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我看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
近年来,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两国国民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
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碍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
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
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交流
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交流在唐朝时期,遣唐使成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重要的交流纽带。
这些使节的任务不仅仅是外交使命,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们的出访不仅促进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为东亚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政治交流。
唐朝时期,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和领导者,而遣唐使的到访则是周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中国皇帝的会见和交流,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与中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种政治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也为东亚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交流方面。
随着遣唐使的频繁往来,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遣唐使不仅带去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还将周边国家的特产带回中国。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东亚地区的商品流通,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例如,日本通过与中国的贸易,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商品,还学习了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促进了本国的经济繁荣。
此外,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交流方面。
遣唐使的到访不仅带来了中国的文化,也将周边国家的文化带回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各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日本在遣唐使的影响下,学习了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而韩国则在遣唐使的推动下,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和文学,为后来的韩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交流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遣唐使的到访不仅丰富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推动了各国的文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这段历史,认识到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继续加强东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东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日本遣唐使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中日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4.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的措施?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隋朝措施的政治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1、开通大运河时间、人物、目的: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开通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
②、以天然河道为基础。
3、大运河的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积极、消极):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从“遣唐使”看“大化改新”
从“遣唐使”看“大化改新”发布时间:2022-05-05T09:06:57.75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2期作者:戚纪[导读] 封建社会时期,以天朝大国而自居的中国一直都自视为世界的中心。
戚纪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116021引言:封建社会时期,以天朝大国而自居的中国一直都自视为世界的中心。
统治者们占据着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这些都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所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们创造出他们特有的华夏文明,并得以延续传承至今。
但在公元7世纪之前,普通的中国百姓很难知道,在自己国家的东北部,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弹丸小国正在跃跃欲试,想要通过变法改革来打破自己先天的土地贫瘠,地狭人稀等束缚,以谋求本国的生存发展。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了克服本身自然条件的约束,进行了多次学习与改革。
由于同属东亚国家,日本受中国的影响极大。
直到现在,两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那么在历史上,日本也曾多次主动向中国学习先进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文化改良等经验。
其中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遣隋使和遣唐使了。
而此时正值日本国内的政治变革运动——大化改新。
那么这二者的相遇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又对大化改新及后期的日本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由于隋朝在中国存在时间较短,且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唐朝,所以本篇将极少提及遣隋使的相关内容)关键词:大化改新遣唐使佛教中大兄皇子孝德天皇圣德太子唐朝经济政治一统各国遣使蔚然成风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推翻隋朝统治,建立新的国家,立国号为唐。
从此开启了李氏家族三百余年的统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网罗天下能人志士,虚心纳谏,对内休养生息,轻减赋税徭役,恢复国力。
对外则开疆扩土,征服西部少数民族部落,震慑周围诸国。
政治方面,设“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姓名:殷芳利班级:法学院12级法学3班学号:20121857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由于古代交通比较不便,相邻国家的联系就更加的亲密。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都占有领先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先进的文化体,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莫大的辐射力。
日本是一个很理性的国家,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路线,并没有全盘照搬,日本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也是定然。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影响一、大化改新的由来及对日本的影响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日本以大化革新为起点进入了律令制国家的形成期大化改新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同天皇、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皇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皇室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建立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拥立教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
大和时代结束。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
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神祀、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
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历史第4课知识梳理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喜欢与唐朝友好往来呢?(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1)国家的安定统一;(2)经济文化的繁荣;(3)开放的对外政策;(4)发达的对外交通。
3、日本遣唐使来华(1)背景:_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交流: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4)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日本民族优点:善于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
