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探析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其融入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收入支出不对等、政府和社会管理方式、城市的接纳程度、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素质等要素是影响其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影响因素;户籍制度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程度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行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体系之外,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心层”。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成为城里人的强烈愿望,但是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这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二、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缺少保障,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缺少工资保障机制。
工作环境、待遇和强度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保护,即使是在这种工作条件下,其收入仅仅是1000——3000左右。
据公安部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
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三、政府和社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工作生活缺少公平规范、透明有序的人性化管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同时广泛分布在多个行业和多个领域,其中许多是城市的管理空白地带。
务工行业集中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
这些行业分布比较分散,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很多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摘要:农民工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以其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发展进程和体制,农民工工作、生活在城市,户籍仍在农村,土地资源和城乡差异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举步维艰,在与城市人群的融合中受到排斥,他们带来的问题也因他们的特殊性显现出来。
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先前的农民工来说,又有其自身的新特点,他们在与城市生活融合的同时,受排斥的方面也值得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融合;排斥;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农村生产方式开始改变,生产力也开始解放,促使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这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他们离开农村,远离土地的束缚,进入了城市化的大潮中,成为了新兴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不仅是这个群体的自身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老一代农民工更多的是把进城务工当作谋生的手段,最终要回到农村;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对城市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抱着长远发展的目的来到城市,在择业时更强调获得尊重、获得学习机会,能够实现稳定”定居”城市的梦想。
与老一代农民工不计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只为更高的报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文化休闲、劳动条件与强度、自我主观上的愉悦满足度等方面,有明显的认识和行为差异,他们往往更关注能否有一定休息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对于赚到的工资也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都省吃俭用寄回家里,而是更注重对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提高也是在相对情况下而言的。
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那些年轻的来自农村的工人,他们通常是在城市从事各种劳动工作,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而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其伦理道德观念如何影响社会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接受过更多的教育,具有更强的社会意识和主动性。
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他们可能受到传统农村文化的熏陶,也可能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比如,他们对待工作、家庭、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看法可能与传统农民工有所不同。
这种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融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们可能通过自身的行为实践,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比如,他们可能更注重公共秩序、社会责任感,更愿意参与志愿活动等,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价值观也可能带来一些冲突和矛盾,需要通过相互理解、妥协来解决,这也是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产生影响,促进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融合的挑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可能对社会融合产生一些挑战。
首先,他们可能面临着社会地位不稳定、文化认同模糊等问题,这些都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可能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隔阂和冲突,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来加强交流与理解。
最后,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观念可能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城市中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变得扭曲,这对社会融合是一个不利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讨——以河南省为例
以 规 范 。 相 关 制度 上 , 快 户籍 管理 制度 改 革 是 重 中之 重 。 在 加 户 籍 制 度 对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的 制 约 , 经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 须 加 以 已 必
的物质性 保障是 新生代 农 民工顺利 融人 城市 的首要条 件 , 因
此, 这一 问题 不 容 忽 视 。 1 . 融 入 城市 的社 会 权 益保 障缺 失 2
农 民工 在 医 疗 、 务 、 育 等 方 面往 往 受 到 不 合 理 、 公 平 服 教 不
重视的问题 , 它毕 竟存 在 多 年 , 革 起 来 并 非 易 事 。 先 在 与 户 改 可 籍 制 度 密 切 相 关 的制 度 上 进 行 逐 步 改 革 , 比如 , 取 消 户 籍 制 可
经 济 大 省 、 速 发 展 的 新 兴 工 业 大 省 . 全 国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迅 在
地 位 。近 年来 , 南 省 经 济 快 速 稳定 发 展 , 来 越 多 的农 民 工 被 河 越 吸 引 到 城 镇 中 来 , 近期 国 家 统 计 局 河 南 调 查 总 队 发 布 的调 查 据 报 告 显 示 . 南 省 农 民 工 的 “ 生 代 ” 接 近 六 成 。 这 些 农 民 工 河 新 已
