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解析

合集下载

河道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河道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河道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河道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河道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有必要开展河道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水文水资源、工程技术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二、工程位置本工程设计方案选取某市XX河道为研究对象,该河道位于市区西部,流经多个居民区,沿岸为工业园区、农田和村庄。

三、工程目标1、改善河道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2、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3、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水环境的安全性;4、优化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四、工程内容1、水质改善:通过设置生物滤池、植物固氮、增氧等水生植物技术,改善河道水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2、生态系统建设:沿河道布置生态湿地,种植适宜水生植物,恢复生态平衡,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3、水资源利用: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植物蒸腾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洪涝灾害防治:通过设置水位控制系统、防洪堤、水文监测等技术手段,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水环境的安全性。

5、生态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布置景观绿化,建设步道、观景台、生态公园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五、工程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优化水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2、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河道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承载力,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3、多元共生原则:河道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水文水资源、工程技术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形成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六、工程设计方案1、水质改善方案(1)设置生物滤池:在河道水域设置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的设计计算

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的设计计算

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的设计计算好养生物塘⑴实际尺寸:L×B×H=10×6×⑵有效水深:H=⑶有效容积:V=120m3,有效面积60m2⑷水力停留时间:HRT=5 h⑸结构:砖混结构人工湿地(a) 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综合考虑水平潜流负荷高,水力条件好能营造良好的厌氧环境,以及垂直潜流充氧能力和硝化能力强的特点,我们选择水平+垂直的复合潜流人工湿地,水流经进水布水,先后缓慢流经粒径20mm的粗砾石和5mm~10mm的细砾石,在砾石表面形成生物膜,附着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出水进入垂直流湿地,水流在填料床中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

垂直流湿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湿地,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检修,将垂直潜流湿地分为2格,保证在检修的情况下也不会间断对污水的处理。

(b) 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地表流湿地系统也称水面湿地系统,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但它是受人工设计和监督管理的影响,其去污效果又要优于自然湿地系统。

污染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

通过生长在植物水下部分的茎、竿上的生物膜来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

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表面流负荷小,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设计参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构筑物设计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构筑物尺寸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构筑物尺寸表面流人工湿地构筑物尺寸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基质配选方案水平潜流湿地从表层到底层依次为覆土土壤,粗砂,填料层,细砂,防渗层,我们将湿地分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2格,第一格选择粒径为20mm的粗砾石作为填料层,一方面利用粗砾石粒径大,水力条件好的特点,增大系统的抗负荷能力,另一方面靠近进水端的填料层也起到很好的布水作用,使水流均匀,提高容积利用率;第二格选择5mm~10mm 的细砾石,增大填料比表面积,使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与污水更容易接触,同时由于粒径小,水流速度较慢,给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时间硝化降解河水中的有机物,提高出水水质,降低对后续工艺的冲击。

河道湿地工程方案

河道湿地工程方案

河道湿地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道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水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为了改善河道湿地生态环境,并提高城市面对洪涝灾害的适应能力,有必要对河道湿地进行工程改造。

二、工程目标1. 恢复河道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提高河道湿地的水净化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提高城市面对洪涝灾害的适应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三、工程方案1. 河道湿地生态恢复通过种植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在湿地中设置不同深度的水体,形成不同的生境,创造适合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合理的修剪和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2. 水净化工程在河道湿地设置人工湿地过滤系统,通过人工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对河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吸附和分解,使其水质得到改善。

同时,设置生物滤池,引入适合水体生存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净化水质。

3. 洪涝灾害防治工程对河道进行适度的整治和工程加固,加大河道容积,提高河道的输水能力。

同时,设置河道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

在关键位置设置泵站和排水设施,及时将积水排放到排水渠系统中,降低洪水的影响。

四、工程实施步骤1. 前期调研对河道湿地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湿地的地形、水文、植被、动植物等情况,分析湿地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 工程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河道湿地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湿地生态恢复方案、水净化工程方案和洪涝灾害防治工程方案。

