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500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伦理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家族制度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的延续,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伦理观念注重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伦理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关爱和同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个体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相互关心、理解和尊重。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早熟文化’,亦即其文化在很早时即完成其基型,而一直不变沿袭下来。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阅读本书前了解到,作者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和国学大师代表,对于这样一位处于中国特殊转型期的文化大家,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用公平而深刻的见解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出差异根源,实属不易。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是作者全片围绕的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同西方社会在信奉不同文化宗旨之后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进而指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兴盛、社会不发达的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相比较于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伦理社会,理性战胜了理智,没有意欲向前的冲劲,亦且没有反转向后的抑欲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知足而乐。

我将从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由此而导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三方面来总结我的心得体会。

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作者在书中指出中西社会构造的差异始于宗法制度消亡之后,而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西洋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

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而西方确由宗教严格的约束着人的意志与行为,理智的指引着人们不断探求真理、务实己任,在法律出现后,这种宗教化的理智国度内,集团生活更加明显。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思路决定出路”,在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的个性,包括独自创发、延绵不断、极强的同化能力和影响能力等等,但其最重要的个性却是“文化早熟”,这也正是秦汉之后两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的原因。

文化早熟意味着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这在中西文化不曾遭遇之前毫无问题,中西文明各美其美,无论历史再走过几百年、几千年,在中国亦不会产生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法治。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世界。

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人类心灵的细致洞察。

书中的观点独特,且极具洞察力。

作者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深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

例如,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仁”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我深以为然,因为“仁”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仁”被广泛应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仁爱”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怀。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正义、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的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元素是积极的,哪些元素需要改进。

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建立文化自信标题: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文化自信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和自信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建立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还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要义是一篇重要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和认识。

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我们自信的来源。

文章中还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地域特色。

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特色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已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使她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在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排斥。

只有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真正建立文化自信。

总结起来,建立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建立文化自信。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张克辉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张克辉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张克辉我看《中国文化要义》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的。

因为我在想一个问题:在当前,在几十年一百年后,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文化应该依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的背景是现代化的中国,一个接受普世价值,逐步实现民主政治的发达的中国。

于是这个问题也类似于:来自西方的普世价值和民主政治哲学与传统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各自的角色,两者之间又如何共处?清末以来,中国面临的转型表面上是国力由弱到强的成长,本质上是文化转型,重新审视、定位、接纳自己的文化。

因此,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转型可以说有三个阶段:放弃、持疑、融合。

首先是对自己文化的极端排斥和放弃,传统文化成了累赘和罪魁祸首。

在放弃阶段,传统文化和以西方为标杆的现代文明是无法兼容的,一个是失败的过去,一个是向往的未来。

由于转型之彻底、痛苦之深重,似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因此这种矫枉过正很容易理解。

然而到一定时候,受害者与被压迫者的民族心理逐渐淡去,自信和力量积累起来之后,他就冷静下来,需要再次追问自己是谁,应该如何面对过去继而走向未来。

目前,可以说是第二阶段“持疑”,即大家都在思考到底该怎么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只不过是一个原则。

糟粕与精华如何区分,精华又如何取?略微思索,看看该抛弃的我们是否抛弃了?该坚守的是否坚守了?答案并不乐观。

整个社会还在持疑阶段。

而我所思考的问题正是如何走出持疑阶段,走向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对自身文化的放弃阶段,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很多误区。

如过度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唯物主义史学。

然而,唯物主义史学源自对西欧历史的总结,中国历史发展并不符合。

比如,从秦朝到清朝的二千多年,并非封建社会,可以称之为皇权时代。

这一点《中国文化要义》或《国史大纲》(序言中就有澄清)中均有说明。

因此,首先必须转换测量中国历史的这把尺子。

所以,在持疑阶段,读一读清末民初学者的书,对于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非常有好处。

那时他们旧学底子还比较扎实,对何谓传统中国理解透彻,传统中国的社会现象也都历历在目;兼之很多学者出去看了世界,心灵上中西差异之冲击震撼心灵,因此书写的中西文化比较分析也非常深刻。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中国文化一直非常感兴趣。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讲述中国文化要义的书籍,使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价值观。

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中国人重视的“仁义礼智信”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包括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人注重礼节,善待他人,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智慧的积累。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认为这种关注他人和个人修养的平衡非常重要。

此外,我还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对伦理道德和家庭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的概念和家庭的影响。

他们重视家族的连续性和传统的延续,认为孝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这一观念让我深思,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多样性,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回归对家庭价值观的关注。

此外,中国文化要义中还提到了包容和谦虚的价值观。

中国人传统上讲求谦逊和不自夸,注重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因为在当今社会,夸夸其谈和自我宣传已经成为主流。

中国的价值观提醒了我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要义,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让我思考了很多,同时也启发
了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反思。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将其中的宝贵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读后感

浅析儒、释、道自由观——读劳思光《中国文化要义新编》有感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题目叫《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文章说到: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而文章的重点讲的是台湾,认为,台湾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台湾确实较多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相对地说,台湾对中华文化经典比较重视,也比较重视中华文化的伦理教育,社会风气也比较好。