3_ 宣 传 要 多项 并 举 . 导 农 民 参 加 新 农 合 2 引 要 真 正 推 行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 疗 制 度 , 要 让 农 民真 正 了解 就
提 高 整 个 地 区 的 健 康 水 平 。二 要 加 强 对 医务 人 员 的培 训 . 高 提 服 务 质 量 。加 强 农 村 基 层 医疗 卫 生 队 伍 建 设 . 断 提 高 基 层 卫 不
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摘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决定中国产业发展未来,我们或可拥有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工人群,也有一些社会经济隐患,在目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值得各方关注。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思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目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广为关注。
社会将80后、90后出生的农民工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在广东约2600万农民工中,比例更高达75%,这个群体目前已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
经济快速发展中,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 甚至有人认为: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决定中国的未来,这些人的长期出路将是一件决定国家未来的大事,如果这些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拥有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工人群,国家的竞争力也将大大加强。
解决不好则将有重大的社会隐患,值得各方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就业观,为企业、社会提出一道全新的命题。
老一代农民工属于生存型农民工, 他们没有多少技术,到城市打工,仅凭强壮体力劳动养家糊口,过着象候鸟一样的生活,属于城市的“过客”。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发展型农民工。
改革开放使农村生活相对改善,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必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 与父辈们比较,衣食基本无忧、文化水平也相应较高,这为他们自由选择职业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岗位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理性。
知识水平的提高法以及律意识的提高,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增强,拒绝血汗工厂,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比“饭碗”更重要。
这从目前各地遇到的民工荒可以间接印证。
城市的吸引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扎根城市。
为寻求更好的发展,脱离“农门”跳入“城门”,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消费的欲望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社会工作可以发挥的作用。
通过分析城市融入的困难性,文章提出了社会工作可以帮助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的思路,并介绍了社会工作机构与农民工合作的模式。
结论部分指出,尽管城市融入问题仍然存在,社会工作对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具有积极的作用。
未来,应加强社会工作力量,持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城市融入、社会工作、困难、挑战、能力提升、合作模式、促进、力量、未来、积极作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前往城市就业。
这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年龄在18~35岁之间,他们大多数是80、90后,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他们来自农村,怀揣着走出大山、进入城市、改变命运的梦想,希望通过在城市打拼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目标。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住房困难、文化隔阂、社会歧视等诸多问题,导致他们的城市融入难度较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也给城市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社会工作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对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探讨社会工作在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社会工作机构和政策制定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考,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万源: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劳动年龄后在城市务工的青年农民,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
据统计,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民约2.3亿,新生代农民工大约1亿多人。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在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出现了精神生活空虚、利益诉求无门、成长发展路径狭窄、价值导向多元化、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影响、空巢老人生产生活困难等重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何引导和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融入社会和认同社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万源市16万余农民工中,常年外出务工14.9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占有比例大,约9万人,职业流动频繁,就业状况较差,大多数无固定收入来源,常期处于无业、待业或打临时工状态。
鉴于此,万源团市委专门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深入基层走访,建立万源籍外出务工青年QQ群等方式,对万源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
并召开了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为主题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收集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目前,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762份,其中,网上调查问卷632份。
现就相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现状分析1. 整体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
据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870人,高中的622人,大专以上的270人,分别占总数的49.4%、35.3%、15.3%,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比第一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相对于教育极其贫乏的上一代农民工而言的,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所受的教育仍然十分欠缺,初中及以下学历比重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他们整体素质不高,多聚集在第二、三产业就业。
城乡融合感悟
