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自2002年9月以来,广州市进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
教材课程改革实验已有十余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以满腔热情投入教材教法的研究,不断钻研、不断思索、不断改进,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对新课标内涵的认识也日臻深刻起来。
一、兴奋期――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早接触新课标时,只见上面赫然写着:“语文课程应
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再看七年级上册教材,更是
把“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写在前面”。这些观点让
笔者意识到语文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可以不再受考试内容的束缚,要做的只是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以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独创性,使之能够兴趣盎然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因此笔者踌躇满志,准备充分施展自己的设计才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这样的思想解放,自然就有了一份“指点江山”的魄力。一时之间,笔者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朗诵、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调查采访、网络漫游、自编作文集……层出不穷的教学形式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让笔者和学
生们仿佛寻觅到了世外桃源一般,兴奋得不亦乐乎。那时,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是热热闹闹的。
一是学生发言热闹。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一方面在课内倡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一方面对所有举手发言的同学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表扬。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笔者也多角度地发掘他们的优点,掌声鼓励就是最好的说明。对于刚从小学跨进中学的学生而言,笔者的赞赏大大增强了他们自我表现的信心和勇气,以致于常会出现因为发言者太多而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增加课时的现象。
二是小组讨论热闹。四人小组的学习模式几乎是紧跟着新课标走进语文课堂的。那时去听别人的课,倘若没有见到前后四位同学分组讨论,便觉得这堂课是有遗憾的。同样,每节课中笔者也会特意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这样交流几
分钟,学生也纷纷反映这人声鼎沸的几分钟是他们觉得最轻松的时光。
三是音像播放热闹。为了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逐渐占领了课堂的制高点。笔者每堂课必用课件,每次制作课件时用在润色文字和修饰画面上的时间都在两小时
左右,同时笔者喜欢在课件当中穿插音乐、影视等资源,用形象、色彩、声音等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例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欣赏电影《城南旧事》;学习《木兰诗》时,放映美国卡通片《花木兰》等。它们带给学生强烈的视
听冲击,使学生流连忘返,笔者也乐此不疲。
四是拓展引申热闹。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看,新课程的教学环节大致可以分为整体感知―精读赏析―拓展运用三个阶段。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拓展,因为笔者会在这时给他们补充很多课外知识,例如相关故事或同类题材的作品介绍、不同学科的研究情况等等,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语文。渐渐地,学生每节课都期待着拓展环节的到来,学习《伟大的悲剧》时甚至有同学希望在看完一遍课文后直接进行拓展。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在这个环节争相表现自己广泛的阅读面。
就在这样的热闹中,笔者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友好发展。记得当时笔者曾采用这样的措施组织了《金色花》《天上的街市》《珍珠鸟》《我和〈读者〉有个约会》等区、市级公开课及电视录像课的教学,均获得了广泛好评。
于是,笔者陶醉了,以为自己已经把握了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二、彷徨期――山重水复疑无路
假如课堂上不曾出现那段插曲,笔者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就感受到课改历程中的艰涩。
那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狼》的教学片断。学完全
文,笔者要求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启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主张学习屠户,在危险来临时寻找有利条件保全自己的性命;也有的建议对待敌人要像那两只狼一样声东击西,攻其不备。意料之外的是在课堂接近尾声时,一位男同学调皮地叫道:“我们以后不能太晚回家,免得在路上碰到大灰狼。”“哗――”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认为这是最有创意的体会。紧接着,又有两个同学站起来附和这种观点,甚至涉及到童话故事《小红帽》中的狼外婆形象。教室里欢快的笑声顿时将下课铃声完全淹没了。
晚上写教学后记时,一些念头蓦地涌进笔者的脑海:那位男生确实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似乎与课文的创作本意相距甚远,犹如某地一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爬月台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对此,笔者该如何评价呢?难道语文课就应当引导学生这样天马行空地思考问题吗?或者说,热闹的课堂是否真能给学生丰硕的收获?为什么有时候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说得眉飞色舞,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呢?
再次细读新课标,笔者突然发现自己原先的课堂教学弊病很多:
一是学生发言积极,但都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积极地思考,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消极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问题即思维”,“没有问题的课是最糟糕的课”,他们没有
发现问题,没有表现出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主动解疑的热情,当然也就没有与教师和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这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是小组讨论热烈,但热烈的讨论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一方面,参与讨论和展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成绩好或口才好的同学,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当“看客”;另一方面,由
于课时紧张,笔者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实在有限,大致5
分钟讨论3-4个问题,平均为1分20秒解决1题,这样,每人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只有20秒,假如学生再走走神或聊点
题外话,这20秒也成了奢望,根本无法让全班50多个同学人人都从交流中获益。很明显,这与新课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三是音像播放生动、拓展引申丰富,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了学生运思动笔的时间。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
而现有的语文材料――课文却被笔者无情地搁置一边。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制约了笔者的教学思维,音像手段的全面入侵也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干扰因素。课堂上只见笔者带领学生跳出课文的创新花样,不见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这样的教学还具有“语文”的特质吗?也许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