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学会遵守规则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遵守规则教案

城北中学薛彩梅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站《学会遵守规则》。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与适应。通过本课教学对具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公共生活,适应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形成自觉承担责任,认真遵守规则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得规则,将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

[能力目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能力得以

发展,初步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独立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形成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四、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活动法、讲授法

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挑战激情,成就梦想。金银铜牌,实力对抗",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吗?这是央视金牌栏目《想挑战吗?》的开场白,老师觉得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平时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是一种挑战,今天的学习内容也充满着挑战,那我们今天就把《想挑战吗?》这个栏目不是搬到今天的课堂上来,我们也来挑战一下。那老师想问大家,你想挑战吗?你准备好挑战了吗?

那好,我们第一个挑战环节就是挑战一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看不借助任何工具,徒手画圆能不能画出完美的圆。

教师总结,看来不借助工具就是则会因笔走龙蛇话不圆,看来这句古语说的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这里的规矩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规则,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话题就是--学会遵守规则。

(二)讲授新课

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板书)

师:谈到规则同学们知道的生活中有哪些规则?你感受到的?

师: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同学们是否认为这些规则都是必须的?有些同学有异议,那好我们第二个挑战项目就来挑战教材观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师:所谓话不说不明,里不辩不清,咱们分为正反两方辩论。

2、公共生活规则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板书)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大家刚才列举的规则,校规是纪律方面的,交通规则是法律方面的,让座是道德方面的。纪律和法律方面的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属于有形的规则。道德是无形的规则,是自觉遵守的。

师:学生运用学过知识判断漫画题属于有形的规则还是无形的规则。跨越护栏、上公交车不排队、助人为乐、交通灯。

师:同学们观察前两副图片是不遵守规则的现象,生活中还有一些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老师提前让大家收集相关资料,下面把课堂交给你们,学生展示。(链接到学生制作课件:学生共收集制作课件53份,学生课堂汇报展示3)包括:《不遵守规则的现象》,《不文明行为大盘点》,《校园007》

3、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板书)

三个同学展示,三种风格,有的亲切自然,有的思想深刻,发人思考。尤其校园007特别有创意,让我们去反思自己校园生活的言行。

我想不用老师在过多赘述,我们同学应该知道,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同时更需要我们自觉遵守,那么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是我们的自我约束。

我们的挑战还在继续,第三个挑战内容就是挑战自我--规则知多少大比拼。老师请来了四位主持人给大家出题,学生分四小组选题,题目涉及到中学生行为规范、交通标识辨认、给漫画加标题或者说一句话描述、交往礼仪方面的规则。

(三)结束语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学会遵守规则的话题,我们要知道社会生活需要规则,我们也要自觉遵守规则,老师希望遵守规则能成为同学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样我们的班级会更加和谐,校园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六、板书设计

1:社会生活需要规则

学会遵守规则 2:规则有有形和无形两类

3:自觉遵守规则学会遵守规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源于自己教学中的一个困惑,困惑在于在没有当教师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去追求完美的过程。"觉得教师是多么的高尚和神圣,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现在的教学全然不是这种感觉,于是我自己又总结了一句话,现在的教育"是一个痛苦的人带着一群痛苦的人互相折磨的过程",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后来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林格的一本书引发了我的思考,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的聪明和才华。经过反思,我觉得,可能我更多的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给了学生太多他们不能接受甚至是不愿接受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