城乡融合感悟在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城乡融合已成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城乡融合不是简单地让城市和农村变得一样,而是要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进程的成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城乡融合的感悟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启示。
一、经济层面: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实现经济上的共赢。
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产业发展政策。
同时,城市在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农村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层面:城乡融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共建共享。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同时,加强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服务。
三、文化层面:城乡融合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
我们要在农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推动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展。
四、生态层面:城乡融合要严守生态底线,实现绿色发展。
我们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村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打造美丽乡村。
同时,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城乡绿色发展。
总之,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深化改革。
只有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才能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进程的成果,共同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篇章。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概述: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市从事各类临时、短期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融入。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往往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如城市居民,容易遭受就业歧视。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 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面临社会排斥和孤立。
3. 社会福利缺乏: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他们在就医、教育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4. 文化差异: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和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阻碍。
导致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1. 经济结构转型缺乏配套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农村地区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然而,转型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农民工政策,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
2. 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 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困难更加复杂。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就业、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面临挑战。
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工政策,推动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加强职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
4. 加强城乡互联互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联互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福祉,也对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交往受限等。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代际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职业期望、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揭示两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和谐融合。
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群体也在发生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这种代际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具体而言,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哪些具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
这些代际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制度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如何促进农民工的更好融入?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如何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融入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融入问题与对策分析
Ma r .2 O1 3
Vo l _ 3 8 NO .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 生 代 农 民工城 镇 融入 问题 与 对策 分析
郝 保 英
( 河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河北 石家庄 摘 0 5 0 0 2 4 )
要: 新 生代 农 民 工城 镇 融入 是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必 然 要 求 , 但 在 新 生代 农 民 工 城 镇 融 入 进 程 中 还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 本 文 论 述 了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群 体 特 征 和 城 镇 融 入 进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提 出 了解 决新 生代 农 民 工城 镇 融入 问 题 的 对 策 。 关键 词 : 新 生代 农 民 工 ; 城 镇 融 入
中图分类号 : C 9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有 8 7 的新 生 代 农 民 工 是 非 独 生 子 女 。 农 村 非 独 生 子 女
外 出 打 工 是 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 主 流 , 尽 管 忍 耐 力 和 吃 苦 精 神
与其父辈相距甚远 , 但 与 同 龄 的生 活 在 城 市 的 独 生 子 女 相
是 为 促 进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的 总 体 实 现 。为 研 究 和 解
比, 他们 更 具 有 肯 于 吃 苦 , 关爱他人, 工 作 耐 受 力 强 等
特点 。
