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填空题1、我国地域广大,且受________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由东到西,________和________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2、________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对于我国而言,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________ ,重建设轻________;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对________的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4、森林破坏主要出现在东北、________、华南林区,主要采取________、计划砍伐、采育结合、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5、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东南丘陵。

主要措施有________、植树种草、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6、图12图13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

读图完成下题。

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7、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山地等地都有水土流失的发生。

据此回答下列题目。

(1)关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 ( )A、生活能源短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B、因气候多雨湿润,植被即使被破坏,恢复也容易C、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危及中上游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D、由于植被的减少及水土流失,自然土壤由棕壤变成了红壤(2)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正确叙述(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完全由人类的不合理垦殖造成B、目前,加强黄土高原宜农荒地垦殖,可以缓解这里的人地矛盾C、黄土高原宜退耕还林还草、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D、黄土高原水草丰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8、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工业发达,盆地地形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解析: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不是生态环境问题;青藏高原南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原因主要是过垦、过伐、过牧。

答案:D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解析:内蒙古草原、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为气候干燥和过度放牧;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为降水较少、人口密集和过度垦殖。

答案:B3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海南及新疆等地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解析: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大兴安岭西侧;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的半干旱草原地带;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

答案:D4下列关于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地区: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打坝淤地,保持水土B.东北地区:森林的更新保护和荒地的开发利用C.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D.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解析: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东北地区应注意对荒地的保护;黄淮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包括低洼地和盐碱地,“鱼塘—台田”模式是黄淮海平原治理低洼地的模式,盐碱地的治理需要调控水盐运动等;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崎岖,再加上降水较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成为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重点。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6地理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人教版课后练习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6地理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人教版课后练习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6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人教版课后练习第六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工程中,对上海地区酸雨危害起减缓作用的是( )A、西气东输B、苏州河治理C、南水北调D、沿海防护林【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草方格沙障的最主要作用是( )A、固定沙漠B、削减风力C、吸收地下水D、增加降水【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为我国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B两地盐碱地比重大,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B、化肥使用量大C、过度放牧D、灌溉措施不当针对A,B两地土地盐碱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地下水水位B、大力发展牧业C、增施化肥,改良土壤D、建立排灌系统【答案】:无【解析】:第4题【单选题】读某区城环境变化示意图,造成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乱砍滥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C、工业污染加剧D、人口大量迁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读图,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区域生存所需要的能够提供资源并吸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

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表是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交错区(41.5°N~43°N,114.5°E~117°E)生态足迹统计(表中单位ghm2为全球公顷,即各类土地转换后可比的单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樵采D、水源短缺该区域今后的功能定位应以( )A、生态保护为主B、畜牧业为主C、混合农业为主D、种植业为主【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2007年5月29日上午,在高温的条件下,太湖无锡流域大面积蓝藻暴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连续多日无法饮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及解析1.下列关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B。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D。

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解析:选D。

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故A项错;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2011年徐州联考)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2~3题。

2。

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

土壤侵蚀C。

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3。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A。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

大力发展水电建设C。

提高炉灶技术水平D。

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解析:第2题,首先确定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水电。

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2、B3、D4.(2011年长春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差别较大,生态防治应因地制宜。

材料2:我国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示意图。

(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①问题与当地自然背景关系很大,请予以表述。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同步测试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同步测试学习精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6分)1.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①④2.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的环境问题是()A. 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B. 欧洲的酸雨危害C. 中国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 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的荒漠化3.读某区城环境变化示意图,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B. 土地荒漠化C. 土壤盐碱化D. 水污染4.读我国某地水系和城市分布示意图,近年来,N湖的水位上升,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原因是()A. 气候变暖,临湖地区的冰川消融量增加B. 临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位上升C. 湖水大量蒸发,临湖地区的降水量增加D. M河实行分段用水制度,下泄水量增加5.关于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三江”指长江、黄河、怒江B. “三江”指长江、黄河、澜沧江C. 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 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6.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A. 土壤盐碱化B. 水土流失C. 水体污染D. 土地荒漠化7.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A.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8.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题。

