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

合集下载

从文化视角探析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从文化视角探析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词语 , 这些文化词语 可 能为 目的语 观众所 不知 , 甚至难
于理解和接受。在翻译这些文化词语时 , 一般采用归化 和异
争 由来 已久 , 单凭 20 20 年共 1 期《 02至 03 2 中国翻译》 计 , 统 专论 “ 归化异化翻译” 的文章就有 l 篇之多 , 1 其他 涉及到这
收 稿 日期 :0 0—0 2 21 3— 5
作者简介 : 林丽 霞( 9 6一)女 , 17 , 福建蒲 田人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讲师 , 硕士。研究方 向: 翻译、 跨文化交流。
带来 的文化冲突 , 译者要想办法让源语文本 的文化世界尽可
能接 近 目的语世界 , 避免给译文读者 造成一种外来文化压迫
心理。
动作等肢体语 以及动态 画面等其他 因素 的制约 , 翻译 时必 在
须综合考虑到这些 因素之 问的相互影 响和相互补充 。其 次 , 电影字幕具有 瞬时性 , 这种转瞬即逝的特点让受众在观看 电

文作者为归宿 , 力图保留译文 的原文特 色, 向译 入语 读者 并 传播源语文化 。
作为 翻译 的两 种基本策略 , 归化强调 以目的语或译文读
者为归宿, 异化强调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因此, 在处
理文化信 息上便产 生了异化 与归化的矛盾 。归 化和异 化之
部影视 作品的源语语篇 中, 都会包含许多具有特定意义 的
何为异化?异化是指在文化价值观偏离 主义 的压力下 ,
接受外语 文本的语言及 文化 差异 , 把读者带入外 国情境 。韦 努迪是异化翻译 法 的代 表人 物 , 他认 为 , 翻译 是纯 粹 的差 “ 异游戏 : 翻译 总得涉 及差 异 , 也掩 饰差异 , 同时 偶尔显 露 差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因素对动画字幕翻译的影响——以《疯狂动物城》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因素对动画字幕翻译的影响——以《疯狂动物城》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因素对动画字幕翻译的影响——以《疯狂动物城》为例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因素对动画字幕翻译的影响——以《疯狂动物城》为例导言《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于2016年推出的一部奇幻喜剧动画电影,该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反响。

它讲述了一只警官兔子朱迪亚·霍普斯的故事,她与狐狸尼克·玛法干协作破解了一起错综复杂的犯罪案件。

在动画电影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接受与理解。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研究文化因素对动画字幕翻译的影响,并以《疯狂动物城》为例加以分析。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动画字幕翻译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的目的旨在使目标语接触者/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文本的内容和意图,并尽可能多地体验到与原文相似的审美和心理效果”(Nida,2001)。

在动画字幕翻译中,目的论强调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文化背景和预期效果,以便创造出最佳的观影体验。

二、《疯狂动物城》的文化因素分析1. 动物社会《疯狂动物城》以动物为主角,创造出一个拥有自己规则和社会结构的动物城市。

该片将动物与人类社会进行了巧妙的类比,通过角色的行为和对话体现了各个物种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将这种类比和对应关系传达给观众,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体验到动画中所展示的文化背景。

2. 人性与道德《疯狂动物城》在讲述警官兔子朱迪亚·霍普斯与狐狸尼克·玛法干合作解决犯罪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

这部电影通过动物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准确传达电影所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以确保观众能够正确理解,并将电影中的意义与现实世界相连。

3. 文化元素的翻译《疯狂动物城》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例如动物偶像、街头艺人和各种特定社会群体。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并且确保观众能够理解这些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和背景。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电影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电影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电影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是电影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对话内容,更是为了传达电影的情感和目的。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电影字幕翻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考虑,如意图传达、口语化处理、文化适应等。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究电影字幕翻译的具体实践和策略。

一、意图传达字幕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传达电影对话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理解并传达原始意图,以符合电影制作者的意图。

这需要译员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丰富的背景知识,以确保所翻译的字幕能够准确表达原始对话的含义,并符合电影的整体风格和情感。