( 二) 文 化 程 度 较 高 但 又 缺 乏 专 业 技 能 据 全 国总 工 会 调 查 报 告 显 示 , 6 2 . 5 的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仍 停 留在 义 务 教 育 和普 通 高 中 教 育 阶段 , 接 受 过 专 业 技 能 教 育 的 比重 不 足 四成 。 调 查 显 示 , 新 生代 农 民工 , 初 中 文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会 表 现 出 承 受 挫 折 能力 低 , 易 采 取 极 端 户 口 制度 的 新 生 代 农 民工 对 户 口制 度 的 容
( ) 强城 乡居 民 互动 , 挥社 区功 三 增 发
的办 事 方 法 等 这 些 心 理特 点 , 大 都 是 群 反 应 没 有 预 计 的那 么 强烈 。究 其 原 因 , 也 一 能。社 区作为群体交往 的最 小单位 , 以 可
接受 ; 另一方面 由于户 口制度而造成的隔 生活 ,融 入社区也成 了必 不可少 的一部 ( ) 一 使新 生代农 民工融入城 市生活 阂已经淡化, 社会 的进步也从多方面淡化 分。 这种群体之 间的交往可以促进人们相
是 构建 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必然要 求 。 了城乡户 口造成的身份差别 。加之 , 有众 互 之 间 的 理解 , 少不 同群 体 之 间 的社 会 减
1 . 8亿左 右 , 中“ 生代 农 民工 ” 其 新 达到 1 度不同等种种 原因, 使得新生代农 民工在 亿 。新生代农 民工是人 口城 市化 的主力 , 迈 向真正的城 市生活时 , 步履 维艰 。 首先,
收录 日期:0 1 1 2 1 年 1月 1日
一
实现其身份转换, 是其从农 民转变 为市民 表 现 在 择 业观 念 上 , 生 代 农 民工 一 样 具 新
个概念 。 传递 出党和政府对大约 2 . 4亿农 民 工 和 占 农 民 工 总 数 超 过 6 % 的“ 0 0 8
二、 新生代 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
社会 融入 是个体和个体之 间、 不同群 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 以及 由此而发 的社
企业用 工制度 、 教育 制度等 互相适 会保 障制度 、 后 ”“ 0后’ 、9 ’ 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2 1 0 0年 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 间互相配合 、 并 两会 后 , 中央财 经领导 小组办 公室 、 中央 应的过程, 以构筑 良性和谐的社会为 目 都 难 以保证 新生代农 民工 顺利参 与到 城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农民工作为城市新移民,其社会认同是城市融合的重要起点。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程度。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不同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因此其社会认同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工作,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条件艰苦。
这使得他们对城市生活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其次,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可能更加倾向于保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习惯,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
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教育和权益保护,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获得与其他居民相等的待遇和尊重。
此外,可以倡导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城市融合是指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并获取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城市融合不仅涉及到农民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城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融合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中,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份认同。
其次,城市融合使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的个人思考
城乡融合发展的个人思考1. 引言说到城乡融合发展,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新鲜事儿?”其实,城乡融合就是把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彼此受益,形成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咱们中国可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城乡差距一直是个大问题。
不过,最近几年,这个话题越来越热,大家开始关注农村的发展、城市的资源下沉,真是个值得思考的事儿啊。
2. 城乡融合的现状2.1 乡村发展的机遇首先,乡村的发展可真是迎来了春天。
以前农村就是个“落后村”,但现在可不一样了。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咱们乡村的面貌正在悄然变化。
比如,很多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搞种植、养殖、民宿、旅游,真是“农民也能当老板”。
记得我上次去乡下,看到一位阿姨开了个生态农场,吸引了不少城市人来体验。
这不就是“金子在田里埋着”的最好例证吗?2.2 城市资源的下沉再说城市,虽然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但这儿的资源真不少。
咱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城市的科技、资金和人才可以流向乡村,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这就像一场“资源大迁徙”,让乡村不再“孤军奋战”。
咱们看到,很多城市的企业家也开始关注乡村市场,开发出不少适合乡村的产品,真是一举多得。
3. 融合发展的挑战3.1 文化差异的碰撞不过,城乡融合可不是说说而已。
首先,两者的文化差异可真是显而易见。
城市人爱追求时尚,乡下人更注重实在。
比如,城市人爱喝奶茶,乡下人还是喜欢自家榨的豆浆。
这时候就需要双方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城市人去乡下多感受一下田园生活,乡下人也可以尝试一下城市的潮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融合。
3.2 基础设施的短板还有,基础设施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乡村的土路和小院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现在国家在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但有些地方依然是“千里之遥”。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一起努力,把“纸上谈兵”变成“实打实”的行动,让乡村的道路更好走、网络更畅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省两代农民工的调查
与城 市 居 民 进 行 良好 的 互 动 、 入 到 这 个 城 市 中 去 是 我 国城 融
表 1反 映 了调 查对象 的职 业分 布和所 有制 分 布情 况 , 其
中 私 营企 业 雇 工 占 一 半 多 , 次 是 乡 镇 企 业 和 合 资 企 业 工 其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影 响 因 素 。 为 了 解 新 一 代 农 民 工 的 整 体 状 况 , 其 是 了 解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在 城 市 中 的 城 市 融 合 与 尤 融人 问题 , 课 题在 2 t 本 0 0年 2月 对 两 代 农 民 工 作 了 系 列 调
筑 业 、 输业 、 造业 等行 业部 门 。 运 制
者 , 了比较方 便 , 下 文 中 , 们将 1 8 为 在 我 9 0年 以前 出 生 的农
民工 称 为 第 一 代 农 民 工 ) 。
三 、 生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 的 基 本 特 征 新
前 , 市发展 对农 村劳 动 力 的需 求 仍 在 持续 增 加 , 城 农
行 研 究 。其 中 “ 生 代 农 民 工 ” 要 指 在 2 1 新 主 O O年 时 , 龄 在 年 3 O岁 以 下 的 农 民 工 群 体 ( 挑 选 那 些 在 18 即 9 0年 以 后 出 生
在 制鞋业 、 服装业 、 餐饮 业 、 售业 、 卫 业 、 庭 服 务业 、 零 环 家 建
