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应急预案事故案例
一、案例背景XX煤矿位于我国某省,是一家集煤炭开采、洗选、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近年来,该矿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019年7月15日,该矿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经调查,该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矿井采掘设计不合理:矿井采掘工作面布置过于密集,导致顶板压力大,存在顶板事故隐患。
2.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对顶板管理存在侥幸心理。
3. 安全生产检查不到位:在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中,对顶板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4. 应急预案演练不到位:矿井未定期开展顶板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员工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三、应急处置措施1. 启动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矿井立即启动顶板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明确各小组职责。
2. 事故现场救援:抢险救灾组迅速组织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同时,后勤保障组调集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 人员疏散:应急广播系统迅速下达井下所有受顶板事故威胁人员撤离命令,确保人员安全。
4. 医疗救护:医疗救护组立即组织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对伤员进行救治,并将重伤员送往医院治疗。
5. 事故调查处理:事故调查组立即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事故责任,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事故应急处置效果1. 事故现场得到及时控制,救援工作有序进行,确保了人员安全。
2. 事故原因得到查明,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3. 通过此次事故应急处置,进一步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4. 事故发生后,矿井加大了对顶板隐患的排查力度,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五、总结XX煤矿顶板事故应急处置案例充分体现了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煤矿冒顶事故分析
**矿业公司4.12冒顶事故分析一、 **4.12冒顶事故分析事故发生在9201运输巷距工作面下端头50米处,工作面下头还有70米到运输巷三岔口,快要结束;该运输巷是为带采1.5万吨3.5米走向断层以上的煤而补掘的,采面带采巷下3米煤。
巷道埋深583米,沿二层煤布置,伪顶为0.8米灰色粉砂岩,节理发育,伪顶以上为2上煤层,厚度0.9米,基本顶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互层,厚度10~12米,为典型复合顶板条件。
规程措施中巷道断面为矩形,净宽2.8米,净高2.3米,净断面6.44平方米,采用φ20×2000/2200mm的金属全螺纹等强锚杆+“M”钢带+金属菱形网支护,顶板锚杆排距1.0米,间距0.65米;采用φ17.8×8000mm锚索加强支护,锚索排距3.0米,锚盘采用0.4米长的11#工字钢。
现场勘查,冒顶区距工作面50米,工作面超前支护30米,现场巷道宽度2.2米,高度1.8~1.9米,巷道变形严重,顶底板移近量400~500mm,两帮移近量600mm以上。
冒顶区内有四排锚带、13根锚杆随顶板冒落,一根下肩角锚杆拉断,一根锚索抽出锚固端失效,冒顶区边缘一根锚索因顶板破碎岩石漏冒失效,冒落区布置单根锚索,前后锚索五花布置。
分析原因:1、认识不清,对巷道支护对象了解不清(不知彼),锚杆锚索加固的主体是为了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即主动支护,因此首先要了解巷道围岩的结构特性和外围影响因素(采动、构造、淋水、应力等);9201运输巷复合顶,锚杆锚不到硬岩,支护参数对采动影响考虑不足。
措施不当,锚杆短,全螺纹锚杆预紧力低,易造成围岩变形失稳(20全螺纹屈服载荷10.8吨现场没断的);单行锚索辅助支护不能与冒落拱结构相适应(17.8锚索破断负荷35.3吨现场没断、延伸率3.5%),且托盘等护顶措施不合理。
疏于管理,两个方面:现场变形严重,围岩失稳没有及时加强支护;从脱出的锚索来看,药卷搅拌质量有问题(检测质量,预紧力、位移)。
煤矿三违事故案例剖析
9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3)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3、间接原因:特殊地段开采无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 三、事故点评: 针对这起事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发生冒顶的区域恰在工作面中部地质变化带,没有进行贴帮支护的地段,距离中巷22.9米,矿山压力较大, 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加强支护。可是,当班在生产过程中,竟然在该处5米范围未进行贴帮支护,形 成局部长时间空顶,直到移溜时,方才发现隐患。由此说明,现场人员的防患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对空顶作业 可能造成的恶果认识不足;当班班长、验收员对工程质量、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不严、不细;支护工的安全 自保互保意识差。 2、该工作面在过中巷期间出现地质变化,无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无区队干部跟班,说明区队和管理科室 对工作面出现的变化重视不够,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技术管理滞后。 3、劳动组织相对混乱。在补打贴帮柱进行加强维护期间,验收员进入煤壁侧检查移溜情况,不符合《煤矿安 全规程》关于劳动组织的相关规定。 4、事故预防和出现险情时的应急措施不力。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处在安全的地点,并清理好退 路,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显然,当班验收员的行为不符合此项规定,致使在预防不力的情况下,撤退不 及,被冒落的煤埋压致死。
