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
道与儒的区别作文
道与儒的区别作文道与儒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y are two distinct philosophical systems.道家关注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清静。
道家强调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扰。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这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法则和真理。
道家倡导的是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过问世间是非得失,放下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
Confucianism,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social harmony, filial piety, and moral rectitude. Confucianis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s, social orde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It teaches individuals to fulfill thei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society and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ethical conduct and moral values.道家注重观念的革新和灵性的追求,儒家则着力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建设。
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道家倡导的是顺应自然,儒家则强调教化人心,规范行为。
Another key difference between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Daoism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seek inner peace and harmony with natur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growth and spiritual cultivation. Confucianism,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oles, du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道家哲学重视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儒家则重视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中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
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
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
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
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的异同
• 异:
•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 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 护社会稳定。 •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 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 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 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 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小结
• 简言之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 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 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 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 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 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 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 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 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 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苏轼:一生思想复杂,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 的影响。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后,道家思想占主导地 位,达观,豁达。
儒道互补
——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 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 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 战事,450余次诸侯梦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 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 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 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 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 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 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 杀人更多。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儒道异同作文
儒道异同作文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在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上却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从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几个方面探讨儒道两家的异同之处。
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有规律的整体,人应当顺应天道,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追求社会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完善。
相对而言,道家则更加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宇宙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主张顺应自然、随缘而生,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自然和谐状态。
在人性观方面,儒家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
儒家通过教育、礼仪等方式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倡导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
而道家则较少关注人性本身,更多地强调超越个体、归于自然的境界,认为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欲,达到心境的自由和解脱。
在政治观方面,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的义务与责任关系,认为政治秩序应当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通过教化和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则更多地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政府少治理、民众自生自灭,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干预。
在修身观方面,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通过学习经典、尊师重道等方式,塑造个体的品德和人格。
道家则更加强调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主张通过内心的静修和超越个人欲望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儒家与道家在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强调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完善,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内心的自由与超脱。
