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智慧能源物联网管理系统的标准和规范文件
智慧能源物联网管理系统的标准和规范文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智慧能源物联网管理系统:标准与规范框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能源物联网管理系统已成为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一、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物联网安全性的关注与日俱增。
为了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概述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是指一套完整的规范和准则,旨在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其主要目标是保护物联网系统免受安全威胁和攻击,防止潜在的风险暴露和数据泄露。
三、设计原则为了构建一个强大可靠的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设计原则:1. 全面性:标准体系框架需要覆盖物联网系统的方方面面,包括硬件设备、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处理等。
它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2. 可持续性: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要求标准体系框架具备可持续性。
它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和攻击手段,并及时更新保护机制。
3. 可扩展性:标准体系框架应该具备可扩展性,能够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物联网系统。
它应该提供灵活的部署和配置选项,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
四、主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通常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1.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和设备能够访问物联网系统,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2. 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对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同时提供隐私保护机制。
3. 漏洞管理和安全更新:定期检测和修复物联网系统中的漏洞,及时应用补丁程序,以防止潜在的安全威胁。
4. 监测与响应机制:建立实时监测和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物联网系统中的异常行为和攻击活动。
5. 物理安全和环境控制:加强对关键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措施,防止物理攻击和灾难性事件的影响。
6. 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加强对物联网系统用户和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总结物联网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是确保物联网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
物联网-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物联网——体系结构、协议标准与无线通信-高泽华-清华大学出版社
2.2 网络传输层
➢ IPv6
➢ 地址空间巨大 ➢ 地址层次丰富 实现 IP 层网络安全 无状态自动配置
2.2 网络传输层
➢ 传输网与传感网的融合
2.3 应用层
➢ 应用层是物联网运行的驱动力,提供服务是物联网建设的价值所在。应用 层的核心功能在于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运用资源。感知层和传输层将 收集到的物品参数信息,汇总在应用层进行统一分析、挖掘、决策,用于 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控制、共享、互通,提升 信息的综合利用度。应用层是对物联网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面向各类 应用,实现信息的存储、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应用的决策等,涉及到海量信 息的智能分析处理、分布式计算、中间件等多种技术。 网络传输层 2.3 应用层 2.4 物联网体系构架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 物联网是互联网向世界万物的延伸和扩展, 是以实现万物互联的一种网络。万物互联是 实现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之间的通信。 物联网系统架构和标准的技术体系包括:感 知层、传输层、应用层。
(1)感知网用于采集与传输环境信息 (2)接入网由一些网关或汇聚节点组成,为感知网与外部网络或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提
供基础通信接入设施 (3)网络基础设施是指下一代互联网NGN (4)中间件由负责大规模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软件组成 (5)应用平台涉及未来各个行业,它们将有效使用物联网提供服务以提高生产和生活的
➢ 业务模式和流程
➢ 1.业务模式
➢ 业务定制模式 ➢ 公共服务模式 ➢ 灾害应急模式
➢ 2.业务描述语言
➢ XML ➢ UML ➢ BPEL
➢ 3.业务流程
2.3 应用层
➢ 服务资源
➢ 1.标识
《物联网》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物联网概述 • 感知层技术 • 网络层技术 • 应用层技术 • 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探讨 • 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
CHAPTER 0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定义与发展历程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对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 理的一种网络。
包括数据泄露、篡改、 损坏以及非法访问等。
身份认证威胁
包括身份伪造、冒充和 重放等攻击手段。
加密算法和身份认证机制介绍
01
02
03
04
对称加密算法
如AES、DES等,加密和解密 使用相同的密钥。
非对称加密算法
如RSA、ECC等,加密和解密 使用不同的密钥,具有更高的
安全性。
散列算法
如SHA-256、MD5等,用于 数据完整性校验和数字签名。
典型应用案例介绍
选取几个典型的工业自动化应用案例,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自 动化生产线等,详细介绍其应用场景、功能需求及技术实现。
关键技术与挑战
探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如实时 性要求、数据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工业自动化领域物联网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个性化定制、 柔性生产、数字化双胞胎等。
关键技术
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物联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支撑着物联网的发 展和应用。
物联网应用领域及前景展望
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
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感器、执行器、通信设备等各种物品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感知、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化网络。
物联网的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标准化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物联网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
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是指在物联网领域内,为了规范和统一物联网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而建立的标准体系框架。
一、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
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应当具有开放性,充分考虑各种不同技术体系和标准的融合,促进不同物联网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2. 综合性原则。