二、口语化处理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需要更加口语化的处理方式。

译员需要根据电影的场景、人物特点及对话语境,恰当地运用俚语、成语、方言等语言元素,以增强对话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比如,在搞笑喜剧片中,译员可以使用一些俚语或幽默的措辞,以更好地传达电影的喜剧效果。

而在正剧片中,则需要采用更加庄重和正式的词汇和句式,以保持电影的情绪感受。

三、文化适应电影是一种文化艺术,它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字幕翻译中,译员需要考虑如何让观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电影对话的内涵。

这就需要译员具备跨文化的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象征意义。

比如,某些习惯语和比喻可能只在特定文化中使用,译员需要找到相应的文化等效表达,让观众能够在字幕中感受到相似的文化氛围。

四、情感表达字幕翻译不仅仅是对话的简单转译,更需要传达电影的情感和表现能力。

译员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准确传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台词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译员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电影情节的理解。

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字幕能够更好地传达电影的情感,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之,电影字幕翻译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工作,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员需要准确传达电影对话的含义,采用口语化处理方式,进行文化适应,并且能够适时准确地传达电影的情感。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1. 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别是在影视作品、网络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中,字幕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字幕汉英翻译尤为关键。

文化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语义翻译,更要注重文化因素的传递和解读。

在字幕翻译中,这意味着不仅要准确传达对话内容,还要考虑到文化背景、语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确保目标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和感知源语言的意图和文化内涵。

文化翻译观对于字幕汉英翻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语言特点与转换策略:分析汉语和英语的字幕特点,包括语言风格、表达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转换策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文化因素的处理:探讨在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如成语、俗语、传统价值观等,确保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误解和歧义。

语境与语境分析:分析字幕翻译的语境特点,包括画面、声音、情感等因素,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确保翻译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目标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考虑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确保翻译的易于理解和接受,促进跨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还要求其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才能确保字幕翻译的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字幕汉英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字幕汉英翻译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英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化差异也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雷霆战海》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雷霆战海》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雷霆战海》为例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雷霆战海》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而电影字幕作为观众了解电影内容的媒介,对于跨国影片的观看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要和观影体验,并顺应翻译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以《雷霆战海》为例,从目的论视角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一部分:电影字幕翻译的背景和意义1. 跨国电影的兴起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多,越来越多的电影跨越国界,进入不同国家的市场。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内容,电影字幕翻译变得至关重要。

2. 字幕翻译对电影观影体验的影响电影字幕作为观众了解对话和剧情的关键元素,对于完整体验电影的情绪和情感表达非常重要。

一旦字幕翻译存在问题,就会影响观众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 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论视角目的论视角强调翻译应以达到特定目的为最终追求,即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观影体验。

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接触到电影的情感和内涵。

第二部分:《雷霆战海》电影字幕翻译的实例与分析1. 电影介绍和背景《雷霆战海》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电影,由美国导演执导,主演包括汤姆·汉克斯等一线明星。

该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中国市场深受观众喜爱。

2. 字幕翻译的优化与改进为了让中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内容,电影字幕翻译需要根据目的论视角进行优化和改进。

例如,在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上,需要考虑观众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以及情感的传达。

3. 结合目的论视角的翻译策略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词语选择,比如将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翻译为相应的中文词语;二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调整,使之更贴近中国观众的口味和理解水平;三是情感和情绪的传达,通过适当的用词和语气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电影的情感共鸣。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单机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古剑奇谭三》备受玩家关注。

作为一款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古剑奇谭三》的字幕翻译对于传达游戏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文化转向视角来探讨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并以《古剑奇谭三》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文化转向视角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与译文所面向的文化相对应,以满足观众的理解需求。

在游戏《古剑奇谭三》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代中国文化词语和典故,如“封印”、“九黎”、“玄女”等,这些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内涵。

在翻译这些文化词语时,需要注重恰当的传达其意义和情感。

在字幕翻译中,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存在一些常用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和删译等。

直译一词,即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直接翻译成译文中的相应文化词语。

例如在游戏中,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九黎”翻译成了“Nine Li”,以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让玩家能够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

意译则是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转化为译文中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观众接受。

而删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上下文和情境,将某些词语删除或减少其出现次数,以确保字幕流畅自然。

