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归藏_与清华简_筮法_别卦_李学勤
清华简九篇综述[著]李学勤
51清华简九篇综述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是在2008年7月由境外抢救入藏的。
从那时开始进行的竹简保护整理工作,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
自竹简入藏到2008年10月举行/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0,是第一阶段,中心工作是简的清理保护和鉴定。
同年11月清华工作人员赴各地有关单位学习保护经验,同时着手拍照,到2009年1月拍照初告段落,是第二阶段,中心工作是简的进一步保护和拍照。
2009年3月到6月,我们利用简的数码照片,对全部有字简作了试读,以更多了解这批简的性质和内容,是第三阶段[1]。
在浏览了全部简的基础上,2009年暑期以后,我们开展了简的缀合、编排和分篇工作。
和上述三个阶段一样,这个新阶段的工作相当困难繁重。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现在可以初步估计清华简包含书籍63篇。
这个数目不是最后的,今后通过深入释读研究,肯定会有调整。
我们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对已缀合、编排好的简,逐篇进行隶定和读释。
业已选出的第一批,有书9篇,暂名为5尹至6、5尹诰6、5程寤6、5保训6、5耆夜6、5金6、5皇门6、5祭公6和5楚居6(表一;封二)。
以下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对这9篇简作一简要介绍。
一5尹至65尹至6共简4支,简长4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
简文内容是伊尹见汤时的对话,体裁属于今传本5尚书6中的5商书6。
篇内伊尹称/尹0,也或称/0。
按清代梁玉绳5古今人表考6云,伊尹系/伊氏,尹字,名挚0[2],名/挚0见5孙子#522010年#第5期53u 清华简九篇综述542010年#第5期55u 清华简九篇综述562010年#第5期[29]参看李学勤5古文献论丛6,第75~7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又5中国古代文明研究6,第51~5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贾连敏5新蔡竹简中的楚先祖名6,5华学6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清华简——精选推荐
清华简清华简清华简,是清华⼤学于2008年7⽉收藏的⼀批战国⽵简。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物,⽂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简中为数较多。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化的初期⾯貌和发展脉络。
⽬录1清华简简介2⼊藏3主要内容4研究成果5研究⼈物清华简简介2008年7⽉,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简。
这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于这批⽵简的出⼟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知。
⽵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程⾸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貌,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简于2008年7⽉15⽇被运到清华⼤学。
校⽅⽴即组织专家,⽤3个⽉时间对它们进⾏了清理保护。
据清理后统计,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例很⼤,⽽且简上⼀般都有⽂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最短的10厘⽶左右。
简上的墨书⽂字出于不同书⼿,风格不尽⼀致,⼤多精整清晰。
有少数简上还有红⾊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藏折叠保护2008年7⽉15⽇,装载着⽵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学,⼀开箱⼤家就闻到⼀股刺⿐的化学药品⽓味。
据介绍,⽵简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把⽵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的⽵⽚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简上全是霉点。
其后,专家们⽤最⼩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简泡⼊⽆菌蒸馏⽔⾥。
在校⽅的⽀持下,还为⽵简建起了恒温恒湿的保藏室。
2008年10⽉14⽇,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清华简三大考古发现:筮法别卦和算表
清华简三大考古发现:筮法别卦和算表“算表”局部(资料图图源网络)最早“八卦图”(资料图图源网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后简称清华简)的整理报告从2010年第一辑开始,现在已进行到第四辑,以后还会陆续出版13至15辑。
第一辑到第三辑里,我们已经公布了清华简的一些内容。
第一辑主要是《尚书》、《逸周书》的文献如《尹诰》、《金滕》、《保训》以及和楚国历史有关的《楚居》。
