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4

合集下载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故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3.俯屈: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遇肛提肌阻力,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将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枕部向前旋转45°,后囟门转至耻骨弓下。

5.仰伸: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使胎头逐渐仰伸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复位。

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下肢随之娩出,完成分娩全过程。

福建水立方三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分娩机制混合现实系统,可实现在真实的环境中,对三维虚拟的孕妇分娩过程进行交互式护理操作,做到随时随地学助产。

此系统还带有骨盆识别系统,手持真实的骨盆3D模型,同时看到叠加在真实世界上虚拟胎儿通过骨盆的整个运动过程。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方式: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后, 肛提肌收缩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 方,胎头向前旋转45,即向前向中线旋转45, 后囟转至耻骨弓下方。
时限: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extension)
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后,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 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 者共同作用(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 方向转向上前,枕骨下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 以耻骨弓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娩出于阴道口, 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二、下降(descent)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与其它动作伴随,贯穿在分娩全过程中。下降动作呈间 歇性。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四个:
① 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轴压传至胎头 ② 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③ 胎体伸直伸长 ④ 腹肌收缩
初产妇因宫口扩张缓慢和软组织阻力大,胎头下降速度 较经产妇慢。胎头下降程度,是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降
Tianzhu Mountain, Anhui, 2001, April
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阻力影响发生俯屈、内旋 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flexion)
枕额径(11.3 cm) ↓
枕下前囟径(9.3 cm)
四、内旋转:
定义: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 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原理:内旋转使胎头适应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前后径大于 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下降。
下降
一、衔接(engagement)
定义: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 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时间: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引言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枕先露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主要是指胎儿头部在分娩过程中先露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包括胎儿位置、产程、产道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胎儿位置枕先露的产妇胎儿位置通常为后脑枕位,即胎儿头部的后枕部位位于产妇的骨盆入口。

这种胎儿位置在胎儿旋转下降过程中,可以使胎儿头部最先出现在骨盆入口,从而使得胎儿能够顺利通过产道。

二、产程枕先露的分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期、最大期和胎儿娩出期。

1. 开放期开放期是指子宫颈全开到10厘米的过程。

在枕先露的分娩中,开放期的长度和产程的长短有密切关系。

开放期的主要特点是子宫颈逐渐扩张并变薄,胎儿头部逐渐下降进入骨盆,产妇会出现宫缩和疼痛感。

2. 最大期最大期是指开放期结束后到胎儿头部完全娩出的过程。

在最大期,产妇会感到强烈的腹部压力和排便感,并出现频繁的宫缩。

此时胎儿的头部逐渐通过骨盆入口进入骨盆腔内,并旋转,使枕部位处于前后直径。

3. 胎儿娩出期胎儿娩出期是指胎儿头部从骨盆腔内完全娩出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妇需要用力,通过阴道将胎儿头部顺利娩出。

如果一切顺利,胎儿的头部会逐渐完全娩出,紧接着是胎儿的身体。

三、产道变化产道在枕先露分娩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以适应胎儿通过。

这些变化主要涉及骨盆、子宫颈、阴道和会阴等部位。

1. 骨盆骨盆是胎儿通过的主要通道,在分娩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骨盆的韧带松弛、髋关节扩张和耻骨联合软化等变化,使得骨盆能够逐渐扩大,以容纳胎儿头部的顺利通过。

2. 子宫颈子宫颈在枕先露分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子宫颈的开放是分娩的先决条件,通过宫缩和胎儿头部的下降,子宫颈逐渐扩张并变薄,以便胎儿的顺利通过。

3. 阴道和会阴阴道和会阴是胎儿头部最后要通过的部位,在枕先露分娩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阴道会逐渐扩张以适应胎儿的头部通过,而会阴则可能出现撕裂或需要切开,以便胎儿的顺利娩出。

四、分娩方式的影响枕先露的分娩方式相对较为常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如自然分娩、产钳助产或剖宫产等。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枕左前位是指胎儿枕骨朝向母体左前方的一种分娩姿势。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头部应朝向母体的后方,即枕骨朝向母体后方,进入产道。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胎儿的头位偏移至左前方。

枕左前位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异常胎位,有些时候需要进行干预来确保安全的分娩。

在分娩机制方面,枕左前位与正常的头位分娩机制是有些差异的。

以下是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的详细解释:1.第一产程(开宫缩期):在枕左前位的情况下,胎儿头部通常不会直接对骨盆的前方进行下降,而是先通过骨盆的左侧。

