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的详细解读。

2. 中山陵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山陵的认知和感受。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中山陵有哪些了解?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占地面积、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风格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 比较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类似建筑,如南京明孝陵、北京天坛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山陵与其他建筑的异同,深入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提问: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6. 布置作业(1)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加深对中山陵的了解。

(2)写一篇关于中山陵的短文,阐述自己对中山陵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必修的一首诗歌,也是为人们回味毛泽东主席半个世纪的丰功伟绩而作。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生动地描绘出中山陵的宏伟景象和毛泽东主席的卓越人格,讴歌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的伟大事业和至高境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巍巍中山陵》这首诗歌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美学要素、欣赏诗歌中的情感、领略作者的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意义本课的教材意义在于通过“学思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

2.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中表现毛泽东主席崇高的政治风范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戏谑、悲壮、抒情等等。

三、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理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迅速找到相关信息,正确理解诗意。

2.身临其境式的唤起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丰富的情况下更能深入了解和理解诗歌,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3.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通过学习诗歌中的美学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章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学合作能力,更好地实现读写联系。

四、教学流程1.预览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方面了解中山陵的线条和气氛,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让诗歌中形象生动的场景愈加形象。

2.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中山陵为话题,学生读过相关信息或少许的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知晓诗歌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期待。

3.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字面和常识方面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掌握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深入诗歌。

4.情感欣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和电影等场合,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感受获取,让诗歌回荡在学生的心里。

《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烈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山陵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浏览教材,找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如陵墓的布局、雕刻艺术等。

(3)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山陵,如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民族精神等。

4.案例分析(1)展示中山陵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建筑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关系。

5.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山陵的文化价值。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2.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讲解分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尊敬先烈。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关于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中山陵在设计上有哪些独特的建筑特色吗?学生1:老师,中山陵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风格。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巍巍中山陵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巍巍中山陵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巍巍中山陵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巍巍中山陵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中山陵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之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3. 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三、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四、教学难点: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中山陵的重要性。

2. 示范法:教师通过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展示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或小组合作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中山陵是什么?它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步骤二: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立时间、地点,以及中山先生的重要历史地位。

2. 教师通过讲解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作为对中山先生的纪念和怀念的象征。

步骤三: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讲解中山陵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设计特点。

2. 教师分别介绍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宫殿和陵墓等部分的建筑特点、装饰意义等。

步骤四:小组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15分钟)1. 学生分组或小组合作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包括中山陵在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

2. 各小组展示探讨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五:总结与思考(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山陵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扬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展示以及学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独特性;2. 中山陵在我国建筑史上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中山陵的照片、平面图等;2. 视频资料: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3. 参考资料:关于中山陵的历史、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的书籍和论文;4. 网络资源:关于中山陵的网页、论坛、博客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中山陵是谁设计的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关于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和中山陵的关系;(2)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风水、布局、建筑风格等;(3)阐述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材料、设计理念等;(4)讲解中山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如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等。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总结拓展(1)总结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座我国优秀的现代建筑,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壮丽和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详细信息。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山陵的建筑艺术。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建筑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山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山陵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特色。

难点: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教学资源教材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网络资源5、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总结归纳作业布置6、教学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中山陵的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和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山陵这一伟大的建筑工程,激发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深入分析中山陵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特色,包括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筑的位置、形状、结构和装饰。

让学生理解这些建筑元素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整体。

12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中山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要引导学生从建筑的表象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中山陵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布局,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122 教学难点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中山陵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色等。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山陵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133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文本《巍巍中山陵》的课文内容。

142 多媒体资料中山陵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143 相关文献有关中山陵的历史研究、文化解读等文献资料。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或讲述孙中山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5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山陵的概况。

153 精读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深入探讨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布局等。

15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155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重点知识。

15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中山陵的历史背 景和建筑特点。
掌握中山陵的地理环 境和周边景观。
了解中山陵在中国近 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和意义。
05
作业布置
作业一: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总结
总结词
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包括外观、内部结构、装饰等方面。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总结出其外观、内部 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总结。
作业二: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分析
总结词
分析中山陵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 意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我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 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我注重因材 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 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自我评估
总结词
教学相长、持续改进
详细描述
在完成《巍巍中山陵》的课堂教学后,我进 行了自我评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我认为自己在引导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课堂节奏的把握 和教学难度的层次上还有待提高。未来,我 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
重点2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点。中山陵的建筑风格独特, 设计精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
重点3
中山陵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中山陵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化意义和价值是 本课的重点之一。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艺术风格的分析和解读。

培养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布局。

学生分享对中山陵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新课:教师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关注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作业评价: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中山陵的感悟和认识。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包括建筑外观、环境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图片。

2. 视频资源:播放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中山陵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学会欣赏和评价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山陵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欣赏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中山陵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中山陵的美。

5.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对中山陵的认识,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出中山陵的画面。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

2.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案:《巍巍中山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巍巍中山陵》。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雄伟建筑和悠久历史。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猜猜这是哪个地方。

教师简介:中山陵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

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中山陵的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精讲点拨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课题:巍巍中山陵1. 建筑特点:雄伟壮观、设计独特2. 历史背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查找有关中山陵的资料,了解中山陵的更多历史背景。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中山陵”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1教学课题:巍巍中山陵教学目的:1、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行和不朽的精神2、学习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研读、商量沟通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孙中山,一个世纪的伟人。

伟人,自有伟人的思想,自有伟人的追求,自有伟人的归宿!那巍巍的中山陵,就是伟人孙中山的归属。

中山陵,有怎样的特征?中山陵,有怎样的气魄?巍巍乎,中山陵!中山陵,巍巍乎!二、阅读主场〔一〕学生快速自读课文1-5段,获取介绍的主要信息,画出气泡图,小组沟通,班上发言。