4、鉴真东渡(1)鉴真地位: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2)唐朝在位皇帝:唐玄宗(3)贡献:①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②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4)作用: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5)鉴真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文化交往:①新罗采用科举制选官;②新罗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③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四、玄奘西行(1)时间:唐太宗时期(2)到达国家:天竺(3)著作:《大唐西域记》(4)贡献:《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玄奘精神: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意志坚定……五、唐朝对外政策: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六、唐朝对外开放活动的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蓄七、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国家强大是外交的基石,也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B.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完整版)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_遣唐使__”。
除了遣唐使之外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3.作用、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制度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__日本社会_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1.概况: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鉴真__。
他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
2.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唐招提寺)、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精神: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表现: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影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人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四、玄奘西行1.概况:贞观初年,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2.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玄奘西行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越西域,中亚,南下到达天竺。
4.玄奘西行的影响:促进佛学的传播,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五、原因与借鉴1.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1.开放的对外政策2.国力强盛3.文化先进4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国力强盛,国家安定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作者:郄汀洁来源:《商情》2016年第05期【摘要】遣唐使在古代中日关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对双方关系的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将自己一生的才学奉献给唐朝,与此同时也客观上担起了驻唐大使之责,从而推动中日关系平稳发展、使两国关系一度呈现“政热经热”的状态。
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阿倍仲麻吕的经历对于我们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也有不少启示,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借鉴。
【关键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中日关系一、历史背景四世纪中叶,日本列岛基本统一,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册封,这种努力历经数次,未尝放弃。
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动乱,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圣德太子在摄政时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学习借鉴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先后向中土派出了五批遣隋使。
《隋书?东夷传》对此记载道:“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这是日本统治者派遣大型使团来华直接学习文明的开端,也是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有正式外交往来的开始。
随着两国的交往加深,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华文化非常仰慕,出现了学习模仿的热潮,这也为后来日本决定派出大型遣唐使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元618年,隋灭亡,唐朝帝国建都长安。
它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声名远扬,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其影响力远超亚洲。
而此时的日本由以中大兄皇子为代表的改革派执政,继续着圣德太子的改革创新之路。
鉴于以前遣隋使团带来的积极影响,日本决定再次组织大型遣唐使团去往中国,以便直接有效地向唐王朝学习。
公元630年,第一批遣唐使由舒明天皇派出。
在此后的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大和朝廷一共任命了二十次遣唐使团,四次因故中止,实际成行十六次。
而在成功出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中直接担负交流学习使命的有十二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同步备课课件)-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文字
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典籍
日本佛教典籍 《御文明灯钞》
书法艺术
日本国宝书法真迹 《智证大师谥号敕书》
建筑技术
唐 长安
日本 奈良
货币
服饰
唐朝的开元 通宝(始铸 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 开珎始铸于 708年)
唐装
和服
端午节
——李白《哭晁卿衡》
3、学习内容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 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遣唐使把唐朝的什么传回了日本?
唐朝先进的制度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唐朝先进文化也被带到了日本?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 术等。
天文历法
日本从7世纪末期开始使用中国的历法,唐朝的《仪凤历》《麟德历》、 《大衍历》 ,为日本奈良时代的主要历法。一直到1685年,才有了日本人 自己编制的“贞享历”,后来几经改历,到明治初期使用的是“天保历”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禅
1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 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14.“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
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材料一 长安是旧大陆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义的城市,在这方面超过了同 时代的君士坦丁堡,唐帝国和中国文明不仅为朝鲜,而且为更远的日本所赞赏和效仿,这 显示了中国的威望。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1)列举一例“唐帝国和中国文明”为日本所效仿的史实。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唐朝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往来的原因。 材料二 玄奘西行是世界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玄奘用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 传播中华文明,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材料三 鉴真,被日本人民尊称为“律宗之祖”“文化恩人”。为了纪念鉴真东渡,2016年, 原创史诗歌剧《鉴真东渡》在日本东京奥查德剧场成功举行首演。歌剧歌颂了鉴真 慈悲普度的悲悯情怀、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3)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日本人民为什么把鉴真尊称为“律宗之祖”“ 文化恩人”? (4)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文化传播 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5)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
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 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
唯一的光芒。”
——西方历史学家
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思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 请填写下表,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事件 内容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指出:
---郭沫若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 俗习惯传到日本,如 五月初五的“端午( 阳)节、七月初七的 ”七夕节“、七月十 五的”中元节“、九 月初九的”重阳节“ 等,就是那时从中国 传去的,有些节日一
直流传至今。
5、 读下列材料说说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拂菻
长安 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一、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一)遣唐使来华
1、概念: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节。
2、读下列材料说说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华?