14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3、间接原因: (1)现场管理不到位,班组长、安全员盯防经验不 足,责任心不强,处理隐患时组织混乱。 (2)安全技术措施存在漏洞,针对性不强。 (3)遇地质变化带后,未采取队干跟班制度。 (4)有重生产轻安全思想。 三、事故点评 造成“1.16”顶板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工作面 在仰采期间发生漏顶,在采高偏大的情况下未能将顶部背 实,致使支架处于失稳状态(老空不实);二是在生产过 程中调整原支护时的防范措施不得力,没有采取先加固、 支护,后调整原支护的办法进行,从而造成顶煤离层冒落 推倒支架,发生事故。仔细分析这起事故,从区队到班组, 首先是管理上重视不够,重生产轻安全。在发现严重的安 全隐患后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依然是该开帮就 开帮,这种行为直接导致接顶本就不实的支架进一步失稳, 使煤顶离层。
9.9事故剖析-杨新昌
9.9顶板事故(案例分析)(杨新昌)一、2015年9月9日14时左右(北京时间,下同),新疆华安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煤矿(以下简称华安煤矿)+770m水平8#煤层综放工作面回风巷乳化液泵站处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5万元。
二、我是华安煤矿安全通风科科长,负责华安煤矿通防及安全管理工作,在本次事故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次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出我工作中还存在较多不足,没有尽到一个安全管理者应尽的责任,因为由于我工作上的缺陷,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导致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失去一个个和美的家庭,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负面的影响。
三、事故发生经过2015年9月9日8时30分,综采区区长陈朝福在井口会议室组织召开班前会,冯永贤班组12人,姚兴全班方继光、贺德永等10人及安全员柯玉海参加会议。
会议安排冯永贤班在+765~+795m 轨道下山铺设轨道,姚兴全班方继光(死者)在工作面回风巷操作乳化液泵,其余人员在工作面打扫卫生、检查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维修采煤机等工作。
9时50分,人员按照分工陆续下井到达各自工作岗位开始工作。
姚兴全在工作面运输巷给单体支柱补液,贺德永、向安全等3人在工作面帮助修理采煤机,方继光在工作面回风巷乳化液泵站,其余人在运输巷清理刮板机,打扫卫生等。
乳化液泵因支架补液和维修采煤机吊装采煤机摇臂,当班多次使用,随用随开,工作面的作业人员用打电话或打铃的方式通知泵站司机。
14时10分左右,在维修采煤机过程中,因安装摇臂空间不够,向安全到工作面回风巷寻找十字镐,在乳化液泵站处看见发光的矿灯灯头向下,在电缆车上有一顶矿帽,看见方继光头顶部位,身体被巷道下帮垮落的钢丝网和煤体掩埋。
14时16分,向安全向调度室报告事故情况后,到综放工作面通知人员施救,随后向安全和闻讯赶到的冯永贤、姚兴全等人开始清理盖在方继光身上的落煤,并扒开其后背的一块约10多公斤的大块煤,当时他面朝下趴在电缆平板车旁边,经30分钟救援,将方继光从垮落的煤块下救出,他的面部和手部未见明显伤痕,只是嘴唇边有少量血迹。
8.草埠煤矿9.5顶板事故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炮眼垂直于煤壁的深度通常与工作面所使用的顶梁长 度相等。每个炮眼的装药量一般为150~600克。
部分试题解析
岩层中的应力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前提条件,积聚的弹 性能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动力源。
水平分层和斜切分层工作面一般采取垂直煤层走向布 置,沿煤层走向推进。
遇断层前的征兆主要有哪些? (1)煤层走向与倾斜发生较大变化;(2)煤层顶、
健全。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事故的重要原因 (1)、企业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对矿井事故
隐患监控不利,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未落实到 基层。 (2)、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3)、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三、我们应从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1、加强顶板管理,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部分试题解析
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按力学原因分类,有压垮型、 漏 冒型、 推垮型 三类。
煤层的顶板3种类 型。在采煤过程中,直接顶 是顶板管理的重要部位。
断层对煤矿生产及安全有很大影响,它破坏煤层的连 续性,使顶板破碎,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
底板出现严重的凹凸不平;(3)煤层厚度发生显著 变化;(4)出现滴水或涌水。瓦斯涌出量增大。
2、对工作面过断层、收尾、初次来压、过 地质构造复杂区、工作面复采等不同情况,都 要制定专门措施,按权限报总工程师审批后方 可实施。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以下是一起煤矿顶板事故的案例。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对事件中的人物和地名进行了虚构。
2024年6月12日,发生在煤矿的顶板事故动情让人痛心的一幕。
那天上午10点左右,煤矿正在进行常规的生产作业,突然,一声巨响响彻井下。
猛烈的震动让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感到不安,他们纷纷跑向事故现场。
经过紧急救援,发现一区井下200米处发生了顶板崩塌事故,致使9名矿工被困。
任务艰巨而又紧急,救援人员必须尽快打通通道,将被困人员营救出来。