然而,对于字幕翻译而言,要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考虑观众对文化词语的理解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翻译文化词语时,译者应该多方面思考,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古剑奇谭三》中还有一些特定地区文化的表达,如“汐月”,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称。

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的含义,但对于外国玩家来说可能会不太理解。

在翻译这样的文化词语时,译者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性的说明,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

此外,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也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适当的转译。

例如,在游戏中出现的“不才”一词,原本指的是自谦之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绿里奇迹》为例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绿里奇迹》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27期总第675期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绿里奇迹》为例摘 要: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与表达层面对电影《绿里奇迹》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与所构成的整体意义,探究电影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关系,进而提炼多模态条件下字幕翻译核心思想与具体策略。

研究发现字幕翻译要充分考虑语境,目的语观众文化及电影中的声与画,以使目的语观众理解意义为导向,呈现与电影中其他符号系统完美适配的译制文字。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绿里奇迹》;电影作者简介:许芳菲,刘骥,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绿里奇迹》(Green Mile)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FrankDarobont)执导并于1999年上映的悬疑电影,影片讲述美国大萧条时期负责管理监狱死囚区的狱警保罗认识了被误判死刑的黑囚约翰·科菲,并最终得到救赎的故事。

影片充满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它既揭露了人类社会的阴暗一面,又阐述了尊重生命是人性中神圣至纯的崇高境界。

面对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被提出,而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电影作为文化与价值观的载体,在沟通文明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本文以美国经典电影《绿里奇迹》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中各符号系统间的作用方式与所聚合成的整体意义,从而提炼出多媒体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思想与策略。

二、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国外最早对多模态进行分析的是法国学者Roland Barthes,1977年,他在Rhetoric of the Image一文中探讨了图像与语言在意义的构建中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无论是在电影院还是在家中观影,我们都会看到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桥梁。

电影字幕是指为了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而将原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这个过程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还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电影字幕的翻译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背景、情感等。

语言层面上,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词汇、语音等差异。

例如,英文中的句子结构常常是SVO(主语-谓语-宾语),而中文则以主+谓+宾的顺序使用。

所以,在进行字幕翻译时需要根据语言特点灵活运用。

在考虑文化因素时,翻译者需要了解电影的文化背景,如社会制度、政治环境、风俗习惯等,以便更好地传达电影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中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钱江潮”和“黄鹤楼”,这两个地方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因此翻译者需要用适当的方式翻译,以便让外国观众能够理解这个文化背景。

此外,在情感层面上,也是字幕翻译要考虑的因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通过情感和情绪的传达,触动观众的心灵。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留电影情感和情绪的同时,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避免传达出不恰当的情绪。

总之,电影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翻译者应该考虑到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等多重因素,尽可能的让观众了解电影内容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电影字幕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努力为它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从目的论视角探讨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探讨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

从目标论视角探讨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和文化形式,充盈了情感、故事和文化内涵。

然而,当电影跨越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界限时,就需要进行字幕翻译,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观览电影。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目标论的角度探讨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

通过分析字幕翻译的目标、策略和效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字幕翻译对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一、字幕翻译的目标字幕翻译是为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需求,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触到不同文化的电影作品。

电影《花木兰》作为一部中国文化背景的电影,在进行字幕翻译时,目标应该是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使观众能够理解中国文化的奇特性。

其次,字幕翻译还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物,通过字幕翻译可以将原本只能在某个文化范围内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全球观众。

通过字幕翻译,《花木兰》这部中国电影的文化元素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文化沟通和互相认知的目标。

二、字幕翻译的策略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实行合适的翻译策略是分外重要的。

对于电影《花木兰》来说,字幕翻译应该重视保持原作的特色和情感,并尽量准确地传达电影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起首,可以接受直译策略,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电影中,花木兰曾说过:“我可是你们的女儿,不是儿子。

”这句话中,女儿和儿子用了姐妹和兄弟的意思来指代。

在字幕翻译时,应该尽量保留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呈现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干系的看重。

其次,可以接受意译策略,以增强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例如,电影中出现了“扬名天下”、“忆苦思甜”等中国文化中常用的成语和谚语。

在字幕翻译时,可以使用英文中对应的成语或谚语,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中国文化元素。