设计合理、科学、可行的工程方案。

3. 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

包括开展湿地植被的恢复、人工湿地过滤系统和生物滤池的建设、河道加固和防洪堤的修建等工作。

4. 质量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5. 工程验收在完成施工后,对工程进行验收,检查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确保工程效果和质量。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公园人工湿地为例,该人工湿地主要功能是净化雨水,缓解城市内 涝,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观赏的场所。设计过程中,首先对底部结构进行优 化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承载力和防渗漏性能;其次,针对不同区域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水生植物区主要选用荷花、芦苇等常见水生植物,陆地 区主要选用乔木、灌木和花卉等;最后,选用具有高吸附能力和良好持水能力的 介质,确保湿地的净化效果。
3、介质
介质是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能吸附和分解污染物。介质的选 择应考虑其理化性质、吸附能力、持水能力等因素,以保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和水质改善能力。
设计原则
1、美观性
人工湿地设计应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美观性。通过合理布局和选用 适合的植物种类,打造优美、自然的湿地景观,使人们在享受生态服务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4、实际案例的分析表明,优化的人工湿地设计能够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起到了缓解城市 内涝等实际作用。
5、未来人工湿地设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程度,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01 引言
03 设计原则 05 结论
目录
02 设计要素 04 案例分析 06 参考内容
引言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化技术,通过人工建造和运营, 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生态服务。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储存营养物质、维护生 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并且在应对气候变化、缓解城市“热岛效 应”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作用。因此,人工湿地设计分析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人工湿地是指人工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通常用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以处理城市污水和河流污染物。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许多地区的湿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建设人工湿地成为了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文应用人工湿地技术,旨在解决某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等问题,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二、调研分析1.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该市区域内的水体存在着显著的富营养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浑浊、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河道淤积问题由于长期的污水排放和不良的河道治理措施,导致了该市区域内河流淤积的问题较为严重,河道通航受阻,导致水患风险增大,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威胁。

3. 人工湿地建设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调研发现,人工湿地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优势,同样适用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等问题。

三、工程方案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和综合评估,制定了下述的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1. 工程总体设计(1) 选址:选择在某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问题严重的区域进行人工湿地建设;(2) 设计规模:根据该区域水体的面积和淤积程度,确定相应的人工湿地面积和处理能力;(3) 工程布局:合理安排人工湿地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

2. 湿地建设工程(1) 建设步骤:首先进行淤泥清淤工程,清除河床上的淤泥和杂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深度;其次,在河道内部利用沉水植物等建设人工湿地;(2) 材料选用:选用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生物降解功能的芦苇、莲藕等湿地植物,用以吸附和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3) 建设周期: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建设周期,保证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3. 运行与维护(1) 运行管理:确保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定期监测和调整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2) 维护管理:加强对人工湿地的日常维护工作,保持湿地植被的健康生长,保障湿地的处理效果;(3) 收益回馈:利用处理后的水资源,开展适度的水产养殖等产业,增加湿地的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环境来提供水的净化和修复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资源等多种功能。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人工湿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适宜的水体。

水体的选择应该根据地理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来进行。

例如,在城市的防洪防涝等问题下,可以选择附近不易流失的地段进行湿地的设立。

对于湿地的类型选择上,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湿地的功能分类。

如果需要净化水质,可以选择湿地的方式包括水稻田、连片湿地、河道等等。

其次,人工湿地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种类和植物的布局。

植被是湿地的核心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因此,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要选择能够适应湿地湿润环境的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的布局。

通常来说,湿地植物分为浅水带植物、湿地植物和湿润植物。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植物的选择。

第三,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要考虑湿地底质的构建。

湿地底质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根基,具有固定和吸附营养物质的作用。

如果底质不适宜,会对湿地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湿地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底质,例如砂质土壤或混合底质等。