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独特的理解和建议,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儒道异同作文(续)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虽然在许多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但它们也不乏共通之处,尤其是在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探索上。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和互补性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和互补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其中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而道家则注重个人修养、自然和宇宙秩序。
虽然这两个学派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多互补性。
首先,儒家和道家最大的差异在于不同的价值观。
儒家重视的是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主张守规矩、遵从传统,要求个人必须履行君子的义务,维护人伦关系,同时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
道家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平衡,不追求世俗权力和地位,倡导放弃私欲,追求自然的真理和整体平衡。
两者的价值观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可以促进一个稳定、公正、安宁的社会;道家注重的是自我完善和内心平衡,可以让个人保持心灵上的平静和自在。
此外,儒家和道家理解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同。
儒家认为人是宇宙的一份子,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地和谐的原则,同时倡导学习经典和礼仪,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道家则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超越传统、跳出框架、找到自己追求的真理,强调遵循自己内心的引导,跟随自己的道心。
这种理解方式提醒我们要对各种价值观持开放态度,不局限于某个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跨越思想的界限,爱护并坚持自己的个性化追求。
最后,儒家和道家互补的另一个方面是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儒家注重规范和教化,追求一个井然有序、令人舒适和平的社会,但是它可能过于注重规矩,也许对自然破坏较大。
而道家则更关注自然和宇宙中万物的平衡和和谐,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但是它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关系提醒我们要在自然和社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类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虽然存在价值观和理解宇宙的差异,但是它们的互补性也非常显著。
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和融合这两个学派的精华,发掘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和谐的社会,同时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摘要】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关键词】内容互补;内在统一;哲学主体前言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资料,就有必要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对此问题,一般有三种看法: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道互补说。
其中第三种观点看似公允,认为儒道两家共同为中国哲学的主体。
但是一经分析,又分为两种,即外在互补说,此观点承认儒家道家各自是独立的派别,认为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性是互补的前提。
另外一种情况是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是根本的互补的前提,而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认为它们是内在的逻辑上的互补,儒家道家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本文支持此观点,并试述其理由如下。
一、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给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提供了可能性天道观念在先秦诸子之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的天道观念、神道天道观念、以及在哲学意义上的天道观念。
在原始的天道观念中,中国先民以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来面对世界,认为就如同人的背后有灵魂作为主宰一样,在世界的背后也有一个作为万物的最高主宰的天道。
神道天道观念,遮蔽了原始天道中的必然性,强化了人格神的意义,把天道主要理解为有意志的人格神。
神道天道观念的基本精神和意义就在于与天道相沟通,但是这种沟通只是特殊人物的特权。
略论儒道两家境界哲学的异同_王竞芬
略论儒道两家境界哲学的异同王竞芬(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合肥230063) [摘 要] 儒道两家都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都是境界哲学。
但两家的具体观点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后者尤为明显。
[关键词] 儒家;道家;境界哲学[分类号] B 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1999)01-0049-53“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为己”是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为人”则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学识渊博取悦于人。
孔子是推崇古之学者的。
他认为学习不只是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境界。
所以他提出要“志于道”(《论语·述而》),“朝闻道,夕可死矣。
”(《论语·里仁》)道家的鼻祖老子指出为学与为道的区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48章)为学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需要积累,积累越多越丰富,为道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境界的提高有待于私欲的减少。
老子是提倡“为道”的。
儒道两家都提倡“学道”,以提高心灵境界为哲学的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可以说是境界哲学,但两家所追求的终极境界并不相同。
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哲学,它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为了维持宗法社会的秩序而必须建立一套伦理道德规范。
它认为人是社会中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本性,能够自觉按照伦理道德规范行事,履行道德义务,并在道德践履中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即仁义境界。
孟子认为人天生便具有仁义礼智四德,四德之中,仁义为主而仁又为四德之本。
仁不仅为最高的道德本质,也是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哲学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只有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仁者与圣人同为儒家标榜的理想人格,连孔子也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举例说明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举例说明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思想体系,其中儒家强调礼义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神秘和无为而治。
二者在理论上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多互补之处。
一、儒家注重外在规范,而道家则注重内在修养。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人应遵守规范,在社会中维持和谐秩序。
如果一个人在外在规范上做得好,那么他的生活将是安定的,但是缺乏内在的修养,就可能会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而迷失自我。
而在道家思想中,注重“内观”,通过精神意识的提升来调整自己的处事态度。
如果内在世界没有得到清理和修整,就会给外在社会带来混乱。
因此,在内外两方面均需提升,互为支撑。
二、儒家关注伦理道德,道家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本质。
