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在陆地上产卵,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着。
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什么是爬行动物爬行纲是脊椎动物,通称爬行动物、爬虫类,是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涵盖了龟、蛇、蜥蜴、鳄等物种。
爬行纲动物起源于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成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是真正的陆栖动物。
爬行纲动物不仅在成体结构上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摆脱了水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同称为羊膜动物。
现代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栖息于每个大陆,除了南极洲。
体型最大的咸水鳄可达7公尺以上,最小的侏儒壁虎仅1.6公分长。
除了少数龟鳖目,所有爬行动物都覆盖着鳞片。
尽管所有细胞都会产生热量,但大部分爬行动物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保持体温,被称为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
爬行动物通过环境吸收或散发内部热量,如向阳处或阴暗处之间移动或通过循环系统将温暖血液流动至身体表层。
爬行动物有哪些爬行动物有鳄鱼、长吻鳄、蛇、蜥蜴、陆龟、海龟、喙头蜥等,数量多达8000多种,分为鳄目、有鳞目、龟鳖目、喙头蜥目四目。
除了海龟、海蛇、水蛇一类,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有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生活规律,需要依靠外界吸收。
大多数的爬行动物属于冷血动物,需要生活在温暖的地方,依靠太阳或地热来取暖。
它们也主要栖居于陆地上,只有少数如海龟、海蛇、水蛇等生活在水中。
爬行类的活动规律有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它们起源于两栖类,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藉由产卵、胎生等方式进行繁衍,胚胎由多层膜来保护。
爬行动物有脊椎吗爬行动物有脊椎,因为爬行动物都是属于脊椎动物,因为他们身上有脊柱骨,脊椎动物包括五大类,例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所以说爬行动物是属于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种类比较多,主要依靠身体来进行爬行的,例如乌龟,蛇,鳄鱼和蜥蜴等。
动物学第七章:爬行纲主要特征
5)羊膜:羊膜腔的壁,保护胎儿发育,羊膜腔内充满羊水, 使胎儿悬浮于液体环境中,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6)尿囊: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道后端发生突 起,称为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有着丰富的毛 细血管,充当胚胎的呼吸器官。另外,胚胎代谢所产生 的尿酸即排到尿囊腔中。
2、羊膜卵的胚胎发育
• 在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漫长进化历程中,由两栖动 物产无羊膜卵转变成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飞跃进步。
• 从两栖类到爬行类的转变发生于地质年代为石炭纪 (3.5亿年前)。这个转变最后跨过的一个关口是羊 膜卵的完成。
• 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 对外在水环境的依赖,这才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 生的可能性。
• 3亿年前,当具有高等和进步特征的新兴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出 现后,很快就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在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中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 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属于变温 动物。
• 在进化过程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 们的后裔 — 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 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还是不完善的双循环; 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 角质的爪,适于陆地上爬行。
3、骨骼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脊椎除加固外,分化 更加完善,颈椎的分化,躯干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 化。
4、头骨具单一枕髁。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氧面积增大和呼吸结构完 善,皮肤和鳃的呼吸消失。
6、心脏仍为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了不完全隔膜。 7、与无羊膜动物一样,为变温动物。
爬行纲概述ppt课件
皮肌
斜方肌
背阔肌
爬
行
动
物
皮肌
的
肌
肉
横 肌
系 统
(
部
分
)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伸 臂
层层 斜 骨 肌
肌
(五)消化系统
