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_邵龙义
905
志着层序地层学的诞生 。 VanWagoner等 [ 25, 26] 、Posamentier等[ 27] 以及 Mitchum[ 28] 提出层序地层学的概念 体系 , 将旋回层的全球性特征与自旋回局部性变异的 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 为建立全球性等时地层格架 及全球性盆地演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29, 30] 。 层序地层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 全球绝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建立和对比 [ 23, 29, 30] ;二是 在等时性地层序列中的岩性特征预测 。在第一个方 面 , Haq在提出中新生代全球变化曲线的基础上 , 进 一步总结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曲线 , 特别是充分考 虑了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所获得的古生物 、古地磁及 放射性等测年资料的应用 。 尽管全球性海平面变化 曲线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 但是在那些年代资 料很少或根本就没有年代资料的盆地中 , 全球海平面 变化曲线对这些地区的层序地层划分还是有价值的 。 第二个方面 , 层序地层学作为盆地分析及岩相预测方 面 , 以及作为揭示盆地充填历史工具方面 , 有其明显 的优势 ,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对不同构造背景的盆 地的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探讨 。 层序的概念其实也 经历了多次的反 复 , 最近 , Catuneanu等 [ 31, 32] 针 对不
层序地层学
沉积背景
物类型。
地震、钻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年代标定,建立等时 层序分析 年代地层格架,确定层序周期与级别,分析层序时频特征,分析层序成
因机理,确定层序的主控因素。
确定体系域类型,分析各体系域的分布,分析地震相、沉积相的特征, 层序构型
判断古水流体系,确定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建立地层层序模式,并进行 分析
三角洲进积与退积作用转换面
A Genetic Sequence =
Sediment Accumulated in One Base-Level Cycle
Base-Level Rise Half-Cycle Base-Level Fall Half-Cycle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核心内容是建立多级次基准面旋回。 基本方法是判别A/S比值单向变化趋势确定基准面旋回转换 位置。
(c) 垂向叠加
LS
(d) 海向步进 海洋方向
VS
SS b 陆地方向
临滨 滨岸平原
大洋方向
有效可容纳空间迁移及伴随的地层堆积样式
不 同 基 准 面 状 态 下 砂 体 叠 加 规 律
2 进展 —不同背景的层序模式
三种边缘背景下的低位体系域构成 (据Van Wagoner等,1990)
2 进展 —陆相层序地层
示 形
式
地震相 + 模相式 体系域分析
2 进展 —由相模式到体系域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及其与地表的关系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供给充分时的有效沉积物通量(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补给量)
沉积 物 卸 载 区
沉 积 物 补 给区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_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0 引言
第 18 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 2010 年 9 月 26 日在 安第斯山脚的门多萨胜利召开。中国石油代表团一 行 6 人于 2010 年 9 月 25 日—10 月 6 日赴阿根廷门 多萨市参加 IAS( 国际沉积学会) 组织的第 18 届国际 沉积学大会和野外地质考察。会议举办方为阿根廷 沉积学会,约 600 多名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地质学家 参会。会议有 12 个技术专题,6 个讨论专题,分口头 发言和 Poster 展示两种方式。会议设了 8 个会场。 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场主题发言( Keynote) ,由知名 专家就其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作综述和前瞻性发言, 共有 8 位专家发言。9 月 29 日进行了会间地质考 察,沿门多萨河谷深入安第斯山进行 10 个小时的地 质考察。会议共计约 374 个口头报告,441 个粘贴专 版( Poster) 。12 个大会专题包括: 1、碎屑沉积体系与 沉积层序( 包括湖泊体系、冰川体系、风成体系等 7 个内容) ; 2、碳酸盐岩与蒸发岩( 包括海相碳酸盐岩: 环境和过程,陆相碳酸盐岩: 沉积过程和气候记录,微
(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分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从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用角度总结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内容包括三级层序和体系域 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层序地层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古土壤和遗迹化石在层序识别中的意义; 盆地类型与 沉积体系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盆地类型沉积分析如构造气候与沉积、前陆盆地沉积、断陷盆地沉积、走滑和弧前盆地 的沉积等,涉及碎屑沉积的湖泊体系、冰川体系、风成体系的沉积层序; 深水沉积学研究进展; 盆地分析与资源沉积学, 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砂矿和聚合资源、烃源岩与储集层等; 火山岩储层研究包括火山沉积、火山爆发和火山灰扩散 和火山岩相模式;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包括碎屑岩沉积物地球化学,如成岩岩石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物源与风 化作用、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 以及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碳酸盐岩与碎屑岩 混积沉积、冷水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成岩变化与地球化学。最后指出在油气勘探中要重视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加 强实验技术和沉积地球化学、沉积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以及层序地层与前陆盆地分析。 关键词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前陆盆地 门多萨 第一作者简介 吴因业 男 1964 年出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后 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 E-mail: wyy@ petrochina. com. cn 中图分类号 P512. 