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三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机理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机理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机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制造有机物质的过程。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光合作用的效率和产量形成机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它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并与其他相关物质进行反应,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光合体上,通过光能将水分子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并产生ATP(三磷酸腺苷)和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腺嘌呤)等能量储存物质。

光反应是光合作用中的第一步,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暗反应阶段则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以ATP和NADPH为能源,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暗反应是合成有机物质的主要阶段,也是光合作用最终产物的来源。

二、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光合作用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生理过程,与农作物的产量形成密切相关。

以下是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的几个方面:1. 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光合作用是农作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

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是植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能量源,它被用于细胞分裂、组织生长、果实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直接关系到产量的大小。

2. 光合作用对营养物质的供给:光合作用不仅提供能量,还为农作物提供了大量的碳源。

通过暗反应产生的葡萄糖和其他有机物质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保证农作物正常的营养需求,从而影响产量的形成。

3. 光合作用调节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能量和碳源,它还通过调控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等途径,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光质和光照强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会调节植物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形态,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
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灌溉与产量提高
要点一
总结词
灌溉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合理灌溉可以 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灌溉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制定 科学的灌溉方案。在适宜的时机和条件下进行灌溉,可以 保证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合理的灌溉还可以调节田间气候,减少作物病虫害 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产量。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灌溉甚 至可能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唯一可控因素。
06
CHAPTER
作物产量形成的实践应用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 等因素,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比 例,以提高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
多样化种植
轮作与套种
合理安排作物的轮作和套种模式,有 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病虫害、 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作物的高产 稳产。
合理密植与产量提高
总结词
合理密植是指在一定单位面积内种植适 宜的作物数量,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
VS
详细描述
合理密植需要考虑作物的生长特点、土壤 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通过合理密植, 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照资源,增加 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利用 率,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合理密植 还可以调节田间气候,减少作物病虫害的 发生,进一步提高产量。
群体结构与产量
群体结构
指作物群体内各植株之间的空间配置和相互关系,包括种植密度、 株行距、植株高度和层次等。
群体结构对产量的影响
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透光性,有利于作物 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答:A植株的RGR=8/10/10=0.08 g/g·d B植株的RGR=10/15/10=0.067 g/g·d 所以A植株的生长速率较快。
4
– 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 • 即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干物质。 NAR= dW/dt/L,单位 :g/dm2/d。
–但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干 物质积累速度、总量等都会有所不同。
9
• 光合产物的分配——
– 干物质分配因作物种类、品种类型、生育时期 及栽培条件而异。
– 不同作物经济系数不同,其实就是光合产物分 配到籽粒等收获物中的比例不同;
8
• 不同品种间光合产物分配差异:矮秆品种分配到 籽粒中的光合产物比例比高秆品种高,早熟品种 分配至籽粒的比例较晚熟品种高。
17
–各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前期 通过影响 分蘖与分枝 来影响 穗数或 分枝数
16
图片来自网络
中期 通过影响 花的数量
来影响 每穗粒数、 每分枝荚数、 每株有效铃数、 每分枝角果数
15
图片来自网络
倒伏影响光合产物生产与转运
以水稻为例
后期 主要影响 结实率
和 粒重
高温造成受精不良,结实率下降
病虫害影响结实率和粒重
• 主茎型作物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如玉米等 – 当密度过大时,会出现大量空秆
13
–穗粒数调节
• 充足的养料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小穗、小花 分化,增加每穗粒数。
• 如小密度群体的每穗粒数会多于大密度群体的 每穗粒数,这是因为密度小时,单株养料相对 充足,更 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
12
– 粒重调节
• 充足的肥水、良好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灌浆 以提高粒重。

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ppt课件

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ppt课件
12
第五节 作物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 作物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
和蒸煮品质等,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如稻米香 味、粘糯性等质量性状受单一或少数基因控制,不易受环 境影响;蛋白质含量、垩白率等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易受环境影响。 二、环境因素 • 气候:温度、光照、雨水等。 • 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 • 栽培:任何作物增施有机肥都有改善品质的趋向。氮肥能 增加作物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增施钾、磷肥对各种作物都有 提高品质的效果。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作物产量的概念 作物产量形成规律 作物产量形成的群体基础 作物品质的概念及评价 作物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作物品质与产量的关系
1
第一节 作物产量的概念
• 生物产量:作物生育过程积累的干 物质总量。一般测定地上部分。
•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收获的主 产品的量。
13
第六节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 总体上,作物产量与品质呈负相关,高产作物和高产 品种其产品品质一般较低。
• 栽培上,产量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品质的提高。
14
15
主要是叶片) • 作物的有些器官,具有源与库的双重特点,如绿色的茎、
鞘、果、穗等,在一定的时期,既供给同化物又接纳同化 物。
5
2、作物源与库关系的主要表现 • 一方面源的大小和强弱为库的建成和充实提供物质基
础,表明库对源的依赖性; • 另一方面库的大小和接纳能力高低也会对源的同化效
率产生影响。
6
第三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群体基础
•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栽培学(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作物产量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经济产量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产量构成因素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经济产品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株数×单株有效穗(分枝)数×每穗(分枝)粒(果荚)数×(每果粒数)×粒重•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穗数×单穗粒敷×粒重或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豆类作物为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薯类作物产量: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棉花的产量:株数×单株有效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油菜的产量: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果粒数×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为乘积关系•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间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产量因素形成的特点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行的;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