第二辑发表了一篇从周初到战国前期的史书——《系年》。
第三辑主要有《说命》三篇——《傅说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
《周公之琴舞》实际是由10首诗构成的组诗、《芮良夫毖》由两篇合成,一共有180多句,是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诗里最长的,这些珍贵遗书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注意。
此次公布的第四辑有三方面内容:《筮法》、《别卦》、《算表》。
《筮法》:唯一保持成卷状态的竹简《筮法》简是在2008年入藏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的,是唯一一个保持着原来成卷状态的竹简。
众所周知,竹简是成篇成卷编连在一起的,但由于一直藏在地下、或在发掘出土时出现的种种状况再加上出土后经多次流转,一般都会散乱,但我们在整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时发现里面有一卷还保持着原来成卷的样子,这就是《筮法》。
由于《筮法》简保存得比较好,所以上面的编号没有一个编连有误,它实际上是一个用竹简构成的帛书,我们可以推测,它的反面有一层丝织品,可以稳固竹简,这种竹简形制属首次发现。
《筮法》是《易》学的一种占筮用书,系统地记述了占筮的的理论和方法,它讲了17命,比《周礼》的8命要多。
在讲述17命的内容及其他的一些问题时,它举了具体的例子。
比如“果”命,有具体占筮的八卦的图像,这一点很便于使用。
而这些卦象都是以数字表示的,这一点与楚简常见的占筮是一致的。
而且它与常见的占筮有一个特别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两个数字卦并列,每一边是6画,每一边是6个数字,两行一定要并列起来。
这与之前发现的楚简占筮记录从形式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北大汉简荆决与传本归藏的关系问题
北大汉简《荆决》与传本《归藏》的关系问题(首发)王宁枣庄广播电视台笔者以前研究传本《归藏》时写过一篇《〈归藏〉篇目考》,基本看法是传本《归藏》是晋代汲冢出土的《易繇阴阳卦》(又称《阴阳说》)、《卦下易经》、《公孙段》等易类文献的汇编,所以《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中著录其书为十三卷(《崇文总目》云“十三篇”)。
[1]最近又读到程浩先生《辑本〈归藏〉源流蠡测》一文,[2]程先生也持类似的观点,并结合了近年来出土的易类文献,认为:“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
”《别卦》、《筮法》、《易占》的确是易类文献,说它与辑本《归藏》可能有所联系,是有道理的,尤其是秦墓《易占》,目前学界已经普遍认为就是传本《归藏》里的《郑母经》,也将它定名为《归藏》(下为了与传本《归藏》区别,仍称《易占》),二者有很直接的关系。
近日,朋友购得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各编,蒙其见示,读到了第伍中的《荆决》,感觉此书与易占类书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把它归入易类文献恐怕不妥,它和传本《归藏》是否有关是不好确定的,故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荆决》与《周易》、《归藏》的区别根据《周礼·春官·大卜》的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又《占人》:“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
”又《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
以辨吉凶。
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上春,相筮。
凡国事,共筮。
”本来用蓍策算筹之类的工具占卜都可以说是“筮”,其筮法都可以称“易”,而从《周礼》的记载来看,大概可以知道古人认为的易书都是有八经卦和六十四卦,各种筮法均出于此,再看看《左传》、《国语》、《穆天子传》等先秦古籍中筮卦的记载,凡有爻辞的都给出卦名,一般是说“筮之,遇某卦”、“其卦遇某卦”、“卦得某卦”等等,这些卦名也都和《周易》是一个系统,目前出土的秦墓《易占》、《筮法》、《别卦》之类也都是如此,其筮法可能有所不同,都用六十四卦却是统一的,是易筮不同的分支流派。
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
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贾连翔①张政烺先生在研究数字卦的过程中就曾指出“筮法问题不容易解决”,②如果单从考古材料着手研究,其中主要难点我想有三条,(1)我们目前所得到的数字卦例都是演算后得到的运算结果,其过程只能通过反推的方式求得;(2)已知的数字卦例大多是零散得到的占筮实例,不成系统;(3)占筮方法会有同时存在多种系统的可能,已知的数字卦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笼统地将不同算法的结果汇集在一起,只会让我们更加束手无策。
随着楚简中数字卦材料的增多,加上清华简《筮法》的发现,材料可以形成系统了,使得研究的窘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筮法》篇是一部系统介绍占筮理论和方法的专书,形式类似一张帛书,整理者按照所载内容,以区域划分的方式,将全篇分为30节。
其中前19节列举了57个数字卦作为占例,这些数字卦的结构,与天星观简、包山简、新蔡葛陵简等楚地竹简所载的25个数字卦卦例,形式相当一致。
通过对《筮法》的初步研究使我们认清了,上述楚地出土的数字卦结构,并非并行的两组六画卦,而是出“”、于“四位”中的四个三画卦。
