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基础知识
1.电影的诞生:
卢米埃尔(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午餐)(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电影的发明,还意味着一种崭新的真实的存在。一种新事物被发明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同时也被发现了。人的视觉和听觉,不通过头脑间接联想,而直接感受存在。文学的内在真实,在这里被消灭了。)
梅里爱(月球旅行记)(意义:不仅确立了科幻片这一样式,而且确定了电影排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梅里爱的影片是电影成为艺术的第一步。):代表影片以及其意义
2.电影叙事的发展:
鲍特《火车大劫案》
(意义:给当时的美国电影带来了美国西部现实生活的气氛,成为美国经典故事片样式,为西部片定下了基调和发展方向,后来被美国电影史家称之为美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格里菲斯(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4.苏联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杂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20世纪20年代初,由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杂耍蒙太奇》一文中解释说:
杂耍是“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性上或心理上的感染……以给予感受者一定的情绪上的震动为目的,反过来在其总体上又唯一地决定着使观众接受演出的思想方面,即最终的意识形态结论的可能性”,“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需要的事件,不是只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感染作用来处理这一事件,而是提出一种新的手法——把随意挑选的、独立的(而且是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感染手段(杂耍)自由组合起来,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达到一定的最终的主题效果,这就是杂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是指两个镜头的冲突会产生全新的思想。电影蒙太奇的产生
和发展过程中,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巴拉兹、让·米特里等人,都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蒙太奇的奇妙的艺术作用。而最早提出理性蒙太奇概念的,就是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主要分为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和思想蒙太奇。运用了这种蒙太奇手法的典型电影作品是《十月》和《战舰波将金号》。)(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认为剪辑是有机和辨证的。剪辑应该在一个镜头达到“爆裂”点(紧张程度达到极点)时才进行,应该
象内燃机的迸发一样具有强有力的节奏感。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应当是不完全的,只应起部分作用而不是起全部作用,两个镜头(正题和反题)的冲突产生全新的思想(合题)。)
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论”(1923年,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亦是苏联纪录电影的先锋流派。20世纪初现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以及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一类方法的涌现,是电影眼睛论的生成背景。十月革命和维尔托夫在《电影周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为电影眼睛派准备了成熟的意识形态条件。维尔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发表了宣言性文章《电影眼睛——人——革命》,提出“电影眼睛”就是“眼睛加电影家”、“我观察”加“我思考”的创作观念,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人为搬演,排斥演员、化装、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认为可以通过蒙太奇技巧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从而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倡言电影必须成为“观察的大师——眼睛看到的生活的组织者”,强调选择重要的观察瞬间的必要性,主张按照联想原则和相应节奏组织素材,通过蒙太奇手法强化情绪感染力,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通过影像和文字(政治口号字幕)的蒙太奇来解释事件的政治涵义。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论”为旗帜,组成了“电影
眼睛派”摄制团体,拍摄了新闻简报式的《电影真理报》(1922—1924)以及《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过生活的真实素材歌颂新生的苏维埃社会。)
《夏伯阳》(《夏伯阳》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富尔曼诺夫的代表作,根据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红军指挥员夏伯阳的事迹写成。)
5.黄金好莱坞:
恐怖片等。类型片的基本特征:
1,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
2,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
3,视听语言霸权同时带有强化政治文化的含义。),
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大制片厂制度,《公民凯恩》
6.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代表导演的代表作品(维尔加—偷自行车的人)(罗西尼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美学特征(真实性、社会性)
法国新浪潮:代表导演的代表作品,(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让-吕克·戈达尔【狂人皮埃洛】、埃里克·侯麦【男神和女神的爱情】、克劳德·夏布罗尔【亡情巧克力】、雅克·里维特【不羁的美女】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区别(
7.纪录电影: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由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纪
活场景。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真理电影(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4.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这是“真实电影”有别于“直接电影”的最重要因素。)
直接电影(“直接电影”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