此外,还可以接受适当的删减和补充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观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

由于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来自中国的电影,在国际观众中可能存在一些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

因此,在字幕翻译时,可以删减一些对于观众来说不太重要的文化细节,或者添加一些便于观众理解的文字说明。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电影《孔子》字幕越译策略和方法探究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电影《孔子》字幕越译策略和方法探究

Vol.38 No.1Feb.2021第38卷 第1期2021年2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探语言研老探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电影《孔子》字幕越译策略和方法探究吴逸.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 要:影视文化交流在当代中越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汉越译界基于中西方文化差 别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长期作为指导翻译实践的主要指导理论,无区别地加以照搬,研究成果差强人意, 甚至导致方向性错误。

越译字幕版电影《孔子》于2011年在越南上映并引起普遍关注,该片无论是对我国 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诠释,还是其运用的高度精炼的语言文体格式的表述,都不失为一部极富代表性的国学 经典教本巨作。

本文拟从文化翻译视角对语料进行分析,总结该剧越译中采用的翻译策略、技巧及不足, 提出华语影视翻译应遵循的“跨文化差异性”原则,从翻译策略和方法上,汉越文化翻译应注重语言学层 面的方法方式而非“归化”或“异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文化翻译;跨文化差异;汉越文化;策略和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 ( 2021) 01-0105-06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摆脱纯粹的语言学范 畴,翻译活动开始引申至社科人文领域,更多强调 翻译的文化属性,把翻译活动本身置于实现不同文化、语言群体间的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为此,文化 翻译活动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也逐渐从单纯的语言学科向文化领域 转化,文化翻译理论研究也逐步发展成为_门独立 的学科,形成翻译的文化学派。

文化翻译理论研究, 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于七八十年代引入我国,经过不断吸收、发展和延伸成为近几十年来指导我 国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在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择 上更倾向于“归化”和“异化”策略。

“归化”即“本土化”或“本地化”,是通过以本土文化的意象来解释外来文化内涵或本土的语 言形式来代替外来的表达式归化”翻译倡导“译 者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消除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的语文化价值 观,使译文读者阅读作品时感觉是在阅读目的语原 创文本,,呼5-46。

文化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策略研究

文化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策略研究

文化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策略研究
岳莉亚
【期刊名称】《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7)005
【摘要】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对英文电影字幕进行汉译就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以文化为视角,提升汉译的效果,就成为英文电影引进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的原则与要求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汉译过程中文化要素的含隐与体现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文化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汉译效果的提升途径.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岳莉亚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文化视角下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J], 伊丽娜
2.传播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汉译策略研究 [J], 季明旸
3.文化对比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特点与方法研究 [J], 郭颖越;
4.目的论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J], 陈琳
5.女性主义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致命女人》第二季字幕汉译为例 [J], 付佳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影视作品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影视翻译作为影视作品跨国传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翻译的内在机制与实践策略。

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解读。

在影视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同时满足目标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影视翻译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分析影视翻译的特点与难点,探讨文化翻译观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旨在为影视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首先回顾影视翻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影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基础,分析文化因素在影视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转换策略,探讨如何在保持原作文化特色的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我们将对影视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影视翻译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建议。

二、文化翻译观概述文化翻译观,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至关重要性。

它主张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这一观念下,影视翻译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传递源语言文化的信息和内涵。

因此,在影视翻译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习俗,以确保翻译内容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特色。

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度和差异性,译者还需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影视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重文化的传达和接受。

这意味着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灵活应对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语境变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影视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以《被光抓走的人》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以《被光抓走的人》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以《被光抓走的人》为例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以《被光抓走的人》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传达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由于语言的不同,观众在欣赏外国电影时通常需要依赖字幕进行理解。

因此,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活动,承载着重要的传播功能。

本文旨在以电影《被光抓走的人》为例,从目的论视角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困境以及应对策略。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1.1 目的论视角的基本理念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理念是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翻译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观众能够理解和体验电影的情节、人物和情感。

1.2 电影字幕翻译的挑战电影字幕翻译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对原汁原味的保留和向观众传达正确信息的矛盾。

