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70557a27284b73f2425065.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诊疗常规一、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症候群。
典型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较快,症状明显。
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的表现。
3、反应性低血糖见于某些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其他,如围手术期化验或健康检查示发现高血糖。
二、糖尿病分型1、1型糖尿病:分为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指有任何免疫机制参与证据的1型糖尿病。
儿童多起病较急,成人多缓起。
特发性1型糖尿病是在某些人中所见的特殊类型,患者始终没有自诉免疫反应的证据。
2、2型糖尿病:占据本病群体大多数,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妊娠糖尿病: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三、并发症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特点为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只要特点为血糖显著增高,血浆渗透压增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有中度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3>糖尿病乳酸酸中毒;4>感染2、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型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2>微血管病变:a、糖尿病肾病;b、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c、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糖尿病足、眼的其他病变四、诊断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ol/L,或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对于无糖尿病症状者,必须在另一天按上述2个标准之一复测核实。
五、实验室检查1、血葡萄糖测定: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为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WHO推荐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82.5g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min内饮完,2h后再测静脉血浆血糖。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54d1af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5.png)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ac107a00c22590103029d20.png)
标准与规范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以血中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生化特征及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临床表现的代谢紊乱综合群[1~2],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5%左右⑵。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脾痺”等病症范畴。
既往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缺乏临床操作流程,因此迫切需要一份具有临床操作流程的糖尿病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本指南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的指导下,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临床一线专家,基于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制定形成。
本指南主要介绍临床采用病证结合原则,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主要介绍糖尿病病证结合诊断、病证结合治疗和病证结合康复。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一线从事临床工作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和非内分泌专科的临床医师,在临床采用病证结合原则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时使用。
本指南的推广以期对培养我国年轻医师形成主动应用中医药的临床思维,形成主动应用中医病证结合原则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习惯,提高我国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医诊疗水平有所助益。
1病证结合诊断1. 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WHO 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⑶。
1.2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⑷拟定为早期、中期、晚期3期。
1.2.1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身重困倦,小便频数,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主。
该期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肝。
病程多在5年之内。
尚无明显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高血糖、肥胖、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该期主要有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痰浊中阻证、湿热蕴结证等。
1.2.2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额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该期主要病位在肺、脾、肾。
中西医结合教你如何防治糖尿病,学会正确养生科普小知识
![中西医结合教你如何防治糖尿病,学会正确养生科普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90e0e2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e.png)
中西医结合教你如何防治糖尿病,学会正确养生科普小知识在中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存在非常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患者部分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会出现典型症状: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虚弱无力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对人体眼、肾、心脑血管等器官造成慢性损害,糖尿病足还可能导致截肢、致残。
可以说糖尿病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
我国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常年和糖尿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套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可由遗传因素、肥胖、应激、环境因素等导致的。
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至今没有找到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因此无法通过基因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统计,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将近90%,如果父母双方一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病率约为50%。
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或者因为患有一些其他疾病,导致身体的一些功能会逐渐降低,这属于不可抗因素,具体讲,当人年龄逐渐增大时,胰岛β细胞的功能性逐渐减弱,人体对糖的分解能力就会不足,或者人患有一些其他疾病,如胰腺炎、肝脏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人体患上糖尿病。
现代患上糖尿病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其原因大多在于年轻人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规律,这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因素。
暴饮暴食,重油重盐、经常不运动、熬夜等等,都会让糖尿病发病的概率大幅增加。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例如国内外医学界学者都认为神经精神状态会导致人体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还有些病毒会对人体胰岛β细胞造成破坏,是人体无法正常分解糖,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中医如何看待糖尿病?传统中医中,有“消渴”一病,和糖尿病的症状相呼应。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长期喜欢吃肥甘厚味的人,容易出现身体肥胖的现象,这容易造成身体湿气过重,容易生痰,痰的湿黏会阻碍经气流通,长期以往就会发展为消渴。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a1057e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0.png)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每9-10个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报告,世界糖尿病人数约为4.6亿,预计10年后将达到5.8亿。
