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最新)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05717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6.png)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体验诗歌带来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文章。
3. 搜集其他有关毛泽东的诗词,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秋色的诗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特色。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f7000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c.png)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一、《沁园春·长沙》原文【作者】毛泽东【朝代】近现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二、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四、导学流程:1.知识链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2.写作背景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9023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8.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4d0d0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4.png)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754ad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2.png)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能够: 1. 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掌握诗的整体结构、词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学会运用相关的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掌握诗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隐喻、修辞和表达方式。
难点: 1. 理解和诠释诗人的写作意图; 2. 通过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探索诗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篇:《长沙优美的自然景色》1. 教学内容本篇将介绍《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长沙自然景色的部分,包括长沙的山水、花草、天空等。
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些图片展示长沙的自然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请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中与自然景色相关的诗句,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发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自然景色描写的手法和意蕴,选择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小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自然景色描写的理解。
•拓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自然景色进行描写。
第二篇:《湘江边的闲逸生活》1. 教学内容本篇将介绍《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长沙人的闲逸生活的部分,包括湘江边的垂钓、船游和游览名胜等。
2. 教学步骤•引入:播放一段湘江边的闲逸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导入:请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中与闲逸生活相关的诗句,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发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闲逸生活描写的手法和意蕴,选择一段描写闲逸生活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小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闲逸生活描写的理解。
•拓展:让学生设计一个湘江边的闲逸活动,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第三篇:《长沙人民的豪情壮志》…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91f4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d.png)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687a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5.png)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沁园春 长沙》教案(通用12篇)
![《沁园春 长沙》教案(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0624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9.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2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沁园春·长沙执教者:化州市合江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把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尝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育胸怀祖国的情感。
4、教学重点:1、品尝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育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尝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育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把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夫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夫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夫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发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概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6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a534d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3.png)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3.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复印诗歌原文和习题。
2. 提前准备有关毛泽东和长沙的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划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主题产生思考。
2. 展示与“沁园春·长沙”有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沙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先默读诗歌原文,然后组织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和解读诗歌的意思。
2. 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分享和汇报。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和澄清。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整首诗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对表达的影响。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第四步:写作训练(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长沙的感受和印象,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长沙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与长沙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秦始皇的统治;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解析古文中的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a8974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f.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时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本诗歌的背景与内容,领悟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本诗歌的背景与内容,领悟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该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并且能够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
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课的内容主要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
首先,老师应简要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作者。
随后,老师提问方式探究学生对于长沙的认识和对于水乡文化的感触。
接着老师阅读并讲解每一句诗歌的意义,让学生重点注意诗歌韵律、构思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讨论本诗歌的思想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以及通过诗歌反映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最后,学生自己朗读、理解和赏析该诗歌,并根据感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估与实践:评估的方式应该是以开放性的调研问卷来进行的,考核思想的质量和严密性,关键性的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艺术的领悟。
本课的实践应该以实际参观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形式来实施,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先辈的艰苦奋斗和创造。
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劳动来感受劳动的最高境界,了解劳动的伟大。
在实践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共同探索真理,分享感悟,提高思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歌的美妙和深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同时,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和劳动的伟大,从而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讨论和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8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65873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a.png)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5419b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6.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一、导入新课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首先分析上阕① 理解前三句提示: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
请同学们按调整好的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明确:不能。
“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烘托出毛主席顶天立地、意气昂扬的形象,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描绘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②词的上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说说领起了哪几句?描绘了哪些秋景?“看”。
七句。
秋景是: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③诗人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这些绚烂多彩的秋景的?远看:万山层林;(静景)近观:漫江(静景)百舸;(动景) 仰视:鹰;俯察:鱼(动景)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表示多,“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江”,指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如果说前面万山、层林、“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船很多且争着行驶。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62094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4.png)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一、课题《沁园春·长沙》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 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体会词中描绘的壮阔秋景,理解作者的壮志豪情和革命精神。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诵读技巧,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把握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创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金黄的稻田,还是飘落的枫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有什么不一样。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2.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整体把握1. 提问: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写了湘江秋景,下阕主要写了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以及抒发壮志豪情。