这是由于胎儿的头部朝向左前方的方向。

胎儿头部慢慢通过骨盆的左侧壁下降,从而逐渐转至骨盆的前方。

这样的旋转过程称为“头先左前方旋转”。

2.第二产程(娩出期):当胎儿头部完成旋转并进入骨盆后方时,枕骨向前方转动并下降至骨盆入口。

此时,产妇开始出现阵痛,同时骨盆的肌肉开始继续向前推动胎儿。

胎儿头部逐渐通过产道,进一步下降。

3.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在枕左前位的枕骨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经过娩出后,胎盘通常会沿着与胎儿头部相连的轴向下降。

产妇会经历剧烈的宫缩,帮助胎盘在娩出过程中顺利分离并从产道中娩出。

尽管枕左前位是一种异常分娩姿势,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会自行转为正常的头位。

然而,如果枕左前位在分娩进程中没有逐渐纠正,就可能会增加产妇和胎儿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辅助性的措施,如手法转位或通过产钳、吸引器等器械来进行干预,以确保安全的分娩。

总而言之,枕左前位是一种相对较常见的异常胎位。

在这种情况下,胎儿头部朝向母体的左前方,而不是正常的后方。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涉及头部旋转和下降,以及阵痛和骨盆肌肉的作用。

医护人员可能需要采取干预措施来确保安全的分娩过程。

【最新word论文】难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说课【医学专业论文】

【最新word论文】难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说课【医学专业论文】

【最新word论文】难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说课【医学专业论文】难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说课【摘要】采用模型演示讲解难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教学效果良好。

本文意在与同行教师探讨,给年轻教师以教学启发。

【关键词】分娩机制说课模型演示1说教材1.1说教学内容本次说课内容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文娜老师主编的《妇产科护理》中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第二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本章节介绍了枕先露分娩的衔接、下降、俯曲、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身娩出等全过程。

1.2说教学目标根据中等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本次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推断出其它先露的分娩机制。

?能力目标:熟练应用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知识,应用女性骨盆和胎头各径线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正确助娩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同情心。

1.3说教材的重、难点分娩机制既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章节的难点,还是整个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分娩机制是学习分娩助产技术的前提,只有理解分娩机制,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助产和处理难产。

我们说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是因为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不同的径线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期望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

胎儿转动时学生容易糊涂,尤其是内旋转时一定要强调胎头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一致。

找准了胎头矢状缝、枕骨和骨盆的位置关系,难点就被攻克了。

2说教法2.1启发提问—导入教学有关骨盆方面的问题(骨盆入口平面径线:前后径,横径,斜径,中骨盆平面径线:前后径,横径,骨盆出口平面径线:前后径,坐骨结节间径,前矢状径,后矢状径,)。

