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文化探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山文化探源
郑华
乳山人杰地灵
故乡叫乳山。乳山在哪里?看中国地图,在山东最东边那块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的西南方,海岸线长达 185.6公里。她东邻文登,北连牟平,西毗海阳,南濒黄海,是威海地区的县级市。20世纪末被称作“金岭银滩”之地,21世纪又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乳山山水相依,风光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你要是来乳山,只须抬头看看那片天,即使是阴天,你看到的也是高清版的流云,就别说晴日里的那片湛蓝有多美了。
2008年冬月,在新成立的“冯德英文学馆”附近,路遇一年近70的老乡,他吃惊地问:“写《苦菜花》的冯德英怎么是乳山人,他不是牟平人吗?”这一问倒让我吃惊,乳山成立冯德英文学馆之前,我竟也不知道冯德英是乳山人。
时局如棋局,瞬息万变,因乳山建县晚,本土文化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总结。乳山不缺少文明,自古以来最缺少的是文字证明的文明记录,这是现代人很难过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乳山的地域归属仍不稳定,1998年之前,乳山没有地方志供后人翻阅。不要提众多乳山人认为冯德英是牟平人,历史名人元兵部大司马于仲保,元宁海州刺史封开国侯姜房,元授武略将军孙琪,清徐州镇总兵邢洛书,八卦拳第二代传人宫保田等,现代各界名人,如剧作家左平,作家萧平、矫健,书法大师姜东舒,化学专家丁健春,表演艺术家宫子丕、赵守凯、倪振华,俄语翻译家姜炳言,光学专家李国华,画家张潭、宋志坚,作曲家于会泳(曾任文化部长)、吕远、王强,科普作家王敬东,逻辑学家于永萱,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开拓者、考察队长兼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高钦泉,国家级运动健将肖红岩等皆为乳山人,但外界多不知道这些古今名人是乳山人。时至今日,我在国家及省内一些整合地域文化资料的书籍之中,仍很少看到乳山名胜及风土人情的文字。1987年之前境内的历史文化档案分别归属于牟平、海阳,因此众人把冯德英当成牟平人、把于会泳、吕远说成海阳人,谁也不能说全错。只是时过境迁,当地域归为完整之后,其历史文化的确需要溯源梳理。
乳山物产富饶
乳山众多的文化一直处于迷雾当中。拨开浓雾,方知物华天宝,丝绸、黄金、秦米、对虾、小伏虾、大喜饼、龙角菜、册梨、苹果、板栗、大花生……众多的物产堪称乳山的“历史老人”,有水产之乡、水果之乡、丝绸之乡、黄金之乡等多种美誉。秦米、小伏虾(寨虾)、册梨在清朝成为贡品。2008年“乳山牡蛎”被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全国现有唯一的一枚贝类“地标”。千百年来,乳山的物产不仅没有老态龙钟,反而更加精神矍铄地向后代传承延续饮食文化的历史,可喜可贺。
西晋崔豹著《古今注》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成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嫘。”由此可见晋时乳山北部山区一带有山蚕的放养历史。人们用柞茧缫丝织绸自用,之后
织绸技术不断改进。到了明代,柞蚕缫丝织绸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副业。明代孙廷铨所著《山蚕说》概其优点:“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虽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年而不败”。清代中期,乳山有了最早的织绸工厂——冯家村的“合成义”和“正顺昌”。看来宁海绸并不是那一家丝厂的产品商标,而是因乳山当时隶属宁海州而得名的。在宁海绸的盛名影响下,崖子的“和兴”、马石店的“大顺德”等厂家生产的乳山白宣绸、生丝绸、20码绸等绸缎,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很大。乳山境内的奎丰丝绸厂所产的宁海绸,除留作八路军军用之外,其余的销往香港、南亚各国及欧美20多个国家,换取抗战资金。
文字记载总是晚于历史存在。乳山的采金历史,自人类认识黄金后就开始了。史籍记载,隋代即有人井下开采黄金。宋代,境内采金业日盛。《元史•食货志》载:“产金之所,腹里九处,有济南、宁海……”明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遣太监陈增来胶东督采黄金。在今下初镇南东庄的露天采金矿坑至今仍在。清初,为巩固统治,朝廷控制采金,采金时断时续。光绪三年,李宗代在金牛山一带开矿。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德国签约,允准德人开登州五矿,铜锡山矿为其一。德国人采金不顺利,共开平坑数道,直井3眼,历时9年的浩大工程,却也没有找到主矿,被迫于光绪三十四年停工。昏庸的清政府竟用白银32万两,赎回了上述的五矿。如今金洲、金华两大黄金生产集团公司从事金矿作业的人员达400 0多人。
乳山民谣:“要想发的玄,不是打鱼就是放蚕”“要想快发家,南河去淘沙(淘沙金)”。这说明,丝绸和黄金这两大古老行业,曾长期决定着乳山山区人民的生活走向和精神面貌。
乳山历史悠久
要想知道乳山从整个20世纪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历史脉络或框架,对不起,那得像淘金子一样扒拉一下古书典籍。即便如此,你查阅到的零星文字,既不能确定源头,面对的又是岔路口。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字记载,特点是寥寥几笔,东一棒槌西一榔头,随着朝野的更替,夹杂在自有文字以来至新中国成立达4000多年的史籍中。先辈对文化的不自觉,加上频繁拆分或聚合的地域归属,无人将混沌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框架料理到清晰和完整。
20世纪末,文化的觉醒已经驱使有良知的文化人开始关注地域文化的滥觞。几经披沙求金之后,据境内考古实物证实,域内既有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大祭祀坑,又出土过战国时期不同类型的青铜礼器和兵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盆形鼎、新石器时期的石磨盘,还有高规格的大型墓葬群,更有自西汉设置的育犁古城遗址,且育犁地名沿用至今。但唯独缺少记载文明的文字,让乳山从此在文明的门槛外一直徘徊。证物不言,文化自现。这不啻为封存几千前的文化堡垒撕开了一道口子,沉睡几千年的乳山文明的曙光终于从里面一点点变亮,直到豁然开朗。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字叫“夷”。东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居民对以海(渤海)岱(泰山)地区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谓。东夷族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也称为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东夷文化有长达3000多年的“落后论”传统观念,被称为“野蛮落后之邦”,乳山地域的史前文化几无人知,史前文化研究亦属空白。更无境内文人著书立传,文化进程一度呈缺失断层期。
乳山考古学者赵钧波、王锡平在考证乳山发现的3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得出结论:乳山文明大致经历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三个文化时期。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的中后期,乳山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尔后各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