比叶面积(Specific 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 area,SLA), 表示叶的厚度
SLA=L/LW 由于LAR=L/W=( 由于LAR=L/W=(L/LW)·(LW/W) /W) 由此RGR=NAR·SLA· 由此RGR=NAR·SLA·LW/W 由此可以推导RGR在田间条件下究竟受哪些因 由此可以推导RGR在田间条件下究竟受哪些因 素影响。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 收获指数(%)= 生物产量
水稻、小麦 0.35-0.5 0.35玉米 0.3-0.4 0.3薯类 0.7-0.85 0.7甜菜 0.6 油菜 0.28 大豆 0.250.25-0.35 棉花(籽棉) 棉花(籽棉) 0.350.35-0.4 烟草 0.6-0.7 0.6收获指数和经济系数所指含 义实际上一致,只是由不同 研究 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 而已(当然出发点略有不 同)。收获数各异且有原 因。栽培技术的要点是要 争取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
生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 生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呼吸量
产量形成的源、库、流学说
源:叶片、角果、麦芒… 源:叶片、角果、麦芒… 库:周转库、贮藏库 流:维管束系统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等,主要指作物群的 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尽管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也 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作物群体LAI越大,光合效率越高。才能形成强大的源, 作物群体LAI越大,光合效率越高。才能形成强大的源, 为库的形成和充实打下基础。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后的光合产物去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花后的LAD对产量影响很大。水稻,小麦倒3 花后的LAD对产量影响很大。水稻,小麦倒3叶对产量的 贡献十分突出,而倒4 贡献十分突出,而倒4、5叶对根系健康十分重要,因此, 防早衰意义重大。 颖花/叶、粒数/叶、粒重/ 颖花/叶、粒数/叶、粒重/叶可以表示源的供应的相对强度。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

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

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是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