材料一 唐朝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 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 。
三、玄奘西行
《西游记》 的故事家 喻户晓, 历史上唐 僧西游的 真相是什 么呢?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 结…“…冰不暴。至风经天奋途竺发险,,终阻飞不,沙寒雨风石惨,烈遇,者多丧没暴,龙难,以难全陵生犯。。 东归一步!” ——《大唐西域记》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究学佛教三藏。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
传法。天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之邀,决定
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
题目: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专业与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摘要: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最终以日本的全军覆没告终。
中日白江口之战爆发,是为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这一战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战略态势,更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秩序得以建立,日本也认识到与唐的差距。
唐日之间关系逐步走出战后初期的低谷,从而形成了中日交流史上第一次高潮。
关键词:白江口之战;东亚;中日关系。
引言公元663年,唐朝在多次外交干涉无效情况下,出动十余万陆海军渡海攻灭百济,以武力阻止百济联合高丽对唐朝藩属新罗的进攻。
随后,为保持对百济故地的控制而与支持百济复国运动的倭国军队在白江(今朝鲜半岛西南部锦江)发生了大规模海战,倭军,唐军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面。
战争对当时的东北亚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战后唐日关系也超越了之前的水平。
本文将对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白江口之战公元前1世纪起,朝鲜半岛上陆续兴起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呈三国鼎立之势,史称“朝鲜三国”。
三国自建立以来相互攻伐,混战不断。
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和倭国(即今天的日本)。
然而到了7世纪中期,新罗已经全面倒向唐朝,百济则北连高句丽、南结日本,两大阵营的决战一触即发。
1. 战前的半岛局势公元643年,新罗传书唐朝廷,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援助。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乘高句丽国内政变之机。
亲率10万大军进击,但没能攻下高句丽。
此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
最终却未能取胜。
时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唐太宗病故。
从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看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看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传播的影响作者:刘思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
唐朝发展日益壮大,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是亚洲最强的国家之一,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有着极大的引力。
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以及优秀文化,日本政府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来到中国。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
最初使团只有两百多人,两艘船,逐渐增加为四艘船,人数也扩大为五百多人。
但只有少数成员才能进入长安。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有关制度以及文化,精心选拔遣唐人才。
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1 吉备真备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下道氏是吉备地区有力的地方豪族吉备氏一族。
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曾两次出任遣唐使。
(一)人物生平1.青年时赴唐留学下道真备于695年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官之家。
他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是学校中的优等生。
716年被送去中国交流。
第二年,与阿倍仲麻吕(晁衡)带领的遣唐使团,入大唐朝拜、交流。
在长安鸿胪寺,下道真备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
在大唐近19年,下道真备研究唐代的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识,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2.回国与再赴大唐再回日本时漂流到了荒岛,但下道真备仍克服艰难在735年携带了众多的典籍回到日本。
受到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宠幸。
同年,升为正六位下,并被任命为大学助,指导400多名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750年,孝谦天皇即位,藤原仲麻吕开始专权,吉备真备被贬职,受到了忽视。
751年,吉备真备被选为遣唐副使。
752年他以遣唐副使身份随藤原清河大使第二次朝拜大唐,与阿倍仲麻吕再会。
遣隋使与中日文化交流
遣隋使与中日文化交流众所周知,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围各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还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但是,作为唐文化的开创者与奠基者的隋朝,则是这种对外文化交流的起源,这一时期,以遣隋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序幕。
一、遣隋使来华的目的根据中日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求佛法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但从客观方面观察,为确保其在朝鲜南部的利益,也是日本人来华的目的之一。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地缘关系也逐渐引入了遣隋使来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学习和输入佛教佛教交流一直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遣隋使作为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常态化的一个开端,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书·倭国传》记载了607年小野妹子率遣隋使团来华用意:“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逐渐传播开来,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民族宗教之一,成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周武帝推行极为严厉的废佛政策,毁坏佛寺佛像,强令僧尼还俗,许多僧尼扫地出门。
隋朝建立后,重兴佛教。
隋文帝在开皇十三年,虔诚地在三宝(佛、法、僧)之间忏悔北周废佛之罪;还多次下诏各地兴建寺院、佛塔,招请和剃度僧侣,组织翻译佛经。
据说,隋朝有寺院3985所,僧尼236200人。
①遣隋使小野妹子说:“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这表明当时日本圣德太子为首的执政者们,已经十分了解隋朝的情况。