此外,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困境所在。

二、《被光抓走的人》的特点分析2.1 影片背景和主题《被光抓走的人》是法国导演勒玛尔丁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死亡的浪漫故事。

影片充满哲学意味,强调生命的瞬息即逝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2.2 语言与文化特点法语是影片中主要使用的语言,法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也贯穿整个影片。

这对字幕翻译提出了要求,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尽可能向观众传达法国文化和情感。

三、《被光抓走的人》的字幕翻译实例分析3.1 字幕翻译的策略选择在字幕翻译中,为了准确地传达原片的内容,译者通常会选择直译或意译这两种不同的策略。

在处理《被光抓走的人》的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3.2 字幕翻译的平衡与权衡在字幕翻译中,平衡和权衡是关键问题。

译者需要在保留原片的情感和意义的同时,照顾观众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翻译歌曲歌词时,译者需要平衡原文的韵律和意义。

四、电影字幕翻译的值得借鉴之处4.1 语言的美感传达电影字幕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需要将电影语言的美感传达给观众。

文化脚本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文化脚本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作者: 张莉
作者机构: 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新余338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44-14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4期
主题词: 文化脚本理论;影视字幕翻译;《花样年华》
摘要:影视文化对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其他文艺形式无法比拟的,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影视字幕翻译是影视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保证,越来越多的译者开始关注字幕翻译,字幕翻译的文化性是关注的热点。

2000年王家卫改编的电影《花样年华》就承载了这种文化气氛,整部电影以一个东方人的角度来阐述一段婉转的爱情故事。

本文以《花样年华》为例,从文化脚本理论视角来研究电影的文化解释力。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电影《归来》韩文字幕翻译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电影《归来》韩文字幕翻译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电影《归来》韩文字幕翻译作者:左晋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2期【摘要】对外译的电影而言,其电影字幕直接决定电影中信息传播的质与量,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的韩文字幕翻译情况,探讨在不跳出电影字幕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方法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处理电影翻译字幕,让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通过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形式更多的、更好、更有效的向外传播。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文化传播;归化;增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课题“文化输出视角下中文电影的韩文字幕翻译研究”(15C0851)绪论: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文化也愈发地受到世界的关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大众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弘扬大众文化,展示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提升国际形象同时也能创下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拥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可挖掘和发展的文化内容更为多样,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优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它具有大容量、高质量以及节奏快的特点,从电影字幕的角度文化探讨文化传播问题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挖掘两者的融合性,并且关注优质的中国电影作品以及其外文字幕的翻译情况是“文化走出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1.韩国电影观众与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电影在韩国的市场和观众基础。

从第一部中韩合拍的电影《异国情鸳》(1958)开始,中国电影的韩国之旅就拉开了帷幕。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電影的剑客片和李小龙电影,70年代成龙武打电影以及之后的十余年的香港电影黄金时期所上映的电影让中国电影被韩国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在此期间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的电影《醉拳》(1978)一度创下当时首尔地区观影人数最多的国外电影的记录。

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1987)也是深受韩国观众喜爱的中国电影。

进入90年代点韩国政府电影配额制和英美电影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在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中国内地电影之后在韩国上映的数量并不多,只杨吉友导演的《三国志》,和张艺谋导演的《菊豆》(1990)。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引言:《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的电影,由国内六位知名导演合作执导。

这部电影于2019年问世,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和成功。

影片中的电影字幕英译在宣传片、海报、字幕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观众传达了丰富的信息。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对该电影字幕英译进行深入分析。

一、字幕翻译背景1.1 电影字幕翻译的定义电影字幕翻译即将原片中的对白或插图等内容翻译成其他语言供观众阅读。

它是电影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电影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目的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流派,它主张翻译过程应与作用的实现相联系。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目的论的理念得以应用:字幕英译的主要目的是让观众理解电影内容,同时也要传达对原作的真实表达。

二、影片主题与字幕翻译2.1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的字幕翻译《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主题是中国70年来的历史与变迁,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字幕翻译在传达这一主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创造了一种情感共鸣和历史认同。

2.2 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翻译问题,尤其是跨文化翻译。

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字幕翻译中,翻译人员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选择了适合的翻译策略,兼顾原作的情感表达。

