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根轨迹法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理论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PPT课件
s3 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根据相角方程得系 统的根轨迹为: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作业习题: 4-2 4-3 4-7
返回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根据根轨迹方程,无需对闭环特征方程式 求解,只需寻找所有满足相角方程的 s ,便可 得到闭环特征方程式根的轨迹。同时,可由幅
值方程来确定根轨迹所对应的Kr值。
闭s环s22 +特K2rs=征0+↑KKr 方1r=程s110 式 特征-2 方程-1的根0 σ
(1R)左(从s) 半根- 平轨s面(迹sK+r为2可) 稳C知(s定): 极点;右半平面为 不稳Kr定极s1点;虚s2轴 上为0临界0极点。-2
(2)有01<2呈Kr过<-11-阻1+时j 尼,状-系1-1-态j统。
根据根轨迹的基本特征和关键点,就能比较 方便地近似绘制出根轨迹曲线。
根轨迹基本特征为以下八条: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一、根轨迹的对称性和分布性 二、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五、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六、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七、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八、开环极点与闭环极点的关系
p2
p1
-2
0σ
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 终点
根轨迹方程:
m
i
n=1((ss--pzji))=
-
1 Kr
m
j =1
Kr
i n=1((ss--pzji))=0
j =1
m
则 i =1(s-zi) =0 即 s=zi
8 8
m条根轨迹终止于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
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1 K (s z1 )( s z2 )....( s zm ) 0 (s p1 )( s p2 )....( s pn )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以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上的每一点都必须满足以上方程, 相应地,称之为‘典型根轨迹方程’。
也可以写成
m
n
(s zl ) K (s pi ) 0
可见,根轨迹可以清晰地描绘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之间的 关系。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2.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 考察图示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Y(s) G(s) R(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s) 0
➢ 因为根轨迹上的每一点s都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根轨 迹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
l 1
i 1
对应的幅值条件为:
相角条件为:
n
( s pi ) K i1
m
(s zl )
l 1
m
n
(s zl ) (s pi ) (2k 1)180
k 1,2,
l 1
i 1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上述相角条件,即为绘制根轨迹图的依据。具体绘制方法 是:在复平面上选足够多的试验点,对每一个试验点检查 它是否满足相角条件,如果是则该点在根轨迹上,如果不 是则该点不在根轨迹上,最后将在根轨迹上的试验点连接 就得到根轨迹图。
显然,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一定有分离 点,因为任何一条根轨迹不可能开始于一个开环极点终止 于另一个开环极点。同理,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 零点之间也一定有分离点。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以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上的每一点都必须满足以上方程, 相应地,称之为‘典型根轨迹方程’。
也可以写成
m
n
(s zl ) K (s pi ) 0
可见,根轨迹可以清晰地描绘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之间的 关系。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2.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 考察图示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Y(s) G(s) R(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s) 0
➢ 因为根轨迹上的每一点s都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根轨 迹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
l 1
i 1
对应的幅值条件为:
相角条件为:
n
( s pi ) K i1
m
(s zl )
l 1
m
n
(s zl ) (s pi ) (2k 1)180
k 1,2,
l 1
i 1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上述相角条件,即为绘制根轨迹图的依据。具体绘制方法 是:在复平面上选足够多的试验点,对每一个试验点检查 它是否满足相角条件,如果是则该点在根轨迹上,如果不 是则该点不在根轨迹上,最后将在根轨迹上的试验点连接 就得到根轨迹图。
显然,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一定有分离 点,因为任何一条根轨迹不可能开始于一个开环极点终止 于另一个开环极点。同理,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 零点之间也一定有分离点。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ppt
K1 时,s1 1 j,s2 1 j
3
§4- 2 绘制根轨迹依据
一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系统特征方程
1+G(s)H(s)=0 G(s)H(s)=-1
幅值条件: |G(s)H(s)|=1 相角条件: ∠G(s)H(s)=±(2q+1)π, q=0,1,2,…
m
K1 (s z j )
12
§4-5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一 添加开环极点
添加位于左半平面的开环极点,将使根轨迹向右 半平面移动,系统的稳定性能降低。
二 添加开环零点
添加位于左半平面的开环零点,将使根轨迹向左 半平面移动,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得到改善。
三 增加开环偶极子对根轨迹的影响
1 偶极子指系统中相距很近的一对极点和零点。 2 偶极子不影响远处根轨迹的形状及根轨迹增益K,对
二 通过输出反馈任意设定希望的闭环主 导极点
15
i 1
j 1
n
s si 0
i 1
n
si a1
n
si an
i 1
i 1
可利用此性质判闭环极点的分布情况
n
n
n m 2时, si pi a1 常数
i 1
i 1
一些变化后,另一些会做相反变化.