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应当具有综合性,包括物联网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
3. 先进性原则。
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应当具有先进性,及时吸收和反映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管理方法的发展趋势,推动物联网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主要内容。
1. 物联网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标准是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核心内容,包括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等多个方面的标准。
感知层标准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无线通信等技术标准;传输层标准主要包括物联网通信协议、网络技术标准;应用层标准主要包括物联网应用接口、数据格式、安全标准等。
2. 物联网产品标准。
物联网产品标准是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联网设备、终端、网关、平台等产品的标准。
产品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规范、性能要求、测试方法、认证标识等。
3. 物联网服务标准。
物联网服务标准是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联网应用服务、管理服务、定位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标准。
服务标准主要包括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流程、服务接口等。
4. 物联网管理标准。
物联网管理标准是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关键内容,包括物联网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标准。
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管理规范、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
工业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典型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共有3个层次。
一是感知层,即利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网络层,通过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在工业环境的应用中,工业物联网面临着与传统的物联网系统架构两个主要的不同点:一是在感知层中,大多数工业控制指令的下发以及传感器数据的上传需要有实时性的要求。
在传统的物联网架构中,数据需要经由网络层传送至应用层,由应用层经过处理后再进行决策,对于下发的控制指令,需要再次经过网络层传送至感知层进行指令执行过程。
由于网络层通常采用的是以太网或者电信网,这些网络缺乏实时传输保障,在高速率数据采集或者进行实时控制的工业应用场合下,传统的物联网架构并不适用。
二是在现有的工业系统中,不同的企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在工厂范围内实施数据的采集与监视控制。
SCADA系统在某些功能上会与物联网的应用层产生重叠,如何把现有的SCADA系统与物联网技术进行融合,例如哪些数据需要通过网络层传送至应用层进行数据分析;哪些数据需要保存在SCADA的本地数据库中;哪些数据不应该送达应用层,它们往往会涉及到部分传感器的关键数据或者系统的关键信息,只由工厂内部进行处理。
工业物联网的系统架构需要在传统的物联网架构的基础上增加现场管理层。
其作用类似于一个应用子层,可以在较低层次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是实现工业应用中的实时控制、实时报警以及数据的实时记录等功能所不可或缺的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物联网体系架构1. 感知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和自动控制,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它由数据采集子层、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组成。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
u-Korea战略&IT839计划
韩国:“IT 839”计划
2004年,韩国信息通信部制定的IT839计划,是uKorea的核心:
八项信息产业服务、三大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九项新增 长技术。
新加坡:打造物联网未来
智慧国2015(iN2015) ( )
2005年由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C)负责实施的10年 计划 改造政府、金融、教育、医疗保健、媒体娱乐、制造与 物流、旅游、零售7大行业 大行业 “利用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 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 4项政策、7个行业、6大目标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
曹元大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信息网络实验室
主要内容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物联网的应用范例 总结
主要内容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物联网的应用范例 总结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韩国
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 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 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 信融 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 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 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中国:研究现状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
南京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系列节点UbiCell 南京邮电大学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UbiCellMUbiCell-M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GAINS 系列节点 香港科技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物联网(传感网)典型体系架构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层描述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产业化方面亟待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问题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网络层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物联网技术路线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主要特征(1)基于多种组网技术融合的无处不在的协同感知能力(2)信息资源使用模式突破以单一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聚合海量信息聚合不断衍生新的应用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主要特征(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汇聚到应用系统(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务。