查 , 实 证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对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社 会 融 入 状 况 进 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访谈提纲
采访新生代农民工有感天空飘着小雨,吹着阵阵冷风。
因为回校时间较早,并且春节走亲串友耽误了大量时间,所以要抓紧时间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做完。
一大早上,街上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人。
走在街上,拿着问卷,“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在我脑中徘徊。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
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这完全不等同于老一代的农民工,所以我决定绝不简单的去建筑工地找“农民工”。
但是有多少年轻人会想要承认自己只是一名“农民工”呢?果然,我相继找了三四个餐馆的年轻的服务生,他们一听一看“农民工”,就糊弄过去,不愿意填写,仿佛这种身份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以至后来我找到采访对象时,首先不敢直接表明来意。
经过攀谈等才能请他们做调查问卷。
经过两个上午的努力,我将调查问卷及访谈完成了。
在这次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中,我有颇多感想。
兴趣、决心等都前提条件我就不想再重复了。
给我感受很深的是他们对待自我身份的认同程度很低。
我想就这个多谈谈。
他们都跟我们一样,也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也是从小就接受教育,几乎完全不懂农事,也是有很强的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他们也是“天之骄子”,那么,他们如何能自然的认同自己属于“农民工”这个行列呢?我认为,这是由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在大家的认识里,农民工是没有文化、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人的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他们的社会价值是不被认可的。
他们得到的回馈也是很少的,基本上都是体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里是不被大多数人尊重的。
因此才造成他们自我身份认同程度低。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是经济融合层次低、政治融合边缘化、文化归属感缺失、社会关系网狭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原则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根本原因,城市居民及社会团体对农民工的歧视是直接诱因,城市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行为习惯的局限性是重要原因。
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其本质上的城市融合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户籍改制;策略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了壮观的民工潮。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形成了壮观的民工潮。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这一趋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逆转,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遗憾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大众都未能足够重视农民工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日益关注农民工,关注城市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程度。
一、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一般来说,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指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融入主流社会时,能够获得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的动态过程及状态[1]。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已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要坚持以社会实践为根本基础,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参与度及介入度。
(一)经济层面城市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主要从就业——收入——消费三个环节来分析比较。
首先,就业是劳动者获得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养家的主要方式。
然而,传统二元的经济模式所派生出的二级结构模式,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尽管当前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是与城市同龄人相比仍然在知识储备及劳动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并极大的制约了其工作竞争能力。
其次,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大多集中在二元劳动力市场,这就决定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低的特点。
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十大省市中被调查的农民工月收入平均仅为749元。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从农村走进城市,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城市的繁荣添砖加瓦,他们就是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出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他们大多接受了相对较好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体力劳动,而是更倾向于寻找有技术含量、能够提升自身能力的工作。
他们渴望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着更强烈的向往和融入意愿。
城市的繁华、便捷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作城市的过客,而是希望能在城市扎根,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然而,现实中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却给他们的城市融入之路带来了诸多困难。
在工作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要求也更高。
他们注重工作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希望能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同时,对于工资待遇,他们也有着更明确的期望,不再满足于仅仅能够维持生计的收入水平。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境。
首先是就业竞争压力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许多传统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在专业技能方面往往还比较欠缺,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其次,住房问题也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城市的高房价让他们望而却步,租房又面临着租金高、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不稳定的居住环境,让他们难以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
再者,社会保障的缺失让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缺乏安全感。
在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他们往往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
