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2-03-12T10:33:38.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2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王佳佳[导读] 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节奏及新疆舞蹈的典型动作,了解新疆风俗人情。
王佳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225009
一、教学内容
1.学唱《牧童之歌》。
2.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节奏及新疆舞蹈的典型动作,了解新疆风俗人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牧童之歌》,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疆的民俗风情,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认识附点八分音符及其唱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牧童之歌》蕴涵的新疆风味,完美表现歌曲。
四、教学重点:
感悟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铃鼓、新疆小毡帽等。
六、教学过程
1.课件导入,感知新疆服饰特征、民族舞蹈语汇
(1)师:同学们,神气而又快乐的音乐之旅就要开始了。你们瞧!可爱的音乐小天使要带我们去一个什么地方呢?仔细看(播放《新疆亚克西》MTV)。
师: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呀?
师:今天我们来的正是时候,他们正举办歌曲艺术节呢,我们去看看吧(播放《达板城的姑娘》MTV)。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一个“新疆民族艺术节”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情感积累,为下一阶段的体验进行情感储备。)
师:看了两个新疆歌舞,你感受到了什么吗?
(2)过渡。师:新疆真是个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也做一做新疆人,先来学几句新疆话吧。(“萨拉姆”——你好,“亚克西”——好。)下面我们在课堂上就伸出大拇指来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怎么说啊?“亚克西!”
(设计意图:学说新疆话是运用了兴趣引入法,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感知典型节奏。(设计意图:体验是一种教育对象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它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这里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听赏新疆典型节奏使他们自然萌发用自制手鼓来演绎这种节奏的冲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越来越强,体验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深化。)
(4)学习舞蹈动作。师:同学们拍得不错,可以当个新疆小鼓手了。如果边拍鼓边跳舞就更有意思了,谁上来教大家几个新疆的舞蹈动作呀?
(5)集体律动《娃哈哈》。师:下面我们就现学现用,一同加入新疆朋友的艺术节吧(播放《娃哈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参与的愿望很强,在这里可满足他们,使他们在音乐中陶醉,并能把自己带进音乐中,边唱边跳,更有利于教师课堂的教学。)
2.学唱牧童
(1)初步感知歌曲。师:新疆的歌儿真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非常好听的新疆民歌《牧童之歌》,注意听,歌里都唱了什么?(播放《牧童之歌》,出示天山图片。)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直观的图像来让他们感受天山美景,有利于他们对歌曲的理解。)(2)学唱歌曲。
(3)集体律动。
师:大家唱得真是“亚克西”,下面跟着老师来边唱边跳吧(师示范动作)(图片:展示自我的舞台)。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这里三次不同层次的听赏把学生对新疆音乐的体验引向深入,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延伸
今天我们一下接触到了这么多的新疆歌舞,同学们也来创编一些歌舞一起去参加新疆朋友的艺术节吧(表演)。
4.总结
师:表演真精彩!老师也忍不住直说“亚克西”了。新疆真是个好地方,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游览游览。瞧,小牧童邀请我们一起去大草原骑马呢,一起去吧(图片,《牧童之歌》伴奏)。
学生边唱边做骑马动作出教室,结束本课。
七、教学反思
新疆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富民族特色而又充满着神奇魅力的省份,新疆的乐器、歌舞、服饰以及风土人情等都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对于汉族的小朋友来说,这一切是那么具有魅力却又遥不可及。课上,学生先看新疆歌舞,后听新疆音乐,然后用手鼓模拟节奏,接着再多次听赏,最后才去表现新疆音乐。这样,学生以听觉体验为核心,多种感官的体验交叉刺激,使得新疆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被拉近,他们对新疆以及新疆音乐的认识也变得更全面、更立体。
本节课上,学生对于新疆以及新疆的歌舞风情,先是好奇,继而乐于看、急于听、陶然于表演,学生获得的外部信息不断向学生的主体心灵展开和激进,使它们在体验中内化,最终成为学生童心中一道永远难忘的美丽风景。可见,音乐的美是需要用心才能体验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