➢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消化道: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 泄殖腔。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 ➢ 口腔里有齿,齿有多种类型,口腔腺发达,
胸廓
➢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 ➢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脑的表面,其中有六层重叠排列的神经细 胞。(原脑皮、古脑皮只有2-4层)
(十)感官
➢ 1.犁鼻器 ➢ 2.眼:睫状肌是横纹肌,晶体可变. ➢ 3.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 有些具红外线感受器
➢ 1嗅觉器官: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扩 大。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腔粘膜布满鼻 腔背侧、内侧和鼻甲骨表面,上有嗅觉细 胞。
爬行纲小结
爬行纲小结爬行纲是动物纲中一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脊椎动物,其特征是身体低平而延长,四肢分别位于身体四周,适应爬行运动。
爬行纲包括了龟鳖目、鳄形目、有鳞目和无足目等多个目,下面将对这些目进行概述。
龟鳖目是爬行纲中数量最多的目,其中包括了龟、鳖、林龟等多种动物。
这些动物的背部有坚硬的甲壳,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肌肉的控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收缩和伸展。
龟鳖目动物的四肢各位于体壁的四周,适合爬行和游泳。
它们的面部一般有喙状嘴和角质块,用来适应不同的食物。
鳄形目主要包括鳄鱼、蟒蛇、眼镜蛇等动物。
这些动物的身体延长,尾巴较长。
它们的四肢都很强壮,适合在陆地上进行爬行运动。
鳄形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捕食大型猎物。
它们的皮肤有大量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有鳞目是爬行纲中数量非常庞大的一个目,其中包括了蜥蜴、蛇等多种动物。
有鳞目动物的身体延长,四肢较短,很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皮肤被鳞片覆盖,其中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有鳞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
无足目主要包括了蛇、蚓螈等动物。
这些动物的四肢不发达,甚至没有,无法在陆地上进行爬行运动。
它们的身体延长,呈蛇形,适合在水中爬行。
无足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
总之,爬行纲是一类适应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生活的动物,具有低平且延长的身体和四肢位于身体四周的特征。
爬行纲包括了龟鳖目、鳄形目、有鳞目和无足目等多个目,每个目中都包括了众多种类的动物。
每种目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活方式。
爬行纲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①无孔亚纲 (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②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 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③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 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和鱼龙目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④双孔亚纲(或双弓亚 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 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喙头目、有鳞目、槽齿目、鳄目、蜥臀目、鸟臀目和翼龙目等。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 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 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 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 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生活习性
爬行纲(5张)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 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 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比如,移动到有阳光 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 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爬行纲_精品文档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爬行纲
(二)爬行动物的害处:
蛇会吃农区的蛙类;草食龟类能毁坏农作物; 水栖龟、鳖和水蛇会捕食鱼类;毒蛇咬死、咬 伤人和家畜。 全世界约有600种毒蛇,每年约有数十万人 600 被毒蛇咬伤。草原牧场(特别是早春季节)的 毒蛇常对畜群造成伤害。我国的毒蛇约有50种, 但具体到各地,毒性较强且较常见的毒蛇可能 只有其中的一至数种,需要加以防范。
57
4、工艺用:
鳄和蛇的皮,富有韧性,花纹美观,可以 制作皮革、皮带、皮鞋、提包、钱袋等工艺品。 蛇皮还能制作成琴膜及鼓皮等。
58
5、其他方面:
蛇类对地壳内部的震动、地温变化、气味异 常及地面发生的倾斜运动等,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而可能在地震前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有助于地 震预报。 利用爬行类进行仿生学的研究,如根据毒蛇 颊窝的构造及功能,研制出红外线测位和响尾蛇 导弹及火箭自导装置等;从海龟洄游路线的导航 机理去改善航海仪器等等。 民谚“乌龟出水,就要下雨” 反映了某些爬 行动物在气压降低时的一些行为,有助于了解天 气变化。
蛇胆可加工成蛇胆川贝批把膏、蛇胆陈皮末等中成药,治
风湿关节痛和咳嗽多痰等病。 黑眉锦蛇等的蛇蜕,有祛风、去翳、解毒的功效。
眼镜蛇毒注射剂具有比吗啡更有效和更持久的镇痛作用,
用蛇毒酶治疗癌症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蝰蛇蛇毒因具凝血性而用于出血性疾病的局部止血。
56
3、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蜥蜴和蛇类通过大量捕食昆虫及鼠类等而 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次级 消费者的角色。 广州市石井镇1997年通过散放无毒的食鼠 1997 蛇类局部取代化学灭鼠。 爬行动物在能量转化、植物保护和维持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4
龟鳖目代表种:
45
(四).爬行纲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物种类而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Platysternidae)
仅1属1例,即平胸龟。
平胸龟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1831
别名
大头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
英文名
Big-headed Turtle
分布
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特点: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鳄类只剩下一个潘氏孔。不完全双循环,但缺氧血与多氧血能进一步分开。 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静脉窦不发达,动脉圆锥消失;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动脉弓,从右到左分别为: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分支出颈总动脉。 心室在室间隔不完全处形成一个静脉腔,多氧血由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室,并有部分血液通过静脉腔流入右心室内,所以从右心室中部导出的左体动脉弓内,血液中的含氧量与左心室中的血液基本一致,或只混有极少量的少氧血。 右心室的右侧为少氧血。左体动脉弓始于心室的右中部,其中的血液主要来自静脉腔,血液也为多氧血,因此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大动脉中,混合血的成分极少。 静脉系统近似两栖动物,返回心脏的主要静脉包括—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条肝门静脉和一对肾门静脉。肾静脉逐渐趋于退化,后肢流向心脏的血液只有一部分在进入肾脏时分散为毛细血管,构成肾门静脉,另一部分则穿越肾脏直接汇入后大静脉。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e)概述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由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而来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演化原祖第一节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一、外形1、体表被角质鳞片2、有3种基本体型: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地栖、树栖、水栖或穴居3、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4、四肢强健,五指(趾),末端具爪5、有外耳道,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二、皮肤1、特点: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燥,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图18-1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2、角质鳞片(horny scale)、角质盾片(horny epidermal shield)、真皮骨板(bony plate)、爪及蜕皮(ecdysis)3、股腺(femoral gland)和臭腺(scent gland)4、色素细胞及变色三、骨骼系统(一)、头骨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2、有单枚枕髁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secondary palate:口腔顶壁(颅底)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平隔板,使内鼻腭骨孔的位置后移。
外翼骨内鼻孔图18-2 鳄的次生腭temporal fossa:颅骨的两侧、眼眶的后面的1个或2个孔洞,由附生咬肌的颞部向内低陷所成,当咬肌收缩时,可使膨大的肌腹向颞孔凸出而纳入其间。
有4个类型。
图18-3 爬行类的颅骨类型及其演变(二)脊柱、肋骨和胸骨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枢椎(axis)4、荐椎2枚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6、有了胸廓(throax)图18-4 爬行动物的颈椎和荐椎图18 -5 扬子鳄的胸廓和腹膜肋乌喙骨锥肋肩胛骨中胸骨胸肋骨后胸骨腹膜肋前胸骨锁间骨前耻骨图18-6 蜥蜴尾椎的自残部位及原生尾与再生尾的比较(三)带骨及附肢骨骼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四肢:间锁骨坐骨联合髋臼图18-8 蜥蜴的腰带图18-7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图18-9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髂骨股骨图18-10 沙蟒的腰带及后肢骨的残迹四、肌肉系统1、出现了肋间肌(intercostal muscle)2、出现了皮肤肌(skin muscle)3、咬肌(masseter)发达五、消化系统1、有发达的口腔腺: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2、具发达的肌肉质舌3、龟鳖类颌上无齿,其他颌上有齿,多为同型齿(homodont)。