有关胎儿方面的问题(双顶径,枕下前囟径,枕额径,枕颏径,)。

2.2模型指认—复习旧知教师举起骨盆,指出骨盆各结构和3个平面径线,让学生辨认并且回答各径线的正常值。

妇科试题 1以枕先露为例简述分娩机制 (1)衔接 (2)下降 (3)俯屈 (4)内

妇科试题 1以枕先露为例简述分娩机制 (1)衔接 (2)下降 (3)俯屈 (4)内

妇科试题1.以枕先露为例简述分娩机制(1)衔接(2)下降(3)俯屈(4)内旋转(5)仰伸(6)复位及外旋转(7)胎肩及胎儿娩出2.如何处理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加强子宫收缩,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1)按摩子宫(2)应用收缩子宫药物,如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类药物(3)压迫法:出血多,经按摩、药物效果不佳或紧急情况下采用,包括双手压迫法和宫腔纱条填塞法(4)手术止血:经上述处理无效,出血不止,为抢救产妇生命可行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栓塞,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3.前置胎盘对母儿的影响(1)产后出血(2)植入性胎盘(3)产褥感染(4)早产及围产儿死亡率高4.硫酸镁的注意事项(1)定时检查膝腱反射是否减弱或消失(2)呼吸不少于16次/分(3)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或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4)硫酸镁治疗时需备钙剂,一旦出现中毒反应,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5)肾功能不全时应减量或停用(6)有条件时监测血镁浓度5.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1)病史:良性肿瘤病程长,逐渐增大,恶性肿瘤病程短,迅速增大(2)体征:良性肿瘤单侧多,活动,囊性,表面光滑,通常无腹水,恶性肿瘤双侧多,固定,实性或半实半囊,表面结节状不平,常伴腹水,多为血性,可能查到癌细胞(3)一般情况:良性肿瘤一般情况良好,恶性肿瘤可逐渐出现恶病质(4)B超:良性肿瘤B超上表现为液性暗区,可有间隔光带,边缘清晰,恶性肿瘤液性暗区内有杂乱光团、光点,肿块界限不清6.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的适应症(1)无药物治疗的禁忌症(2)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3)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小于4cm(4)血β-HCG<2000U/L(5)无明显内出血7.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症状 (1)月经改变(2)白带增多(3)腹块(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5)压迫症状(6)不孕(7)继发性贫血体征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质硬球状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粘膜下肌瘤子宫多为均匀增大,有时宫口扩张,肌瘤位于宫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8.宫颈癌的临床分期0期原位癌Ⅰ期癌灶局限在宫颈(包括累及宫体)ⅠA 肉眼未见癌灶,仅在显微镜下可见浸润癌ⅠA1 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ⅠA2 间质浸润深度>3mm至≤5mm,宽度≤7mmⅠB 临床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可见病变>ⅠA2ⅠB1 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ⅠB2 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Ⅱ期癌灶已超过宫颈,但未达盆壁,癌累及阴道,但未达阴道下1/3 ⅡA 无宫旁浸润ⅡB 有宫旁浸润Ⅲ期癌肿扩散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ⅢA 癌累及阴道下1/3,但未达到盆壁ⅢB 癌已达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ⅣA 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癌浸润膀胱粘膜或直肠粘膜ⅣB 远处转移9.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1)干扰着床(2)影响受精卵的发育(3)宫腔内自然环境改变(4)宫腔内炎症细胞增多,有毒害胚胎作用(5)对抗机体囊胚着床的免疫耐受性,使囊胚崩解,有免疫性抗着床作用10.人工流产的并发症有哪些?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吸宫不全,生殖系统感染,子宫穿孔,宫腔粘连,漏吸,术中出血,羊水栓塞。

第十章 正常分娩 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第十章 正常分娩 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第三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mechanism of labor)是指胎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个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为例说明其分娩机制(图10一13),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分娩机制各动作虽然分别介绍,但是连续的。

1.衔接(engagement)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Vl平面,胎头颅骨的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呈半俯屈状态进入骨盆入口,以枕额径(11.3cm)衔接。

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1lcm),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人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若初产妇临产后胎头仍未衔接,应考虑有无头盆不称。

2.下降(descent)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贯穿在整个分娩的始终。

下降总是与其他动作同时进行,胎头的下降动作呈间歇性,当子宫收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又稍退回,因此胎头与骨盆之间的相互挤压也呈间歇性,这样对母婴均有利。

促使胎头下降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官缩力是促使胎头下降的主要动力;②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轴压传至胎头;③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④宫缩时胎体伸直伸长;⑤腹壁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初产妇胎头下降速度因宫口扩张缓慢和软组织阻力大较经产妇慢。

临床上观察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在胎头下降过程中,遇到盆底阻力产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外旋转、胎肩及胎体娩出动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俯屈(flexion)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遇到阻力,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进一步俯屈,使胎儿的颏部更加接近胸部,使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俯屈后改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篇一: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整个过程被分解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动作。

现以临床常见的枕左前位为例说明。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入盆)。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旋转至其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篇二:课后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吾日三省吾身—《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课后记陈海英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教师写课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

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篇是对我所教的《妇产科护理学》中的一个章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一个课时的回顾与总结。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章节是《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的一个重点及难点教程。

使学生达到3个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分娩机制以枕左前位为例阐述整个分娩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分娩机制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娩过程有个明确的认识,对以后到临床上获得感性认识有个好的铺垫,并培养护生分秒必争的责任心,激发学习产科护理的兴趣。

本章节属于一个难点章节,我把分娩机制中的两个过程俯曲及内旋转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难于理解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并且阅读课外的拓展知识丰富教材的内容。

通过本堂课的授教,知识目标,同学们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达到预期效果,而对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上就让同学们把分娩机制转化为自己已经理解的东西还是不很熟练,在以后的教程中要考虑如何让中专的学生尽快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把课堂尽可能的让给学生让她们多复述。