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但单一的中医治疗或西医治疗效果均有限,不能完全限制糖尿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利用我国的特色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对于提高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一些不同。
中医根据糖尿病的表现,形象地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有关,西医也认为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两者在此不谋而合。
中医还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西医认为体脂较高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在这一点上两者也具有一致性。
不同的是,中医还认为糖尿病是积热伤津,所以导致消渴。
但基于现代科学的西医对糖尿病有着不同的认识,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在于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问题,并根据其不同的机制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约90%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
但对于糖尿病的表现,中西医的出入不大,总体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同时可伴有皮肤瘙痒、视物不清等。
糖尿病的真正危害并不在于上述症状及血糖升高,而在于长期血糖升高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二、中、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西医使用降糖药以控制患者血糖,但长期使用降糖药物,其副作用较大。
而中医的治疗贵在调节身体的五脏平衡、标本同治,使患者阴阳调和、气血平顺,副作用相对较小,且能达到降糖及预防慢性并发症的目的。
如此,可将中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西医治疗西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一般为4种方法,即从药物、运动、饮食、手术等4个方面治疗。
其中的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胰岛素注射,治疗1型糖尿病及某些2型糖尿病;一类为口服降糖药物,一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24糖尿病高血压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2024糖尿病高血压病证结合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d1f90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8.png)
2024糖尿病高血压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伴随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趋势,循证临床已成为临床医生的思维范式。
由政府、行业学会引领制定的临床诊疗标准、指南、共识、规范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重视。
这些诊疗指南还方便了非专业医生的临床决策,对诊疗实践指引成效显著。
应广大读者建议,经我刊编委会讨论,决定在本刊开设〃标准指南共识规范冶栏目。
期待各行业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标准、指南、共识、规范能在我刊发布。
把中医学期刊办成临床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基层医师、广大医学生和中医从业者的良师益友,一直是我刊的办刊宗旨、追求目标。
鉴于当前中医特点,本刊鼓励从临床实践出发,基于循证医学原理, 采用RCT研究数量少、质量良莠不齐,而实践经验总结多、证据确凿等Cochran手册制定的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采用GRADE小组制定的推荐强度分级标准推荐证据等级才安照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根据专家共识分别确定循证病证结合诊断、病证结合治疗和病证结合康复等措施, 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实践。
欢迎各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制定相关标准、指南、共识、规范,本刊及时组织行业专家论证发布。
糖尿病高血压病(diabetes mellitus with hypertension,DMH)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性大。
据报道,国外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为40%~80%,国内为59.9%o糖尿病与高血压相互影响,共同对大小血管造成损伤,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并发症的强危险因素,既加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又加速视网膜病变以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使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风险增加7.2倍,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DMH,可极大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脑肾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DMH的血压临床治疗难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早期以隐匿性高血压或夜间高血压为主,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异性大,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增加靶器官损伤风险。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https://img.taocdn.com/s3/m/474459787fd5360cba1adbea.png)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器官、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4~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它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诸多并发症尚见于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痹证、痿证、雀盲、肺痨、水肿、疮疖等病证中。
1 预防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其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是延缓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应以自身预防为主,正确认识本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食盐,不过度进食含淀粉食物,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防止肥胖。
有家族史者应定期做检查。
2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策略(“五驾马车”)——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原则2.1 血糖自我监测:这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疗效。
2.2 饮食控制: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可以避免血液中长期过高的葡萄糖损害组织器官,可以避免血液中过高的葡萄糖造成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过早衰竭。
2.3 运动锻炼:有利于降低血糖,有利于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但要注意保护,避免运动损伤。
2.4 药物治疗2.4.1 口服降糖药a、双胍类;b、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c、噻唑烷二酮类;d、α-糖苷酶抑制剂。
2.4.2 胰岛素。
不要对胰岛素有抗拒心理,正确对待胰岛素。
早期使用胰岛素有利于保护神经、心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有利于保护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2.5 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3 中医辨证治疗3.1 上消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https://img.taocdn.com/s3/m/958881e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5.png)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中医和西医在医学历史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经过漫长的发展,彼此的特点与优势相互渗透,使得很多疾病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得到理想效果,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中缺少胰岛素或是自身生产胰岛素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的血糖无法正常代谢而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临床上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病人喝水非常多,食量也很大,排尿量也增多,但是身体却很消瘦。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会引起眼睛、肾脏、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和组织发生慢性损害,使其功能受损或是发生衰竭等。
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中西医结合怎样治疗糖尿病。