一旦遭遇意外或疾病,他们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为了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自身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居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往往存在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较为艰苦。
因此,近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就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启示和不足。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在城市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包括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等方面。
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程度与其在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感受相关,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1.结构性因素。
来源地的区域差异、常住地的区域差异、文化差异和阶级差异等结构性因素会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2.非结构性因素。
农民工自身的个人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等,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3.制度性因素。
城市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程度的因素。
1.经济融入研究。
经济融入是指农民工创造价值和通过城市获得收入的过程。
近年来,经济融入研究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热点之一。
2.社会融入研究。
社会融合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建立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社会融入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3.文化融入研究。
文化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接受和融入城市文化的过程。
文化融合可以减少文化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1.优化城市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教育和培训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重要手段。
应当优化城市设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
3.加强社会融合。
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五、结论通过对现有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制度性、非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opul a ti on Research Vol134,No12M arch201031人口与发展论坛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人口研究》编辑部特邀主持人:朱 宇3背景自新世纪以来,在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农民工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逐渐被引起重视。
“新生代农民工”正是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与直接脱胎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因此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但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他们的就业经历和成年后的生活历程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之中。
因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一种更为漂泊不定的状态。
令人欣慰的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困境在学术和道义上的关注已转化为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的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和所面临问题的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前提,学术界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为此,本期论坛邀请了包括首次提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概念的王春光研究员在内的5位学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我们希望以此进一步引起各界对这一农民工特殊群体的重视和讨论,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工已开始着换代的变化,这一变动引起了笔者注意,并于2001年率先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市融入问题(王春光,2001),在这个人群中新生代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一开始,本人主要是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情况,理由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生活阅历、进城动机等方面很不相同,在经历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他们对家乡和城市的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家乡的认同越来越淡漠;另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因此他们进入了社会认同的丧失和重构的艰难阶段,有可能成为一群没有认同或认同内卷化了的无“根”漂泊者。
没有想到这样的提法,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至于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来。
3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
人口研究34卷32这也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之后,笔者继续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社会心理、日常生活行动和制度等3个层面,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概括为“半城市化”现象或问题。
在对比中外城市化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代人左右的“半城市化”状况,大部分国家成功地从制度层面化解了“半城市化”问题,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却没有有效地化解这个问题,使其演变成另一个结构性问题———“城市贫民窟”现象。
目前我国城市正在经历快速的改造和扩张过程,没有为这样的问题转换提供空间。
当然我们希望的是“半城市化”将沿着城市化比较成功的国家所经历的路径演变,而不是按巴西等国家的方式进展。
这就取决于我国对城乡体制的改革力度和配套程度。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尤其是对待农民工的政策一直处在调整之中,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政策环境是有了大大的改善,但是这种调整是“碎步前行”式的,尤其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期望和要求,难以解决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融合困境问题。
2009年我们在广东、浙江等几个使用农民工最多的省份的调查可以说明这一点。
我们的调查表明①,66.1%的农民工在30岁以下(含30岁),45%的农民工在25岁以下,也就是说,66%的农民工是在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其中大部分是在1984年以后出生。
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农民工中,新生代已经占主导地位了。
