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类及光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
综合布线验收规范样表
表6.0.3光纤连接损耗表7.0.2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附录A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表A检验项目及内容附录B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B.0.1 测试按下图进行连接。
基本链路连接应符合图B.0.1-1方式。
B.0.2测试包括以下内容:1 接线图的测试,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接工作区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及交换间配线设备接插件接线端子间的安装连接正确或错误,具体如图B.0.2所示。
2 测试长度应在测试连接图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3 在选定的某一频率上信道和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B.0.2-1和表B.0.2-2的要求,信道的衰减包括10m(跳线、设备连接线之和)及各电缆段、接插件的衰减量的总和。
表B.0.2-1信道衰减量注:总长度为100以内。
表B.0.2-2基本链路衰减量注:总长度为94m以内。
以上测试是以20摄氏度为准,在3类对绞电缆时,每增加1摄氏度则衰减量增加工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度会有0.4%的变化。
近端串音是对绞电缆内,二条线对间信号的感应。
对近端串音的测试,必须对每对线在两端进行测量。
某一频率上,线对间近端串音应符合表B.0.2-3和表B.0.2-4的要求。
表B.0.2-3信道近端串音(最差线间)注:最差值限于60dB.表B.0.2-4 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注:最差值限于60dBB.0.3所有测试结果应有记录,并纳入文档管理。
附录C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C.0.1测试前应对所有的光连接器进行清洗,并将测试接收器校准至零位。
C.0.2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1对整个光纤链路(包括光纤和连接器)的衰减进行测试; 2光纤链路的反射测量以确定链路长度及故障点位置。
C.0.3测试按下图进行连接。
1在两端对光纤逐根进行测试,连接方式见图C.0.3-1。
2在一端对2根光纤进行环回测试,连接方式见图C.0.3-2。
C.0.4光纤链路系统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C.0.5文档的保存和管理要求同B.0.3。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光纤性能测试记录
XX-C4-6519 0 0 1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1
施工单位
检验批编号
分部/子分部/分项 (系统/子系统)
施工依据文件名称及编号
质量验收依据 文件名称及编号
施工部位
最小/实际 抽样数量
检测日期
年月日 至 年月日
与检测(调试)、验收相关 的设计文件(图)/产品技 术文件(图)的名称及编号 测试计量器具(仪表、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量程/分辨精度/出厂编号/制造厂商/ 其他要素:
规范(或设计)对双绞缆线/光纤(光缆)的类型及其性能指标的规定要求(可列表说明):
检测调试说明:
综合评价结论/备注 施工单位检测调试负责人
监理(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
XX-C4-6519
专业工长
施工单位 专业质检员
施工班组长
综合布线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方法、测试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加深对综合布线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网络工程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 综合布线测试仪:FLUKE DSP-4000系列- 双绞线:Cat.6- 光纤:单模或多模-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 网络线缆:RJ45网线、光纤跳线等2. 实验步骤- 测试准备1. 确认实验环境,包括设备、线缆等。
2. 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测试网络。
3.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 双绞线测试1. 使用FLUKE DSP-4000系列测试仪,对双绞线进行测试。
2. 测试项目包括:接线图、电阻、长度、传输延迟、衰减、串扰等。
3. 将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测试是否合格。
- 光纤测试1. 使用FLUKE DSP-4000系列测试仪,对光纤进行测试。
2. 测试项目包括:信号衰减、连接损耗、插入损耗、反射损耗等。
3. 将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测试是否合格。
- 测试结果分析1. 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
2. 对比设计要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 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布线系统正常运行。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绞线测试结果- 本次实验测试了10条Cat.6双绞线,测试结果如下:- 接线图:10条线缆接线正确,无短路、开路等问题。
- 电阻:10条线缆电阻均在标准范围内。
- 长度:10条线缆长度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 传输延迟:10条线缆传输延迟均在标准范围内。
- 衰减:10条线缆衰减均在标准范围内。
- 串扰:10条线缆串扰均在标准范围内。
- 结论:双绞线测试结果合格,满足设计要求。
2. 光纤测试结果- 本次实验测试了5条光纤,测试结果如下:- 信号衰减:5条光纤信号衰减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 连接损耗:5条光纤连接损耗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料管暗敷设要求:,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
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
,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
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
,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图图,并与地面平齐,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吊(支)架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
,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排列整齐,固定牢固,无歪斜现象。
,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3.4盒、箱稳注要求:;,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生活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
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平齐。
,宜高出地面3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
,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
,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1000mm。
3.5设备安装:,水平、垂直度应符合厂家规定。
如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以便于安装和施工。
,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安装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槽道、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压接处牢固可靠。