最后,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还要考虑湿地的水体调节和疏浚工艺。

湿地需要保持一定的水位,以维持湿地的生态系统运行。

因此,在设计方案中要考虑湿地的排水和供水系统,以及疏浚工艺等。

在湿地水位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都会对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湿地的破坏。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需要考虑适宜的水体、植被种类和植物布局、底质构建以及水体调节和疏浚工艺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建立起一个高效强大的人工湿地,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在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一个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推荐:
1. 规划设计:根据河道的地形、水质、河流流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规模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

可以将河道分区,设立多个人工湿地,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2. 植物选择:根据湿地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生长在湿地环境的植物。

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良好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3. 湿地构建: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地构建方式。

常见的湿地构建方式有人工湿地槽、竹炭过滤池、湿地过滤墙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湿地构建形式进行组合使用。

4. 水流控制: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水流的控制问题。

可以设置堰坝、引流渠等措施,使水流能够缓慢通过湿地,并充分接触植物和湿地介质,达到最佳的水质净化效果。

5. 养护管理:人工湿地的养护管理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和清理,清除积水中的杂质,保持湿地的通畅和水质的稳定。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推荐,具体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浅析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案——以滦河滦州市段湿地景观设计为例

浅析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案——以滦河滦州市段湿地景观设计为例

浅析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案——以滦河滦州市段湿地景观设计为例摘要:河道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对整个河道的生态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在整个河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尤为显著。

本文是对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案的探索和研究,目的是为科学地开展河道生态景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系统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种类和形式多样,河道湿地是湿地的一种。

河道湿地的生态设计对修复河道岸线、修复河床断面、净化水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河道湿地的生态设计在各类型的景观设计中深受设计者的青睐,河道湿地形成的独特景观和生态效益在越来越多的景观案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河道湿地对河道生态修复作用和方式1河道湿地对河道岸线的修复作用河道湿地对河道岸线形态的修复方式主要有:①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将直立的跌水改为缓坡,设置辅助水道,并在落差较大的断面设置专门的各种类型的鱼道。

②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流态的多样性。

修复河流蜿蜒性,在河床上创建深潭和浅滩序列,重现水流的多样性、连续性。

③构建包括主河槽和洪泛区在内断面形态的多样性,以扩大河道的泄洪和调蓄能力。

通过降低滩地的高程,修改堤线,撤去河岸硬质护坡,给河流更多的开放空间。

2河道湿地对河床断面的修复作用河道断面形式多样,河道湿地对河床断面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大大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

如下:①拆除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恢复河床的自然泥沙状态,并根据情况用植石法等方式设置鱼巢,或在硬质挑台下采用生态技术进行处理,有助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

②有选择的将部分河段采用复式断面,分级逐步地扩宽河道宽度,根据河道的上部平台和上部护坡过流频率比较低,裸露时间长短较长,因地制宜种植地被或栽植低矮灌木,修复河道生态的同时,增大河道过流断面,缓解行洪压力。

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目录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1)1.1.1.1治理目标 (1)1.1.1.2人工湿地工艺比选 (1)1.1.1.3人工湿地设计 (3)1.1.1.4植物选择 (4)1、配置原则 (4)2、配置分析 (4)3、配置选择 (5)4、种植要求 (5)1.1.1.5工程量统计表 (6)1.1.1.1治理目标本项目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漷县区域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深度净化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使出水达到地表口类标准,本次共建设人工湿地21 座。

选择投资省,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的湿地工艺。

通过工程的实施,改善工程区周边河道水环境质量,同时充分考虑该流域生态恢复及湿地景观效果,利用湿地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搭配,形成缤纷沼泽、芦苇溪岸、栈桥水畔等湿地小品景观。

1.1.1.2人工湿地工艺比选人工湿地类型按照水流方式不同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污水在湿地土壤表面漫流,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构造而成,同自然湿地净化原理最为接近,绝大部分污染物的去除是由长在植物地下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