三、字幕翻译的表达风格3.1 文化内涵的传达电影字幕翻译不仅要传达对白的意思,还要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

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字幕翻译中,通过运用文化翻译的技巧,成功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带入英文观众的视野中。

3.2 语言风格的转换字幕翻译时还要考虑原作的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言中符合情感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字幕翻译既兼顾了口语化的表达,增加了亲切感,也运用了一些英文表达方式,使观众更易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补偿策略谈中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补偿策略谈中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067[摘 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新时代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感染着广大青少年儿童。

近年来,一系列中国动画电影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中国风浪潮。

电影《长安三万里》更是通过精良的电影制作技术拉近了观众与中国传统经典人物的距离,而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诗词歌赋最能引起国人的共鸣。

在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中国译者也肩负着重要使命。

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从跨文化视角探究其字幕英译的文化补偿,通过直译、意译、文内补偿和音译等翻译策略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关 键 词] 讲好中国故事;字幕翻译;文化补偿;《长安三万里》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补偿策略谈中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例陈金玲一、电影字幕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在谈及电影字幕翻译之前,有必要明确字幕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功能,并对其局限性做出判断。

字幕在电影中主要提供语言信息,具备基础的文学特性。

但是受到屏幕上字数的限制以及考虑到画面的美观度,电影字幕的信息呈现十分有限。

若想忠实地传递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信息,电影字幕必须与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辅相成,以此弥补语言信息中的文化缺失(李运兴,2001)。

因此,基于电影字幕的局限性,字幕翻译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文化补偿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字幕空间进行文化补偿,成为译者的一大难题。

国内最早研究翻译补偿的学者是王恩冕教授,他认为翻译中的补偿就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缺失。

与此同时,王教授总结出了增词法、拆译法、替代法等翻译补偿技巧。

但是面对不同的文本类型,以上翻译补偿策略并非完全适用。

针对字幕翻译文本的补偿策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研究早期就有学者提到小说翻译和字幕翻译在处理文化缺省的本质区别,并认为在字幕译文中利用注解来进行说明是不可能的(张春柏,1998)。

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一、翻译目的
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字幕翻译,其翻译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了解原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
和文化内涵,同时使被翻译的电影能够被其他语言的观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电影字幕翻
译相对于其他翻译形式而言,其目的更强调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而非严格遵守原文的
语言和文化形式。

二、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1.翻译准确性
翻译准确性是电影字幕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翻译人员不能够准
确捕捉原文中的信息和情感,就会导致被翻译电影的质量下降。

因此,翻译人员应该根据
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对其进行准确翻译。

2.翻译自然度
翻译自然度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翻译人员不能将
译文表达得自然而流畅,就会导致观众很难理解和接受电影的内容。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并考虑到观众的阅读习惯和语感。

3.翻译可读性
4.翻译接近度
翻译接近度是电影字幕翻译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尽可能保
持翻译结果与原文的语言、文化和风格的一致性,以提高翻译的接近度。

这样可以让观众
更容易理解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电影的接受度。

三、结论
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是让观众了解原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同时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而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主要涉及翻译准确性、翻译自然度、翻译可读性和翻译接近度。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人员应该注重以上因素的平衡,并结
合具体情况进行翻译工作,以提高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

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

从目标论视角看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引言: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电影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花木兰》作为一部大受欢迎的迪士尼动画电影,其字幕翻译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目标论视角来探讨《花木兰》字幕翻译的目标和策略,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目标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目标字幕翻译的目标是使观众能够准确理解电影中的对话和情节,并传递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花木兰》的字幕翻译中,主要目标在于传递电影中的文化元素、情感和幽默感。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字幕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并使观众能够理解角色表达的情感和对幽默元素的识别。

二、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1. 文化元素的传递《花木兰》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在字幕翻译中务必传递其中的文化元素,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例如,在原文中,花木兰的名字“Mulan”与中国精确的发音相去甚遥。

然而,字幕翻译中选择保留“Mulan”这个名字,以确保影片的可识别性和一致性,同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话和诠释传达她的中国身份。

2. 情感的传达电影中的情感是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桥梁,字幕翻译在传达情感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原文中,花木兰的父亲对她的照顾和支持通过对话和表情得到了传达。

