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晶间腐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腐蚀与防护》结课作业304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报告

班级:成型1303班

:旭男

学号:********

304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含Ni约8%、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它是一种很常见的不锈钢材料,业也叫做18/8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

304奥氏体不锈钢的防锈性能比200系列的不锈钢材料要强,密度为7.93 g/。它在耐高温方面也比较好,最高可承受1000℃~1200℃。它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和较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加工性能好且韧性高,被广泛应用。适用于食品的加工储存、家庭用品、汽车配件、医疗器具、化学建材,农业船舶部件等。

304奥氏体不锈钢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Ni和Cr,但是又不仅限于这两种元素。对于304奥氏体不锈钢来说,其成分中的Ni元素十分重要,直接决定着它的抗腐蚀能力。它正是因为有足够含量的铬,其保护性氧化膜是自愈性的。当其

薄膜破坏时,重新形成新的保护性氧化薄膜。致使它能进行机械加工也不失去抗氧化性能。然而当金属含铬量不够或某些原因造成不锈钢晶界贫铬,就不能形成保护性氧化膜。这就说明不锈钢之所以不锈,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铬和足够的氧。

此外,Ni与Cr配合,在不锈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i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其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和加强Cr 的钝化机理,其抗晶间腐蚀能力得到提高。

304、347、321钢的化学成分表格1(%)

奥氏体不锈钢在许多介质环境中容易发生晶间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腐蚀疲劳等腐蚀类型。在其中加入不同元素可得到不同特性,加Mo改善点蚀和耐缝隙腐蚀,降低C含量或加入Ti和Nb可减少晶间腐蚀倾向,加Ni 和Cr可改善高温抗氧化性和强度,加Ni改善抗应力腐蚀性能。我查阅了晶间腐蚀的相关资料,因为以前在《金属学与热处理》里接触过晶间腐蚀,而且在《材料腐蚀与防护》的课堂上,自己对晶间腐蚀也更感兴趣。

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局部腐蚀,遭受这种腐蚀的不锈钢,表面看来还很光亮,但只要轻轻敲击便会破碎成细粒。由于晶间腐蚀不易检查,会造成设备突然破坏,所以危害性极大。奥氏体不锈钢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不锈钢之一,多半在约427℃~816℃的敏化温度围,在特定的腐蚀环境中易发生晶间腐蚀,晶间腐蚀也会加快整体腐蚀。

图1 图2

晶间腐蚀的示意图1和显微镜下的图片2

典型的奥氏体不锈钢一般是在固溶处理状态下使用,于常温下腐蚀介质中工作,它的耐蚀性能是基于钝化作用。奥氏体不锈钢含有较高的铬,铬易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能提高钢的电极电位,因此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当含铬量18%、含镍量8%时,能得到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且含铬和镍量越高,奥氏体组织越稳定,耐蚀性能就越好,故通常没有晶间腐蚀现象。但如果再次加热到450℃~850℃或在此温度区间工作,且钢中含碳量超过0.02%~0.03%,又缺少Ti、Nb 等能控制碳的元素时,处于腐蚀介质中往往就可以见到晶间腐蚀现象。

这说明,晶间腐蚀和钢的成分(碳和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关,还与加热条件有关。现已有一些学说对晶间腐蚀现象做了解释,其中腐蚀机理主要有“贫Cr 理论”和“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等。

贫Cr理论:C在奥氏体中的饱和溶解度小于0.102%,一般不锈钢的碳含量都高于这个数值。当不锈钢从固溶温度冷却下来时,C处于过饱和状态,受到敏化处理时,C和Cr形成碳化物(主要为)在晶界析出。由于含Cr量很高,而Cr在奥氏体中扩散速率很低,这样就在晶界两侧形成了贫Cr区。即晶界区和晶粒本体有了明显的差异,晶粒与晶界构成活态-钝态的微电偶结构,造成晶界腐蚀。

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不锈钢也会发生晶间腐蚀,但

晶间腐蚀不是发生在经过敏化处理的不锈钢上,而是发生在经固溶处理的不锈钢上。对于这类晶间腐蚀显然不能用贫Cr理论来解释,而要用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来解释。当晶界上析出了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或是有杂质偏析,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便会发生选择性溶解,从而造成晶间腐蚀。而敏化加热时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使杂质不富集或者程度减轻,从而消除或减少晶间腐蚀倾向。

另外,晶间腐蚀的机理还有“晶界吸附理论”、“亚稳沉淀相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彼此并不矛盾,互为补充。晶间腐蚀机理的研究十分重要,可以应用现代检测技术,研究晶间原子结构的改变、断口形貌、化学成分的变化、腐蚀的过程、腐蚀产物的成分以及晶界合金元素的相互影响等,进一步解释晶间腐蚀现象。

在研究304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腐蚀机理后,进一步探讨不锈钢腐蚀的影响因素——化学成分、晶粒尺寸和热处理工艺,而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1)C元素的影响:C含量是影响304不锈钢晶间腐蚀主要的因素,304不锈钢抗晶间腐蚀的能力,会随着含碳量的降低而升高。C的质量分数最好低于0.08%,这时晶界中能够析出C的数量较少。在晶界形成碳化物机会也随之减少,不易在晶界处会形成贫铬区。如果C的质量分数超过0.08%,产生晶间腐蚀的倾向就会大大增加。

(2)Cr元素的影响:在奥氏体不锈钢中,Cr含量的增加,在低敏化温度区会加速晶间腐蚀;在高敏化温度区,则会延长产生晶间腐蚀的时间。一般认为,在低于550℃是受Cr的扩散控制,而高于此温度是受碳化物的生成速度控制。因此在温度低时,低C不锈钢也易于敏化。奥氏体不锈钢中Cr的含量应超过13%,如果

更低,则会严重降低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3)Ni元素的影响:在不锈钢中加入Ni,使钢获得完全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不锈钢中,随着Ni含量的增加,残余的铁素体可完全消除,使钢材本身没有形成微电池的能力,这也是避免不锈钢被腐蚀的主要原因。但随Ni含量的增加,会降低C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从而使碳化物析出倾向增强,所以Ni含量的增加,会增大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4)Ti、Nb元素的影响:如在不锈钢中的加入Ti、Nb 等与C的结合能力比Cr 更强的元素,能够与C结合合成稳定的碳化物,可以避免在奥氏体中形成贫铬区。Ti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形成稳定的TiC,可降低基体的碳含量,稳定Cr含量,最主要的作用是使钢中的C优先与Ti形成稳定的TiC,而无法形成Cr的碳化物,避免出现晶界贫铬现象,增强晶间抗蚀能力。

晶粒尺寸的影响: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晶间腐蚀速率降低。这是因为晶粒越大,单位体积的晶界面积越大,形成Cr的碳化物越多,贫Cr越严重,因而晶间腐蚀速率更大。另外,晶界的形貌也会影响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热处理工艺的影响——固溶处理和稳定化处理。

(1)固溶处理:为了保证304奥氏体不锈钢具有最好的耐蚀性,必须使其具有单相奥氏体组织,因此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固溶化处理。固溶处理,就是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C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C达到过饱和状态。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腐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或成型,这样就不会在晶界处形成“贫铬区”,也就会降低发生晶间腐蚀的几率。不锈钢在加热过程中,在敏化温度区停留时间越短,发生晶间腐蚀的机会越小。经过固溶处理后,钢中碳化物全部溶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