8
三 闭环极点的确定:
∵ G(s)H (s)
j 1 n
(s pi )
i 1
4
幅值条件:
m
K1 | s z j |
或
j 1
1
n
| s pi |
i 1
n
| s pi |
K1
3
§4- 2 绘制根轨迹依据
一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系统特征方程
1+G(s)H(s)=0 G(s)H(s)=-1
幅值条件: |G(s)H(s)|=1 相角条件: ∠G(s)H(s)=±(2q+1)π, q=0,1,2,…
m
K1 (s z j )
12
§4-5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一 添加开环极点
添加位于左半平面的开环极点,将使根轨迹向右 半平面移动,系统的稳定性能降低。
二 添加开环零点
添加位于左半平面的开环零点,将使根轨迹向左 半平面移动,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得到改善。
三 增加开环偶极子对根轨迹的影响
1 偶极子指系统中相距很近的一对极点和零点。 2 偶极子不影响远处根轨迹的形状及根轨迹增益K,对
二 通过输出反馈任意设定希望的闭环主 导极点
15
i 1
j 1
n
s si 0
i 1
n
si a1
n
si an
i 1
i 1
可利用此性质判闭环极点的分布情况
n
n
n m 2时, si pi a1 常数
i 1
i 1
一些变化后,另一些会做相反变化.
8
三 闭环极点的确定:
∵ G(s)H (s)
j 1 n
(s pi )
i 1
4
幅值条件:
m
K1 | s z j |
或
j 1
1
n
| s pi |
i 1
n
| s pi |
K1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版第4章根轨迹法课件35页PPT
令 dK 1 0
ds
s2 2s2 K1 s2 s24s20
求得 s10.58(舍6去)
s23.414
7
(2)
m
1
n
1
i1 szi j1 spi
因为
P (s ) Q (s ) P (s ) Q (s ) 0
即
P(s) Q(s) P(s) Q(s)
d
d
[lnP(s)] [ln Q(s)]Βιβλιοθήκη dsIm a倾角。
s1
pa
在根轨迹曲线上取试验点s1,与
复极点-pa的距离为 。 当 0时,可近似地 认为s1在切线上,切线
3 p3
1 z1
1
0 p1
Re
的倾角就等于复极点的
p2
出射角。
2
1 (a 1 9 0 3 ) 1 ( 8 2 k 0 1 )
所以 a 的出射角:
a18 (2 0 k1)1(190 3)
d[G1(s)H1(s)]0 或
ds
d[G(s)H(s)]0 ds
以上分析没有考虑 K1 0 (且为实数)的约束条件,所以只有满 足 K1 0的这些解,才是真正的分离点(或会合点)。
2
例: 设系统
R(s)
K1(s 2) s2 2s 2
C(s)
试求该系统根轨迹在实轴上的会合点。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9
Im
复杂情况用试探法。
在-2-3之间存在一个分离点。
3
2 1
0 Re
1 1 1 1 s1 s s2 s3
s2.4
1 ? 1 1 1
2 .412 .4 2 .42 2 .43
0.715 1.247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根轨迹法PPT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趋于无穷远处的根轨迹的渐近线 由下式确定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2k+1)π K= 0,1,2,3 θ=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σ=
pj zi ∑ ∑ i =1 j=1 n-m
n m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确定 系统的根轨迹图。 Kr G(s)H(s)= s(s+1)(s+2)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 jω 解: 1)开环零、极点: +(2k+1)π O+ O p =-3 p =0 p =-2 + 180 60 = , θ= 1 3 2 3 p2 60 p p3 2 )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 0 1 -1 -2 p ~ p1~p-1-2 3 -1 = σ= 2 3 n-m= 3 3 4)根轨迹的渐近线: )系统的根轨迹
ב-
ב
ב
ב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 <T (1)开环零、极点分布 1 1 p1=0 p2=T z1= (2) 实轴上根轨迹段 p1~p2 z1~-∞ ב ב
jω
z1
1 בp2 1 -T p
1 0
(3)系统的根轨迹
p1和p2为根轨迹 的起点 Z1和-∞为根轨迹 的终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五、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 S 平面上的重合 闭环特征方程式: K B ( s)+A(s)=0 r 注意:只有位于根轨迹上的重根才是 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或会合点。 重根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式 分离点或会合点。 一般将根轨迹 KrB'(s)+A'(s)=0 KrB(s)+ A(s)=0 若不在根轨迹上的分离点或会 离开实轴进入复平面的点称为分离点 即 A'(s) 合点应该舍去。 dB ( s ) dA ( s ) 离开复平面进入实轴的点称为会合点 Kr =K + =0 B'(s) ds ds r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解上式得 Kr B(s) G H((s A (s)B' s)= )=A' A((s s))B(s)
课程自动控制理论 课件第四章根轨迹