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4

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4

(二)子宫收缩
作用 特点
3、缩复作用
子宫肌纤维每次收缩后 变短变粗,不能恢复至原来 的长度。
作用:使宫腔逐渐变小, 从而使胎儿先露逐渐下降, 宫颈管慢慢展平;产后子宫 复旧。
三、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道 √
胎儿 心理状态
(一)定义及分类
定义 分类
胎儿从母体自然娩出的通道。
骨产道 软产道
(二)骨产道
( 五)仰伸 (extention)
胎儿枕骨下部以 耻骨联合下缘为支点, 完成仰伸,依次娩出 顶、额、面、颏,即 胎头娩出。
( 六)复位(restitution) 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复位 外旋转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 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 后,为恢复头颈的正常关系,胎
儿枕部向左旋转45 °。
胎肩继续下降,前肩向前中线旋转45 °,胎儿双 肩径转成与出口前后径相一致,胎头枕部在外继续向 左旋转45 °,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
( 七)胎儿娩出
胎儿通过侧腰,
胎肩娩出
首先使前肩从耻骨弓
胎体及胎儿 下肢娩出
下娩出,再侧腰,使 后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思考题
1.子宫收缩力有哪些特点? 2.胎头径线有哪些? 3.简述骨盆的三个平面。 4、什么叫生理缩复环? 5、简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名词:分娩、足月产、早产、过期产。 2、了解胎头径线的正常值。 3、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4、掌握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5、掌握骨盆三个平面。
一、定义
分娩 产妇 足月产 早产 过期产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 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 排出的过程。

2020云南医疗卫生招聘考试护理知识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2020云南医疗卫生招聘考试护理知识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2020云南医疗卫生招聘考试护理知识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如今已慢慢进入寒冷的秋日,而2019云南医疗卫生招聘仍在这个秋日陆续进行着,各位考生知道?在此,云南中公教育给各位备考的小伙伴分享一下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希望大家多掌握点知识点,未雨绸缪!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又以枕左前位为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取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位于骨盆左前方。

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头盆不称。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

下降动作呈间歇性,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又稍回缩。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①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②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③胎体伸直伸长;④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压力经子宫传至胎儿。

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3.俯屈: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将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枕部向前旋转45°,后囟门转至耻骨弓下。

内旋转动作从中骨平面开始至骨盆出口平面完成,以适应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下降。

胎先露的分娩机制

胎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目标 object
➢能解释分娩机制 ➢掌握分娩机制的概念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胎儿先露部位随骨盆 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 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经 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分娩步骤
以枕左前为例
02
下降
04
内旋转
06
复位及外旋转
01
衔接
03
俯屈
05
仰伸
07
胎儿娩出
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 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 骨棘水平——衔接,又称入盆
内旋转
➢枕骨向耻骨合方向转45°,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一致 ➢内旋转主要目的使为了适应中骨盆横径小于前后径的特点
此时头与身体呈扭曲 状(头转身体不动)
内旋转不完成则胎儿不能 下降娩出,从而导致滞产
内旋转
仰伸
➢胎头内旋转完成后进行,此时胎头达外阴口
①宫缩压力、腹压向下压 ②肛提肌收缩力向前推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枕左前位,胎头娩出后,复位时应如何旋转 A、向左侧转90° B、向产妇右侧转90° C、向产妇左侧转45° D、 向产妇右侧转45° E、向产妇右侧转90°
正常分娩机制俯屈是胎头遇到阻力由枕额径转为 A、双顶径 B、枕颌径 C、枕下前卤径 D、双肩径 E、双颞径
随堂测试
在正常分娩中,胎头娩出后的第一个动作 A、外旋转 B、内旋转 C、仰伸 D、复位 E、衔接
➢完成外旋转,胎头在体外已旋转45°+45°=90°
胎儿娩出
➢前肩(胎儿右肩)于耻骨弓下先娩出,后肩(胎儿左肩)从会阴缘后 娩出,继之胎身及下肢娩出,胎儿娩出完成
https:///learn/HACTCM1456126163?tid=1462379460#/learn/content?type=deta il&id=1239401978&cid=1260549302&replay=true

