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数控系统设计及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数控系统设计及实现3
梁志锋1,解翔2,唐小琦2
(1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州510000;2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中心,武汉430074)
摘要 在分析网络数控技术发展历史基础上,重点介绍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数控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
关键词:网络数控 工业以太网 DNC
中图分类号:TP39119;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33(2006)01—0038—03
Design o f the netw orked num erical control system b ased on industrial E thernet
Liang Zhifeng1,X ie X iang2,T ang X iaoqi2
(1 G uangdong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uangzhou510000,CH N;2 National NC system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 echnogy,Wuhan430074,CH N)
Abstract The netw orked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industrial E therne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Has explain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netw orked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industrial E thernet in the view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A 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netw orked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explains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hardware platform and s oftware platform of netw orked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industrial E thernet especially, with very strong actual using value.
K ey w ords:Netw orked numerical control Industrial E thernet DNC
1 引言
从企业实际需求来看,对于制造业,目前企业的MIS和ERP仅仅局限于通常的管理、设计开发等上层部分的信息化,是远远不够的,工厂、车间的最底层数控机床不能够连成网络,就必然成为制约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瓶颈,不能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对于面临全球化竞争的现代制造工厂,数控机床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比例;其次就是把所拥有的数控机床组建成一个双向、高速的制造体系,彻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构成数字化车间,以保证信息流在工厂、车间的底层之间及底层与上层之间通讯的畅通无阻。
2 网络数控技术的发展
211 DNC系统及网络结构
DNC(Direct Numerical C ontrol,DNC)系统是指多台数控机床由一台计算机统一分配控制程序和进行管理。现在的DNC系统从内容和意义上已发展成为分布式数字控制(Distributed Numerical C ontrol,DNC)系统。从数控技术的发展分析,分布式数控系统是由直接数控系统发展而来的,是针对当时数控设备内存小、处理能力弱而产生的。以后出现的计算机数控
广东经贸委项目(0612A2003040Π5)
开放式、网络化已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网络进行大系统的集成,便于实现车间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向华,陈吉红,周云飞.基于PC数控实时检测系统建模
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4(20):1777-1779.
作者简介:向华,工学博士,主要从事精密测量、数控技术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05209228
83
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第1期数控加工技术
(C om puter Numerical C ontrol ,C NC )设备使DNC 系统增
加了程序编制和编辑功能,并且有一定的通讯能力。
随着局域网、数据库、工作站的发展以及零件加工系统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分布式数控系统,它是针对车间的生产计划、技术准备、加工操作等基本作业的集中监控与分散控制相结合而产生的车间生产控制系统。系统的目标任务通过局域网分配给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信息相互交换以协调完成任务。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易于扩充、灵活、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
图1 传统DNC 结构
一般DNC 系统通常具有两级计算机分级结构形式,即主控计算机加C NC 系统群组成(见图1)。对于通信距
离短、组成DNC 系统的
数控机床数量少的小型系统可采用这种方式联接
。该联接方式结构简单,但连线多、易出故障、通信距离短(RS 2232通讯距离一般为15m 以内),不适宜较大范围的DNC 系统。
212 现场总线系统及网络结构
图2 基于总线的DNC 结构
鉴于以上通信方式存在的缺陷,一些研究单位提出了基于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有BitBus 和C AN 总线)的
改进型DNC 通信系统,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具
有操作方便、开放性好
的特点,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每台数控机床配备一台通信前端单元,各通信前端单元与DNC 主控计算机间采用现场总线进行连接。通信前端单元与数控系统集成在一起,可靠性高。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设备更灵活,但是车间级网络是总线协议,工厂上层网络都是基于TCP ΠIP 的以太网,这样还不能方便地实现信息共享。
3 工业以太网
普通以太网(Ethernet )是为IT 应用而开发的,在
工业自动化领域只得到有限的应用,这是由于:1)以太网采用CS M A ΠC D 碰撞检测方式,在网络负载较重(大于40%)时,网络的确定性(Determinism )不能满足工业控制的实时要求:2)Ethernet 所采用的接插件(connector )、集线器(hub )、交换机(switches )和电缆等
是为办公室应用而设计的,不符合工业现场恶劣环境
的要求;3)以太网抗干扰性能较差;4)以太网满足本安型应用有一定的难度等。随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上述问题正在迅速得到解决。
工业以太网是基于IEEE 80213(Ethernet )的强大的区域和单元网络,工业实时以太网对普通以太网作了如下改进:1)采用交换式以太网,仅在发送站和接收站之间直接交换信息,克服了时延和碰撞,提高了实时性;2)采用全双工(Full 2duplex )网络,端口上媒体段的长度不受CS M A ΠC D 的制约,可以延伸距离;3)网络速度的提高(已全面从10M 过渡到100M ,甚至1000M ),使以太网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又减少了冲突;4)所采用的接插件(connector )、集线器(hub )、交换机(switches )和电缆等已有为工业环境而设计的。至于
以太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实时性能欠佳的问题,已由于智能集线器的使用、主动切换功能的实现、优先权的引入以及全双工的布线等,基本上得到解决。通过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仔细地选择网络的拓扑结构及限制网络负载等,可将发生数据冲突的概率降到最低。工业以太网经过上述改进措施后,典型的工业应用中,10M Ethernet 峰值负载为10%,100M Ethernet 峰值负载为015%,而Ethernet 只有当负载达40%以上时才会有明显的延时现象;在100M Ethernet 网中,发送一个信息包延时超过2ms 的状况五年也不会发生一次,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 ,Palo Alto.,Calif )的实验结果表明,可保证延时在4ms 以内。网络数控就是建立在上述工业以太网的基础之上,而且采用工业以太网作为网络数控的底层有多方面的优势:1)成本低。因普遍应用所形成的硬件、软件资源和广泛的支持,Ether 2net 是世界上应用最多的网络,超过93%的网络节点
为Ethernet 。2)为了促进Ethernet 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国际上成立了工业Ethernet 协会(Industrial Ethernet Ass ociation )。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正着手制定
现场装置与Ethernet 通信的新标准。3)全球主要自动化厂商和组织加强了工业Ethernet 的实现,如德国SI 2E ME NS 公司于1998年发布了工业Ethernet 白皮书,于2001年发布了其工业Ethernet 规范,称为ProfiNET.2004年奥迪(Audi )、宝马(BMW )、戴梅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 )和大众(Volkswagen )四家主要的德国
汽车公司一致同意支持ProfiNET 工业以太网标准。
4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数控
网络数控系统(Netw orked C om puter Numerical C on 2
9
3 数控加工技术
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