从系统的根轨迹图,可以获得下述信息: 1.稳定性:因为根轨迹全部位于左半S平面,故闭环系统对 所有的K值都是稳定的。 2.稳态性能:因为开环传函有一个位于坐标原点的极点,所 以是I型系统,阶跃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0。
3.暂态性能
(1) 当0<K< 0.25时, 闭环特征根为实根,系统是过 阻尼状态,阶跃响应为非周期 过程。
G (S)H (S) ?
m
? K 1
(s ? z j )
j?1
n
? (s ? pi)
i?1
z j -开环零点.
注意这个形式和求 稳态误差的式子不 同,需变换成这种 形式.
pi -开环极点.
此时,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可写成
m
? K 1
s ? zj
j? 1 n
?1
(*)
? s ? pi
i?1
m
n
? ? ? (s ? z j ) ? ? ( s ? pi ) ? ? (2q ? 1)180 ? q ? 0 ,1, 2 , … (**)
当 K1 ? ? ,必有S= z j ,即终点是开环零点。
但在控制系统中,总有n>m,所以根轨迹从n个开环极点处
起始,到m个开环零点处终止,剩下的n-m条根轨迹将趋于
无穷远处。
举例如题,G(S) ?
K S( S ? 1)
,起点:0,-1,无零点,n=2,
m=0,n-m=2,有两条根轨迹→ ∞
三.根轨§迹4的-分2支绘制数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根轨迹由若干分支构成,分支数与开环极点数相同。
四.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 条件是,其右边开环零点和 开环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
设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如 图所示。为在实轴上确定属
第4章根轨迹PPT
轨迹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4.1 根轨迹的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4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根轨迹
4.5 正反馈根轨迹 4.6 滞后系统的根轨迹 4.7 根轨迹的应用 4.8 计算机绘制根轨迹
小结
轨迹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如图所示一般闭环系统的闭 环传递函数为
另外,必须指出,用上式求出的点不一定都是分离点或 会合点,还必须满足特征方程或用相应的规则来检验。
轨迹
例4.1的分离点和汇合点
s( s 4)( s 2 2s 2) kg ( s 5)
dk g ds 0
得到-5.93,-3.38,-0.67+j0.46,-0.67-j0.46
轨迹
§4—4
一、参数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系统闭环极点随Kg以外的参数变化而变化的
轨迹。
*绘制方法:把特征方程作等效处理,把要研究迹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
例4.2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绘制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并分析a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
软实验
轨迹
§4—5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
一、正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 传递函数
Y ( s) G1 ( s) G( s) X ( s) 1 G1 ( s) H ( s)
X(s)
G1(S) H(S)
Y(s)
特征方程
1 G1 (s) H (s) 1 G0 (s) 0
简写为
G0 ( s) 1
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和条件
根轨迹的绘制依据是特征方程,根据特征方程可以得出比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4.1 根轨迹的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4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根轨迹
4.5 正反馈根轨迹 4.6 滞后系统的根轨迹 4.7 根轨迹的应用 4.8 计算机绘制根轨迹
小结
轨迹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如图所示一般闭环系统的闭 环传递函数为
另外,必须指出,用上式求出的点不一定都是分离点或 会合点,还必须满足特征方程或用相应的规则来检验。
轨迹
例4.1的分离点和汇合点
s( s 4)( s 2 2s 2) kg ( s 5)
dk g ds 0
得到-5.93,-3.38,-0.67+j0.46,-0.67-j0.46
轨迹
§4—4
一、参数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系统闭环极点随Kg以外的参数变化而变化的
轨迹。
*绘制方法:把特征方程作等效处理,把要研究迹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
例4.2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绘制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并分析a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
软实验
轨迹
§4—5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
一、正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 传递函数
