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解释_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的视角
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
![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7fbc4355a8102d276a22fa6.png)
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基于河北邱村实行村级公共事业集资“国家+农民”新模式的个案研究程士强摘要:本文借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搭便车困境理论,对河北邱村集资修路事件进行个案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其中“搭便车”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村干部作用、社会资本、国家政策的激励等角度解释该村“搭便车”的破解之道。
利用集体行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该个案进行事件分析,同时结合实际系统地阐释这些理论。
关键词:集体行动 搭便车 理性选择理论 个案研究一、 背景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提留、乡统筹是村级公共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和之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村级公益事业失去了固定的预留资金,国家规定村内的公共事业建设由村集体根据需要进行“一事一议”,从村民中临时集资。
但是,在农村集资还是非常困难的,成功进行“一事一议”集资建设公共事业的村不到10%(张克中、贺雪峰,2008)。
这主要因为村内道路属于准公共产品,它是由本农村社区居民共同享有的“社会产品”,具备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等特征(王名,2002)。
花钱购买这种物品与不花钱购买的人在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并无差异,村民缺乏参与集资的主观动力和客观激励,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促使理性的村民产生坐享其成而“搭便车”的现象。
因而,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出现了所谓的“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减轻——基层政府收入减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短缺”的困难局面。
为此,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对村级公共事业建设进行财政奖补,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安排,2008年,中央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个省在全省范围开展试点。
2009年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是村内道路等村级公共事业建设,采取农民集资、财政补贴的“国家+农民”模式,以提高农民参与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改善投入不足的困境。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474d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f.png)
• 3) 法人行动的困境
•
囚徒困境—在现代法人结构中,由于各种职位之间缺乏沟通和共
• 识,个人依据理性选择原则很有可能采取相互不合作的行动;
• 公共物品困境—某些成员缺乏动机为创造公共物品或消除公共灾
• 难作出贡献,他们宁愿坐享其成。(生产队—承包制)
理性行动理论的贡献
• 1. 理论贡献 • (1) 提供了一种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社会行动
• 2. 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 1)自然人与法人
• 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 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标是为这些自然人获取共同利 益,法人行动涉及由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过程。所谓社 会选择是依据众多个人的利益和意愿作出集体决策。但法 人行动的实施不是由自然人各自行动,而是靠一套职位 (或等级)结构执行的,这与自然人的行动不同。
(1)基本行动的要素 • 1) 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 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 • 资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者并不能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所有 • 资源,许多资源是由其他人控制着;同样,行动者也控制着其他人所 • 需要的某些资源。这样,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 • 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基本 • 行动是任何行动系统的基础,两人的社会交换也是一些社会理论(如 • 霍曼斯、布劳的“交换理论”)的基础。
• 释,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 往、在群体、组织、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
• 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
• 2) “理性人”的理论视角
• 与帕森斯的“社会人”、韦伯的“组织人”不同,理性行动理论把现代社会的人作 为具有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https://img.taocdn.com/s3/m/0615cea24b35eefdc9d3334e.png)
(一)方法论取向
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是以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1.对整体方法论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一种是个体方法论,他主张采用后者。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由于忽视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个人行动层次而缺乏解释力,并因此受到各种微观社会学派的攻击。
类型:权威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来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等;(2)分离的权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这种关系类似于市场交换关系,不同的是,被支配者付出的不是物品,而是对自己某些资源(时间、能力等)和行动的控制权。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等。
2.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的,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群体、组织和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个极端。
社会最优状态:是指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它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相联系。在社会系统中,最优状态有许多种,因为有各种不同的行动系统,每一系统都有自己的最优状态;在有些系统中,还存在着多个最优点(类似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科尔曼指出,引入“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这两个概念,意识为了对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而是为了像经济学那样构造规范性的社会学理论。
科尔曼与理性行动论
![科尔曼与理性行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26598c02d276a200292e27.png)
科尔曼的方法论与理论倾向
理性行动理论是以“理性人”为出发点的,在这一假设 下,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 益”。 科尔曼认为选择这样的行为假设,一是为了提高理论的 预测能力,二是有利于保持理论的简洁。
科尔曼的方法论与理论倾向
