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专题
❖ 现代史:主线
❖ 中共领导的探索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历程
政治史
❖ (一)列强侵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五次侵华战争:(重点-两次中日战争)掌握要点:战争爆发的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及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变化(社会形态,革 命任务,经济结构,思想,对外态度,社会生活。)
❖ 经济上:资本主义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C初,继续发展, 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迅速发展,西学东 渐内容从自然科学深入到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三次思想解 放潮流:维新思想传播,革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民主科 学思想传播-思想近代化开端。B新的思想理论形成 :三民 主义
政治史
❖ 3、思想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
❖ 新文化运动(开端):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思想,根除封建制 度的思想根源。(前期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 4、军事近代化:A、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
战舰,提出建立新式海军主张 B、洋务运动期间,筹
划海防,建立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
政治史
❖ (二)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 1、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活动:仿制战舰,筹建海防,编译《四洲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
❖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活动: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筹划海防、新式学校(三个近代化第一步)
❖ 1937-1945联合国民党,实行全民族抗战,成为中流砥柱。(三阶段) ❖ 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建立联合政府努力。-解放战争,推翻国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中华民国的建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③措施:①采用五色旗为国旗;②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②内容: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C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1)政党政治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重组。
(2)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不久,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②宋教仁组阁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③“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④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3)袁世凯复辟: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失败,之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训政时期①纲领文件:《训政纲领》。
②内容A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B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评价: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时期(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性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在晚清的外交事务以及推动现代化事务上发挥了作用,是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清末官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1901 年春,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机构。
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03年设练兵处,主持编练新军事宜。
至1905年,先后设立了财政处、商部、巡警部、学部,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东河总督与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当年改革中央官制,次年改革地方官制。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9年。
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10月中央成立资政院,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颁布宪法《十九信条》令袁世凯重组内阁。
3 .《钦定宪法大纲》与宪法《十九信条》的颁布及其意义《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
《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君上大权,意味皇权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10.29),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联名“兵谏”,提出政纲12条,要求立即改革政体。
《政治文明史》纲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三人 民主政治 改革内容) 改革内容)
三、现代政治制度
罗马---法治(发展历程) 罗马 法治(发展历程) 法治 →实质:奴隶主民主 实质: 实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政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代议制政 治(英、美、法、德)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新中国的 系列社会主义制度。 系列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的具体工作: 确立的具体工作: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过 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 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 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工商业) (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工商业) 实质,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 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法国1875 法国
议会
德国1871 德国 皇帝批准
行政 军事
总统
首相 皇帝
议会授权, 议会授权, 总统 首相执行 议会 总统
总统
权力 中心 政体 (法律 法律) 法律
议会
皇帝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共和制
“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 专制) 制”(专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准备的过程: 创造条件,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各自措施) 。(各自措施 准备的过程 创造条件,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各自措施)
作用:维护雅典、 作用:维护雅典、罗马帝国的奴隶主政治经济统治 影响: 、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影响:1、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2、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3、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 、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4、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课件)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制度、政治文化、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 的活动。其中,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 式、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主要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 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 程,以及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政治制度
第十五讲:民国时期的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
第四部分
人民民主政权时期的政治 制度
第十六讲: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第十七讲: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 第十八讲: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绪论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五、参考书目
2、理藩院
3、翰林院 4、詹事府 *都察院
*大理寺
第四节、晚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动
1、总理衙门 2、总税务司署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4、督办政务处 5
、邮传部
6、学部 7、法部 8、农工商部 9、巡警部 10、责任内阁 11、资政院
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和党:由旧官僚、立宪派组 成,由黎元洪主持。民国初期 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 拥护袁世凯。
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任正式大总统 1913
想通过议会斗争 实现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 选举中获胜, 威胁到袁世凯 的独裁统治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 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 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
武昌 起义
缔造共和
南京 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破坏共和 南京国民政府
1911.10.10 1912.1-3
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政权
1912.3-1928.6 1927.4-1948.5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积极: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 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现象;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 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
学思之窗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 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 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 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 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2023年1.(2023年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
这一决定的实施()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
”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3年北京卷)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
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
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
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
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
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涉及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材料时间为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
21-22版:第3课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创新设计)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1.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的尝试2.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纪年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概况: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③内容⎩⎨⎧a.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限制总统的权力(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军阀时期(1)政党政治的尝试①背景⎩⎨⎧a.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存在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旧官僚、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b.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②表现⎩⎨⎧a.概况: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b.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2)袁世凯复辟帝制①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③1915年,接受“劝进”,当上皇帝。
最终被迫取消帝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
新课讲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总目标?