主要特征(1)具备以事件、任务为驱动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协同工作的更强大的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2)3G网络为物联网业务特性进行优化和定制,满足物联网通信及业务的特性需求(3)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感知功能是在物联网的整体管理体系下实现的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泛在网络、信息聚合物联网市场和网络发展规划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关键技术第一阶段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相关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测试验证平台•传感器网络低功耗技术•传感器网络电磁兼容技术•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第二阶段3G与传感网络的融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及研究物联网的编码体系、码号体系、地址体系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研究物联网QoS体系研究增强无线接口物联网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物联网协同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信息库管理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与信息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的计费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ETSI2008年成立TC M2M 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 -Orange 发起,包括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研究目标研究和制定物联网业务需求报告,聚焦传感网和移动网融合、商业模式和最佳业务应用等研究并规范端到端的物联网网络架构与相关接口对其他标准组织中已有物联网相关规范进行修订研究重点模组规范化传感网技术选择和组网物联网网关规范化网络架构和统一协议统一应用平台面向医卫和监控的应用研究3GPP R10-Network Improvement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NIMTC)•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及协议研究•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分配•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终端•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3GPP MTC Service Requirements •MTC业务的公共需要•地址•识别•收费•安全•远程管理•分类别的系统优化:•低移动性•通信时间可控•仅使用PS域•低数据率•用户分群•仅有移动源发•高可用性•盗窃/故意破坏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国内标准物联网进展情况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组(WGSN)标准组由信标委支持,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导成立,主要面向ISO/IEC JTC1进行中国的国际标准提案输出该标准组下设立2个研究组和6个标准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组、行业应用调研组、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组、通信与信息交互组、协同信息处理组、标识组、接口组、安全组参加单位众多,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为主,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为、西电捷通、深圳天智、杭州家和、清华、北大、展讯、中兴、大唐、北邮、工信部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百家单位该标准组提出的物联网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三阶段演进路线,已经被ISO/IEC JTC1传感网总体技术文档采纳。
物联网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标准物联网技术标准1-引言1-1 目的1-2 背景1-3 适用范围2-术语和定义2-1 物联网2-2 物联网设备2-3 物联网平台2-4 物联网协议2-5 物联网安全3-架构与体系结构3-1 三层架构3-2 物联网网络拓扑3-3 物联网边缘计算3-4 物联网云计算4-物联网通信技术标准4-1 无线通信技术4-1-1 Wi-Fi4-1-2 蓝牙4-1-3 ZigBee4-1-4 LoRaWAN4-2 有线通信技术4-2-1 Ethernet4-2-2 RS-4854-2-3 CAN4-2-4 Modbus5-物联网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标准 5-1 物联网数据传输协议5-2 大数据处理技术5-3 数据存储与管理5-4 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6-物联网安全标准6-1 设备安全6-2 数据安全6-3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6-4 网络安全6-5 安全事件监测与应急响应7-物联网应用标准7-1 智能家居7-2 智能交通7-3 工业物联网7-4 智能农业7-5 智慧城市8-物联网测试与认证标准8-1 功能测试8-2 兼容性测试8-3 安全性测试8-4 认证与标识9-结果评估与推广标准9-1 性能评估9-2 系统推广指南9-3 成本效益评估9-4 社会效益评估附件:1-物联网应用案例2-物联网技术规范3-物联网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互联网与物理世界的融合,通过各种感知设备、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物体间的智能互联。
2-物联网设备:具备网络连接能力的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物理设备。
3-物联网平台:提供物联网服务的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用于管理和控制物联网设备。
4-物联网协议:规定物联网设备之间通信规则和数据传输格式的协议。
5-物联网安全:保护物联网设备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访问、篡改和破坏的措施和技术。
本文档涉及附件:1-附件1:《物联网应用案例》2-附件2:《物联网技术规范》3-附件3:《物联网示意图》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一种与互联网相关的新领域,是互联网向现实物体的延伸,通过感知、识别、定位等技术,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智能互联和互动。
物联网国家标准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总体标准 感知层标准 网络层标准 应用层标准 共性标准
数据采集
短距离传输和 自组织组网
协同信息处理 和服务支持
服务支撑
行业应用
共性技术
传 感 器
射 频 识 别
二 维 条 码
数 据 采 集 接 口
低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中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自 组 织 组 网 和 路 由
传感器网络标准化进展
2006年
全国信标委开 始组织相关单 位进行传感器 网络标准方面 的研究工作
2007年
国标委正式批 准在全国信标 委下成立无线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
2008年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4月上报 筹备方案, 11月在无锡 召开筹备会议
2009年
分为8个项目 组,召开工作 组全会,开展 具体国家标准 的制定工作
智能计算技术
网 络 层
SOA
平台增强技术
云计算
安全 技术 互联网 QoS 管理
承载网支撑技术
下一代承载网 异构网融合 移动通信网
网络层与感知层互通 自组织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
感 知 层
低速和中高速短 距离传输技术
自组织组网 技术
协同信息处 理技术
传感网中间 件技术
网络 管理
数据采集
传感器 二维条码 RFID 多媒体信息
天线设计 天线设计 和制造 和制造
标签封装 标签封装
读写设备 读写设备 开发与生 开发与生 产 产
接口与软件 接口与软件 中间件 中间件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 与应用系 与应用系 统开发 统开发
使用者
RFID应用系统架构
应用系统
物联网有哪些国家标准标准
物联网有哪些国家标准标准物联网有哪些国家标准。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正在以其强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以规范和引导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就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标准进行一些探讨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物联网国家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10年发布了《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GB/T 33193-2016),该标准规定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包括物联网的总体结构、功能模块、技术特点等内容,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美国的物联网国家标准。