3.6缆线敷设:,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GBT-T-50312-2000综合布线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Code for engineering acceptance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g and campusGBT/T 50312-2000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0年8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北京目次总则环境检查器材检验设备安装检验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缆线的敷设保护措施缆线终接工程电气测试工程验收附录A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附录B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附录C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附录D 光纤连接器极性附录E 对绞电缆型号表示法本规范用词说明附:条文说明总则1.0.1 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 工程中凡遇本规范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可依据设计规范的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1.0.4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
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签证工作。
1.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环境检查2.0.1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如下: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及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铺面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地电源插座。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设置接地体时,检查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通风及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SGBZ-0704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依据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1、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楼宇自动化控制用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2.1材料要求:2.1.1对绞电缆和光缆型号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购销合同的规定。
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电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并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性能检验报告(注:电缆标志内容:在电缆的护套上约以1m的间隔标明生产厂厂名或代号及电缆型号规格,必要时还标明秤年份。
标签内容:电缆型号规格,生产厂厂名或专用标志,制造年份、电缆长度)。
2.1.2钢管(或电线管)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壁厚均匀,焊缝均匀,无劈裂,砂眼,棱刺和凹扁现象。
除镀锌管外其它管材需预先除锈刷防腐漆(现浇混凝土内敷钢管,可不刷防腐漆,但应除锈)。
镀锌管或刷过防腐漆的钢管外表完整无剥落现象,并有产品合格证。
2.1.3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J39—90)中相关规定。
2.1.4金属线槽及其附件:应采用经过镀锌处理的定型产品。
其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线槽内外应光滑平整,无孔不入棱刺,不应有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5各种镀锌铁件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2.1.6接插件:各类跳线、接线排、信息插座、光纤插座等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发射、接收标志明显,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7配线设备,电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
各类标志名称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相关技术文件资料。
2.1.8电缆桥架、金属桥架的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桥架镀锌层不应有脱落损坏现象,桥架应平整、光滑、无棱刺,无扭曲、翘边、铁损变形现象,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装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装规范GB-T50312-2000_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第1.0.3条工程中凡遇本规范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可依据设计规范的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第1.0.4条在施工过施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
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签证工作。
第1.0.5条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环境检查第2.0.1条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如下:1 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 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及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地电源插座。
5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设置接地体时,检查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 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通风及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三章器材检查第3.0.1条器材检验一般要求如下:1 工程所用缆线器材型式、规格、数量、质量在施工前应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 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3 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4 备品、备件及各类资料应齐全。
第3.0.2条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验要求如下:1 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 1 总则1.0.1 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 工程中凡遇本规范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可依据设计规范的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1.0 4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
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签证工作。
1.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环境检查2.0.1 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如下:1 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 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及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地电源插座。