通过了《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内容?(总结、阐释、作出、作出、突出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3个“坚持”)评价?(既……又……集中体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新课讲授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过程:
改革开放后
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1956年
1949年
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基本内容?(3点)
(2)地位: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新课讲授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假共和、真专制”
联系新坐标P18“比较辨析”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 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 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 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 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 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 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 行。
政权性质
人民革命政权
以“三三制”原则组 建的抗日民主政权
新兴的人民政权
意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族统一战线,加强了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 了理论基础
专题01 中外政治制度-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部编版)
(四)世界近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2.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 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 想变成了现实。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 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5.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 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1.在我们中国某些地名会有别的美称,如山东有“齐鲁
③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 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 出的文治局面。
4)僵化 明清八股取士。
①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答题格式是八股文。
②影响: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发展。
5)废除 清末废除科举制(1905)。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 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 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 了约1300年。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 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1)中央: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皇帝之 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统领,分别掌 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2)地方:实行郡县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 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2)建立:
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 瑞金召开。
②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1927 1928
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纪元:中华民国 (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 中国的诞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02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
抗日根据地
全民族抗战 时期
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 期
1927
1937
1945
1949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 1.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领域更完善、深化)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 度有机结合起来。 (层次自上而下)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 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党的领导使最大优势)
既坚持社会主义 的根本性质, 又借鉴了古今中 外制度建设的有 益成果, 符合我国国情, 集中体现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 特点和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近现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1.清朝末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南京条约之后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842 南京条约1843 虎门条约1845 五口通商章程1858 中英中法中美天津条约1858 中俄瑷珲条约1860 北京条约1876 烟台条约1881 中俄伊犁条约1895 马关条约(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一个卖国条约,标志外国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陷入空前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权利。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马关条约》中文原件《马关条约》谈判情景《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01 殖民地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课程编号:0223327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
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三、参考论文和书目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省——巡抚——从二品道——道台——正四品府——知府——从四品县——知县——七品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的是()A.君主立宪B.主权在民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三权分立2.1954年,某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继续存在,其职能是()A.代行人大职能B.最高权力机关C.最高立法机构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聚听广播,共迎伟大时刻,这一历史时刻是()A.开国大典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C.粉碎“四人帮”D.十一届三中全会4.“洪宪元年”是()A.1913年B.1914年C.1915年D.1916年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通过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以上做法共同体现出的历史经验是()A.坚持人民至上B.坚持独立自主C.坚持胸怀天下D.坚持敢于斗争6.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下列不属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成就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C.村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的实践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这一规定体现()A.主权在民原则B.责任内阁制确立C.三权分立原则 D.政党政治的尝试8.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继承案件审理便遵循一个基本规则,即“以宗祧继承为主,以诸子均分原则为辅”。
民国初年法律遵循的是新式“私有财产神圣”的精神,将继承人看作为“有继承权的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继承的权利。
这种变化()A.表明宗族的社会影响力弱化B.反映出司法领域向近代化迈进C.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观念D.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9.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召开,对《训政纲领》予以确认;1931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在法律上对训政时期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规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一、温故知新1、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产生发展打击顶峰危机复兴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位总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名称著作主张地位4、近代中国的含义:(1)、起止时间:(2)、社会阶段:(3)、重要朝代: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1、从1840年到1945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名称时间结果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间条约名称2001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阶段时间事件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
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救国方略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1、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考绩
❖ 1、京察
❖ 列题 引见、会核
❖ 2、大计
❖ 考题 会复
❖ 二、奖惩
❖ 1、行政奖励
❖
议叙
❖ 2、处分
❖
罚俸、降级、革职
❖ 第五节、官员的监察 ❖ 一、内部监察 ❖ 二、外部专业机构监察 ❖ 御史系统 谏官系统
❖ 第六节、请假与致仕制度 ❖ 一、请假仕制度 ❖ 二、致仕制度
❖ 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 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
❖ 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 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 体的统一。
❖ 政治体制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 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
❖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研究对象:
❖ 第一节、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 皇权的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 位世袭
❖ 皇权的本质:君主专制 ❖ 一、皇帝和皇权 ❖ 1、神化皇权(君权神授) ❖ 2、维护皇权(礼乐制度、名位制度) ❖ 3、皇权制度的核心(皇位继承)
❖ 二、清代以前皇帝制度的演变 ❖ 1、创立和逐步完善 ❖ 2、进一步发展 ❖ 3、加强和巩固
❖
❖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不等 于权术。
❖ 政治是什么?
