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6d9112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3.png)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9245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1.png)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
五行的方位
金西方、木东方、水北方、火南方、土中 央。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
五行的颜色
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
五行的特性
金主收敛、沉降;木主生长、升发;水主 滋润、下行;火主温热、上炎;土主运化 、中庸。
阴阳对立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 对立、相互排斥。例如 ,天为阳,地为阴;昼 为阳,夜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等。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 有阳就没有阴;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无阳不 生,无阴不长等。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 ,四季的更替,春夏为 阳,秋冬为阴;一天之 中昼夜的交替等。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归 纳
contents
目录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 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01
CATALOGUE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
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万物 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 立、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 源。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的数量、程 度等可以互相增减、此 消彼长。例如,人体的 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 都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 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导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 统一的关系,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也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 ,心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主神志 ;肝为阴中之阳脏,主疏泄、主藏血 等。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5745e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4.png)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2页
➢ (2)相克关系病理传变(相乘相侮) ①相乘
肝病传脾(木旺乘土、土虚木乘)→肝 脾不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3页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疗
➢ 1.指导疾病定位诊疗 ➢ 诊疗: 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7页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8页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改变。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 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肠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胱
二 阴
骨恐唾
第35页
(三)五行生抑制化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 :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 木→火→土→金→水 相克: 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相生关系: 生我——母、我生——子 相克关系: 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0页
火曰炎上——凡含有温热、升腾等性质事 物, 归属于火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1页
土爰稼穑——凡含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土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2页
金曰从革——凡含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金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3页
水曰润下——凡含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事物, 归属于水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388217856a561253d36f18.png)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心
肝
脾
肺
肾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脉
筋
肉
皮
骨
舌
目
口
鼻
耳
面
爪
唇
毛
发
喜
怒
思
忧
恐
汗
泪
涎
涕
唾
洪
弦
缓
浮
沉
神
魂
意
魄
志
中医阴阳五行学
![中医阴阳五行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e2c4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0.png)
中医阴阳五行学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阴阳五行学简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
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
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
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
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循环,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
《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
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
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
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
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
阴阳五行学说名词解释
![阴阳五行学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5fb81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3.png)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疗法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疗法妨碍科学的进步。
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
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
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
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
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e313c9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5.png)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阳气代表着活力、温暖和推动力量,而阴气则代表着宁静、滋润和抑制力量。
阴阳平衡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发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等症状;阴气过盛则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泻、精神萎靡等。
因此,在养生中,我们要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
比如,在饮食方面,热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有助于补充阳气,而寒性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则可以滋阴降火。
在作息上,白天阳气旺盛,适合活动和工作,夜晚阴气渐生,适合休息和睡眠。
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木主生发,肝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春季是肝气旺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养肝。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和暴怒,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猕猴桃等,以滋养肝脏。
火主炎上,心主血脉和神志。
夏季炎热,心气旺盛,养生重点在于养心。
要避免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防止中暑和耗伤心气。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红色的食物,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以补养心气。
土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
长夏季节,湿气较重,容易损伤脾胃。
此时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金主收敛,肺主气司呼吸。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气。
养生要注意养肺润燥。
多喝水,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润肺的食物。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e547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9.png)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541b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3.png)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3af9937ce2f0066f4332299.png)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选课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精选课件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精选课件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精选课件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精选课件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精选课件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精选课件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5229ce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72.png)