表面流湿地充氧效果好,投资少。

不足之处是这种湿地不能充分利用湿地床及丰富的植物根系,净化负荷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

潜流湿地:通过铺设炉渣、沸石、陶粒、砖块、碎石、细砂、土壤等填料层,使污水在湿地地表下渗流,充分利用湿地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各种作用处理污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水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水平潜流湿地示意图垂直潜流湿地示意图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工艺与组合对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如下表。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2本项目湿地形式选择,主要从污染物去除效率,占地面积、建设投资、运行原理等多方面考虑,建议采用水平潜流湿地作为本方案的湿地建设工艺。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一种将自然生态系统规模缩小并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人工建筑物。

它是水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设计一个高效的人工湿地系统,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湿地类型选择、湿地植被选择、水体进出口规划、水流控制、氧化还原条件等。

本文将列举一些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点。

首先,在选择湿地类型时,可以考虑席位湿地、人工湿地或潜流湿地等。

席位湿地主要利用该区域原生植物根系的拦截作用来净化水体,适用于处理水质相对较好、流速相对较小的情况。

人工湿地则是使用人工构建的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功能,一般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种类型。

自然湿地通过鼓励湿地植被的生长、运用湿地透水材料等方式,实现水体的净化。

人工湿地则是通过人为构建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被和湿地材料,实现水质的净化作用。

潜流湿地主要通过地下流动的水流来处理水体,适用于处理水体较为复杂、水体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

其次,在选择湿地植被时,应该优先选择适应水位波动、水质变化能力强的湿地植被。

例如,芦苇、香蒲等常见湿地植被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净化能力。

湿地植被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的污染物,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同时,湿地植被的根系也能增加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促进污染物的降解。

此外,在设计水体的进出口规划时,需要合理规划水流的流动路径和进出口的设置。

通常,进水口应该设置在水体污染物较高的区域,出水口应该设置在水体污染物较低的区域。

通过合理规划水流路径,可以使水体在湿地系统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从而提高湿地系统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水流控制是人工湿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湿地系统中,水流速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湿地植被的生长和水质的净化效果。

合理控制水流速度,可以使湿地植被有足够的时间摄取水中的营养物质,并提高其吸附能力。

同时,水流速度的大小也影响着水体的悬浮物沉降速度,对于湿地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氧化还原条件也是人工湿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工湿地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改造工程设计方案1. 引言自然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自然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减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改造工程应运而生。

本文将提出一种人工湿地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案,旨在模拟和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水质净化能力。

2. 设计目标本工程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多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有效模拟和恢复自然湿地的水质净化和生态功能;•提供一个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可操作性强、易于维护的设计方案。

3. 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将人工湿地系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选择和组合适宜的湿地植物,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回收利用废水等手段,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可操作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方便维护和管理。

4. 设计步骤4.1 选址选址是人工湿地改造工程设计的第一步。

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土地可用性:确保选址的土地可供改造并满足湿地设计的需求;•水资源:选址应充足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周围环境:选址周围的土地使用情况和自然环境状况应与人工湿地设计相协调。

4.2 设计湿地系统根据选址情况和设计目标,设计适合的湿地系统。

湿地系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处理: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施去除固体悬浮物和大颗粒污染物;•植物区: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用于吸收营养物质和处理有机污染物;•水池:设置不同深度的水池,用于水质净化和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出水口:设计合适的出水口,确保出水经过湿地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4.3 设计附属设施为了方便维护和监测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效果,设计附属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附属设施包括:•步行道:设置合适的步行道,方便管理人员巡查和维护湿地系统;•观景台:为了提供给游客观赏湿地生态环境的机会,设计合适的观景台;•监测设施:设置水质监测设备和生态系统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湿地的运行情况。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2)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2)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根据您的需求,这里是一个可能的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1. 确定湿地区域:首先确定河道旁边合适的区域作为人工
湿地,考虑到湿地的功能和效果,选择适宜的面积和位置。