分娩期2--枕先露分娩机制

分娩期2--枕先露分娩机制
FISH
胎头 仰 伸
FISH
LOA分娩机制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胎头顺时针(或向外)旋转45°即 复位。并继续向外旋转45°,使双肩径与出口前后径一 致,即外旋转。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
FISH
胎头外旋转
FIS转后,下压胎头,使前肩在耻骨弓下先 娩出,然后上托胎头,使后肩从会阴前缘娩出,随即胎儿 肢体顺势娩出。
FISH
分娩机制
指胎儿先露部为了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 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 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以左枕前【LOA】为例
FISH
LOA分娩机制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
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以枕 额径衔接。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经产妇分娩
四、内旋转: 胎头为适应骨盆轴而旋转,LOA时胎头逆时针(或向内)
旋转45°,使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矢状缝与中骨盆 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FISH
内旋转
胎 头FIS内H 旋 转
LOA分娩机制
五、仰伸extention
胎头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以耻骨弓为支 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面相继娩出。 此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FISH
胎肩娩出 FISH
分娩机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动作之间没有明确 的界限,下降动作始终贯穿整个分娩过程中,胎头的各 种适应性转动都伴随着下降而逐渐完成。
开始后衔接。
FISH
LOA分娩机制
二、下降(descent) 沿着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
FISH
LOA分娩机制
三、俯屈:
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变衔接 时 的 枕 额 径 (11.3cm) 为 枕 下 前 囟 (9.5cm) 完成俯屈动作。

医学课件-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医学课件-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医学课件-第三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是指胎头在分娩过程中以枕骨为先露部位,即胎头后枕骨位于产道口最初的露出部分。

枕先露是分娩中最常见的胎先露方式,约占所有分娩的60%~70%。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胎儿头部枕骨先露在骨盆入口,经过骨盆的一系列转折,从而顺利通过阴道而顺产。

此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下降期、屈曲期、旋转期、挤出期。

1. 下降期:枕骨先露逐渐向子宫出口下降,并挤压骨盆的后壁,搭在其上。

此时,枕骨先露进宫的头围较大,但通过产道,头围逐渐减小。

2. 屈曲期:枕骨先露在宫颈口扩张至5~6厘米时,胎儿头部开始屈曲,颏部向胸部贴近,头围进一步减小。

胎儿的前囟随之旋转至前下方,促进胎儿的旋转。

3. 旋转期:胎儿头在宫颈口较宽时转动,以便能够适应骨盆曲度的变化。

由于个体差异,胎儿一次完整的旋转并不是每个分娩过程都出现的。

4. 挤出期:经过适当的旋转后,胎头在阴道口处,母亲用力出产胎儿头。

此时,胎儿头的大小已适应骨盆的大小,顺利通过阴道出生。

总之,枕先露分娩机制涉及胎儿头的下降、屈曲、旋转和挤出,需要通过妈妈用力,使胎儿顺利出生。

这种分娩方式需要在医生和助产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母婴平安。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难点答疑: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难点答疑: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难点答疑:枕先露的分娩机制2017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时间是8月26-27日,为方便各位考生复习,小编特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7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疑难问题答疑,本文是关于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一起来学习吧!问题: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解答: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左前位最多见,以枕左前位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枕左前位以枕额径衔接在右斜径上。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存在头盆不称。

(二)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

促使先露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

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3.胎体伸直伸长。

4.腹肌和膈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三)俯屈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变胎头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称为俯屈。

(四)内旋转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内旋转使胎头向前旋转45°。

内旋转动作从中骨盆平面开始至骨盆出口平面结束,胎头在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六)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再向左旋转45°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枕先露分娩机制实训报告

枕先露分娩机制实训报告

一、引言枕先露分娩机制是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为了提高临床操作水平,我们组织了本次枕先露分娩机制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讲解,使学员对枕先露分娩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报告。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枕先露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2. 熟悉枕先露分娩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技能;3. 提高临床处理分娩并发症的能力;4. 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枕先露分娩机制的概念:枕先露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2)枕先露分娩机制的动作: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

2. 实际操作(1)外阴消毒:讲解外阴消毒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

(2)铺产包:讲解产包的组成、用途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

(3)枕先露分娩机制操作:以枕左前位为例,讲解并演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动作。

(4)分娩并发症的处理:讲解并演示常见分娩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如胎儿窘迫、脐带脱垂、肩难产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分娩案例,使学员了解枕先露分娩机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学员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四、实训总结1. 学员对枕先露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2. 学员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分娩并发症,提高临床处理能力。

3. 学员在实训过程中,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部分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动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练习。