组成这些卦画的“”、“”、“”、“”、(一)演算方法需要满足的条件我们解数学题常用的一个词叫“已知条件”,《筮法》中有关演算的已知条件有如下几条:(1)篇末有一段韵文,是针对通篇论及的十七种占筮命题的,说:凡是,各当其卦,乃力(扐)占之,占之必力(扐),卦乃不(忒)。
整理者将“力”读为“扐”,通过《说文》和《周易·系辞》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③很可能与《系辞》所载占筮程序有关。
(2)①贾连翔(1983-),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
②张政烺. 易辨. 文史: 第二十四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③李学勤.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文物, 2013, (8).证明简文中一般用以表示阳爻的“”和阴爻“”,确是“一”、“六”两个数字,同时,五、九也表示阳爻,八、四也表示阴爻,但都是少数情况。
清华简《筮法》研究
清华简《筮法》研究清华简是一份被发现于1975年的战国时期简帛,因其出土地点为清华大学本部,而得名为“清华简”。
这份简帛包括了多种题材的古籍,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筮法》。
这份古籍包括了卜筮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将卜筮与政治、军事相结合,影响重大。
因此,研究《筮法》是了解战国时期卜筮学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将提供5个证据证明《筮法》的重要性,并探讨这一份古籍的研究价值。
首先,来自《筮法》的第一个证据是它是一种权力工具。
该书中讲述了卜筮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定军之法”卜筮出的结果,可用来“定百官之位”,从而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当时的政治领袖来说,《筮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以便于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
接着,通过《筮法》可以了解到卜筮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筮法》提供了复杂的卜筮技术,如“十二托孝法”、“三任法”等。
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战场上,用于军事决策。
例如,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利用“彖辞”卜筮法来预测战争结果,并最终获得胜利。
通过《筮法》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卜筮战术,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
其次,《筮法》还提供了一些有关宗教信仰的信息。
例如,《筮法》中讲到了卜筮时应该避免的不吉利现象,如“见鬼、闻鬼、逢鬼”等。
这些具有传统宗教信仰的特征,通过研究《筮法》,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此外,通过《筮法》还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例如,在《筮法》中,提到了采用“四分仪”来确定方向,来保证卜筮的科学性。
并通过诸如“尺锥”之类的工具进行卜筮测量和计算。
因此,研究《筮法》不仅仅是了解古代的宗教与文化,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科学技术。
最后,《筮法》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民生活与价值观。
例如,书中提到了“求睿智”、“需谋轻重”等价值观念。
另外,通过卜筮预测天气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以及灾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筮法》对于了解战国时期卜筮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辑本《归藏》源流蠡测
Ab s t r a c t :T h e Gu i c a n g 归藏 f Re t u r n t o t h e Hi d d e n )w a s r e f e r r e d t o i n t h e Z h o u l i阁 礼 ( Z h o u R i t u a l s ) a s o n e o f t h e “ t h r e e
( R e s e a r c h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C e n t e r o f E x c a v a t e d Do c u me n t s 。Ts i n g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 。C h i n a )
s p r e a d o f t h e Gui c an g,n o ma t t e r b y t h e c o mm e n t s o n a n d c i t a t i o n s f r om i t b y t h e S i x Dy na s t i e s s c h o l a r s o r b y i t s c o l l e c t i o n
On t h e O r i g i n a n d T r a n s mi s s i o n o f t h e C o l l e c t e d V e r s i o n o f t h e G u i c a n g 归藏
CH EN G Ha o