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

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

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

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

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10月底11月初成熟。

作物的产量及形成

作物的产量及形成

二点、击添作加相物关标产题量文字构成因素
各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二点、击添作加相物关标产题量文字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关系
禾谷类:产量 = 穗数 × 单穗粒数 × 单粒重量 1. 同一性:各构因越高,产量越高; 2. 相互制约性:一定范围内,很难同步增长; 3. 相互补偿性:作物生育的中后期,有一定程度的自动
——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产量及形成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1. 生物产量
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 机物总量,即整个作物的总干物质量的收 获量。
常指收获时整个植株地上部分总干重。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1. 生物产量
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 机物总量,即整个作物的总干物质量的收 获量。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木薯
红薯
马铃薯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1)不同作物收获产品的器官不相同
收获全部茎叶的——绿肥饲料作物
苜蓿
紫云英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2)同一作物用途不同,其经济产量也不一样
粮食作物,经济产量指籽粒; 饲料作物,经济产量指茎、叶、穗等
全部有机物。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3. 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又称收 获指数。
籽棉
0.35~0.40
烟草
0.60~0.70 饲料和绿肥 1.00
经济系数有其相对 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 但通过品种改良、优化 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 件等,达到高值范围。
二点、击添作加相物关标产题量文字构成因素
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两个基本因素 所构成的。
不同的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经济系数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 产品器官中的比例。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ppt课件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ppt课件
成熟期群体总干物质量的增加,经济系数的提高,主要由抽穗
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决定。栽培的改进是适当控制抽穗前的干物 质积累,使抽穗期达到适宜值,着眼于大力提高后期的群体光合生 产积累量。
2、适宜的LAI及较高的总颖花量
适宜LAI对群体质量的意义:水稻高产须有一个适宜的最大LAI,因为
它是协调源、库关系和各部器官平衡发展的基础。
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高 结实率偏低且不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抽穗前的茎、鞘贮存物和出穗后的光合
生产为主攻目标。
2. 库限制型品种
源库特征
颖花形成能力较弱,颖花量小 茎鞘的物质输出率低。 结实率较高且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群体的总颖花量为主攻目标。
3.源库互作型
源库特征
其库源特性介于上述两类品种之间或库容量虽
影响结实率的因素
在前2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易致雄性不育或开花受精不 良而形成空粒;在后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则因灌浆不良 而形成秕粒。
提高结实率的措施
抽穗前:植株体内的化学组成、输导组织和
着生颖花数对结实率影响较大。
抽穗后: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期间光合量的多
少对结实率有着决定性意义。
㈣ 千粒重及其提高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一) 单位面积穗数的形成与调控
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基本 苗+单株有效分蘖率。
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 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从见蘖(起始分蘖)开 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 穗数相等的时期,称有效总 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密度的实质与调节因素
在一块田中,就某一个品种而言,每穗颖花数和每亩 有效穗数是一个极度负相关的两个产量构成因素, 而这两个因素又是最终产量的主要来源。因此,要 使两者乘积达到最大值,就必须有一个使这两者同 时增大的最佳密度。 另外,主穗与分蘖合理利用有利高产。试验表明,凡 有分蘖的单株,其穗部性状较无分蘖为优;基本苗 相同时,单株成穗数较多的,产量较高;在穗数相 同时,基本苗较少的,产量较高。
环境对纤维品质影响
棉纤品质指标:等级(色泽、杂质含量)、长 度、强度等。 棉纤形成主要取决于温度与水分,温度应为 30℃/18 ℃为好,水分要充足。过高过低温 30℃ 度都对棉花纤维形成不利。新疆独特的条件 有利于长绒棉生长。 韧皮纤维的麻类:要求湿润而温暖的条件。
作物群体结构
群体的概念:作物生产是以种植作物群体为基 本形式的,一定面积上所有作物单株的总和 即为群体(population)。 即为群体(population)。 形式:单作群体、复合群体。 群体内部存在“反馈” 群体内部存在“反馈”调节现象,达到平衡是 竞争的结果。
叶层配置与消光系数
I=I0e-kF ㏑I/I0=-KF I与F层叶的水平光强度; I0:冠层表面入射光强; K为消光系数(0-1之间); 为消光系数(0 F为F层及以上总叶面积指数。 消光系数越小的群体,越可能有更高的产量。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几个因素 (一)株型
株型:植株体整体在空间的存在样式。 最初主要指形态特征,后来有人认为它的内涵应包括生理特征。 理想株型的概念(ideal type),由Donald 1968年提出。 理想株型的概念(ideal type),由Donald 1968年提出。 杨守仁关于水稻理想株型:耐肥抗倒;生长量大;谷草比大。 包括:半矮杆;叶直立;叶厚增大。 松岛:后三叶短、直、厚;株高100cm左右;分蘖程度适中。 松岛:后三叶短、直、厚;株高100cm左右;分蘖程度适中。 袁隆平关于超级稻:高冠层,低重心;叶片长、直、凹
产量形成的生产分析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往往无法直接说明产量形 成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而 以干物质为基础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则有 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作物在无限制条件下的物质积累W=W 作物在无限制条件下的物质积累W=W0eRt(R 为生长率)R 为生长率)R值是一个变数。
相对生长率(Relative 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ate, RGR) RGR)
生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 生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呼吸量
产量形成的源、库、流学说
源:叶片、角果、麦芒… 源:叶片、角果、麦芒… 库:周转库、贮藏库 流:维管束系统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等,主要指作物群的 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尽管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也 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作物群体LAI越大,光合效率越高。才能形成强大的源, 作物群体LAI越大,光合效率越高。才能形成强大的源, 为库的形成和充实打下基础。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后的光合产物去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花后的LAD对产量影响很大。水稻,小麦倒3 花后的LAD对产量影响很大。水稻,小麦倒3叶对产量的 贡献十分突出,而倒4 贡献十分突出,而倒4、5叶对根系健康十分重要,因此, 防早衰意义重大。 颖花/叶、粒数/叶、粒重/ 颖花/叶、粒数/叶、粒重/叶可以表示源的供应的相对强度。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 收获指数(%)= 生物产量
水稻、小麦 0.35-0.5 0.35玉米 0.3-0.4 0.3薯类 0.7-0.85 0.7甜菜 0.6 油菜 0.28 大豆 0.250.25-0.35 棉花(籽棉) 棉花(籽棉) 0.350.35-0.4 烟草 0.6-0.7 0.6收获指数和经济系数所指含 义实际上一致,只是由不同 研究 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 而已(当然出发点略有不 同)。收获数各异且有原 因。栽培技术的要点是要 争取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
群体结构概述
指组成作物群体的各个单株及其主要器官在空 间的分布与排列的动态情况。 层次:光合层、支架层、吸收层。 生产结构类型:宽叶型与窄叶型
两 类 重 要 的 生 产 结 构
叶层结构与物质生产
LAIopf概念,LAIMAXX 概念,LAI 概念及其与物质生产 的关系 LAIopf的高原现象 (Plateau)及其与 Plateau)及其与 物质生产的关系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
产量的概念
作物的产量(yield)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果实、 作物的产量(yield)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果实、 籽实、块根等目的器官的生产量(质量)。 因此,作物的生产力受作物所需的光、水、 养分等资源的供给量支配,而这些资源量 又是与土地面积成比例的。 作物的生产的形式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产量 生物产量(Biomass yield)、经济 生物产量(Biomass yield)、经济 产量(Product yield)(因人类目的不同而 产量(Product yield)(因人类目的不同而 异)
叶面积比率(Leaf 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 rate,LAR): 叶面积对植株干物重之比
LAR=L/W= (㏑W2- ㏑W1)/(W2(㏑W W1)·(L2-L1)/ (㏑ L2- ㏑L1) 由此,RGR=1/W·dw/dt=L/W(1/L·dw/dt) 由此,RGR=1/W·dw/dt=L/W(1/L·dw/dt) =L/W· =L/W·NAR