(2)部分学员对分娩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学习。

(3)在实训过程中,应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五、建议1. 加强枕先露分娩机制的理论学习,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

2. 增加实际操作时间,使学员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枕左前位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处于头位,头部稍微偏向母体的左前方。

这种分娩位置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娩姿势。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如下:
1. 下降阶段:在分娩开始时,胎儿的头部会逐渐下降到骨盆入口。

由于枕左前位的特点,头部倾向于进入骨盆的左前方。

2. 屈头阶段:在下降过程中,胎儿头部会屈曲,使下颏贴近胸部,从而更容易通过产道。

3. 内转阶段:当胎儿的头部到达骨盆入口时,头部会进行内转运动,使头部的枕骨与产道对齐。

这个内转运动有助于胎儿头部的顺利通过产道。

4. 伸展阶段:在内转完成后,胎儿头部会继续伸展,使头部的枕骨与产道的软组织相适应,从而更好地通过产道。

5. 旋转阶段:当胎儿头部通过产道的下段时,它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以适应产道的曲线。

6. 膨胀阶段:一旦头部通过产道的最宽处,即骨盆出口,胎儿头部会继续膨胀,使产道的软组织得以适应。

7. 退出阶段:最后,胎儿的头部完全通过产道,并顺利诞生。

总体而言,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与其他分娩位相似,但由于胎儿头部偏向左前方,可能需要一定的内转和旋转运动来适应产道的曲线。

这种分娩位在医学上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为有利的,因为胎儿头部进入产道的角度较好,有助于顺利的自然分娩。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1.衔接:胎头双顶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衔接,由于枕额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儿枕骨在骨盆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小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若初产妇分娩已开始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无头盆不称。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与其他动作相伴随。

下降动作是间歇的,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有稍退缩。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胎体伸直伸长。

初产妇胎头下降速度较经产妇慢,系因子宫颈扩张缓慢及软组织阻力大的缘故。

临床上观察胎头下降的程度,可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的阻力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继续下降至骨盆底,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贴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为枕下前囟径(9.5cm),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4.内旋转: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称内旋转。

内旋转从中骨盆开始至骨盆出口平面完成,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内旋转使胎头适应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枕左前位时遇到骨盆肛提肌阻力,肛提肌收缩将胎儿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胎枕自骨盆左前方向右旋转45°至正枕前位,后囟转至耻骨弓下方。

5.仰伸:胎头完成内旋转后,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到达阴道外口时,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共同作用(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降向下前方向转向前,胎头的枕骨下部达到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分娩 产妇 足月产 早产 过期产
处于分娩过程中的妇女
一、定义
分娩 产妇 足月产 早产 过期产
妊娠满37周至不足42周未间分娩 (term delivery)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 (premature delivery) 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 (postterm delivery)
二、分娩动因
综合因素

机械性理论 内分泌控制理论 神经介质理论
(一)机械性理论
子宫容积及张力不断增加,宫内压升高,子宫
肌壁和蜕膜明显受压,肌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受
刺激;
胎先露压迫子宫下段及宫颈.
(二)内分泌控制理论
孕妇方面 胎儿方面
前列腺素(PGs)可诱发宫缩、 促进宫颈成熟;
足月妊娠及临产前子宫催产素 受体显著增多,子宫对催产素的敏 感性增加。 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 胎盘、羊膜和蜕膜的内分泌活动与 分娩发动有关。
(一)定义及分类
定义 分类