字幕翻译中,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厚意。

3. 幽默感的识别幽默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字幕翻译则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传达其中的幽默感。

例如,在原文中,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扮男装的战士,屡屡给人带来一些欢快和搞笑的场景。

字幕翻译则通过机灵的用词和语言转换来确保幽默感得到传达,使观众能够共享这种欢快。

三、字幕翻译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传递媒介。

在《花木兰》中,字幕翻译通过传递电影中的文化元素、情感和幽默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随着全球化和电影业的迅速发展,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得到重视,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本文简要概述了影视字幕及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分类,从翻译的归化、异化、顺应法入手,对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经典片段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及如何处理好源语和译入语的关系,以期减少文化差距,促进文化交流。

标签: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顺应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际应运而生。

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国际影视作品,电影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翻译领域的重视。

作为翻译界的一个新兴领域,字幕翻译通过为影视作品配以字幕,使电影观众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

电影字幕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把源语文化通过恰当的译语传达给目标受众,因此,正确处理好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

一、电影字幕的分类及特点电影字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语言学角度看,字幕翻译可以分为内字幕翻译和语际字幕翻译。

前者主要负责把话语转换成文本,与此同时,说话方式发生改变,而语言本身未改变。

语际字幕翻译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源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显示在屏幕或图片下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欣赏配以字幕的影视作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同时也能让他们欣赏到不同的风俗文化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有时把这种字幕翻译称为“对角字幕翻译”。

(Gottlirb H,1994)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为语际字幕翻译。

从内容上看,鉴于原文本的内容与性质不尽相同,电影的字幕翻译可分为显性电影字幕翻译和隐性电影字幕翻译。

从形式上看,字幕翻译可以是双语影视字幕,字幕的形式分为两行,一行为源语字幕,另一行为译语字幕。

另外,字幕翻译也可以是单语影视字幕,其特点是只显示出一种语言。

(刘靖之,1991)电影字幕翻译也可根据电影作品的类别而进行划分,如纪录片翻译、公益片翻译、故事片翻译等。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方式,电影字幕翻译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钱绍昌呼吁翻译界重视影视翻译,同时归纳了影视语言的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等几大特点,(钱绍昌,2000)这对影视字幕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归化、异化、顺应论综述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转换是翻译的表层,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至关重要,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策略及顺应论广受关注。

归化法认为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出发点,尽量把源语言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法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别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顺应论认为,人们在选择过程中总在努力顺应语境、顺应语言结构,具有动态顺应的特征。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恰当选择语言,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一)归化法Nida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

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翻译的目的是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

若译文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读者的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读者无需有很强的理解力。

(二)异化法Law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刻意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风格。

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中引进源语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也是“忠于原作者”的表现。

(三)顺应论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秘书会长出版了《语用学新解》,首次全面阐释了“顺应性”理论。

顺应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综观”。

宏观上,“综观”指的是对语言使用现象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综合观察;微观上,“综观”指的是在语言结构所有层次上对语言的顺应与选择做全面、细致的考察。

三、电影《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归化、异化和顺应论的处理情况产自好莱坞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堪称2008年的大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部集中国“熊猫”和中国“功夫”为一体的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在于丝丝入扣的情节,优美的画面,而且在于成功的译文。

它成功地根据目标语观众,尽力做到各种顺应,以符合目标语观众特点,满足目标语观众的欣赏要求。

本文以该片为例,从归化、异化、顺应论等方面探讨其翻译。

(一)归化的翻译策略《功夫熊猫》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对白中常含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词语,即文化负载词语。

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常用归化法进行处理。

(1)“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这句话出自禅宗大师“乌龟”之口,自然带有禅的意味。

如果译为“何必躲呢,躲不过的。

”“半路上与命运撞了一下腰。

”“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之不期而遇。

”都失去了意境,很难体现出其中的哲理,不算成功的译文。

而采用“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或“欲避之,反促之”,则较好地传达了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2)“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the gift).”这句话是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的名言,乌龟大师借此阐明了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以此激励熊猫抓住机遇。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可译作“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