C h a n g e s . ”B u t s e l d o m h a d i t b e e n c i t e d f r o m t h e p r e — Qi n[ i . e . ,b e f o r e 2 2 1 B C E ]p e r i o d t h r o u g h t h e Ha n d y n a s t y( 2 0 6 B C E 一
《清华简(一~四)》研究述评
2
期
JOURNAL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OFCHENGDU UNIVERSITY 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M2a6r .,N20o1.82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8.02.018
一 、文 字 考 释 研 究
战国 古 文 材 料 的 大 量 出 现 源 于 清 末 民 初,但 由 于 材 料 较 为 分 散 ,六 国 文 字 形 体 又 各 有 变 化 ,不 易 对
其 进 行 系 统 的 研 究 。 近 年 来 ,大 量 简 帛 文 献 的 出 土 , 为古文字的考释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清华简 文字书写风格工整 且 极 富 变 化,是 探 究 战 国 中 晚 期 楚地文字特点的一批重要文本资料。
《清华简(一~四)》研究述评
杜 航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清 华 简 作 为 一 批 弥 足 珍 贵 的 战 国 中 晚 期 竹 简 ,自 出 土 以 来 就 得 到 了 学 者 们 的 普 遍 关 注 ,相 关 学 术 研 究 成 果 不 断 涌 现 。 为 总 结 成 绩 ,指 明 缺 失 ,现 从 文 字 考 释 类 、出 土 文 献 与 传 世 文 献 对 读 类 、思 想 史 类 、历 史 研 究 类 以 及 其 他 研 究 等 五 个 方 面 ,对 《清 华 简 (一 ~ 四 )》的 研 究 做 一 次 系 统 性 的 梳 理 。
· 100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8 年
一白兔不得,是 始 为 陴, 诸 屋,以 御 白 兔 ”[3]161,这 两句中“ ”字 的 释 读 历 来 存 有 争 议。 目 前,学 界 对 于此字的释读可大致分成三类: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筮法_篇与_说卦传_廖名春
而清华简卦位图则云:“东方也,木也,青色。 南 方也,火也,赤色。 西方也,金也,白色。 北方也, 水也,黑色。 奚故谓之震? 司雷,是故谓之震。 奚 故谓之劳? 司树,是故谓之劳。 奚故谓之兑? 司 收,是故谓之兑。 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 罗。 ”其以震居东方,司雷;以兑居西方,司收 (秋是收获的季节):皆与《说卦传》同。
《说卦传》在“专说八卦”的九章中,第三章 按照帛书《衷》篇当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 水相射,雷风相薄。 ”[2]其八卦次序是先父母而 后少男少女,再中男中女,最后长男长女。 第四 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 艮之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是 先长男长女后中男中女,再少男少女,最终以
构成这 114 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 和 “ ”,此 外 还 有 “ (九 )”、“ (八 )”、“ (五 )”、“ (四 )”。 “ (九 )”、“ (八 )”、“ (五)”、“ (四)”是筮数;“—”和“ ”也当是筮 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 其《爻象》章以“子午” 配“ ”,“丑末”配“ ”,“寅申”配“—”,“卯酉”
70
■ 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
我们按照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将其写 成《周易》的六画卦,这 114 个六画卦依次就是: 乾、家人;大畜、噬嗑;解、节;兑、噬嗑;解、节; 兑、鼎;豫、家人;剥、遯;屯、睽;否、升;旅、观; 临、革;屯、恒;明夷、夬;解、大过;夬、临;否、中 孚;恒、革;既济、大过;损、鼎;坤、升;乾、遯;夬、 坤;剥、履;丰、节;大过、否;谦、睽;大畜、井;大 畜、随;大畜、旅;升、涣;大壮、贲;大畜、晋;小 畜、晋;咸、小畜;咸、师;咸、涣;谦、家人;夬、谦; 乾、遯;乾、否;乾、豫;乾、剥;坤、升;坤、明夷; 坤、临;坤、谦;既济、睽;既济、鼎;震、解;泰、益; 既济、既济;未济、未济;咸、同人;既济、归妹; 谦、噬嗑;履、井。 《周易》的阳爻称“九”,阴爻称 “六 ”。 而 这 些 六 画 卦 则 多 称 “—(七 )”和 “ (六)”,显然,它们并非《周易》一系。
有关清华简《筮法》的几个问题
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文本解读
由于简牍的材质和书写习惯等原因,有些字迹模糊不清,给文本解 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理论争议
对于《筮法》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研究方法
对于《筮法》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涉及古文字学、 历史学、易学等多个领域,对研究者的学术素养要求较高。
清华简《筮法》的出土为研究先秦史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丰富 了我们对先秦时期的认识。