6世纪后期,日本国内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推古天皇即位初,苏我马子势大。
在此形势下,圣德太子只能谋求建立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抑制豪族权臣以实现天皇主政的中央集权统治。
在此过程中,日本统治者发现由大陆移民传入的佛教,是统一思想的极其有效的工具,于是把佛教提升到政治的高度,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推行,使之成为国①杨曾文:《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版第53页教。
论述唐律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论述唐律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唐律在东亚地区的影响》篇一唐律,那可是咱历史上超牛的存在,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就像一阵超强台风,席卷过后,处处都留下了它的痕迹。
咱先说说日本吧。
在古代,日本就像个虚心求学的小迷弟,眼巴巴地瞅着唐朝这个老大哥。
那时候,日本派了好多遣唐使过来,这些人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把唐律的精华全给带回去了。
我就想啊,也许那些遣唐使在大唐的街头巷尾,看着官府依据唐律断案,眼睛都放光呢。
唐律到了日本,就像一颗种子,在日本的法律土壤里生根发芽。
日本的《大宝律令》就有唐律的影子,就好比是照着唐律这个模特儿画出来的一幅画,虽然有点日本自己的风格,但大体框架那是像得很。
这唐律啊,就像一个严厉的老师,教会了日本怎么去规范社会秩序。
比如说,在家庭关系上,唐律对长幼尊卑那规定得可细致了,日本也跟着学,在家庭里,长辈就像高高在上的皇帝,晚辈就得恭恭敬敬的。
这要是放在现代社会,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等级太森严了,但是在当时,那可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功臣呢。
再说朝鲜半岛吧。
朝鲜半岛当时受到唐律的影响也不小。
我感觉啊,唐律就像一阵春风吹到了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法律制度里,很多地方都有着唐律的那种严谨和细致。
比如说在刑法方面,唐律的那种量刑标准,什么罪该怎么罚,都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被朝鲜半岛借鉴了。
我听说啊,当时朝鲜半岛的官员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桌子上肯定都摆着唐律这本书,就像我们现在写作业的时候旁边放着参考答案一样。
他们一边看一边琢磨,“嗯,唐律这儿写得真好,咱也这么写。
”不过呢,唐律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许在传播过程中,有些地方会出现理解偏差。
就像我们玩传话游戏一样,第一个人说的话传到最后一个人耳朵里可能就变味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唐律在东亚地区的影响那是不可忽视的。
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唐朝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化交流。
要是没有唐律的影响,东亚地区的法律发展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这唐律啊,真的是东亚法律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光芒到现在还在闪烁着呢。
七年级下册历史唐朝的中外的文化交流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唐朝的中外的文化交流笔记#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笔记。
一、遣唐使。
1. 啥是遣唐使。
日本派到唐朝来学习交流的使节团就叫遣唐使。
这些遣唐使就像是一群超级爱学习的“留学生”团队。
日本当时可羡慕唐朝的繁荣啦,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不断地派人来唐朝“取经”。
2. 遣唐使都干啥。
他们学习唐朝的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那是相当先进,像三省六部制之类的,日本就借鉴过去搞了自己的政治改革。
学习文化知识。
唐朝的文学、艺术、哲学啥的都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
他们把唐朝的文字、书法、诗歌等带回去,日本的文字就受到了汉字很大的影响,到现在日本文字里还有很多汉字呢。
学习建筑风格。
日本的奈良城就是仿照唐朝长安城建造的,都是方方正正的格局,连宫殿建筑的样式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学习风俗习惯。
比如说唐朝人喝茶,日本遣唐使回去后,茶文化就在日本慢慢流行起来,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茶道。
二、鉴真东渡。
1. 鉴真和尚其人。
鉴真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和尚。
他住在扬州大明寺,精通佛法,而且品德高尚。
2. 东渡的艰辛历程。
他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
这过程简直比唐僧西天取经还难。
每次都遇到各种困难,像狂风巨浪啦,被官府阻拦啦。
有一次船都被吹到了海南岛,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
3. 东渡的伟大意义。
他到了日本后,在日本传播佛教。
他带去了很多佛经和佛像,在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这个唐招提寺到现在都是日本的著名建筑,而且是研究唐朝建筑风格的重要实例。
他还把唐朝的医药学知识、书法、绘画等文化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的医学因为他带去的知识也有了很大发展,他的弟子们把他的医术传承下去,造福了不少日本民众。
三、玄奘西行。
1. 玄奘为啥西行。
玄奘是个非常有求知欲的和尚。
当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已经很流行,但是佛经的版本比较杂乱,很多地方解释不清楚。
他就想,我得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寻找最纯正的佛法。
就像一个超级学霸,为了追求最准确的知识,决定出国深造。
2. 西行的艰难险阻。
他是偷偷溜出长安的,因为当时唐朝边境不允许私自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遣唐使概况
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
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
“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
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
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
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
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
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
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
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
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
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
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
据史书记载,703年,遣唐使粟田真人受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设宴招待;二是进献贡物,同时获得中国的赏赐。
日本遣唐使向唐朝进贡的主要物品有琥珀、玛瑙、宝器等。
日本派遣唐使来唐,主要是出于对唐先进繁荣文化的学习,而唐朝赏赐的物品如乐器、铜镜、大刀等文物正是日本所需要的。
在唐待了18年的吉备真备,回国时带回许多重要文物典籍等。
同时,大量的医学书籍传入日本;平安时代的学问僧在唐期间很注重书籍、经典、佛像等物的抄写和复制。
遣唐使本身在中国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回国后,在两国的文化传播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使日本文化焕然一新,因此在日本古代史中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天平文化”。