Y ( s) G1 ( s) G( s) X ( s) 1 G1 ( s) H ( s)
X(s)
G1(S) H(S)
Y(s)
特征方程
1 G1 (s) H (s) 1 G0 (s) 0
简写为
G0 ( s) 1
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和条件
根轨迹的绘制依据是特征方程,根据特征方程可以得出比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管理PPT)
根轨迹法的优化建议
结合其他方法
将根轨迹法与其他分析方 法(如频率响应法)相结 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系统 性能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发软件工具
开发专门用于根轨迹分析 的软件工具,以提高分析 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实践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加强根轨迹 法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 优化和完善该方法。
05
CATALOGUE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分析的实例
假设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s+1)(s+2)/(s^2+2s+5),对其进行 根轨迹分析。
分析根轨迹图,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动态性能和系统参数的影响。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出根轨迹图 ,并标注出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根据根轨迹图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 例如调整开环传递函数的增益参数, 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对于非线性系统,根轨迹法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04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改进与优化
根轨迹法的局限性与挑战
参数敏感性
根轨迹法对系统参数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可能导致根轨迹的剧 烈变化,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无法处理非线性系统
根轨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存在局限性 。
计算复杂度较高
和设计。
对于具有特定性能指标要求的系统,如 快速响应、低超调量等,可以根据系统 特性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
如状态反馈控制器等。
06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绘制根轨迹图,可以直观地 了解系统性能的变化,如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四章根轨迹法ppt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6
nm s
Kg
sz
i
在实际系统通常是 n m ,则还有 (n m) 条根轨迹终止于s平 面的无穷远处,这意味着在无穷远处有 (n m) 个无限远(无穷) 零点。
Kg 0
nm
Kg 0
nm
0
Kg
有两个无穷远处的终点
_
K s ( s 1)
C(s)
特征根:S
s sK 0
1, 2
1 1 4K 2
K:0 ~ ∞
1 2
......
K
0 0
1 8
1 4
0.5 j
s1
0.146 0.5 0.5 j 0.5
......
s2 1 0.854 0.5 0.5 j 0.5
第4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概念 4.2 根轨迹方程 4.3 常规根轨迹及其绘制 4.4 广义根轨迹及其绘制 4.5 按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 4.6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
4.1
根轨迹法的概念
R(s)
根轨迹的概念
K ( s) 2 闭环传递函数: s sK 特征方程: 2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8
规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连续性和对称性
根轨迹的分支数即根轨迹的条数。既然根轨迹是描述闭环 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那么,根 轨迹的分支数就应等于系统特征方程的阶数。 根轨迹方程: ( s p ) K ( s z ) 0 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实变量)与复变量s有一一对应的关 系,当 K g 由零到无穷大连续变化时,描述系统特征方程根的复 变量s在平面上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因此,根轨迹是n条连续的 曲线。 由于实际的物理系统的参数都是实数,若它的特征方程有复 数根,一定是对称于实轴的共轭复根,因此,根轨迹总是对称 于实轴的。
nm s
Kg
sz
i
在实际系统通常是 n m ,则还有 (n m) 条根轨迹终止于s平 面的无穷远处,这意味着在无穷远处有 (n m) 个无限远(无穷) 零点。
Kg 0
nm
Kg 0
nm
0
Kg
有两个无穷远处的终点
_
K s ( s 1)
C(s)
特征根:S
s sK 0
1, 2
1 1 4K 2
K:0 ~ ∞
1 2
......