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于2011年发布了《物联网参考架构》(ANSI/CTA-2050),该标准对物联网的参考架构进行了规范,包括物联网的各个层级、协议、接口等内容,为美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标准和指导。
除了中国和美国,欧盟也在物联网领域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CENELEC)于2017年发布了《物联网参考架构》(EN 303645:2017),该标准规定了物联网的参考架构,包括物联网的安全性、互操作性、隐私保护等内容,为欧洲地区的物联网技术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指导。
此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在物联网领域积极制定国家标准,以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些国家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规范和引导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产业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
综上所述,物联网作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以规范和引导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这些国家标准的制定,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为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产业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
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各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将会更加密切,为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和应用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物联网技术》PPT课件
电力线通信技术
讲解电力线通信的基本原 理、技术特点、标准协议 等,分析其在物联网中的 应用前景。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
介绍Wi-Fi、蓝牙等无线局域网技 术的原理、协议栈、组网方式等 ,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阐述2G/3G/4G/5G等蜂窝移动通 信技术的演进历程、关键技术、业 务应用等,分析其在物联网中的作 用。
物联网设备安全威胁
包括设备漏洞、恶意软件感染 、未经授权的访问等。
数据传输安全威胁
包括数据泄露、篡改、重放攻 击等。
隐私泄露威胁
包括用户个人信息、位置信息 、行为习惯等被非法获取和利 用。
拒绝服务攻击
通过大量请求拥塞网络或耗尽 系统资源,导致物联网服务不
可用。
加密与认证技术
01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
04
对称加密技术
03
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物联网设备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和分
析。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
大数据分析
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数据挖掘方法
包括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 规律。
大数据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实现设备故障预测、用户行为分 析等功能。
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 密,如AES等算法。
非对称加密技术
采用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 密,如RSA等算法。
数字签名技术
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身份认 证,如SHA-256等算法。
身份认证技术
包括用户名/密码、动态口令 、生物特征识别等方式。
隐私保护策略及实践案例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一、引言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是指构建物联网系统所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等的整体架构。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物联网系统的高效、可靠和安全运行,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架构。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内容。
二、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概述1.1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定义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是指将各种传感器、终端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以及数据处理平台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且高效运行的系统框架。
它包括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传输再到数据处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
1.2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特点(1)分布式结构:由于涉及到大量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节点,因此物联网系统具有分布式结构特点。
各个节点之间需要进行有效地通信和协作。
(2)大规模连接:由于物联网系统涉及到大量的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节点,因此需要支持大规模的设备连接和管理。
(3)异构性:物联网系统中的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节点来自不同的厂商,因此需要支持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4)安全性: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到大量的敏感数据,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三、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关键技术3.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系统中数据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到各种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目前,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出更加先进和高效的传感器技术。
3.2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系统各个节点之间信息交互和协作的关键。
目前,常用于物联网通信的技术包括无线通信、蓝牙、ZigBee等。
这些通信技术具有高效、低功耗等特点,并且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对于带宽和延迟的要求。
3.3 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中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需要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目前,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这些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挖掘和分析,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什么是物联网23