库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或)接纳营养物质的 器官(或能力)。 小麦库潜力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籽粒最 小麦库潜力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 大容积× 大容积×最大充实指数。 禾谷类的贮积能力(充实指数)= 禾谷类的贮积能力(充实指数)=灌浆持续期 ×灌浆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灌浆持续期长时,应采用多粒品种;灌浆期 短时,应采用粒数型品种(少粒)。
比叶面积(Specific 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 area,SLA), 表示叶的厚度
SLA=L/LW 由于LAR=L/W=( 由于LAR=L/W=(L/LW)·(LW/W) /W) 由此RGR=NAR·SLA· 由此RGR=NAR·SLA·LW/W 由此可以推导RGR在田间条件下究竟受哪些因 由此可以推导RGR在田间条件下究竟受哪些因 素影响。
作物生产率(Crop 作物生产率(Crop growth rate,CGR):又称群体生长 rate,CGR):又称群体生长 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所 增加的干重。 CGR=dy/dt=(1/L·dw/dt) F=NAR× CGR=dy/dt=(1/L·dw/dt)·F=NAR×LAI (10) 10) (F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 Watson(1958)认为在田间,NAR变幅较窄,LAI变幅 Watson(1958)认为在田间,NAR变幅较窄,LAI变幅 较大。故干物质生产主要取决于LAI。 较大。故干物质生产主要取决于LAI。 对(10)式,假定NAR一定,以LAI对田间(t 对(10)式,假定NAR一定,以LAI对田间(t)积分, 则得下式,CGR=(1/F·dy/dt) 则得下式,CGR=(1/F·dy/dt)·∫F(dt) dt) ∫F(dt)称叶面积持续期(LAD),LAD也即光合势。 dt)称叶面积持续期(LAD),LAD也即光合势。 但生产上,并非LAI越大越好,LAI大至一定程度,会 但生产上,并非LAI越大越好,LAI大至一定程度,会 导致NAR剧降,从而导致减产。因此存在最适LAI和 导致NAR剧降,从而导致减产。因此存在最适LAI和 LAD。 LAD。 物质生产理论的好处在于可以用通用指标比较不同类型 作物品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状况。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几个因素 (二)株型比较
超级稻株型与国际水稻所(IRRI) 超级稻株型与国际水稻所(IRRI) 新株型的比较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几个因素 (三)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
种植密度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体占有的营养面积大小, 而种植方式则指每一个体所占营养面积的形状,即行、株距。 种植密度狭义指作物播种(定苗)和(或)移栽后的单位面积 上的植株个体数。对禾谷类(稻、麦等)作物而言,由于其 分蘖与主茎的大小,功能大体一致,因此其密度常处于变动 之中,用单位面积的茎孽数表示。但其初始密度多指移栽密 度,又称基本苗。 最终产量一定法则:wp =k( 最终产量一定法则:wpa=k(a,k为参数) w为个体干物重,p为密度;随生育期推进,a接近于1,因此 为个体干物重,p为密度;随生育期推进,a接近于1 wp=k(一定)。 wp=k(一定)。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法
► 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 形成时间、决定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 产量途径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特点
生育前期:营养体等骨架生长 生育中期: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 盛生长的重叠期 生育后期:结实期(灌浆期) 薯类则一直处于营养生长阶段。
产量成分的补偿及相互关系
光合作用与产量
×100
同步提高。
收获指数随品种变迁表现出一定规律
Rice Production Phases in China (1949(1949-2005)
产量构成因素
Engledow 产量=穗数×单穗粒数× 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松岛 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 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Blaekman(1919)发现,又称作物生长的复利 Blaekman(1919)发现,又称作物生长的复利 法则。 RGR=(1/W) RGR=(1/W)·(dw/dt )→W=W0eRt RGR=(1/W) RGR=(1/W)·(dw/dt )=(㏑W2- ㏑W1)/ (㏑W (t2-t1) t2-t1) 单位:克/ 日,g/g 单位:克/克·日,g/g ·week
环境对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