二、遣唐使在日本学习唐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不成熟以及航海技术的不发达,中日两国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外交活动,遣唐使作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桥梁,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在日本学习唐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文/钟萍蔡梓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提要]唐朝的中国,政治经济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开放包容性程度高,是东亚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尚处于奴隶制的日本出于对唐朝文化的渴求,陆续派出遣唐使,以此为契机,学习与汲取唐朝文化,以用于本国的发展。
本文以遣唐使为研究重点,介绍遣唐使概况,着重分析遣唐使在日本学习唐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遣唐使;中日关系;文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19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s2017 48--
首先,遣唐使制度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民间交往。
遣唐使来返中日两国开拓并发展两国的海上航线。
为了更好地学习唐朝的文明,日本大规模地发展海路交通。
交通线路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日本的国内需求以及两国政府以遣唐使为纽带的交流不断地扩大,中日间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
商船作为民间海上贸易的物质载体,日益重要。
海上贸易起初是以唐朝的商船去往日本为主,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和佛教物品等。
随着遣唐使的不断来访以及中日两国的交往深入,商船中也不乏由日本去往中国的,且双方往来的物品逐渐由奢侈品转向生活必需品,往来的主体也逐渐由官方转向民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海上贸易方式。
其次,遣唐使制度促进了日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离不开自身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典章。
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以及法律典章的完备,让遣唐使们为之敬仰。
通过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引进学习唐朝先进的典章律令,积极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
日本政府把遣唐使们学习的各项政治制度以及法律典章用于改革和创新自身的制度,从年号、中央集权和礼仪、仪式等方面开展社会改革。
具有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化改新开展后,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再次,日本的文化与科技也受到了唐朝文明的极大影响。
汲取和学习唐朝文明是日本派出遣唐使的最主要目的。
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大多都是唐朝文物包括法律典章、经史典籍、佛教书籍以及诗词歌赋,还有唐朝的物品比如茶具等。
在文字上,日本开始竞相模仿汉文,8世纪前,吉备真备在日本人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的基础上,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成“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则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在教育上,大化改新后,日本汲取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诗词歌赋上,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集很是流行。
唐朝的文化影响着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日本文化走向成熟。
唐朝科技在东亚处于领先地位,其农业、手工业、医药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建筑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通过遣唐使的中介作用,日本科技也在汲取和学习唐朝科技,有了一定的进步。
最后,日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唐朝的影响。
唐朝的繁盛使得日本政府以及民众对唐朝的仰慕达到顶点,唐朝的物品在日本极其畅销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的日本可以称为唐朝的缩影。
建筑上,日本仿照唐朝建设寺院与城市,最具代表的是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其规模与长安城一模一样;在服饰上,日本的“和服”也是借鉴了唐朝的服饰风格,以至于现在还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在
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上,整个贵族社会弥漫着以唐为荣的风气,民众的社会习惯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的国力在不断地衰退。
与此同时,因日本经济不堪负荷,遣唐使失去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官方也不再派遣遣唐使到中国,遣唐使制度也不复存在。
但毋庸置疑的是,曾经的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
日本派出遣唐使不仅是为了汲取和学习唐朝的繁荣文化,还为了参与东亚国家秩序的构建。
日本通过遣唐使,协调日本与唐朝的外交关系,并且调整其在朝鲜半岛的政策,以及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构建东亚的国家秩序。
日本想要增强其在东亚的影响力,由此在东亚国际关系中保持相当的地位。
日本与新罗以及渤海的外交活动深刻影响着当时由唐帝国所主导的东亚国家秩序的构建。
遣唐使制度促进了由中国唐朝主导的东亚文化圈的交流模式的形成。
唐朝先进且强大的文明,影响着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东亚各国学习唐朝文化和礼仪,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共同拥有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等。
日本学习和汲取唐朝文明,使中国文化深入其文化根部,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独有文明。
共同的文化氛围使得日本能够在东亚有着一定的地位,与东亚各国更好地交流。
遣唐使的到来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间的往来,为日后中日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模式范本。
四、结语
总之,遣唐使作为中日两国沟通的桥梁,为日本学习与汲取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艺术科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主动学习外来文化并取长补短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遣唐使不畏路途遥远,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外交理念所需要的。
展望未来,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应该延续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伊宁.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J].学理论,2015.36.
[3]王献玲.遣唐使与日本的汉字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高媛媛.试论遣唐使与日本科技文化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