中医阴阳五⾏学说 阴阳五⾏学说主要由阴阳五⾏与五运六⽓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法的关系。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学说,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学说简介 阴阳五⾏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作⽤的推动下孳⽣、发展和变化;并认为⽊、⽕、⼟、⾦、⽔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学、⽓象学、化学、算学、⾳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学说⼴泛地运⽤于医学领域,⽤以说明⼈类⽣命起源,⽣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应⽤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来说明⼈体的组织结构、⽣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体是⼀个有机整体,⼈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统⼀的关系。
从⼈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肺)和阴脏(肝、脾、肾),每⼀脏腑之中⼜可将其功能归为阳,⽽其物质归为阴。
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的⽣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体的正常⽣命活动是阴阳两个⽅⾯保持着对⽴统⼀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体的物质基础属阴,⽽⽣理功能活动属阳,⼆者互相依存。
⽣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理活动的结果⼜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dc534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a.png)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397442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3.png)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天地变化的需要。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阴阳学说。
后来,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阴阳二元对立,它描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和相互转化。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相互依存、转化运动、内外关系的特点。
阴阳二元对立与统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通过生克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并推动世界的运行。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还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和占卜等领域。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在天文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星象的演变和天体的运行规律。
在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节气调控。
在占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人们的决策。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中,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阴阳五行的变化来理解世界和解释万物。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智者和学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 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 相互结合。
相生相克不可分割。没有生,事物无法 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
相生相克——五行协调平衡(相对的)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过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又称为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 约束的关系。
•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 -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
“我克”者为“所胜”,
•
“克我”者为“所不胜”
五行生克次序图
4、此消彼消
互根互用不及 一方虚弱——无力资生助长对方——另
一方随之消减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损及 阳,阳损及阴
1)阴阳消长的根本原理: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 互用
对立制约:如寒与热 互根互用:如气与血
2)阴阳平衡: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越 一定的限度 “阴阳贵和”
消长变化是绝对的 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木
土
正常
相乘
过度
水平
衰弱
土虚木乘
2、五行相侮
• -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 “反克”
• -五行相侮的次序
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 亢盛——反向克制 “不及” 虚弱——反向克制
1) 金克木 木亢盛:木侮金 2) 木克土 木虚弱:土侮木
相侮示意图
木 金
过度
正常 相侮 亢盛
水平
木侮金
• 人体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 • 阴虚时cAMP升高,阳虚时cAMP/cGMP
降低 • 癌基因与原癌基因 • 促凋亡基因与抑 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
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苦
赤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甘
黄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悲
咸
黑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之间关 系正常的状态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之 间关系异常的状态
1、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虚导致脾阳不振(畏寒、四肢不温、 纳呆、腹胀、泄泻、浮肿)
• 培土生金-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肺气
虚弱+脾虚 (久咳不已、痰多清稀、食
欲减退、大便稀溏、四肢乏力、舌淡脉 弱)
• 金水相生-补肺阴以滋肾阴,滋肾阴可
补肺阴-肺肾阴虚(咳嗽、干咳或咳血、 音哑、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膝 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色泽 2.声音气息 3.症状 4.脉象 5.辨证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体表,背,外侧,六腑,心肺 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肝脾肾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阳中之阴
阳
阴 阴中之阳
(四)阴阳消长平衡
1、此长彼消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制约较强所致 一方增长——制约对方的力量增强——
(一)五行的特性 • 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 2、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明亮 • 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4、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清洁 • 5、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五五五五五五六五形情 味色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
酸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
(一)阴阳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 始终发生相互作用。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动态平衡
人体:生理机能兴奋/抑制——动态平衡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五行相乘的次序
五行相乘的原因
1) “太过” 亢盛-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 2) “不及” 虚弱-难以抵御正常限度的克
制 正常:木克土
1) 木过于亢盛,土不虚-木克土之力绝对增 强 “木旺乘土”
2) 木不亢盛,土虚-木克土之力相对增强 “土虚木乘”
相乘示意图
木 土
过度 亢盛
相乘
正常
水平
木旺乘土
昼-阳: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阴: 前夜-阴中之阴;后夜-阴中之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第三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土
木
过度 衰弱
相侮正常
水平
土侮木
生克乘侮之间的联系
以木行为例-正常情况:相生,相克
-异常情况: 木亢盛:木乘土,木侮金 木虚弱:金乘木,土侮木
3、五行的母子相及
-相生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头痛眩晕、胸闷胁痛 脘腹胀痛、 厌食、泛酸、泄泻) 2) 一脏过弱 如土虚木乘 (头晕乏力、 纳呆嗳气、腹痛、泄泻 胸闷胁痛)
-相侮:
一脏亢盛 如木火刑金 (急躁易怒、口 苦、面红目赤 咳嗽、气逆、咯血)
一脏虚损 如土虚水侮 (水肿:下肢 全身)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轻重顺逆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肾阴虚-肝阴虚 “水不涵木”
(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眩晕
肢体麻
木、手足震颤 )
• 子病及母 :心血虚
肝血虚
•
心火旺
肝火旺(心烦、
狂躁、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 烦
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 1) 一脏过盛 如木旺乘土 (烦躁易怒、
清·沈源《奇症汇》“一儿初生无皮,俱 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 地气故也。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 长。”
皮—肺(在体合皮)—金 金之母为土—母气不足—“补地气”
2)实则泻其子 肝火旺-泻心火
(2)根据相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 抑强与 扶弱 • 木旺-抑木(清肝、泻肝) • 土虚-扶土(补脾)
1) 阳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 2) 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 3) 阴虚-虚热证-滋阴 4) 阳虚-虚寒证-扶阳
2、归纳药物性能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
阴阳学说的研究
• 多学科研究:高能物理、模糊数学、控制 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混 沌理论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肝旺脾虚(木旺
乘土,土虚木乘)
• 培土制水-健脾治疗水湿停聚-脾虚水
佐金平木 -补肺阴+清泻肝火-肺虚 肝旺(木火刑金)
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心肾不交 (肾阴不足,心火偏亢:腰膝酸痛、心 烦失眠、遗精)
五行相互作用模式图 五元素布尔网络图
阴阳属性归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