野生动物学课件爬行纲之二
消化系统
消化器官
爬行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 、胃、小肠和大肠等器官,负责食物 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消化过程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和胃的消化后进 入小肠,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吸 收营养物质后进入大肠进行水分的吸 收和形成粪便。
呼吸系统
呼吸器官
爬行动物的呼吸系统包括肺和气囊等器官,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方式
爬行动物通过肺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气囊则起到辅助呼吸的 作用,增加氧气交换的效率。
循环系统
循环器官
爬行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等器官,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 部位。
血液循环
血液通过心脏的泵送作用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 位,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鳄类
包括各种鳄鱼,如湾鳄、尼罗 鳄等。
02
爬行动物的身体结构
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构成
头骨
爬行动物的骨骼系统由头骨、脊柱、肋骨 和骨盆等部分组成,为身体提供支撑和保 护。
头骨是爬行动物头部的主要骨骼结构,包 括眼骨、下颌骨和听小骨等,具有保护大 脑和感觉器官的功能。
脊柱
肋骨与骨盆
脊柱是爬行动物身体的支柱,由多个椎骨 组成,具有灵活性和支撑作用。
野生动物学课件爬行纲之二
目录
• 爬行纲概述 • 爬行动物的身体结构 • 爬行动物的行为习性 • 爬行动物的地理分布与生态适应
性 • 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01
爬行纲概述
爬行纲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爬行纲是脊椎动物门下的一个纲 ,包括蛇、蜥蜴、龟、鳄等动物 。
爬行纲
--爬行纲(Reptilia)
定义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 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 羊膜动物。
进化地位
仍为变温动物;成体结构进一步
适应陆地生活;繁殖脱离了水环境, 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第一节 羊膜
一、羊膜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 中在胚体的外面形成一些
膜组织,这些膜用来保护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3 200种,13科;我国210种,
其中毒蛇50种
1、盲蛇科:
图18-38 盲蛇
2、蟒蛇科
图 18 39 蟒 蛇
3、游蛇科:黄脊游蛇、赤链蛇、黑眉锦蛇、
虎斑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图18-40 赤链蛇、黑眉锦蛇
4、眼镜蛇科: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
图18-41 眼镜蛇和银环蛇
肺 囊
蜂窝状肺
——有效扩 大了气体交 换面积
返回
心脏
返回
(背主动脉)
循环途径
右 体 动 脉 弓 左 体 动 脉 弓
肺 动 脉 弓
身 体 各 部 分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心室
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心房
左心房
返回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盐腺
返回
交 配 器
返回
生殖系统
雌
雄
5.食道延长,出现盲肠。 6.大肠、泄殖腔具重吸水功能。 7. 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
六、肺呼吸更加完善
1.无鳃和皮肤呼吸。
2.肺内壁具有较复杂的分隔,呈海绵状,无 数蜂窝状小室。 ——能独立完成呼吸功能。 3.出现胸腹式呼吸(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帮助 完成呼吸运动) ——加强了呼吸运动,提高了呼吸效率。
第十三章爬行纲ppt课件
棱皮龟科Dermochelyidae 棱皮龟科现存仅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一种,与海龟 科相似,四肢呈鳍状,擅长游泳,生活在海洋中,仅在繁殖 期才返回陆地产卵,不具角质盾片而为皮肤覆盖。棱皮龟是 现存最大的龟鳖类,背甲长1.5米,最大可达2.5米,体重达 860公斤。棱皮龟比海龟分布更加广泛,可以深入更加寒冷的 海域,其体温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高过水温。棱皮龟和海龟 虽然分布广泛,但是其生存均受到人类的威胁,都有灭绝的
第十三章 爬行纲
第一节 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类群
2023/12/30
一、三种体型(龟鳖型、蛇行、蜥蜴型) 二、皮肤高度角质化,失去辅助呼吸的功能 三、骨骼肌肉进一步发达,适应于陆地生活 四、消化系统:口腔腺发达,出现异型齿 五、呼吸方式适应于陆地生活 六、不完全的双循环 七、脑神经11对或12对,出现新脑皮 八、陆地繁殖(羊膜卵)
2023/12/30
潮龟科Bataguridae