5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设置接地体时,检查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 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通风及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器材检验3.0.1 器材检验一般要求如下:1 工程所用缆线器材型式、规格、数量、质量在施工前应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 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3 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4 备品,备件及各类资料应齐全。
3.0.2 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验要求如下:1 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1.项目信息项目编号:*****测试日期:****测试地点:****2.测试设备2.1电缆测试仪器-型号:****-序列号:****2.2网线测试仪器-型号:****-序列号:****3.测试目的通过电气性能测试,评估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性能,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
4.测试内容4.1电缆测试-对所有安装的电缆进行长度测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对电缆的电阻进行测试,以验证其电气性能。
-对电缆的绝缘电阻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安全性能。
-对电缆的电感进行测试,评估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2网线测试-对所有安装的网线进行长度测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对网线的正向和反向传输性能进行测试,验证其对数据传输的支持能力。
-对网线的串扰和噪声进行测试,评估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对网线的延迟进行测试,以验证其对实时传输的支持能力。
5.测试步骤5.1电缆测试5.1.1使用电缆测试仪器对安装好的电缆进行长度测量。
5.1.2使用电缆测试仪器对电缆的电阻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5.1.3使用电缆测试仪器对电缆的绝缘电阻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5.1.4使用电缆测试仪器对电缆的电感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5.2网线测试5.2.1使用网线测试仪器对安装好的网线进行长度测量。
5.2.2使用网线测试仪器对网线的正向和反向传输性能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5.2.3使用网线测试仪器对网线的串扰和噪声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5.2.4使用网线测试仪器对网线的延迟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6.测试结果与评价6.1电缆测试结果-电缆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电缆电阻在允许范围内,电气性能良好。
-电缆绝缘电阻在允许范围内,安全性能良好。
-电缆电感对信号传输影响很小。
6.2网线测试结果-网线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网线的正向和反向传输性能符合标准,支持良好的数据传输。
-网线的串扰和噪声在允许范围内,信号质量良好。
《综合布线系统》质量验收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1 一般规定1.1 本章适用于智能建筑工程中综合布线子系统的工程安装、检测验收和竣工验收。
1.2 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应采用专用测试仪器对系统的各条链路进行检测,评定系统的信号传输技术指标及工程质量。
1.3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中的有关规定。
1.4 采用专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综合布线工程应按专项进行验收。
1.5 建筑群主干光纤在网络中支持的应用距离大于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中第3.0.5条所规定的传输距离时,应按光纤传输系统的要求进行检测和验收。
1.6设备材料的进场检测验收执行GB/T50312中的规定。
2 缆线敷设和终接的检测Ⅰ主控项目2.1 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 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4.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2.2 电源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按GB/T50312中的规定检测。
2.3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符合GB/T50312中的规定。
2.4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2. 对绞线在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3. 卡入跳线架连接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进行排序;4. 端接于RJ45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有关国际标准规定的两种端接标准之一(T568A或T568B)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3.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的屏蔽罩必须以可靠的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光纤性能测试记录(一)
检测调试 负责人签 名:
专业工长 (施工员)签名:
专业质检 员签名: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签名: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光纤性能测试记录(一)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01
分部/子分部/分项 (或系统/子系统)
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
检验批 编号
所在的施工部位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光纤性能测试记录(一)
施工依据文件名称及编号
质量验收依据文件名称及编号 智能建筑工程 GB50339-文件(图)/产品技术文件
(图)的名称及编号
测试日期:
年月日 至
年月日
最小/实际抽 样数量
测试计量器具(仪表、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量程/分辨精度/出厂编号/制造厂商/其 他要素:
规范(或设计)对双绞缆线/光纤(光缆)的类型及其性能指标的规定要求(可列表说明):
检测调试说明:
综合评价结论/备 注:
施工单位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B.0.1 3 类和5 类布线系统按照基本链路和信道进行测试,5e 类和6 类布线系统按照永久链路和信道进行测试,测试按图B.0.1-1~图B.0.1-3 进行连接。
1 基本链路连接模型应符合图B.0.1-1 的方式。
2 永久链路连接模型:适用于测试固定链路(水平电缆及相关连接器件)性能。
链路连接应符合图B.0.1—2 的方式。
3 信道连接模型:在永久链路连接模型的基础上,包括TI 作区和电信间的设备电缆和跳线在内的整体信道性能。
信道连接应符合图B.0.1-3 方式。
A 一工作区终端设备电缆;B—cP 缆线;c 一水平缆线;D-配线设备连接跳线;E 一配线设备到设备连接电缆B+C≤90m A+D+E≤10m信道包括:最长90m 的水平缆线、信息插座模块、集合点、电信间的配线设备、跳线、设备线缆在内,总长不得大于100m。
B.0.2 测试包括以下内容:1 接线图的测试,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接在工作区或电信间配线设备的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的安装连接正确或错误。
正确的线对组合为:1/2、3/6、4/5、7/8,分为非屏蔽和屏蔽两类,对于非RJ45 的连接方式按相关规定要求列出结果。
布线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正确或不正确的连接图测试情况,具体如图B.0.2 所示。
2 布线链路及信道缆线长度应在测试连接图所要求的极限长度范围之内。
B.0.3 3 类和5 类水平链路及信道测试项目及性能指标应符合表B.0.3-1 和表B.0.3-2 的要求(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20℃)。
