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1、意境的定义: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意境既是情与景的统一,又是情景的交融;意境既是物我关系的统一,又是物我的和谐;意境是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与“意境”两个术语结合使用,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范畴,并认为境界是主观的“心灵的眼睛”,“是审美的直觉或感悟的对象,是审美的全部构成”,境界高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更深刻的思想,更高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王国维首先提出了境界这一概念,从意境与意境的构成、境界的审美特征、境界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阐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晰的意境构成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于是中国古典美学在美的创造上达到了高峰。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又陷入了西方唯心主义的窠臼。
3、黄庭坚的山谷词在清丽疏淡中见奇崛雄健,以艺术的表现力揭示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与苏轼的豪放词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赋予意境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宝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境界”与“意境”的分别:“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与境界的分别,“境界”与“意境”的分别,都已成为历史。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特殊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士人一贯而普遍的美学追求。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生成是多中艺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虚与实原来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意境的结构特征中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种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梦想形象(虚)的总和。
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
这便是艺术意境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对于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探讨,自古以来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和观点。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权且引用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在他看来: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那么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这是对实境与虚境的具体阐释,是以实境为根底的虚境,又是以虚境为想象空间的实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显示出意境创构特征中独有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如何实现,就得对艺术意境中虚实创构原理作进一步考察。
一、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与景物融合,从而提升艺术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创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由实到虚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具体可感的客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化、人化了的艺术形象,也即是将景物化为情思,主体的情感特征移入客观对象。
这种转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意境”理论和道释文化
意 境 , 中国传统 美学 的核心 范畴 。中 国的艺 术意 境 理论是 以“ 象” 基 础 的主 要 理论 。它 的形成 是 是 意 为 与“ ” 象 这个 范畴 的 出现 分不开 的 。“ 这个 范畴 在 先秦 就 已出现 。《 象 老子》 中的“ 象无 形 ” , 易传 》 太 说 《 中也 有“ 立象 尽 意“ 之说 .庄 子》 《 中提 出“ 罔“ 象 。经过一个 漫长 的历史 过程 , 了汉 魏六 朝 之 际 , 象 ” 于 转化 成 到 “ 终 了“ 意象 ” 。它 已经取 得 了意和 象 、 和秀 、 和骨等 多种 规定 性 , 隐 风 内涵 大 大丰 富 了。 这一 点 是与 陆 机 、 刘勰 、
进 渐 中 国化 有 着直 接 酌被 影 响关 系。 关 键 词 :意境 ; 家本 菲 ; 学影 响 ; 释 文化 道 佛 道 中 围分 类 号 : 1 1 0
一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8— 74 2o )3 0 5 5 10 29 【o2o —05 —0
、
“ 境 ” 意 蕴 的简 要 回顾 意 说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苏州 252 ) 苏 江 10 1 摘 要: 从 境 ” 意 蕴 酌 历 史发 展 , 见 遗 一 具 有 民 蘸 特 点 酌 美 学 范 畴 和 中 国 古代 文 化 酌 密 切 关 系 “ 意 说 可 意
境 ” 产 生 的 丰 源 在 于 姒 老庄 为代 袁 酌道 家思 想 . 说 而促 成 它成 为 一 个独 特 而 卫 完整 的 美 学 范畴 . 和 佛 学 酌 东 进 井 卫
“ 意境说 ” 的意境 并 非一个 概念 。后来 皎然 在《 诗式 》 中提 出了 引人 注 目的“ 境 ” , 外 , 仲 武 的《 取 说 此 高 中兴 间
文学概论
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秦《庄子》的“自由之境”和《易经》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意境这一概念的最早萌芽。
三国著名的经学家王弼在对《易经》注释时说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意”对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意境概念做过论述,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将“境”作为诗歌理论。
盛唐之后,文学意境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将意境作为诗歌概念或艺术理论正式提出。
他认为诗歌有三境:一曰物镜。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山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接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提出了诸如“缘情不尽曰情”“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意境确立。
但是,真正的意境论集大成者是晚清的王国维。
他在《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个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而已。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到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那么,对意境我们该作何界定呢?由于意境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尤其是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丰富复杂,几乎有以“情景交融”说,“典型性像”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占主要的四大类十种以上的含义和界说。
今天我们吸取一个概念因被引申得无所不包而失去理论意义的教训,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即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作者:毛宣国(…文章来源:《求索》1998年第3期点击数:1265 更新时间:2007-8-27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109页。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注:《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416页。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将哲学、文化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学术体系,它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审美理论和美学实践等方面。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道、境、意境、意蕴、情趣、韵味、化境、性情、气质、格调、雅趣等。