两者可以相互启示。
儒家强调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家庭的责任和教育责任,这有利于维护公共道德秩序和地方的和谐。
而道家则关注宇宙和自然的本质。
道家认为自我和宇宙是相通的,这既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是一个人,而且也是一个全面的生命体。
这种协调的态度可以推广到社会层面,通过提高社会意识并对社会状况的总体评估,以协调和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三、儒家倡导教育为先,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两者可相互补充。
在儒家思想中,知识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是提高文明程度和人类自由的工具。
而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避免过度干预和过度干扰。
他们相信自然本身是有智慧和秩序的,而且自然本身会尽可能地协调和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赞成放弃僵化的思想和结构,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儒道融合中的一个重点是平衡挑战教育和无为而治之间的外观。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是建立在道家思想的本质上的,因为他们都认为,通过“自然法则”遵循内心本性的方式,修身养性最終体现在生活中。
儒道互补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个思想主张通过互补在改进和发展整个文化。
在充分理解和应用中,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思考和行为品质,提高自己和社会的和谐。
先秦哲学文献综述之儒道哲学
先秦哲学文献综述之儒道哲学先秦时期,诸侯争霸,天下纷忧,各国为谋求富国强兵之策,一些学者游说诸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哲学观点,形成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
长久以来,儒家和道家哲学被认为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两者处于互补关系。
要想更好地了解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本文正是从这点入手,主要从生态观,生命伦理观两点,结合相关的文献,主要分析其不同点,对儒道两家哲学思想进行探究。
一、儒道两家的生态观比较哲学生态观主要包括生态存在论、生态认识论、生态价值论、生态实践论、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五个层面。
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对生态存在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分析概括两者的差异。
1、生态认识论①道家存在论注重自然总体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运化的根本法则是“自然”主要强调自然演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有序性;儒家存在论则注重自然总体运化过程的“生生不息”特征。
如《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等。
本质上是强调自然对生命的创造。
②道家重视“以人合天”,更多地强调自然统一演化过程对人与万物的包容性,相对忽视人的独立性,主体性。
荀子批判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揭示了这一特性;儒家则强调人的主体性。
③人与万物关系上,道家突出“以道观之”的整体性视角,强调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平等性、一体性;儒家则相对注重人与万物的差别,如孟子的“人禽之辨”,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生有气有知亦且有义。
故为天下贵”等。
(文献③)2、生态价值论①关于自然整体运化方式、存在状态的价值,道家强调自然运化的目的性,认为自然生化万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合目的的自然过程。
《庄子·马蹄》篇中所描述的“至德之世”:“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儒道两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
儒道两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1.引言1.1 概述概述:道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对于儒家来说,道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指引,是人类社会的基石;而对于道家来说,道则是一种超越人类世界的自然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本文将围绕儒家和道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展开讨论,并探讨它们在道的概念解释、价值观和道德观、修行方法和境界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和道家在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上的异同之处,并探寻其中的共同点和互补之处。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儒道两家关于道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入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儒道思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儒家和道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儒家和道家的论述和主张做一个概述,介绍它们对道的理解和追求的共同点和差异。
同时,我们还会阐明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比儒家和道家对道的不同观点,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互补之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儒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和道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
在儒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部分,将会对儒家对道的概念解释和理解进行阐述,探讨儒家对道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表达。
而在道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部分,则会对道家对道的概念解释和理解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道家对道的修行方法和境界追求。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儒家和道家对道的独特见解和主张。
结论部分将对比儒家和道家对道的不同观点,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互补之处。
通过对两家学说的交叉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中存在不同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儒道两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儒家和道家对道的论述和主张,并比较两家在对道的理解和价值观方面的异同之处。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哲学思想中儒家与道教的对立儒道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阶段。
汉志(汉朝的记录)报告说:“两种思想的产生都源于王权变得越来越弱,诸侯国互相争夺统治国家,统治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异议。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和道教由于对宇宙和社会的看法不同而发展成为相互对立的哲学体系。
根据李约瑟博士的说法,道教是消极的思想体系,儒家是积极的。
以政治伦理为主要问题的儒家哲学,主要以“人类之路”为基础。
孔子很少谈天堂,他的思想缺乏系统的认识论,不丰富的辩证思想。
我们可以说,儒家哲学在实际意义上是关注人类的存在的。
儒家以“人类之路”为核心,在“生活哲学”中运用了“仁”、“正义”、“礼”、“礼”、“智慧”、“可信”、“金庸”、“孝道”等范畴。
自汉朝“排斥所有其他学派,只尊重儒家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已经主导并决定了整个中国传统哲学。
另一方面,道教哲学“以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为主体,以“不作为的自然方式”为特征的“天堂”为基础;它以天堂、地球和人类为整体,以整个宇宙为一个整体,排除上帝或天堂为个人形象的存在。
老子说:“道(路)有感情和可信度,但没有行动和形式”;“人类跟随地球,地球跟随天堂,天堂跟随道,道跟随自然”。
道教的“之道”是对儒家“人类之道”的否定和挑战。
老子说:“天堂的方法是把盈余输给公司”“天堂的方法就是失去盈余来弥补短缺。
”但人类的道路恰恰相反:它失去了补充过剩的短缺”;当“失去伟大的道路,有仁和正义”;只有“放弃仁爱和正义,人民才能恢复孝顺和爱”。
道教以“天堂”为基本主题,发展了“路”、“存在”、“不存在”等一系列哲学范畴。
西汉之后,由于统治者将儒家思想定为唯一的权威理论,道教被镇压,但这只会迫使它进一步发展。