(2)理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 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 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 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而是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和不具有社会 性的私人行动。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https://img.taocdn.com/s3/m/be9d088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b.png)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群体性事件。
那么,群体性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文将从群体行为理论、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来探讨。
一、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下,多个人集结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群体,因受到相同的刺激受到刺激的影响而同步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集体行动性、情绪化、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发生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促成的:1. 群体中的动机因素:人们在参与群体行为时,动机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包括自我保护、获得利益、表达意见等。
2. 群体中的情感因素:群体中的情感因素是指群体中人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们认知到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人们倾向于采取一些具有合群性的行为。
3. 群体中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人们对情境、信息的认知、理解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认同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分。
当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求助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来寻求支持和理解。
这种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为社会认同的增强往往能够为自我认同的建立提供帮助。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因为只有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们的诉求得到支持和尊重,他们才会持续地进行集体行动。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归属感等。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对他们的看法、价值观和决策产生影响,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但不管是哪种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本质都是由于人们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试析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试析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d6dc95dd88d0d233d46a3a.png)
收稿日期:2008-06-20作者简介:单琳琳(1985-),女,辽宁铁岭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2008年第5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52008(总59期) JOURNAL OF L I A ON I N G TE ACHERS COLLEGE (S OC I A L SC I E NCES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59试析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单琳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从个体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出发,将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在“理性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认为个体行动者总是依据最大限度的获取效益的原则在不同的的行动或者事物之间进行有目地的选择。
但是,他的理论忽视了行动者的偏好、欲望以及心理预期,忽视了感性选择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制约作用。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还是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同时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法论争论做出了贡献,提出了社会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08)05—0002—04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都存在诸多争议。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以宏观的社会系统行动作为研究的目标,以微观的个人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第七讲_理性行动理论
![第七讲_理性行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ad4a02a6c30c2259019eb1.png)
(1)从理性的可靠性方面对现代性进行攻击,指出理 性并不像现代性的设计者和捍卫者想的那样正确和牢 靠。 德里达的工作:从所谓“后结构主义”立场来解构西方 理性主义思想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 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之外存在着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这种本源性 实在的存在和变化受到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 (逻各斯,logos)的支配,我们的一切经验、思想 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些本源性实在及其背后的那种 逻各斯的表达或再现,准确的把握或再现这些本源性 实在,是我们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 活动的中心任务。
1、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指的是自17世纪根据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基本原则 (自由、平等、理性、进步等)首先在西方产生和建构,然后 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模式。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这种社会文化模式成型以来,利弊 俱现,对其好坏优劣、去留取舍,就成为西方思想家们关注和 思考的焦点问题。 主要的观点: (1)完全肯定与赞同的态度:现代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初阶段, 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利益。 (2)现代性存在问题与弊端,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插曲, 人类只要继续依靠自己的 理性力量,就最终能消除导致这些问 题、弊端的因素,创造一个更理想的社会。(马克思、孔德、 迪尔凯姆) (3)现代性具有两面性,人类不可能消除现代性的负面后果 (4)完全批评的态度,不仅批评现代性,而且批评以理性为核心 的整个西方传统文明,主张彻底否定和摧毁这种以理性主义为 核心的西方传统文明,以及从中产生的现代性
