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考地理试题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05年普通高考地理试题评价报告

一、05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及06年学科试卷结构说明

(一)基本情况

2005年高考广东省选考地理科的考生共约2.5万多人,人数比去年略有增加。地理试卷的题型结构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第一部分选择题,分为单选题和双选题两种类型,共30小题,满分7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题,满分80分。全卷满分150分。题目总体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内容体现了以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当前地理学科知识、能力、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重点的特点。

全省平均得分82.16分,难度为0.55,标准差为16.38。试题难度比较适中,区分度较好。

各小题难度如下:

(二)地理试题的特点

1.试题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所创新

试题按照考试大纲及其补充说明中的规定组织命题,题目未超出考试的内容范围。全卷看,试题内容结构合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比例恰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覆盖面,学科内综合的题目比例有较大提高。试题明显加强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回答问题的思路要求有较高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对读图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题目的难度有所调整,总体难度提高。但题目的区分度相应有一定的提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有利于考生今后的发展。题目体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能起到积极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非选择题题量有所增加,由去年的3题增为5题,分散了考点、增大了覆盖面。

⒉多数题目侧重于地理能力的考查

地理科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考查的知识点尽量宽泛、多元化,能做到兼顾自然、人文。在题目设计上充分体现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学科内综合题的比重有所提高。试题减少了单纯知识性强、仅凭记忆的题目,而是采用以能力立意命题。例如第33、34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读图、分析图能力才能作答,死记硬背根本无济于事;第34题是知识迁移性的题目,要切切实实从图中找寻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光靠书本知识也只能一筹莫展;第35题为一道8分的地理实验题,为历年地理高考中所未见的题目。命题意图明确,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⒊题目难度分布均匀

题目注重地理考生的群体特点,题目难度分布均匀,难度适中的题目比重大。全卷看总体难度确有较大提高,但除了第35题难度极高外,大部分题目的难度区间在0.35-0.85之间,无过易题。区分度相应有所提高。

⒋题目的内容结构搭配自然合理

试题的内容结构照应到地理学科知识的几大块。内容比例:上册70分,下册58分,重点在高一。往年高考中气象气候类的题目偏多且集中,如前两年几占全卷分值的30%多,而且还是非选择题中的大题目,这样必然会忽略其他方面知识的考查,为多数地理教师所非议。今年的试题改变了这一状况,把气象气候类的题目在数量上减少,并分散糅合到有关题目中。

非选择题题量增加,内容搭配均匀合理,扩大了覆盖面,加强了题目的综合性。包括1道世界地理题、1道中国地理题、1道自然地理题、1道人文地理题、1道地理实验题。题目难度有梯度,命题立意新颖,提问角度多变,图文相配益彰。答案须在文字表述和读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

⒌非选择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非选择题中部分题目能体现开放性思维。如第33题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概括、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其他题目中也有对地理成因的分析。这些题目的答案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不乏适当的限定,以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这样的题目考生得0分的少,但要得高分也不容易,形成较好的区分度。

⒍题目能联系社会生活

题目关注到社会的热点、联系时事,能结合广东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能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命题。如“印度洋海啸”、“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广东的灾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西部大开发”、“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等。但这类题目也不多,仅是点睛之笔,以起到对防灾减灾意识和保护环境生态的积极的教育意义。

⒎对答案中的地名、地理概念严格要求

举凡涉及地名、地理概念的答案,如气候类型名、植被类型名、土壤类型名、渔场草原名等,均须准确无误,若丢字、加字、颠倒字、错字,均视为错误答案

(三)试题分析评价

1.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总难度为0.67。

第1题正确选项是C,回答较好,难度为0.9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体距离的计量单

位的了解和识记。天体距离一般以光年为计量单位,即光在真空中1年所走的距离。天文单位即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椭圆轨道半长轴的长度,通常指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光年约相当于94605.3亿千米或63,240天文单位。

第2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91。地球的热量收支状况是自然地理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球热量平衡的理解。地球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得到热量,通过地面长波辐射散失热量。由于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但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第3题正确答案是B,难度为0.92。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对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

系的掌握程度。不同的地质作用导致不同地貌的形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三角洲平原是流水冲积地貌,黄土高原面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则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以上三者均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只有大陆架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第4题正确答案是C,本题难度为0.65。量角器是地理简易测量中常用的工具。本题的

设计旨在考查考生借助图中所给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高度角、地球经纬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回答本题,考生必须了解只有在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而且北极星的高度即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计算当地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可以得出当地的经度。从图1中可以看出M地北极星的高度是30º,可知该地纬度为30ºN;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说明此地此时为中午12时,而北京时间是14点,可见M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说明M地与东经120º的经度差为30º,且在其西边,因此可算出当地的经度是90ºE。也有15%的考生选B,说明对区时的换算还不能熟练掌握。

第5-6题此题组是对地形剖面的判读。

因2004年高考考过同类题目,考生这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较好。

第5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86。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比例尺计算方法的掌握。解答此题,考生首先得看清楚题目的文字说明,搞清楚图中纵坐标间隔为0.5cm,而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cm,然后要清楚比例尺一般是用图上1cm所代表的实际距离来表示的。

第6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89。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绝对高度是指某点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是两点间的高度差。图中B 点的海拔高度是300 m,A点的海拔高度为-50m。

第7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65。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分布的理

解。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的石灰岩地区,是由流水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除C之外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

第8题正确选项是A,难度为0.3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季风气候和天气特点的掌

握情况,既要求考生掌握自然地理中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又要求熟悉中国东北、华北和华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位置及其气候气象的季节变化特点。我国东部雨带移到海河流域的时间是每年的7、8月份,此时东北、华北和华南正处于雨季,出现的一般天气现象是降雨,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副高控制,进入伏旱。此题的回答,选择错误答案的较分散,说明相当部分考生对此问题的推论没有把握。

第9题正确选项是B,难度为0.57。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与位置的了解。不仅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河流分布与地形地貌情况,而且要求考生跳出课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本题的命题意图还在于让考生树立环保意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源区,其位置主要是在青藏高原。错误答案中选C的较多,可能是受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影响。

第10-11题本组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分析

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

第10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69。要求考生能通过图中反映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来判断河流所处的位置。从图3可以看出,该河流在1、2月份的径流量为0,处于断流状态。亚热带地区的河流一般不会有冬季断流现象,由此可以排除答案A、B;该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分别是4、5月份的春汛和7、8月份的夏汛,其中春汛显然是由于冰雪季节性融水补给造成的,而夏汛则是由于雨水补给造成的,由此可推断该河流位于温带季风区。第11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70。在分析上题的基础上得知该河流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分别主要是由冰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冬季出现断流,年径流量不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