2. 设计湿地形状:根据河道的形状和周围环境,设计人工
湿地的形状。

可以选择自然/弯曲形状以增加湿地面积,提
供更多的生态空间。

3. 设置进水口:沿着河道的一侧设置进水口,可以通过管
道或渠道将河水引入湿地。

进水口可以设置多个,依据湿
地的尺寸和使用目的。

4. 设计植被: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进行人工种植。

植物应
该能够适应湿润的环境,并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常见的
湿地植物包括芦苇、香蒲、菖蒲等。

5. 设计过滤层:在湿地底部设计一个过滤层,可以使用砂
石或其他透水性材料。

过滤层可以过滤和吸附水中的污染
物质,并提高水质。

6. 创建水体循环:设计湿地的排水系统,使水能够循环流动。

可以设计沉淀池和出水口,使处理后的水流回河道,
实现水体循环。

7. 设计观测和管理设施:为了方便观测和管理湿地,可以
设置步道、观景台、测量设备等。

这些设施可以帮助监测
水质、生态系统等参数,及时进行管理和维护。

总结起来,一个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应包括湿地区域确定、湿地形状设计、进水口设置、植被选择、过滤层设计、水体循环、观测和管理设施等内容。

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还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规划。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

1 人工湿地设计1.1 人工湿地介绍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

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

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

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1.1.2 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

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

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1.2 湿地修复区设计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

湿地区总面积约为2.2万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河道修复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河道修复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河道修复人工湿地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河道的污染和河岸的开发导致了水质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保护河道生态系统,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必要对河道进行修复和保护。

人工湿地工程作为一种生态修复手段,可有效改善河道水质、提高生态系统容量、提升景观价值,因此在河道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改善河道水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重要河道的景观价值,促进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范围本项目选择某市郊区的一条主要河道进行修复,总长度约为10公里,修复范围包括河道两侧的湿地,总面积约为50公顷。

四、项目内容1. 湿地类型选择根据河道修复的需要,我们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湿地类型,包括人工湿地、沼泽湿地和浅水湿地等。

2. 生态系统恢复在湿地内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质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3. 湿地景观设计在湿地内设置适当的观赏点和休息场所,提升湿地的景观价值,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水资源管理建设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蓄水、沉淀、过滤等作用,改善河道水质,提高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监测对湿地内的水质、生物多样性、植被状况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六、目标效果1.改善河道水质,提高饮用水源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2.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动植物的栖息地;3.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河道水体的浪费;4.提升湿地的景观价值,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七、项目实施1.项目前期准备:包括资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方案审批等。

2.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湿地规划布局、水体调整、交通道路建设等。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复制湿地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一种综合利用的水处理设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个设计方案的详细描述。

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

1.设计目标:(1)水质净化: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降解和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等。

(2)生态保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供给,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3)景观效果:打造美观、宜人的湿地景观,增加人们的参观、休闲和娱乐功能。

2.选址:选址应考虑到河道水质、水流情况以及周边环境。

选择距离污染源较远、水流较缓的区域,有利于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同时应确保周边环境的适宜性,如附近无高压电线、噪音及异味污染等。

3.湿地类型选择:根据河道的水质特点和设计目标,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

如表层流湿地、人工河流湿地、沉水植物湿地等。

可以采用不同的湿地类型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系统。

4.设计布置:根据选址和湿地类型,合理布置湿地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通常,湿地系统可分为进水区、过渡区和出水区。

进水区用于引入污水,过渡区用于过渡水质,出水区用于出水。

可根据河道水质和流量情况,设计合适的水流路径和湿地布置。

5.建设技术:建设湿地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加固排水系统、植物选育和种植等工程。