哈贝马斯的反驳 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理性的评价所做 的批评,但他认为我们并不能因此彻底否定和抛弃理性主 义和现代性。他认为现代性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其最初设 计中存在差错。现代性依然是一项有待于并值得我们继续 去完成的事业。因此,我们所做的不是彻底和否定现代性 的理想,而是应该去找出他的最初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设法消除这些问题,去修正、完善他,使他得以重建。 哈指出,西方近代哲学都是一种“意识哲学”或“主体哲 学”,其对理性的理解归于偏狭,只是简单的从个人主题 角度出发来理解“理性”,把理性理解为是个人主体所具 有的一种认知世界和控制世界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 的能力。 与人类生活的多维度相适应,理性也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如“工具理性”、“沟通理性”。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253b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e.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在社会学领域中,人们对于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尽管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它们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的本质、原因和应对。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本质群体性事件是指涉及大量人群,情绪激动,行为具有集体性和非正常性的事件,如游行示威、暴动、骚乱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典型表现,其产生原因复杂,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这些事件中,人们往往试图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或者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倡导性。
但是,群体性事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们的情绪容易失控,行动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导致安全和秩序问题。
因此,如何理解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暴力事件的概念和特点暴力事件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采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或目的的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动、骚乱等。
暴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信息化程度、社会结构等密切相关。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暴力事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草根和政治参与性;二是其行为方式具有极端性和非正常性,往往伴随着暴力行为、破坏行为和危害行为;三是其社会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往往引起社会和政治的关注和干预。
三、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的关系和区别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首先,两者的行为主体不同。
群体性事件是由大量人群参与的集体行动,其参与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识和认同;而暴力事件则往往是少数人或组织的行为,其参与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信仰和利益差异。
其次,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和平和理性的,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情绪化和矛盾性,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涉及到暴力行为;而暴力事件则是极端和非正常的,往往包括暴力攻击、破坏和危害等。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参考幻灯片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参考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75633359551810a6f4248625.png)
• 一、科尔曼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 • 1、个体主义方法论 • 2、理论倾向 •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 1、联接社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 • 2、深入分析各种社会行动 • 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 1、基本行动的要素 • 2、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2
• 3、社会规范 • 4、社会资本 • 四、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1、影响行动的两个因素 • 2、分析框架 • 五、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 1、法人与法规的形成 • 2、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6
• (3)理论形式 • 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但是从社
会学的角度扩展了理性选择模型。 • 经济学认为,人是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
好在各种行动中作出选择的(理性选择模 型),社会学则认为,人的行动是受社会 环境和社会结构制约的。
7
• 科尔曼的理论则力图把个人(行动)与社 会结构结合起来解释社会行动。他要研究 人的理性行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制约的, 在结构的限制中人们又是如何选择行动方 式的。
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 • 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
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 和偏好。 • 资源的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 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等。
15
• 行动者与资源之间是控制关系与利益关系。 • “行动者仅仅通过两种关系与资源(间接
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即控制资源和获利 于资源。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最大 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 •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 此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 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 • 基本行动是系统行动的基础。
• 案例分析: • 科尔曼根据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对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进 行了修正。
第十四章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
![第十四章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564695a8114431b90dd8ef.png)
• B.权威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 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一行动者。如球员服 从教练。
• C.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方转让 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如将自 己的资金委托给另一个人购买股票。
• (2)法人行动和规范性行动。前者如企业 的销售行动,后者如教徒们去教堂祈祷。 它们都涉及对许多人产生外部影响的集体 行动。
第十四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又称为社会学的理性选 择理论。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 论”,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 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主要代 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 (James S. Coleman,1927—1995), 他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 为这一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 (2)理性行动
