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

3、污染指数:进料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浓度和过滤属性,是表示进料对微孔滤膜堵塞程的一个指标。

4、等效A声级:规定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的[A]/计权声压级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计权]声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级声效。

5、人口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均人口教×1006、环境质量评价:按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与预测。

7、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微中物及根系(植物)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措施。

等一8、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NOX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0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3、(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气味的烟雾污染现象。

9、氧变曲线: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D0水平,可绘制一条DO下降曲线。

10、生物膜污水处理法:生物膜是使细菌等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口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

199911、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最响下,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泊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DO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反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现象。

12、酸雨:拍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土壤污染与防治期末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期末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期末资料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

(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土壤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其自身作用,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

毒性降低的过程。

物理净化作用:指土壤通过挥发、下渗、水土流失等物理过程使污染物排出土壤的过程。

物理化学净化:指污染物离子被土壤吸附,从而减弱其有效性和毒性的过程。

化学净化:指通过化学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分解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生物净化作用:指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分解为无机物质而消散的过程。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值土壤污染物:指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统称为土壤环境污染物质。

土壤生物污染物: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进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土壤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生活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物。

挥发:以土壤扩散形式从土壤散失到大气中的现象;降解:有机物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生物降解:通过生物作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移动性:指有机污染物随水分移动的可迁移特征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植物功能并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材料成为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土壤环境质量:指土壤环境质量环境(或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所处状态的综合体现与定性定量的表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土壤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1、土壤污染有何特点?隐蔽性:不易察觉;污染物的危害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数十年)不可逆性: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在土壤中形成过程,是不可逆过程;多数重金属最终被固定在土壤中;难降解有机物需较长的时间;后果严重性:土壤中污染物被喻为化学定时炸弹。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二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应用
1.土壤背景值是土壤污染质量评价的基础; 2.土壤背景值与其它环境背景值的相关性是环境 生态平衡状况的体现
土壤、岩层、植被 3.土壤背景值可作为污染途径追踪的依据
来自土壤还是植物? 4.肥料分配的依据
背景值低,缺养分,需多分配 5.找矿的依据 土壤背景值特别高,意味着岩石中高,可能有矿。 6.有助于地方病等的判断。
②土壤环境背景 值是研究和确定 土壤环境容量, 制定土壤环境标 准的基本数据。
③土壤环境背景 值也是研究污染 元素和化合物在 土壤环境中的化 学行为的依据。
④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 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 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 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 品质量,研究食品卫生、环 境医学时,土壤环境背景值
三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静容量 动容量ຫໍສະໝຸດ 土壤环 境容量三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静容量: 土壤污染物的基准 含量(土壤背景值) 和最大负荷量之差。
土壤环境动容量: 土壤污染物累积过 程中,土壤通过一 系列自净过程所能 净化的污染物数量。
土壤及固废检测技术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一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 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 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 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一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意义
①土壤环境背景 值是土壤环境质 量评价,特别是 土壤污染综合评 价的基本依据。

农村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农村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农村环境保护(名词解释)1.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并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2.农村能源;是指农村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居民所消费的能源。

3.化学需氧量;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量。

4.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5.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6.生物质:所谓生物质,是指在有机物中,除石化燃料外的所有动植物物质。

7.水质指标:是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

8.生物迁移:是指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积累起来的过程。

9直接能源:包含农业生产用能和农村人口生活用能。

10.面污染源:是相对点污染源而言,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

11.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12. 无害化:是指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

13.荒漠化:是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及某些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贫瘠化,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

14.间接能源:一般指农用化学物资所包含的能,如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制品等。

15.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

16.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8.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BOD 愈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污染物愈多。

19.环境监测答:就是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监测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并用它解释环境现象,为环境管理和科研提供科学依据的全部过程。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2、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3、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甲基化、还原、氧化作用。