❖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以及政府运用改革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 性分配过程。
❖ (二)什么是制度?
❖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 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
❖ 广义的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 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
❖ 第一节、清朝官员的选举途径 ❖ 一、科举 ❖ 二、学校 ❖ 三、萌生 ❖ 四、捐纳 ❖ 五、荐举 ❖ 六、议叙 ❖ 七、吏员考职
❖ 第二节、官员的任用方式 ❖ 一、月选 ❖ 二、拣选 ❖ 三、开列 ❖ 四、特简
❖ 第三节、官员的品衔及待遇 ❖ 一、官员的品衔 ❖ 二、官员的待遇
❖ 第四节、官员的考绩与奖惩
❖ 中央机构和官制的演变:
❖ 中央行政:中枢、日常行政、皇室系统 ❖ 中枢(议政王会议、内阁、军机处、总署、责任内阁) ❖ 日常行政(六部) ❖ 皇室系统(宗人府、詹事府)
❖ 地方机构和官制的演变:
❖ 一般地区 ❖ 特别行政区 ❖ 边远地区
第一讲:皇帝制度
❖ 第一节、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 第二节、垂帘寝制度
❖ 第一节、政区划分与地方行政机构 ❖ 一、地方行政机构 ❖ (一)地方行政区划 ❖ (二)地方行政职官设置
❖ 二、直省地方机构与文武官制 ❖ (一)总督及总督衙门 ❖ (二)巡抚及巡抚衙门 ❖ (三)布政使 ❖ (四)按察使 ❖ (五)道员 ❖ (六)知府 ❖ (七)直隶厅及散厅 ❖ (八)直隶州及属州 ❖ (九)知县及衙门
❖ 狭义的制度是指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 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 (三)什么是政治制度?
❖ 政治制度,从广义范围理解,主要包括国体和政 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 从狭义范围来理解,就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是 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
❖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 第二节、清代特别地区之地方官制 ❖ 一、管理京城地方之各机构 ❖ 二、陪都盛京官制 ❖ 三、顺天府官制 ❖ 四、奉天府官制 ❖ 五、管理陵寝地方之官制 ❖ 六、东北地区之官制
❖ 第三节、地方基层组织 ❖ 一、里甲制度 ❖ 二、保甲制度
第四讲:清朝的文官制度
❖ 第一节、清朝官员的选举途径 ❖ 第二节、官员的任用方式 ❖ 第三节、官员的品衔及待遇 ❖ 第四节、官员的考绩与奖惩 ❖ 第五节、官员的监察 ❖ 第六节、请假与致仕制度 ❖ 第七节、幕客、吏胥制度
中国近代 政治制度史
绪论
❖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五、参考书目
❖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 (一)什么是政治? ❖ (二)什么是制度? ❖ (三)什么是政治制度?