2 文献标识码 A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近期进展及应用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近期进展及应用前言 (1)第一章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碳酸盐台地对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2)第二章生产性碳酸盐岩隆的地层格架 (23)第三章意大利威尼特阿尔卑斯侏罗纪碳酸盐岩海侵系列:超大陆解体、渐进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和浅水环境养分富集的记录 (33)第四章巴哈马海湾碳酸盐岩陡坡失稳及其沉积、成岩作用时间对海平面高幅/高频波动的响应 (54)第五章美国得克萨斯州McKittrick峡谷二叠纪盆地边缘拉马(Lamar)灰岩中沉积类型和沉积过程对地层格架的影响 (70)第六章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地下泥盆纪礁组合以及低位碎屑岩及高位碳酸盐岩的交互沉积作用 (88)第七章碳酸盐-硅质碎屑混合体系沉积旋回的成因:以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为例 (101)第八章西德克萨斯麦德兰盆地马蹄环礁东部和南部上宾夕法尼亚统的地震层序和地震相 (115)第九章碳酸盐台地边缘对淹没事件的响应:环境突变证据 (128)第十章加积和退积碳酸盐陆棚的层序地层学,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中部渐新统 (137)第十一章爪哇海中新世碳酸盐岩隆的层序地层学 (151)第十二章南Great盆地Bonanza King组中、上寒武统台地碳酸盐的层序地层、三级沉积物可容空间事件及准层序叠加样式 (158)第十三章爱达荷州及蒙达拿州下密西西比统Mission Canyon组及相同层位的层序地质学和进积型前陆碳酸盐缓坡演化 (169)第十四章Latemar台地中三叠统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学和体系域发育(意大利北部):根据旋回叠置样式进行露头标定 (186)第十五章进积中新世碳酸盐岩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201)第十六章西班牙东南部Las Negras地区中新世碳酸盐岩组合的层序地层学:相对海平面变化定量分析 (210)第十七章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脉Last Chance峡谷二叠纪上圣安德列斯组内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 (227)第十八章台地碳酸盐旋回的古代露头和现代实例及其在地下对比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面的意义 (250)第十九章控制渗透率演化的准层序几何形态:以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圣安德列斯组和Grayburg组为例 (259)本专辑主要选自1991年举行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讨会论文。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1前言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2]。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的出现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的新方法,其理论指导的地层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用的认识,其模式分析对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数字模拟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使地层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3]。
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层序概念逐步精确化、理论方法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
2.1 层序概念的发展Mitchum等在l977年提出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unconform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这实际上指的是地震地层学中的层序,这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是不同的。
因为:①地震层序的边界是现今界面上下地层物性差异的静态反映,可以看成一个物理界面;而沉积层序边界表象上为物理界面,但是更包含了剥蚀过程,应该是一个剥蚀地质体表现的物理界面,静态地震层序边界套用在动态层序边界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②Mitchum定义的层序概念没有全面的考虑到“成因相关”的范畴,边缘侵蚀盆地沉积所最终保留的不整合面之下的发育的地层与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是具有成因联系的。
所以说,Mitchum先前提出的层序的概念不够全面。
李绍虎据此对层序的概念进行了完善,提出层序是“一套成因相关的以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界面为界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8]”(李绍虎,2010)。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tgl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摘要层序地层学是本20年代地震地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门新兴学科在石油勘探领域,这一新理论体系及方法的应用取得重要的成就。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大体以划分戍概念萌芽阶段(1949 ~1979年)、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977 ~l988年)及层序地层综合发展阶段 (1989年至今)。
1、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和新进展当前,层序地层学已经成为国际地质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l989年以采的历AAPG年会上它都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充分展示,它在理论上实际上以及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所取得的长足进展。
这屿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层序地层学的本理绝研究方面主要有:对北美一西欧及其它典露头地区进行细致的层序地层分析对碳酸盐岩层序层以及混积岩的层序地层的深入研究、对于高频旋回的地面及地下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对海平面的认识和精确计算(垒球性海平面变化曲线),以歧湖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足的进展。
在被动大陆边缘条件下、沉积层序的计算机模拟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也正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加以应用,并证明其有效性。
这些盆地既包括被动边缘盆地,也包括话动边缘盆地,既有伸展盆地也有挠曲盆地。
(2 )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止被引入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来。
Kauffman等人在1991年提出的包括物理事件、化学事件、生物事件和复合件的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甚序地层学分析的年代及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武器。
