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和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的启示。
(1)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
(2)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3)要立足国情、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方法,要有开放意识。
2.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影响: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探究三
13.(1)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利用货币、商品、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3.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4.(2013·保定模拟)1987年,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表明他的改革()
【学法指导】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指导预习时应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采用问题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进行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知识链接】
1932年,苏联用4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被西方的报刊称为“空想”“梦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苏联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旗升起,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曾经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解体?这节课我们仅从经济领域探讨苏联改革的得与失。
2、能说出斯大林模式的功绩与弊端;苏联经济改革的结果和原因。
3、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并联系中国实际认
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重点难点】
重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探究点3
3.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失业率(%)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材料二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2)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虽然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并且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事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②.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是因为:
第三部分 总结提升
1.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谈谈你对每个领导人处理危机方式的理解。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
②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③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2)变化: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升高,1933~1937年逐渐降低)。举措:胡佛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罗斯福采用调整恢复工农业生产、以工代赈、保护劳工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等政策,大力干预国家经济。
(3)突出特点: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效果:二战后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导致改革失败。措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 问题导引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该模式?
2.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二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
第二部分 思考探究
探究点1
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5)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求
三、“斯大林模式”
1.历史条件
(1)国内条件:苏联经济比较落后,在资本主义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政治体制。
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
②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③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执政后期,改革停滞,苏联经济全面滑坡,人们渴望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知识点1
(1)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2)(1)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2)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3)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知识点2
1.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Baidu Nhomakorabea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在经济上有何突出特点,二战后的改革效果怎样?1978年后,中国是怎样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
2.苏联改革的结果有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那么,到底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呢?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3.2
8.9
16
24
25.2
年份
1934
1935
1936
1937
失业率(%)
22
20.3
17
14.3
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①.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是因为: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在他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是因为:
(2)国际条件:①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还知之甚少。②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成了苏联加速工业化的外部环境与有利条件。苏联的国民经济自成体系,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寻找市场的时机,大量引进短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2.评价
(1)“斯大林模式”是同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6.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历史的漫画,图中表情沮丧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课后反思】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似点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高二历史LS-2014-G2-03
必修二第7单元《斯大林模式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
编写人:葛文松 审核人:高二历史组 时间:2014-07-10
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弋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探究点2
材料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