据称,“从表面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政治伦理理论;但从深层结构来看,它是哲学框架。
的确,道教思想不仅支持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其直觉理解方法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不同于西方思维的特征。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二、儒家与道家的互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他们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在理想人格、思维模式和价值系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道家与儒家长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哲学信仰,是中国传统哲学多元构成成分中双方互补的主要两极,道家以个人精神的平静、自由为人生价值取向,以天然真朴的人性为人格理想;主张顺应自然,尚柔主静贵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侧重自然主义,与儒家侧重的积极有为的人文主义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两种不同境遇时安身立命的内心支柱与处世之道。
具体的不同为:一是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与儒家理想人格不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一种自由人格,带有强烈的出世精神。
期望一个不完全脱离世又高于世的人生,使人生具有现实性和超脱性。
儒道两家不同的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读书人。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积极人世、奋发有为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要么选择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
二是对人生的态度不同。
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是刚健有为、积极奋进、自强不息。
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而且还影响到一般的民众,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道家的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以柔克刚。
道家的柔弱思想作为对儒家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广泛地反映在封建社会的失意文人身上,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三是价值观念不同。
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作为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既有助于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使人增强主体意识。
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之上,认为天、地、人都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因此,要破除一切文明,使人重回自然。
儒道两家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差异与融合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差异与融合概述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代表,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历史进程中也有许多融合之处。
本文将探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主要差异,并分析两者如何逐渐融合影响了中国社会。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义、诚、敬为核心价值观。
儒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达到完美人格。
他们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注重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儒家追求身体力行和实践,力图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儒家理念•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从内心出发给予关爱。
•礼:遵循传统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忠孝:孝顺父母、忠诚于国家和统治者。
•人本主义:注重个体修养和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天地自然法则,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通过追随自然道德,个体可以达到真实的自我。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不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他们崇尚谦逊、柔软和虚无。
道家理念•道:指示一种普世的、宇宙的力量和规律。
•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人为干预。
•自然主义:注重享受生活和与自然保持互动。
儒道融合儒家和道家虽然有一些根本差异,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了许多融合之处。
理论融合随着时间推移,儒家学者开始接纳了一些道家思想,并试图将其整合进儒学体系中。
例如,“天人合一”思想弥补了儒家学说缺乏关注宇宙层面的问题。
礼仪融合传统礼仪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受到儒家和道家理念的影响。
儒家的礼仪规范与道家的谦虚自然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强调了个体修养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和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影响和现实意义儒道思想融合不仅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当代世界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社会伦理:儒道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
•政府执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概念对中国历代统治者影响深远。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提出的人生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 平民百姓都应该修道积德, 修好自身, 从而影响到家、 乡、 邦、 乃至 都存在着极大的影响。下面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异同。 天下。 这种涉及与儒家的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思路是一样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是关于人的学说, 或者是关于人生的哲 的, 都强调从个人开始, 并逐步扩大影响范围,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 学的。儒家的人生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 的, 每个人都修好自己, 整个的天下就是理想状态了。可见儒道 样的生活, 如何做人。 历代的儒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人生的哲 都是循着 “个人——社会” 的模式来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 学作了分析。 儒家的人生哲学认为, 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积极有效 第四,在实现人生的社会理想的方式儒道也是有相同之处 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所贡 的。儒道的 “有为” 与 “无为” 是相通的。道家的 “无为” 与儒家的 献。因此, 儒家的人生哲学具有乐观主义的性质的。儒家特别重 “有为”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 但实际上, 道家的 “无为” 还 视现世的人生, 珍视生命的价值, 肯定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价 是 “有为” 的。 “无为” 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还是为了以 “无为” 达 值。他强调人在人生活动中的能动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 认为人 到 “无不为” 。 儒家虽然倡导 “有为” , 但实际上儒家也有 “无为” 并 是人生的主体, 是自己人生活动的主宰。儒家认为, 人生的不朽 不排斥 “无为” 。 价值, 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儒家提倡 第五, 儒家和道家都关切人的生命价值, 追求人生的崇高境 “刚健有为” 、 “自强不息” 的人生奋斗精神, 追求道义, 并为人们构 界, 儒家赋予生命的价值以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儒家认为成就 建并执着的追求仁爱精神, 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 悲观厌世, 最高的道德境界, 实现人的价值就在现实世界之中。 