与之相近的Moutan—rj的综合地层学方法,以及占生态学和埋藏学也被引。
Kominz及Bou用伽马方法较准确地测定更新统及白垩系旋回沉积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进一步证实了旋回沉积中时间的相对性和旋回的周期性这一假说。
Edwars在l986年提出,用高精度的TIMs铀系统(230Th一234U)年龄测定方法来研究.平面的变化另外,还有运用地球化学进行地层及层序研究,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生油岩,应用层序地层学进行泥质岩层序地层分析、使用计算机沉积模拟层序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研究相结合等等,这些方法的引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系统。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作者:岳亚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7期[摘要]在对经典层序地质学理论和现代层序地质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测地震层序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和测井层序地层活动特点的研究,发现层序地层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然后利用层序地层计算机具体的分析了其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被誉为地球科学的第一次革命,并依此对层序地层学提出了如今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想法。
本文将对层序地层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述,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给予一定能够得启发。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未来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118-01前言:层序地层学作为各个世纪年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作为参考,并结合地震、钻井及露头等方面知识,同时涵盖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的理论,最后对地层层序格架做更加全面、综合的理论分析和实际预测的科学。
层序地层学也贯穿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发展过程,所以层序地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科地质学的单独学科。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1.1 全球海平面变化根据最新全球海平面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了海平面所处位置的地质年代、磁性地层和生物地层等相关地质分析,同时联系海相盆地的地震剖面及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特征,最终绘制出目前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曲线。
通过这个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曲线可以再根据目标探测地点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以对所在地的地下岩石和海平面的性质进行钻前预测,同时和全球性地层进行比较。
1.2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目前中国内陆所特有的盆地类型为主动大陆边缘型、裂谷型、前陆型盆地这三种类型,这是根据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的构建所划分。
现在中国面临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怎样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资源勘探问题,研究其层序地层学特征有利于中国未来解决特殊的地质问题。
1.3 对湖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月球对地球的吸引会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潮汐现象,在海相盆地中,利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湖相盆地中进行应用,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和湖相沉积环境的变化规律与海平面对前海地层的控制作用有关,并且两者所产生的效果非常相似。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2018年1⽉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摘要:为了加深对层序地层学的认识和理解,本⽂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法以及理论基础。
⾸先查找⽂献初步了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和以全球海平⾯变化为特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梳理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近期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最后,针对塔⾥⽊盆地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特征,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塔⾥⽊盆地的海相地层的层序特征的理解。
关键字: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塔⾥⽊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1 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及内容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或⽆沉积作⽤⾯以及可与之对⽐的整合⾯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门学科。
层序地层学的诞⽣和发展伴随着地震地层学、⽣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
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的层序格架进⾏综合解释的科学。
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升降、沉积物供应和⽓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
当与⽣物地层、构造分析等结合时,能提供以不整合⾯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界⾯为界的更精确的地层对⽐。
层序的基本模式是以不整合为边界,内部是由三个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位体系域),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构造沉降、海平⾯升降运动、沉积物的供给和⽓候,层序的研究⽅法包括地震、露头和测井的综合应⽤。
