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时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时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第2课《开放革新的时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翰辰学校李道友组长第三课时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过程与方法】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天竺、日本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1.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为“天可汗”?2.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入藏?3.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分别发生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展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图片,提问:外国为什么把中国人聚居地称为“唐人街”?把中国人叫作“唐人”?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阅读教材P92本目第1段,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答案提示: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2.阅读教材P92本目第2段,思考:(1)松赞干布为什么要求与唐朝和亲?答案提示:唐朝国力强大,文化发达,与唐朝联姻,有助于建立友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2)结合阅读卡内容,思考: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为什么带这些嫁妆和随从?答案提示: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各种书籍,以及各种工匠和乐队。

为了传播中原文化。

(3)文成公主入藏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答案提示: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文成公主仍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4)这以后还有没有反映唐蕃关系的历史史实?答案提示: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分布特点,介绍民族政策,如和亲、设立都护府等,阐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2.介绍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重点讲解丝绸之路、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史实,让学生了解唐朝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3.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对唐朝繁荣昌盛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友好交往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讨唐朝时期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的历史现象。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认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掌握唐朝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如和亲、设立都护府等。
2.掌握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如丝绸之路,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交往史实,如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能力。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历史课程中,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教学案例以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外交流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意义。在本章节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友好交往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案例注重实用性,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教育专业用词为基础,用人性化语言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视野。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与外国的交流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 multi-ethnic 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关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特点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炼信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壁画、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提炼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2.过程与方法(1)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出示pp提问:唐人街图片提问: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称呼我们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曾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提问:外国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才让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出示唐朝疆域图(p12)提问:描述唐朝的疆域范围以及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

出示隋朝疆域图提问:思考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拓展?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西北方向;少数民族居住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p13)提问: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唐朝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吐蕃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p13)和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实。

提问:根据画面人物的服饰判断图中谁是唐太宗,谁是吐蕃请婚时节?松赞干布为什么要求与唐朝和亲?坐着的是唐太宗,站着的人中间的是吐蕃请婚使节;唐朝强大阅读卡提问:请结合阅读卡内容,回答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为什么带这些嫁妆和随从?提问:有关文成公主的遗迹、塑像、壁画、唐卡、藏戏、诗歌和传说在今天的西藏依然可见可闻,它们无不表达着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和尊敬。

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②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期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的事实?请具体说明。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汉武帝的有何不同?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玄奘西行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唐与日本——遣唐使
议一议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
(2)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制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4)发达的海陆交通。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发,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由于开放,各国外交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3.讲解中外交流的历史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强调中外交流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分析该事件在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方面的意义。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的感悟文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点评。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练习题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5.创意展示: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绘画、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本章节所学内容。要求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有观赏性和教育意义。
6.课堂分享: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分享作业完成情况,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业布置要求:1.源自业要求按时完成,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独立思考,严禁抄袭。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二、新课内容
1.讲解民族团结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民族交融中西互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民族交融中西互通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故事讲述、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完善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全面评价,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发展前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民族交融中西互通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民族交融中西互通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民族交融中西互通”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通过介绍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融。本节课为该单元的第一课,课题为“民族交融中西互通”。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元朝时期的一个民族融合故事,引出“民族交融中西互通”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技能。

初中历史_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视频片段:《和亲之路》《东瀛之行》《天竺之旅》问题: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成公主,鉴真,玄奘二、复习旧知(一)第一篇章《漫漫和亲路》首先请出我们今天的女主角。

她们是谁呢?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她们远嫁到了哪里呢?在唐朝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

《唐初少数民族分布图》,看图讲解《慧眼识错》环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

过渡:唐初的统治者并不满足于中华民族内部大团结,他们要用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广交朋友,拥抱世界!《唐朝对外交往路线图》《唐人街》图片(二)第二篇章《执着追梦情》唐朝是个繁荣开放的社会,有很多外国人主动到唐朝求知,经商,当然也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友好使者,他们中的代表是谁呢?鉴真和玄奘。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他们的活动踪迹。

《鉴真东渡路线图》《玄奘西游路线图》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假如你是小编剧,准备重拍两部有关于他们的片子,你打算准备哪些素材呢?《我是小编剧》环节:小组内交流《学史明智》环节《实战演练》环节《合作探究》环节问题:唐朝是个兼容并蓄,繁荣开放的社会,你能从唐朝的历史得到什么启示?对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有何借鉴意义?方式:小组合作交流(三)第三篇章《辉煌中国梦》2000多年前张骞的凿空之旅,架起了一座东西方交流的桥梁,700多年后,玄奘沿着这条古道历时19年到达天竺,取回了真经。

