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6181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d.png)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12444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30.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内容和主旨。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朴素自然、真挚醇厚的情感,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4、学习本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归隐情怀,理解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教学难点(1)鉴赏文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评价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讲解法:讲解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文章同样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他在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背景介绍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归田。
《归去来兮辞并序》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f631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1.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解题1、结合注释①解题明确:“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明确:“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三、整体感知1、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2、朗读指导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b1f3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6.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18690af9240c844769eaee32.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读序文,知人论世。
2、读文本,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课。
二、读序文,用四句话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辞官的原因)。
用三句话介绍作者。
三、如何理解课题?四、自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试着读出一定的节奏。
1、根据文章的语言,介绍“辞”这种文体(句式、字数、韵)。
2、押了哪些韵并找出该韵韵脚的字。
3“归去来兮”出现几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五、齐读文本,初略感情(节奏把握)。
思考:文章可以用“?”、“。
”“!”三个标点符号来表达感情,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六、品读文本,领悟情思。
(文章在叙事和抒情中情景交融,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
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共15节,每节就是一幅图画。
1、小组任选6副图画,用四个字的词语给图画命名。
2、说说你命名的理由。
3、用有声的语言把你图画“画”给大家。
作业:1、仿“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另造一对偶句。
2、诵读课文。
七、再读课文,收集罗列本课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翻译句子。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八、拓展:1、如何理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蕴含的思想。
2、结合不同作家作品,理解“兼济天下”的古之文人不得不归的情怀。
九、结合句子,谈谈文本的艺术手法。
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王飞。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760f70a26925c52cc5bfd2.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
2.感受作者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学习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学习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内容和步骤:【知识链接】1、陶渊明(367-427)名,字,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诗人,我国的第一位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本篇选自《》。
归去来,意为。
兮,。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3.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 ,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4、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惆怅飏眄岫翳皋棹二、【自主学习】串释“小序”1、翻译句子:(1)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5763b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1.png)
《归去来兮辞》学案【文本复习】《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4课_归去来兮辞_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4课_归去来兮辞_并序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d189b75acfa1c7ab00cc6d.png)
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1.在朗读和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识记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3.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4.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本文是一篇辞赋。
“归去”意为“回去”;“来”,助词,无实义;“兮”,语气助词;“辞”是一种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本文分为“序”“辞”两部分,“辞”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序”说明了作者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1.幼年勤学。
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当时的名士,渊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这两种不同的志趣。
2.文学成就。
渊明是汉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诗今存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文今存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渊明少年时就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渊明的理想难以化为现实。
渊明直到二十九岁“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苟合取安、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此后,他又为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熟稔.( ) 轻飏.( ) 熹.微( ) 出岫.( ) 西畴.( ) 窈窕..( ) 崎岖..( ) 耘耔..( ) 盘桓.( ) 靡.途( ) 敛.裳(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8dc08548d7c1c709a145c9.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3、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思路。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9ed90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d.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dec682f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3.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f4671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3.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能够体会作者的归隐情怀,理解其对官场和田园生活的不同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作者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的归隐思想,体会其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2)对作者归隐原因的深入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归隐思想和人生选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古代文人的归隐现象引入,如陶渊明之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创作背景做铺垫。
2、初读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标注疑难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4、分析文本(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序和辞的关系。
(2)逐段分析辞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
![2.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44cf9c2eaaea998fcc220e1a.png)
2.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3.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这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诗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有先例的田园诗。
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后一类中包括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
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https://img.taocdn.com/s3/m/2631f87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d.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并序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课堂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题目:背诵课文、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汇等;2.作业类型:抄写课文、阅读理解等;3.评价标准: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用书》、《古代汉语词典》等;2.网上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电子课本、陶渊明诗词鉴赏等相关网页和视频资源。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37f54728ea81c759f57840.png)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二、文学常识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出岫( ) 翳翳( ) 盘桓(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参考答案:chàng rěn yáng xī miǎn qì xiù yì huán zhào hè zǐ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层次(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2db33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3.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未静(**,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ac7c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1.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一、序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有归去的冲动。
归去不仅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归宿。
正如文学巨匠辞并所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这句古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纷繁世事的告别。
而序学案则是我们实现归去的途径和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回归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思考的空间。
二、序学案的定义与特点1. 序学案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练习来实现内心平静的学习方法。
2. 序学案强调专注和思考,以发掘个体的潜力为目的。
3. 序学案旨在提高个体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并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
三、序学案的设计与实施1. 目标的设定在设计序学案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
这包括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我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学习资源的整合在实施序学案时,我们需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学习社群等。
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3. 学习方法的选择序学案在学习方法上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些人适合阅读,有些人适合实践,有些人适合交流。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 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是序学案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学习的不足和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反思也是激发内心活力和智慧的重要手段,使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
四、序学案的价值与意义1. 促进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序学案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 培养个体的思考能力序学案强调思考和理性观察,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个体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使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教学博苑08-28 1335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二、文学常识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出岫( ) 翳翳( ) 盘桓(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参考答案:chàng rěn yáng xīmiǎn qìxiùyìhuán zhào hâzǐ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层次(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五、问题呈现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
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
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
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
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
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诗人,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一课一得】【积累运用】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园日涉以成趣( )(2)时矫首而遐观( )(3)策扶老以流憩( )(4)或棹孤舟( )(5)生生所资( )(6)幼稚盈室( )(7)眄庭柯以怡颜( )(8)悦亲戚之情话( )(9)乐琴书以消忧(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范围扩大。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女子)文静而美好,②(妆饰、仪容)美好。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4)农人告余以春及()(5)将有事于西畴()(6)既自以心为形役()(7)遂见用于小邑()(8)稚子候门()(9)寓形宇内复几时()(1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6.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7.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365~427),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世称________。
他以写________诗为主,著有《陶渊明文集》。
8.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4)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
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衡横横木(2)景影日2.(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有时(3)名词作动词,拄着(4)名词作动词,用桨划(5)动词作名词,生活(6)形容词作名词,小孩(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光3.(1)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2)指耕种之事(3)(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4.(1)、(2)、(3)是宾语前置句。
(4)、(5)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6)、(7)是被动句。
(8)是省略句,“稚子”后省略“于”;(9)是省略句,“寓形”后省略“于”。
(10)固定句,载……载……;一边……一边……5.D 解析:D项前者是连词,表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
A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副词,于是。
C项,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6.B 解析:“皇帝的故乡”错,“帝乡”在这里应指仙境。
7.潜元亮东晋靖节田园8.(1)既自以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觉今是而昨非(3)云无心以出岫(4)泉涓涓而始流感吾生之行休(5)登东皋以舒啸【美文选读】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①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②?注:①俦(chóu):辈、同类。
②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此指古朴淳厚的古代社会。
参考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归去来兮辞》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25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轻飏(yáng)壶觞(shāng)出岫(yòu)景翳翳(yì)B.曷不(hã)耘耔(zǐ)登东皋(gāo)棹孤舟(zhào)C.熹微(xī)流憩(qì)遐观(xiá)眄庭柯(gài)D.西畴(chóu)盘桓(huán)遑遑(huáng)载欣载奔(zǎi)2.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3.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将有事于西畴——“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