❖ (一)什么是政治? ❖ 前资本主义时期对“政治”的认识:
❖ (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 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 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和分析事 物的能力. 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 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五、参考书目
❖ 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 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 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 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 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 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 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 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 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 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 朱国汉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 三、清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 1、旗主贝勒公议共举的立嗣制度 ❖ 2、康熙帝立嫡长子为太子的活动 ❖ 3、秘密立储制度 ❖ 4、懿旨钦定储位
❖ 第二节、垂帘听政制度 ❖ 1、清代的后宫制度 ❖ 2、垂帘听政制度的发轫 ❖ 3、慈禧太后的三次垂帘听政
❖ 第三节、太监制度 ❖ 1、清代太监制度的设立及其完善 ❖ 2、清代惩罚太监的则例 ❖ 3、清代对犯法太监的责罚方式 ❖ 4、晚清太监事件
❖ 4、 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着中国政治制度史 的始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 显示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 化和任意化的特点.
❖ 5、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 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集团 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 的政治制度。
❖ 6、 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 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人治的特点. 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 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力阶层, 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
程,以及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政治制度 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 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 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 试、选举、政党、文化教育、礼仪、民族、文书、
职官管理等制度。(政治制度的表现形态)
❖ 3、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
1、必须注意学以致用. 2、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用现代理论 为指导,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纳入当时社会经济和 社会政治的总体中来进行考察, 认识和总结其发 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 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不 断加深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识,在正确理解和认 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基础上,理解中国政 治制度史多元文化的特点.
❖ 三、清代专职性地方机构及其官制
❖ (一)管理漕务之地方官制河道总督、漕运 总督)
❖ (二)管理河务之地方官制 ❖ 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 (三)管理盐务之地方官制 ❖ (四)管理学务之地方官制 ❖ (五)地方税务官制
❖ 四、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中的地方机构 ❖ (一)巡警道 ❖ (二)劝业道 ❖ (三)提法使司 ❖ (四)地方审判厅及检察厅 ❖ (五)交涉使司 ❖ (六)谘议局 ❖ (七)各省调查局 ❖ (八)各省清理财政局
❖ 民国以后:
❖ 1、西方民主政治的传入,使中国出现了宪政 运动,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 2、军阀混战使中华民国畸形发展,出现了军 阀政治。
❖ 3、国民党一党专制使共和体制有名无实。 ❖ 4、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
❖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 第四节、陵寝制度 ❖ 1、帝、后陵的规制 ❖ 九券四门式 五券二门式构造 ❖ 2、清西陵 ❖ 4座皇陵、3座后陵、若干公主和妃子园寝 ❖ 雍正 嘉庆 道光 光绪
❖ 3、清东陵
❖
❖ 5座皇陵、14个皇后、136个妃嫔 ❖ 顺治 康熙 乾隆 咸丰 同治
西太后、东太后
第二讲:清朝的中央行政体制
❖ 第一节、中央决策及其运行 ❖ 1、进呈题奏本章 ❖ 2、密折陈奏 ❖ 3、御门听政 ❖ 4、派出钦差大臣 ❖ 5、外出巡视
❖ 第二节、中枢机构的运行及其变迁 ❖ 1、议政王大臣会议 ❖ 2、内三院 ❖ 3、内阁 (通政使司) ❖ 4、南书房 ❖ 5、军机处
❖ 第三节、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 1、六部 ❖ 吏部、 ❖ 户部、 ❖ 礼部、 (太常寺 、鸿胪寺、国子监) ❖ 兵部、 (太仆寺) ❖ 刑部、 ❖ 工部
❖ 2、理藩院 ❖ 3、翰林院 ❖ 4、詹事府 ❖ 5、起居注馆 ❖ *都察院 *大理寺
第一部分
清朝的政治制度
总论: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第一讲:皇帝制度与中央决策系统 第二讲:清朝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第四讲:清朝的文官制度 第五讲:清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第六讲:清朝的边疆行政体制 *第七讲:清朝的军事制度 *第八讲:清朝的财政管理制度 *第九讲:太平天国的官制 小结:清朝政治制度评议
❖ 第四节、晚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动 ❖ 1、总理衙门 ❖ 2、总税务司署 ❖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 4、督办政务处 ❖ 5、资政院 ❖ 6、责任内阁
❖ 预备立宪机构 :
❖ 外务 、度支、 民政、 陆军、法部、邮传、 理藩、 农工商、礼、 学、 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