台北街道就有“忠孝路”、“仁爱路”,这在大陆的哪个城市恐怕都没有。

老师在课堂上又多次提到台湾的学者如何治学严谨,也与今天的大陆高校不同。

在这本台湾学者写的《中国文化要义新编》里上面所说的两点都有所体现。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为《思光学术论著新编》的第一种,以析论中国文化为课题。

劳教授论述各种影响中国文化活动的价值观念,从而展示中国文化精神的特性;并透过对此文化精神的掌握,来说明中国历史中出现的生活态度、制度、习俗等现象的文化意义。

劳教授於描述、整理的工作之外,还提出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成就及缺陷的评估,同时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问题作出讨论。

劳思光先生的书严谨细致,布局宏大又能条分缕析,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凡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读来收益匪浅,涉及到的点多且杂,我没办法系统总结自己的收获,加之表达能力有限,就只能是一点点的“意会“了,在这里主要想谈谈儒、释、道三家的自由观,也总言不达意。

劳思光先生在书中总结道,中国人的一般人生态度,总是内归于心性之明朗,外发与文化之完成。

我理解的心性之明朗,必然抵达内心的自由。

在这本书中对道家和佛教的自由观都有所论述,对儒家的自由观没有详细论述,但还是可以对比下三者的异同。

儒家从典籍中走出,就带着"枷锁",即各种伦理规范和生活范式。

无论是政治生活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是世俗生活中的孝悌礼仪表面看来都无法实现个体"的自由"。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阐释,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爱和礼义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功利主义和虚浮的欲望。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此外,佛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舍得”和“菩提”,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教导人们要舍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摒弃贪婪和欲望。

通过学习佛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舍得和追求心灵净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

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

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

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

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

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

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得代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得经典作品。

本书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普遍感觉到了迷茫。

很多原来被嗤之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仅死灰复燃,甚至还为人们竟相效仿。

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现在却被“恶搞”而变得面目全非。

变革中的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呢?这些问题不光拷问着还在追逐着梦想的普通百姓,也许也缠绕在许多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中。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

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着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穿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理性早启一、理性早启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徵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征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关于《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简介《中国文化要义》是中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一本经典的文化模式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总集。

本书内容丰富,既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述,也有对中华文化的崇尚与捍卫。

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思想。

内容第一篇文化起源本篇首先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以《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周礼》等经典作为依据,回溯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讲述了古老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

第二篇思想精华本篇主要探讨中国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佛家的禅修与慈悲等。

总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重要思想和理念。

第三篇道德规范这一篇着重分析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提供思想借鉴和道德引领。

第四篇文化系统本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进行了探讨,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价值深厚的书籍,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思想、道德、文化体系等众多方面。

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获得对中华文化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和领悟。

因此,无论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著作。

读后感受与启示通过阅读《中国文化要义》,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之深邃、思想之博大精深。

很多书中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平时学习中所未曾接触的,对《易经》、《尚书》、《春秋》等经典的学习更是令我受益匪浅。

同时,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重视和继承中国文化精髓,让其不断发扬光大,也需要将其融合到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以增强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

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

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

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

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王倩材料化学13级1班学号:2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近代史老师的推荐,我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感触颇深。

东方与西方有很多不同,其中集体生活就是一项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心;反观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自19世纪国门打开以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与进来的西方人有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这也促使梁先生写成此书,旨在“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关于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

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

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

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同时,中国人又是矛盾的,他们原来个个都是顺民,同时亦个个都是皇帝。

当他在家里关起门来,对于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

出得门来,秉其“吃亏哲学”,他便是一顺民。

中国人何以至此?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

”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

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

而所谓集团,无非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为合作而组成的群体。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

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

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

”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哎呀,真的好有意思哦!书里讲的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说孝顺啊,还有尊老爱幼,真是让人觉得很温暖呢。

我记得书里说,孝顺是最重要的美德,要像爸爸妈妈照顾我一样,自己也要照顾他们。

嘻嘻,虽然我还小,可是我也想像爸爸妈妈一样,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给他们做点小事情呢!
还有哦,书里还说到要尊重别人,大家互相帮助,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大家一起玩,一起学习,班里特别和谐。

有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做作业,互相帮助,心里感觉特别开心。

嗯,还有就是尊重老师哦,书里说了,老师就像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每次老师说话,我都会认真听,心想“老师说得好!”
看完第七章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爱护家人,也要尊重周围的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大家都要相互关心,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哦!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500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___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

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

一来 ___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

___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 ___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
个人--家族--集团--天下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团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团体;而中 ___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
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团等的过度。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

___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

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

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

()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

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

这就是士人之事了。

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

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

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

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

过早向内寻求,导致对外物控制的欲望减少,从而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竞争减少,在己则易于知足自得,在国家则不主动扩展版图。

这恐怕也是近代大大 ___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个大的话题,读完此书,也仅仅略知一二,这本书是需要重读的,也许以后读出来的 ___会不一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