他们没有经历过第一代农民工所处的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他们来说,外出打工是自然的现象,大多数没有经历过不允许进城打工的制度限制。
他们之所以选择进城务工,是为了“多赚钱改善生活”(60.9%)、“成家立业”(29.7%),还有人就是为了感受城市现代气息,寻找自由和发展机会等。
他们中未婚的(48%)多于已婚的(45%)。
我们虽然不能由此断定他们一定会在城市安家落户,但是,他们是有这样的可能和需求。
在我们的个案访谈中,不少年轻的农民工对长期落户城市,抱着强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确实有这样的明显取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意识到他们将面临到许多障碍和困难。
尽管有这样的矛盾,但是他们在城市的居住时间越来越长,出现“长期化”、“常住化”现象,在沿海一些城市,一部分农民工“移民”倾向越来越明显,按沿海某市公安部门的人员介绍,有的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移民”。
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下的人口属于临时性暂住人口,半年以上居住的人口属于“常住人口”。
现在,像深圳、上海等城市开始将“暂住证”改为“居住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而且并没有等同于市民权利,但是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的“事实移民”现象。
沿海某城市的外来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平均时间为44.23个月,即3年半时间以上,而众数是36个月,即3年时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该城市居住3年以上。
3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与过去的临时性务工不同的是,他们开始趋向稳定就业,力图在一个城市待更长的时间。
一些农民工告诉我们说,在一个城市时间长了,不仅有了一定的适应,而且也熟悉了当地的就业情况和信息,有了一些关系网络,因此,不愿轻易改变城市打工。
我们对国外移民的调查研究也显示,凡是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越长,移民想改变居住地的愿望就越低,因为改变居住地的负担和风险就越高。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国内的农民工群体。
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甚至不愿年年回家过年,一方面担心交通不方便,特别是买不到票;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回到乡村过年,还不如在城市过年热闹,回到老家,找不到可以交流和玩耍的朋友或对象。
常住化的一个最明显表现就是携家带口的农民工人数在增加。
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调查显示,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院社会保障所社科基金项目。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33从2004~2007年,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人数增长很快,2005年比上年同比上升了12.07%,2006年同比上升了7.69%,2007年同比上升了21%;而杭州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增长更快,2004年同比上升27.7%,2005年同比上升19.9%,2006年同比上升20.6%,即从2003年的6.5万外来务工子女上升到2006年12万人,接近翻了一番。
外来务工子女增加,意味着携家带口的现象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是以家庭的形式进入城市。
我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31%左右的农民工跟他们的家人在他们打工的城镇生活在一起,而回答已婚的农民工只占45%,由此可见,在已婚的农民工中,只有14%的人没有将家人带出来,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工与家人一起进入城镇生活,预计这一现象还会增加。
与家人一起外出打工,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生活支持,会使他们在流入地的居住长期化,变成“常住人口”甚至事实上的“移民”。
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他们在城市碰到的融合公平性问题。
他们告诉我们说,他们想不想成为市民、有没有能力成为市民是一码事,现在的问题是给不给他们公平机会。
有不少研究者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认为农民工根本没有能力成为市民,因此就不必急着改革城市户籍制度。
实际上前一个是他们自由选择的问题;后一个是政府承担的责任问题。
如果不解决机会公平问题,那么,农民工就很难成为市民。
从目前来看,他们面临的机会公平问题仍然很多,涉及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居住机会、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机会、社会参与机会、医疗卫生、基本生存安全等福利权利问题。
超过半数的农民工不能享受或者稳定地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超过70%有这样的感受。
农民工中只有56.19%的人享有8小时工作权利,有43.31%的人每天工作达9~14小时,还有少数人每天工作多达15小时以上,处于超强度劳动状态;至于节假日休息情况,我们的调查显示,2009年第三季每周休息2天的农民工只占27.52%,不到三分之一;36.24%的人每周只休息1天时间;还有27.78%的民工每周很少休息过或者根本没有休息过。
有46.35%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有50.88%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其中23.5%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是自己掏钱买培训,只有2.65%的民工完全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培训,还有16.68%的人自己掏一部分钱,而政府或单位也掏一部分钱,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农民工达到51.24%,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达到53.04%,参加城镇失业保险的达到23.97%。
对那些有子女的农民工来说,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大困难有两个:一是住房问题;二是子女教育问题。
虽然中央多次强调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但是目前能享受这样待遇的人还很少,都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至于住房问题,没有一个城市已经考虑到这一点。
在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所谓政策都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化作农民工的日常生活。
这里的原因是:首先,有关农民工社会政策都是以不改变农民工的流动为前提而设计出来的,或者说是确认他们的目前流动状况为基础的,而没有计划将他们真正纳入到城市化进程,因此,这样的政策为地方政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其次,这些政策是在现有的行政制度框架下出台和实施的,并不是以改革这个制度框架为目的,因此,这些政策一旦与制度框架相矛盾、冲突,就会被这个框架化为乌有。
最后,任何社会政策的实施还要依靠惠及对象的讨价还价能力,不论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三方谈判机制中,还是在与政府的谈判上,农民工都是非常弱势的,是不被重视的对象。
因此,尽管国家出台了这样、那样的社会政策,但是,农民工很难维护这些政策给予他们的权益。
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做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宣示,显然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把农民工视为暂住者的做法,给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开启了一扇城市化的窗户,虽然这扇窗户还不够大,因为大城市还没有被纳入到这扇窗户的覆盖范围,而大多数农民工 人口研究34卷34却是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城市的城市化大门也能向农民工敞开,就可以更好地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化”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