然而,由于井下通风设备受损,灰尘和有毒气体蔓延,救援工作异常困难。
整个救援过程历时48小时,期间用了大量装备和人力。
幸运的是,在黎明时分,9名被困矿工全部被成功救出。
然而,这起事故造成2名矿工丧生,7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
另外,井下部分设备和通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事故调查组迅速展开了对事故的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煤层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压力巨大,导致顶板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此外,矿山管理方对矿井顶板的安全监测和管理不够到位,缺乏科学的防范措施。
在事故发生之前,相关部门曾多次收到矿山存在顶板稳定性问题的报告,但未能及时处理。
这起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煤矿顶板事故不仅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还通常会导致煤矿生产中断、经济损失以及对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因此,确保矿井顶板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针对这起事故,煤矿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对矿井井下的顶板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其次,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能力,增加事故应急演练的频次。
再次,加强煤矿管理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
同时,政府也对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加大了力度。
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准入资质和日常监督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行为的煤矿要严厉处罚并进行整改。
总之,煤矿顶板事故是一种严重威胁矿工人身安全和煤矿生产的问题,需要煤矿管理部门、煤矿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事故案例分析 (1)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18
典型事故分析
事故孕育过程
没过一会儿,井下那几个出水点的水量 陡然增大。水很快从正在附近作业的工人的 脚下漫到了腰间。 “不好,透水了,快跑啊!”有经验的工 人马上意识到灾难降临了。 巷道里,有人开始呼喊着奔跑起来……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37
典型事故分析
事故救援过程
4月2日,为保证救援工作尽快开展, 王家岭矿增设多顶帐篷。据了解,目前现 场的救援专家达130多人、技术人员320多 人,全部抢险救援人员达到3000多人。
事故孕育过程
深度达640m的矿井,4m宽、5m多高的巷 道。 10时30分,项目部副经理曹奎兴在20101 工作面回风巷巷道右帮发现有少量出水。水很 干净,用手蘸上点凑鼻子上闻闻,没什么味道。 这是什么水?是普通渗水,还是井下透水 的前兆?曹奎兴操起了电话。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16
典型事故分析
事故孕育过程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27
典型事故分析
3月29日凌晨, 救援人员在搬运 抢险设备。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28
典型事故分析
3月29日凌晨,抢险救援人员抬着排水管下井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29
典型事故分析
3月29日凌晨,抢险救援人员在井口附近待命
事
石井里煤矿“·4”顶板事故分析
石井里煤矿“1·14”顶板事故分析一、事故发生经过2006年1月14日8时,承包人贺友华安排带班大工曹传仁(死者)、小工杨玉松(死者)、运输工吴建、运输工彭湘华四人到+270水平东翼2煤上山工作面进行维修,曹传仁和杨玉松在该上山工作面补支架。
作业时顶板垮落,将曹传仁和杨玉松冲到煤斗,二人被矸石埋压。
贺友华于13时30分到该工作面,发现煤斗里有煤,就喊曹传仁,无人回答。
就立即喊吴建、彭湘华把煤斗的煤放出,共放了12车煤,发现曹传仁、杨玉松在天眼口子上3米处。
他们立即把曹传仁和杨玉松抢救出井口,二人已当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一)事故直接原因1.作业人员补支架时违章冒险作业。
2.事故地点原有支架接顶不严,地质构造发生变化,没有及时加强支护,支护不到位,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垮落。
(二)事故间接原因1.安全管理不到位。
原有支架接顶不严、支架间距过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接顶处理。
2.技术管理不到位。
没有明确规定支护方式、支护材质要求;没有编制巷道维修操作规程,导致井下巷道布置、补充支架作业随意性大;在通过地质构造变化的地区,没有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导致无章可循。
3.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到位。
工人素质低下,安全意识淡薄,自保、互保意识差,井下违章作业、冒险作业现象严重。
三、防范措施及建议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井下生产现场安全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作业人员进班作业前,班组长、带班大工必须先行检查并敲帮问顶;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必须对所有作业地点和应当检查的地点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及时制止、纠正煤矿及作业人员影响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严格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杜绝事故发生。