人的精神生 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 反对那种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活和精神生命价值高于物质生活和物质生命的价值。道家重视 反对那种无视人的物质需要, 否定人的物质利益, 以追求虚幻的 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 即个体价值, 它主张顺应自然, 反对刻意 来世幸福为目的的绝对禁欲主义的人生观。 认为, 以自然、 完美为满足, 最终复归自然。 人生问题也是道家哲学的内在的主题。 道家的哲学以 “重生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存在很多相同 轻物” 为出发点, 其思想体系以 “道” 为核心, 其基本的精神却在 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和相通指出促进了儒道两家的相互 “自然” 两字。所以, 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 呈 吸收和相互提高, 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的色彩。 道家的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 人和 二、 儒家和道家人生哲学的不同点分析 物、 人和人的关系出发, 阐述人生的态度。道家的人生哲学的第 第一, 儒家与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不同。 儒家关心的是 一个观点是顺应自然, 返朴归真, 强调人应该复归自然, 人得之于 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不同的 天的自然本性才是至正之德。道家的第二个人生哲学的观点是 是, 道家不只关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而是站在整个 “重生轻物” , 淡化名利。 道家的第三个人生哲学的观点是倡导与 宇宙乃至全人类的高度, 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 世无争、 全生避害, 躲开人世的危险。 他对人性、 自然、 自由的追求, 他对名利的鄙视, 它的柔弱不争的 一、 儒家和道家人生哲学的相同点 处事态度, 它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一, 儒家和道家都是乐生的人生态度: 儒家认为人生是难 在今天看来人具有现代的意义。 得的。人是万物之灵。既然为人, 就应该积极的把握人生, 发挥 第二, 对于人生的态度儒家与道家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的避 自己的重大作用。这都表现了儒家对人生的积极的态度。先秦 乱世与乱政, 是与道家相近相补的一面。 儒家的人生态度从总体 的道家比较达观, 对生死没有那样的执着。道家崇尚自然, 认为 上是积极进取的。 但是道家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的消极避世的。 生和死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现象。 道教主张要修炼, 修炼的目的就 因为有道无道对道家已无意义, 不管政治的好坏与否都应逃避。 是要长生成仙, 神仙可以长生不老, 能够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 儒道的处世态度对中国传统士大夫和普通的百姓均发生了重要 所以道家对人生是积极顺应的。 的影响, 甚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人生选择。 第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无论是 “仁” 或是 “道” 的思想, 都是 第三, 儒道两家的人生进退之道或者是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 济世救世的情怀奔走四方, 以持守真道的决心授徒讲学, 无论是 度从总体上说是有差异的。所谓入世是人的生活总是在社会中 出处进退, 都充分的表现了对人的关注。 虽然他们对人的苦难的 进行的, 个人的幸福主要是通过与社会的种种联系取得的, 所以 感受程度不同, 所实行的拯救方法也不同, 但是他们确实是胸怀 向外依赖与社会, 投身于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相反, 一个 天下, 冷恤众生的。 人反身向内求诸于自己,从自我内在的心里寻找生活的快乐之 第三, 儒道都采取类推的思维方式来寻求社会理想的实现道 源, 尽量减少与大众世俗的联系, 摆脱对社会的依赖, 从而享受自 路。儒道都主张非暴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家提倡要从自 由自在的逍遥, 我们称之为出世。儒家激励人们入世进取, 建功 身做起, 自己修好道, 再逐步推广开来。强调无论是统治者还是 立业, 而道家则是关照自我, 明哲保身。 但是儒家 (下转第 365 页)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核心观念、社会价值观、政治理念、人生哲学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哲学体系、思想内涵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一、引言道家与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思想流派,各自拥有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价值。
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影响,但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
二、核心观念的不同2.1 道家思想-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1。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他们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成为道家思想的经典2。
2.2 儒家思想-核心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推崇“仁政”,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及社会秩序的维护1。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得以传承3。
三、社会价值观的不同3.1 道家-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4。
-自然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反对过多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1。
3.2 儒家-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儒家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社会利益4。
-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4。
四、政治理念的不同4.1 道家-无为而治:主张政府应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然发展,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4。
-反对争斗:道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追求和谐共处2。
4.2 儒家-仁爱治国:儒家主张君主应仁爱治国,实行德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6。
-教化为先:重视教育和社会教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5。
(完整word版)浅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two thousand years culture of authentic and dominance, i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al; Taoism advocate natural,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hermit and romantic style, but i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Lin yutang said: "both sides of th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soul." Has always been to Confucianism thought research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both the meaning and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aoist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is the value of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sorting grasps the essence therapy-remainig complementary,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humanity into art in modern