潮龟科有21~24属56种,是在旧大陆与龟科平行发展的一科, 也常被并入龟科。潮龟科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另有一 个属分布于中南美洲。潮龟科有一些与龟科类似的成员,如 闭壳龟Cuora和箱龟一样可以将壳完全封闭。潮龟科主要为 淡水龟类,其中包括一些体型最大的淡水龟,如马来西亚的 巨龟Orlitia borneensis背甲长达80厘米。我国最常见的龟多 属于潮龟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乌龟Chinemys reevesii,我 国很多地区都能见到,分布于我国南部的黄候拟水龟 Mauremys mutica有些个体为藻类所附着,这些背上附着藻 类的龟即著名的绿毛龟。
2023/12/30
霸王岭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
(四).爬行纲
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角质化程度高,缺乏皮肤腺,干燥(结束皮肤呼吸,防止 水分蒸发),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和骨板,蜥蜴和蛇有 定期蜕皮的现象。色素细胞发达,具有保护色、警戒色的 作用,吸收热能以提高体温的作用。龟类具表皮形成的盾 片和来源真皮的骨板。
3、骨骼支持和肌肉系统
骨骼坚硬,骨化程度高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泌物 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物种类而 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 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 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 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 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别名 英文 名
大头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 Big-headed Turtle
分 布
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 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国 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
识 别 特 征
龟壳扁平,头大尾长,不能缩入壳内。背甲长 150mm左右,长椭圆形,前缘中央凹入,后缘圆; 腹甲近似长方形,前缘平切,后缘中央凹入。头 背覆以大块角质盾片,颌粗壮,显著钩曲呈鹰嘴 状,故名鹰嘴龟。背腹甲之间具下缘盾。指趾间 具蹼,有爪;股后与肛侧有锥状鳞;尾具环状排 列的长方形大鳞。背甲棕黄、暗褐或栗色,腹甲 生活时带橘黄色。
(2)脊柱的特点
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其中颈椎、荐椎数目增多;使头部的灵活性 增强,后肢承受体重的功能增强,机体在 陆地的运动能力加强。
寰椎:第一枚 颈椎,椎体极 薄或无,椎体 相连成环。无 横突。 枢椎:第二枚 颈椎。椎体前 方有一齿突(原 是环椎椎体)正 好伸入环椎的 环内,作轴心 回转。
爬行纲
骨化良好 具眶间隔 (2)头骨 具单个的枕骨髁 具颞窝 (temporal fossa)
肩带:具间锁骨 (3)带骨和肢骨 腰带 肢骨:趾端具爪
3.肌肉 由于脊柱的灵活,四肢的发达,运动 的敏捷性加强,使肌肉较两栖类更为 复杂化。 具陆地脊椎动物所有的肋间肌和皮肤 肌。
4.消化 (1)口腔腺发达,是陆地动物对吞咽干燥食物 的适应。 (2)牙:向口缘集中发展,为抓捕食物的工具。
雄性蛇类的半阴茎
8.神经感官 (1)大脑半球较两栖类发达,出现了新脑皮。 (2)感官 视觉:调节晶体的睫状肌为横纹肌。 听觉:内耳中感觉听觉的瓶状囊显著加长。 嗅觉:犁鼻器发达,许多蛇类具有颊窝。
蛇的窝器官
二、分类 现存爬行动物约6500多种,我国约有380 多种。 1.喙头目
2.有鳞目
3.龟鳖目
爬行纲(Reptilia)
爬行类是身体被有角质鳞片、卵生、在陆 地上进行繁殖的变温动物。 脊椎动物由水生转变为陆生,在生存斗争 中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在陆地上生存, 能够在陆地上繁殖。
一、羊膜卵结构及胚外发育 1.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 纤维质硬膜 石灰质硬壳
2.羊膜卵的胚外发育
3.意义 羊膜卵的出现,为动物胚胎在陆地上发 育设置了一个半封闭的水体环境,从而 使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
二、结构与功能 1.皮肤 为适应陆地生活,减少水分散失,在皮 肤系统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水机制。 具角质鳞片 某些种类具骨板 缺乏皮肤腺 具丰富的色素细胞
硬骨鱼与爬行类的鳞片比较
许多爬行动物皮肤内具丰富的色素细胞
2.骨骼 颈椎:数目增多,第一、第二枚特化 (1)脊柱 荐椎:两枚 具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6.循环 (1)不完善的双循环 (2)心脏 由三部分组成 静脉窦趋于退化 心室内具不完全的分隔
爬行纲(Reptilia)
第四节 爬行纲
5)循环系统
★ 心脏 2心房和1心室,心室已有隔膜(不完全的分隔)。 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缩小。
第四节 爬行纲
5)循环系统 ★ 动脉
1对肺动脉 2条体动脉
——左体大动脉弓—— 左体大动脉 ——右体大动脉弓—— 右体大动脉
—— 颈(总)动脉
★ 静脉
1对前腔静脉、1条后腔静脉 1条肝门静脉、1对肾门静脉(退化) 1对侧腹静脉-(肝脏)
学习思考题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为什么说爬行类才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 3、羊膜卵的特点及其意义? 4、爬行动物的口腔特点? 5、爬行纲的分类及常见类群有哪些? 6、爬行纲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7、怎样识别毒蛇?了解本地常见主要毒蛇的形态特征和被毒蛇咬伤
后应如何急救。
第四节 爬行纲
6)排泄系统