其中,“道”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阐述和把握万物之理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境”则是指对物象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它是构成美感的基本元素之一。
“意境”和“意蕴”则是指诗画中所表现的抽象意境和情感内涵,它们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情趣”、“韵味”、“化境”、“性情”、“气质”、“格调”和“雅趣”则是用来描述艺术作品的美感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词汇,它们是构成艺术品位的基本因素之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中,也渗透到现代设计、建筑、雕塑、影视等领域中。
它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及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意境——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
美学理论 ,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依 然有效 吗? 作为 当 代艺术理论 的研究者和 当代艺术实践 的从业者 ,我在许 多方面
都受益于意境理论 的启示 。2 0 1 1 年我策划第 5 4届威尼斯 国际 艺术双年展 中 国馆 , 以弥漫为 主题 , 选择 以白酒 、 绿茶 、 中药 、 焚 香、 荷花 的气 味为题材创作作品 , 在威尼斯创造 了一个 富有诗意 的、 世外桃源般 的东方境界 , 引起 了国际艺术界 的强烈反 响。其
国艺 术追求 的是动态 , 动态的身体会 冲破凝 固的样式的限制 , 显 露出情色的肉身 , 因此需要有衣冠来遮掩 。 在 中国艺术中如果 出
彬( Wo l f g a n g K u b i n ) 就承认 , 他 的中国文学史研 究受到 叶朗美学 研究 的影 响。他 回忆说 : “ 1 9 9 4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行 三个 月的访学 , 有机会跟叶教授见面 , 他告诉我不应该从美 来看 中国 文学 , 应该从意象 、 境界来看 , 这完全有道理 。 这不是说我不能用 西方 的方法来分析 中国文学 ,但是如果我们也 能够同时从 中国 美学来做研究工作 的话 ,那显然就能够加深 中国文学作 品的深
觉地通过这些概念来发掘这座宝库 ,从而 比较顺利地 完成 了第
一
的裸体 ,为什 么在 中国艺术 中都着上 了பைடு நூலகம்冠?根据朱利 安的解
释, 西方艺术 中的裸体被安 置在凝 固的样式或 理式之 中, 如同穿
部 中国美学通史 的写作 , 并且产生 了国际影 响。 德国汉学家顾
着透 明的衣裳 , 它们体现的是美 的形式 , 而不是色情 的肉体。中
现, 中 国美 学 从来 就 不 追求 这种 凝 固 的样 式 , 或者将它贬低为低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1.以“和谐”为核心: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协调等美的理念,强调物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非常崇尚自然。
自然是美的根源,人应该在自然中追求美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诗歌、画作、建筑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3. 强调“中庸”: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思想,强调适度、平衡、节制等美学理念,既不过于奢华,也不过于简陋。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4. 注重“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思想、意义等超越作品表象的内在境界。
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体现。
5. 重视“笛声画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笛声画意”是指音乐、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境等内在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 1 -。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意境名词解释: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答应形成于唐代,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意境的领悟都不尽相同。
意境在有些人那里又被称作境界,境界这个概念则大多始于王国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些意境,或者是说境界,大多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非常人所能理解。
这些意境的感悟则大多需要人去“悟”,静思或者顿悟。
意境是没有本体的,你无法具体的阐述它究竟长什么样,是个什么东西,意境只是种感觉,因而随着感受意境美感的人的不同,每个人对意境的理解也就不同。
仁者乐(yao四声)山,智者乐水。
对爱山的人而言,山川就是意境,对爱水的人而言,水就是意境。
道是意境,禅是意境。
屋宇楼房是意境,宇宙四方也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的融合
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的融合作者:卢曦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和最高审美追求。
打造具有意境之美的电影,是保持华语电影的民族风格,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的重要途径。
张艺谋的新片《影》便是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电影的又一次实践。
影片将人心的阴暗复杂和传统水墨画完美融合在一起,通过构建虚拟空间和留白手法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通过传统意象的运用拓展了影片的意义空间,营造出丰盈的审美意境。
《影》与中国传统美学融合的实践,为华语电影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形成本民族的电影美学风格指出了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影》;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外之致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125-03“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诗词、书画、戏曲、园林诸艺术门类中,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创造的,以自然景物为媒介,抒发主观情思与生命感悟的,意象契合、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追求意境之美一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它体现了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哲学,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观、艺术观乃至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
影评家罗艺军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华语电影的民族化风格,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叙事艺术,在对民族美学的继承中,电影从古典小说、戏剧中可以获得比较直接的启示。
……而中国传统美学许多精湛思想,寓于诗论、文论、画论、乐论、书论之中,这些宝贵的美学遗产,也应该而且能够融汇到电影艺术中来。
例如意境。
”可见,追求电影意境,打造具有意境之美的电影,也是保持华语电影的民族风格,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的又一重要途径。
华语电影因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论是构图还是画面,都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特征,而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更是深谙中国传统美学的内蕴。
从1987年电影处女作《红高粱》到2002年打造的“武侠史诗大片”《英雄》,再到瑰丽夺目的《十面埋伏》、恢弘奢华《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一直力求在影片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国学之文学意境
国学之文学意境意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来又受到佛家的影响,在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有许多的代名词,如境、境界、意境等不同的说法。
所谓的“意”,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在创作中的流露;所谓的“境”,就是“意”的流露所达到的境界。
“意境”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念,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从作品中获得美的感染和愉悦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道”之境传统文人把“道”作为理想追求的最高之境,追求美好和永恒,讲求理性、道德规范的自觉状态,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