• 因此,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 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 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 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动。
• (3)理论形式
• 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但是从社 会学的角度扩展了理性选择模型。
• 2、理论倾向
• (1)“理性人”假设
• 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 “社会人”假设把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 发点,人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
• “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 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 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 益”。
• 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 含义,还可以是社会、文化、情感、政治 等方面的“效益”。因此,“理性人”不 同于“经济人”。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f1ef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e.png)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深入评述。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个体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随后,本文将对该理论的优势和贡献进行评述,包括其在解释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未来社会学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通过对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评述,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该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着“理性行动者”的假设而展开。
他认为,社会系统中的个体行动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进行权衡和选择。
这种理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包括对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考虑。
科尔曼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制度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会影响行动者的选择范围和决策过程。
因此,在分析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时,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
科尔曼也提出了“社会最优”的概念,即理性行动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可以达到一种社会最优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社会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安排和制度的有效设计。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实现社会最优的可能性。
柯尔曼及其社会行动理论
![柯尔曼及其社会行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d2121f866fb84ae45c8db5.png)
柯尔曼及其社会行动理论周长城 “自半个世纪前塔尔科特・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这部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著作。
……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
而对‘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
这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 erton)对詹姆斯・柯尔曼教授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的高度评价。
一詹姆斯・柯尔曼(James Coleman )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柯尔曼1949年在普渡大学获化学工程学士,后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于195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社会学博士。
获博士学位后,柯尔曼来到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9年,柯尔曼来到另一著名大学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社会关系系并出任系主任。
从1959年到1973年这14年中,柯尔曼一直在霍普金斯大学耕耘,并为霍大培养了5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51%的博士研究生都是在柯尔曼的指导下完成学业的。
14年中,柯尔曼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完成了60篇论文,5本专著,所有这些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成果奠定了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基础,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73年,柯尔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直到1995年3月25日逝世。
1992年,柯尔曼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的主席。
柯尔曼把毕生献给了社会科学研究,他的学术生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与运用;二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三是说明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
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社会学理论。
柯尔曼的社会理论包括社会变迁的分析、集体行为分析、理性选择理论——数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公共政策。
柯尔曼在学术界第一次引人注目是他的《数学社会学导论》(Intro duction to M athe-matical Socio logy )的出版。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下 篇(上)【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下 篇(上)【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d84ad73a58da0116d174951.png)
下 篇第一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
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
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
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
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573102cff00bed5b9f31ddb.png)
第一章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法人行动者(科尔曼)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一一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
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
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
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