★ 肾脏: 后肾:1对(羊膜动物),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能力强; 中肾管:雄性:输精 雌性:消失 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
★ 膀胱、泄殖腔: ——具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 排泄物:以尿酸为主
水分的重吸收 是爬行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第四节 爬行纲
6)排泄系统
★ 爬行动物的盐腺
——是陆栖动物进行陆上繁殖成为可能。
第四节 爬行纲
二、陆地结构的完善
—— 五趾型四肢 —— 保持水分(减少水分散失、重吸收水分) —— 肺呼吸
第四节 爬行纲
三、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 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表皮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 2)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爪; 3) 骨骼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蜥蜴科:北草蜥 蛇蜥科:脆蛇蜥
北草蜥
脆蛇蜥
第四节 爬行纲
动物的类群--爬行纲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 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 动,以防机械损伤。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 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 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使陆生脊椎动 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2.皮肤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
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 期蜕皮时脱落。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 落。
爬行动物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
成,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 艳的体色,具保护(避役)、警戒(鳄蜥)。
3.骨骼
• 头骨:爬行类头骨的重要特点是颞窝的存在, 次生腭的出现。 • 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颈椎多块,荐椎2块,。 • 四肢骨: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四肢骨与 中轴骨呈直角关系。 • 胸廓:首次出现 • 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
巨蜥
变色龙
巨蜥
急速奔跑的蜥蜴
白唇竹叶青
白 眉 蝮 蛇
金环蛇
银环蛇
烙铁头
4.鳄目:半水生,种类较少,如扬子鳄。 特征:
体型蜥蜴型; 皮肤革质,覆有骨质方形大鳞; 具横膈、槽生齿; 泄殖腔纵裂
鳄 鱼
湾鳄
扬子鳄
为什么取名扬子鳄呢?扬子鳄的名字与它产地 有关,当地人把这种动物叫做“土龙”或者叫做 “猪婆龙”,扬子鳄这个名字,是外国人定的,根 据它的栖息地——长江(扬子江)而命名。扬子鳄 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恐龙同 时,历经几次“大灭绝”而奇迹般繁衍至今,在地 球上已生存了2.3亿年,有“活化石”之称。 中国鳄鱼湖即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位 于宣州区南郊。鳄鱼湖始建于1979年,是我国最大 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占地面积100公顷。
爬行纲
Hale Waihona Puke 2、外部形态特点: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颈的外观明显, 四肢平衡发展,较两栖类强健,前、后肢都是五趾型,指(趾)端具 爪,尾发达等,都不同于两栖类,而显示了陆生动物的特点。
蜥蜴型(蜥蜴、鳄、楔齿蜥等):地栖。体分界清楚,尾长,四肢发达。
蛇型(蛇和蛇蜥等):穴居。体圆柱形,分界不明,缺四肢。 龟鳖型(龟和鳖):适水栖。体背腹扁平,包于背腹甲中,四肢短。
6 出现新脑皮,神经系统和感官更发达,更适于 陆上生活。 38
二、爬行纲分类
全世界现存的爬行动物约有6550多种,5个目,分别是:
我国约有380多种,除喙头蜥目外,其余4目国内均有分布。
39
1、喙头蜥目:现存爬行类种最原始的陆栖种类。
仅一种:喙头蜥,产于新西兰北部的一些小岛,其原始 性特征反映出二亿多年前古爬行类的模样,是“活化 石”,濒临灭绝。 双颞窝,无鼓膜、鼓室。
15
16
腰带间出现了孔洞:耻骨和坐骨之间出现了大 的耻坐孔。爬行动物的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 坐骨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闭锁式骨盆
两栖类?? ??
17
5、肌肉特点:
1、出现皮肤肌,控制鳞片活动,尤其是蛇类的皮肤肌 特别发达,能调节腹鳞起伏而改变和地面的接触面, 并在肋骨的配合下完成特殊的蛇形运动。 2、咬肌发达,增强捕食能力。 3、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降, 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27
28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大脑出现新脑皮,大脑半球的顶壁及其两侧基本 上还是原脑皮,但开始出现锥体细胞并聚集成神 经细胞层,构成大脑表层的新脑皮,光滑无沟回。 由于纹状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大。 中脑仍是高级神经中枢,视叶一对。 间脑小,脑上腺,顶器(顶眼)。 延脑出现明显弯曲。脑弯曲显著。 脑神经12对,前10对和两栖类同;第11对副神经 为运动神经;第12对舌下神经也是运动神经。
第19章._爬行纲
(十)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P399)