推动了先秦史研究的进步
由于《筮法》涉及先秦时期的筮法、历法、神话传说等方面,推动 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步。
增强了先秦史研究的客观性
清华简《筮法》作为实物资料,增强了先秦史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 性。
对易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了新的易学研究视角
VS
与后世易学的比较
《筮法》作为早期易学著作之一,与后世 易学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筮法》更 加注重占筮的实践和应用,而后世易学则 更加注重哲理和思辨。其次,《筮法》的 内容较为简单、朴素,而后世易学则更加 复杂、精细。
04
《筮法》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 位
对先秦史研究的影响
提供了研究先秦史的新材料
在这批竹简中,有一篇名为《筮法》的文献,主要探讨了古代占筮的方法和原则。
《筮法》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神秘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 注。
《筮法》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筮法》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 介绍了不同的占筮方法,如“大
衍之数”、“五行之数”等。
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不仅涉及到具体的占筮技巧, 还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对占筮的
影响。
《筮法》的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为研究古代占筮提供了宝贵的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筮法_与数字卦问题_李学勤
插有图形,整篇看来很像是一幅帛书。 整理时 按照文字的内容、位置和行款,暂分之为 30 节。
奚故谓之罗? 司藏,是故谓之罗。
这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意味。 再看该图
次外圈的八卦,对比依《说卦》画的卦位,劳(坎)
罗(离)两卦的位置背反。
我最初看到这幅卦位图,猜测是把数字卦
这两者画错了。 后来细绎简文全篇,才知道许
多地方都同卦位图息息相关,图上的卦位并无
误绘之处。 例如论四季八卦所应吉凶的一节,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中 华 文 明 探 源 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课题“古代简牍保护与整 理 研 究 ”(2010BAK67B14)以 及 清 华 大 学 自 主 科 研 项 目 “清 华 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又一个是:
然而完全不出现六画卦即别卦的卦名, 也不用 任何卦爻辞,正与天星观等楚简所见一样。
三画卦即经卦的卦名,在《筮法》简文中多 见。 艮、巽、兑与震(一部分)是楚文字相应写 法,没有特异之处。 乾,《说文》从乙倝声,简文 只作“倝”,是假借字。 离,简文作“罗”,同于马 王堆帛书《周易》,也系通假。 坤,简文作“ ”, 是 《 归 藏 》 特 有 的 写 法 [3]。 也见于碧落 碑及 《汗 简》,推测都是来自《归藏》。坎,作“ ”,即“劳”字, 同 于 王 家 台秦简《归藏》,辑本《归藏》作“犖”[4], 《周易·说卦》第五章称坎“劳卦也”。 从这些,已 可看出《筮法》经卦卦名近于《归藏》。
清华简《筮法》的高级性:元符卦和示数卦——与李学勤等先生商榷
清华简《筮法》的高级性:元符卦和示数卦——与李学勤等先生商榷雪苗青【摘要】《筮法》诸例卦被统称为数字卦的唯一理由是基于误解,《筮法》第二十八节"子午九"等内容只是地支配数,标题被误定为"地支与爻";泛数字卦论有逻辑跳跃,也有反例,证明例卦领域有元符卦(卦画卦).细探实例可知:诸例卦分为元符卦和示数卦,后者分为含数卦和数字卦;示数卦占少数,其中只有一例能确认为数字卦,且非筮数;元符卦在卦象层次示例,示数卦在爻象层次示例;四季吉数的四例卦,各例示一个吉数爻,其他爻画只能是阴阳符;爻象分析以卦象分析为基;第二十六节"崇"先是八卦分类,每卦下面再分数字,明确例示元符卦是基础、是体.对于数字卦、示数卦,需区分类型高低,高级者是元符卦的突破性深入形态.《筮法》属高级易学,比《易经》的层次高;其"八卦五行颠倒颠"并非低级,其用法至今是极高深的秘传易术;《筮法》应冠名《易术》.【期刊名称】《中州学刊》【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7页(P113-119)【关键词】清华简《筮法》;元符卦;示数卦;含数卦;数字卦【作者】雪苗青【作者单位】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怀化 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1【哲学研究】清华简《筮法》诸例卦乃至诸卦,学界统称为数字卦,认为《筮法》证明数字卦的用数在战国时期演化出阴阳符号,有的学者甚至由此推论春秋作品《左传》《国语》所录筮例乃后人之伪造。
①其源在李学勤先生、廖名春先生之看法。
李先生说,《筮法》“‘十七命’各节都列出数字卦作为占例……例如‘死生’一节,有两个数字卦的占例,一个是。
又一个是:。
”②图例仅有两个符号。
廖先生说:“构成这114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一’和‘∧’,此外还有‘(九)’、‘ハ(八)’、‘×(五)’、‘(四)’。