4、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相加、协同、颉颃、独立作用。

1土壤背景值

1土壤背景值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4.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 人类活动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 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超过土壤背景值; 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超过土壤背景值; 当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当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超过了土壤 净化的能力,造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 净化的能力,造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
农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动物(soil fauna)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农药在植物体的残留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化肥污染控制
适时、适量施用化肥(不以产量和效益为目标, 以环境不受污染为目标,确定施肥量) 调整化肥中N、P、K比例,注意有机无机配施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改进施肥机具和施肥方法,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 开发化肥新品种 加强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技术的应用(耐瘠品种的育种技术)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3.土壤环境容量: 3.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 量或负荷量(土壤环境静容量 静容量). 量或负荷量(土壤环境静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 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 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 污染时, 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或负荷量(土壤环境动容量)。 或负荷量 。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2 土壤污染的来源
1.工业污染 1.工业污染 废气、 废气、废水和废渣 2.农业污染 2.农业污染 化学肥料、农药、 化学肥料、农药、污水灌溉和农用地膜 3.生物污染 3.生物污染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库以及典型问答题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库以及典型问答题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库以及典型问答题1、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2、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3、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4、普钙的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遇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更低的铁、铝磷酸盐。

5、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中的氧和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使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和过程。

分为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和溶解作用等。

6、腐殖化系数:有机物料中单位质量的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率。

8、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9、土壤粘土矿物:在风华过程或成土过程中重新形成的层状铝硅磷酸盐矿物和氧化物。

10、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1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并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的。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除产生各种可供作物吸收的养分外,也为进一步合成腐殖质提高原料。

碳水化合物可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含氮化合物经水解和氧化,可产生氨并溶解于土壤溶液形成铵盐;氨或铵盐可经硝化作用成硝酸盐,铵盐和硝酸盐均可直接被作物吸收。

含磷有机物经水解生成磷酸,在土壤中形成磷酸盐,被作物吸收利用。

1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土壤紧实度的一个指标。

13、养分的被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14、氨化作用: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

15、微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一般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

16、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养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土壤基底背景值

土壤基底背景值

土壤基底背景值
土壤基底背景值是指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各种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它反映了土壤在形成过程中所积累的化学成分,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基底背景值的研究对于了解土壤的原生状态、环境变化以及污染物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定土壤基底背景值,我们可以评估土壤的养分状况、毒性水平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策略,以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测定土壤基底背景值通常需要选择未受明显人为干扰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科学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天然含量范围,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

此外,土壤基底背景值还可以作为环境监测和污染评估的基准。

通过对比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与基底背景值,我们可以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土壤基底背景值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环境健康的基础,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土壤修复复习题剖析

土壤修复复习题剖析

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广义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土壤污染: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害的化学物质经人类活动进入土壤,其积累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超富集植物:能够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植物。

土壤背景值: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农药残留期:土壤中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要的时间。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采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从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成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阻断土壤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的总称。

原位修复技术: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太大的扰动。

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土壤环境容量: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污染物: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

包括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土壤生物污染、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污染。

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土壤: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圣才出品】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圣才出品】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八章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一、填空题1.土壤污染起始值一般为背景值加______。

【答案】2倍或3倍标准差【解析】土壤中污染物累积总量,达到土壤环境背景值加2倍或3倍标准差时,说明土壤中该污染元素或化合物含量已属异常现象,它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此时已属土壤轻度污染。

2.土壤污染源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答案】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解析】土壤污染源可分为:①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典型的例子是活动的火山;②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因为影响范围广、危害大,成为土壤污染研究主要关注的对象。

3.土壤中对农作物无益有害的重金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g;Cd;Pb;Cr;As【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其中,尤其受人们关注的是毒害性较大的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

二、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背景值答: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地形以及植被的影响。

2.荒漠化答: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如过牧、滥垦、灌溉不当及其他社会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的现象。

风力侵蚀、土表或土体盐渍化加重等均属荒漠化表征。

3.土壤自净作用答: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一方面与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如土壤粘粒、有机物含量、土壤温湿度、pH值、阴阳离子的种类和含量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受土壤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制约。

土壤污染与防治考试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考试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就是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理解:1.范围值,不是固定不变的;2.一定历史阶段,一定条件下的数值;3.相对意义上的数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实践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2、它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是研究污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4、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行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研究时,它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土壤的自净作用: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按其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将土壤自净作用划分为物理净化作用、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和生物净化作用。

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量: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环境污染物质: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统称为土壤环境污染物质。

种类: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与放射性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

具有排污点集中、污染范围呈局部性等特征。

面源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土壤污染的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性、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和综合污染型。

土壤肥料学重点的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的重点

1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养分:由土壤供给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6土壤粘土矿物:在风化过程或成土过程中重新形成的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

7土壤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达到降低或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和毒素的措施和过程。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8土壤阳离子的交换量:每千克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9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10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11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12微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一般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