而如今这条古道跨越千年时空,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就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发展战略。

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正像习主席所说,这条路不是某国的私家小路,而是一条中国与沿线各国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有了习主席设计的宏伟蓝图,中国人民将走的更加踏实,更加坚定有力,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一定能够实现!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一. 教材分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

本节课通过介绍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极参与中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和睦事件,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树立积极参与中外交流的开放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事件,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情况。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总结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3.历史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资料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和睦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事件,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情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每个历史事件,为学生后面的分析讨论做铺垫。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3.角色扮演活动可录制视频,以便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
4.阅读拓展作业需撰写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历史事件中的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现象,培养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2.针对学生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方法,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3.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形成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世界观。
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深入了解唐朝时期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的历史。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为主题,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a.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回纥、突厥等民族与唐朝的和亲政策。
b.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以及唐朝与日本、新罗等国的文化交流。
b.结合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
c.利用思维导图法,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要素进行可视化呈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的历史小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全面反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合作的重要性。具体包括:
(1)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意义。

初中历史_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隋唐时期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尤其是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社会从汉朝直至明朝,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一直采取积极的开放政策。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

唐朝不仅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更兼容并蓄地吸收各国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领会“走出去,引进来”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标准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的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

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日文化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和玄奘西行。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唐朝城市图片教师:前面我们已经用2课时学习了唐朝的相关历史,请你谈谈大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预测答案:繁荣……)唐朝的繁荣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大唐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于是留下了许多中外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奈良时代,唐风洋溢。

第一篇唐风洋溢奈良城教师:请观看一组图片:展示材料:1、仔细观察上述的服饰,你觉得这些服饰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领子的样式,要不得装饰等)教师:是的,直到今日,日本的服饰依然保留着唐朝的某些风尚。

人教版初中l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l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2.能力提升: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3.思维培养:学生将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
4.情感态度:学生将通过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学习,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流的具体案例。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表达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思维方式: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可能影响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督促机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和小组讨论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思维方式单一的学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解释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基本概念
-民族和睦:唐朝、金朝、元朝、明朝时期的民族政策
-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
2.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平等对待各民族
-鼓励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3.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与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往来
4.学生能够表达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现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_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优秀教案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学情分析如下: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现状来看,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较浓,感性思维较强,思维活跃,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积极,合作学习能力较强。

从学生现存的学习问题来看,虽然学生感性思维较强,但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之中,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也正在不断提高过程中,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有的学生对于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从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来看,初一学生更多希望通过声、图、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历史,得到启示;希望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期达到“以史为鉴”。

针对学生学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及问题导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效果分析按照课标要求,本课意在通过遣唐使、鉴真东渡以及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在新的教学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更高要求下,通过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研究学情,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问题导学与小组合作的使用助力实际教学。

史料研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史料的辨析需要不断在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练习和思考才能掌握。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史料进行辨析,并在课堂展示中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和点评,从而对史料研究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教学中设计小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会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乐学。

第三,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智慧教室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探索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历史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探索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历史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探索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一、教材内容分析在初中历史九年级的教材中,文化交融、民族融合的历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了解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些交流时间跨越了数千年、数百年,不仅有对中华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也有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入。

同时,在这一章节还会学习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了解到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了解中外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3、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历史,认识到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通过学习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增强说服力和亲和力,同时提高自身的情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历史。

难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身份和能力范围内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认识到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文化差异入手,让学生感知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概括一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民族融合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以及民族融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案例教学使用具体的案例对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进行深入地讲解和分析。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兵马俑、古建筑、舞蹈、武术和藏传佛教的传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5、案例赏析引导学生赏析一段小说或电影中的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场景。

6、板书相关的知识点与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内容做出对应的板书。

7、活动通过一次“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科技展览”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展览、学习中感悟文化的不同、发掘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获得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能动性。

五、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质疑。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唐代民族政策,知道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等根本史实;2. 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1.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 通过列表比拟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唐代与少数民族交往史实的学习,了解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理解我国现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政策。

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开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难点:通过比拟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

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开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图片导入新课。

问:上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

唐太宗承受他的请求了吗?此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开展?二、学习新课〔一〕文成公主入藏1.自主学习课本P18-20第一框题内容。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1〕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政策,唐太宗后期深受各族爱戴,被尊称为。