1段:交代中山陵的方位:“位于南京东郊中山南麓〞2、3段:交代中山陵建筑于中山南麓的缘由:⑴地理环境有巍巍气概⑴人文环境丰富⑴中山先生生前愿望4段:交代中山陵的设计方案、特点及修建经过:⑴钟形图案⑴采纳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大面积绿化⑴1926年1月—1931年10月5段:交代中山陵的具体位置。

〔二〕按“讨论.练习二〞的要求,讨论6-11段。

先找出标号①-⑩所代指的建筑物名称,在班上试作游览解说沟通。

〔三〕由〔二〕的沟通引出对说明顺序的归结。

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

〔四〕重点阅读2、5、9、10段,划出段中描写的句子,体会并沟通描写在说明中作用。

2段:描写山形——“山顶坡悬崖峭〞,“山腰以下渐趋平缓〞,紧接着又以“大自然图画〞作比方,呈现了林海与山的幽美景色。

这些从上到下的描写,气象宏阔,生动的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概。

5段:采纳描写手法,从道上写到外丘岗坡坨。

道上是“浓翠蔽日〞,丘岗坡坨上是“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极力渲染了陵园庄严厉穆的气氛。

9段:呈现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变化无穷的四时景色,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山河宽阔壮丽,钟山巍巍气概,陵园庄严厉穆,这正是中山陵建筑的特征。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建筑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基本信息。

2.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中山陵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置、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之情。

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 中山陵建筑艺术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牌坊、祭堂、墓室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建筑风格的艺术价值,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称与和谐等。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1.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历史背景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的解读。

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山陵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关于中山陵保护与修复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中山陵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2)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中山陵相关的图片、资料;(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和课堂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了解中山陵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历史背景;(2)分析中山陵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中山陵的建筑艺术风格;(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中山陵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短文;2. 调查身边同学对中山陵的了解程度,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空间顺序。

(2)品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难点理解中山陵的建筑设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山陵的视频或展示几张中山陵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领略中山陵的雄伟壮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山陵的哪些方面?(三)精读课文,分析建筑特征和空间顺序1、分组讨论: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中山陵的?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巍巍”,即高大雄伟。

文章是按照由南往北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依次介绍了中山陵的入口、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

3、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中山陵各个部分建筑特征的语句,进行分析和品味。

(四)品味语言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探究内涵1、思考:中山陵的建筑设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3、明确:中山陵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精神,如博爱、民主、平等。

(六)拓展延伸1、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巍巍中山陵_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_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这一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2.培养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准备1.PPT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纸和笔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中山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情况。

2.知识讲解(15分钟)2.1中山陵的历史背景讲解中山陵的建设背景,介绍中山陵的命名由来。

2.2中山陵的基本情况介绍中山陵的位置、规模以及建筑风格等基本情况。

3.图片展示(10分钟)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宏伟壮丽,引发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伟人,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每个伟人对他们的影响。

5.整合讨论(1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选取的伟人的事迹和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并对其他小组的分享进行评价。

6.延伸活动(15分钟)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与他们选取的伟人相关的地点,并进行PPT展示,介绍该地点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传承。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山陵的感悟和对先烈的敬仰之情的文章,并明天上交。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通过小组活动和展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伟人的事迹和对他们的影响。

通过展示和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对中山陵有更深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ticle/AEXI200908037.html
、浏览课文, (二) 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浏览课文 1、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 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 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 ;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 —准确、生动。 2、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 让我005-04/25/content_2875585.htm 、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三) 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从设计方案的择优 1、 .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 、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 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 40 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 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 4 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 出? 3、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 兼备等。 4、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 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 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四) 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 交代) 。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 “叶落归根” ,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 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 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 处吗?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课时:两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本课中所出现的新字、生词的含义。 (2)掌握作者刘叙杰先生的生平。 二、 教学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出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掌握中山陵的建筑 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物的 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所用的“十五字” (明对象、抓特征、理 顺序、找方法、品语言)说明法。结合文中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 语言特色。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 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小学 2,学科:七年级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 节课的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一) 导入: 、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 呢? (每至此日, 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 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44984323.html?an=0&si=1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充满哀思的节日,是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 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 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 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 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促进祖国统一
三、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总起介绍中山陵的墓主及地点。 第二部分(第 5-11 段)说明钟山陵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方案、兴建简况、总体布局和组成部 分,以方位顺序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三部分(第 12 段)写出钟山山陵园的社会价值。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清说明事物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2、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 教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 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 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foID=619757 (六) 阅读精彩段落,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精彩段落, 1、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 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 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 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关系) 2、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 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3、 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六、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 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地理位置的选择、中山陵的组成部分这三个角度,初 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 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 七、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地理位置的选择、中山陵的组成部 小结 分这三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 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 ,stion/7546743.html?an=0&si=4 2、 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 5~11 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 习的一个重点。 3、 请大家阅读第 5 和第 6 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 (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 (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 (3)既然文章第 7~11 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 6 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组内交流: (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 (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 存; (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4、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 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 “博爱” “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 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 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阅读第 6~11 段,理清说明顺序 1、 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 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 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 么关系呢?(总分关系) 2、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 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3、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word=%CB%B5%C3%F7%CE%C4%B5%C4%CB%B5%C3%F7%CB%B3%D0%F2 %B5 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精段赏析,
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片资料,做成 PPT 课堂给同学们演示,加深对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 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学生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