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试析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试析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c576e2998fcc22bcd10dea.png)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科尔曼认为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解释社会行动系统。科尔曼说 理性选择理论兴起于 2 0世纪 8 年代,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 道 : 如果社会理论的 目 0 “ 标是解释 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活动, 理 界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社会学借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逐 解个人行动便意味着寻找其 隐藏在行动 内部的各种动机 。所以,解 渐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最为核心 的观点是人以理 释社会组织活动时, 必须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动。 ” 因 性的行动,以满足 自己的偏好 ,并使效用最大化。Ⅲ 此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是以解释行动者的行动为起点的。 19 年,科尔曼出版 了其鸿篇 巨制 《 90 社会理论的基础》 社会 。《 1基本行动的要素。科尔曼认 为,行动 系统包括行动者 、资源 . 理论 的基础》将理性选择理论推 向~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当代社 和利益等三个基本元素。他对 “ 社会行动者 ”的定义借鉴 了经济学 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其在美 国社会学 的 “ 具有 目的性的理性人”的观点。每个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 理论界的地位。 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 ・ 默顿在序言中评价该书时说: 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 自己利益的资源 。 资源 ” “ 是行动者采取 “ 半个世纪前帕森斯所著 《 自 社会行为的结构》问世以来 ,这本书 行动的条件和保证 ,资源 的类型有许多种 :私人物 品,事件和某些 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本文拟对科尔曼的理性选 专长。这些 “ ” 资源 ”具有 “ 可分割性、可转让性、可保留性、即时 择理论进行简介,并略加评述。 交付等性质 ” 的特征 ,它们对行动系统都有重要影响。行动者的 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渊源 “ 利益”是 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一部宏大的社会理论,其有着深刻而又复杂 社会 的需要以及偏好。行动者与资源之间是控制关系与利益关系 。 的学术渊源与背景 ,在此笔者将简略介绍科尔曼理论的学术渊源及 “ 行动者仅仅通过两种关系与资源 ( 间接地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背景。 即控制资源和获利于资源,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最大限度地 1经济学渊源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中,古典经济学理 实现个人利益 。 . ” 论尤为家亚当 ・ 斯密提出的 “ 经济人 ”假设尤为重要 。斯密认 为, 2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 尔曼认为,社会内部结构是由各种不 . 科 人们总是在通过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 ,从而选择利益 的最大化 ,以 同的行动结构组成的,这是由于各种行动中都包含着不同的资源、 最小的代价实现 自 身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通过 行动和行动背景。科尔曼强调要区分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与私人行动 “ 看不见的手 ” 即市场,来得以实现 的,市场交易实现 了个人 的最 之 间的不同。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的关系:交换 , 优选择 ,也正是通过这只 “ 看不见的手”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得以 关系、市场 、分离的权威关系与权威系统、共 同的权威关系与权威 有机的结合。科尔曼正是以斯密的 “ 经济人 ”假设 为基础,提 出了 系统 、 信任关系与信任系统等。 其“ 理性人”假设。 科尔曼用交换关系解释行动者之 间的社会结构。科尔曼认为, 理性选择理论时还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继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行动者并不能控制能满足 自己利益 的所有资源, 承并发扬了亚 当 ・ 斯密 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其对人的行为的假定包 许多资源是 由其他人控制着 ;同 ,行动者也控制着其他人所需要 样 括:个人是 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 的某些资源 。 这样,最基本的行动就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 ,行 ”… 略可供行动者选择;行动者在 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 动者希望通过交换 资源来为自己带来好处。满足个 人利益,这也是 结果 :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 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 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 科尔曼认为,如果甲控制了乙的某些行动 ,那么 甲与乙之间的 2方法论基础。理性选择理论所采用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 在方法论领域 ,个人主义长期与整体主义相对立 。以功能主义为代 关系即为权威关系 。权威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共 同的权威关系和 表的西方的社会学理论 , 持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他们以宏观社会 分离的权威关系。前者是通过对被支配者承诺预期未来的利益从而 坚 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问题的分析 。但是 2 0世纪 8 是被支配着转让出控制权,而后者则是支配者通过行使权威从而达 0 年代后 ,由于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来 了越来越多的不足 。许多学 到 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权威则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 者开始致力于发展新的行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就是其中之一。科 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即两个行动者之间:委托人与受托人 ,他们 尔曼认为社会学的主要 目的就在于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整体主义 的行动 目的都是为 了追求个人利益 的满足 。委托人将 自己自愿委托 方法论忽视 了系统的内部层 次,特别是个人层次 ,因此缺乏在微观 给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这种委托关系时更大的利益。对 社会方面的解释力:反观个体主义方法论,其使用系统的不同组成 受托人而言,由于他在接受这种新的关系时 已经获得了利益,即使 部分来解释系统行为。 科尔曼称之为 “ 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 ” ,研究 用委托人的资源, 以他将要面临的选择是: 所 违背诺言还是讲信用 。 者可以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 。 当简单关 系由两个行动者的微观互动发展到多个行动者的宏观 3 社会学渊源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科尔曼 的理性选择理论影响 结构时就形成了复杂关系。复杂关系不再仅仅是涉及两个人的面对 . 也颇为深远 。乔治 ・ 霍曼斯在其 《 交换的社会行为》一书中运用社 面互动 的简单关系 , 是具有了~定的社会结构在其中。无论是权 而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它理论重新解释了小群体行为,从 威系统还是信任系统都是 由简单的权威关系或者信任关系发展起来 而构建 了 社会交换的形式,成 为最早涉足理性选择的社会学理论 。 的。这些复杂关系存在于人们 日 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他们之间的相 布劳在其著作中同样也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 了正式组织以外 的非 互联系就形成 了巨大 的社会 网络 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 。同时布劳的理论体系也是通过对古典经济学 3社会最优状态。科尔曼参照经济学的理论内结构引入了 “ . 社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351322cd5fbfc77da369b10d.png)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一、群体性事件的涵义国外学界一般将群体性事件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或者直接表述为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著作《社会学导论》(1921)一书中,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集合行为”,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