层序地层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套相对独⽴的理论⽅法体系。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最近,层序地层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在研究范围、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岩石组合成层序及其与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和古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学计算技术、矿物学技术、精细岩石记录技术的发展,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升级。
随着量子场计算机的发展,现代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更轻松准确地进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的水平。
同时,矿物学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如电子显微镜、微纳X射线衍射仪等,使研究者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和识别出层序地层学中不同沉积物质的特征。
此外,近年来,随着新型技术的出现,如3D精细岩石记录技术,提供了比以前更准确的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其次,层序地层学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
尽管传统的同源层序研究仍然是层序地质学研究的主流,但其他领域也在发展,如层序构造地理学、层序古人类学以及层序沉积学等。
在这些新领域中,层序地层学研究能够揭示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和古环境演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提高对古地质结构的认识。
此外,层序地层学的多样性也有显著的改善。
如层序地层学中的记录和叙述类型,以及应用层序地层学学科的活动类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研究需求和发展趋势。
同时,实验室实验技术和计算机建模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使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实现层序地层学研究。
最后,层序地层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熟性,许多研究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如层序研究方法、多尺度层序研究方法、精细层序研究方法、构造伪层序研究方法,以及层序古生物学研究方法等。
此外,对层序地层学的理解也有所改善,学术讨论日益活跃,许多层序地层学的假说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从上述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层序地层学研究仍然有待改进,尤其是在理论框架方面。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层序列的构成、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首先,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逐渐向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拟方向发展。
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地层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为地层序列的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地层的横向变化和横向预测。
传统的地层研究主要关注地层的纵向变化和纵向对比,而现代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则更加注重地层的横向变化和横向预测。
这使得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此外,随着地球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例如,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为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持。
最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地层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地层序列的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方法。
总之,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包括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的发展、横向变化和横向预测的重视、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融合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 : 别 论 述 了层 序 地 层 学及 沉 积 体 系 的 国 内 外研 究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 分 阐述 了 与 层 序 地 层 学 及 沉 积 体 系 相 关 的理 论 和
基 本 概 念 。层 序 地 层 学 未 来 的发 展 趋 势 为研 究 方 法 标 准 化 及 应 用 地 区特 殊 化 , 其 要 加 强 深 水 层 序 、 酸 盐 岩 层 序 及 层 尤 碳
p ri u a ,he t is f d e wa e s q e c s n c r o ae e u n e a d e e c smu a in h ul b a tc lr t sud e o e p tr e u n e a d a b n t s q e c s n s qu n e i l t s o d e o
序模拟研 究。沉积体系研究要 由静 态描述 向动态模拟 、 由宏观分析 向微观 刻 画发展 , 加强沉 积 的等 时层 序 格 架 内编 制 沉 积 体 系 图件 , 寻 找 油 气提 供 更 可 靠 的依 据 。 为 关 键 词 : 积 过 程 ; 积体 系 ; 序 格 架 ; 序 地 层 学 沉 沉 层 层
sr n t e d. t d e fd po iin ls se h u d s f o sai s rp in t y a c smu a in a d fo te g h ne S u i so e sto a y t ms s o l hi f m ttc de c i to o d n mi i l to n r m tr m a r s o i n lss t mi r s o i c a a t rz to c o c p c a a y i o c o c p c h r c eia in.Re o sr to o e o iin l r c s e l e te g c n tucin f d p st a p o e s s wil sr n — o b t e e , n e o iina y tm swi e ma p d i o e sa a d a d f y h o i e u n e fa e r S h n d a d d p sto ls se l b p e n a m r tnd r n ne s nc r n c s q e c r m wo k,O l i a o p o i r e ib e f u dainsf rp toe m x lr to st r vde mo e r l l o n to e rl u e p o ai n. a o K e wor : e o i o a r c s , e o ii n ls se , e u n e fa wo k, e ue c ta ir p y y ds d p st n lp o e s d p sto a y t m s q e c me r s q n e sr tg a h i r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方向摘要: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当下的基本情况,并从陆相和海相方面分析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分析如今的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指正,从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层序界面的成因分类、层序充填动力学的兴起几个方面对海相层序地层学进行阐述,评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研究方向1、层序地层学的沿革及基本思想层序地层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Riee大学VailP R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同行Mitchum RM和Sargree JB等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地层学分支科学[1]。