2.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矿井必须配备专职的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人员;必须合理布置采掘,严禁乱采滥挖,井下工人随意操作;必须编制各工种操作规程和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作业地点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作业人员贯彻学习,严格规定操作规程,明确各工作面支护要求,规定顶板管理的内容,安全措施要到位。
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掘进顶板) PPT
• 1、掌握巷道开掘后围岩体的范围及围岩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影响巷 道围岩应力的因素:围岩的性质、巷道所处的深度、巷道周围的地质 构造、水文变化、巷道的断面形状尺寸等 ,了解围岩应力分布情况及 在此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变化和位移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支 护形式,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
各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应采取的管理办法
• A类:必须制定顶板管理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区队长及主 管业务科室管理人员现场跟班,当班带班领导到作业地点 巡查一次,发现问题,落实责任,及时处理。 • B类:必须制定顶板管理专项安全技术措施、跟班班队长 现场跟班,业务主管每天必须有人巡查。 • C类:按正常作业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二、掘进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分类
• A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巷道坡度20°以上、过断层破碎带、 揭煤以及顶部为煤的半煤岩、采用非常规方法施工大断面 硐室、综采扩切眼、煤仓、交叉点、冒顶处理。 • B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巷道坡度10°~20°、煤巷施工断 面不小于13m2、顶底板松软破碎、构造比较复杂以及巷 道拨门、贯通、开钻场、小水仓、过老空老巷等。 • C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不具备A类、B类作业特征的顶板 安全管理类型。
• 2、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时有发生 • 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和矿追查的锚杆支护安全事故共 17起,除潘一矿“2009.2.11”锚索戳眼导致死亡事故外, 其它16起都属于顶板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其 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三起:朱集东矿“2014.1.14”顶板事 故,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21人被堵;潘二矿2011年 “7· 3”事故,10人被堵;谢桥矿2006年“10· 10”事故, 8人被堵。
– 承载能力大,可多次复用, – 储运方便,安装容易及迅 速等优点 。
煤矿顶板事故调查报告
煤矿顶板事故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顶板事故指的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顶板的失稳或崩塌导致的事故。
这类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针对一起煤矿顶板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出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
2. 事故描述该事故发生于某煤矿的井下作业区。
事故当时共有10名工人在该区域进行作业,突然发生了顶板崩塌,导致3名工人被压埋在残骸下。
事故发生后,矿方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并将被埋人员成功救出。
然而,由于事故的严重性和对生产的影响,煤矿方决定对事故进行调查,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调查方法为了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3.1 现场勘察调查组成员前往现场,对事故发生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我们测量了事故现场的尺寸、角度和崩塌的范围,收集了相关的物证和照片。
3.2 事故报告分析调查组成员对煤矿事故报告进行了分析,包括矿方的安全记录、事故前的工作计划和操作程序等。
我们特别关注与顶板管理相关的信息。
3.3 相关人员访谈我们对事故现场的工作人员、目击者以及矿方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们了解到了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 调查结果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4.1 顶板支护不稳定事故现场的勘察结果显示,事故发生地的顶板支护存在明显的不稳定迹象。
我们发现,部分支护材料老化严重,支护的间距过大,无法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4.2 工人操作不规范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工人在进行煤矿开采作业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例如,他们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支护材料的安装,也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发现的安全隐患。
5.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5.1 加强顶板支护管理煤矿方应加强对顶板支护的管理和维护。