是一种情绪冲动”。
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也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从国外的研究看出,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群体性事件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群体性、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最初认定为“闹事”而施以打击的行为,发展为认为其有一定合理性而依法妥善处置的演变过程。
2000年4月5日公安部颁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把“群体性治安事件”定义为“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
”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个别群众或团体、组织在解决矛盾时,采取的危及社会秩序并与政府、企事业组织及社会其他管理组织形成对抗的活动,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形式。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把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为政治、经济、法治、文化和社会成因(陈晋胜,2004);也有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区域、领域,从微观上分析,如张振、王冕(2008)从农村着眼,郑恒毅、王健卉(2005)着眼于高校,顾建红(2010)以中西部地区为着眼点等。
概括起来,成因如下:(一)宏观上法律法规层面:立法缺位:司法资源供给不足和司法不公、救济不力以及诉讼成本过高。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3d1c5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1.png)
理论简介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 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 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 立场和思想源泉。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 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它是当今 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局限性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它不仅对社会学的难题—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作了理论尝试和经验分析, 也对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如法人行动等一些中观层的课题)给出了启示。此外,它对社会学开展与经济学的对话提 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利于社会学由边缘走向中心。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 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 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正如他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明示的那样,“本书充 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需求。只有特定的社会理论,而并非任何社 会理论均可满足上述需求。其原因在于创建社会组织不仅需要有关系统活动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系统组成部分 的活动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此种社会理论需求方法论上的个体论。由于获得上述知识必须以理论与研究 的密切结合为基础,此种方法论上的个体论必须促进这一结合。创建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目的的行动,因此其理 论基础必然是理性行动理论或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经济社会学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它应当不断吸 收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学科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类似于分离的权威关系,因为两者既有一定 源中具有的利益“,行动者的实力”存在于他控制
参考文献
的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特殊利益。委托人、代理 的有价值的资源之中。通过对已知利益和资源控 [1]刘能.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对过
人、被支配者这三种角色的复杂关系和微观互动 制在事件中的分布,就可以计算出每个行动者的 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的一个回顾[J].学
关 键 词 :群体性事件;理性行动理论;法人组织;地方政府
引言
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 间的冲突中为公民提供了哪些帮助呢?事实上,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种种 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 一些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结成了一种类
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正是这些社会问题 者获益。因为中央政府的行动目标是为了广大人 似于法人组织的团体。第一,群体性事件中的人
结语
府直接发生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指向为全国性的 府拥有了其自己的特殊利益。假如中央(委托人)
一些问题及其应对地方政府官商勾结,急功
政治主体;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冲 对地方政府(代理人)监控不力,那么地方政府很 近利,难免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尤其是
突性质)不同,现在的群体性事件主要产生于地 可能为一己私利(如为获取金钱利益或行政级别 群体性事件,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了市民进行利益
威、静坐请愿、非法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 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地方 力,这就为群体行动中的群体提供了有力的资源
关、聚众闹事等行为,对政府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政府的权力已经得到充分的提高,拥有充分的自 支持。第三,群体性事件中的人群普遍持“无成本
干扰乃至破坏正常秩序的事件。”
主权,尤其是在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方面成为主导 的抗争”的观念,认为“法不责众”;有成果,零处
方政府(地方性政治主体)与公民之间以及非政 的提升、中央的奖励),将中央政府对公民的“共 抗争的一个重要的行动选择。然而,群体性事件
治主体(如地方企业等)与公民之间的冲突。这种 同的权威关系”变质,在委托的权威实施过程中, 由于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通常会造成极恶劣的影
冲突的实质是,公民为改变地方政府、企业“与民 为获取自身的利益进行行动。
形成了社会的权威关系(如科层组织、等级制度、 实力和每一个事件的价值,进而可推论出在均衡 海,2009(4).