K
0 0
1 8
1 4
0.5 j
s1
0.146 0.5 0.5 j 0.5
......
s2 1 0.854 0.5 0.5 j 0.5
第4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概念 4.2 根轨迹方程 4.3 常规根轨迹及其绘制 4.4 广义根轨迹及其绘制 4.5 按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 4.6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
4.1
根轨迹法的概念
R(s)
根轨迹的概念
K ( s) 2 闭环传递函数: s sK 特征方程: 2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8
规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连续性和对称性
根轨迹的分支数即根轨迹的条数。既然根轨迹是描述闭环 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那么,根 轨迹的分支数就应等于系统特征方程的阶数。 根轨迹方程: ( s p ) K ( s z ) 0 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实变量)与复变量s有一一对应的关 系,当 K g 由零到无穷大连续变化时,描述系统特征方程根的复 变量s在平面上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因此,根轨迹是n条连续的 曲线。 由于实际的物理系统的参数都是实数,若它的特征方程有复 数根,一定是对称于实轴的共轭复根,因此,根轨迹总是对称 于实轴的。
自动控制理论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PPT课件
解:1)τ>T
Kr(s+ 1) s(s+ T1)
ב
jω
(1) 开环零、极点分布
p1=0 z1= τ- 1 p2=-T1
p2 z1
p
-
1 T
τ- 1
01
(2) 实轴上根轨迹段
p1~z1段: 右侧一个开环极点 p2 ~-∞段:右侧三个开环零极点
(3)系统的 根轨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τ<T
z1
1
趋于z1无= 穷-1远+j。z2 = -1-j
p3 p2
p
系统的三条根轨迹起始
-2
-1 10
于三个开环传递函数的极
点。
z2
-1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系共统轭开开环环零零、、极极点点构分布为: 设实成轴的上相角任正意负点抵s1消
z1
φ1
jω
p3
θ3
s1与开环零、极 点之实间轴的上矢根量轨:迹段右侧 的奇s2开数1的环。相零角、方极程点4 个为数:之和为
点重称根为必根须轨同迹时的满分足离以点下或两会式合点。 离离KK开开rdrBBd复实(s(ss平轴))++A面进d(一Ads进入(s)般s=入复)0=将0实平根轴面即轨的的迹点点KKr称称Br='为为(-sB)A会分+''(A(s合离s)')(s点点)=0 解设上系式统得的开A环(s传)B递'(s函)=数A'为(s)B(s) 注意:只分有离G位点(s)于或H(根会s)轨=合K迹点ArB(上。s()s的) 重根才是
8
jω
z1 p2 p -3 -2 1-1 0
Kr(s+ 1) s(s+ T1)
ב
jω
(1) 开环零、极点分布
p1=0 z1= τ- 1 p2=-T1
p2 z1
p
-
1 T
τ- 1
01
(2) 实轴上根轨迹段
p1~z1段: 右侧一个开环极点 p2 ~-∞段:右侧三个开环零极点
(3)系统的 根轨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τ<T
z1
1
趋于z1无= 穷-1远+j。z2 = -1-j
p3 p2
p
系统的三条根轨迹起始
-2
-1 10
于三个开环传递函数的极
点。
z2
-1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系共统轭开开环环零零、、极极点点构分布为: 设实成轴的上相角任正意负点抵s1消
z1
φ1
jω
p3
θ3
s1与开环零、极 点之实间轴的上矢根量轨:迹段右侧 的奇s2开数1的环。相零角、方极程点4 个为数:之和为
点重称根为必根须轨同迹时的满分足离以点下或两会式合点。 离离KK开开rdrBBd复实(s(ss平轴))++A面进d(一Ads进入(s)般s=入复)0=将0实平根轴面即轨的的迹点点KKr称称Br='为为(-sB)A会分+''(A(s合离s)')(s点点)=0 解设上系式统得的开A环(s传)B递'(s函)=数A'为(s)B(s) 注意:只分有离G位点(s)于或H(根会s)轨=合K迹点ArB(上。s()s的) 重根才是
8
jω
z1 p2 p -3 -2 1-1 0
根轨迹ppt课件.ppt
3.分析方法及思路 1)从数学模型的建立看开环传递函数的特点: 物理元件→典型环节→开环结构→闭环结构→系统数学模型
(1)开环结构中的典型环节直接对应着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 点,-------很容易获得;