周期性检查顶板支护材料的老化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支护材料,并确保支撑的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最新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煤层直接顶为黑色泥岩 ,厚度0.3~2.5m,其上基本顶为大占砂岩, 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区域内无太大的断层和摺 曲。 二、事故经过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四、技术点评 这起事故是由于回采工作面支柱失效造成
的。支柱失效虽然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但实际 上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造成的。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该矿主要开采2-1煤和2-3煤。两煤层在井 田深部合并,统称2-l煤,煤层平均厚度3.95m ,煤层倾角平均为35°,直接顶板为灰黑色泥 岩,基本顶为坚硬的砾岩。底板多为粉砂岩、 中细砂岩及泥岩。煤层极易自燃发火,煤尘具 有爆炸性,属低瓦斯矿井。
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有主斜井 和副斜井各一个,回风斜井两个,排水立井一 个,矿井采用边界混合式通风,安装两台 2K60-1N0.18型矿井主要通风机。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2004年8月27日14时50分,河南义马煤业 (集团)有限公司新安煤矿井下发生一起回采工 作面运输平巷修护冒顶死亡事故,死亡2人, 直接经济损失18万元。 一、矿井概况
河南义马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安煤矿始 建于1978年,1988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 150万t/a,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 a。主要开采二1煤,所采煤层为贫瘦煤。属煤 与瓦斯突出矿井,顶板为坚硬的砂岩,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稳定性好。煤层不易自燃发火,发火期为6个 月,煤尘具有爆炸性。
新安煤矿采用斜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大巷采用防爆型蓄电池电机车运输,行人斜 巷采用人车串车提升。
炮采为走向长臂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 顶板,矿井有11、12、13、14四个采区,因 矿井防治水需要,对11采区上部回风通道进行 了封堵,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混合抽出式 通风。
历年顶板事故案例汇总
历年顶板事故案例汇总咱今儿个就来唠唠那些年发生的顶板事故,这可都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啊。
一、煤矿里的顶板事故。
1. 某小煤矿的“致命一落”这小煤矿啊,设备也不咋先进,管理也有点松散。
有一天,矿工们像往常一样在井下采煤呢。
那顶板看起来好像挺结实,其实啊,里面已经有不少隐患了。
矿上为了多采煤,没有按照规定好好支护顶板。
结果呢,突然“轰”的一声,一大块顶板就塌下来了。
当时有几个矿工就在那附近作业,根本来不及跑。
这一下啊,就把那几个兄弟给埋在下面了。
救援的时候可费劲了,最后虽然把人挖出来了,但还是有伤亡。
你说这多惨啊,就因为想多挖点煤,省点支护的事儿,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事故。
2. 大矿的疏忽事故。
这大煤矿啊,按理说应该管理规范吧。
可也有出岔子的时候。
有一个采煤工作面,顶板有点破碎。
技术人员呢,给制定了一套支护方案。
但是啊,执行的时候就走样了。
有几个工人偷懒,没有把锚杆打到位,有的支架也没有撑好。
刚开始还没啥事,大家就都放松了警惕。
结果过了几天,顶板的石头就开始往下掉小碎块。
这时候大家还没当回事儿呢,觉得就是正常的小掉块。
谁知道啊,没几天,“哗啦”一下,一大片顶板就垮下来了。
好在这个大矿救援设备和人员都比较齐全,伤亡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但也给矿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停产整顿了好长时间呢。
二、隧道施工中的顶板事故。
1. 山区隧道的“头顶之灾”在那个山区修隧道啊,地质条件可复杂了。
有个隧道工程,施工队刚掘进了一段距离。
这隧道的顶板啊,岩石是那种层理比较发育的。
施工的时候呢,没有提前做好详细的地质勘察。
就按照以前的经验,简单地做了些初期支护。
谁知道啊,有一天,工人正在隧道里面干活呢,突然听到头顶传来一阵“咔咔”的声音。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呢,一块大石头就从顶板上掉下来了,正好砸在一台施工设备上。
还好当时操作人员离得稍微远一点,不然可就出人命了。
这事儿一发生,施工队才赶紧重新进行地质勘察,调整支护方案。
2. 城市隧道的意外垮塌。
煤矿三违导致的典型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三违”导致的典型顶板事故案例分析一、由于支护不合格导致的顶板事故【案例1】1990年12月7日8时5分,省双鸭山矿务局四方台煤矿一井15层±0右翼残采队工作面输送机头处发生局部冒顶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1.事故经过1990年12月7日一班,残采队出勤7人,接班后先处理刮板输送机,2时40分左右进入工作面。
这时,井口安检员检查现场,发现刮板输送机头处只有两架钢梁,便告诉值班段长某把钢梁补上,某答应一会来人补打。
到7时35分,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链断了,此时已近下班时间,工作面不能干活,某留下5人在刮板输送机头处接链子,其余2人升井。
8时05分,刮板输送机头处4. 7 m ×3. 85 m×0. 6 m的顶板突然冒落,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2.事故原因一是由于端头支护不好,只架两根钢梁,其中一架为一梁二柱,另一架又在冒顶的上部边缘,未起支护作用。
二是支柱稀少,在冒顶区域下边只发现有四根支柱。
三是空顶时间过长,刮板输送机端头处缺钢梁少支柱,这还是12月6日二班造成的,三班接班后未生产,一直处理输送机事故,到发生冒顶为止,空顶时间长达20 h,使顶板逐渐下沉,以致冒落。
客观上看,冒落岩石中间厚,且冒茬比较光滑,近似蘑菇顶状,这是该处顶板易于冒落的自然条件。
3.事故教训这起事故表面看是支护质量问题,但暴露出来两个深层次且带普遍性的问题。
①各级干部对安全生产是喊在嘴上,还是落实在行动上;是真抓实干,还是假抓虚抓;是真严真狠,还是名严实松。