土地平整可以使湿地形成平缓的环境,有利于水流自然流动。

排水系统的加固可以保证湿地内外的水质稳定。

植物选育和种植则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需要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并按照设计布置进行种植,以实现净化水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河道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主要涉及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美观的景观效果和适宜的休闲空间。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一、项目基本概况河道现状先导区内河流主要有运粮河和丁村沟。

a)运粮河运粮河属于淮河流域,涡河水系,起源于中牟县万滩乡万庄村南,东南方向途径东漳南、秫米店北、大胖西、老饭店西、朱仙镇东、大李庄西,在开封县大李庄乡,四合庄西汇入涡河,全长53.27km,总流域面积214km2。

其中中牟县境内长,流域面积,规划区内河道长度,是先导区,乃至中牟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

运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平面上基本保持了其自然河形,岸线有一定的蜿蜒,河道两侧滩地及堤防顶部有速生杨林,枯水期基本无基流,河流水质较差。

2005年按三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治理长度,出境处设计排水流量s。

它是狼城岗干渠和丁村支渠区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主要支流有丁村沟(沟长)和运粮河支沟(沟长5km)。

设计排水能力 m3/s ~ m3/s,目前排水能力为设计能力的70%。

b) 丁村沟丁村沟属运粮河水系,位于丁村支渠与赵口总干渠1号沉砂池第Ⅰ条渠之间,发源于万滩镇关家村,流向东南,流经万滩镇、雁鸣湖两乡镇,经小朱村、岳庄、丁村南,再向东南,穿中东公路,至朱固村南入运粮河,全长,流域面积。

其中中牟县先导区内河道长度为。

现状来水主要为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雁鸣湖的侧渗水,现状水质较差,河道内局部有生活垃圾。

1998年丁村沟进行了清淤,至今未再次治理过,它是示范区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沟道。

设计排水能力3 m3/s ~15 m3/s,目前排水能力仅为设计能力的80%。

河渠均为季节性河流,现状河渠水系受周边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主要受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污染影响,部分河渠河床内及两侧垃圾较多,旱季时基本成为排污沟,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严重影响先导区环境质量。

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

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

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目录1 设计原理 (4)1.1 净化机理 (4)1.2 水力模型简介 (5)1.3 人工湿地计算模型及主要限制性因素 (6)1.3.1表面流湿地 (6)1.3.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7)1.3.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9)2.设计程序 (1)2. 1人工湿地的设计程序 (1)2.2设计原则 (1)2.3选址 (2)2.4进出水质 (2)2.4.1一般进出水质要求 (2)2.4.2景观水体氮、磷指标分析 (4)2.5进水方式 (5)2.6设计参数 (6)2.7平面设计 (7)2.8预处理 (8)2.9地基处理 (8)2.10防渗设计 (9)2.11填料选择 (9)2.11.1潜流湿地 (10)2.11.2表流湿地 (12)2.12集配水系统 (12)2.13通气系统 (19)2.14湿地植物 (19)2.15堤岸设计 (19)2.16成本分析 (20)2.16.1成本构成 (20)2.16.2影响因素 (21)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1 设计原理1.1 净化机理1977年,德国学者Kickuth提出根区理论:由于植物系的输氧作用使得根系周围形成一好氧区域,同时由于好氧生物膜对氧的利用而使距离根系较远的区域呈缺氧状态,更远的区域呈现厌氧状硝化反硝化得以实现。

而且填料和植物根系的存在也为多种微生物提供着载体,形成去除污染物的“微环境”。

Kickuth在进行湿地研究中,采一种栽有芦苇的矩形池子,土壤含钙、铁、铝添加剂,以改善土壤结和提高对磷的去除能力。

水以潜流过芦苇根后,有机物被降解,氮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被去除,磷通过吸附和离子交换固定在土壤中。

