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进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 ,相反,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他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 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
盾。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应用
阶级分析法
通过分析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 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揭示社会
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历史比较法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类似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揭 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是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未来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面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未 来唯物史观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跨学 科的研究和方法论的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来唯物史观的 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未来的发展应该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让 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05 唯物史观的当代 挑战与展望
全球化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全球化对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挑战,要 求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和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 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 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历史进程时需 要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各种因素的相
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
总结词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详细描述
人类通过劳动和生产实践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 历史进程。

第2讲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

第2讲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2)唯物 史观正确
地揭示了
人类历史
发展的规 律 性 —— 社会形态 演进规律。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 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 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 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 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 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 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 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 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克
时代》、《德国农民战争》、《历史学笔记》。 ❖ 马、恩之后唯物史观的发展:
❖ (德)梅林;(法)拉法格; ❖ (俄)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 ❖ (中国)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的变革
❖(1)唯 物史观首 先发现了 历史发展 的终极原 因与动 力 —— 物 质资料生 产实践活 动。
❖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 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教授伊格尔斯 (Georg G·Iggers)
❖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 指出:“马克思主义明显地影响了非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把他们的视线引到历史中的经济因素, 引导他们研究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但是马克思 对现代史学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强调了社会作为 一个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运动的思想以及 力图找到历史现象在其中发生的结构内涵,把这 些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联系起来,形成可以对 造成变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概念模式。”
第二讲 唯物史观: 科学的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和发展
❖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唯物史观;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论。

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欧洲各国共产党内,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指导着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高三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和做好相关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该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唯物史观强调客观存在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人类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时,需要关注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深入分析并理解事件和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人的本质特征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实践,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过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会不断改变。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相应变化。

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1.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基础变动和上层建筑随之变动的结果。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思想和意识变动的结果。

2. 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唯物史观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证的分析,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唯心史观则通过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分析,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3. 对人类进步的解释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进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人类进步是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推动。

三、唯物史观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1. 学习中的应用在各科学习中,我们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和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实体基础,而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和表现。

物质世界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的变化。

诸如人类的生理需要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这一点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本质区别。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的技术、劳动工具和生产组织等,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性质。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演进。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和法律制度。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和演化的。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

第四,社会形态的更替。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第二讲(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讲(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4)《手稿》说明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 用,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初次涉及生产劳动过程 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5)《手稿》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 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 短暂性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深化了阶级斗争和 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唯物史观的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 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 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 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 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 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 们产生的过程。‛
抽象。‛经济学的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的。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更准确地阐述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不仅界定了生产力的内涵、要素
和生产关系的内涵,还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 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
系,从而使唯物史观这一根本原理的表述达到了理论内
容与表达形式的科学统一。另外,马克思还利用‚社会 机体‛这一概念阐述了对社会形态的理解,得到了对社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公开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

二 三
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 述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系统阐 述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
起 点
发 展
创 立
意 义
1.起点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起点。 《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学术研究
唯物史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 于研究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的 深入发展。
政策制定
唯物史观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政府和社会 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THANK YOU
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 动分工和分配方式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01
பைடு நூலகம்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
构。
上层建筑
02
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或上 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会产生社会 变革的内在要求和动力。
02
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史观面临着许 多新的挑战,如全球化、科技革命、 文化多样性等,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
机遇
唯物史观在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也 面临着许多机遇,如拓展研究领域、 深化理论探讨、创新研究方法等,有 助于推动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创新
唯物史观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优 秀成果,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总结词
揭示社会政治现象
01
总结词
指导政治制度设计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1、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2、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使社会制度更替,推动历史的前进。

4、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引起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2、恩格斯的历史观。

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党的领导理论。

列宁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丰富和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四、唯物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1、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背景2、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生平的鲜明对照3、马克思主义的构成二、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意义
章节副标题
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法
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研究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经济结构出发, 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阶级斗争:分析社会阶级矛盾,揭示社 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形态:研究社会形态的演变,揭示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历史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 律,指导社会实践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历 史想象力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和历 史责任感
唯物史观在当代的 发展
章节副标题
当代社会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社会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等社会变革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思想多元化:各种思想流派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社会问题: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等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历史观: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人类 社会的发展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 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
历史教学: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批 判性思维能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社会存在是 社会意识的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基础,生产关 系是生产力的体现
阶级斗争:阶级斗 争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阶级斗争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
起源: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提出唯物史观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历史的本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相对独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点化: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决定力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如,手推磨产生于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国企混改、个税改革、营改增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如,行政体制、监察体制、足球体制等改革,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点化: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看到制度、法律等就认为是上层建筑,关键是要看其具体内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是阶段、局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因其存在痼疾,不能从根本上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专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专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旳重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旳指引作用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旳重要内容(历史唯物论)1.社会旳本质、构造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旳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旳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旳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旳协调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旳。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旳基本。

物质资料旳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旳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种由社会物质经济构造、社会政治构造、社会意识构造构成旳复杂旳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构造即一定社会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旳要素和构成。

生产关系旳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旳多种实现形式。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构造是指一定社会旳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构造旳核心。

国家旳来源、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互相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旳本质和基本职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旳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构造是是由多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构成旳有机系统。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旳反映。

社会意识旳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旳阶级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旳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旳长期性、复杂性。