Vail提出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并提出它是研究一套由侵蚀面或无沉积面、或与之相当的不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限制在一定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从而体现了成因地层学本质。
并且Vail 等提出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并定义:层序是一个成因上相关、内部相对整合连续的地层单元,其顶、底被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所限定。
由于层序界面的等时性和层序内沉积的连续性,使层序体现了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双重属性。
现已被广大地学工作者所认可,且以蓬勃之势发展起来,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和盆地分析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
2、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2.1 陆相地层学研究现状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作为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方面,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就成为了源于海相沉积研究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目前,国外均已大规模地运用传统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开展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美国Cross(1994)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该理论传入我国后,在我国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测精度。
浅论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前沿
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并深入 ,层 序地层学 的研究视 角越来越 I微 u , J 观领域发展 。从研究对 象领域和视 角的不蚓 , 层序地层学按研究 对象 的沉积环境类型 ,可划 分为海相层序地层学 、陆相层 序地层 学和高分 辨率层序地层学 ;按研 究对象的岩石类型 ,可划分为碳酸盐 岩层序地 层学和碎眉岩层序地层 学 尤 其在碳 酸盐岩层 序地层 学研究中 ,一些 学者注意到在微观上成岩 作用和 成岩环境 影响层 序和体 系域 的发育并 进 行 了 一 些 有 意 义 的 探 索 ,从 而 促 生 了 成 岩 层 序 地 层 学
B a h a e 出胶 结物层 序地 层学 ,强 凋胶结作用 在层序 L 的重要 r t i 提 iw t 卜
层序地层学在学科纵I和横向上的怏速发展 。 u , j 促生 了它的多个分 支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 中建立 了三大理 论体 系 : 柑层 序地层学 、陆 海 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四大方法体 系:地震层序地层 学分析 、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 、测井层序地层学 分析和层 序地层学模 拟分析 ’ 论体 系的发展完善过程 经历了经 典层 序地层学阶段和现 。理 代层序地层学阶段 ( 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阶段 ) 。
石 ,而低水 位富含文 石和高镁方解石 ;揭示了海平面的升降对成岩环
境和成岩作 用的控制作用 贾振远和蔡忠 贤“ 出 ,可以通过成岩作 指 用 的微观 研究来 别 那些隐伏的层序界面 A i m K m 19 ) kh a o( 93 提 i 出成岩层 序地层 学慨念 ,地层 、露头层序地层和测井层序地层研究之外 ,已发 展 到将 汁算机糗拟 分析和智能 识别技术应用于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 究 通过层 序地 层 计算机模拟分析 ,可以)i对层序发育和构成特 征 J ̄ l, l 的理解 ,揭示层序形成演化的控制I素 ,定量 分析和预测沉积体 系和 沉积相的空 组合及分布样式 ,怏速检验前缘盆地的勘探预测方 , J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简史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凝聚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是“莱依尔以来在地层、沉积领域的最大贡献”(Brown等),其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1 层序地层学的初期阶段自从Sloss于1948年正式提出层序的概念后,层序地层学便诞生了。
Sloss认为层序是“比群和超群更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学单位”,而没有现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
其观点在20世纪50——70年代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长期进展不大。
所以该时期可称为层序地层学的初期阶段。
1.2 地震层序地层学阶段P.R.Vail等1977年在第26集AAPG杂志上发表了地震地层学论文集,这算是层序地层学的萌芽阶段。
在论文集中,作者们提出并强调了海平面升降的概念,并认为“层序地层的形成基本上或完全受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这为层序地层学的诞生播下了种子。
尽管地震地层学理论代表了层序应用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一步,但此阶段层序的划分主要是用地震资料,测井、岩心和露头一般不能单独用来分析层序。
1.3 层序地层学的形成阶段地震地层学使人们开始利用地震速度来提取岩性信息,并能够在盆地规模上对地层结构、沉积相的展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层序地层学。
1987年,P.R.Vail及J.C.Wagoner在AAPG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明确使用了“层序地层学”这一新的概念。
1988年J.C.Wagoner主编了SEPM层序地层学特刊(中译本名为“层序地层学原理(海平面综合分析));它系统全面地讨论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厘定了名次和术语的定义。
从此掀起了全球性的层序地层学热潮。