‘(九)’、‘ハ(八)’、‘×(五)’、‘(四)’是筮数;‘一’和‘∧’也当是筮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
再论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诸问题
再论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诸问题清华简《筮法》能够给数字卦问题的讨论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的契机。
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清华简《筮法》篇能够给这一论断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
清华简《筮法》揭示了筮法问题的复杂,不仅对成卦方法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而且对解卦方法的研究也要考虑其多样性。
在总体上,清华简《筮法》占筮系统与《周易》占筮系统有着很大的理论差距,前者应该不属于三《易》系统而属于民间杂占一类。
特别是就一种民间流行的占筮系统而言,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中《周易》解说22例所反映的官方易占系统差异明显。
标签:清华简《筮法》;数字卦;筮法;成卦方法;解卦方法2013年年底清华简《筮法》篇发表之后很快形成了一个易学研究热点,几年来各种相关研究文章不断出现。
笔者近日重新拜读了李学勤先生的文章《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①,又把清华简《筮法》篇反复翻阅,对于数字卦等问题有一些想法不吐不快。
愿以此文附李先生骥尾,敬请方家指正。
一、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同李先生一样,对于清华简《筮法》,笔者最为关心的是数字卦问题,即数字卦是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
如果说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那么在考古发现中不断出现的林林总总的数字卦又该给予一个怎样的合理解释呢?在这一点上,清华简《筮法》确实能够给数字卦问题的讨论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的契机。
清华简《筮法》中所出现的筮卦都是六位卦,共114个,而且都是两两相对,并无一例单出。
这就说明按照当时的占筮惯例,人们总是以“筮卦对”的形式进行贞问和筮占,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当时人们总是以“筮卦对”的形式对贞问和筮占的结果进行记录。
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笔者在几年前对数字卦问题所做的一个基本判断:关于数字卦的考古材料中并列的两串筮数不是一次占筮的记录,即不可以像张政烺先生那样将其解读为一次占筮所出现的本卦和之卦,而只可能是两次占筮的记录,即每一个筮数串都必须解读为一次占筮所出现的本卦以及之卦(如果有之卦出现的话)。
最早的“乘法表”和八卦图都在清华简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又整理出《厚父》、《封许之命》、《命训》等六篇战国竹书,此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其中除《命训》见于今本《逸周书》外,其他五篇皆未见于传世文献。
早报记者徐明徽2008年,2500多枚写于战国时期的竹简由校友捐赠给清华大学。
这些竹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从2010年底开始,清华简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每年出版一辑,收录对战国竹简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终于出版了。
此次整理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六篇竹书中,有五篇都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
其中《厚父》、《封许之命》是失传千年之久的《尚书》篇目。
孟子引用过的《厚父》由13支简组成《厚父》记录了“王”与夏代后人的对话,篇中文句曾被战国时的孟子援引;《封许之命》是周成王封吕丁于许的册命,成王所赐车马器、鼎彝正是周初“分器”之开端。
“记得当时看到一支简,上面赫然有‘作之君,作之师’等字样,使得大家很兴奋,因为有关文曾见于《孟子》,而且是明确出于《尚书》的,我们迅速记录下来。
这支简,就是最近整理注释的《厚父》的第五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曾回忆整理《厚父》时的情景。
《厚父》由13支简组成,第一支简上下两端残缺,其余简皆完整无缺。
简的背标有序号,依次为“一”至“十三”,最后一支简的背后有“厚父”二字,所以取为篇题。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向早报记者介绍:“《厚父》全文只有短短数百字,但是内容丰富文辞典雅,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厚父》通篇为“王”与贤人“厚父”的对话。
在两人的对话中,王通过追溯夏代的历史,指出勤政、用人、敬畏天地等方法对于永保城邦的重要性,并且向厚父介绍了自己当下的作为。
厚父则提出了如果君主颠覆德行、不守常道,则会产生严重后果,君主应当畏天命、知民心以及遵守各种德行。
《周易·坤卦》卦名新探——秦简《归藏》及清华简《筮法》的启示
《周易坤卦》卦名新探——秦简《归藏》及清华简《筮法》
的启示
辛亚民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22()2