2.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词句,如“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
2023最新-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7篇】
![2023最新-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a87ec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a.png)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7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二)分析上阙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老师串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独”(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老师串讲]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4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721d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6.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4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肤浅的意境,感受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培育诗词鉴赏力量。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观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观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预备:1、PPT2、范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爱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学校我们学习了《雪》,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脚印,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识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识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仆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抱负,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缘由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f1079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e.png)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词题、词的分类等。
2、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通过意象分析、语言品味等方法鉴赏诗词。
4、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情景交融等。
(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然后引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等。
(2)词题:“长沙”是词的题目,表明了词的写作地点。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句交代了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下阕赏析(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回忆了怎样的往事?(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bb80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7.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进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力量培育目标1.训练同学诵读力量。
2.着重训练同学抓准词中意象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喜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一切,激发同学奋勉向上的热忱。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妙的。
缘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全都中突出了剧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喜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亮,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精确精当。
【解决方法】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同学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预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老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争论。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同学朗读,老师点评。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7758d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e.png)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们对于高中语文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作为必修教材的《沁园春·长沙》则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一本课文。
如何在教学中将其进行生动的传达与体现,呈现其较高的教育价值呢?下文就将介绍《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材分析1. 教材适用性:本节课程主要适用于高一年级,必修一的语文课程教学。
2. 教材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沙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
(2)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语言表达、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长沙这座城市的热爱、敬畏和自豪感。
3. 教材内容:本节课程将通过介绍《沁园春·长沙》这一诗歌作品的诗意和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长沙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将以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沁园春·长沙》诗歌的创作背景;感悟《沁园春·长沙》诗歌中留存的长沙文化印记;分析《沁园春·长沙》这一诗歌作品对长沙文化底蕴的阐释和展示。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制作PPT,介绍长沙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等相关知识。
(2)收集长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并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和播放。
(3)为课程设置互动环节,例如讨论和思考性问题等。
2.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呈现长沙的风景、文化、历史等相关页面,激发学生对长沙这座城市的兴趣;展示并朗读《沁园春·长沙》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深入探究《沁园春·长沙》介绍《沁园春长沙》的文学背景,阐述诗人的创作脉络和意境;展示《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3)感悟《沁园春·长沙》中的文化印记通过对《沁园春·长沙》中所留存的长沙文化印记的解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长沙文化底蕴的深度理解。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2d572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7.png)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 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的生平、理论和文学成就。
2.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情感、语言和艺术特点。
3.会欣赏、鉴赏、评价和喜爱《沁园春•长沙》这首优秀的文艺作品。
二.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写于1925年秋,在离开湖南后的上海所作。
这首诗是毛泽东做了湖南临时省政府主席之后,以湖南为背景,以描写湖南古代英雄、名胜古迹为载体,表达自己的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感的一首诗。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前置知识导入1.让学生就湖南的历史、文化、特产和名胜古迹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
2.给学生一些“三湘四水”的名句,如“岳阳楼,群山四绝,钟灵毓秀……”,让学生感受湖南的奇山异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给学生一些《长江之歌》、《黄河之歌》等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课课文导读1.听录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音、旋律和语气,了解诗歌的情感、语言和特点。
2.带领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结构、内容、风格和体裁。
3.戏曲和音乐的韵律统计和对比,让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音乐和节奏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课文本分析1.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研究诗歌的言外之意。
2.运用修辞手法解读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分析诗歌的意蕴,理解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理想。
第四课鉴赏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2.让学生欣赏《沁园春长沙》的其他版本,了解到不同版本的艺术表现和氛围气氛。
3.让学生自由发言和评论《沁园春长沙》,交流感受和体验,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五课复习总结1.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认识,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2.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自由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
3.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5分钟左右)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
)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
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
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
)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
)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
)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动的王”。
)(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
)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1/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5分钟左右)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
(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下片(下阕):写人——(特点)【篇二】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听录音范读。
四、品评、鉴赏全词: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领起”。
师: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生: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生: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天空→雄鹰展翅高飞;近观:江面→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师:哪些词具有表现力?生: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水之盛;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师: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师:同样写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工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秋天……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
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师: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齐读上阕。
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生:“独立”。
师:对。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生:忆。
“粪土当年万户候”。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师: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生:设问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毛泽东诗词拓展六、作业:1、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阅读《毛泽东传》【篇三】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①.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