对该工作的钢梁数量不足、支护不合理、空顶作业等问题,副井长、副段长、安检员都曾先后发现,但都没有严肃对待,既没停工处理好再生产,也没有帮助解决钢梁弯曲、数量不足问题。
起码是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
严格说,是渎职。
如果我们的干部中哪怕一个人,发现问题后能盯住不放,认真负责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盯在现场,问题不解决不走,像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新矿集团华丰煤矿“5.4”顶板事故剖析
Emotional investment is the investment with the least cost and the highest rate of return among all investments.模板参考(页眉可删)新矿集团华丰煤矿“5.4”顶板事故剖析一、事故基本情况2015年5月4日中班17时55分,2410(3)综采工作面下平巷违反作业规程规定回撤后部U型棚时,出现上部碎矸抽冒,致使1人被埋压,经抢救无效死亡。
2410(3)综采工作面位于五水平前组二采区,4煤层总厚度为4.5-6.5m,倾角33°,事故前工作面已推釆两个循环1.2m。
2410(3)综釆工作面下平巷釆取内错式布置,内错间距2m,以4煤层夹矸作顶板,巷道宽4.0m,高3.5m,采用直墙半圆拱U型钢棚支架铺金属菱形网作永久支护,支护材料为U29型钢,棚距为1m,支架间拉杆使用U型钢两端开缺口卡在支架上,每架间两帮均匀使用两根拉杆。
平巷内铺设转载机和皮带。
超前支护釆用双排DZ28-25/100型单体支柱配HDJB-100型金属铰接顶梁托U钢横梁联合支护,柱距1m,排距1.2m,支柱未穿鞋。
2410(3)综釆工作面底板高于下平巷底板约1.5m,因煤层倾角较大,该面正对着下平巷支架拱部,造成支架拱部的一侧及上帮处于空顶、空帮。
冒落面积大约长3m×宽3m×高4m,冒落破碎的矸石埋压了推到的两架U型钢棚支架和单体支柱,冒顶区域无明显的压力显现。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抢救经过(一)事故发生经过5月4日13时,综釆二部中班为检修班,综釆二部经理助理陈一召开班前会,安排检修釆煤机、整理上平巷的物料并清理巷道杂物等工作。
15时左右,职工到达2410⑶综采工作面上平巷开始工作。
约17时,班长李大生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安排朱宁凯、秦伟两人到2410(3)综釆工作面下平巷从里向外回撤第三架U型钢棚。
二人到达工作地点后,首先回撤了超前支护中的第三、第四架U型钢横梁及其两端的单体支柱,并在第三架U型钢棚头梁中间支设一棵临时单体支柱。
大屯公司姚桥煤矿“1.9”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3.职工安全意识不强,自保互保能力差,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
之一。 4.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未能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对职工安全
教育不到位,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之一。
三、防范措施
(一)大屯公司及所属煤矿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矿井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下井带班制度, 提高现场控制力度。 (二)大屯公司所属矿井停产整顿一天,组织开展拉网式的井上下安全 大检查,全面排查安全隐患,落实整改。 (三)姚桥煤矿要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加强对职工安全教育,提高职工自 我保安能力。 (四)加强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确保有效支护。遇到地质变化带、顶 板悬顶、局部空顶等特殊情况,必须提高支护强度,严禁空顶作业。 (五)严格按照作业规程和措施作业,继续加大“反三违”力度,对违反 规定的,从严从重处罚。
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卜昌森严重指出,这是一次性质恶劣的瞒报事故,险些造 成更多人员死亡。经初步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是煤矿距地表1020
米,又遇到断层,应力集中,压力大,顶板局部破碎,而直接原因则是现场
违章作业,尤其是存在违章指挥行为,没有按要求使用超前支护、较长时间 空顶。另外该矿还存在严重的隐瞒不报和典型的“以包代管”行为,更是引
170米,开采7煤上分层。综合机械化采煤。
2006年1月9日夜班,割完一刀煤后,采煤机从机尾向机头行进到 79#支架处,采煤机下摇臂调高油管爆裂。停机后,跟班队长张井发先找 顶,然后和机修工潘某一同进入煤壁侧更换油管。6时3分,顶板冒落一块 2000×800×550毫米的矸石挤住了张井发和潘某,班长勾钦贞立即安排 人员进行抢救,并向矿调度汇报。矿立即组织抢救,潘某抢救无效死亡。
(五)矿生产技术科分管副科长,对这起事故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 给予其行政记过处分。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诧城矿“3.19”重大冒顶事故案例时间:2006-11-9 0:00:00 编辑:煤炭网2004年3月19日中班21时28分,城矿采煤一区3904工作面刷面初放第一次回双档料时,发生一起推垮型抽顶垮面事故,死亡4人。
一、自然情况3904下分层工作面位于-260水平北三采区上部,顶部为3904、3906、3908工作面上分层采空区,下部为煤柱,上方为3902下分层采空区,东部为9煤辅助上山,西为老北三轨道上山;该面煤层为小湖系9煤,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爆破落煤;工作面走向长600米,里面300米已回采完,并于3月16日收作完,跳面切眼向外走向300米,可采230米,煤层厚度0.3—3.0米,平均1.0米,煤层倾角平均29度,工作面长79米(分四段,下头第一段5米为下分层,第二段20米为煤柱,第三段25米为下分层,该区段正好位于上分层工作面止采线附近已回采的三角形区域中,第四段29米为煤柱),全面共160棚,冒顶范围为第71棚—88棚,共18棚(长10米、宽5米、高2.0—2.5米),冒顶地段正好处于第三段下分层地段。
二、事故经过3月19日早班1230,矿有关领导召集矿安监部部长、矿技术部分管副部长等初放小组成员到该面进行了会审,认为工作面还存在木垛、拉勾等5项特殊支护措施未落实到位,要求工区待上述5项措施落实后,再进行初放。
约16时40分左右,工作面在上述5项措施未进行落实的情况下开始回料。