1、神经系统
较两栖类发达,出现新脑皮;由于纹状 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大,但中脑视叶仍为 高级中枢;脑神经 12 对;五部脑已不在一个 平面上(脑曲)。
新脑皮(neopallium):羊膜类动物的大脑半球
表面逐步扩展起来的神经细胞灰质层,具有分 析、综合、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联系嗅觉以外 的一切感觉。
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代谢
废物尿酸储存于尿囊中。
2、羊膜动物胚膜的形成
3、羊膜动物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期间,形成羊
膜、绒毛膜和尿囊膜等一系列胚膜,是羊膜动物的共
有特征。 羊膜将发育中的胚胎封闭在充满羊水的羊膜腔
内,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制造的水域环境中进行
发育,有效防止干燥和外界损伤; 使动物在个体发育初期彻底摆脱了水的束缚, 保证了在陆地上进行繁殖,这类动物称为羊膜 动物。
消失而形成的穿洞。 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 密切相关。咬肌收缩时,膨 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因 此,颞窝的出现增强了动物 的摄食和消化机能。
颞窝类型:根据颞窝的数目
和位臵,分三类。
A. 无颞窝:无颞窝、头骨坚固。古爬行类的原始
类群,如杯龙类;现存的龟鳖类。 B. 合颞窝:颞窝1个,位于眶骨后,鳞骨之下。
是网斑蟒(10 m),最小的是华美球趾虎(34
mm)。分为 4 (或5)个目。
网斑蟒
多米尼加球趾虎
第二节 分类(P401)
• 现生的爬行类约有6300多种,分4(5)个目。
• 喙头目:最原始,无交接器、无齿、骨质鳞、双 颞窝、顶眼。 • 有鳞目:包括蜥蜴亚目和蛇目,蜥蜴亚目种类最 多,一对交接器、角质鳞;蛇亚目特化,四肢消 失、带骨退化。 • 龟鳖目:特化,单个交接器、骨质硬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运动
头骨
2. 脊柱、胸骨和肋骨 脊柱与两栖类相似,有颈椎、躯干椎、 荐椎和尾椎的分化。第1、2枚颈椎分别为寰 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又与 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头部有了 更大的活动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骨成份减少为1块。爬行类开始出现肋 骨并形成胸廓,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借 关节、韧带连接而成。其作用除保护内脏外, 更主要的由于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体积扩 张和缩小,加强了肺的呼吸运动。
第十四章(爬行纲)什么是爬行动物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产大型羊膜卵的变 温脊椎动物。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 动物。 羊膜卵的结构:卵细胞外包有蛋白膜、壳膜、卵壳三 层膜
2.14.4 爬行纲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表皮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
附肢骨
肋骨
肌肉系统
• •
口腔与咽出现明显的分界。 爬行类基本为同型齿,按着生位置不同 将齿分3种:着生于颌骨顶面的端生齿、着生 在颌骨边缘的侧生齿和着生在颌骨齿槽内的槽 生齿。槽生齿最为坚固。 • 小、大肠的交界处出现盲肠。消化道以 泄殖孔通体外。
三.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
具肺1对。已分化出明显的喉头和气管。 喉头有1块环状软骨和1对杓状软骨支撑。气 管管壁也有软骨环支持。出现明显的支气管。 • 除吞咽式呼吸外,胸廓的出现使动物的 呼吸方式向抽吸式呼吸转变。当肋间外肌收 缩时,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被吸入; 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将 空气呼出。
皮肤
(一)骨骼 1. 头骨 (1)脑颅 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 优于两栖类的平颅型。 头骨两侧具有颞窝,是咬肌附着的部位,并为 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分为3类:①无颞窝,如 龟鳖类;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化, 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 成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 和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 盾。
五. 循环系统
爬行类心脏及周围血管
六. 排泄系统
出现后肾1对,肾小管对水份的重吸收能力强, 有效防止了水份的散失,是对陆生生活的重要适应。羊 膜动物均以新出现的后肾管排尿,而中肾管在雄性专职 输精,在雌性则消失。输尿管末端开口于泄殖腔。 肾脏的排泄物以尿酸为主,无需太多水份伴随, 也是对陆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龟鳖目
蜥蜴目
蛇目
鳄目
体被
齿 心室隔膜 泄殖孔 交接器 附肢
骨质硬壳
具角质喙 不完整 纵裂 单个 有
细鳞
端生齿或侧 生齿 不完整 横裂 成对 有
细鳞
端生齿或侧 生齿 不完整 横裂 成对 无
方形大鳞
槽生齿 完整 纵裂 单个 有
眼睑
骨膜
可动
有
可动
有
不可动
无
可动
有
1.爬行类的起源 目前一般认为爬行类起源于石炭纪前的两栖 迷齿类中的蜥螈形类。 2.爬行类的演化 古生代中期爬行类出现后,很快就分为两大 支,即盘龙类和杯龙类。盘龙类通过兽孔类约在 三叠纪晚期演化为哺乳类;而杯龙类被认为是爬 行类进化的主干。而假鳄类除了进一步分化出有 鳞目、喙头目外,还通过槽齿类分化出鳄类、翼 龙类和恐龙类(鸟龙、蜥龙)。并很可能通过鸟 鳄类演化为鸟。