meaning目录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5(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三)儒道思想的对比...................................................5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5(一)战国时期.........................................................6(二)魏晋时期........................................................6(三)宋明时期.........................................................7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剖析.................................................7(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8(二)儒道互补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基因...............................8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8(一)有助于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8(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9(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五、参考文献.........................................................11六、致谢.............................................................12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崇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道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 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朱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荀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
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文献①—209页)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淡朴素论,苗康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2) 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应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保全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文献①—16页)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3)理论倾向比较。
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
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
孔孟的仁学,荀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
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
如洪修平在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一文中:“从历史上看,儒家对现世现生的重视,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的话语中就已得到了清楚的表达;而儒家对人的重视,在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态度中也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献②—2页)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已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老子这才把话说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这种大彻大悟之言,《庄子》有许多地方加以发挥,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
”(文献①—103页)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
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道,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
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道,形似而实异。
如邸永君在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尊重甚至鼓励人生的肉体与精神的各种感受,并提供旨在延长生命过程(尽管大多或是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养生之道。
”(文献③—3页)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
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还要“资天地之化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
在人际关系上,儒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儒),“安其居”(道),“善战者跟上刑”(儒),“夫兵者不祥之器”(道);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湎于物欲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圣人被褐而钎玉”(道);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心为心”(道);在真善美的追求上,儒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道);在辩证思维方面,儒道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儒),“守中”、“去甚去奢去泰”(道);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艳,而与之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桶),“以道苍天下,其鬼不神”(道);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论的基石,一阴一阳之为道”(儒),“阴阳合而万物生”(道);等等。
上述共同点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
如邸永君在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就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强可为儒,弱可为道;智可为儒,愚可为道(事实上可能往往相反,亦未可知)。
而就某一具体个人而论,进可为儒,退可为道;攻可为儒,守可为道;成可为儒,败可为道;表可为儒,里可为道。
”(文献③—4页)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
中期儒学已经渗入道家成分,如孔子称赞舜“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对于自己的前途作了打算,“用之则行,舍之则蘸”(《论语·述而》),“隐居以求其志”(《论语·季氏》)。
汉代各学开始大量吸收道家学说,如杨雄的太玄之学借置于老学,王充的古文经学融治了黄者之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的儒家经学有以考庄注解五经的风尚,何县的《论语集注》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便是代表。
唐初《五经正义》中,魏晋玄学家何县的《论语》注本,王拐、韩康伯的《周易》注本,都将其定为标准本。
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推崇形而上之道,陆王心学推崇自然本心,皆以本体与功夫的合一为目标,其受启于道家哲学亦不为少。
再看道家,先前老庄之学排挤儒学,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莫不是接受了儒学的影响。
秦汉以后,道家主流派转而肯定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自身基调的前提下,对于儒学公开予以接纳,如《淮南子》就是以老庄之学为哲学基础,博采墨、法、阴阳各家思想而成书的。
书中大量引证儒典,《主术训》、《犯论训》、《泰族训》数篇,宣扬以仁为经,以义为纪,以礼乐化民成俗。
魏晋玄学更兼容道儒,以孔子为圣人,王田郭象皆以扶树儒学为己任。
如洪修平在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一文中指出:“道家思想既深刻影响到诸子百家学说的发展,同时其本身也不断融合吸收着儒墨名法等不同的思想,特别是与儒家互黜而互融,乃至到魏晋时期,出现了道、儒相合的玄学,力图从哲学上把儒、道两家的人生论结合起来。
”(文献②—5页)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我们说“儒家精神”、“道家精神”就是各自的主要、独特成分而言,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概括,若说到具体的儒家学说,都多少有着道家精神,具体的道家学派则也多少具有儒家精神,都不那么纯粹。
玄学使道家更接近于儒家,道学使儒家更接近于道家。
越到后期,儒道的互渗性越强。
儒道合流,彼此推扬,推动着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2.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42-49页3. 邸永君.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