当回到工作面第69棚时,下方有5棚原切眼梯型棚未回,此时,工区跟班书记蔡某要迎头回料人员休息,自己亲自操作,928分当使用回柱机回第二架棚腿时,顶板来压冒落,造成其上部18棚被抽空倒棚,工作面从煤帮到老塘全部冒死,当场有4人被埋在冒顶区,分别为工区跟班书记、班长、铁管员和迎头信号工。
后经集团公司和矿的共同抢救,两人分别于20日1925、1939分被扒出,其余两人分别于21日325分、515分被扒出,扒出时4人均已死亡。
牛形煤矿顶板(未遂)事故分析
The speed of making money must exceed the speed at which parents get old.模板参考(页眉可删)牛形煤矿顶板(未遂)事故分析一、事故简要情况2006年9月8日下午,张明星、张春良、贺冬来、汤建文等5人到牛形煤矿+124米水平三水平12煤西侧沿煤天眼平巷进行掘进作业。
进班后,5人发现天眼平巷口处的支架顶梁被压弯折断,估计巷道上方的煤松动来压。
他们认为上面的煤已经松了,一样会冒落下来,现在不好维修,干脆任其自由垮落,反正上面还有条巷道,估计不会垮太多的煤下来,等垮落后再修复巷道。
于是,1个人从工作面下到+124m天眼口接煤搞运输。
张明星、张春良、贺冬来、汤建文等4人继续在平巷掘进作业。
13时左右,天眼平巷口发生冒顶,垮落大量粉煤和大块矸石,将天眼及平巷口堵住,4名平巷内作业人员全部被困。
二、事故原因分析(一)事故直接原因1.作业人员进班后没有认真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冒顶迹象,仍然进入危险区域冒险作业。
2.在同一煤层,两个天眼往相同方向开平巷,上下间距不足5m,且上方平巷自西往东回采,回采后顶板冒落,下方平巷却自东往西掘进,导致下方平巷应力集中,发生冒顶。
(二)事故间接原因1.违反《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第十五条第(五)项的规定,将井下各水平、各煤层实行买断式承包。
各承包队在承包期限内急于收回承包款,追求利润最大化,煤矿在采掘布置、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根本无法对承包队实行统一管理,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在承包合同快到期的时候,为尽可能地多出煤,在同一煤层内上下间距不到5m布置两条巷道,造成下方巷道应力集中。
2.现场安全管理混乱。
一是采掘工作面的现场安全工作由各承包队自行设置的安全员管理,实际没有煤矿安全员对各采掘工作面进行现场安全管理,导致井下现场安全管理放任自流。
二是违反《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仅由煤矿每个月组织管理人员和安全员对全矿所有工作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没有执行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轮流带班下井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2004年4月22日1时50分,义马煤业(集团) 有限公司跃进煤矿25060综采工作面发生一起 冒顶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万 元。 一、矿井概况 河南义马煤、世(集团)有限公司跃进煤矿 始建于1958年,1975年和l989年分别进行了 两次改扩建,扩建后,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 /a。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工人下岗、企业停产,工人生活难以维系,煤矿 的安全投人欠账太多。所以煤矿井下的生产设备 更新根本谈不上。加之国有煤矿层层下放,亏损 无补贴,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在不断下达生产、经 营任务和指标,更加剧煤矿的困难。由于煤矿的 极度困难,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有经验 的固定工人大量流失,更使煤矿企业雪上加霜。 在这起事故中,还存在有“管理失误”和“ 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有“物的不安全状态”等 。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矿井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二、事故经过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四、技术点评 这起事故实际上是习惯性违章造成的。在 煤矿回采工作面,工人对回采面出口不畅通、 拐头抬栅过低,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头过高,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相对间隙小已经习惯,所以见怪不怪。只是以 往的大煤块或大碴块可能很少,但是一旦有大 煤块或大碴块顺刮板机而下,必然造成抬棚拉 倒的情况,发生事故是早晚的事。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稳定性好。煤层不易自燃发火,发火期为6个 月,煤尘具有爆炸性。 新安煤矿采用斜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大巷采用防爆型蓄电池电机车运输,行人斜 巷采用人车串车提升。 炮采为走向长臂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 顶板,矿井有11、12、13、14四个采区,因 矿井防治水需要,对11采区上部回风通道进行 了封堵,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混合抽出式 通风。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二、事故经过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四、技术点评 煤矿巷道修护大多是无措施施工,大多数 情况下是凭修护工人的现场实践经验来修护。 所以,巷道修护工人一般都由修护经验丰富的 老工人担当。
第二节 回采工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但是,随着支护形式的不断改革和煤矿固 定工人的逐步减少,煤矿井下大部分一线工作 依靠农民工。加之安全培训也没有引起各级领 导的真正重视。培训流于形式。所以井下一线 工人缺乏复杂条件下的工作经验。 因此,对于支架巷道修护,锚喷巷道修护 ,砌碹巷道修护,应当结合井下工作的实践经 验.由技术人员和有修护经验的老工人共同讨 论后,编写出修护施工安全措施后再进行修护 。