精神文明建设旳重要性。

社会旳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社会旳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旳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旳、历史旳。

社会形态范畴旳措施论意义。

社会形态旳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发展旳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旳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矛盾、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旳矛盾是一切社会旳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旳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旳辩证关系。

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旳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本状况旳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旳主线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旳一般进程。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一)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共同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两位伟大创始人的故乡,都在普鲁士最先进的省份——莱茵省。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著名犹太律师的家庭。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巴门城一个思想保守和信奉虔诚主义的富裕工厂主家庭。

他们的童年恰逢拿破仑帝国被推翻后笼罩整个欧洲的最黑暗的封建复辟时期。

然而在他们思想成长的青年时代,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开端,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与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起来,普鲁士的情况也不例外。

当时的普鲁士是四分五裂的德国三十八个独立邦国之一,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

但是,莱茵省由于从1794年至1815年为法国长期占领,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所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革的强大影响,相当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工业得以较快地发展。

恩格斯的故乡巴门纺织工业发达,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壮大,无产阶级的人数与力量也不断增长,这就为莱茵省反对封建制度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运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1、马克思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在马克思的家乡特利尔,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自由主义运动比较发展,盛行着自由主义的启蒙精神。

另外,圣西门主义也颇为流行,德国社会主义先驱者路德维希·伽尔还在这里宣传过傅立叶主义。

19世纪20年代特利尔成立了作为反对派活动中心的学术团体“文学俱乐部”,马克思的父亲是其领导成员之一。

1834年初,他由于参加这个团体的活动而涉嫌受审。

在马克思学习的特利尔中学里,自由主义思想也比较活跃,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师不乏其人。

特别是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著名教育家约·胡·维滕巴赫同马克思的父亲有过友好交往。

马克思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受到了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启蒙精神的教育与熏陶。

《讲唯物史观》课件

《讲唯物史观》课件
生态保护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唯物史观将更加关注生态 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唯物史观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
应对经济危机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它探究经 济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为应对经济危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推动国际合作
题提供了思路。
社会治理
唯物史观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供 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稳定。
社会变迁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规律, 有助于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
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文化传承
唯物史观有助于分析文化传承的 规律,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提
供了思路。
文化创新
唯物史观鼓励在尊重传统文化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文化的发
人生目标。
06
结论:唯物史观的未来发 展
唯物史观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唯物史观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探究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的相 互影响和联系。
技术革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唯物史观将更加关注技术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探究新技术如何改变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 和生活方式。
详细描述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 直接动力之一。阶级斗争不仅会推动 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推动阶级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总结词
人民群众是指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活动中占大多数的 劳动群众。
详细描述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 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强大 的力量。

第二讲-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1.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不同于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

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总的经济运动支配下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

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

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只是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唯物史观1.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不同于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

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总的经济运动支配下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

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

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只是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水深火热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基于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到解决。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就革命阶级而言,由于它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它们的斗争所产生的结局亦各异。

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导致革命阶级自身的真正解放。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运动的。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历史上四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的。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二者的矛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的实践。

(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正确适当的上层建筑意识有助于发展经济基础。

以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理论,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加有规可循,促进经济基础更加稳固,使经济可以更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不论是对社会主义大的思想武器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把握,都必须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有机延续。

它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作为一门新学,而更主要是作为救亡图存的真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唯物史观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创造性地引导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唯物史观对社会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不可片面、教条主义照搬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社会发展进行逻辑抽象的虚妄。

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甚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只有在结构分化较高水平上才能得到最清晰的表达,比如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自有资本主义时期,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政治没有明显的结构分化,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明显分开的复杂联系,因为就恨难说究竟谁决定谁。

因此,如果不考虑具体历史时期的具体特点,把规律抽象化,即当作不考虑具体历史环境而发生一定变化的抽象逻辑形态规律到处乱套,置具体又丰富的材料于不顾,那就会使这一规律失去科学或者哲学分析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述要与实践意义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发展史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证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等观点完全是撒谎,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三大来源。

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克列茨纳赫阶段、巴黎阶段和布鲁塞尔阶段。

马克思历史观念的三大来源有:(一)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辩证唯心主义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启蒙学者和空想主义者所公认的"理性的意见支配世界",只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才支配着历史。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式的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人本主义,认为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思维,思维和存在统一于人这个主体,但人有一个独立本质-理性精神。

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观点,也继承了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哲学的清洗并超越了他们。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活动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人的"本质"。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欧文、傅里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理想社会、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国家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启发。

(三)法国的阶级斗争史学派马克思接触到法国的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历史观念,认识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注意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发展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克列茨纳赫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探索代表性地反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巴黎阶段,其代表性著作是《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阶段:总结性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3年春夏之际,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材料撰写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批判的核心。

依据费尔巴哈的著作,开始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进行清洗。

1844年4月至8月,马克思写成《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认为应当在市民社会这一基本层面去寻找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1845至1846年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了他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关于历史分期的完整的理论概念,其不仅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而且作为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中驱逐出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物史观的实质及基本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由于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用恩格斯的话说是:"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

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

"(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

因此恩格斯对历史下了一个定义:"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

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3段中指出:"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的,直接的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1830年起,在英法两国,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儿斗争的第三个战士。

无产阶级、土地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