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英文为Internet of Things,缩写为IOT,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将其定义为: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目前,已经有许多局部的物联网应用网络,处于物联网开展的初级阶段。
物联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并将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现阶段,物联网是借助各种信息传感技术和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使管理的对象(人或物)的状态能被感知、能被识别,而形成的局部应用网络;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是将这些局部应用网络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系的一个巨大网络,是感知中国、感知地球的根底设施。
以新的视野去观察物联网的世界在我们过去的视野中,物理根底设施和IT根底设施是分开的,物理根底设施是机场、公路、建筑物等等,IT根底设施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等。
物联网将会把钢筋混凝土、电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根底设施,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生产运行、乃至个人生活,让我们有时机重新去认识和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去跟上这世界的变化。
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连到互联网上,使得物与物、人与物可以很方便的互相沟通。
2、那他们之间如何沟通呢?3、物联网是如何运作的?4、物联网有什么用?在公众场合在家里在路上办公室回家路上实际上,物联网应用的领域太广了,农业、交通、医疗、物流、工业、安防等等等等,如下列图: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列举了几个小例子,大家可以把这几个小例子的理念共性地总结下,形成自己对物联网最入门的认识,但不要把它与物联网概念划等号。
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物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设备到工业自动化系统,从智能交通到医疗保健。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物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建立一套完善的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至关重要。
那么,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究竟有哪些呢?首先,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是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在物联网环境中,设备众多且类型各异,如何准确识别和验证设备及用户的身份,成为保障安全的基础。
这就需要制定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例如采用强密码、生物识别技术、数字证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和用户能够接入网络。
同时,访问控制策略也必不可少,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和设备类型,设定相应的访问权限,限制对敏感数据和功能的操作,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滥用。
其次,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是重中之重。
物联网设备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着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
因此,必须建立数据加密标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如 AES 等,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未经授权的人员无法获取和解读数据。
此外,还需要制定隐私保护政策和规范,明确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存储规则,保障用户的隐私权。
再者,设备安全是物联网安全的核心要素。
物联网设备往往存在计算资源有限、运行环境复杂等特点,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需要制定设备的安全标准,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等方面。
在硬件设计上,应考虑防篡改、防物理攻击等措施;在软件方面,要确保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及时更新补丁,修复漏洞。
同时,对设备的供应链进行安全管理,防止恶意软件在生产环节被植入。
网络通信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物联网中的通信方式多种多样,如蓝牙、Zigbee、WiFi 等,每种通信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安全挑战。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通信协议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包括加密通信、身份验证、网络访问控制等。
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体系架构
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体系架构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终端加入到物联网的网络中,这同时带来了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因此,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物联网终端安全体系架构,以保障移动设备、传感器、智能化控制器等终端设备的安全与隐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概述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体系架构是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性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终端设备的硬件、软件、通信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安全防护,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数据安全。
二、规范性框架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体系架构是基于以下规范性框架建立的:1.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2.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3.云计算、网络协议等安全领域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4.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三、规范实施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体系架构的规范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安全①物理安全:通过实施实体访问控制、设备部署加固等方式,保障终端设备的物理安全。
②硬件加密:通过内置密钥保护芯片、硬件加密芯片等技术,对存储在终端设备中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2.软件安全①操作系统安全:通过选择安全性高、经过认证的操作系统,以及对系统软件进行安全加固等措施,保障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安全。
②应用程序安全:通过控制应用程序的权限,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审计等技术措施,保障终端设备应用程序的安全。
3.通信安全通过加密终端设备与云端之间的通信,采用随机数和协议等技术,在通信过程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4.审计与监测通过对终端设备的操作行为、数据访问、通信等进行全面的审计与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恢复操作,强化对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