七.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脑及脑神经
(二)感官 1. 嗅觉器官 (1)鼻:出现了鼻甲骨。 (2)犁鼻器 2. 眼:具可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后眼角 出现真正的泪腺。已能略微改变晶体的凸度。 眼房内具锥状突,有营养眼球的作用。 3. 耳: (1)外耳:鼓膜稍内陷,出现雏形的外耳 道,有利于保护鼓膜。 (2)中耳:基本同两栖类。 (3)内耳:从球状囊分出的瓶状囊更加明 显,囊壁上出现一新的听斑,称基乳突。
如何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
• 最主要的区别是在于毒蛇有毒腺和毒牙, 无毒蛇则无此特征。
毒蛇
1.头大,大多呈三角形 2.有颊窝 3.吻尖往上翘起
无毒蛇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无颊窝 吻端圆钝或尖而不翘
4.尾短尖细,不断颤动,或 尾往后逐渐变细 侧扁而宽 5.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6.通体碧绿,体侧有白色或 体色大多不呈鲜绿色,斑纹 与毒蛇明显不同 红、白色纵线,尾尖焦红色; 等等 7.前半身能竖起,颈可膨胀 蛇身不能竖起,颈部不扩大 变扁,常主动攻击人 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排泄系统
(一)神经 1.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 出现了新脑皮,原脑皮的功能是嗅觉中枢,而 新脑皮则为高级的神经活动中枢。但爬行类的新脑皮 尚处于萌芽状态。 从鱼类就开始出现的纹状体主要功能是嗅觉,称 为古纹状体。到了爬行类,新增了新纹状体,包含许 多来自视叶和其他区域的神经纤维。 松果体 2.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羊膜动物具12对脑神经,前10对与无羊膜类 (如软骨鱼)相同,后2对为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脊柱
3. 带骨和肢骨 (1)肩带:内有一块十字形的上胸骨或称 锁间骨。 (2)腰带:两栖类同侧的坐骨与耻骨全部 愈合,而爬行类的此二骨部分分开且形成一个 大孔,称耻坐孔。此外,左右耻骨、坐骨在中 线处结合。 (3)四肢骨:指趾端出现角质的爪。 (二)肌肉 出现了肋间肌和加强了的皮肤肌,分别参与 呼吸和鳞片的运动。
十. 爬行类的起源及演化
十一. 爬行类的经济意义
爬行类因种类和数量较少,经济意义并不突出, 但多数蛇类捕食害鼠,蜥蜴、壁虎以昆虫为食(其 中不少是农业、林业和人畜害虫),对农林业、卫
生保健都有积极作用。
爬行类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毒蛇对人、畜
的伤害,尤其是毒蛇密度较大的地区,更为严重。
如亚洲热带地区,每年因蛇伤致死的人达2~4万。
四. 呼吸系统
(一)心脏 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缩小,成为右心房 的一部分。心脏具2心房和1心室,但心室已具有不 完全的分隔。 (二)动脉 仍属不完全的双循环。由于动脉圆锥消失,1 条肺动脉和1对体动脉直接由心室发出(不再经过动 脉圆锥),而颈(总)动脉则由右体动脉(1条)离 心后分出。 (三)静脉 仍保留1对侧腹静脉,但不象鱼类那样直接通 入总主静脉,而是象两栖类的腹静脉一样通入肝脏 并散成毛细血管网。肾门静脉已开始退化。
• • • • • • 4.蛇目(Serpentiformes)我国产210多种,毒蛇50种 常见科: 蟒科——具后肢的残余 上颌前端无毒牙:游蛇科——少数种具后沟牙 海蛇科—前沟牙,尾侧扁 上颌前端有毒牙:眼镜蛇科—前沟牙 蝰科—管牙 5.鳄目(Crocodiliformes)现存22种。鼍科—扬子鳄
感觉器官
八. 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1.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1对。输精管末端通泄殖腔 背面。具交配器。 2. 雌性生殖系统:输卵管各部功能发生分化,中 段分泌蛋白,下段分泌卵壳。
生殖系统
(二)发育
体内受精。受精在输卵管上端进行,大多卵生。 卵为首次出现的羊膜卵。
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特点:(1)具卵壳,可防止卵内水份蒸发,避免 机械损伤和细菌侵袭。卵壳上有大量小孔可透过空气, 保证胚胎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具卵黄囊,可保证 胚胎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3)虽然卵处于陆地上, 但在胚胎发育期间,卵内出现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等 结构,为胚胎制造了局部的水环境,保证胚胎发育的顺 利进行。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繁殖 和发育,无需象两栖类那样在生殖时必须再回到水中, 从此出现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2)五趾型的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爪。
(3)骨骼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头骨具单一枕髁,有
颞窝形成。脊柱分化明显。 (4)体内受精,发育无变态,产羊膜卵。
一.一般形态
(一)体形:已分化出明显的颈部。 (二)体壁 表皮:具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各鳞片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为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之一。指趾端的爪也是 表皮角质化的衍生物。鳞片有定期更换的现象, 称蜕皮。 真皮:部分类群具真皮发生的骨板。
九. 爬行纲的分类
现存的爬行类属五个目: 1.喙头目(Rhynchocephalia)如:喙头蜥
2.龟鳖目(Chelonia)我国产37种。常见科:平胸龟科,龟科,海龟科,棱皮龟科,鳖科等5科。
• 3.蜥蜴目(Lacertiformes)我国已知有150多种。常见科:
• 巨蜥科——个体大,体被颗粒状鳞 • 壁虎科——指(趾)端常具吸盘状趾点垫 • 鬣蜥科 • 石龙子科 • 蜥蜴科——具股窝或鼠奚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