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昌硕到吴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吴昌硕到吴冠中
—中国画百年百人是与非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蔡元培等都提出了学习西洋写实技巧以改良中国画的口号。一大批画家远涉东洋西洋学习,回国后向传统中国画发起强烈冲击,走上了改良中国画的道路。也有一大批画家面对声势浩大的改良浪潮,不为所动,义无反顾地深入中国传统,以寻求古老艺术传统的新生。同时,还有一部分画家,兼收并蓄,亦中亦西,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辛勤耕耘。
回顾百年画坛,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中国绘画既经历了由衰而盛也走过了由盛而衰。回首百年,前辈已去,继者匆匆,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画何以能屹立世界艺术之林而不倒,成千上万的画家仍然在为此不遗余力、苦苦追寻。
回顾百年发展,既有意义又非常困难。开辟《从吴昌硕到吴冠中——中国画百年百人是与非》这一话题,旨在借由网络的便利,广泛联合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回顾百年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百位画家所走过的道路,联系当年的经济形态、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潮,联系他们所处的书画圈和文化圈,仔细探讨他们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客观分析他们的学术渊源、艺术成就和价值,认真梳理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到百年来艺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以期为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次活动,由青年画家马官鸿先生主持,我们还邀请到画家兼美术评论家权继君、马良、薛晓勇、梅十方四位先生做客《砚边微言》与大家一起分析和探讨。
对艺术作品的品鉴和对艺术思潮的理解,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位先生的评析也只是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网友讨论参考。同时,欢迎网友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与四位嘉宾一起作出自己的理性分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尊重事实,旨在求真。
从吴昌硕到吴冠中,百年、百人,讨论他们在美术史里各自留下的深浅影响,显然,这是个宏大的话题。我也分明感到作为主持人肩上的压力。好在,参与这次讨论的嘉宾,皆是绘画与理论兼修、学识渊博的专业人士,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那么,晚辈就先来抛砖引玉了——
吴昌硕(1842-1927)近代出杰出书画家。原名俊卿,字仓石,一字昌硕,号缶庐,又号苦铁、破荷、大聋人。浙江安吉人。曾经做过清末的安东(今江苏涟水县)知县。是我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吴昌硕的艺术贵于创造,他以书法入画,艺术上别辟蹊径,齐白石曾诗道:“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吴昌硕)门下转轮来。”
他二十九岁时获睹历代名人书画,精研诗、书、篆刻,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得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
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他所临石鼓文,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笔。他的书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日本人称赞吴昌硕为唐之后第一人,对他极为推崇,专门铸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西泠印社陈列。他30岁时求教于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任伯年拍案叫绝,并预言吴昌硕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
必要的历史背景勾勒: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同年,香港島成為英國殖民地。
不管之前是否有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但以鸦片战争作为晚清国门国门打开的标志,这是人们通常的划分手法。国门打开,价值观受到冲击是必然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对当时什么样的中国传统,产生了影响呢?看到这位荷兰人的作品,我们应该会有个粗略的印象。可能这种印象只是猜测性的,模糊的,但足以说明许多问题。
外国画家出入权贵府邸,为他们作画,这些画法,和技法,对专业国画家和传统国画消费群体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股前所未遇的绘画观念碰撞,从此拉开。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碰撞,对活动与这个年代区间的吴昌硕、任伯年等人又产生了何种影响?他们各自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态度呢?受学识修养、身份地位的影响,他们的做出的选择,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又改如何将他们放在恰当的历史位置和评判当中去呢?
很高兴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回顾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历程。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有意义,这一百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一直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都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人虽然从事书画活动多年,但对这段历史并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个人感觉到压力也很大,但参与这次讨论对于我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根据网站的安排,我想,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抛砖引玉,努力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感想,发表一些个人浅见,正确与否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希望有更多朋友能共同参与,共同回顾百年历史,共同回顾前贤们走过的道路,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益。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百年来的中国画坛一直伴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画的现代化。有人认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应该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主张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全面引进西画的实践开始。我个人认为,任伯年是传统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的拐点。一是他传统技法吸收得非常全面,功夫非常扎实,但他的画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在内容方面,从历史上看,没有人比他画的题材全,人物、花鸟、山水、走兽、肖像样样都画而且每一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在没有照相机之前他的肖像画是可以跟西画比较的。在他之前我们能见到的几乎没有,到目前为止也没见到比他全面的。但从百年来的影响来看,任伯年远远不及吴昌硕。受其影响的不仅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至今仍然是无数书画家学习的典范。
吴昌硕的出现综合了书法、考古、诗文等很多因素,他把前半生临习的石鼓文及行草书的书写方式带入绘画中,绘画不再是单纯为画某种东西,不再是为具体表现形来绘画,超脱了前人的绘画概念,洋溢出很多绘画以外的信息,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