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反讽视角看《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运用奥斯汀&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深入剖析简?奥斯丁小说《爱玛》中各类反讽言语行为。通过对《爱玛》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及归类,从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视角出发,对人物性格特征做出鉴析并分析其教育意义。

关键词:《爱玛》反讽性格特征教育意义

《爱玛》以19世纪的英国为写作背景,描写了海伯里村首富名叫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爱玛通过不断地暴露自己的弱点、经历不断的挫折最终走向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她曾把这部作品献给当时的摄政王,可见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其反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细腻的笔触、巧妙的对话和精确的语言,把平常的小事凡人勾勒得有滋有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此部小说曾被视为“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反讽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意思为“使人受骗上当,欺诈、圆滑的辩论方式”,然而反讽真正被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在文学中,它既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表达与主题相左的一种语言组织方法。在小说《爱玛》中,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借助相反的话来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以达到揭露某个人性格特征的效果,具有某种教育目的。

简?奥斯丁在《爱玛》中运用反讽修辞手法向读者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图像,其中人物角色之间的反讽性对话更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言外行为的角度对反讽手段进行说明,忽视了言后行为在营造反讽氛围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运用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和言后行为剖析《爱玛》中反讽性会话,并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诠释简?奥斯丁笔下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文学与言语反讽

自荷兰著名语言学家van dijk开始关注依靠语用学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到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和语用学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从而有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文学语用学。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原理对诗歌、小说、戏剧等进行个案分析,以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构思手法和人物性格特征。我国最早开始涉及文学语用学是胡壮麟先生的《国外语言学》中的“语用学”一文,紧接着是涂靖于2004年在《外国语》上发表的“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和2005年在《外语学刊》上发表的“中国的文学语用研究发展态势”。研究者们探讨将语用学中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等相关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使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有一点契合点,对语言学和文学的发展均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根据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会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并指出一个成功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命题条件,充分条件和诚信条件。假如说话人有意违背适切条件中最重要的诚信原则,则反讽效果就产生了。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和反讽关系密切。其中,言内行为指人们说话时话语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指发话者要表达的隐含意思;言后行为则指听者的理解和反应。

奥斯丁在她的小说《爱玛》中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如爱玛,埃尔顿夫妇,奈利特先生等等。以下结合赛尔的指令性反讽、阐述性反讽、表达性反讽,精选《爱玛》中一些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对话,剖析说话人的性格特征。

二《爱玛》作品中的话语分析

1 指令性反讽话语分析

指令性反讽用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义,以下是爱玛在哈丽特收到马丁先生的未婚时说的一段对话。

爱玛微微一笑,说道:“我决不会替你拒绝或答应。你自己的终身大事,应该由你自己做主。你如果喜欢马丁先生,又觉得跟他最谈得来,那你怎么还犹豫不决呢?哈丽特,你脸红了。眼前你是没有想到其他的人符合这个条件吗?哈丽特,你可千万不要犯傻呀!”

“我决不会替你拒绝或答应。你自己的终身大事,应该由你自己做主。”从这句话中我们会感觉爱玛很尊重哈丽特且没有干涉她的选择,但从后面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哈丽特拒绝马丁先生。爱玛没有直接说,却达到了她要的效果,这正是指令性反讽的特征。

2 阐述性反讽话语分析

阐述性反讽包括报告、陈述等行为,它的用途是让听话人相信自己所说命题的正确性,如果说话人使听话人相信了不恰当的命题,就会形成阐述性反讽。

“奈特利先生!”埃尔顿太太说道。

“就是奈特利先生呀!我知道他是埃先生很好的朋友,我也十分想见见他。以前经常听埃先生提到‘我亲爱的朋友奈特利’,便非常渴望想见见他。奈特利先生是个实实在在的绅士,我十分喜欢他。我认为他真的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人。”正好到了客人该离开的时间。埃尔顿夫妇走了,爱玛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这是埃尔顿太太与爱玛谈论奈特利先生的一段对话,在听到她丈夫谈论奈特利先生之前,她从未见过奈特利先生。但是当她说起奈特利先生时,却感觉是在说自己的老朋友,还说“奈特利是个实实在在的绅士”。埃尔顿太太在一点都不了解奈特利先生的情况下谈论奈特利先生,这其实就是一种阐述性反讽。

埃尔顿先生是一个贪婪且势利的牧师,看上了爱玛的财产和美丽,一心想追求她。在遭受拒绝后,立马与一位有着10万英磅财产的女人订了婚,也就是同样自负势利和庸俗的埃尔顿太太。婚姻在他们眼里是通向地位的财富的手段,与福斯特的“扁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虽然能言善辩且看似充满智慧却极其令人厌恶。从言外行为的视角出发,看出埃尔顿太太攀龙附凤、爱慕虚荣、自以为是。从言后行为视角出发可以看出爱玛对她的反感,所以埃尔顿夫妇的离开让她松了口气。作者生动的对话叙述,讽刺了埃尔顿太太急于想高攀奈特利先生的心情。其教育目的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做人做事才是真理,爱慕虚荣的人,损失必将惨重。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脚踏实地,在面对机会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活出自己的精彩。反之,如果投机取巧,走捷径,违背心中的底线,那将遭到世人的唾弃。

3 表达性反讽话语分析

表达性反讽是通过感谢、欢迎和道歉等语气对听话人的行为作出一种贬抑的陈述。

“对的,”奈特利呵呵笑地说。“你在这儿比谁都更合适。你真的很适合做太太,做家庭教师一点都不适合……当初如果韦斯顿问我谁更合适做他妻子,我一定会推荐您泰勒小姐。”

“谢谢。给韦先生那种人做贤惠的妻子,这并不能说明有什么了不起的。”

以上是奈特利先生和埃尔顿太太的一次谈话,奈特利先生目的是为了转移话题,因为不愿谈论爱玛和哈丽特的朋友关系,不得不转移话题到对方怎样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毫无疑问,奈特利先生夸她是位好妻子,实际上是讽刺她不是一位好的家庭教师。与此同时,埃尔顿太太的回答“谢谢”也是另一种言语行为理论,属于表达性反讽。她完完全全明白奈特利先生在讽刺她,但出于礼貌,她只能说“谢谢”。

在作者的笔下,奈特利先生是英国传统价值观的代表,诚实善良,充满正义感,关心帮助弱者,是一位典型的绅士。爱玛也是在他的教导下,抛弃了那些幻想和自以为是,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爱玛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奈特利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爱的另一种定义。即,爱,不是包庇,恭维和取悦,而是教导、修正和启发。这样的爱是深厚而宽广的,才是最为踏实的人生伴侣。就连女主人公爱玛都说他“他不爱向女人献殷勤,但却是个很讲人道的人。”从言外行为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奈特利先生不喜欢这位浅薄俗气的埃尔顿太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