”或“昨天已经过去,明天一切未知,但今天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

”这样处理丧失了这句话隐含的美感,读起来平淡无味。

但如果用归化法加以处理,译为“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好好把握现在吧!”或“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

”感觉就会截然不同,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3)Hmm...Good. My time has come. You must continue your journey without me.(嗯……很好,我尘缘已了,你必须要开始旅程了。

)在此句中,“My time has come.”被翻译成“尘缘已了。

”这种处理十分地道,符合中国文化精神。

若简单翻译成“我的时间到了。

”就没有任何出彩之处。

(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一般的书面翻译中,译者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信息,而字幕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步出现的画面、伴随的音乐、自然的声响、人物说话的语调等语言外信息,为克服文化差异提供了有利条件(李运兴,2001)。

在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对一些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也可采取异化的策略。

(4)“There are no accidents.”在电影中直接处理为“从来没有什么意外。

”“一切早已注定。

”“一切都不是偶然。

”或“世上没有意外。

”这样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方便让中国观众理解接受。

如果译为“这不是误打误撞”或“存在即合理”,便会引发歧义,或让人不知所云。

(5)“There is no charge for awesomeness or to attractiveness! ”这是阿宝的一句戏谑之言,反映出阿宝的可爱幽默。

其直译台词是:“行侠仗义不收钱,迷人也不收钱!”进一步精炼一下可翻译成“剽悍不求回报,迷人更无所谓!”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出阿宝的天真个性。

(6)Then he spoke,“Enough talk!Let’s fight!”这句话是阿宝在面对敌人时说的,直译为:他语出惊人:“少废话,决斗吧!”言语简洁,十分贴切,表达出阿宝的愤慨之情。

若译为“说够了,开打!”力度上较弱,不符合阿宝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豪杰气势。

(三)顺应论在《功夫熊猫》中的应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体和文化等。

电影翻译的最终目标是,目标语观众观看译制片后的效果和源语观众观看原版电影的效果一样。

因此,在翻译字幕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到多方面的顺应,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顺应,达到效果的对等。

《功夫熊猫》就中国观众和中文的特点,在翻译时对语音、词汇、句法、语体和文化等方面都做了各种顺应。

1.语音顺应该片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功夫、乌龟、师父”等词都是汉语的特有表达,直接音译为“GongFu,WuGui,ShiFu”。

以“师父”为例,《功夫熊猫》中选用“ShiFu”指代汉语的“师父”(“student”翻译成“徒弟”),可以说是一次突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传播。

我们知道,“师父”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谚语足以看出师徒之间深厚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如果原片中把“师父”翻译成“master”,外国观众只会把其理解为“精通中国功夫的大师”,而想不到师父所代表的独特文化内涵。

另外,片中主人公名字“Po”被译为“阿宝”,两者在发音上较为接近。

中国广东地区喜欢在名字最后一个字前加“阿”,以示亲呢,与外国名字“Tom”后加后缀变成“Tommy”,“Jim”叫成“Jimmy”的道理相似。

2.词汇顺应该影片诙谐幽默,台词优美,译制片很好地传达了这一特点。

中国语言和功夫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功夫熊猫》中出现的虎拳、鹤拳、猴拳、螳螂拳、蛇形刁手五大拳法是中国功夫文化的起源。

因此,在翻译“monkey”“mantis”“crane”“viper”“tigress”五种动物名称时,不能直接翻译成“猴子”“螳螂”“鹤”“毒蛇”“母老虎”,这样传达不出这五个盖世武侠的可爱和英勇。

因此。

译者将其翻译成“金猴”“螳螂”“仙鹤”“灵蛇”“娇虎”,成功地传达了中国动物的文化意象。

3.句法顺应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其组词造句的规则不尽相同。

汉语是一种意合式语言,分句之间的关系多不靠关联词语表明,多散句,靠听者意会。

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句型、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都是在动词基础上的,结构严谨,多整句,是形合式语言。

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翻译方法,如增词、词义转换、正否句反译、被动变主动、调整语序等。

该译制片中就有多处句法顺应的佳例。

A.增译法(7)Sorry doesn’t make the noodles.(说对不起不能帮你做面条。

)“make the noodles”增译了“帮你”,“sorry”增译成“说对不起”,更加符合中文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