【摘要】《周易》坤卦也遵循“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卦名本作“黄”,
源于爻辞中“黄裳” “玄黄”之“黄”,甲骨文“黄”“寅”同形,“寅”与“坤”同音通假,以“寅”为卦名在《归藏》中得以保留。
《易传》以“地” “顺”释“坤”缘于声训。
“坤”卦又作“川” “■” “巛”,与“坤”为通假关系。
【总页数】6页(P125-130)
【作者】辛亚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论清华简《筮法》卦位图与四时吉凶
2.清华简《筮法》的高级性:元符卦和示数卦——与李学勤等先生商榷
3.再论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诸问题
4.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皆数字卦么?发现反例--与李学勤、廖名春等先生商榷
5.《归藏》书名来源考:“帝-坤”体居首--兼解王家台秦简《归藏》坤卦名“寡”之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说文解字系列:说“坤”
《周易》说文解字系列:说“坤”《周易》第二卦的卦名,通行本和《象传》均写作“坤”,而在帛书本中和熹平石经上,都写作“巛”。
《玉篇》曰:“巛,古文坤字”,认为“巛”就是“坤”的古字。
“乾坤”一词在汉代刻石上也通常写成“乾巛”,如《华山庙碑》有“乾巛定位”,《孔庙秦铭》有“乾巛所挺”。
“巛”字也和“川”通假(《唐韵》:“巛,川本字。
”),所以不少汉碑上还有把乾坤写成“乾川”的,如《尧庙碑》有“乾川之象”,《张公神碑》有“乾刚川灵”,《三公山碑》有“建立乾川”,《造桥碑》有“乾川垂极”等等。
问题似乎解决了:“巛”是“坤”和“川”的古字,“巛”和“坤”本来就是一个意思。
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
前面我们说过,“乾坤”其实是商易《归藏》中的两个卦名,在传本《归藏》中,“坤”的字形长得像一个“臾”字。
清华大学所藏的战国时期竹简上的“坤”字,与传本《归藏》的写法完全一样,李学勤先生说“《筮法》的八经卦名称与《归藏》是最一致的,有方位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坤’字,简文作*,上面从申,下面从大,这是一种古文写法,见于《归藏》。
郭忠恕《汗简》、山西《碧落碑》都见此字,可能都源于《归藏》”碧落碑上的古文“坤”字和《归藏》相同《归藏》里的这个“坤”字虽然和我们所熟悉的“坤”字有点像,但其字形显然并不是《说文》所说的“从土从申”,而且也和“巛”字相差甚远,也就是说,这个字才是“坤”字的真正古字。
那么,这个“坤”的古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于省吾在《易经新证》中提出,“寅乃坤之叚字”。
我们从清华简中也可以看到,古文中的“寅”和“坤”字确实非常相似。
寅不仅有敬之意,还有演化,衍生之意,这些意项均与坤卦的主旨颇为吻合。
古文“寅”字,于省吾认为即古“坤”字但我们认为未必需要舍近求远:可以确定的是,“坤”的古字从“申”。
《律书》曰:“申者,言阴用事,申则万物,故曰申”;《释名》曰:“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说文》也说:“申,身(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综合上述三种解释,可以看出“申”意味着“阴用事”和“阴气成”,这与坤卦的纯阴之象是非常吻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5-7页
历史学报二○一四年第一期
史
料学与史学史研究5
3《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李学勤
[摘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分别以《筮法》和《别卦》为题
收入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
就卦名、次序、写法等内容来看
,《筮法》与《别卦》确与《归藏》密切相关。
[关键词]清华简
;《归藏》;《筮法》;《别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09JZD004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AK67B14);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收稿日期]2013-12-03
[作者简介]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
(北京100084)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整理时分别题为《筮法》和《别卦》
,已经收入于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
[1]
我在介绍《筮法》的小文里,曾指出其内容同《归藏》有密切关系。
[2]
本文想就此作进一步讨论,说明《筮法》以及《别卦》两者确与《归藏》相关。
传世的《归藏》
,长久以来被斥为伪书,到1993年江陵(今荆州)王家台秦简《归藏》出现以后,才受到学者的广泛注意。
实际上,早在1978年所谓的“数字卦”问题提出不久,饶宗颐先生便有文章引及传世《归藏》
,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3]
近年有关著作日益增多,然而关于《归藏》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
《归藏》的流传,是有迹可寻的。
众所周知,《归藏》乃“三易”之一,见于《周礼·大卜
》,《礼记·礼运》篇郑注以为就是孔子所见的《坤乾》。
汉代有《归藏》存在,只是未收录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桓谭《新论》云:“《归藏》藏于太卜”,还说:“《归藏》四千三百言”