1.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类西药主要有四大类:1.磺脲类:常用的药物有一代的甲苯磺丁脲,二代的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以及格列喹酮等。
此类药物通常在餐前半个小时服用,在半个小时后有效发挥降低血糖的功效。
该类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对肝肾不良影响很大,不适合长期服用。
2.双胍类: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甲福明和降糖灵等。
此类药物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或是胃肠不适反应,比如恶心呕吐、不爱进食以及腹泻等,有时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可有效抑制糖的分解,也可促进糖分在肠道中吸收,所以会改善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
每日服用两次或三次,每次服用50mg。
切记药物要与第一口食物同服才可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胀气或是腹泻等。
如果服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要立即服用或是静脉注射葡萄糖。
4.新型降糖药:目前使用较多的有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以及DPP4抑制剂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降糖药,其中SGLT2抑制剂可将2型糖尿病病人身体中多余的糖尿出去,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口服降糖药物多用于轻度或是中度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病人发生了酮症酸中毒,有严重的肺结核,出现了脓性感染或心肌梗死,或是服用降糖药物也无法控制血糖情况时,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Ⅰ型糖尿病病人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2023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023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aaecbc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e.png)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术语、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的指导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指南供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综合医疗机构的肾病专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相关科室及基层各级医疗人员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10]《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1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糖毒(Sugar Poisoning):“糖毒”,是血糖异常升高所产生的毒邪[13,14],为人体水谷精微代谢异常所致,属内生邪气之一。
“糖毒”为阳邪,其性火热,易伤阴耗气,也易产生疖肿痈疡,更易伤人脏腑经脉[15]。
“糖毒”是导致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也是糖尿病诸多变证的内在始动因素[16]。
“糖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进一步损伤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和结构,影响气血津液代谢,伤阴损阳,致瘀生痰,壅滞血脉,痹阻经络,无处不侵,变证丛生,如出现眼、心、脑、肾、足等部位的并发症。
(2)消渴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消渴病肾病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名,继发于消渴病(即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是消渴病并发症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3)肾络癥瘕(Miniature Mass of Renal Collateral):肾络微型癥瘕[17,18],简称肾络癥瘕,是国医大师吕仁和提出的用于解释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学说,是当代络病学说的主要理论之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acee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6.png)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如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穴位 。针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肾脏血液 循环,从而减轻肾脏损害。
拔罐治疗
在患者背部或腰部相应穴位进行拔罐治疗, 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对改善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帮助 。
定义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指由 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是糖 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
发病机制
DKD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 高血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激活、氧化应激、炎症反 应等多个方面。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DKD的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 损害和肾衰竭。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扶正
即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 力。正气包括气、血、阴、阳等 ,通过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平衡 等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
善全身状况。
祛邪
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产 物对机体的损害。病邪包括痰浊 、瘀血、热毒等,通过化痰逐瘀 、清热解毒等方法,改善肾脏微
因时而异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 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与调整策略
长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情况。
调整策略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等,以保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cfc377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7.png)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糖尿病是我国人口常发病症之一,糖尿病的病发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障碍有关,是一组代谢类疾病,多饮、多尿以及多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血糖检测而被诊断,糖尿病通常会伴有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血糖的长期升高会导致患者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会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但在临床的治疗中,糖尿病症无法被治愈,通常只有通过药物以及饮食的护理来控制患者的血糖,从而稳定患者的病情,治疗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会进行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糖尿病糖尿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平常所说的“三高”之一,糖尿病通常会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依靠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尚未达到确诊的阶段,可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治疗的方式进行调节,长期患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终生进行药物治疗。
2.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2.1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坚持滋阴清热,阴虚体质的典型表现就是易“上火”,即身体缺水,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此外容易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耳鸣。
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就与此有关,滋阴常用沙参、玉竹、天冬、石斛等,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状。
(1)消渴丸:由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构成,主治: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具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主要治疗2型糖尿病。
黄芪补气升阳,布津摄液;地黄滋肾养阴,清热生津;共为君药。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山药补脾益肾养阴;共为臣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渴;玉米须清热利尿消肿;葛根升阳布津,生津止渴;格列脲为降血糖的西药。