法规体系)和系统行动(如行政管理、收入分配)。 状态下,每个行动者对这个事件的控制程度。② [2]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
宏观结构和系统行动的结果又对行动者有反馈
以此思路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科教文化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解释
—— —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的视角
刘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处于高发期。其中,由地方政府和公民之间冲突引发的集体性行动占据了绝大部分。在此力图通过科尔曼的 理性行动理论,获得对中国现阶段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希望能够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近年来各种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在对各 者,其角色也由中央政府的代理人转变为能够与 罚,这便是群体性事件吸引公民进行利益抗争的
事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与二十世纪 中央政府对话的代表地方的利益主体。也就是 最大动力。
八十年代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民众与中央政 说,中央作为权威的委托人下放其权力,地方政
之一。在此采纳了宋维强(2009)的群体性事件的 民群众的利益,即为了被支配者的利益而进行行 群变成了一种联合体,使得分散的原子化个体能
定义“: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有一定数量群众 动。
够在目标和行动上达成一致。第二,群体性事件
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集体上访、游行示
然而,在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央集权相比, 同样也能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从而扩大影响
作用,行动者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并依据这 现:在普通的个体维权形式中,个体维权者所掌 [3]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 —有
些认识调整自己的行动或改变相互关系。①
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相对的,他们所要面对的是 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
下面就以权威系统的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 强势的国家机器—— —地方政府机构掌握着强大 开放时代,2004(4).
色构成的:支配者(也称权威委托人)、代理人、被 “个人利益”指个人需求及其满足程度。“控制分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支配者。支配者将自己掌握的某些权利委托给代 布”指每个行动者所控制的资源和权利及其分 ②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
理人,由他们具体行使权威;委托人与代理人的 布。“资源价值”取决于有实力的行动者在相应资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响,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正是社会学界对群
争利”这一现状,为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动。这种
以上的分析揭示了一个事实:地方政府拥 体性事件进行关注的重要原因。
转变,反映着一种公民的权利诉求的变化。
有了其自身的利益,因此其行动目标与上层的委
通过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在此分析了群
科尔曼作为西方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理 托人和下层的被支配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 体性事件产生的内部机理。在解决群体性事件
论中的经济学色彩以及对于理性行动、法人行动 在对科尔曼“理性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的分 时,我们也能从其理论中找到一些解决此类问题
的分析与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相弥合;我 析中显现出来的。
的一些手段。科尔曼认为,委托人(中央政府)和
们可以相信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对现阶段中
2 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动的群体性事件
望能够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益冲突是如何转化为群体性事件的呢?
完善的对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中央监管机
1 群体性事件中的三个行动者—— —中央,
在科尔曼看来,任何行动系统都是某种社 制,或许能够解决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
地方政府和公民
会交换系统。他制定了理性行动理论的分析框
注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科尔曼认为,复杂的权威结构是由三种角 架。认为,任何行动系统都包含四个主要概念: ①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
责任编辑:袁依凡
-165-
的三方关系。中央政府可以被视为权威结构中的 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同样,在进行这种社会交换 [4] 中 国 网 ,/zhibo/2009 -
支配者。地方政府可视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它 活动时,交换双方对对方的期望和对对方资源的 12/21/content_19070786.htm.
代理人(地方政府)的关系类似于分离的权威关
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现实解释力。在此力图
在前面分析了地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利益 系,因为两者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
通过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获得对中国现阶段 冲突,并认为这种冲突产生于地方政府的角 特殊利益,如何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监控和激励是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希 色—— —它并非扮演纯粹的代理人。那么,这种利 现代组织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①因此,一套
是中央政策直接的施行者。这里的地方政府被定 需求程度并不对等,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在这种
义为省级以下的政府。而中央政府的权威,通过 交换中其主要控制作用。因此“,个体行动者维权
地方政府施加于公民之上,公民是权威系统中的 难”就不难理解了。
被支配者。这种权威关系,应该被理解为共同的
公民的集合群体究竟在地方政府与公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