(2)各个典型环节中的参数可以直接反映系统的物理参数, 这一点对分析系统和改造系统非常有利; (3)可以直接求取稳态误差; (4)同各种传递函数(如闭环传递函数和误差传递函数)有 简单的关系。 2)一个美好的愿望: 开环零极点图+开环增益→闭环零极点全部可能的分布图→ 分析系统的三大类性能。
j 1 n i 1
)
(s z
j 1 n i 1
j
)
s ( s pi )
(s p )
i
则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可以进一步写成如下实用形式:
幅值条件:
G1 ( s ) H1 ( s )
sz
j 1 n i 1
m
j
s p
1 K*
基本公式
i
幅值条件: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4.2 4.3 4.4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规则 广义根轨迹 线性系统性能的根轨迹分析法
一、本章内容提要: 1.介绍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零 点的条件下确定闭环系统的根轨迹法,并分 析系统参量变化时对闭环极点位置的影响; 2.根据闭环特征方程得到相角条件和幅值 条件由此推出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3.根轨迹绘制:常规根轨迹、参数根轨迹 、根轨迹曲线族、零度根轨迹; 4.根轨迹法分析系统性能
三、本章重点、关键、难点 1.重点:根轨迹的绘制和利用根轨迹 图分析控制系统 2.关键点: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 相角条件 3.难点:广义根轨迹的绘制
根轨迹法ppt
s zi (i 1, 2,, m)
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正向夹角:
(2l 1) a nm
l 0,1, 2, , n m 1
举例 求下面闭环特征方程式根轨 迹的渐近线
s( s 4)( s2 2s 2) k( s 1) 0
K
d
°
b)
°
a)
※根轨迹上的分离点和会合点是与特征方程式的重根相对应的。
分离点(或会合点)坐标值的求取方法:
令 G s H s KB s A s
方程出现重根的条件是S 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方程 D s A s KB s 0 D s A s KB s 0 由上述两式导出确定分离点和会合点的方程 A s B s A s B s 0
s1 s2 s3 3
s3 3 s1 s2 3 j 2 j 2 3
kc s1 s2 s3 6
十.放大倍数的求取
幅值条件
|G(s)H(s)|
k | s zi | | s pi |
i 1 i 1 n
m
1
对应于根轨迹上确定点sl
z 180
1
p
m j 1
1
z j ) p1 pi
i2
n
z
i 1
n
1
pi z1 z j
j2
m
k ( s 1) 例2.已知某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H ( s ) 2 s 3s 3.25
幅值条件
第4章 根轨迹分析法 电路原理教学课件
1 GK ( j) 0
令实部和虚部分别为零
1 Re[GK ( j)] 0 Im[GK ( j)] 0
解之得到与虚轴的交点,并且可得临界根轨迹增益 Kgp (2)应用劳斯判据确定
[例6]:开环传递函数为 : GK (s)
s(s
Kg 1)(s
, 2)
求与虚轴交点。
解:(1)s(s 1)(s 2) Kg 0,得:s3 3s2 2s Kg 0
j
2.28
3
1.25
1.1
0 1.1
[例9]: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s(s
Kg 4)(s2
4s
5)
试绘制根轨迹。
解:开环极点为 p1 0, p2 4, p3,4 2 j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a
4 2 2 4
2
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2k 1)
4
344
s4 8s3 21s2 20s K g 0
故:D(s) 3s2 6s 2; N(s) 0
D(s)N(s) N(s)D(s) 0,3s2 6s 2 0
ss21
0.423 1.577
(不合,舍)
(2)
s(s 1)(s 2) Kg 0
dKg (3s2 6s 2) 0 ds
八.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出射角 根轨迹离开开环复 数极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实 轴正方向的夹角
0
1
60o
180o (2k 3
1)
180o 60o
j
1.414 1.0 180o 60o
2 (5)分离点在实轴上 0.42处
1
60o
0.42
(6)与虚轴的交点: 2,Kg 6
令实部和虚部分别为零
1 Re[GK ( j)] 0 Im[GK ( j)] 0
解之得到与虚轴的交点,并且可得临界根轨迹增益 Kgp (2)应用劳斯判据确定