1.4 层序地层学发展阶段从1988年至今,层序地层学得到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层序生物地层学、细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成岩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层序充填动力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分支学科。
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是指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和解释地震数据,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地下地层结构和特征。
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地质勘探、油气开发和地震灾害预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1. 传统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技术传统的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技术主要依靠地球物理学知识和地质学经验来解释地震数据,存在着主观性强、解释效率低、精度有限等问题。
2. 人工智能在地震层序地层解释中的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层序地层解释带来了新的机遇。
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从海量地震数据中学习并发现潜在的地下地层特征,提高了地震解释的精度和效率。
3. 大数据技术在地震解释中的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处理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为智能化地震解释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1.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技术能够帮助地质勘探人员更准确地发现油气藏分布和储量情况,指导油气开发的过程,提高勘探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益。
2. 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技术还可以用于地震灾害的预警和防治。
通过对地下地震构造的精确解释,可以提前发现地震活动的特征,为地震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地下水资源调查利用中的应用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技术也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利用。
通过对地下地层结构的深入解释,可以更好地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利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智能化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地质勘探、油气开发和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地震解释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近期进展及应用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近期进展及应用目录、八、•. 前言 (1)第一章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碳酸盐台地对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2)第二章生产性碳酸盐岩隆的地层格架 (23)第三章意大利威尼特阿尔卑斯侏罗纪碳酸盐岩海侵系列:超大陆解体、渐进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和浅水环境养分富集的记录 (33)第四章巴哈马海湾碳酸盐岩陡坡失稳及其沉积、成岩作用时间对海平面高幅/高频波动的响应 (54)第五章美国得克萨斯州 McKittrick峡谷二叠纪盆地边缘拉马(Lamar)灰岩中沉积类型和沉积过程对地层格架的影响 (70)第六章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地下泥盆纪礁组合以及低位碎屑岩及高位碳酸盐岩的交互沉积作用 88第七章碳酸盐-硅质碎屑混合体系沉积旋回的成因:以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为例 (101)第八章西德克萨斯麦德兰盆地马蹄环礁东部和南部上宾夕法尼亚统的地震层序和地震相 115第九章碳酸盐台地边缘对淹没事件的响应:环境突变证据 (128)第十章加积和退积碳酸盐陆棚的层序地层学,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中部渐新统 (137)第十一章爪哇海中新世碳酸盐岩隆的层序地层学 (151)第十二章南Great盆地Bonanza King组中、上寒武统台地碳酸盐的层序地层、三级沉积物可容空间事件及准层序叠加样式 (158)第十三章爱达荷州及蒙达拿州下密西西比统 Mission Canyon 组及相同层位的层序地质学和进积型前陆碳酸盐缓坡演化 (169)第十四章Latemar台地中三叠统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学和体系域发育(意大利北部):根据旋回叠置样式进行露头标定 (186)第十五章进积中新世碳酸盐岩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201)第十六章西班牙东南部Las Negras地区中新世碳酸盐岩组合的层序地层学:相对海平面变化定量分析 (210)第十七章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脉Last Cha nee峡谷二叠纪上圣安德列斯组内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 (227)第十八章台地碳酸盐旋回的古代露头和现代实例及其在地下对比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面的意义 (250)第十九章控制渗透率演化的准层序几何形态:以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圣安德列斯组和Grayburg组为例 (259)本专辑主要选自1991年举行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讨会论文。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进展1
当前,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得到了全 球地质学家尤其是石油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而层序地 层学应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建立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学中强调的等时地层格架,即层序地层格架是依据层 序界面的等时性、盆地中的各地层单元之间的形态和相互关系 建立起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它不仅坚持了层序界面的等时性, 对地层单元进行旋回分析,还注重层序及体系域等地层单元的 成因分析。 层序地层学等时地层格架是通过地震资料建立起来的地震 层序格架,并结合了野外露头资料、测井层序分析、生物地层 资料、岩相和沉积环境解释等资料来建立的,同时利用了生物 地层学和其他年代地层学的方法来确定基准面变化所处的地质 年代,因而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单位是具有等时的物理界面(图 3-1)。这种等时物理界面表现在以不整合面为标志的层序边界、 沉积体系域边界和以海泛面(或湖扩面)为标志的准层序边界。
I 型层序结构及形成过程
高水位体系域 Biblioteka 积、前积 海侵体系域 退积海平面下降,侵蚀 海 侵 低水位 高水位
坡折带
下切河谷充填
海(湖)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湖)砂岩 陆架和陆坡泥岩及薄砂岩 盆底扇和有堤河道砂岩 密集段沉积