子宫收缩,简称宫缩

主力 辅力
腹肌和膈肌收缩力 第二产程时,先露下降压迫骨 盆底及直肠,反射性引起肌肉的收缩,导致出现排 便感及屏气。 肛提肌收缩 宫口开全后,帮助完成分娩机转的诸 整个分娩过程,使宫颈 管变短、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和 胎盘、胎膜娩出。
(二)子宫收缩
作用 特点
1、节律性
临产后子宫肌肉节律、阵发性
收缩,并逐渐从弱至强,持续时间
从短至长,间歇时间从长至短。
收缩期 间歇期
收缩期 间歇期
收缩期
(二)子宫收缩
作用 特点
2、对称性和极性
子宫收缩从两侧宫角处开
始,向中传导至宫底处后汇合,
再向下传导至宫颈处;
一般15秒内遍及整处宫体,
宫缩在宫底最强,向下后逐渐
胎头在骨盆内旋转动作
枕骨位于母体骨盆耻骨联合下方,胎头的矢 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平面的前后径一致
( 五)仰伸 (extention)
胎儿枕骨下部以
耻骨联合下缘为支点, 完成仰伸,依次娩出
顶、额、面、颏,即
胎头娩出。
( 六)复位(restitution) 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1.衔接 2.下降 3.俯屈 4.内旋转 5.仰伸 6.复位及外旋转 7.胎儿娩出
(一)衔接/入盆
定义 机制 意义
枕先露时,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 入口平面,胎头颅骨的最低点接近或
达到坐骨棘水平。
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一)衔接/入盆(engagement)
定义 机制 意义
脑积水 无脑儿 联体 其他畸形
三、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道 胎儿 心理状态√
英产科医生Read:要
自然分娩须先消除恐惧、
紧张与疾病综合征。
四、分娩机制
定义 胎儿先露部通过产道时,
为适应骨盆各个平面的不同
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
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
过产道的全过程。
以枕左前位为例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三)神经介质理论
子宫受自主神经支配,交感神经能兴奋子宫肌层 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促使子宫收缩; 乙酰胆碱能使子宫肌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Na+向细胞内移,K +向细胞外移,加强子宫收缩。
三、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 产道 胎儿 心理状态
(一)定义及分类
定义 分类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 子宫迫出的力量。
胎头处于半俯屈状态, 以枕额径入盆。
(一)衔接/入盆
定义 机制 意义
胎头经矢状缝衔接于右 斜径上,枕额周径平面与骨
盆入口平面平行,矢状缝位
于母体骨盆入口的正中。
(二)下降 (descent)
定义 特点 临床意义
胎儿沿产轴前进的动作。
(二)下降
定义 特点 临床意义
随宫缩间歇性下降,并贯穿于整
个分娩的全过程。
减弱。
(二)子宫收缩
3、缩复作用
作用 特点
子宫肌纤维每次收缩后 变短变粗,不能恢复至原来 的长度。 作用:使宫腔逐渐变小, 从而使胎儿先露逐渐下降, 宫颈管慢慢展平;产后子宫
复旧。
三、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道 √ 胎儿 心理状态
(一)定义及分类
定义 分类
胎儿从母体自然娩出的通道。
骨产道 软产道
复位 外旋转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
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
后,为恢复头颈的正常关系,胎
儿枕部向左旋转45 °。 胎肩继续下降,前肩向前中线旋转45 °,胎儿双 肩径转成与出口前后径相一致,胎头枕部在外继续向
左旋转45 °,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
方向 向下、向后、向下并向前
(二)下降
定义 特点 临床意义
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三)俯屈 (flexion)
胎头不断下降后, 遇盆底软组织、软产道的 阻力后,产生杠杆作用使 胎头俯屈,胎头从枕额径 变为枕下前囟径,以最小
径线通过产道。
( 四)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
定义 机制 临床意义
正常分娩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妇产科
丁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名词:分娩、足月产、早产、过期产。 2、了解胎头径线的正常值。 3、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4、掌握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5、掌握骨盆三个平面。
一、定义
分娩 产妇 足月产 早产 过期产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
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
排出的过程。
7~10厘米。
(三)软产道
组成 生理变化
(1)子宫下段
生理性缩复环 由于子宫肌
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 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 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 宫上下段肌壁厚薄不同,在 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 隆起,称生理缩复环。
一般情况下当宫口开全 时位于耻骨联合上6~7厘米。
(三)软产道
组成 生理变化
(二)骨产道
骨盆的平面及 其主要径线 骨盆轴及倾斜 度
入口平面
3条径线
中骨盆平面 2条径线 出口平面
4条径线
(三)软产道
组成 生理变化
子宫下段 宫颈 阴道、会阴、盆底软组织
(三)软产道
组成 生理变化
(1)子宫下段
由子宫峡部形成, 非孕时长约1厘米,孕 12周后扩展,妊娠末期 及分娩时形成,长约
(2)子宫颈
宫颈管消失 宫颈口扩张
(三)软产道
组成 生理变化
(3)阴道、盆底、会阴
三、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道 胎儿 √ 心理状态
(一)胎儿大小
胎头颅骨 前囟 后囟 胎头径线 双顶径9.3cm 枕额径11.3cm 枕下前囟径9.5cm 枕頦径13.3cm
(二)胎位
正常胎位 异常胎位
枕前位
(三)胎儿畸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