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B. 沙尘暴C. 土地盐碱化D. 洪涝9.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湖泊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 夏季B. 秋季C. 春季D. 冬季(2)现在发现图示区域的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A. 水源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B. 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C. 人口增长迅速D. 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灌溉用水(3)该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后,最容易消失的聚落是()A. aB. bC. cD. d10.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修6《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高频题集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修6《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高频题集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修6《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高频题集考试总分:7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9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27分)1.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如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2)下列措施中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2.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

目前利用废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带(生态带由抗腐蚀材料制成,只透水不透土,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径)联合制成的新型生态河堤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

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铺设废旧轮胎的主要目的是()A.缩窄河流航道,提高水位B.固定植物根系,促进生长C.减缓水流冲刷,保护河岸D.减少河水渗漏,保护水源(2)香根草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推断其具有的特性()A.耐旱涝B.喜阴凉C.茎干中空而脆D.根系横向生长(3)与传统硬质河岸相比,石笼网与生态带结合可以()A.缩短使用期限B.减轻旱涝灾害C.增加河流水量D.减少河道淤积3. 2016年省级地方两会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广东、新疆等地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面问题,剖析矛盾,找准症结,明确了今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努力方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及解析1.下列关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B.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必然的关联性解析:选D。

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份在我国存在,故A项错;青藏高原受气候转变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必然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丛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致使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2021年徐州联考)读“我国局部区域示用意”,完成2~3题。

2.两地域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路生态环境问题是()A.丛林破坏B.土壤侵蚀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3.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办法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A.大力推行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D.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解析:第2题,首先肯定两地域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域,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域,两地一路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水电。

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2.B 3.D4.(2021年长春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国土面积广漠,区域差别显著,生态环境问题区域不同较大,生态防治应因地制宜。

材料2:我国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示用意。

(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①问题与本地自然背景关系很大,请予以表述。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4.5《中国区域生态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4.5《中国区域生态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

2021年高中地理 4.5《中国区域生态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习题新人教版选修6下图中甲为“某区域地形图”,乙为“该区域人口密度和人口合理承载力情况图”。

读图完成1~2题。

3.该地所在的地形区,可能位于(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 D.江南丘陵【解析】从表中年降水量的数值可知,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耕地面积较大,应为黄土高原。

【答案】B4.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地次生盐碱化 D.土地石质荒漠化【解析】从表中可知,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突出的生态问题应为水土流失。

【答案】B读图,完成5~7题。

5.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物理风化 D.化学溶蚀【解析】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从图中也可看出,风蚀引起的土地退化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选B项。

【答案】B6.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哪个区域( )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解析】与西亚地区相似的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答案】C7.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解析】造成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樵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坏,所以为避免土地退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

【答案】C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反映出( )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9.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C.设置沙障固沙D.恢复天然植被8~9.【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较高,输沙率越低。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同步习题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同步习题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及答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习目标】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①________面积缩小、②______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③________干涸等。

2.中国地域广大,且受④________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⑤________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⑥________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恶化原因:资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环境保护⑦________不强,重⑧__________轻保护,重⑨________轻维护,对资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⑩________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一些部门⑪________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⑫________不足。

2.防治措施(1)植树造林、⑬__________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⑭________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2)长江、⑮__________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⑯______________、风景名胜区和⑰______公园。

(5)生态⑱________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环境保护⑲_________建设逐步完善。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中国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农业发达、盆地地形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考查点2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3.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4.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④方法技巧练框图记忆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读下图,分析回答(1)~(2)题。

高中地理第4章生态环境保护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4章生态环境保护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后综合提能力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解析:选D 由图中信息可知,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解析:选B 盐渍化的直接原因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和干旱。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回答3~4题。

3.据上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解析:选C 新疆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A错误;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例大致相同,但由于内蒙古的土地总面积远大于宁夏,故两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不会一样多,B错误;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易形成大面积荒漠,C正确;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过度破坏植被,D错误。

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5~6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人教版 练习):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人教版 练习):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Word版含答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工业发达,盆地地形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解析: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不是生态环境问题;青藏高原南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原因主要是过垦、过伐、过牧。

答案:D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解析:内蒙古草原、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为气候干燥和过度放牧;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为降水较少、人口密集和过度垦殖。

答案:B3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海南及新疆等地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解析: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大兴安岭西侧;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的半干旱草原地带;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