表B.0.3-1 3 类水平链路及信道性能指标CP 点。
B.0.4 5e 类、6 类和7 类信道测试项目及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20℃)。
1 回波损耗(RL):只在布线系统中的C、D、E、F 级采用,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B.0.4-1 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2 所列关键频率的回波损耗建议值。
C-7_5类及光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
处理情况
验收意见
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 验收人: 日期 盖章 注: 该表用于综合布线竣工检验。 年 月 日 验收人: 日期 盖章
施工单位 验收人: 年 月 日 日期 盖章
监理单位
年
月
日
智能建筑C-7
记录
监理单位
记 录
监理单位
年
月
日
智能建筑C-7
5类及光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
工程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内 编 序 号 电 缆 系 统
容 记 光缆系统 录
号
地 址 号
缆 线 号
设 备 号
长 度
接 线 图
衰 减
பைடு நூலகம்
近端 串音 (2端)
电缆屏 蔽层连 通情况
其他 任选 项目
衰 减
长 度
测试日期、人员 及测试仪表型号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器材检验——管线敷设——盒箱稳住——设备安装——线缆敷设——线缆终端安装——系统调试——竣工核验3.2器材检验:3.2.1施工前应对所用器材进行外观检验,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标志、标签、产品合格证、产品技术文件资料,有关器材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使用功能及有关特殊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3.2.2电缆电气性能抽样测试,应符合产品出厂检验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
3.2.3光纤特性测试应符合产品出厂检验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
注:有关器材检验具体要求,请参见《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89:97相关部分。
3.3管路敷设:3.3.1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暗敷设要求:3.3.1.1暗与管宜采用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
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2暗配管制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
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3暗配管转弯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3.2金属线槽地面暗敷设要求:3.3.2.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3.3.2.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6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3.2.3拉线盒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2.4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
预埋金属线槽见图3.3.2.4所示。
有关地面金属线槽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图3.3.2.4预埋金属线槽示意图3.3.3格形楼板下暗敷设格形线槽和沟槽要求: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请见图3.3.3.1所示。
G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Code for engineering acceptance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g and campusGBT/T 50312-2000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0年8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北京目次1.总则2.环境检查3.器材检验4.设备安装检验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缆线的敷设•保护措施6.缆线终接7.工程电气测试8.工程验收附录A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附录B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附录C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附录D 光纤连接器极性附录E 对绞电缆型号表示法本规范用词说明附:条文说明总则1.0.1 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 工程中凡遇本规范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可依据设计规范的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1.0.4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
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签证工作。
1.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环境检查2.0.1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如下:•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及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铺面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地电源插座。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设置接地体时,检查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料管暗敷设要求:,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
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
,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
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
,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图图,并与地面平齐,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吊(支)架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
,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排列整齐,固定牢固,无歪斜现象。
,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3.4盒、箱稳注要求:;,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生活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
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平齐。
,宜高出地面3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
,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
,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1000mm。
3.5设备安装:,水平、垂直度应符合厂家规定。
如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以便于安装和施工。
,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安装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槽道、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压接处牢固可靠。
3.6缆线敷设:,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