1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称为土壤容重14生理酸性肥: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15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2]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16质流:是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17肥料利用率:任何一种肥料施入土壤后都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中一部分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成为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

18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称为土壤背景值19肥料: 把施入土中或喷洒在作物地上部分,能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或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称为肥料。

20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农田土壤铊背景值

农田土壤铊背景值

农田土壤铊背景值
农田土壤铊背景值是指在特定地区未受任何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所含有的铊元素浓度水平。

铊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于自然状态,它属于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但是,由于工业、农业、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会使土壤中的铊浓度升高,从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是铊资源大国,但由于长期的铊开采和浪费排放,导致土地、水域、大气等环境中的铊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铊农药、化肥、营养剂等也会加剧铊在农田土壤中的积累。

因此,了解农田土壤中铊的背景值十分必要,有助于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目前,我国对于农田土壤中铊的背景值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不同地区的铊背景值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认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农田土壤中铊背景值较低,为1.19~1.27
mg/kg;而西南山区的铊背景值较高,为1.41~2.73 mg/kg。

在沿海地区,一些工矿区、交通枢纽等地铊污染十分突出,铊背景值甚至达到数十mg/kg。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农民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农药、化肥的安全标准使用,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同时,有必要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

总之,了解农田土壤中铊的背景值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农业生产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铊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大学

环境监测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大学

第一章测试1.按照目的分类的环境监测包括A:污染事故监测B:科研监测C:水质监测D:常规监测答案:ABD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A:化学手段B:物理手段C:生物手段答案:ABC3.监测污染源排放的废水中一类污染物时需要在工厂排放口采样A:对B:错答案:B4.地方环境标准比国家环境标准更严格。

A:错B:对答案:B5.环境监测技术包括()A:质量保证B:数据处理技术C:采样技术D:测试技术答案:BCD6.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手段和对象更复杂。

A:错B:对答案:B7.优先监测是指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以下不属于我国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层次的是A:DB:CC:BD:A答案:A2.在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黄色到红褐色到蓝绿色。

A:错B:对答案:A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污染源调查和监测的主要内容。

A:对B:错答案:A4.采集细菌监测用水样时,采样前要用水样清洗采样瓶。

A:错B:对答案:A5.测定某化工厂排放废水中的汞含量,其取样点应是A:取样方便的地方B:车间排污口C:简易汞回收装置排污口D:工厂总排污口答案:B6.水样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A:蒸馏、消解、萃取B:消解、蒸馏、挥发C:消解、萃取、蒸馏D:消解、蒸馏、萃取答案:D7.地面水样的类型包括()。

A:综合水样B:平均水样C:瞬时水样D:混合水样答案:ACD8.水体的颜色可以分为真色和假色。

A:对B:错答案:B9.评价某一河段的水质情况,只需设置()。

A:背景断面B:削减断面C:控制断面D:对照断面答案:BCD10.有机污染物的生化、氧化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A:对B:错答案:A11.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氨气分子和铵根离子形式存在的氮。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空气中粒径大于5um的颗粒物是降尘。

A:对B:错答案:B2.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时,为减少臭氧对分析的干扰,将样品中加氨基磺酸铵进行消除。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土壤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就是人为污染)影响得土壤环境本身得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2、农药残留期:指土壤中得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得时间。

3、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与其她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与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得污染环境得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4、土壤净化能力: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得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得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得能力。

5、稳定化技术:指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得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得过程。

6、POP S: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与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得,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得偏远得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与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得有机化学污染物、)7、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得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得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得最大负荷量。

8、农药半衰期:指施药后附着于土壤得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得时间、9、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得活动中产生得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得固体废物、1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得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得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与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11、客土:指在被污染得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

12、农药光解作用: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能与紫外线能而引起农药得分解过程、13、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与其她生命体有害得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得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得现象。

14、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得土壤进行原地处理与异地处理得过程。

15、面源污染:指溶解得与固体得污染物从非特定得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引起水体得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得污染。

土壤环境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某一地区、某一土壤类型或某一土地利
用方式下,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某种污染物的自然含量。

这些背
景值是通过对大量未受污染土壤样品的分析得出的,可以作为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污染、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参考依据。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地理位置、气候、地质、土壤
类型等因素。

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
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得出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背景值
范围,例如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等)等。