100FT SP RES
高 程
SP
RES
时 间
100FT
I 型层序界面 小层序
2、层序地层学消除了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 地层单位的混乱现象,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新的方 法和理论依据。
3、首次提出全球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划分方案(成
因地层年表)。层序地层学通过对控制地层发育的主要 因素(全球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气候和沉积物的供 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控制 层序形成与发育的概念。将层序内部和层序之间的成因 联系起来统一考虑。 4、建立了不同级别的等时地层格架,为地层分布 模式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法体系。 5、提高了地质学家的预测能力,包括理论和实际 的预测能力。从理论预测上讲,通过海平面相对变化的 研究,预测某些应有的体系域的展布方向、范围、可能 的岩相及其分布,从而对盆地发展史作出科学的预见。 从油气勘探实践上讲,可以通过体系域和岩相的分布规 律,预测能源资源及其它沉积矿产的有利分布区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2018年1月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为了加深对层序地层学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
首先查找文献初步了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和以全球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梳理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近期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最后,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特征,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地层的层序特征的理解。
关键字: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1 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及内容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
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的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
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
当与生物地层、构造分析等结合时,能提供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界面为界的更精确的地层对比。
层序的基本模式是以不整合为边界,内部是由三个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运动、沉积物的供给和气候,层序的研究方法包括地震、露头和测井的综合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是在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综合了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成果[2]。
它依据生物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所建立的宏观年代地层格架基础开展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同已建立的宏观地层格架结合起来;它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和发展;它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单位的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提高了对地层的分布预测能力,将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3]。
2 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2.1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2.2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是构造运动、全球绝对海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的地层记录。
这些记录反映了各种地质作用的规模、强弱、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
其中,构造作用与海平面变化的结合,引起了全球性相对海平面变化,它控制了沉积物形成的潜在空间。
构造作用与气候变化的结合,控制了沉积物的类型和沉积数量,以及可容纳空间中被沉积物充填的比例。
而河流和海洋环境中的沉积作用,又由于水流与地形和水深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不同的岩相分布。
不同变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而全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地层叠置样式的基本因素,是形成以不整合为边界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是建立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4]。
图1 四个变量控制层序地层模式Fig. 1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controlled by four variables2.1.1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升降变化[5]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Haq和Vail(1977,1987) [6]建立了显生亩全球海平面Ⅰ、Ⅱ级变化旋回和中新生代海平面变化年表(图2)。
由于海平面变化的全球性,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建立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重建全球地层对比系统,对具有全球性周期的沉积层序进行准确定年,就能够提供一种特别适合于沉积相和古地理重建的年代地层格架,同时还能获得对全球海平面周期升降规律的认识(图2)。
图2 显生宙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据Vail等,1977)Fig.2 Phanerozoic global sea level change cycle (Vail et al., 1977)2.1.2 四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层序地层学注重研究以不整合面及与之相关的整合面为界的旋回地层的关系。
一个沉积层序是由沉积在一个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之间的各种沉积物组合而成的,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受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等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