,可知当时该书的篇幅同《周易》经传相埒。
由晋代到隋唐,《归藏》依然存世。
《隋志》载《归藏》十三卷,有“晋太尉参军薛贞注”。
新旧《唐志》也著录十三卷,而云“司马膺注”
,当系不同注本。
其后该书散佚,《宋志》只记“薛贞注《归藏》三卷”,应即薛注本的孑遗。
不幸的是这三卷本也已亡失不存,今天所能依据的,只有清人的辑佚本。
辑本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为好,也可参照朱彝尊《经义考》,后者我使用的是新问世的《经义考新
校》本[4]。
《经义考》引《中兴书目》说:“《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
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
”又引郑樵说略同。
对照上面引述的史志,知道晋至隋唐的十
历史学报
二○一四年第一期
史料学与史学史研究
63三卷卷各一篇,宋代的三卷也是一样。
至于篇名,除《中兴书目》等说的三篇外,佚文里面还有《郑母经》和《启筮》,在此不能详论。
辑本引朱震《汉上易集传》云:“《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卦有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
《周礼》三易‘经卦皆八’,所谓经卦则《初经》之卦也。
”以《初经》的这些内容与清华简《筮法》比对,可以看到下列几点:
第一,八经卦的卦名彼此一致。
在前述我介绍《筮法》的小文中,已经说过其坤卦简文作“”,是《归藏》特有写法,也见于《汗简》等,推测也是来自《归藏》,朱震引作“奭”,乃是讹字。
坎卦简文作“(劳)”,同于王家台简《归藏》,朱震云作“荦”。
震卦简文有时作“来”,与《归藏》的“釐”是通假字。
总之,《筮法》的八经卦名和《归藏》是极相近,甚至可以讲是相同的。
第二,朱震说《初经》八经卦“卦皆六画”,罗苹的《路史》注也说《归藏·初经》“卦皆六位”。
《筮法》也是这样,简内虽有以三画卦组成的“卦位图”,全篇占筮之例却都是六画卦,与《归藏》相似。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初经》八经卦的次序不是像一般猜想的坤在乾前,而是依次为(用通行《周易》卦名):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这种次第是所谓“乾坤六子”说的体现。
按《易传》里的《说卦》第十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这是“乾坤六子”说的依据,《归藏·初经》的卦名次序即依据此说,只是六子按少、中、长排列而已。
《筮法》筮例多处运用此说,我在介绍小文中已有举例。
《别卦》简文正是与“乾坤六子”说相关的卦名表,整理报告已作了扼要说明。
《别卦》共简8支(缺1支),以六画卦的上卦、下卦纵横交互,如两者相同则予省略,因此所形成的表内只有别卦五十六个,而没有同于经卦的八个。
《别卦》简没有编号,也未见其他可用以推定简次的痕迹。
整理报告采用的排列方式,可列表如下(用通行《周易》卦名,不见于简文的经卦加【】表示),上面加的一行是上卦,右侧加的一列是下卦:
表1《别卦》所涉卦名表
巽离兑坤震坎艮乾
小畜大有夬泰大壮需大畜【乾】乾
观晋萃【坤】豫比剥否坤
渐旅咸谦小过蹇【艮】遯艮
中孚睽【兑】临归妹节损履兑
涣未济困师解【坎】蒙讼坎
家人【离】革明夷丰既济贲同人离
益噬嗑随复【震】屯颐无妄震
【巽】鼎大过升恒井蛊姤巽
不难看出,其下卦的次序全同于《归藏·初经》,上卦的次序则系乾坤各率三子,而三子仍依少、中、长为次。
这种排简方式的结果,与1973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周易》经
原发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5-7页
李学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 ︽别卦︾
7
3文的六十四卦次序相合[5]
,从而为整理报告所接受。
当然,如果调整简的排序,使其上卦也遵照《初经》那样的次第,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
上文已说到《筮法》经卦之名同《归藏》密合,其实《别卦》也有类似的特点,这里只举出几个特别明显的例子:
一个是辑本《归藏》的豫卦作“分”
,见李过《西溪易说》。
王家台简作“介”,其整理者以为系“余”字之误[6],我也有同样的想法[7]292。
现见《别卦》也作“介”,才知道这一猜想是不对的。
再一个是临卦,李过说《归藏》作“林祸”。
《别卦》该卦名是一个字,左侧从“言”,右半上从“林”字,下与楚文字“骨”字所从形近,推测“林祸”之说即由该字而来。
还有随卦,辑本作“规
”,《别卦》简上卦名的字下部从“心”,上部左侧似“毛”,右旁从“见”,恐怕本来就是“规”字。
“介”、“林祸”、“规”等卦名,是《归藏》特有的,足以作为简文与《归藏》关系的证据。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
[2]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文物》,2013年8期。
[3]饶宗颐:《殷代〈易〉卦及有关占卜诸问题》,《文史》第20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林庆彰等主编:《经义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张政烺:《帛书〈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3期。
[6]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7]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
[责任编辑:秦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