根区理论的提出推动了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

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污机理如下表所示。

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表1-1注:▲最主要作用;●主要作用;◎次要作用;○作用很小或无作用1.2 水力模型简介在介绍人工湿地数学模型前,先对水处理中几种典型流态的水力模型进行简介,包括:(1)完全混合间歇反应器是一个封闭系统,废水进入及排出都是不连续的,反应器中的成分随时间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一、项目基本概况1.1 河道现状先导区内河流主要有运粮河和丁村沟。

a)运粮河运粮河属于淮河流域,涡河水系,起源于中牟县万滩乡万庄村南,东南方向途径东漳南、秫米店北、大胖西、老饭店西、朱仙镇东、大李庄西,在开封县大李庄乡,四合庄西汇入涡河,全长53.27km,总流域面积214km2。

其中中牟县境内长15.6km,流域面积112.9km2,规划区内河道长度3.9km,是先导区,乃至中牟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

运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平面上基本保持了其自然河形,岸线有一定的蜿蜒,河道两侧滩地及堤防顶部有速生杨林,枯水期基本无基流,河流水质较差。

2005年按三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治理长度15.6km,出境处设计排水流量40.84m3/s。

它是狼城岗干渠和丁村支渠区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主要支流有丁村沟(沟长14.61km)和运粮河支沟(沟长5km)。

设计排水能力16.9 m3/s ~48.7 m3/s,目前排水能力为设计能力的70%。

b) 丁村沟丁村沟属运粮河水系,位于丁村支渠与赵口总干渠1号沉砂池第Ⅰ条渠之间,发源于万滩镇关家村,流向东南,流经万滩镇、雁鸣湖两乡镇,经小朱村、岳庄、丁村南,再向东南,穿中东公路,至朱固村南入运粮河,全长14.4km,流域面积24.9km2。

其中中牟县先导区内河道长度为4.3km。

现状来水主要为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雁鸣湖的侧渗水,现状水质较差,河道内局部有生活垃圾。

1998年丁村沟进行了清淤,至今未再次治理过,它是示范区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沟道。

设计排水能力3 m3/s ~15 m3/s,目前排水能力仅为设计能力的80%。

河渠均为季节性河流,现状河渠水系受周边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主要受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污染影响,部分河渠河床内及两侧垃圾较多,旱季时基本成为排污沟,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严重影响先导区环境质量。

1.2 项目意义项目的建设对改善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滩生态环境,提高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道水质,创造良好的滨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政府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设计规模根据中牟先导区提供的数据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推算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本方案确定该人工湿地的处理规模为300m3/d,采用潜流与自由表面流组合工艺方式处理方案。

1.4 经济技术指标1、总投资:537503.00 元2、吨水投资为:F1=537503.00/300=1791.677 元。

二、前言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对SS: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

对有机物: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对N、P: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三、设计依据及原则3.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96.5.15(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6)《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12)《水处理工程师手册》(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1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3.2设计原则(1) 对河水中污染物进行分析比较,结合要求达到的处理后排放水水质标准,提出技术先进、工艺可靠、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

(2) 处理工艺力求达到节能、低耗,且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少,施工方便,投资省。

(3) 以环保法规和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确保污染河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4) 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5) 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工程建设坚持环保、生态化,处理后的出水补充运粮河及丁村沟景观用水,做到水资源化循环利用。

四、项目设计的针对性本方案设计保证出水达到处理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省投资,充分发挥该河水水净化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所采用的工艺设施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先进性以保证运行管理简便灵活。

采用“太阳能曝气生化处理加人工湿地”工艺,方便运行、降低景观水处理造价、减少运行成本、保证出水稳定达标。

该景观水的处理设施总图布置要求紧凑合理,尽可能优化工艺设计,根据项目所在地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局,减少占地面积。

五、合理选址的原则及处理水量、水质5.1合理选址的原则本方案景观水处理设施选址原则是水处理设施应结合地形,尽可能选用荒地、洼地和河塘边,就近集中或分设,少占良田,缩短排水管道,降低管道埋深和减少土方工程量。