一个沉积层序和地层叠置样式常受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来说,构造沉降速率、海平面升降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三个参数控制了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了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2.1.3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特征1.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相对海平面变化(1)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Global eustasy or Global sea-level)是指海平面相对于一个固定的基准点(如地心)的位置(图3),它与局部影响因素无关。
全球海平面变化可起因于洋盆体积的变化、全球海洋水体体积的变化和响应于平均海平面的全球重力场等势面的变化。
现今全球重力场等势面相对于地心来说存在180 m的地势起伏,在过去还存在着波动,即在100×104a时间内波动变化了50--250 m,在最近2×104a内波动变化了60 m。
这些波动是由于板块漂移、冰川变化和米兰柯维奇旋回造成的重力变化所形成的。
洋盆体积的变化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①大洋巾脊体积的变化和大洋中脊扩张速率的变化;②大洋碰撞降低了大陆面积、增加了海洋面积;②洋底热诱导隆升,降低了洋盆体积,引起海平面上升,④沉积物注入率和生长率的突然增加;⑤大洋岩石圈的冷却和密度变化。
所有上述变化都是长期的、缓慢的,均持续几百万年,变化速率为1mm/1000 a。
图3 全球海平面、相对海平面及水深的基本含义(据Jerrey,1998)Fig.3 Basic meanings of global sea level, relative sea level and water depth ( Jerrey,1998)(2)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Relative sea-level)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当地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图4)。
水深是指海水表面与海底之间的距离,是全球海平面、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3个变量的函数,即是由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决定的。
在不同尺度上可以发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
短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可以是由波浪、潮汐、风暴巨浪、海啸造成的,略长期的季节性和年度潮汐作用也可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温度下降、含盐度降低和大气压增高均可造成相对海平面下降;反之亦然。
更长期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往往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海底隆升造成的。
在区域范围内,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造山运动、火山活动、沉积物压实和热机制。
图4 作为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降作用函数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及其对可容纳空间的影响(H.W.Psamentier等,1988)Fig.4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s as a function of global sea level change and subsidence and their effects on accommodation space (H.W. Psamentier et al., 1988)2.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特征目前较为流行的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是出Exxon公司科研人员对全球不同地区沉积盆地进行研究得出的(Vail,1977,Haq,1987)[7]。
他们认为,在不同大陆边缘确定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不仅具有同时性,而且具有相似的升降幅度。
通过对比研究并利用区域海平面升降周期众数的平均值,Vail等人建议了一种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
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海岸上超建立了第一代海平面升降曲线。
Vail等人认为,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不称性,并存在2个一级周期、14个二级周期和数以百计的三级周期。
2个一级周期分别出现在前寒武纪到早二叠世(约350 Ma)和中三叠世至今(约225Ma)。
14个二级周期表现出较缓慢的海平面相对上升和快速的海平面下降,周期持续时间为10-80 Ma。
在80年代,Haq和Vail等人对70年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进行了修改[7],依据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不同阶段沉积样式,结合磁性地层、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分别编制了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曲线(图5),并将70年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改称为海岸上超的相对变化,重新编制了不对称的非锯齿状的波状曲线,将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周期细分为巨周期组、巨周期、超周期组、超周期和周期。
巨周期组和巨周期为一级周期,周期频率约为200 Ma,是由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构造运动引起的,界限处于早、晚三叠世。
超周期组和超周期构成一级周期.周期频率为9—10 Ma。
一般的周期作为三级周期,周期频率为1—2Ma 。
三级周期的成因与全球冰川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有关。
还可分出周期频率为0.1和0.01—0.02Ma的四级和五级高频周期。
图5 侏罗纪-第三纪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Vail,1977)Fig. 5 Jurassic-Tertiary Global Sea Level Relative Change Period (Vail, 1977) 3.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与层序级别(1)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指的是一个时间段落,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全球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和相对下降。
一个典型的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周期包括海平面的逐渐相对上升、静止期和迅速的海平面相对下降。
一个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可以在全球、区域和局部规模上加以识别。
尽管仍有人认为层序是没有级次的,但大多数人认为,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周期形成了不同级次的层序。
所以,正确划分并准确确定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根据Vail 和Miall等人的研究成果,一般将海平面升降变化周期分成一级、一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