确定土壤环境背景值对于评估土壤污染程度非常重要。

当土壤
中某种污染物的含量高于其背景值时,可能意味着土壤受到了人为
的污染。

因此,对比土壤样品中污染物含量与背景值,可以帮助识
别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另外,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确定也为土壤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进行土壤污染修复时,需要将受污染土壤的污染物含量降低至接
近或低于背景值水平,以恢复土壤的自然状态和功能。

总之,土壤环境背景值是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污染、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及进行土壤修复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背景值名词解释

土壤背景值名词解释

土壤背景值名词解释
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称之为土壤背景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但是人类活动与现代工业发展的影响已遍布全球,很难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只能去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地方。

影响土壤背景值的因素很复杂。

包括数万年以来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风化、淋溶、淀积等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生物小循环的影响,母质成因、质地与有机物含量的影响等等。

因此,土壤背景值是—个范围值,而不是—个确定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土壤环境缓冲性的因素
◆土壤的物理性质(三相比,机械吸附和物理吸附);
◆土壤胶体的特性;
◆土壤对污染物的配位和螯和作用;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Cr,Cd,Cu,Zn在还原条件下 呈难溶态,氧化条件下增加可溶性;As,Fe,Mn在还 原条件下可溶性强,氧化条件下呈难溶态);
◆土壤酸碱性(影响吸附-解吸,氧化-还原,络和-解 离,溶解-沉淀等一系列化学平衡)
◆土壤的生物降解。 编辑ppt
3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3.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 量或负荷量(土壤环境静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 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 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或负荷量(土壤环境动容量)。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1几个概念
1.土壤背景值
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的含量。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1990)
2.土壤净化(土壤自净):
从外界环境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被土壤胶体 所吸附,使其毒性降低,或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对污染 物质的分解,使有毒变为无编毒辑p,pt 这个过程称作土壤净化。1
编辑ppt
13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农药污染控制
• 现有农药的安全使用 • 低毒农药的研制 • 改进剂型和施药技术 • 生物防止 • 农药降解菌的使用(问题?) • 生物技术的应用(抗病、抗虫品种的育种)
编辑ppt
14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土壤环境缓冲性
指土壤对进入其内的污染物所具有的缓和污染 的能力。包括下列过程:
◆稀释和扩散降低其浓度,减少其毒性;
◆转变为不溶性化学物沉淀;
◆胶体吸附;
◆生物和化学降解,转变为毒性小或无毒的物 质;
◆挥发和淋溶,从土体迁移至大气和水体。
编辑ppt
2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
4.放射性污染物
编辑ppt
8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5 土壤污染物的防治 ➢ 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 彻底消除污染源 ➢ 加强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编辑ppt
9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1.工程措施(客土、隔离、清洗、热处理); 2.化学措施(石灰、EDTA); 3.农业措施;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环境容量; ★控制土壤水分(氧化还原条件); ★选择抗(耐)污染作物品种; ★改变种植方式 4.生物措施(动物、微生物和植物) 5.综合措施(化学+生物,农业+生物)
编辑ppt
10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 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加速土壤酸化
★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Zn、Ni、Cu、Co、Cr等 )
★无机非金属污染(F)
★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磺胺酸盐、缩二脲和三氯乙 醛等)
★改变微生物区系
★导致其它元素的缺乏或过量
★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编辑ppt
11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编辑ppt
6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3 土壤污染的危害
1.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2.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产品品质 3.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4.影响人类健康
编辑ppt
7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4 土壤污染物
1.重金属污染物 Cu,Zn,Pb,Ni,Hg,Cd(镉),Cr(铬), As(类金属),F(非金属) 2.有机污染物 多环芳烃(PAHs),农药 3.固体废弃物
编辑ppt
4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4.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 ➢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超过土壤背景值; ➢当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超过了土壤
净化的能力,造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
编辑ppt
5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2 土壤污染的来源
1.工业污染 废气、废水和废渣 2.农业污染 化学肥料、农药、污水灌溉和农用地膜 3.生物污染• 农药对土壤 Nhomakorabea境质量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动物(soil fauna)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农药在植物体的残留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编辑ppt
12
Chap.17 土壤污染与防治
化肥污染控制
• 适时、适量施用化肥(不以产量和效益为目标, 以环境不受污染为目标,确定施肥量)
• 调整化肥中N、P、K比例,注意有机无机配施 •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 改进施肥机具和施肥方法,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 • 开发化肥新品种 • 加强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 生物技术的应用(耐瘠品种的育种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