答案:D4下列关于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地区: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打坝淤地,保持水土B.东北地区:森林的更新保护和荒地的开发利用C.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D.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解析: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东北地区应注意对荒地的保护;黄淮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包括低洼地和盐碱地,“鱼塘—台田”模式是黄淮海平原治理低洼地的模式,盐碱地的治理需要调控水盐运动等;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崎岖,再加上降水较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成为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重点。

【人教版】2019年地理选修六: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

【人教版】2019年地理选修六: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练习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教材第71页思考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2.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学业达标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所以共同的特征就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第2题,甲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地主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乙位于我国江汉平原,酸性气体排放,降水较多,酸雨现象严重。

答案:1.B 2.D3.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发答案:B读图,完成4~6题。

4.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物理风化D.化学溶蚀5.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哪个区域(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6.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解析:第4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从图中也可看出,风蚀引起的土地退化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选B项。

地理选修Ⅵ人教新课标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同步练习

地理选修Ⅵ人教新课标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同步练习
【答案】(1)工业发展迅速,工厂排放的废气较多;法律法规不健全。(2)制定环保法规及规划,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程度;加强环境治理,搬迁污染企业,推广清洁生产,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美化环境等。
(3)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让企业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禁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环境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是()
A.国家和政府B.个人和企业
C.地区和行业D.部门和单位
【解析】第1题,环境管理的对象是指被管理者,个人、企业应属于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第2题,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来确定环境保护的方针,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一定的环境目标和规划而开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社会活动。据此完成1~2题。
1.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
①个人②企业③政府④地区
4.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环境教育手段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3题,自备井能够比较随意地抽取地下水资源,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4题,环保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运用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及主要生态问题。

2.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重点)3.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阅读教材P70,完成下列问题。

1.现状:非常严重。

2.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表现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3.区域性特点(1)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2)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3)草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牧区。

(4)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在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正误判断:(1)我国生态破坏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我国生态问题不太严重,生态恢复很快。

()(3)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南方降雨多的地区。

()【提示】(1)×我国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2)×我国生态问题非常严重,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教材整理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阅读教材P71~P72,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正误判断:(1)西北草原地区的草地退化主要是过度开垦造成的。

()(2)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3)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提示】(1)×过度放牧是造成西北草原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

(3)√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教材第71页思考
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2.
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所以共同的特征就是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第2题,甲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地主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乙位于我国江
汉平原,酸性气体排放,降水较多,酸雨现象严重。

答案:1.B 2.D
3.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
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
D.西北地区——矿产开发
答案:B
读图,完成4~6题。

4.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物理风化D.化学溶蚀
5.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哪个区域( )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
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
6.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
解析:第4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从图中也可看出,风蚀引起的土地退化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选B项。

第5题,与西亚地区相似的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第6题,造成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樵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坏,所以为避免土地退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答案:4.B 5.C 6.C
7.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 )
①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种植业③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畜牧业④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北方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宜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南方山地和丘陵区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宜发展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青藏高寒区生态环境脆弱,只能发展畜牧业。

答案:A
8.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可知已经采取的防治措施。

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使植被破坏严重“三北”防护林工程
(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4)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能力提升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分别是( )
A.防治水污染保护森林
B.保护森林防治水污染
C.保持水土保护森林
D.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
10.A地区开垦过度对乙河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减少
B.三角洲面积缩小
C.水质变好
D.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
解析:第9题,A山区由于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恢复森林植被,保持水土。

B湖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缩小和水污染加重;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湿地。

第10题,A山区若过度开垦则导致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含沙量加大,则使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则河床抬升,使旱涝灾害增多,沿海地区则导致河流三角洲生长加快。

答案:9.B 10.D
下面表格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地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四个地区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连线正确的是( )
A.
C.广东——③ D.重庆——②
12.下列措施中对治理①类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起积极作用的是 ( )
A.沿海防护林工程B.南水北调
C.西电东送D.建青藏铁路
13.四种环境问题中,有一种基本不影响广东,其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
B.降水少
C.位于沿海地区,降水量大
D.纬度位置低,重重山岭的阻挡
答案:11.D 12.C 13.D
14.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解析:第(1)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

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第(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

第(3)题,D区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答案:(1)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区域。

B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