最新: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最新: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https://img.taocdn.com/s3/m/130b6b3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b.png)
最新: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定义:2型糖尿病diabetesme11itustype2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的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后期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1 .高危人群2 .诊断标准:3 .疾病分型4 .中医证候4.1.1 临床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候是什么?4.1.2 推荐意见:2型糖尿病包括〃郁、热、虚、损〃四态,糖尿病前期对应〃郁〃态,糖尿病期多见"热"〃虚〃二态,糖尿病并发症期则见于〃损"态。
本病初始多六郁相兼为病,始为郁态;郁久化热,多见肝、胃、肠、肺热盛,渐成热态;燥热伤阴,壮火食气,故气血阴阳俱虚,转为虚态;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终致损态。
本指南主要涉及〃热〃〃虚〃二态的辨证论治。
热态六证:肝胃郁热证、痰热互结证、肺胃热盛证、胃肠实热证、肠道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虚态六证:热盛伤津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胃滞证、上热下寒证。
5.3中药辨证论治联合西药干预5.3.1 热态5.3.1.1 肝胃郁热证5.3.1.1.1 临床问题:对于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相比是否能有进一步改善?5.3.1.1.2 症状:皖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膨隆,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5.3.1.1.3治则治法:开郁清热。
5.3.1.1.4推荐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黄苓、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
加减:舌苔厚腻,加化橘红、陈皮、茯苓;舌苔黄腻、皖痞,加五谷虫、红曲、生山楂;舌暗,舌底脉络瘀,加水蛭粉、桃仁。
5.3.1.1.5推荐意见:对于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
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科普小知识
![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科普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d37a3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4.png)
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科普小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体内血糖浓度持续升高,可能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两者组合引起。
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而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有关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的一些小知识。
糖尿病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其中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大约90%~95%的患者都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
而且与个人生活习惯和基础病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肥胖、高血压、胰腺疾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他健康问题,同时也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
而一型糖尿病则相对罕见,发病机制也相对特殊,它的发病比例比二型糖尿病低得多。
而发病机制则涉及自身的免疫反应,具体来说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的β细胞,这些细胞是产生胰岛素的主要细胞。
而胰岛素则是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储存、抑制肝糖原分解的重要激素。
而β细胞遭到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高血糖。
这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而且通常在儿童、青少年甚至年轻成年人中发病。
简单来说,二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而一型糖尿病则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除此之外,还有妊娠糖尿病,这是一种发生在怀孕期间的糖尿病,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明确,但通常会在怀孕结束后自行消失。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糖尿病的呢?其实中医并没有“糖尿病”这一说法,而是将其称为“消渴”,属于气血津液病证中的一种,包括了胰岛素依赖型、非胰岛素依赖性以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3d3d8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a.png)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糖尿病,在中医的范畴里被称为“消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达到控制血糖、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主要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若肺燥津伤,则口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若胃火炽盛,则多食易饥;肾主藏精,为水脏,若肾阴亏虚,则尿多而甜。
此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因素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
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多尿为主。
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分型,如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等。
二、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1、中药治疗(1)阴虚燥热型:表现为口渴多饮、烦热多汗、多食易饥、舌红苔黄、脉细数等。
常用方剂有白虎加人参汤、消渴方等,常用中药有知母、石膏、麦冬、天花粉、生地等。
(2)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口渴多饮、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舌红少苔、脉细弱等。
常用方剂有生脉散、玉泉丸等,常用中药有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山药等。
(3)阴阳两虚型:表现为尿频量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等,常用中药有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加减用药,不能一概而论。
2、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有肺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缓解临床症状。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食蔬菜、粗粮,少吃辛辣、油腻、甘甜之品。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ce2a4b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7.png)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知识专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肾脏疾病诊疗指南1. 引言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全面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疗指南,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话题。
2.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认识2.1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看来,糖尿病肾脏疾病是肾气虚衰、气阴亏虚,湿浊内生所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糖尿病肾脏疾病,必须以“肾为主”来治疗。
2.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诊断糖尿病肾脏疾病,并结合尿常规、肾功能检测等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诊断。
3. 西医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认识3.1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西医认为,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损伤,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并且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展进程分为五个阶段。
3.2 西医的诊断方法西医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尿常规、肾功能检测等手段进行诊断,尤其重视肾脏病的分期。