[例6]:开环传递函数为 : GK (s)
s(s
Kg 1)(s
, 2)
求与虚轴交点。
解:(1)s(s 1)(s 2) Kg 0,得:s3 3s2 2s Kg 0
j
2.28
3
1.25
1.1
0 1.1
[例9]: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s(s
Kg 4)(s2
4s
5)
试绘制根轨迹。
解:开环极点为 p1 0, p2 4, p3,4 2 j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a
4 2 2 4
2
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2k 1)
4
344
s4 8s3 21s2 20s K g 0
故:D(s) 3s2 6s 2; N(s) 0
D(s)N(s) N(s)D(s) 0,3s2 6s 2 0
ss21
0.423 1.577
(不合,舍)
(2)
s(s 1)(s 2) Kg 0
dKg (3s2 6s 2) 0 ds
八.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出射角 根轨迹离开开环复 数极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实 轴正方向的夹角
0
1
60o
180o (2k 3
1)
180o 60o
j
1.414 1.0 180o 60o
2 (5)分离点在实轴上 0.42处
1
60o
0.42
(6)与虚轴的交点: 2,Kg 6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1
k1
q
r
c (t) A 0 A ie p it
B k e k k tsin dtk (k)
i 1
k 1
1948年,伊凡思提出了一种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的 图解法——根轨迹法。在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的基础 上,当某些参数变化时,利用该图解法可以非常方便 的确定闭环极点。
定义: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一参数从0时, 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 平面上的变化轨迹,就称作系统根 轨迹。一般取开环传递系数(根轨迹增益Kg)作为可 变参数。
第四章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1.1 根轨迹
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质取决于闭环传递函数。只要求解
出闭环系统的特征根,系统响应的变化规律就知道了。但
是对于3阶以上的系统求根比较困难。如果系统中有一个可
变参数时,求根就更困难了。
m
(s)C(s)b0 R(s) a0
q
(szj)
j1
r
(spi) (s22kksk2)
环根轨迹增益。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Kg
s2 2sKg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s2 + 2s + Kg = 0
求得闭环特征根为:
Gs Kg
s(s 2)
s1,2 1 1Kg
闭环特征根s1,s2是Kg函数, 随着Kg的改变而变化。
(1) Kg= 0:s1 = 0,s2 = 2,是根迹的起点(开环极点),用“”表
j1
根轨迹的幅角方程
m
(s zi)
i1
1
n
(s pj)
Kg
j1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相角条件: m (szi) n (spj)(2 k 1 ) (4 6 )
i 1
j 1
m
n
(szi) (spj)2k (47)
i 1
j 1
式中,k=0,±1,±2,…(全部整数)。
如果s1点满足相角条件,则是根轨迹上的一点。寻找
在s 平面内满足相角条件的所有s1 点,将这些点连成光滑 曲线,即是闭环系统根轨迹。
在1948年,伊凡思(W.R.Evdns)提出了用图解法 绘制根迹的一些基本法则,可以迅速绘制闭环系统的根 轨迹草图,在根轨迹草图的基础上,必要时可用相角条 件使其精确化,从而使整个根规迹的绘制过程大为简化。
Kg= 0
2
j
Kg
Kg=1 Kg= 0
1 0
Kg
4.1.2 根轨迹方程
研究下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
R(s)
+±
C(s) G(s)
H(s)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C R((ss))1G G ((ss)H ) (s) 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D(s) = 1 ± G(s)H(s) = 0 或 G(s)H(s) = ±1
的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