四、总结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体系架构是确保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其规范实施可以通过对终端设备的硬件、软件、通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保障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和隐私。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物联网的发展状况,不断优化完善安全体系架构,以确保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性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物联网标准体系
物联网标准体系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智能化控制的技术体系。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标准体系也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物联网标准体系是指为了保证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首先,物联网标准体系涵盖了物联网的硬件标准。
这包括了物联网设备的传感器、通信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等硬件设备的标准化要求。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备,需要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以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传感器能够在同一物联网平台上进行互联互通。
此外,物联网通信模块的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通信技术标准将影响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数据传输效率。
其次,物联网标准体系还包括了网络通信标准。
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因此网络通信标准对于物联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物联网标准体系中,需要规定物联网设备的网络连接方式、协议标准、数据传输加密等要求,以确保物联网设备在连接和通信过程中能够满足安全和稳定的要求。
另外,物联网标准体系还包括了数据处理和云平台标准。
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存储,而物联网云平台则承担了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的重要角色。
因此,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数据处理算法标准、云平台接口标准等都是物联网标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此外,物联网标准体系还需要考虑到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标准和隐私保护标准。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设备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物联网标准体系需要规定物联网设备的安全认证标准、数据隐私保护标准等,以确保物联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障用户的安全和隐私。
综上所述,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保障物联网设备互操作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基础。
通过制定统一的硬件标准、网络通信标准、数据处理和云平台标准,以及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可以推动物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撑。
大田种植物联网总体框架
大田种植物联网总体框架一、种植业物联网应用平台体系架构大田种植物联网按照三层架构的规划,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流程,结合“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项目的内容主要分为种植业物联网感知层、种植业物联网传输层、种植业物联网服务平台和种植业物联网应用层内容(如下图所示)。
1.感知层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环境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传感器、作物长势传感器、农田视频监测传感器、灌溉传感器(水位、水流量)、田间移动数据采集终端等。
重点实现对大田作物生长、土壤状态、气象状态和病虫害的信息进行采集。
2.传输网络传输网络包括网络传输标准、PAN网络、LAN网络、WAN网络。
通过上述网络实现信息的可靠和安全传输。
3.种植业物联网服务平台种植业物联网服务平台服务架构体系,主要分成三层架构:基础平台、服务平台、应用系统。
二、种植业物联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大田种植业物联网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为种植业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传感数据接入服务、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访问服务;为应用系统提供开放的方便易用、稳定的部署运行环境,适应种植业业务的弹性增长,降低部署的成本,为应用系统开发提供种植业生产基础知识、基础空间数据以及涉农专家知识模型;实现多类型终端的广泛接入;实现种植业物联网的数据高可用性共享、高可靠性交换、Web服务的标准化访问,避免数据、信息、知识孤岛,方便用户统一管理、集中控制。
种植业物联网服务平台服务架构体系,主要分成三层架构:基础平台、服务平台、应用系统。
1.基础平台:物联网应用管理、种植业生产感知数据标准、种植业生产物联服务标准、种植业生产物联数据服务总线、种植业生产物联安全监控中心。
2.服务平台:传感服务、视频服务、遥感服务、专家服务、数据库管理服务、GIS服务、超级计算服务、多媒体集群调度、其他服务。
3.应用系统: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产品应用、水稻工厂化育秧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程控水稻芽种生产系统、智能程控工厂化育秧系统、便携式作物生产信息采集终端及管理系统、水稻田间远程灌溉监控系统、农田作业机械物联网管理系统、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农田作物生长及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大田生产过程专家远程指导系统、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治系统、地块尺度精准施肥物联网系统、天地合一数据融合技术灾害监测系统、种植业生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用。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
2、网络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网络化,实现各种设备的无缝连接和协 同工作。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设备和机器,实现生产过 程的自动化和优化。
3、平台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平台化,以云平台为基础,实现各种应 用的集成和融合。例如,智慧城市可以将各种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连接在一起, 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智能化。
4、安全性更加强化:针对安全和隐私问题,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采用更加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能力。例如,采用先进的加密 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总之,物联网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我们应积极面对并解决物联网技术在应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不断 推进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
参考内容