4. 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1 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强调保护肾脏功能、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治疗原则,提倡治未病、阻断病变发展。
4.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补肾、养阴等中药治疗,而西医主要侧重于降糖、降压等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中西医药,可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4.3 营养指导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还提倡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指导,保证患者身体的营养均衡。
5. 个人观点与总结我的观点是,中西医结合诊疗对于糖尿病肾脏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的治疗思路以及西医的药物治疗,通过相互协同的方式,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降低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诊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 参考文献-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疗指南》-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以上就是本文关于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367860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5.png)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概述】糖尿病( diabete d iabetet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
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大都继发于造成胰岛组织广泛损害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根据本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或“消瘅”的范畴。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合并症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及胰升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原理。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尚不完全了解,可能是多源性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已比较肯定。
国内报道糖尿病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占8.7%。
国外报道达25%~50%。
不论是依赖型和非依赖型均有遗传因素。
关于遗传方式尚未阐明,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缺陷。
2.病毒感染因素某些地区在病毒感染流行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并且患者血清抗柯萨奇B4病毒效价持续升高,病毒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岛组织。
3.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依赖性组中不少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的证据有:糖尿病患者家属可伴有多种其他免疫性疾病,如弥漫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恶性贫血等;可伴有脏器特异抗体,如抗甲状腺、胃壁绍细胞及抗肾上腺抗体等。
体液免疫的证据有:胰岛细胞抗体免疫荧光测定阳性,阳性率可高达85%,胰岛素颗粒抗体免疫过氧化酶示踪测定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发表时间:2019-10-24T10:47:15.4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作者:陈频
[导读] 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抑郁情绪,并维护母婴安全。
隆昌市界市中心卫生院 642155
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的增长,该疾病在致残率和致死率上也很高,导致患上该疾病的病因很复杂,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胰岛素的出现虽然能够治疗,但是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要想对该疾病以及其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治疗,就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1、什么是糖尿病?
该疾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属于内分泌类疾病,其主要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该病的发病肌理就是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者是绝对缺乏,还有程度不一样的胰岛素抵抗,进而让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继发的水、电解质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产生紊乱的情况,病变会影响全身,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中医以及西医治疗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方面可以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这里简单介绍下二者的不同,希望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在该疾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方式,第一,其主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依据相关的治疗原则,比如,清热活血、益气养阴等,对患者身体中的环境进行调整以及改善,让其代谢情况进行得到缓解。
在糖尿病治疗中,降血糖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这方面的效果,西药相对来说要比中药的效果更好,然而中药作用缓和且效果保持时间较长,有一些中药能够双向调节,通常不会让患者产生低血糖的情况。
在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以及并发症治疗方面,显然中药要比西药效果好,使用中药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没有显著副作用的。
第二,该疾病的西医治疗就是利用药物对胰岛素进行刺激,增加其分泌,促进胰岛素生物活性的提升,可以对患者肠内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进行降低,这样就可以让患者体内组织更好的利用葡萄糖,有利于合成肝糖原,也可以直接给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
西药在降血糖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速度较快而且效果好,能够对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进行防治,然而其也是存在不足的,特别是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并发症方面,效果不理想。
第三,在糖尿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高效的让患者血糖降低,改善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以及发展进行有效的抑制,所以,中西医结合是该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临床中,对于轻型和中型患者,就需要基于运动以及饮食疗法,再配合中药治疗,充分发挥出中药的优势。
而对中型以及重型患者,他们的血糖比较高、病程长,那么就需要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进行结合,用西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配合中药,这样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或者是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量,还能够对患者机体代谢和微循环等方面进行调节,改善患者的症状,一起抑制或者是延缓合并症的产生以及发展,所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最好采取中西医结合。
3、如何预防糖尿病?
经常运动。
这一点很重要,能够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每天运动半个小时。
胰岛素抵抗是该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说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进而影响正常利用胰岛素,但是运动就能够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够对2型糖尿病进行预防。
控制好血压。
要合理饮食以及运动来减重,尤其需要注重腹部的脂肪,这可以促进糖耐量的提升。
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这关系到病情发展。
控制饮食。
要想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就一定要控制好饮食,多食用高纤维素、低热量的饮食,常吃粗粮以及水果、蔬菜。
每天最好可以吃大豆、奶类或是其制品,这样就能够补充体内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可以补钙,每天可以摄入半斤到一斤的奶制品。
注意控制体重。
腹型肥胖也是容易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特别是2型糖尿病。
当前生活质量提升,胖孩子也不断增加,这也让青少年也会患上糖尿病。
要想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就需要先减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