Kg= 0
2
Kg=1 Kg= 0
1 0
s右半平面,因此二阶系统
对所有的Kg值都是稳定的。
Kg
若高阶系统的根轨迹有 可能进入s 右半平面,此时 根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g 值, 换算出的K值为临界开环增 益。
2.稳态性能 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一
极点,系统属Ⅰ 型系统,因 而根规迹上的Kg 值换算成的 K值就是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若给定系统对ess 有要求,则 对Kg有要求,由根迹图可确
举例说明: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分析0 < K < ,闭环特 征根在s平面上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
R(s)
+﹣
K
C(s)
s(0.5s+1)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一定要写 成零极点
表达式
G s K 2K K g
s(0.5s1) s(s2) s(s2)
式中,K为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 Kg = 2K 称为系统的开
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
j
已知负反馈系统开环零极点 分布如图示。
2 p2
在s平面找一点s1 ,
1
画出各开环零、极点到 z1
s1
1
p1 0
s1点的向量。
3
检验s1是否满足相角条件: p3
(s1 z1) [(s1 p1) + (s1 p2) + (s1 p3)]
= 1 1 2 3 = (2k+1) ??
(4-6)通常称为180 根轨迹;(4-7)称作 0 根轨迹。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完全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及根轨迹上任一
点对应的Kg值。相角条件是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因此,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幅角条件;而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
的Kg值时,才使用幅(模)值条件。
下面看看怎样按上式表示的模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绘制
Hale Waihona Puke 若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写成如下形式: 一定要写
m
G(s)H(s)Kg
M(s) N(s)
Kg (szi )
i1 n
(s pj )
成零极点 表达式
j1
式中Kg为开环系统的根迹增益, zi 为系统的开环零点,pj为系统
的开环极点。上述方程又可写为:
m
(s
i1
n
(s
zi ) pj)
根据2阶系统根轨迹的特点,可以推得n阶系统,会有如下的 结论:
(1)n阶系统有n个根,根轨迹有n条分支 ;
(2)每条分支的起点 (Kg= 0)位于开环极点处;
(3)各分支的终点(Kg )或为开环零点处或为无限点;
(4)重根点,称为分离点或汇合点。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j
Kg
1. 稳定性 当Kg从0 时,图中
示。
(2) 0
<
Kg<
1
:s1
,s2
均是
j
Kg
负实数。 Kg s1 ,s2 。
s1从坐标原点开始沿负实轴 向左移动; s2从(2,j0) 点开始沿负实轴向右移动。
Kg= 0
2
Kg=1 Kg= 0
1 0
(3) Kg= 1: s1 = s2 = 1,重根。
(4) Kg >1: s1,2 1j Kg1
Kg
Kg= 0
2
j
Kg
Kg=1 Kg= 0
1 0
Kg
3. 动态性能 由图可见,当0 < Kg< 1时,闭环极点均位于负实轴上,
系统为过阻尼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当 Kg = 1时,闭环两 个实极点重合,系统为临 界阻尼系统,单位阶跃响 应为非周期过程。
当Kg > 1时,闭环极 点为一对共轭复数极点, 系统为欠阻尼系统,单位 阶跃响应为阻尼振荡过程, 超调量随Kg的增大而增 大。
1 Kg
j1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由于满足上式的任何s都是系统的闭环极点,所以当系统的结构 参数,如Kg在某一范围内连续变化时,由上式制约的s在s平面上描
画的轨迹就是系统的根轨迹。因此上式称之为系统的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的幅值方程(模 值条件):
m
s zi
i1
n
s pj
1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