第一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③支架不接顶、帮;④棚梁不联锁,形不成 整体等。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2004年8月27日14时50分,河南义马煤业 (集团)有限公司新安煤矿井下发生一起回采工 作面运输平巷修护冒顶死亡事故,死亡2人, 直接经济损失18万元。 一、矿井概况 河南义马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安煤矿始 建于1978年,1988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 150万t/a,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 a。主要开采二1煤,所采煤层为贫瘦煤。属煤 与瓦斯突出矿井,顶板为坚硬的砂岩,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2002年3月30日10时左右,洛阳市龙门煤矿 1111工作面发生一起冒顶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 一、矿井概况 龙门煤矿1966年兴建,1976年投产,设计 生产能力30万t/a。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上 下山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属低瓦斯矿 井,主要开采二1煤,煤层厚度3.5-9.1m,平均 煤厚6.2m,煤层平均倾角16°,采用走向长壁 后退式采煤法,
第10章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故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第一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2002年7月1日15时45分,通化矿务局砟 子煤矿竖井7114N采区213队四分层下顺掘进 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 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一、矿井概况 砟子煤矿竖井始建于1955年12月,l958年 9月1日正式投产,设计能力为45万t/a。经 1989年技术改造和l991年改扩建,目前的设计 能力为120万t/a,实际生产能力为70万t/a 。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在煤矿,巷道修护应当地危险工作之一, 也是条件最复杂的危险工作。没有修护经验的 工人要在有经验的老工人的带领和指挥下工作 。没有修护巷道经历的技术员要和有实践经验 的老工人一起研究修护的安全措施,才能编写 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工人执行。不虚心学习 、不参与实践,仅凭书本理论知识是要出问题 的。
第一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这起事故就是没有执行或者没有严格执行 上述措施才会发生的。在这起事故中,人的不 安全行为和管理失误主要有:①人在空顶下作 业;②不使用前探梁;③不使用棚粱联锁;④ 不敲帮问顶;⑤在挖柱窝时,无人观察顶板; ⑥不督促工人使用前探粱和棚梁联锁装置;⑦ 未让工人知道空顶下作业的危害和棚梁不联锁 的危害;⑧区队工人工资与产量、进尺挂钩, 或安全不挂钩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① 巷道迎头空顶;②顶板有孤石;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单体液压支柱或者金属摩擦支柱在井下使用一 段时间或服务一个回采工作面后,必须上井检 修并逐根试压,确保支柱的初撑力达到规定的 标准。这个规定不能改,要坚决认真地执行。 绝不能相信某些厂家的“免维修支柱”的宣传 谎言,造成事故后悔晚矣。 这起事故中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由于本起 事故的前几年煤炭生产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倒 挂(煤炭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煤矿严重亏损, 有的煤矿倒闭破产,煤矿工人开不了工资、
第一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矿井为立井阶段开拓,水力采煤(非正规),采 用箕斗、水力提升。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 边界抽出式通风,2K60-11-No.24主要通风机 2台(其中1台备用)、KZS№28主要通风机2台( 其中1台备用),矿井总入风量为6815m3/min 。该矿井为高瓦斯矿井,煤尘爆炸指数为 29.95%,具有爆炸危险性。 二、事故经过 三、事故原因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煤层直接顶为黑色泥岩 ,厚度0.3~2.5m,其上基本顶为大占砂岩, 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区域内无太大的断层和摺 曲。 二、事故经过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四、技术点评 这起事故是由于回采工作面支柱失效造成 的。支柱失效虽然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但实际 上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造成的。 在部分地方国有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 单体液压支柱和金属摩擦支柱下井后数年不升 井检修试压,引起支柱初撑力降低、甚至支护 强度失效。顶板来压时,引发事故。本起事故 实际上就是金属摩擦支柱严重失效引起的。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该矿主要开采2-1煤和2-3煤。两煤层在井 田深部合并,统称2-l煤,煤层平均厚度3.95m ,煤层倾角平均为35°,直接顶板为灰黑色泥 岩,基本顶为坚硬的砾岩。底板多为粉砂岩、 中细砂岩及泥岩。煤层极易自燃发火,煤尘具 有爆炸性,属低瓦斯矿井。 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有主斜井 和副斜井各一个,回风斜井两个,排水立井一 个,矿井采用边界混合式通风,安装两台 2K60-1N0.18型矿井主要通风机。
第一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四、技术点评 巷道掘进工作面必须严格执行“前探梁临 时支护”。“敲帮问顶”,“10栅以上支架联 锁”的安全技术措施,严禁在空顶下作业,爆 破后检查已支护的支架,补齐构件,用大木楔 刹实帮顶,使棚梁形成主动支护和整体支护, 切实防止掘进头冒顶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