物联网(IoT)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个万 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医 疗和智慧城市等,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其体系结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3、智慧医疗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通过可穿 戴设备对病人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实现远程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此外,物联网 技术还应用于医疗废弃物跟踪和处理,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4、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部署传感器 和智能化设备,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 通过感知设备获取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在智慧 家居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 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在智慧医疗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 监控、健康管理、智能化诊断等功能,提高医疗效率和精度;在智慧城市领域,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管 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
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
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
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
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
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
尽管RFID 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
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
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
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
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
和服务,从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到推动个人生产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从以上定义可见,传感器网络已被视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智能传感器的范围扩展到RFID等其他数据采集技术,从技术构成和应用领域来看,泛在传感器网络等同于现在我们提到的物联网。
3.物联网与泛在网络的关系
泛在网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
最早提出U战略的日韩给出的定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
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
故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当前可实现性来说,泛在网属于未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理想状态和长期愿景。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它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1.感知层
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
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
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传感器、RFID等数据采集技术所获取数据的短距离传输、自组织组网以及多个传感器对数据的协同信息处理过程。
2.网络层
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
性地进行传送,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需要。
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
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
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4.公共技术
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根据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密切相关的特点,按照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子集两个层次,我们提出引用现有标准、裁剪现有标准或制定新规范等策略,形成了包括体系架构、组网通信协议、接口、协同处理组件、网络安全、编码标识、骨干网接入与服务等技术基础规范和产品、应用子集类规范的标准体系(如图3所示),以求通过标准体系指导成体系、系统的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同时为今后的物联网产品研发和应用开发中对标准的采用提供重要的支持。
物联网的标准体系:
当前物联网标准研制有以下两个主要任务:
1.筹备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做好相关标准化组织间的协调
目前,物联网的概念和技术架构缺乏统一的清晰描述,一些利益相关方争相进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解读,使得政府、产业和市场各方对其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可能使政府对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支持方向和力度产生偏差,严重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着整合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协调物联网的整体标准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物联网产业协调发展大局,满足国家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物联网以应用为驱动、以需求为牵引的多种技术紧密融合的特殊需要的原
则,同时为政府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化服务支撑。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标签(RFID)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标准工作组、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产学研用各界公认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标准工作组共同发起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担任联合工作组组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担任联合工作组常务副组长。
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协调一致,整合资源,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工作组为平台,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力争成为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
2.做好物联网顶层设计,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组织协调,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积极鼓励和吸纳有关有物联网应用需求的行业和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推动相关标准组织形成有效协调、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制定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也需要把国际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动态和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相结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研究,以保证实际需要为目标,结合实际国情和产业现状,给出标准制定的优先级列表,进而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指导提供技术依据,为与物联网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和制定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