因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云烟明海”、“暮鼓晨钟”等种种“意象”,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升华,无一不倾注渗透了丰富的意旨和道德内涵。
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音外之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言志”,可以“载道”。
文人艺术家们力求作品真朴自然,笔下的景物各具神韵,自有风流;在人生价值上,从意的创造导向对人生价值理念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从风物天然到做人的返本归真,将美提高到了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
以下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境界:以德为美。
如孔子对山水比德审美观的阐释。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里人们首先从对山、水的直觉中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然而仁者何以乐山?孔子说:“夫山者,屺然高,岌然高,则何乐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然而智者何以乐水?孔子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在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
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
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
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
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
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
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
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
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之意境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美学之意境李函昱(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范畴,是主观生命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情与景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突出特征。
意境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纲领作用。
关键词:意境;美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13-01意境在艺术作品中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为特征,是一种广阔的宇宙感,且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理论在历史上是逐渐形成的,其来源丰富复杂,但尤其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大致构架,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释家意在出世圆融,而道家讲求无为虚空,三种思想相互影响,而且以其灵活多变的姿态延续发展了数千年。
一、意境的美学范畴意境起源于老子美学的几个重要的范畴,即“道”、“气”、“象”。
三者浑然一体。
庄子主张天然,提倡“有无相生”,特别重视“虚”的意义和作用。
他在《庄子·天地》中的记载,用“玄珠”象征“道”,“象罔”象征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结合。
虚虚实实,既有形又无形才能表现“道”。
南朝著名理论家宗炳,在其著作《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其内涵接近意境。
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六法”,首位就是“气韵生动”。
即在绘画中要生动地描绘出人的神貌,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对后来的意境美学的范畴打下基础。
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强调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被后世看作是意境创作的基本条件和本质概括。
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对诗的意境和风格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且提出“韵外之致”、“象外之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思想。
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清代文学家李渔的“情由景生,景由外得”,皆可看作意境的美学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包括天然美、意境美和道。
1. 天然美: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之美,追求自然、纯真、朴实和和谐。
天然美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品质,还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和谐,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2. 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含蓄韵味和哲理思考。
追求意境美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3. 道: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源于道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美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
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
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
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
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
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
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
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
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
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
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
《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源于某种哲学观点,可能受到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
关于意境的诞生,学界形成了几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并且佛禅的空无之论的“内向转”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
持此观点的学者是刘成纪,在其《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析了道和禅作为一种否定的认识论,没有给任何东西的实存留下余地;其“空空如也”的“空”不仅为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划定了边界,而且决定了意境必然趋于空寂辽远的本质。
作者认为意象真正成为一个美学或诗学范畴需要完成由对象向心灵的转换;意境是中西(印度)合璧的产物,没有佛教及后来的禅宗由“空”引申出来的“境”,中国美学就不可能由意象接着讲到意境。
作者从“意”着手分析,指出《庄子》中“意”出现了六十余次,并且这种“意”是心灵性的;道家的这一特性有了与强调心本体的禅宗对接的可能性。
“境”虽在中国固有传统中找不到根据,但在佛教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不单单指称人的生存困境,也是主体精神扩展的空间,并提出了“境由心造”的主张。
并通过论述禅宗造成主导性影响的唐宋时期,更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出意象不是强调托物言志的情象,而是作为心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必然会被更具包容性的意境取代。
最后得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美学的本体。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引用了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来说明意境。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从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