〔2〕文成公主入藏背景:7世纪初,吐蕃〔的祖先〕首领__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王朝文化,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决定把___________嫁给他。

意义: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的开展,密切了___________的关系。

2.合作探究〔1〕师展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初中历史_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日本唐人街(下图))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二、自主学习,巩固基础学生对照学案,自主学习,小组检查,教师归纳总结三、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鉴真图片)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教师指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

目标导学三玄奘西游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一走就是几万里……”2.(多媒体出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3.(多媒体出示问题:玄奘取得了那些历史功绩)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初中历史_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授课时间】一课时【课标解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民族团结这一节课学习要点的内容标准是:“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本课的知识容量并不大,但课程内容涉及政策理论,较为枯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补充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民族知识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程资源十分必要。

为此我选择了一些相关史料和地图,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并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第一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

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将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和综合能力。

生命化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为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提供适宜的课堂学习环境。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经过再三研究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与资源,在课堂授课中我设计了如“展示环节”和“小组合作”“情感升华”等多个环节,通过对资料的解读,加深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民族政策的问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够达到: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西部地区文化的发展状况。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史》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史》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史》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以及中外交流的发展。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我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初中阶段需要更深入的学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此外,学生对本课部分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困难,如民族关系复杂、历史事件较多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主要史实,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主要史实。

2.教学难点: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案例,分析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特点。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我国民族和睦、中外交流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课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覆我国都。

材料二: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哉!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

(1)材料一中的“文皇”是谁?他获得“天可汗”尊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惟亲好之是崇”的“和好”在唐朝时期最早的举动是哪一件事?有何历史意义?
(3)(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过渡:唐朝的繁盛不仅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探究二:中日关系
唐朝古装女子图日本女子服装图小组讨论,体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进一步了解日本在唐朝时期进一步和中国交流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唐朝时期中日友好交往密切。

日军侵华时在山东办的报纸日本建筑
(1)比较日本和服与唐朝服饰有哪些共同点?
(2)观察“日军侵华时在山东办的报纸”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结合以上图片,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唐朝时期中日关系如何?举一例说明。

过渡: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友好往来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今天中日关系如何呢?
出示图片“钓鱼岛”、“日本经济界人士访华图片”问: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教师总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和平方式正确看待和解决中日关系;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和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退让。

过渡:提到战争好紧张,播放视频《西游记》缓和紧张的气氛。

出示材料:“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讨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有何现实意义?探究三: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辩证的思考问题。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初步了解中印友好交往的史实。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限,虽然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

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

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知识水平:基本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以及对考点有个大概的了解。

能力水平: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事物的认知仍以感性为主。

效果分析
课件上的几个问题当堂完成,效果较好,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课后让学生处理学案上的练习题。

课上学生进行讨论、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在练习题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

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小组教学的模式,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历史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
本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内容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核心线索,分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两大部分。

其中重点介绍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以及唐朝与天竺、日本等国家的交流往来,由此来阐释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目标分析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唐朝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中的一系列重
大事件或史实的知识要点和考点,并且能够对所学知识要点、考点进行整合归纳。

评测练习
1、右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

图中反映的接见后成就了民族关系史上的哪次和亲?()
A.汉高祖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B.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2、“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

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文成公主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

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4、复旦大学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位伟大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这位伟大的僧人是()
A、释迦牟尼
B、玄奘
C、鉴真
D、郦道元
《中国梦》课后反思
本专题复习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多。

5月份后,历史学科的复习已经经过教材内容系统复习和单元专题复习,学生对教材知识和单元知识已经整体了解,所以此时的专题复习,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线索的把握,根据中国梦的内涵阐述,结合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中教材内容整合两大块:一是革命道路的探索——寻求民族独立的救国梦(近代噩梦、救国之梦、独立之梦),二是建设道路的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梦(强国之梦)。

前者通过复习感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一条救国之路: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准备了基本条件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

后者通过复习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

在复习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图说历史”复习方法,由单一的历史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事件信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由于同学们之间素质的差异性,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未做到兼顾每位学生,这一点有待提高。

课标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掌握“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列举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分析唐代对外交流及唐代文化的影响。

”等重要史实,在此基础上把历史知识和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关注当今的时政热点,加强对信息的解读、知识的运用以及提炼、归纳、概述知识的能力培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