因此本景观水处理设施的选址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选址应选择地势稍低处,便于河水通过自流流入本景观水处理设施,同时还要满足处理达标水能自流排出本设施。

2)选择在非耕地地带建设本设施,尽量不占用耕地和农田。

3)尽量利用当地现有地形,减少工程投资。

4)项目建成后,便于管理,减少运行费用。

5.2 处理水量本项目日设计处理量为300m3/d。

5.3设计进水水质根据参考有关资料,设计原水水质见表5-1。

表5-1进水水质表(单位:mg/l)名称COD Cr BOD5TN NH4+TP SS pH 设计原水水质≤ 60 ≤ 20 ≤ 30 ≤ 25 ≤ 2 ≤ 60 6-95.4出水水质处理后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类水。

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见表5-2。

表5-2出水水质表(单位:mg/l)名称COD Cr BOD5TN NH4+TP SS pH 设计出水水质≤ 40 ≤ 10 ≤ 2 ≤ 2 ≤ 0.4 ≤ 10 6-9 GB18918-2002 5类水40 10 2 2 0.4 10 6-9六、处理工艺6.1 处理工艺流程框图表流人工湿地出水池达标排放河水好养生物塘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太阳能6.2 本方案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由于河道河水氨氮含量较高,脱氮处理中反硝化作用阶段前充分的硝化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好养生物塘,河水经过拱水井自流入到好养生物塘。

为提高组合工艺整体的脱氮效率,考虑将垂直流人工湿地放在组合工艺前端,有利于提高湿地系统的输氧能力,从而提高硝化作用提高脱氮效率。

好养生物塘的出水自流先后进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成的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最后经过表流人工湿地,这样利用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填料过滤吸附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相对于其他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维护简单等优点,对于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出水达标排入河道。

6.3 本方案水各处理单元功能描述(1) 好养生物塘用于去除原污水中悬浮物及大颗粒杂物,可以防止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堵塞,保护后续人工湿地的运行稳定。

利用太阳能曝气增氧,提高水中的溶解氧,促进氨氮的氧化作用,进而充分的硝化作用,使脱氮处理中反硝化作用阶段可以充分反应,提高了脱氮效率。

减轻后续人工湿地的治理负荷。

(2) 人工湿地本单元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对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系统成熟后,特种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污水流经生物膜时,残余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有机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

同时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呈现出好氧、厌氧和缺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而直接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将其从废水中去除。

老化的微生物作为肥料被植物吸收。

人工湿地可按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地表流人工湿地(SFW)、潜流型人工湿地(SSFW)。

潜流型人工湿地又包括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发达,可通过根系向基质送氧,使基质中形成多个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小区,利于多种微生物的繁殖。

潜流湿地污水在湿地床内的部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的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流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故具有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好等特点。

三种类型人工湿地比较 类型 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特点 污水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 m ,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从一端水平流过填料床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优点 工程投资低,运行成本最低 水力负荷较高,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很少有臭味和蚊蝇现象;运行成本较低硝化能力高,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废水。

运行成本较低 缺点 系统的处理效果受温差变化影响大 控制相对复杂;脱氮、除磷的效果不如垂直流人工湿地 控制相对复杂根据以上的比较并结合水质情况,选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3) 出水池主要是蓄水的功能。

6.4 工艺特点除污效率高:在进水负荷较低的条件下,系统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 cr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同时,系统对N和P去除率也很高,可分别达到60%及90%以上;运行成本低廉:一般为是传统的二级污水处理技术的1/10~1/2,大幅度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易于维护:本工艺需较少的机电设备,系统维护以清理渠道及管理作物为主,对人员技能要求不高;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由于工程中的设备少,本工艺耗能低,这是其它处理方法无法相比的;臭味少,美化环境,可作景观作用。

总的来说,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非常适合处理水量、水质变化不大、对管理要求不高的河道微污染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